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青的警戒与中国新诗的隐忧——重新审视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64,共6页
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解读。这里有人事关系的某些误会,也存在着诗学趣味某种的分别。不过,从更深的角度分析,艾青的批评又主要是基于一种历史的观察,或者说是出于对中国诗歌曾经有过的创作问题的觉... 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解读。这里有人事关系的某些误会,也存在着诗学趣味某种的分别。不过,从更深的角度分析,艾青的批评又主要是基于一种历史的观察,或者说是出于对中国诗歌曾经有过的创作问题的觉悟。艾青的诗歌观念中包含了自己独特的关于中国新诗"形态"的理想,正是从这一理想形态出发,他对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充满了预见性的隐忧,其诗学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青 朦胧诗论争 中国新诗 新时期
下载PDF
《诗创造》中木刻图像的“民主诗学”想象
2
作者 许永宁 谭奕玲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0-90,共11页
诗人曹辛之主编的刊物《诗创造》在四十年代后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对民主的追求中,《诗创造》对诗歌未来的发展方向展开了探索,要更为准确地把握刊物及编者的观念,必须回到历史材料中关注被忽略的副文本。《诗创造》的“民主诗学”观... 诗人曹辛之主编的刊物《诗创造》在四十年代后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对民主的追求中,《诗创造》对诗歌未来的发展方向展开了探索,要更为准确地把握刊物及编者的观念,必须回到历史材料中关注被忽略的副文本。《诗创造》的“民主诗学”观念通过木刻作品得以表现,它坚持人本主义,以“创造性”的劳动者木刻表现对文艺个性真实的追求,进而表现“美、爱与自由”的理想,期待以美的文艺重塑国民灵魂。区别于唯美主义者,具有宗教色彩的木刻表现了《诗创造》对现实生命的关怀,在“为人生”传统的影响下,《诗创造》收录了具有民间风味的木刻与诗歌,以求“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综合,实现“不同中求和谐”的民主诗学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创造》 中国新诗 木刻艺术 民主诗学
下载PDF
中国新诗在海外英语世界传播研究的路径反思
3
作者 王金凤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5,共10页
中国新诗在海外英语世界的传播已有九十余年的历程,近年来,中国新诗在海外英语世界的传播研究整体逐渐呈现难以系统推进的趋势。中国新诗在海外英语世界传播的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体量大,给诗学传播的言说路径带来了挑战;诗歌属性... 中国新诗在海外英语世界的传播已有九十余年的历程,近年来,中国新诗在海外英语世界的传播研究整体逐渐呈现难以系统推进的趋势。中国新诗在海外英语世界传播的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体量大,给诗学传播的言说路径带来了挑战;诗歌属性等重要观点的论争、传播史料考证以及史料的现代阐释等问题,亦引发研究路径的反思。首先,本体与现象内外结合的研究路径,反映了诗学传播研究的内外划分理念,尽管这种研究路径对诗歌文体要素的开掘还不足,但其对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的可译性、如何译等问题中的文体要素的关注具有良好的开端作用。其次,诗学论争与广义式实证的研究路径,体现了对中国新诗西方传播基础理论层面和实证研究的重视,但是也难免会局限研究的问题域,束缚诗学规律的探寻。再次,史料爬梳与散点分析的研究路径,显示了基础性研究路径的基石作用,但是这种在起点上的徘徊也不免会限制研究主体的研究视域及路径思索。接续三种研究路径,进一步挖掘诗学传播与数智人文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智慧和潜力,探索既有诗学意蕴又有创新性的多元路径,或许能够破解中国新诗在海外英语世界传播研究的困局,打开新的诗学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传播研究 路径反思
下载PDF
论中国新诗对象征主义“纯诗”论的接受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希 李俏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2-746,共5页
中国新诗接受象征主义纯诗论,没有沿着审美—超验的路线展开,而是沿着审美—体验的路线展开,接受瓦雷里的相关主张,并且结合自身的历史发展进行选择演绎和变异转化。从引进译介到理论阐发,再到新诗创作和批评实践的呼应,现实契机和东方... 中国新诗接受象征主义纯诗论,没有沿着审美—超验的路线展开,而是沿着审美—体验的路线展开,接受瓦雷里的相关主张,并且结合自身的历史发展进行选择演绎和变异转化。从引进译介到理论阐发,再到新诗创作和批评实践的呼应,现实契机和东方因子逐渐使西方“纯诗”不断中国化,最终剥离和泛化象征主义原义获得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象征主义 纯诗 变异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新诗与民间歌谣关系的缘起 被引量:4
