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验潮站资料评估全球海潮模型的精度 被引量:44
1
作者 李大炜 李建成 +1 位作者 金涛勇 胡敏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6-110,共5页
利用传统验潮站数据对5个全球海洋潮汐模型NAO99b、FES2004、GOT4.7、TPXO7.2和EOT10a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现在的全球海洋潮汐模型相比早期的海潮模型均取得了较大进步,在深海海域,模型精度达到了2 cm,空间分辨率为50 km。在中国海域... 利用传统验潮站数据对5个全球海洋潮汐模型NAO99b、FES2004、GOT4.7、TPXO7.2和EOT10a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现在的全球海洋潮汐模型相比早期的海潮模型均取得了较大进步,在深海海域,模型精度达到了2 cm,空间分辨率为50 km。在中国海域,NAO99b的精度最高,RSS为14.86cm。EOT10a在全球海洋范围综合指标最优,能较好地反映全球海洋潮汐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潮汐模型 卫星测高 验潮站 中国海域 精度
下载PDF
中国海域海相中生代油气 被引量:14
2
作者 蔡乾忠 《海洋地质动态》 2003年第8期42-46,共5页
我国近海沉积盆地已发现的油气大部分产于陆相第三系。随着勘探工作尤其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逐步深入 ,在我国东海南部和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海区 ,包括潮汕坳陷和台西南盆地的地震调查对可能存在的海相中生代地层的了解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国近海沉积盆地已发现的油气大部分产于陆相第三系。随着勘探工作尤其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逐步深入 ,在我国东海南部和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海区 ,包括潮汕坳陷和台西南盆地的地震调查对可能存在的海相中生代地层的了解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调查成果结合区域地质背景 ,认定海相中生代沉积主要来自由西而东的特提斯入侵。而寻找海相油气将会成为我国海域油气勘探的重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域 海相 中生代 油气
下载PDF
中国海域浮式天然气生产液化储卸装置(FLNG)台风模式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周晓红 李达 +4 位作者 易丛 张超 谢波涛 朱小松 刘向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1-136,共6页
为了解决浮式天然气生产液化储卸装置(FLNG)在恶劣海域、特别是台风频发海域的操作问题,基于南中国海的环境条件,分析了中国海域的台风特点,分别就台风来临时FLNG不解脱操作方案及FLNG解脱和撤离操作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并针对FLNG不解... 为了解决浮式天然气生产液化储卸装置(FLNG)在恶劣海域、特别是台风频发海域的操作问题,基于南中国海的环境条件,分析了中国海域的台风特点,分别就台风来临时FLNG不解脱操作方案及FLNG解脱和撤离操作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并针对FLNG不解脱操作方案所面临的LNG隔离舱温度场、台风期间蒸发气处理及扩散、浅水区平台台风发电机方案等技术难题进行了攻关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操作便利、安全和提高油气田效益的角度,建议将FLNG设计为台风期间不解脱操作方案;②设置船中压载舱,可确保E级钢在FLNG中、特别是台风期间的使用安全;③台风期间放空管达到一定高度后,最危险工况的BOG扩散仍是安全的;④设计4组、每组5根的系泊系统,能确保台风期间FLNG不解脱时的系泊强度问题;⑤台风来临时,FLNG生产装置停止生产并泄压,人员实施有计划的撤离,待台风离开后,人员返回FLNG并开车生产,可有效提高效率,保证FLNG的操作便利和系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域 FLNG 台风模式 海上操作 不解脱 BOG扩散 温度场 发电机 人员撤离
下载PDF
中国海域地层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蓝先洪 《海洋地质动态》 2005年第4期1-4,i001,共5页
中国海域发育了一系列沉积盆地,各盆地地层发育之间的差异说明它们处于不同的构造位置以及各自特有的演化历史。依据中国海域地层研究资料,论述了中国海域的前中生代地层和中、新生代地层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地层 盆地 中国海域
下载PDF
中国不同海域海洋生物污损特征试验的总结
5
作者 吴建平 丁立群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35,共6页
通过浅海浸泡测试了空白样板和涂覆防污涂层样板的防污性能,深入研究了中国不同海域在不同季节的海洋污损生长情况,包括青岛、舟山、厦门和三亚海域。研究发现青岛海域夏季藤壶生长旺盛,冬季绿藻也有生长;舟山海域夏季节藻生长旺盛,其... 通过浅海浸泡测试了空白样板和涂覆防污涂层样板的防污性能,深入研究了中国不同海域在不同季节的海洋污损生长情况,包括青岛、舟山、厦门和三亚海域。研究发现青岛海域夏季藤壶生长旺盛,冬季绿藻也有生长;舟山海域夏季节藻生长旺盛,其他污损较少;厦门海域夏季藤壶生长旺盛,而秋冬季节以苔藓虫为主;三亚海域全年气温较高,污损生长以藤壶和盘管虫为主。研究中国不同海域海洋生物污损生长特征,对国内船舶建造和商船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污损 中国海域 藤壶
下载PDF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法与实践
6
作者 肖国林 陈建文 何拥军 《海洋地质动态》 2004年第6期36-39,共4页
