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群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及空间格局 被引量:48
1
作者 刘辉 申玉铭 柳坤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6-198,共13页
城市群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满足城市群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优化金融资源在城市群之间合理配置,摸清城市群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状况,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金融相关比率、金融发展效率、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等指标... 城市群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满足城市群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优化金融资源在城市群之间合理配置,摸清城市群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状况,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金融相关比率、金融发展效率、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等指标体系,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定量分析23个城市群银行、保险和证券等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和格局。结果表明:①城市群内金融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在空间上形成东部沿海高于西部和中部的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较高。②城市群金融发展水平滞后于城市群发育水平。其中金融发展效率和保险密度是影响金融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多少和城乡居民储蓄额大小影响较小;另外,区域产业结构,特别是上市产业(可交易产品)结构与城市群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关性大。③银行、保险和证券服务业在城市群内部差异较大,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金融资源拥有量占到23个城市群的50%以上,影响和主导着中国金融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金融服务业 空间格局 城市群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的格局、过程及城市流强度 被引量:36
2
作者 王士君 宋飏 +1 位作者 冯章献 姜丽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7-294,共8页
根据城市群、城市组群及城市群组的内涵指出中国东北地区目前存在辽中南、吉林中部、哈大齐三个城市群组。按照其形成发展过程和现状特征,辽中南已经发育成为成熟的城市群,而吉林中部和哈大齐尚处于城市群发育的中间阶段,即城市组群阶段... 根据城市群、城市组群及城市群组的内涵指出中国东北地区目前存在辽中南、吉林中部、哈大齐三个城市群组。按照其形成发展过程和现状特征,辽中南已经发育成为成熟的城市群,而吉林中部和哈大齐尚处于城市群发育的中间阶段,即城市组群阶段,从而在东北地区形成了"一群二组"的空间结构框架。通过对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的计算发现,群组内部尚未出现主要外向服务部门区位熵均大于1的城市,与国内发达城市群的发展水平相距较远。未来发展应该围绕城市群组的组织结构、网络化发展模式、职能分工与功能互补、发展关系协调等方面进一步调控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城市群 城市组群 城市群组 城市流强度
下载PDF
东北地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与空间极化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1 位作者 丁四保 魏冶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5-723,共9页
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从不同集聚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和极化程度进... 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从不同集聚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①从区域发展衡量指标的动态演变格局来看:1995-2008年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是一个波浪起伏的过程,整体水平稍有下降;集聚能力得分排序及其演变趋势表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资源城市主宰着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四中心城市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增的发展趋势,且由四城市形成的经济区实体功能开始显化,并沿哈大铁路形成一条不连续的"极化轴",区域发展中心逐步南移;区域发展的地域差异性非常明显。②从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极化指数来看: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市区极化程度明显高于县(县级市),且发展演进方向互异;空间分布上非均衡性指数表现出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而崔-王指数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城市类型(资源城市与非资源城市)表现出异向发展趋势,其中资源城市呈绝对的下降趋势,且资源城市的极化程度明显低于非资源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城镇集聚能力 区域空间极化
原文传递
Important progress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studies on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s 被引量:34
4
作者 FANG Chuangli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5年第8期1003-1024,共22页
Urban agglomerations are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China's new na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reaching relatively advanced stages of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30 years. In the early 2000 s, urban agglomer... Urban agglomerations are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China's new na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reaching relatively advanced stages of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30 years. In the early 2000 s, urban agglomerations became new geographical units for participating in global competi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hina has spent the past decade promoting them as the main spaces for pushing forward its new form of urbanization. The convening of the first Central Work Conference on Urbanization and the National New-type Urbanization Plan(2014–2020) further defined the statu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as the main players in promoting China's new type of national urbanization. Nevertheless, urban agglomerations remain a weak link in Chinese academia and are in urgent need of study. Only 19 articles on the theme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wer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between 1934 and 2013, accounting for only 0.55% of all articles written during that period. Not only are there very few, they have also all been published with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time, with the first having been published only 10 years ago. The studies are also concentrated among only a few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 is aimed at national requirements but is rather divergent. Even so, some studies on urban agglomerations have played a leading role an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dictating the overall form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nationwide. Specifically, a proposed spatial pattern for urban agglomerations formed the basic framework for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guided the government to make urban agglomerations the main urban pattern when promoting 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proposed standards and technologies for identifying the spatial dimens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efining the scope of national urban agglomerations; a series of studies in the area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spurred more in-depth and p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agglomeration research progress existing problem spatial pattern development direction china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及其空间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曾鹏 韩晓涵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1-55,共5页
