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浅源强震分布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4
1
作者 傅征祥 邵辉成 丁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20,共6页
考查了1900~2001年中国大陆不同活动地块浅源强震分布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并讨论将其应用在地震趋势预测中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大陆西部的天山、祁连 柴达木、羌塘 拉萨及川滇地块的强震活动(MS≥7.0)和大陆东部的中朝 鲁东黄... 考查了1900~2001年中国大陆不同活动地块浅源强震分布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并讨论将其应用在地震趋势预测中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大陆西部的天山、祁连 柴达木、羌塘 拉萨及川滇地块的强震活动(MS≥7.0)和大陆东部的中朝 鲁东黄海地块和华南地块东边界(东南沿海地震带)东半段中的强震活动(MS≥6.0),大多数(70%以上)发生在地球自转加快的年份中;大陆西部滇东 滇西地块的强震活动(MS≥7.0),以及大陆东部中蒙 华北平原地块和华南地块东边界(东南沿海地震带)的西半段强震活动(MS≥6.0),大多数(67%以上)发生在地球自转减慢的年份中。并且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在地震预报中可能作用的R值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浅源强震 地球自转速率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壳应变能密度年变化率图像与强震活动关系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东宁 许忠淮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6-32,共7页
以现代构造应力场和地壳运动的观测结果为约束条件,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中国大陆地壳应变能密度年变化率。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粘弹性本构关系,包含了中国大陆主要活动断裂带。在青藏高原考虑了因高海拔地势蓄集的附加重力势能和地壳... 以现代构造应力场和地壳运动的观测结果为约束条件,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中国大陆地壳应变能密度年变化率。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粘弹性本构关系,包含了中国大陆主要活动断裂带。在青藏高原考虑了因高海拔地势蓄集的附加重力势能和地壳山根浮力作用。边界条件主要考虑了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挤压作用。把模拟结果与强震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相比较。地壳应变能密度年变化率正、负值过渡带分别对应着龙门山断裂带、燕山一阴山构造带、天山构造带、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鄂尔多斯周边断裂带。而这些构造带均是历史上强地震的多发带。由应变能密度年变化率的数值估计,中国西部地震活动带的强震重复周期应该在250年左右。而华北中、南部地区的强震重复周期要长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壳应变能密度 年变化率 强震活动
下载PDF
中国大陆成组强震活动水平的三分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傅征祥 刘杰 +1 位作者 刘桂萍 粟生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34-37,共4页
对中国大陆 1 9世纪末以来 ,M≥ 6.7成组强震活动的过程分析表明 ,可以将其活动水平分为三档 :高水平 ,中等水平和低水平强震活动期 ,它们分别对应每年平均发生大于 1 .2次、0 .6~ 1 .2次和小于 0 .6次的M≥ 6.7地震活动水平。活动过... 对中国大陆 1 9世纪末以来 ,M≥ 6.7成组强震活动的过程分析表明 ,可以将其活动水平分为三档 :高水平 ,中等水平和低水平强震活动期 ,它们分别对应每年平均发生大于 1 .2次、0 .6~ 1 .2次和小于 0 .6次的M≥ 6.7地震活动水平。活动过程的外推表明 ,2 1世纪的前 1 0年 ,中国大陆可能处于低水平的强震活动期 ,期中可能发生 5次 M≥ 6.7的强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成组强震活动 三分法 灾害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震成组活动特征统计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马禾青 赵卫明 +1 位作者 任雪梅 吴立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7-62,共6页
对1971年后中国大陆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时空成组特征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1年我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时空成组数所占比例较高;在空间分布上,1997年后我国大陆105°以西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时空成组性较好。以上研究结果有... 对1971年后中国大陆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时空成组特征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1年我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时空成组数所占比例较高;在空间分布上,1997年后我国大陆105°以西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时空成组性较好。以上研究结果有助对于我国西部5级以上地震的中短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组活动 统计分析 时空分布 中国大陆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2020年前中国大陆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频次和最大震级预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傅征祥 丁香 王晓青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39,共5页