5
作者 林莹秋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5-28,共4页
 中国新诗与民间歌谣关系的缘起有着深刻的经济(由传统开始向现代化转型)、政治(反帝反封建)、文化根源(启蒙运动和爱国主义思潮)和中外学术渊源(古今中外诗歌史上的民间歌谣传统),正是在这几种因素的推动和促进下,中国新诗才得以沿着&...  中国新诗与民间歌谣关系的缘起有着深刻的经济(由传统开始向现代化转型)、政治(反帝反封建)、文化根源(启蒙运动和爱国主义思潮)和中外学术渊源(古今中外诗歌史上的民间歌谣传统),正是在这几种因素的推动和促进下,中国新诗才得以沿着"民间歌谣化"的道路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民间歌谣 文化根源 诗歌革命
下载PDF
莎拉·蒂斯黛尔诗歌创作论
6
作者 陈义海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2-102,共11页
莎拉·蒂斯黛尔是20世纪初美国诗坛独具风格的女诗人。她的诗歌继承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诗歌的“夜莺传统”,兼具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之特点。她所开创的“恋歌体”别具一格,为她赢得了很高的声望。由于20世纪前期现代主义诗歌在美国... 莎拉·蒂斯黛尔是20世纪初美国诗坛独具风格的女诗人。她的诗歌继承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诗歌的“夜莺传统”,兼具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之特点。她所开创的“恋歌体”别具一格,为她赢得了很高的声望。由于20世纪前期现代主义诗歌在美国兴起,蒂斯黛尔的声望很快被以庞德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人遮蔽,她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位“被忽略的”诗人。蒂斯黛尔的诗歌在全世界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她对中国新诗发轫时期的诗人,特别是对胡适、闻一多等,都产生过显著的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对蒂斯黛尔诗歌的翻译很不系统,对其诗歌的研究更是近乎空白。本文试图以传记批评的视角全面探索蒂斯黛尔的诗歌创作生涯,兼论她对发轫期中国新诗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蒂斯黛尔 诗歌创作 “恋歌” 中国新诗
下载PDF
当代汉语新诗的新疆经验
7
作者 杨碧薇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8期83-95,I0003,共14页
汉语新诗一直在吸收并转化新鲜的文学经验。新边塞诗运动后,新诗对新疆经验的发掘又进入了新的阶段:风景书写不再是单一的诗意展现,还指向更为复杂深广的诗意空间,回应着对当代自然性的切实理解;边地与民族风情书写的背后,则传递出新诗... 汉语新诗一直在吸收并转化新鲜的文学经验。新边塞诗运动后,新诗对新疆经验的发掘又进入了新的阶段:风景书写不再是单一的诗意展现,还指向更为复杂深广的诗意空间,回应着对当代自然性的切实理解;边地与民族风情书写的背后,则传递出新诗的“历史共享”特征,见证了汉语自身的生长性与新诗主体的自我更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新疆经验 自然性 共享
下载PDF
学堂乐歌与中国新诗发生的多重路径选择
8
作者 禹权恒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28-133,共6页
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清政府开始实行改革措施,先后派遣大批留学生到日本学习,全面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开设乐歌课程,有效地刺激着近代学堂乐歌运动的发生。学堂乐歌题材类型多样,蕴含丰富,已经具有中国新诗的基本雏形,可视... 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清政府开始实行改革措施,先后派遣大批留学生到日本学习,全面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开设乐歌课程,有效地刺激着近代学堂乐歌运动的发生。学堂乐歌题材类型多样,蕴含丰富,已经具有中国新诗的基本雏形,可视为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初 学堂乐歌 中国新诗 现代转型
下载PDF
日本因素影响的正负效应与中国新诗的主体超越
9
作者 罗振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32,189,190,共12页