文章将生态效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评定产业生态化程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3-2016年中国城市群195个城市的相关指标进行科学处理,在超效率DEA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城市群产业生态效率进行评价,最后探究中国城市群产业生态化空间差... 文章将生态效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评定产业生态化程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3-2016年中国城市群195个城市的相关指标进行科学处理,在超效率DEA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城市群产业生态效率进行评价,最后探究中国城市群产业生态化空间差异。结果表明:2003-2016年各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发展稳定,个别年份小幅度变化,产业生态化总体水平有所上升,但仍存在进步空间;从各地级市产业效率的发展情况看,经济实力越强的城市产业生态化效率越高,北京、上海的产业生态化综合得分最高,平均得分均超过1;从时空特征来看,我国各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地带性差异显著,呈现出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地区递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市群 产业生态化 生态效率 空间特征 超效率DEA
下载PDF
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8
6
作者 曾鹏 李方犁 吴功亮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12-116,共5页
文章采用面板联立方程实证模型(SEM)对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借助Stata计量软件,以中国23大城市群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将城市群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与理论推导基本吻合:中国城市群... 文章采用面板联立方程实证模型(SEM)对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借助Stata计量软件,以中国23大城市群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将城市群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与理论推导基本吻合:中国城市群中,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促进经济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中国城市群
下载PDF
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70年: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建军 黄洁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4-156,共13页
我国的区域经济经过7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逐渐摸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发展道路,开创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引起世界瞩目。文章通过梳理区域经济发展的经典文献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70年的经验,从区域经... 我国的区域经济经过7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逐渐摸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发展道路,开创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引起世界瞩目。文章通过梳理区域经济发展的经典文献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70年的经验,从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模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与地方的关系、区域发展的优先级,以及城市与城市化发展情况五个方面,总结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厘清区域经济发展中“中国模式”的内在逻辑,并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中国正在通过实践创新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即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引下,通过对历史过程的总结和提升,通过“中心城市—城市群—区域发展板块”的现实区域发展路径,实现“非均衡空间格局下的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为此要做好“一体化和自主创新”、“集聚和扩散”、“合作与竞争”、“效率和公平”等四个方面的平衡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模式” 央地分权 城市群 集聚 长三角
下载PDF
我国中部崛起的城市群发展策略思考 被引量:8
8
作者 武清华 姚士谋 +1 位作者 薛凤旋 张落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1-396,共6页
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经济重心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部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中心城市实力较弱,辐射作用不强,城市群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群间缺乏沟通与合作。针对我国中部城市群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武汉都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 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经济重心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部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中心城市实力较弱,辐射作用不强,城市群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群间缺乏沟通与合作。针对我国中部城市群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武汉都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都市圈等中部6大城市群的发展策略:尽快建成我国中部经济发展轴,壮大节点的经济实力,努力建成产业集聚的核心地区,发展传统农业,但要引导向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方向前进,强有力地提升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同时注重我国中部地区城乡统筹规划与示范区的建设,保护本区域的旅游生态区、建成重要的国际旅游区,促进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全面推动区域城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中部地区 城市群发展 中部经济发展轴 产业集聚区 城乡统筹
原文传递
理解东北的高质量发展:内涵、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2
9
作者 余淼杰 杨伯烨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东北地区作为“共和国长子”,肩负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大使命。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东北全面振兴的新方向。东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明显增加、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全产业链特色清晰、产业集聚优势突出... 东北地区作为“共和国长子”,肩负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大使命。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东北全面振兴的新方向。东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明显增加、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全产业链特色清晰、产业集聚优势突出以及产业分工比例协调六个方面来看待。在新发展阶段,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城市群辐射能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等挑战。为此,需要推动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产业链协同,形成核心城市与副核心城市“双核心驱动”的发展格局。同时,拓宽民营企业发展空间,保障其在资源获取、要素价格等方面与其他市场主体享有平等待遇。鼓励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高质量发展 城市群 民营经济