应用多重贝努利独立试验模型,研究2006~2020年问大陆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频次及其概率,以及最大震级的预测问题。研究结果表明,2006~2020年问大陆发生7.0~7.9级和7.5~7.9级大地震1次以上的概率为1.00,发生8级大地震1次以上... 应用多重贝努利独立试验模型,研究2006~2020年问大陆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频次及其概率,以及最大震级的预测问题。研究结果表明,2006~2020年问大陆发生7.0~7.9级和7.5~7.9级大地震1次以上的概率为1.00,发生8级大地震1次以上的概率为0.67,或者说其间肯定会发生7级大地震,而发生10次7.0~7.9级和1次7.5~7.9级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若按超过概率水平0.10而论,发生7.0~7.9级地震最少发生8次,最多发生12次;发生7.5~7.9级地震为l~4次,发生1~2次8.0~8.9级大地震可能性最大。2020年前中国大陆发生最大地震的震级可能为7.5~7.9级。不排除发生8级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2020年前 强震频次 最大震级预测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部大洋板块俯冲的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 被引量:3
6
作者 陶玮 洪汉净 +2 位作者 刘培洵 于泳 郑秀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9-51,共13页
利用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 ,模拟出中国大陆的长期平均运动状态。其位移场与当前GPS结果比较有很强的一致性和较小的差异性 ,这从一方面说明了各时期板块边界的运动状态可能只是在均衡状态附近的幅度不大的震荡。进一步分析其应力场 ,... 利用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 ,模拟出中国大陆的长期平均运动状态。其位移场与当前GPS结果比较有很强的一致性和较小的差异性 ,这从一方面说明了各时期板块边界的运动状态可能只是在均衡状态附近的幅度不大的震荡。进一步分析其应力场 ,由于海洋板块的俯冲 ,在大陆东部边界产生挤压、引张、挤压应力相间的情形 ,华北地区出现引张力作用 ,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大陆东部的剖面 ,进一步证明大陆东部应力性质的变化 ,并且由于大陆岩石圈本身分层流变性会使应力逐渐集中到黏滞性较大的地壳部分。模拟显示在大陆岩石圈剖面中形成规模不等的位移对流环 ,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有限元法 分层黏弹性
下载PDF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resent Movement of Major Tectonic Blocks in China's Continent
7
作者 Lai Xi’an , Xu Jusheng , Zuoli Getu , Liu Jingnan , Shi Chuang , and Jiang Weiping1)Institute of Seismology,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Wuhan 430071 , China2)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1年第1期25-35,共11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present crustal movement and geodynamics in China's continent, a countrywide GPS monitoring network consisting of 22 stations was set up evenly on major tectonic blocks in China's contine... In order to study the present crustal movement and geodynamics in China's continent, a countrywide GPS monitoring network consisting of 22 stations was set up evenly on major tectonic blocks in China's continent in the early 1990s. Three-phase observations using the network were carried out in 1992, 1994, and 1996, respectively. In this paper, the data processing and accuracy of the three-phase observations are examined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resent block movement in China's continent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data of three-phase repeated observations. The study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accuracy of data obtained in three-phase observations on the GPS network reaches 10-8 ~ 10-9, which is adequate to the need of monitoring of crustal movement. A model for block movement in China's continent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e three-phase observations has effectively tested the results of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studies. In global framework, China's continent as a whole shows its clear eastward motion and its regional movement relative to Siberian block is characterized by that the western China is mainly affected by northward subduction and pushing of Indian Plate. Qinghai-Xizang Plateau shows clear eastward lateral slip simultaneously with longitudinal compression. It is more favorable to the escape model for the continent. Block movement of eastern China is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 of Indian, Pacific,and Philippine plates, resulting in northeastern and eastern motions of eastern China up to southeastern coastal region where the effect of Philippine Plate strength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s continent BLOCK MOVEMENT GPS monitoring network
下载PDF
强震系处于不同状态的k-T关系
8
作者 张立人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49-356,共8页
地震区(带)的强震处于系统的前临界状态-临界状态阶段,为高强度的强震系列活动,相邻的强震时间间隔T随时间呈现逐次递减的趋势;而在后临界态阶段为低强度的地震活动系列,T随时间有递增的趋势。k为间隔序号。可以k=AeBT关系分别... 地震区(带)的强震处于系统的前临界状态-临界状态阶段,为高强度的强震系列活动,相邻的强震时间间隔T随时间呈现逐次递减的趋势;而在后临界态阶段为低强度的地震活动系列,T随时间有递增的趋势。k为间隔序号。可以k=AeBT关系分别描述二种不同状态的强震系列特征,对于前临界状态一临界状态B<0,后临界状态B>0。以中国大陆及邻区、华北地震区和青藏高原北区的拟合k-T关系,对这3个地震区的中一长期地震趋势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地震带 临界状态 中国 大陆 k-T关系