目前对我国海域矿产资源所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以石油及天然气资源为研究对象。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全新的能源,与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相比,无论是其在地下的赋存状况、成藏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还是储集空间的物化性质、资源富集的区... 目前对我国海域矿产资源所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以石油及天然气资源为研究对象。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全新的能源,与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相比,无论是其在地下的赋存状况、成藏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还是储集空间的物化性质、资源富集的区域位置及深度、勘探开发方式等都有着显著差异,其数据库结构、相应数据项及数据格式与油气数据库不同,许多数据项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其标准化工作尚需进一步探讨。以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及评价有关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其数据项的标准化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法进行探讨,为国家将来制定相应的标准提供有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 地理信息系统 资源评价 赋存状况 成藏特征 GIS
下载PDF
信息化近海预警探测体系研究
7
作者 李仁松 王志邦 余礼锋 《舰船电子工程》 2013年第6期4-5,34,共3页
近海海域战场空间广阔,距离较远,必须建立反应灵敏、信息量大的网络信息化预警探测体系,论文提出了将海上兵力的内部雷达组网,并将收集来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利用太空的侦察卫星系统、空军和航空兵的预警机和侦察机、岛岸上的观通站、... 近海海域战场空间广阔,距离较远,必须建立反应灵敏、信息量大的网络信息化预警探测体系,论文提出了将海上兵力的内部雷达组网,并将收集来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利用太空的侦察卫星系统、空军和航空兵的预警机和侦察机、岛岸上的观通站、侦察船、海底铺设的声纳基阵进行协同预警的观点。经过论证得出建立空、天、海、地一体化的预警探测系统,才能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海域 预警探测体系 信息化
下载PDF
我国大陆地区和近海海域能量收支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周明煜 李诗明 +4 位作者 钱粉兰 陈陟 苏立荣 袁耀初 潘晓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9-329,共11页
应用美国宇航局Goddard地球观测系统四维资料同化系统、计算了我国大陆地区和近海海域 1 998年各月月平均能量收支各项和 1 0m气温、比湿及风矢量的地理分布特征 .模式计算结果表明 ,地表短波净辐射最强出现在夏季 ( 7月 )新疆和西藏中... 应用美国宇航局Goddard地球观测系统四维资料同化系统、计算了我国大陆地区和近海海域 1 998年各月月平均能量收支各项和 1 0m气温、比湿及风矢量的地理分布特征 .模式计算结果表明 ,地表短波净辐射最强出现在夏季 ( 7月 )新疆和西藏中部地区 ,高值中心区可达 2 75W m2 ,在黄海东海海域春季 ( 4月 )最大 ,其值为 2 5 0W m2 左右 .地表长波净辐射最强出现在夏季 ( 7月 )我国西北地区 ,中心区值为 1 2 5W m2 ,我国近海海域在冬季 ( 1月 )最强 ,其值为 75— 1 0 0W m2 .我国近海海面 ,冬季 ( 1月 )潜热通量值高于一般月份 ,中心区值可达2 5 0W m2 ,夏季我国大陆西南、华北和东北一带为潜热通量高值区 ,其值为 1 2 5W m2 .月平均能量收支计算结果显示 ,在黄海、东海海域冬季 ( 1月 )净通量为海洋向大气输送 ,夏季 ( 7月 )则反之 ,新疆和西藏高原中部夏季为净通量正值区 .综合温度、湿度和风矢量场分布发现 ,夏季从南海向华东地区 ,孟加拉湾向印度次大陆有明显的水汽平流输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收支 数值模拟 中国大陆地区 近中国海域 地气相互作用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中国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生物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许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1-52,共12页
本文阐述了中国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生物礁形成环境,分布、时代、与发育演化特征,进而提出三种成礁模式。指出在东海,渤海湾盆地存在发现礁油气田的可能性及工作建议。
关键词 中国海域 含油气盆地 生物礁
下载PDF
环南海地区渔业发展新思路与新模式研究
10
作者 潘兴蕾 于文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9期8312-8313,共2页
按照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结合环南海地区渔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环南海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新思路,一是扶植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经营规模;二是促进水产品深加工的纵深型发展,推动产品出口。... 按照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结合环南海地区渔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环南海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新思路,一是扶植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经营规模;二是促进水产品深加工的纵深型发展,推动产品出口。基于这一思路,从建立南海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和发展外海远洋捕捞两方面构建了南海海洋渔业经营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经营 集约化 农业经营体系 新模式 南海地区
