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西兰黄土和中国黄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夏正楷 Bruce J G Crozier M J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37-347,T002,共12页
根据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本文详细地论述了新西兰黄土在分布、粒度组成、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石英砂表面微结构及古土壤等方面的特征,并通过与中国黄土的对比,指出新西兰黄土形成于比较潮湿的气候条件之下,其物源主要来自当地的河流... 根据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本文详细地论述了新西兰黄土在分布、粒度组成、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石英砂表面微结构及古土壤等方面的特征,并通过与中国黄土的对比,指出新西兰黄土形成于比较潮湿的气候条件之下,其物源主要来自当地的河流泛滥平原、冰水平原和低海面时的大陆架平原,是风力就地吹扬堆积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兰 黄土 中国 古土壤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末次冰期中国黄土古气候记录与高纬冰心及热带海洋记录对比 被引量:5
2
作者 熊尚发 丁仲礼 +1 位作者 刘东生 任剑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1-76,共6页
通过对比南北半球高纬冰心记录、热带海洋记录及中国黄土古气候记录,获得末次冰期全球气候变化的两套模式的认识。一套模式以格陵兰冰心记录为代表,具有高频变化、等值波动、快速转换等特征。另一套模式以苏禄海、南极冰心记录为代表... 通过对比南北半球高纬冰心记录、热带海洋记录及中国黄土古气候记录,获得末次冰期全球气候变化的两套模式的认识。一套模式以格陵兰冰心记录为代表,具有高频变化、等值波动、快速转换等特征。另一套模式以苏禄海、南极冰心记录为代表,表现为与全球冰量变化相似的特征。中国黄土粒度记录了两套模式的过渡类型。两套模式反映了全球气候系统的两套连通机制,一套是通过冰量变化—海面变化,传达气候变化信息;另一套是通过冰量变化—大气圈波动—粉尘、水汽波动,引起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变化。作为两套模式的过渡类型,黄土粒度的冰量变化特征可能是沙漠界限变化的反映,而短周期波动则可能与冬季风强度变化有关。黄土粒度的短周期波动与格陵兰冰心记录的较好对比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由大气圈过程(包括大气环流、粉尘和水汽等)传递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记录 黄土 格陵兰冰心 热带海洋 冰心
下载PDF
目前中国黄土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龙吟 田明中 陈华慧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72-176,共5页
本文在回顾和分析中国黄土研究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中国黄土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重新修订了黄土和黄土状岩石的概念,建议废止“原生黄土”、“次生黄土”等概念,并对黄土成因作了综合评述.
关键词 黄土 成因 黄土概念
下载PDF
Climatic instability record during the Penultimate Glaciation: Evidence from Huining loess 被引量:1
4
作者 Ren, JZ Ding, ZL +1 位作者 Liu, DS Quan, H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7年第20期1720-1723,共4页
THE investigations of past global changes reveal strong climatic instability during the lastglaciation. Most terrestrial palaeoclimate records have not given climatic conditionclues in the Penultimate Glaciation. It i... THE investigations of past global changes reveal strong climatic instability during the lastglaciation. Most terrestrial palaeoclimate records have not given climatic conditionclues in the Penultimate Glaciation. 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us to know whether the climaticinstability picture is a particular phenomenon occurring only in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loess Penultimate GLACIATION CLIMATIC instability.