下载PDF
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分区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318
9
作者 李锦轶 张进 +4 位作者 杨天南 李亚萍 孙桂华 朱志新 王励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4-605,共22页
基于板块构造理论和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议把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单元划分为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布列亚-佳木斯、塔里木和中朝等5个古板块,每个古板块再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古陆和古陆缘区,并简要讨论了各个古板块的... 基于板块构造理论和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议把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单元划分为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布列亚-佳木斯、塔里木和中朝等5个古板块,每个古板块再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古陆和古陆缘区,并简要讨论了各个古板块的组成和演化以及蒙古弧、准噶尔盆地基底和北山与毗邻地区关系等几个重大地质构造问题;提出了蒙古-鄂霍茨克碰撞带不是古板块缝合带、华北北缘是一条复合造山带而不是克拉通、在晚古生代存在一个大华北古陆、北亚造山区前身洋盆包括中元古代大陆裂解形成的古太平洋和新元古代大陆裂解形成的古亚洲洋等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亚造山区 地壳构造分区 古板块 古陆缘 大华北古陆
下载PDF
中国大陆水平运动特征与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延兴 黄城 +2 位作者 朱文耀 王琪 孙中朋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28-33,共6页
提出了将不同 GPS网融合为一体的方法 ,实现了中国大陆 4个高精度 GPS网的融合 ,并据此获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水平运动的速度场 ,以及北向与东向分量场的等值线图。在全球框架下 ,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存在明显的向东运动趋势 ;中国大... 提出了将不同 GPS网融合为一体的方法 ,实现了中国大陆 4个高精度 GPS网的融合 ,并据此获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水平运动的速度场 ,以及北向与东向分量场的等值线图。在全球框架下 ,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存在明显的向东运动趋势 ;中国大陆西部与东部 SN向运动的方向相反 ;西藏高原东部是中国大陆地壳运动最强烈的地区 ;中国大陆水平运动方向为同出于一源的一束放射状弧线。根据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的特征 ,分析了中国大陆周围的动力学环境 ,并对各板、地块对中国大陆作用力的大小进行了概略估计。表明印度板块对中国大陆碰撞力最大 ,其次是菲律宾海板块对中国大陆的俯冲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网融合 中国大陆速度场 动力学环境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前兆异常涨落与强震短期预测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永仙 余素荣 +1 位作者 张晓东 薛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8,共12页
统计了1998年以来西部六省区(云南、四川、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前兆异常月频次,探讨了异常数量的涨落与强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强震前强震所在省份及邻区的前兆异常数量有明显的持续增长现象,临震时一般表现为异常回落至... 统计了1998年以来西部六省区(云南、四川、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前兆异常月频次,探讨了异常数量的涨落与强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强震前强震所在省份及邻区的前兆异常数量有明显的持续增长现象,临震时一般表现为异常回落至低值。从时间上看,异常增长的起始时间一般为震前3~4个月到震前7~8个月,少量为震前14~18个月;异常数量到达峰值的时间为震前1个月至震前10个月。研究认为,异常月频次峰值时间可以作为强震预测的中短期至短期指标。研究还表明,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除青海、甘肃地区外,云南、四川的前兆异常也突出,似乎显示了8.1级地震的孕育范围已影响到川滇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前兆异常涨落 地震预测 中国大陆西部
下载PDF
中国社会早期海洋观念的演变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成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2-121,共10页
传统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生产方式对土地的依附决定了这一国家的内陆属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中国是与海洋绝缘的国家,相反,它背靠大陆、面向海洋的地理格局决定了其价值选择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往复摆荡的特性,也决定了走向海洋是其... 传统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生产方式对土地的依附决定了这一国家的内陆属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中国是与海洋绝缘的国家,相反,它背靠大陆、面向海洋的地理格局决定了其价值选择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往复摆荡的特性,也决定了走向海洋是其重要的取向。从历史看,中国社会早期对海洋的认知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主要源自"面向大陆"和"面向海洋"两种文明体系的交汇,这使中国文化在其初成时期即包蕴了深厚的海洋基因;第二,中国社会早期对海洋的发现,基本遵循了黄河→渤海→东海→南海逐步放大的路径,并最终形成陆海并济的国家地理观念;第三,海洋空间的深广和无限,对中国人的海洋认知和想象构成考验,所谓陆海并济的天下观,主要表现为从陆地经验向海洋想象的挪移和展开;第四,农耕文明对水或河流价值的体认,最终导致了在哲学层面对海洋价值的极端肯定。大海被视为众流的归宿和水的本源,这使传统的陆地中心观念有了向海洋中心发生反转的可能性。从史籍看,这种反转完成于魏晋时期,重要的表现是海洋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中国传统的道论、元气论至此蜕变为一种"以水为本"的海洋宇宙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洋观念 陆地中心 海洋中心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 被引量:238
