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朝蓬 《室内设计》 2009年第2期49-53,共5页
中国当代的建筑创作实践一直受到"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的困扰,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筑市场化使建筑的地域价值逐渐衰落,大量国外设计机构的介入又使建筑创作逐渐走向"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发... 中国当代的建筑创作实践一直受到"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的困扰,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筑市场化使建筑的地域价值逐渐衰落,大量国外设计机构的介入又使建筑创作逐渐走向"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发展和创新地域建筑文化更加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使命。本文简述了中国地域建筑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的地域建筑思潮不是现在才有的,其自中国近代建筑学科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发展,并将随着时代与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 中国固有式 民族形式 乡土建筑 地域建筑 发展历程
下载PDF
从结构理性到儒家文明——卢毓骏和他的理论建构与延续 被引量:6
2
作者 黄庄巍 邹广天 《建筑师》 2021年第1期123-131,共9页
1930—1970年代,我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卢毓骏以结构理性主义为主要理论工具,融合西方现代建筑主流思潮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统儒家文明,结合中国建筑史学研究、设计理论研究及建筑创作进行了完整的中国现代建筑理论建构。本研究将基于... 1930—1970年代,我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卢毓骏以结构理性主义为主要理论工具,融合西方现代建筑主流思潮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统儒家文明,结合中国建筑史学研究、设计理论研究及建筑创作进行了完整的中国现代建筑理论建构。本研究将基于民国以来现代建筑运动向我国传播发展和二战后世界与中国历史格局背景,对卢毓骏的理论建构路径与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探寻其基于现代建筑内核与中国建筑传统二元矛盾冲突、融合的思想要素。研究将有助于完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多元探索的丰富图景,呈现中国建筑现代性早期发展中的结构理性主义基因,补充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发展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毓骏 结构理性主义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 儒家文化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下载PDF
国立中大石牌校园中国固有式建筑形态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黎量 《南方建筑》 2008年第3期40-44,共5页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属于近代校园建筑中保存相对比较完整的建筑群,于2002年被评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从空间形态、构件形态及技术形态对石牌校园建筑...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属于近代校园建筑中保存相对比较完整的建筑群,于2002年被评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从空间形态、构件形态及技术形态对石牌校园建筑形态进行分类研究,为有针对性的保护和修缮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并为在将来的校园建设中保护校园的历史连续性和建筑文脉特色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立中大石牌校园 中国固有式 建筑形态
下载PDF
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下的近代教育建筑——以华南女子大学与福建协和大学为例
4
作者 林慧 林志森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0期208-210,共3页
受社会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的共同影响,近代教育建筑在西方建筑形制下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呈现出中西文化融合的建筑特点。华南女子大学(Hua Nan College)和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分别作为近代中国南方... 受社会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的共同影响,近代教育建筑在西方建筑形制下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呈现出中西文化融合的建筑特点。华南女子大学(Hua Nan College)和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分别作为近代中国南方第一所女子大学和近代中国建立的十三所代表性大学之一,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广泛的影响力,是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代表之一。文章借由档案检索、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分析两所学校的规划布局与建筑特征。通过辨析华南女子大学和福建协和大学的建筑差异,反映西方建筑“本土化”的过程和“中国固有式”建筑在近代福州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文化 教育建筑 本土化 中国固有式
下载PDF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中文学习案例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宇璐 白乐桑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共6页