下载PDF
海底沉积物实验室剪切波速度及其与沉积物的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6
11
作者 潘国富 叶银灿 +2 位作者 来向华 陈锡土 吕小飞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68,共5页
采用压电陶瓷弯曲元法和共振柱试验的方法对采自我国海域的一些典型海底浅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剪切波速测试,获得首批可信数据.两种方法所测得的剪切波速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在数赫兹至数十千赫兹频段范围内剪切波速不具明显弥散性... 采用压电陶瓷弯曲元法和共振柱试验的方法对采自我国海域的一些典型海底浅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剪切波速测试,获得首批可信数据.两种方法所测得的剪切波速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在数赫兹至数十千赫兹频段范围内剪切波速不具明显弥散性.剪切波速与沉积物类型关系密切,不同海区和不同类型海底沉积物的剪切波速有明显差异.近海较细颗粒沉积物粉砂的剪切波速在100 m/s左右,细颗粒沉积物的剪切波速在100 m/s以下;陆架较粗颗粒沉积物的剪切波速最大,超过100 m/s;深海、半深海细颗粒沉积物的剪切波速最低,小于50 m/s.剪切波速与含水量、密度、孔隙度、塑限和液限等沉积物物理参数之间具很好的相关性,反映了剪切波速和物理性质之间的密切关系.剪切波速与压缩波速呈正相关性,但在不同的波速范围剪切波速随压缩波速的变化有很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域 海底沉积物 实验室测试 剪切波速 物理性质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赋存特征及物源探讨 被引量:9
12
作者 密蓓蓓 张勇 +3 位作者 梅西 仇晓华 赵维娜 蓝先洪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30-1541,共12页
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近20年对中国东部海域的高精度调查取样,对渤海、黄海和东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数据进行了系统总结,旨在揭示其赋存特征、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整个中国东部海域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稀土含量富集区,分... 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近20年对中国东部海域的高精度调查取样,对渤海、黄海和东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数据进行了系统总结,旨在揭示其赋存特征、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整个中国东部海域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稀土含量富集区,分别位于渤海西部泥质区、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济州岛西南泥质区以及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富集区内的表层沉积物稀土含量普遍高于180 mg/g;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配分模式和UCC配分模式显示出各海域较为一致的总体特征,与中国大陆的稀土元素分配曲线类似,指示了较强的陆源特征。通过对稀土元素各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与中国东部海域稀土元素含量相关性最强的是δEu,呈明显负相关,其次是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呈明显正相关。利用δEu-(La/Yb)n物源判别图对这4个稀土含量富集区的样品进行判别,结果表明渤海西部泥质区和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沉积物具有同源性;南黄海东南部的济州岛西南部泥质区除了有来自长江和黄河物质以外,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河流输入作用也不可忽视;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北端的沉积物基本来源自长江,而南端则表现出不同的稀土分馏特征,很可能与闽浙沿岸和台湾岛中小河流的输入有关。大型河流和中小河流带来的物源、沉积物粒度以及海域流系格局控制了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稀土元素 物源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中国东部海域
下载PDF
东部海域地学大断面地质结构特征及其对综合地层分区的约束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明健 张勇 +5 位作者 潘军 黄龙 陈晓红 骆迪 侯方辉 尚鲁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74-1485,共12页