中国新诗在每个时段的话语建构中,均有日本因素的介入、规约和影响,这种介入、规约和影响使中国新诗拥有令人企羡的“高起点”,而且在前行途中总能适时地遇见补充马力和营养的“加油站”,一路上个性尽显,即常以簇新、先锐的姿态出现,能... 中国新诗在每个时段的话语建构中,均有日本因素的介入、规约和影响,这种介入、规约和影响使中国新诗拥有令人企羡的“高起点”,而且在前行途中总能适时地遇见补充马力和营养的“加油站”,一路上个性尽显,即常以簇新、先锐的姿态出现,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同世界诗歌潮流的接轨与融汇,宣显出喧腾纷繁的景观。然而,日本借镜对中国新诗也不乏负面效应,表现是中国新诗在吸收日本营养过程中功利性太强,浮躁气过重,常盲目“跟进”与仿效;“仰视”的接受态度和方式,遮蔽、扼制了主体意识,造成对日本因素一定程度的“误读”;过度倚重政治因素,常以感性压倒理性,以思想取代艺术。不过,因为有中国的民族精神、现实境况和艺术传统特质等因素压着阵脚,中国新诗在借鉴过程中总能保持独立个性与品格,对日本异质文化系统自觉消化,有所扬弃,以不同程度的“增殖”和“变异”,在“日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化日”。这启示后来者新诗只有开放方可获得与全球诗歌对话的权利,但在开放过程中必须注意使异域的艺术经验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日本因素 正负效应 主体意识 艺术超越
下载PDF
梁宗岱与象征主义诗学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枣 亚思明(译)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5-149,共15页
梁宗岱对深化中国诗人关于象征主义的理解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尚未得到学界充分认可。作为诗人、文学批评家和翻译家,梁展示了他极高的外语语言才能;当论及他对艺术与美、理想与"纯诗"的至高无上的信仰,并阐发他所理解的思想与... 梁宗岱对深化中国诗人关于象征主义的理解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尚未得到学界充分认可。作为诗人、文学批评家和翻译家,梁展示了他极高的外语语言才能;当论及他对艺术与美、理想与"纯诗"的至高无上的信仰,并阐发他所理解的思想与感觉、个性与共性、小我与宇宙、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确是深得象征派大师瓦雷里的精髓。他捍卫诗的形式、结构,诗意背后有意的探寻、思想的揉折,以及反复推敲、精打细磨的艰苦的劳作,这与浪漫主义的灵光一现、一气呵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梁宗岱的主要理论著述曾激励"新月派"诗人倡导新诗的形式革命,并对三十年代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卞之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又在四十多年以后令"后朦胧诗派"的"四川五君子"深深地为之折服,激励他们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开创自己的新诗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宗岱 象征主义 中国新诗 瓦雷里
原文传递
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机制论
11
作者 方长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1-150,共10页
诗人—新诗文本—初始读者是中国新诗传播接受系统的原初结构。进入现代传媒空间后,中介改变了初始传播接受结构个人性传播特征,大众传媒使初始传播接受形态演化出复杂多样的运行结构,诗性价值的再生长性是其重要的传播接受机制;新诗传... 诗人—新诗文本—初始读者是中国新诗传播接受系统的原初结构。进入现代传媒空间后,中介改变了初始传播接受结构个人性传播特征,大众传媒使初始传播接受形态演化出复杂多样的运行结构,诗性价值的再生长性是其重要的传播接受机制;新诗传播接受运行方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具体形式包括报刊原发、媒体广告、读者评论、广场朗诵、跨语际翻译、结集出版、文学史著述以及诗人创作转化等,它们组构出百年新诗传播接受的历史形态。新诗传播接受与百年来中国社会历史变动、文化转型尤其是人的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形成中国式运行机制与功能,传播者与接受者身份转换、层级性传播接受形态、通达与阻碍、跨时空语际性以及解构与建构等是其突出特征。发掘与阐释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机制,有助于深化认识新诗创作发展史和诗性生成史之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传播接受系统 运行结构 运行方式 机制与功能
下载PDF
作为方法与研究范式的“新诗史”--2019年中国新诗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凯成 《江汉学术》 CSSCI 2020年第3期5-12,共8页
