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 被引量:252
1
作者 黄国文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6,11,共7页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探讨古诗英译问题,这在我国还不多见.本文从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的几种译文进行经验纯理功能分析.目的有二:(1)试图通过语言学分析揭示,对翻译作品进行语言分析可以帮助...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探讨古诗英译问题,这在我国还不多见.本文从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的几种译文进行经验纯理功能分析.目的有二:(1)试图通过语言学分析揭示,对翻译作品进行语言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对一些翻译问题重新审视,(2)用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来描述诗歌及其译文,这样可以检验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语言学 古诗英译 《清明》 翻译
下载PDF
再谈庞德对李白《长干行》的理解与翻译 被引量:8
2
作者 高庆选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40-42,共3页
本文介绍了美国著名诗人艾兹拉·庞德对中国诗人李白的诗词《长干行》的理解和翻译的经过。虽然这首译诗在西方文学界影响很大 ,被推选为优秀译文之一并在西方被广泛阅读 ,但是庞德既不懂汉语又缺乏对中国历史背景知识的必要了解 ,... 本文介绍了美国著名诗人艾兹拉·庞德对中国诗人李白的诗词《长干行》的理解和翻译的经过。虽然这首译诗在西方文学界影响很大 ,被推选为优秀译文之一并在西方被广泛阅读 ,但是庞德既不懂汉语又缺乏对中国历史背景知识的必要了解 ,在翻译中难免出现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值得在此商榷。然而 ,庞德对本诗的处理有几处却独具匠心 ,不仅丰富了诗歌翻译的技法和理论 ,也极大地丰富了他对意象派诗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李白 《长干行》 诗歌评论 英语翻译 意象派诗词
下载PDF
论读者创新期待 被引量:4
3
作者 丛滋杭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8-73,共6页
关于文学翻译批评,"忠实论"和"创新论"之间的唇枪舌剑此起彼伏,从未停止过。这种非理性、非科学的态度、"见仁见智"的批评,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而具有说服力。本文运用西方接受美学,结合古汉诗英译实例,... 关于文学翻译批评,"忠实论"和"创新论"之间的唇枪舌剑此起彼伏,从未停止过。这种非理性、非科学的态度、"见仁见智"的批评,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而具有说服力。本文运用西方接受美学,结合古汉诗英译实例,论述读者对文学翻译的创新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期待 读者 汉诗英译
原文传递
从李白到杜甫:中国诗歌抒情向叙事转换的开端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景龙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6-102,共7页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存在着一种规律性现象:当一个时代的诗歌抒情性达到饱满的程度而难以为继时,后起的诗人总要转向叙事写实。李白之后的杜甫,盛唐诗歌之后的中唐诗歌,唐诗之后的宋诗,宋词之后的元散曲,都是如此。与抒情向叙事转换相...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存在着一种规律性现象:当一个时代的诗歌抒情性达到饱满的程度而难以为继时,后起的诗人总要转向叙事写实。李白之后的杜甫,盛唐诗歌之后的中唐诗歌,唐诗之后的宋诗,宋词之后的元散曲,都是如此。与抒情向叙事转换相伴生的,是诗歌风貌发生的重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 抒情 叙事 转换 规律
下载PDF
菅茶山汉诗中鸟意象的文学意蕴探究
5
作者 杨洁 《西部学刊》 2024年第20期165-168,共4页
菅茶山是江户时期杰出的汉诗人,在其创作的2413首诗中,有756首融入了鸟的意象。鸟意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艺术表现手段,既表达出了菅茶山对家国的牵挂,也是其孤独寂寥的抒发,流露出避世情怀。在菅茶山的汉诗中,不仅承载着诗人的... 菅茶山是江户时期杰出的汉诗人,在其创作的2413首诗中,有756首融入了鸟的意象。鸟意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艺术表现手段,既表达出了菅茶山对家国的牵挂,也是其孤独寂寥的抒发,流露出避世情怀。在菅茶山的汉诗中,不仅承载着诗人的深厚情感,还体现了中日传统文化的交融。菅茶山汉诗中的鸟意象也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菅茶山诗歌艺术及其思想内核为研究日本汉诗和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具备独特的文学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菅茶山 汉诗 鸟意象 文学蕴意