原文传递
中国黄土磁化率与第四纪古气候研究 被引量:41
5
作者 刘秀铭 刘东生 +1 位作者 Friedrich Heller 许同春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A12期279-285,共7页
本文以实验数据证明,黄土磁化率的高低与其经历的风化或土壤化强度密切相关,风化程度决定了磁铁矿的生成最及其颗粒的细小程度,从而决定了磁化率的高低。因此,与土壤化程度密切相关的中国黄土地层记录了第四纪古气候变化。
关键词 黄土 磁导率 第四纪 古气候
下载PDF
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春季气温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张定全 王毅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98-904,共7页
利用黄土高原40年的气温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区域的春季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春季气温变化存在3个特征区域;在1991/1992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气温突然转暖,突变之前气温以负距平为主,突变后以正距平为主;1980年代中... 利用黄土高原40年的气温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区域的春季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春季气温变化存在3个特征区域;在1991/1992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气温突然转暖,突变之前气温以负距平为主,突变后以正距平为主;1980年代中期最冷,1990年代后期最暖;且存在2年、 3年和5~6年周期振荡,3年周期振荡最显著.春季逐月气温空间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全区一致,各月气温以升温为主,1990年代最为明显,升温速度最大区和年际变化幅度最大区主要在黄土高原中部,准5年为主的年际振荡和10~12年年代际振荡在月气温变化中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春季气温 时空特征 中国 小波分析方法
下载PDF
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干旱特征 被引量:26
7
作者 王毅荣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3,共6页
利用黄土高原51站40年气象观测资料及修正palmer干旱指数,主要采用EEOF(扩展经验正交分解函数)等分解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土壤干旱演变。结果表明:40年来干旱趋于加重;1973年、1989年为Petitt变点,1973年之前旱年相对较少,1989年... 利用黄土高原51站40年气象观测资料及修正palmer干旱指数,主要采用EEOF(扩展经验正交分解函数)等分解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土壤干旱演变。结果表明:40年来干旱趋于加重;1973年、1989年为Petitt变点,1973年之前旱年相对较少,1989年之后干旱年份明显增多干旱加重;干旱最敏感区(变化大值区)在高原腹地,高原周边地区干旱变幅较小;干旱变化振荡周期以2~4年为主;干旱准2年振荡的空间演变清晰,干旱移动方向和强度变化比较明显,在5个月之内强度、范围加大,大值区数值增大并向周围扩展旱情加重,再经过5个月后干旱大值区的数值下降快于周围,从敏感区向高原四周扩散;干旱变化强度、位相等具有区域差异,主要存在高原西部、晋中盆地、高原东北部、关中平原、渭河上游区等5个次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干旱 特征
下载PDF
1961—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积温演变 被引量:22
8
作者 王毅荣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9-125,共7页
为揭示黄土高原积温区域变化特征,采用EOFS、小波分析和分形分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区域在近45 a的年正负积温变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正负积温变化的区域一致性程度较高;负积温存在以3-4 a为主的年际振荡,正积温存在以2-4 a为主的年际... 为揭示黄土高原积温区域变化特征,采用EOFS、小波分析和分形分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区域在近45 a的年正负积温变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正负积温变化的区域一致性程度较高;负积温存在以3-4 a为主的年际振荡,正积温存在以2-4 a为主的年际振荡;负积温在1982年左右发生突变,年总量呈明显减少,3 a周期加强;正积温在1985/1986年突变后呈明显增加趋势,2 a周期消逝,4 a周期衰减,3 a周期突出.积温大振幅区集中在黄土高原腹地,变化信息由高原中部向周边传播;负积温分维数大于正积温,负积温变化全程复杂于正积温,这可能与冬夏季大气环流活跃程度和冷暖空气在近地面运动受大地形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黄土高原 积温 演变
下载PDF
黄土高原降水对气候变暖响应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毅荣 吕世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51,共9页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1951—2004年实测气象资料,采用小波分析、EOF分解等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降水诸要素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非降水气候要素对降水响应的敏感性问题.结果表明:秋季干旱化趋势突出,冬季降水增多,夏季高原西部湿润化、东部干旱...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1951—2004年实测气象资料,采用小波分析、EOF分解等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降水诸要素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非降水气候要素对降水响应的敏感性问题.结果表明:秋季干旱化趋势突出,冬季降水增多,夏季高原西部湿润化、东部干旱化.各季节降水量的区域响应敏感程度和敏感区不同,敏感区从春到冬响应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移动.降水诸要素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响应敏感性也不相同,但区域响应的年际变化基本同步,年代际变化的趋势、周期、阶段、转折等存在明显差异.大多非降水要素对降水变化响应不够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降水 气候变化 区域响应 敏感性
下载PDF
黄土高原秋季气候对全球增暖的暖干化区域响应 被引量:19
10
作者 王毅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4-112,共9页
利用69年(1937-2005年)的实测气候要素资料和各种统计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秋季气候对全球增暖的暖干化区域响应,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秋季暖干化在四季中最为突出,降水(降水量、降水次数、连续性降水时量等)趋于减少、气温(平均... 利用69年(1937-2005年)的实测气候要素资料和各种统计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秋季气候对全球增暖的暖干化区域响应,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秋季暖干化在四季中最为突出,降水(降水量、降水次数、连续性降水时量等)趋于减少、气温(平均、日最高、最低、季极端最高气温等)升高、蒸发量加大,暖干趋势明显;总低云量趋于减少、日照增多、地温上升等促进暖干发展。黄土高原秋季暖干化区域响应中全区一致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高原中西部响应最敏感;在近70年中降水量演变出现2次明显转折,气温出现2次突变;降水异常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夏季(JJA)东西位置、北太平洋海温异常联系紧密;年代际演变中降水量存在20~30年周期,气温周期不〈70年;预测未来20年内秋季气候将以暖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黄土高原 秋季气候 区域响应 暖干化