下载PDF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现状评价与实现机制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雨羲 斯琴 《财经理论研究》 2017年第5期10-20,共11页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战略,西部城市群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而西部地区大多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程度较低。本文以中国西部地区8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新的研究视角下对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对西部...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战略,西部城市群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而西部地区大多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程度较低。本文以中国西部地区8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新的研究视角下对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对西部8个城市群协调发展现状评价结果,分解影响西部地区各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主要因子,结合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找出阻碍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四个关键问题,分别是城市群内部人均公共性功能性活动集合拓展及分布问题、城市群内部生产要素流动性、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群内部知识溢出等问题,最后根据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目标,确定影响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关键问题的调整方向及实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城市群 协调发展 实现机制
下载PDF
中国十大城市群文化软实力的多维度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功亮 蔡悦灵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92-95,共4页
中国十大城市群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城市群内部组织的联系不仅依托经济等"硬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软实力所带来的凝聚力。文章通过构造中国十大城市群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中国十大城市群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城市群内部组织的联系不仅依托经济等"硬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软实力所带来的凝聚力。文章通过构造中国十大城市群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在研究设计中通过多维度分析,得到十大城市群在文化不同维度上的排名。最后对十大城市群文化软实力的非均衡差异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 多维度 中国城市群
下载PDF
西部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动态空间计量模型的检验
12
作者 靳珍 赵璟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24年第4期38-53,96,共17页
城市群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与核心区,其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文章基于西部地区八大城市群2004—2020年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检验西部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与作... 城市群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与核心区,其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文章基于西部地区八大城市群2004—2020年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检验西部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人口、产业和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为空间集聚并显著促进了城市群经济增长;进一步的检验发现,这三类空间结构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不断增强,且由短期促进演变为短期促进与长期促进并存。在影响机制方面,西部地区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因加重环境污染而抑制了经济增长,但抑制作用明显弱于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空间集聚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增长;土地利用空间集聚通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经济增长。最后,文章提出了提升城市群中心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提高城市群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空间集聚度、提高建设用地空间集聚度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城市群 空间结构 经济增长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演化及其机理 被引量:4
13
作者 彭翀 王静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85,共7页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及"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下,城市群作为主要的城乡空间形态左右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研究运用人文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趋势及...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及"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下,城市群作为主要的城乡空间形态左右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研究运用人文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趋势及其机理:在理论研究中,对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进程进行四阶段划分并简要归纳了空间演化规律,提出城市群空间演化的三种模式;采用集聚与扩散理论对演化机理进行探讨,梳理城市群空间演化的驱动要素。在实证研究中,通过Kernel空间分析法总结出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演化过程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群空间演化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不同演化阶段城市群的发展动力,并对城市群未来空间演化模式及策略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城市群 空间演化 运行机理
下载PDF
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状况、问题和对策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湘满 胡忠林 唐韬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7-9,45,共4页
中部崛起已经写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部崛起的关键在于中部城市群的发展。文章首先介绍了中部四大城市群的基本情况,然后分析了中部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中部崛起 城市群 协调发展
下载PDF
基于DEA的中国城市群经济效率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东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92-98,共7页
运用DEA方法和相关面板数据,对2009—2013年中国13个主要城市群的经济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中国城市群经济效率变化趋势,探析城市群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5年来中国城市群综合经济效率处于波动发展状态,同时超过一半的城市群... 运用DEA方法和相关面板数据,对2009—2013年中国13个主要城市群的经济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中国城市群经济效率变化趋势,探析城市群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5年来中国城市群综合经济效率处于波动发展状态,同时超过一半的城市群具备继续扩张规模的潜力。城市群资源利用率平均在80%左右,其中劳动力冗余最多。区域分析表明,东部地区城市群的综合管理能力和资源配置利用能力总体上最强,中部在规模集聚效应发挥方面略为领先,西部各方面都垫后。最终得出结论:各城市群要根据自己的现状"因群而异"地选择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 中国城市群 经济效率 投影分析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城市群产业扩散力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付德申 程皓 张杰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80-85,共6页