下载PDF
中、英诗歌中鸟的形象及意义之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维昭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26-31,共6页
爬梳中、英两国的诗篇,其中关于鸟的诗篇可谓俯拾皆是,追溯这种审美心态的心理根源,即是人与自然的亲切认同。然而,诗歌中鸟的意象毕竟是民族心理素质在潜意识里的积淀。因此,基于不同的文化情怀,中、英诗人在鸟的形象的选择、鸟的意义... 爬梳中、英两国的诗篇,其中关于鸟的诗篇可谓俯拾皆是,追溯这种审美心态的心理根源,即是人与自然的亲切认同。然而,诗歌中鸟的意象毕竟是民族心理素质在潜意识里的积淀。因此,基于不同的文化情怀,中、英诗人在鸟的形象的选择、鸟的意义的诠释以及表现手段上都存在明显的分歧。人们应以此分歧为契机,从自然观审美体验和审美快乐的角度剖析这种分歧产生的原因,藉此探求鸟意象在中、英两国诗歌中的交汇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 英国诗歌 自然观 审美体验 审美快乐的机制
下载PDF
汉诗和英诗的节奏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于兆锋 《韶关学院学报》 2005年第10期65-68,共4页
节奏在汉语诗歌和英语诗歌的音节、词汇、韵律等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节奏”这一角度来探讨汉语诗歌和英语诗歌的差异,以及英诗节奏对现代汉语格律诗歌的影响,对更准确地理解和欣赏汉诗和英诗会有助益。
关键词 汉诗 英诗 节奏 现代汉语格律诗
下载PDF
最早的双语诗歌集——《和汉朗咏集》跨文化特色初探 被引量:3
8
作者 陆晓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67,共7页
《和汉朗咏集》将汉诗与和歌并列编集的双语体例在中外文学关系史上罕见其偶。其中浓郁的汉文学特色与鲜明的日本文化性格奇妙组合一体。该书既显示了古代中国文学的跨文化魅力 ,也表征了古代日本文学的双重传统。
关键词 中日 和歌 汉诗 双语 比较
下载PDF
中日相思诗歌比较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赵莹波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4年第3期114-121,共8页
从"邂逅"到"相爱"、"分手"再到"重逢"或"化蝶",这些要素构成了男女之间爱情故事的全过程。而贯穿彼此间的"相思"之情,既有晏几道《临江仙》中的"记得小频初见,两重... 从"邂逅"到"相爱"、"分手"再到"重逢"或"化蝶",这些要素构成了男女之间爱情故事的全过程。而贯穿彼此间的"相思"之情,既有晏几道《临江仙》中的"记得小频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的"相思乱";又有《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的"相思苦";还有姜夔《鹧鸪天》中的"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的"相思怨";更有周邦彦《兰陵王》中的"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唯有相思字"的"相思字"和"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的"相思梦"。从"邂逅相思乱",到"情浓相思苦"、"别离相思怨",再到"寄情相思字"和"情断相思梦"。中日诗人对"相思"的描写,既有心有灵犀的感同身受,又有因人而异的别具一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思 汉诗 和歌
原文传递
步入近代的中日文学交流——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中心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文汉 《外国问题研究》 2009年第1期4-10,共7页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参与中日文学交流的主要是中国驻日使馆官员以及旅日文人。他们多为饱学之士,且好交友喜翰墨,常与东瀛的一流文人宴饮赋诗、笔谈雅会,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赋篇章。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极大地刺激了日本诗人的创作欲...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参与中日文学交流的主要是中国驻日使馆官员以及旅日文人。他们多为饱学之士,且好交友喜翰墨,常与东瀛的一流文人宴饮赋诗、笔谈雅会,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赋篇章。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极大地刺激了日本诗人的创作欲望,有力地促进了日本汉文学的复兴与发展。同时,他们还以游记、随笔等形式,把自己在日本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体验等介绍给国人,为国内同胞了解日本的文学艺术、世俗人情、自然风物等提供了生动、翔实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文学交流 驻日使馆官员 旅日文人 汉诗 游记