13
作者 谢富仁 崔效锋 +2 位作者 赵建涛 陈群策 李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54-662,共9页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资料为基础 ,总结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提出了划分构造应力分区的原则 ,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划为四级应力区 .指出一级构造应力区主要受板块边界的几何特征和作...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资料为基础 ,总结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提出了划分构造应力分区的原则 ,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划为四级应力区 .指出一级构造应力区主要受板块边界的几何特征和作用在边界上的力所控制 ,应力作用在大范围和长时间内保持均匀和稳定 ;二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区域块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较大区域范围内应力作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三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区域内部块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应力结构具有相似性 ;四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块体和断裂相互作用的影响 ,其应力性状 (方向、强度、结构等 )一致性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分区 动力学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清单 被引量:118
14
作者 曹国良 张小曳 +1 位作者 王丹 郑方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9-393,共5页
根据2000年各省市生物质的消耗资料,结合排放因子,计算了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所排放的SO2、NOx、NH3、CH4、EC、OC、VOC、CO、CO2的总量及各省市的排放清单,并进一步细化到县、区级行政区.研究表明,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在地区间的分... 根据2000年各省市生物质的消耗资料,结合排放因子,计算了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所排放的SO2、NOx、NH3、CH4、EC、OC、VOC、CO、CO2的总量及各省市的排放清单,并进一步细化到县、区级行政区.研究表明,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在地区间的分布极不均衡,排放量较大的包括华东、中南地区的各省市;各种生物质燃烧对各污染物的排放量的贡献差异很大,其中秸秆和薪柴是最主要来源;单位面积生物质燃烧排放污染物的量较高的地区由东北至中南围绕中国的主要农业产地呈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生物质 燃烧 排放清单
下载PDF
中国大陆近期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 被引量:86
15
作者 李辉 申重阳 +3 位作者 孙少安 王晓权 项爱民 刘少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0,共10页
根据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网络、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重力网流动观测成果,给出中国大陆1998年以来2—3年尺度的中国大陆动态重力场变化图像,并结合中国动力构造环境和强震活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中国大陆动态重力场变化图像... 根据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网络、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重力网流动观测成果,给出中国大陆1998年以来2—3年尺度的中国大陆动态重力场变化图像,并结合中国动力构造环境和强震活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中国大陆动态重力场变化图像基本反映了中国大陆近期地壳物质运动和主要强震活动的基本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重力观测网 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地壳运动
下载PDF
中国大陆重力场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79
16
作者 祝意青 梁伟锋 +4 位作者 湛飞并 刘芳 徐云马 郭树松 刘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04-813,共10页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8年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的观测资料,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起算基准统一的重力场及其动态变化.重力场变化既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重力变化分区现象,同时又具有与活动...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8年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的观测资料,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起算基准统一的重力场及其动态变化.重力场变化既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重力变化分区现象,同时又具有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和与地震孕育发展有着内在联系.中国大陆6.8级以上大震主要发生在重力场变化分布差异较为剧烈的地区(重力变化≥90×10-8 m.s-2)和重力变化发生转折的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构造活动 地震
下载PDF
中国晚前寒武纪年表和年代地层序列 被引量:75
17
作者 高林志 丁孝忠 +1 位作者 曹茜 张传恒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14-1020,共7页