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 ESTAING,1926—2020)的中文学习经历和学习动机具有典型意义和重要研究价值。基于学习动机理论和语言学习者认知倾向角度,对德斯坦先生中文学习经历以及相关学习案例进行分析,... 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 ESTAING,1926—2020)的中文学习经历和学习动机具有典型意义和重要研究价值。基于学习动机理论和语言学习者认知倾向角度,对德斯坦先生中文学习经历以及相关学习案例进行分析,可证明个体认知特征对中文学习动机的重要影响。中文的内在逻辑性是相关教学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基本概念,提高对中文教学"二元论"理据性的认知对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斯坦总统 中文学习动机 个体认知倾向 中文内在逻辑性 二元论
原文传递
从“三大公建”看庐山近代建筑风格的演变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敏龙 罗奇 《华中建筑》 2003年第5期100-103,共4页
庐山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从1896年西方传教士、商人开始着手开发以来,到20世纪20年代已形成相当规模,但山上的建筑风格几乎为清一色的“洋式建筑”,俨然像一个“世界村”。随着“三大公建”的出现,这种现象开始被打破,“中国固有形... 庐山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从1896年西方传教士、商人开始着手开发以来,到20世纪20年代已形成相当规模,但山上的建筑风格几乎为清一色的“洋式建筑”,俨然像一个“世界村”。随着“三大公建”的出现,这种现象开始被打破,“中国固有形式”“近代式”、等风格相继出现,为庐山建筑风格的多样化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三大公建 风格演变 洋式建筑 中国固有形式
下载PDF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沉思——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相结合的角度看 被引量:2
7
作者 陆建华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432-436,559,共5页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伊始,就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改革开放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相结合居于次要地位。在改革开放取得伟...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伊始,就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改革开放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相结合居于次要地位。在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相结合被推至历史的前台。我们要借鉴、利用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等前辈的经验,准确理解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认真区分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中的精华、积极因素、先进成分相结合,从而构建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
下载PDF
建筑竞图与中国固有式探索 上海“市政新屋”方案诞生刍议
8
作者 张天 谭峥 《时代建筑》 2023年第5期140-145,共6页
1927年以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启动了建设新上海特别市政府的计划,作为“大上海计划”之重要部分的“市政新屋”的设计竞图是这一建设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近代上海市政中心建设最终依靠“中国固有样式”的展示,成为宣示民族自信的标... 1927年以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启动了建设新上海特别市政府的计划,作为“大上海计划”之重要部分的“市政新屋”的设计竞图是这一建设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近代上海市政中心建设最终依靠“中国固有样式”的展示,成为宣示民族自信的标志。上海市政新屋的诞生代表了市政建筑在构筑新民族形象中之作用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文章通过回溯近代上海市政新屋竞图的历史,梳理了在市政新屋的方案比选过程中民族性与现代性、功能与形式、内容与表达等错综复杂的矛盾诉求在决定最终入选方案中的冲突。最后,文章探讨了竞图作为一种学术讨论方式在探索现代中国建筑样式中的作用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市政新屋 中国固有式 民族性 建制性 竞图
下载PDF
坡屋顶适应性论证研究——以武汉大学工学部一教学楼为例
9
作者 谢昱 徐从淮 +2 位作者 涂景春 邓金平 程芳兰 《城市建筑》 2020年第16期84-87,共4页
坡屋顶的起源和分布本身具有适应性意义,而坡屋顶的运用往往忽视了传统或者拘泥于形式,为了更加系统地认识坡屋顶的文化"基因",本文以武汉大学工学部一教学楼为例,从形式、空间以及环境与地貌3个方面来论证坡屋顶的适应性,为... 坡屋顶的起源和分布本身具有适应性意义,而坡屋顶的运用往往忽视了传统或者拘泥于形式,为了更加系统地认识坡屋顶的文化"基因",本文以武汉大学工学部一教学楼为例,从形式、空间以及环境与地貌3个方面来论证坡屋顶的适应性,为坡屋顶日后的传承与延续提供借鉴与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固有之形式 坡屋顶的起源与分布 适应性 文化“基因”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心系病证用药规律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郑升鹏 陈文嘉 +2 位作者 庄逸洋 卢茵茵 刘小斌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653-2655,共3页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邓铁涛教授治疗心系病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邓铁涛教授治疗心系病证的病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邓铁涛教授治疗心系病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邓铁涛教授治疗心系病证的病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邓铁涛教授治疗心系病证的处方进行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254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用药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演化得到15个新方组合。结论:邓铁涛教授治疗心系病证用药以益气健脾、除痰化瘀为主,常辅以利水、理气、安神等药,体现其"痰瘀相关"、"心脾相关"为主的辨证思想和"益气除痰"、"调脾护心"的临证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铁涛 心系病证 用药经验 数据挖掘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