下载PDF
中国黄土高原区域性暴雨时空变化及碎形特征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毅荣 林纾 张存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73-379,共7页
利用黄土高原51个测站40年日降水资料,采用REOF分析、小波分析和分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区域性暴雨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区域性暴雨事件趋于减少,过程雨量加大;区域性暴雨频数演变存在4年和7~8年的振荡,以4年周期... 利用黄土高原51个测站40年日降水资料,采用REOF分析、小波分析和分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区域性暴雨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区域性暴雨事件趋于减少,过程雨量加大;区域性暴雨频数演变存在4年和7~8年的振荡,以4年周期为主;在1977年区域性暴雨事件出现突变性减少,相应的短周期减弱、长周期加强。分析表明,区域性暴雨事件骤减与500hPa高度、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位置关系密切;与区域性暴雨事件伴随的全区降水量存在6个空间型,各型暴雨雨量异常具有客观碎形(分形)特点,其中黄土高原西北部和东南部暴雨雨量异常偏多的分维数值较小,在黄土高原中部分维数值较大,反映出黄土高原中部暴雨异常偏多的非线性机制最为复杂,而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相对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区域性暴雨 小波分析 分形分维 时空特征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气候环境演变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毅荣 张强 江少波 《气象科技进展》 2011年第2期38-42,共5页
该领域相关研究主要基于生物地质记录、历史文献和器测资料,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在万年、千年和百年尺度上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当时自然植被状况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分析了当代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主要特点。从较为宏观的角度,为... 该领域相关研究主要基于生物地质记录、历史文献和器测资料,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在万年、千年和百年尺度上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当时自然植被状况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分析了当代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主要特点。从较为宏观的角度,为研究黄土高原环境效应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气候环境 演变 进展
下载PDF
近70年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演变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毅荣 林纾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9期1-6,共6页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68 a气象资料,采用EOF、REOF、CEOF分解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区域气候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呈递减趋势;20世纪30-40年代高,60年代次高,90年代最低,80年代次低;1978-2000年、1951-1960...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68 a气象资料,采用EOF、REOF、CEOF分解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区域气候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呈递减趋势;20世纪30-40年代高,60年代次高,90年代最低,80年代次低;1978-2000年、1951-1960年以下降为主,1978-2000年最为突出,1961-1978年曲线不断上升,2000年后呈现上升;气候生产力演变存在多种周期,其中4年周期最为明显;存在相关程度高的3个特征区域,即高原西部生产力不稳定低产区、南部相对稳定高产区、高原东部不稳定区;高原中北部是气候生产力变化的敏感区;气候生产力的空间振幅存在传播趋势,从高原中东部向东南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黄土高原 气候生产力 演变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关键技术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慧芳 《山西科技》 2007年第2期139-140,共2页
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沟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以因害设防、因地制宜为原则,根据不同地形、地貌,总结了许多关键技术和基本治理模式,用来提高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黄土高原沟区
下载PDF
新近系—第四系界面撞击事件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锡浩 徐和聆 +9 位作者 邓寄温 蒋复初 马配学 马淑兰 孙东怀 祝一志 李春来 殷伟德 肖华国 孔屏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8-16,共9页
通过对中国黄土高原南缘的段家坡黄土—红粘土剖面 Ga/M 边界(2.48MaBP)上下地层中5种微颗粒和土样微量元素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下更新统午城组黄土底部记录着两次撞击事件的信息。较早的一次记录于 L38中,年代为2.53—2.48MaBP,以多种... 通过对中国黄土高原南缘的段家坡黄土—红粘土剖面 Ga/M 边界(2.48MaBP)上下地层中5种微颗粒和土样微量元素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下更新统午城组黄土底部记录着两次撞击事件的信息。较早的一次记录于 L38中,年代为2.53—2.48MaBP,以多种撞击成因或与之有关的微颗粒为标志,且有丰度为58.3×10^(-12)g/g 的 Ir 异常和14.3×10^(-9)g/g 的 Au 异常给与确证。这是一次真正的 N/Q 界面撞击事件,在气候地层上与从上新统红粘土向更新统黄土的过渡相一致,在磁性地层上与从高斯正极性向松山反极性的转变相联系。较晚的一次记录于 S37中,年代为2.43—2.42MaBP,在多种微颗粒标志中,还包括含有 Ir 异常分别为3.89×10^(-6)g/g 的宇宙尘和2.15×10^(-8)g/g 的生物球粒。