本文依据2009年11月24日全国地层委员会前寒武纪分会扩大会议上形成的一个共识,对中国晚前寒武纪年表进行重新标定:即长城系限定在1.8~1.6Ga,包括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蓟县系限定在1.6~1.4Ga,包括高于庄组、杨庄... 本文依据2009年11月24日全国地层委员会前寒武纪分会扩大会议上形成的一个共识,对中国晚前寒武纪年表进行重新标定:即长城系限定在1.8~1.6Ga,包括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蓟县系限定在1.6~1.4Ga,包括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待建系1.4~1.0Ga,蓟县剖面上仅发育下马岭组;青白口系限定在1.0~0.78Ga,包括骆驼岭组和景儿峪组;南华系限定在780~635Ma及震旦系限定在635~542Ma。关于最新的江南古陆晚前寒武纪地层中的一系列锆石U-Pb数据,应标定在青白口系上部。另外,华北古陆上最新的锆石U-Pb测年结果,初步揭示华北古陆前寒武系火山岩省的存在和分布范围,结合全球大陆动力学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我们建立一个前寒武纪统一的、精确的和具有年代系统的高精度年龄的基础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陆 中、新元古代 年代地层序列 构造事件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强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58
18
作者 江在森 杨国华 +6 位作者 王敏 张希 吴云 方颖 王双绪 张晓亮 平建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共9页
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了中国大陆当前地壳运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所揭示的大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趋势;讨论了区域水平运动、应变率场分布与强震地点的关系;通过对昆仑山口西Ms8.1等地震区域水平运动与形变的分析,研究了强震过程的区域形变场... 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了中国大陆当前地壳运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所揭示的大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趋势;讨论了区域水平运动、应变率场分布与强震地点的关系;通过对昆仑山口西Ms8.1等地震区域水平运动与形变的分析,研究了强震过程的区域形变场变化的主要特征;提出了识别孕震形变场以进行中长期强震地点预测的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中国大陆 地壳运动 孕震形变场 强震地点预测
下载PDF
用双三次样条函数和GPS资料反演现今中国大陆构造形变场 被引量:48
19
作者 杨少敏 游新兆 +2 位作者 杜瑞林 乔学军 王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1期68-75,共8页
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动视为一种连续的地壳变形 ,利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了近期 GPS测定的大陆内部及周边地区 4 12个测站速率 ,反演大陆地区自洽的构造变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模拟结果显示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是构成中... 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动视为一种连续的地壳变形 ,利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了近期 GPS测定的大陆内部及周边地区 4 12个测站速率 ,反演大陆地区自洽的构造变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模拟结果显示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是构成中国大陆内部岩石层水平形变的主要驱动力。印度板块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深深插入青藏高原 ,造成地壳大规模的缩短和抬升。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带、拉萨和羌塘地块以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的川滇地区 ,内部构造活动强烈 ,其内部的构造变形包含地壳碎片的冲断、褶皱和侧向逃逸。大陆地壳 (或岩石圈 )的增厚 ,尤其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向的快速缩短和青藏高原东西向的缓慢拉张 ,大约吸收了印欧板块会聚量的 85 % ,西藏中东地区东西向的拉张速率达到了 (16± 2 .0 ) mm/ a,且顺时针方向扭转明显。印度板块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极为 (2 9.7°N,19.3°E,0 .392°/ Ma) ;华南地块相对于欧亚大陆向东 (10 2°± 7.4°)南的运动速率是 (11± 1.5 4 )mm/ a,华南块体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极为 (6 2 .2 5°N,12 6 .5 6°E,0 .14 1°/ Ma) ;塔里木地块相对较稳定 ,其西部运动速度高于东部运动速度 ,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总体上讲 ,中国大陆运动方向为北偏东呈辐射状 ,从西部近南北方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构造变形 双三次样条函数 反演 GPS 全球定位系统 应变率场
下载PDF
中国大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管理与调控战略 被引量:35
20
作者 周国逸 黄志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3期435-440,共6页
通过对 1999年度中国大陆降水量、水资源量和供需水量的分析 ,理论上提出了潜在的水资源和现实的水资源两个概念 ,潜在的水资源是所有形式产水量的总和 ,现实的水资源是指具有利用价值的水资源 ,认为中国的水资源战略应着力于将潜在的... 通过对 1999年度中国大陆降水量、水资源量和供需水量的分析 ,理论上提出了潜在的水资源和现实的水资源两个概念 ,潜在的水资源是所有形式产水量的总和 ,现实的水资源是指具有利用价值的水资源 ,认为中国的水资源战略应着力于将潜在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水资源 ,但在西北干旱地区 ,如何使降水量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潜在水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在大陆范围内 ,潜在的水资源是丰富的 ,但现实的水资源不足 ,中国未来需水总量并不会有大的增加 ,但对水质的要求会有较大的提高。从面向生态的水资源管理观点出发 ,分析了从降水量到供需水量过程中一系列环节的调控途径和原理 ,指出了水资源宏观调控的技术和方法———植被调节、地表水水库调节、地下水水库调节和水体污染控制。针对我国各区域的具体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潜在水资源 现实水资源 生态 水资源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