下载PDF
夏目漱石汉诗与“非人情”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玉双 《学术探索》 CSSCI 2012年第6期147-150,共4页
夏目漱石的汉诗是在世俗功利之外独辟的胜景,作者主张的"非人情"的文学理念在其汉诗中得到尽情演绎,这是鼓励人放弃俗念、荡涤烦恼,恢复心灵自由的艺术,透露着宁静、空寂、超然物外的禅境,同时又不失其为理想而抗争的"执... 夏目漱石的汉诗是在世俗功利之外独辟的胜景,作者主张的"非人情"的文学理念在其汉诗中得到尽情演绎,这是鼓励人放弃俗念、荡涤烦恼,恢复心灵自由的艺术,透露着宁静、空寂、超然物外的禅境,同时又不失其为理想而抗争的"执著"本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目漱石 汉诗 非人情
下载PDF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对《清明》及英译文的主位、主题系统分析
12
作者 赵凤云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9-50,共2页
  1、引言   对于古诗的英译及其评论,译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拟从功能语言学的主位,主题系统对<清明>一诗的信息结构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说明我们对古诗英译的研究除了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的角度,可以从功能语言学出...   1、引言   对于古诗的英译及其评论,译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拟从功能语言学的主位,主题系统对<清明>一诗的信息结构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说明我们对古诗英译的研究除了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的角度,可以从功能语言学出发,寻找更多更新的视角,有理有据地审视古诗的英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chinese poem TRANSLATION
原文传递
中国诗词的古典韵味 被引量:1
13
作者 祁建立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59-60,共2页
文章以唐诗宋词为例,介绍了中国诗词的渊源,并简要分析了中国诗词的艺术特色,发掘了其独特的古典韵味。
关键词 中国诗词 古典韵味
下载PDF
诗性叙事的汉语转化——以吴琪拉达、吉狄马加、阿库乌雾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毛燕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8年第3期13-17,共5页
四川当代彝族汉语诗歌的创作经历了从建立到发展再到繁荣的时期,有人数众多的作家队伍,他们的汉语诗歌创作成为我国多民族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各个创作时期的特点,选择了吴琪拉达、吉狄马加、阿库乌雾三位具有代表性的诗... 四川当代彝族汉语诗歌的创作经历了从建立到发展再到繁荣的时期,有人数众多的作家队伍,他们的汉语诗歌创作成为我国多民族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各个创作时期的特点,选择了吴琪拉达、吉狄马加、阿库乌雾三位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来作为个案分析,力求展现诗人们所代表的那一时期的诗歌创作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汉语诗歌 “普化的宗教” “万物有灵”观
下载PDF
论李仁老汉诗与中国文人之关联 被引量:1
15
作者 姜夏 尹允镇 《东疆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40-45,共6页
李仁老是朝鲜高丽朝中期的重要诗人,其汉诗数量高达1500余首,遗憾的是大部分都已失传,只留有《破闲集》、《补闲集》和《东文选》中的部分诗作。通过研究现存的110多首汉诗发现,李仁老不仅积极学习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中国文学家,从题... 李仁老是朝鲜高丽朝中期的重要诗人,其汉诗数量高达1500余首,遗憾的是大部分都已失传,只留有《破闲集》、《补闲集》和《东文选》中的部分诗作。通过研究现存的110多首汉诗发现,李仁老不仅积极学习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中国文学家,从题材、人物、辞藻等方面创造性地运用中国文学,表达了自身的志趣和思想感情,同时,也有身处武臣执政下文人"欲归不甘、欲仕不能"的矛盾心境,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仁老 汉诗 苏轼 陶渊明 矛盾心理
下载PDF
藏地记忆与混血诗学——重读刚杰·索木东的早期诗作 被引量:1