通过构建城市群产业扩散力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中国西南地区城市群产业扩散力和中国西南地区城市群各城市的产业扩散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中国西南地区城市群产业扩散力之间的差异程度不是很大,而中国西南地区城市... 通过构建城市群产业扩散力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中国西南地区城市群产业扩散力和中国西南地区城市群各城市的产业扩散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中国西南地区城市群产业扩散力之间的差异程度不是很大,而中国西南地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产业扩散力则分布不均。这一现象说明,中国西南地区城市群及其内部各城市在产业扩散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功能不尽相同,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地区 城市群 产业扩散力 因子分析
下载PDF
三峡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以“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背景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玉美 《决策与信息》 2021年第12期66-71,共6页
三峡临空经济区作为宜昌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能够通过临空核心产业、临空关联产业、临空引致产业等,与宜昌本地、"宜荆荆恩"城市群以及整个湖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形成不同程度的辐射带动圈层。三峡临空经济区建设目前还存在... 三峡临空经济区作为宜昌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能够通过临空核心产业、临空关联产业、临空引致产业等,与宜昌本地、"宜荆荆恩"城市群以及整个湖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形成不同程度的辐射带动圈层。三峡临空经济区建设目前还存在着政策机遇利好、对接略显不够,区位条件利好、创新略显不足,产业基础利好、发展略显不均,发展趋势利好、效率略显不高等短板。因此,作为宜昌抢抓区域发展战略的三峡临空经济区,应在区域一体化部署下,在湖北省"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背景下全面落实省域发展战略,将以"点"嵌"域"的发展格局,以"点"带"域"的目标实现,"点""域"互促的协调发展,实现"点"与"域"的协同、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空经济区 区域均衡发展 中部崛起 产业布局 营商环境 城市群建设
下载PDF
中部地区城市群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
18
作者 王威 陈耀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6-43,共8页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借鉴现有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成果,构建中部地区城市群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规模实力、结构效能、支撑能力等3...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借鉴现有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成果,构建中部地区城市群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规模实力、结构效能、支撑能力等3个一级指标,服务业增加值、现代服务业占比、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14个二级指标,实证研究表明,中部地区城市群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长株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郑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大南昌都市圈和山西中部城市群。立足新发展阶段,要在产业升级、创新赋能、空间拓展、低碳转型和政府引导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提升城市群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度、原动力、开放度、绿色度和协调性,加快推进中部地区城市群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开创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城市群 都市圈 服务业
下载PDF
Size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rationality evaluation,patterns, and implications
19
作者 Deli Wang Jinchuan Huang +3 位作者 Qingshan Yang Shasha Lu Yi Chen Xingliang Guan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8年第4期329-342,共14页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diagnostic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rationality of size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s(UAs) in China. The model is designed to determine from a three-dimensional index including size distrib...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diagnostic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rationality of size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s(UAs) in China. The model is designed to determine from a three-dimensional index including size distribution index(SDI), size compactness index(SCI), and size efficiency index(SEI).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size structure involving the studied 19 UAs and its implications are explor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ze structure of China's UAs advanced from a low rationality development stage to a moderate rationality development stage in 1995-2015.Among them, the SDI and SEI were reasonably high, and the SCI was relatively low. Spatially, the high rationality UAs were distributed across eastern China, while the low rationality UAs were located in western China. UAs with positive size structure possessed typically a dual-or multicenter urban structure, while UAs with negative size structure usually presented as a single-center structure. The evolutionary trajectories of rationality of size structure of UA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ur different stage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 addition to consolidating the status of national-level UAs,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level UAs should be promoted. Also, the fostering focus and direction should be oriented toward an UA with dual-or multicenter spatial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ZE structure RATIONALITY evaluation SIZE distribution INDEX SIZE COMPACTNESS INDEX SIZE efficiency INDEX urban agglomeration china
下载PDF
“健康中国”框架下城市群康养旅游竞争力提升——资源基础观的拓展
20
作者 易慧玲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23-33,共11页
基于资源基础观和钻石理论构建包括5个准则层,19个指标的康养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并以北部湾城市群为例,利用熵值法和泰尔指数对北部湾城市群中的11个城市进行康养旅游竞争力分析,研究发现:北部湾城市群的康养旅游竞争力分为竞争力强、... 基于资源基础观和钻石理论构建包括5个准则层,19个指标的康养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并以北部湾城市群为例,利用熵值法和泰尔指数对北部湾城市群中的11个城市进行康养旅游竞争力分析,研究发现:北部湾城市群的康养旅游竞争力分为竞争力强、竞争力较强、竞争力一般以及竞争力弱四类;根据城市具备的资源优势,北部湾城市群的类别可分为依附型、单因素驱动型、双因素驱动型和综合驱动型;相对于省域间差异,省域内康养旅游竞争力差异较大,各城市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基于城市群康养旅游竞争力的差异,提出打破行政边界,加强联合营销力度,构建城市群康养品牌形象等提升北部湾城市群康养旅游竞争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中国 城市群 康养旅游 竞争力 资源基础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