本文利用实测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在中国东部海域开展了地学大断面重磁震联合反演,系统研究了各构造单元的基底性质和地层结构,并以此为约束开展了海陆综合地层分区。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基底为元古宇和古生界,盖层发育5套构造层;南... 本文利用实测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在中国东部海域开展了地学大断面重磁震联合反演,系统研究了各构造单元的基底性质和地层结构,并以此为约束开展了海陆综合地层分区。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基底为元古宇和古生界,盖层发育5套构造层;南黄海盆地具有双重基底,盖层可以划分为8个构造层。东海陆架盆地以晚中生代燕山期以来的变形为主;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主要表现为挤压变形,陆相中构造层主要发育拉张作用形成各种构造样式。区内莫霍面深度稳定,一般在30 km左右,仅在勿南沙—中部隆起处上地幔略有抬高,总体上南部东海陆架盆地区莫霍面埋深要大于北部南黄海盆地—苏鲁造山带。将中国东部海域划分为2个地层大区,6个地层区和14个地层分区。大断面地层结构研究揭示,在南黄海海域和东海海域广泛发育中、古生代地层,巨厚的中—古生界为油气资源的形成与赋存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 地球物理 构造特征 联合反演 油气资源效应 中国东部海区
下载PDF
大连沿海的水螅水母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人和 和振武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3期70-72,共3页
我们于1987年6~7月在大连沿海采得标本,共有11种,隶属于3目8科9属,其中9种为大连沿海的首次记录.
关键词 水螅 水母 大连市 花水母目 灯塔水母
下载PDF
TRMM卫星降雨雷达观测的南海降雨空间结构和季节变化 被引量:36
15
作者 陈举 施平 +1 位作者 王东晓 杜岩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9-35,共7页
利用热带降雨计划卫星(TRMM)获得的雷达降雨资料,对南海及其周边区域(简称南海地区)降雨的空间分布和季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地区的降雨在空间上分布很不均匀,同时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除了副高活动、季风潮、冬季冷涌和热... 利用热带降雨计划卫星(TRMM)获得的雷达降雨资料,对南海及其周边区域(简称南海地区)降雨的空间分布和季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地区的降雨在空间上分布很不均匀,同时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除了副高活动、季风潮、冬季冷涌和热带低压活动等天气过程,南海周边广泛分布的山地地形对该地区的降雨分布也产生强烈影响,降雨呈现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的分布特征。与CAMP和台站资料相比,PR观测具有更丰富的空间结构,能够更好地体现降雨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特征、反映高大的山地地形对降雨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MM 降雨雷达(PR) 南海降雨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东海泥质区单体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及物源分析 被引量:33
16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1 位作者 林田 李钜源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4-390,共7页
利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IRMS)对东海近岸泥质区、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不同泥质区典型海洋藻类源正构烷烃C19同位素组成基本相... 利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IRMS)对东海近岸泥质区、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不同泥质区典型海洋藻类源正构烷烃C19同位素组成基本相似,在-27.4‰^-28.0‰之间,平均为-27.7‰。典型海洋水生植物源C23同位素组成在-28.5‰^-31.6‰之间,平均为-30.5‰,碳同位素组成从近岸泥质区到冲绳海槽北部逐渐变重,表明海槽区与陆架区海洋水生植物种类有所不同。陆架区长链正构烷烃(C25~C31)部分随着碳数的增加,其同位素组成逐渐变轻,但海槽区这一变化不大,显示陆架区的陆源高等植物蜡具有相似的物源,而冲绳海槽北部由于黑潮主干区和黑潮分支(对马暖流)对陆架沉积物进入深海的控制性阻隔作用,其物源与陆架区区别较大。现代输入东海的陆源植物以C3植物为显著优势,C3植物对近岸泥质区北部、近岸泥质区南部、远端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北部陆源植物的贡献分别为83%,95%,75%和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正构烷烃 碳同位素组成 表层沉积物 C3植物 东海泥质区
下载PDF
东海海洋环境监测网浮标观测站布设及其科学意义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鹏 许啸春 潘灵芝 《上海国土资源》 2014年第1期71-76,87,共7页
基于海洋环境监测现状与发展,针对目前东海区浮标站位较少、布局不均和观测功能设置不完善等限制了其在海洋预报、防灾减灾、维权执法等方面保障功能的提高问题,为满足东海区观测形势需要,结合重要流系和重要海洋现象监测、台风与风暴... 基于海洋环境监测现状与发展,针对目前东海区浮标站位较少、布局不均和观测功能设置不完善等限制了其在海洋预报、防灾减灾、维权执法等方面保障功能的提高问题,为满足东海区观测形势需要,结合重要流系和重要海洋现象监测、台风与风暴潮预警预报、海洋权益维护及保障等需求,设计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东海区浮标观测网布局。在现有浮标观测系统的基础上增加18个浮标站位,其中包含11个10m浮标、7个3m浮标和3个潜标,新的东海区浮标观测网系统将与海洋(台)站、海上平台、海基床、岸基雷达等观测系统共同构建东海区实时立体海洋观测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监测 浮标观测站 监测网络布局 东海海区