文中用综合成因模式解释了不同特性的撞击记录共存的现象,并指出中国黄土在天文地质研究方面尚蕴藏着大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界面 撞击事件 中国 黄土 微颗粒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水保基本模式对福建水土流失治理思路的启示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力宇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40-44,共5页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在长期的防治过程中,以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除害兴利、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的原则,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思想,根据水土流失区的实际条件制定相应措施,在黄土高原地...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在长期的防治过程中,以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除害兴利、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的原则,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思想,根据水土流失区的实际条件制定相应措施,在黄土高原地区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基本治理模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治理经验,其中主要包括五道防线基本治理模式、三道防线基本治理模式、小流域综合基本治理模式及县域水土流失基本治理模式。这些基本治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对福建及我国其它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有着重要的帮助及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治理模式 借鉴 黄土高原 福建省
下载PDF
甘肃西峰红粘土~4.5Ma孢粉记录的植被转变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杰 旺罗 +1 位作者 裴云鹏 彭淑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42-348,共7页
甘肃西峰红粘土剖面蕴涵了大量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信息,是重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气候演化的重要地质记录。通过对红粘土地层孢粉学研究,发现孢粉组合特征在~4.5Ma发生了明显转变,乔木植物花粉明显减少,草本植物花粉大量增加,尤... 甘肃西峰红粘土剖面蕴涵了大量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信息,是重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气候演化的重要地质记录。通过对红粘土地层孢粉学研究,发现孢粉组合特征在~4.5Ma发生了明显转变,乔木植物花粉明显减少,草本植物花粉大量增加,尤其是藜科花粉百分含量显著增加,麻黄出现频率明显增高;孢粉类型C/A(Chenopodiaceae/Artemisia)和B/A(Betula/Artemisia)的比值发生显著变化,反映研究区从~4.5Ma开始植被类型由稀疏森林草原逐步转变为典型草原,甚至荒漠草原,揭示了亚洲内陆生态环境的一次显著变干事件。这一信息与前人研究红粘土中其他替代性指标指示的气候变干过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孢粉组合中藜科植物含量在此时迅速递增,反映黄土高原气候的季节性反差明显加强。青藏高原在~4.5Ma发生的隆升可能是导致这次亚洲内陆干旱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高原对暖湿气流的屏障和加强季节性反差可能是导致干旱化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粘土 孢粉 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隆升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3—5月倒春寒气候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海辉 王毅荣 +1 位作者 黄芳 王萍 《甘肃科学学报》 2013年第2期58-61,共4页
利用1961—2005年春季黄土高原地区日平均气温实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逐月倒春寒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月份倒春寒幅度和频率明显高于3、5月份;3月份倒春寒高原中部呈下降趋势、东西部反而加重,4月份全区一致下降,5月份以下降为主;3月倒春... 利用1961—2005年春季黄土高原地区日平均气温实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逐月倒春寒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月份倒春寒幅度和频率明显高于3、5月份;3月份倒春寒高原中部呈下降趋势、东西部反而加重,4月份全区一致下降,5月份以下降为主;3月倒春寒最敏感区在高原腹地,4月在西峰和延安附近,5月在吴旗附近;1999年3月份春寒突变增强加大,4月呈3谷2峰的波动,5月份2谷2峰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倒春寒 演变 特征
下载PDF
日本山区开发的经验及对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几点启示
19
作者 郝明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88-91,共4页
日本在山区开发上有法律法规导向,政府是资金投入的主体,政府在发展专业化生产、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山区建设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验。这对我国黄土高原在政策、资金、人才、市场、服务等方面开展综合治理开发有许... 日本在山区开发上有法律法规导向,政府是资金投入的主体,政府在发展专业化生产、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山区建设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验。这对我国黄土高原在政策、资金、人才、市场、服务等方面开展综合治理开发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综合治理
下载PDF
中国黄土高原近地面气候环境演变趋势
20
作者 张莉娅 王毅荣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期286-294,共9页
为了较为全面地揭示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系统年代际演变特征,寻找近地面气候因子演变规律,利用近50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该区域气候演变的主要趋势。结果表明,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气温上升以对称性变化为主,气温要素逐因子... 为了较为全面地揭示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系统年代际演变特征,寻找近地面气候因子演变规律,利用近50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该区域气候演变的主要趋势。结果表明,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气温上升以对称性变化为主,气温要素逐因子月变幅格局差别较大,其中最高气温变化复杂程度最高,最低气温复杂程度最低。降水的量和日数在上、下半年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6月增多明显,9月减少明显;秋季连阴雨天气时段缩短、连续无雨时段增长、过程雨量减少,春季与秋季相反;降水日数变化复杂程度最高,最大日降水量最低。地面风速明显减小,水汽上升,日照总量下降。云量、相对湿度年均量增减倾向不明显,上半年增加,下半年明显减少,春秋季反差较大。蒸发量下降幅度较大,上半年尤为明显,与众多气候因子显著相关。地温升高,夏半年表现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黄土高原 气候要素 地面气候系统 趋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