在2019年的中国新诗研究中,作为方法与研究范式的"新诗史"被集中建构出来。一方面,研究者在新诗史写作中重视"问题意识",大多以新诗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诗学问题"为导向,在呈现问题之复杂性的同时,也为... 在2019年的中国新诗研究中,作为方法与研究范式的"新诗史"被集中建构出来。一方面,研究者在新诗史写作中重视"问题意识",大多以新诗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诗学问题"为导向,在呈现问题之复杂性的同时,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照。另一方面,研究者在诸种诗学问题的探究中自觉运用了"新诗史"的理论视野,具体表现在对固有新诗史叙述的反驳、诗学现象的探察,以及新诗的形式建构、新诗史讲述的"片论"方式等层面。此外,本年度的新诗研究还在挖掘新诗史料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触碰了新诗"历史化"研究的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新诗研究 新诗史 历史化研究
下载PDF
浅析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与中国诗歌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贺庆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19-121,共3页
以庞德为首的意象派是21世纪欧美一个非常重要的现代诗歌流派,该派与中国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主要从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的影响和意象派对中国新诗的影响这两方面来探讨意象派与中国诗歌的相互影响及其密切联系。
关键词 庞德 意象派 中国古典诗歌 中国新诗
下载PDF
历史拐点处别样的风景:诗歌翻译在中国新诗形成期所起的作用再探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东风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1-167,共17页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新诗是在西方诗歌的影响下产生的,胡适是中国白话新诗或自由诗的第一人,但细读历史文献,不难发现,胡适和其他诗人的白话新诗发表之前,胡适本人和其他译者所翻译的西方诗歌大多是格律诗,而不是自由诗,他们采用归化式...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新诗是在西方诗歌的影响下产生的,胡适是中国白话新诗或自由诗的第一人,但细读历史文献,不难发现,胡适和其他诗人的白话新诗发表之前,胡适本人和其他译者所翻译的西方诗歌大多是格律诗,而不是自由诗,他们采用归化式的译法,把西方格律诗译成中国的旧诗体,因此原诗的诗体和译诗的诗体都不具备促发以自由体为特征的白话新诗的条件。而且,有证据表明,白话新诗实际上在白话自由体的诗歌翻译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此外,白话新诗产生之后,由于诗歌翻译界采用了'废律'的翻译方法,因此西方诗歌的诗体在翻译中遭到了系统性的破坏,不同的诗体都被译成了分行散文体。这些都表明,白话新诗并非是在西方诗歌的影响下发生的,相反,正是在胡适的'八不主义'思想和他白话新诗创作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诗歌翻译的传统才在白话新诗出现之后由旧诗化翻译的传统迅速转向了白话自由诗体的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中国新诗 影响
原文传递
20世纪上半叶华兹华斯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接受 被引量:3
15
作者 章燕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45,共10页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华兹华斯于1900年被首次引介到我国以来至今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晚清和民国时期,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华兹华斯在中国的接受深深烙有那一时期的历史印记。中国学人对华兹华斯的译介和研究反映...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华兹华斯于1900年被首次引介到我国以来至今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晚清和民国时期,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华兹华斯在中国的接受深深烙有那一时期的历史印记。中国学人对华兹华斯的译介和研究反映出该时期中国文学和文化建设的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华兹华斯在中国的接受:一、从华兹华斯的人文思想看其与中国人及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本质之间的关系;二、从华兹华斯诗学思想看其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以及中国新诗建构之间的关系;三、从较为客观的学术探讨的角度对华兹华斯诗歌和诗学进行介绍和评议。华兹华斯在中国的接受在这一时期是较为积极的、活跃的,在中国文化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兹华斯 中国人的精神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诗 客观研究