下载PDF
南沙微板块的层块构造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海龄 阎贫 +3 位作者 孙岩 郭令智 张伯友 张毅祥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74-381,共8页
综合分析了南海南部海域近5万千米的综合地球物理剖面资料和相关的地质资料。从宏观上,在南沙微板块内初次划分出了南沙超壳层块、曾母壳体层块、南薇-安渡壳体层块、礼乐-北巴拉望壳体层块、安渡-毕生基底层块、礼乐-半月基底层块等不... 综合分析了南海南部海域近5万千米的综合地球物理剖面资料和相关的地质资料。从宏观上,在南沙微板块内初次划分出了南沙超壳层块、曾母壳体层块、南薇-安渡壳体层块、礼乐-北巴拉望壳体层块、安渡-毕生基底层块、礼乐-半月基底层块等不同级别的层块构造。讨论了它们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层块构造的“立交传输运动”概念。根据多元动力成因观,探讨了各级层块构造的形成机制和主导动力,指出了俯冲板片拆沉-幔隆力、地幔流牵引力、地球转速变化惯性力、区域板块边界力等是驱动超壳层块的主要动力,重力失稳-壳内流塑层隆升-牵引力是驱动壳体层块和基底层块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微板块 层块构造 南海 形成机制 基底 岩石圈
下载PDF
我国南海区海洋捕捞渔船现状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郑彤 唐议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20-627,共8页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结合有关南海区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状况资料,对1979-2013年南海区(广东、广西、海南)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的数量、吨位、主机功率的总规模以及主机功率结构、作业类型结构的变迁和现状进行评价分析。2013年...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结合有关南海区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状况资料,对1979-2013年南海区(广东、广西、海南)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的数量、吨位、主机功率的总规模以及主机功率结构、作业类型结构的变迁和现状进行评价分析。2013年南海区海洋捕捞渔船总计81 647艘,156.6万吨,其中机动渔船78 671艘,382.3万千瓦;机动小型渔船数量最多,超过75%,早期增速快,近十年较为稳定;大型渔船数量极低,增速缓慢,目前仍不足0.6%;中型渔船较为稳定;刺网作业渔船数量最多,拖网渔船次之,各类型渔船均已从增长期进入调控管理期。南海区捕捞渔船目前存在总体规模过大、数量结构上小型渔船偏多、捕捞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压减捕捞渔船总体规模,在结构上重点压减小型渔船,适当保留大型渔船规模,同时应进一步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压减小型渔船拖网、刺网作业,积极发展钓捕,适当发展围网和深水拖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区 海洋捕捞渔船 现状 问题 建议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南海及周边区域夏季气候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春晖 何超 万齐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8-280,共13页
针对青藏高原热力强迫作用对东亚夏季风强度、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南海周边区域旱涝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其对降水格局的影响等科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就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南海周边区域夏季气候的影响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针对青藏高原热力强迫作用对东亚夏季风强度、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南海周边区域旱涝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其对降水格局的影响等科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就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南海周边区域夏季气候的影响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高原冬春积雪异常通过影响雪盖反照率、改变辐射平衡和通过积雪-水文效应改变土壤湿度两个途径来影响东亚夏季风;通过改变大陆-海洋经向热力对比影响南海季风爆发早晚;通过改变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和季风环流变化来影响华南和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分布。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感热加热的减弱可能对降水年代际"南涝北旱"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随着全球变暖减缓,青藏高原中部和东部的感热呈现出复苏态势,"南涝北旱"的降水格局分布在将来有可能被打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南海及周边区域 夏季气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