16
作者 邱婧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30-33,共4页
刚杰·索木东是用汉语写作的藏族诗人。文章从地理空间、族群记忆及日常生活等三个角度出发,解读刚杰·索木东的早期诗歌作品,其汉语诗歌既表述了甘南藏族地区的群体记忆,又饱含了私人的日常经验,对其诗歌的讨论有益于观察中国... 刚杰·索木东是用汉语写作的藏族诗人。文章从地理空间、族群记忆及日常生活等三个角度出发,解读刚杰·索木东的早期诗歌作品,其汉语诗歌既表述了甘南藏族地区的群体记忆,又饱含了私人的日常经验,对其诗歌的讨论有益于观察中国多民族诗歌创作的一般特征与话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南藏族 汉语诗歌 多民族
下载PDF
绝海中津咏史诗中的中国历史文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陆越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82-84,88,共4页
日本人用汉字按照中国古代诗歌形式写的“汉诗” ,是中日文化交流所孕育的一朵奇葩 ,也是中国诗歌外传影响的重要表现。绝海中津是日本五山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汉诗作家。可惜至今无论在日本或中国 ,对其都未予应有的重视 ,研究甚少。他... 日本人用汉字按照中国古代诗歌形式写的“汉诗” ,是中日文化交流所孕育的一朵奇葩 ,也是中国诗歌外传影响的重要表现。绝海中津是日本五山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汉诗作家。可惜至今无论在日本或中国 ,对其都未予应有的重视 ,研究甚少。他的汉诗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 ,艺术造诣很高 ,卓然独立 ,自有风貌 ,颇可与中国诗歌并读。其中禹域咏史之作 ,亦不乏佳构 ,具有史料、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海中津 史料价值 中国 历史文化 咏史诗 汉语诗歌 思想价值 艺术价值
下载PDF
论词与曲作为格律诗的辅助诗体的作用
18
作者 王珂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85-91,共7页
 格律诗能够成为汉诗自唐代后经久不衰的主流诗体,既是因为格律诗本身具有其他汉诗诗体没有的优点,也是因为词和曲作为格律诗最重要的辅助诗体,加速了汉诗诗体由定型诗体到非定型诗体的诗体解放进程,促进了汉诗诗体在诗体规范与诗体自...  格律诗能够成为汉诗自唐代后经久不衰的主流诗体,既是因为格律诗本身具有其他汉诗诗体没有的优点,也是因为词和曲作为格律诗最重要的辅助诗体,加速了汉诗诗体由定型诗体到非定型诗体的诗体解放进程,促进了汉诗诗体在诗体规范与诗体自由之间的和解,避免了汉诗诗体走上极度律化或极度散文化的极端。从唐代开始,汉诗便形成了以格律诗为主导诗体,词、曲为辅助诗体的定型诗体与准定型诗体并存的诗体多元格局,宋、元、明、清是齐言体的律诗与长短句的词并驾齐驱的时代,也是格律严谨的格律诗与格律松散的曲并存的时代。在形式和内容上,词和曲与格律诗相比,更具灵活性和通俗性,有效地纠正了以格律诗为代表的正统诗歌"高度严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 诗体 格律诗
下载PDF
从“季语”看俳句与汉诗
19
作者 范惠芬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116-120,共5页
俳句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诗,是日本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七音、季语和切字是俳句的三大要素,其中季语是俳句之眼,是欣赏俳句的关键。而诗歌是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之一,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季节性鲜明的名篇佳作。通过对“季语”... 俳句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诗,是日本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七音、季语和切字是俳句的三大要素,其中季语是俳句之眼,是欣赏俳句的关键。而诗歌是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之一,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季节性鲜明的名篇佳作。通过对“季语”与汉诗的“季节性词语”进行比较,来解读俳人和诗人的诗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语 俳句 汉诗 诗情
下载PDF
诗词曲数学结构的理性认识
20
作者 熊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37-39,共3页
不同的数学结构能使得完全相同的文字集合产生完全不同的文学模型,并具有完全不同的意境和感染力。对应于每一种数学结构,配以合适的简谱节拍,还可使"诗言志、词抒情、曲叙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数学和音乐的理性高度。
关键词 诗词曲 数学结构 文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