原文传递
百年新诗元问题重释 被引量:3
16
作者 方长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2-149,共8页
“何为中国新诗”是百年新诗的元问题。新诗诞生百年之际,重释这一元问题,是论述、把握新诗百年历史演变规律、艺术成就与创作问题的关键。“中国新诗”的时间向度是1917年至今不断延伸的时间轴,空间是以世界为言说对象的“中国”。... “何为中国新诗”是百年新诗的元问题。新诗诞生百年之际,重释这一元问题,是论述、把握新诗百年历史演变规律、艺术成就与创作问题的关键。“中国新诗”的时间向度是1917年至今不断延伸的时间轴,空间是以世界为言说对象的“中国”。这一时空场域,使“中国新诗”具有一种以世界为视野的探索精神,形成了以新旧转型性、现代性和中国实践性为特点的文化气象与本质。白话书写和自由体是“中国新诗”的两大诗学品格,或者曰元诗学。时空意识、文化本质以及诗学品格作为“中国新诗”的三大不可分割的内涵,是判定百年来不同时期不同作者所创作的作品是否属于“中国新诗”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时空意识 文化气象 诗学品格 新诗标准
原文传递
人称与中国新诗审美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2
17
作者 倪贝贝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69,共7页
人称代词作为中国新诗词汇中的新元素,不仅是新诗内容与语言形式变革上的一种外在体现,其背后折射出的诗人个体意识更参与了新诗诗思建构的全过程,反映了诗歌创作观念和构思方式的现代转型。人称代词对新诗情境的有机构建,推动了新诗独... 人称代词作为中国新诗词汇中的新元素,不仅是新诗内容与语言形式变革上的一种外在体现,其背后折射出的诗人个体意识更参与了新诗诗思建构的全过程,反映了诗歌创作观念和构思方式的现代转型。人称代词对新诗情境的有机构建,推动了新诗独特情感体验方式的建立生成,增强了诗歌中人物(事物)的相互对话性与叙事意味,扩大了新诗的题材范围和表达范畴。多种人称在新诗中的身份立场和叙述视角的不同,产生了多层次观察和叠加叙事的效果,使主体人物之间关系的多样性和诗歌的逻辑关系趋于复杂化,促进了新诗审美功能的现代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人称代词 抒情模式 审美范式
下载PDF
群体的合唱与严肃的独舞——从《创造诗丛》到《森林诗丛》的编选出版看“九叶派”的形成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林祥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42-47,共6页
从出版角度梳理了《诗创造》到《中国新诗》的过程,借以探求"九叶派"的形成原因:《诗创造》团结了四十年代中后期诗坛大部分诗人,孕育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诗人群。诗创造社编辑出版的《创造诗丛》是现实主义诗人群占主体... 从出版角度梳理了《诗创造》到《中国新诗》的过程,借以探求"九叶派"的形成原因:《诗创造》团结了四十年代中后期诗坛大部分诗人,孕育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诗人群。诗创造社编辑出版的《创造诗丛》是现实主义诗人群占主体,继之的《森林诗丛》则是现代主义诗人群占绝大多数,而《中国新诗》的创刊则标志着现代主义新诗派(也称"九叶派")的独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创造》 《创造诗丛》 《森林诗丛》 《中国新诗》
下载PDF
纯诗视阈中的音乐性探求——梁宗岱新诗音乐性理论探论
19
作者 霍俊明 岳志华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9-11,共3页
梁宗岱在特殊的历史语境和新诗发展的十字路口,对汉语新诗的本体性不断探求。在纯诗视阈中,他的诗歌音乐性的理论开拓都对新诗的实践和理论建设做出了富有启示性和有效性的时代和诗学的双重努力。
关键词 纯诗 音乐性 汉语新诗 象征主义 梁宗岱
下载PDF
透过汉语的优柔与沉静——读《天生丽质》兼及汉诗的一种可能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宁刚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75-79,共5页
汉语新诗的创作迄今已近百年。今天的"口水诗"与"散文化"泛滥,恐怕与"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这个口号下隐藏的某种进化论思维有关。现代意识不必尽由现代生活、尤其是流水账般的生活堆积来... 汉语新诗的创作迄今已近百年。今天的"口水诗"与"散文化"泛滥,恐怕与"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这个口号下隐藏的某种进化论思维有关。现代意识不必尽由现代生活、尤其是流水账般的生活堆积来体现。重新思考并寻找真正的"诗质",即真正属于诗的元素因此显得必要。诗人沈奇的一组实验新作显示了汉语诗歌的独特魅力,也显示了与汉文化的深厚联系。这一探索给我们的启示是:反顾"汉语字词思维","重新认领汉语诗性的‘指纹’及现代诗性生命意识的别样轨迹",并将之在汉语的血脉和族谱中予以消化与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新诗 汉语思维 沈奇 《天生丽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