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现代中国形象——《湖南的扇子》解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戴焕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2年第6期28-33,共6页
本文着眼于《湖南的扇子》的叙事策略,按照当时中国的语境来解读文中"土匪"现象的意义,认为《湖南的扇子》对以谭永年为代表的昏聩麻木的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批判,对中国底层民众深表关切与同情,对中国混乱的社会现状表示激愤。... 本文着眼于《湖南的扇子》的叙事策略,按照当时中国的语境来解读文中"土匪"现象的意义,认为《湖南的扇子》对以谭永年为代表的昏聩麻木的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批判,对中国底层民众深表关切与同情,对中国混乱的社会现状表示激愤。然而,巧妙的叙事策略同时提醒读者,叙事者所批判的,是与之有着同窗情谊的老朋友;而他所关切同情的,是语言不通且与之毫无接点的他者;叙事者的激愤之情,虽然真实却只是游客的一时感受。文本透过这三组相互弱化的信息,分析了作者芥川龙之介对中国失望又希望、熟悉又陌生、关切又隔阂的复杂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湖南的扇子 1920年代的中国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 土匪
原文传递
留学生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 被引量:3
2
作者 郑刚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0-26,共7页
留学生群体是推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主力军。异域学习经历使他们对比较教育研究有着更深刻的理解。留学生系统地探讨比较教育学科功能、研究对象等问题,构建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式,建立比较教育研究的学术体制,参与... 留学生群体是推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主力军。异域学习经历使他们对比较教育研究有着更深刻的理解。留学生系统地探讨比较教育学科功能、研究对象等问题,构建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式,建立比较教育研究的学术体制,参与比较教育人才培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生群体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比较教育 中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东北流民问题的整治——以20世纪20年代为中心 被引量:3
3
作者 范立君 谭玉秀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3-140,共8页
20世纪20年代是关内流民涌向东北的高峰期,流民问题成为当时一大社会问题。对此,华北及东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慈善救济机关及铁路交通部门等都给予了广泛关注,并采取了多项整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作为调控流民问题的模式... 20世纪20年代是关内流民涌向东北的高峰期,流民问题成为当时一大社会问题。对此,华北及东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慈善救济机关及铁路交通部门等都给予了广泛关注,并采取了多项整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作为调控流民问题的模式之一——"移民"调剂方略的实施,大大促进了东北人口的增长,东北地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流民问题 整治 20世纪20年代
下载PDF
近代中国“性教育”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特色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文联 杨秋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73-78,共6页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性教育"思想是清末民初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反思和质疑传统性道德过程中提出的。至20世纪20年代,性教育成为当时教育界舆论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当时先进分子围绕性教育的迫切性、目的、内容及其方式等方...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性教育"思想是清末民初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反思和质疑传统性道德过程中提出的。至20世纪20年代,性教育成为当时教育界舆论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当时先进分子围绕性教育的迫切性、目的、内容及其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性教育思想。近代中国性教育思想不仅有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而且在近代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抹杀的地位,对当前中国性教育实践的开展也不失其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清末民初 性教育
下载PDF
中国噬菌体的早期历史文献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丛聪 李纪彬 +3 位作者 王丽丽 李晓宇 李淑英 徐永平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2023年第2期73-82,共10页
本文对中国噬菌体早期发展进行了溯源,挖掘历史细节,找到了中国噬菌体研究及应用的目前已知的首个、首篇、首例等资料。中国噬菌体初识认知最早可追溯至1923年,并随着研究的深入而逐渐发展,1934年左右首次使用噬菌体疗法成功治愈了细菌... 本文对中国噬菌体早期发展进行了溯源,挖掘历史细节,找到了中国噬菌体研究及应用的目前已知的首个、首篇、首例等资料。中国噬菌体初识认知最早可追溯至1923年,并随着研究的深入而逐渐发展,1934年左右首次使用噬菌体疗法成功治愈了细菌性痢疾患者和五例伤寒病患者。结合笔者已发表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噬菌体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一文,共同绘制出我国噬菌体研究的发展渊源脉络图。本文主要目的是普及中国噬菌体早期研究历史知识,提高噬菌体的大众认知,填补公众对于中国噬菌体研究历史的认知空白,扩大中国噬菌体的影响力及知名度,为我国噬菌体领域基础研究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中国 历史 20世纪20年代 疾病 医疗
下载PDF
Review on Drought Disasters in the Five Provinces of Northern China in 1920
6
作者 王鑫宏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4期87-91,共5页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evere drought that took place in the five provinces of Northern China in 1920.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severe damage caused by the drought was resulted from many reasons,such as certain specif...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evere drought that took place in the five provinces of Northern China in 1920.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severe damage caused by the drought was resulted from many reasons,such as certain specific natural conditions,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malformations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turbulence of domestic politics.However,some new phenomena took shapes during this time disaster relief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 Five provinces in northern china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Cause of formation Disaster relief china
下载PDF
从环境史看安特生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考察
7
作者 李雪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06-111,共6页
瑞典科学家安特生1926年出版《龙与洋鬼子》一书,他在该书中盛赞了中国多层次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认为这是人类农业发展的未来。安特生详细记录了他在戈壁的沙井村亲身经历的中国农民利用在沙漠中种植豆科植物(“紫云英”)来收集“氮肥... 瑞典科学家安特生1926年出版《龙与洋鬼子》一书,他在该书中盛赞了中国多层次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认为这是人类农业发展的未来。安特生详细记录了他在戈壁的沙井村亲身经历的中国农民利用在沙漠中种植豆科植物(“紫云英”)来收集“氮肥”的做法,认为这是保持土壤肥力的“法宝”。安特生非常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书中他对华北的沙尘暴以及中国人对原始森林的砍伐都作了详细的描述。疾病史是环境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特生对中国寄生虫(虱子)病的流行情况,沙眼病的传播途径,以及1918年秋季在华北山区流行的西班牙大流感都予以了记载和分析。这些记载构成了20世纪20年代有关中国环境史的重要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史 循环农业 疾病史 安特生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
下载PDF
道路的选择——美国媒体视野中的社会主义在华早期传播
8
作者 王笛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0-46,177,共18页
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由一系列因素造成的。美国媒体在192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报道和评论,把社会主义的扩张放到中国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当时西方许多观察者认为,布尔什维主义不适合... 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由一系列因素造成的。美国媒体在192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报道和评论,把社会主义的扩张放到中国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当时西方许多观察者认为,布尔什维主义不适合中国社会,也不相信布尔什维主义能得到大多数知识分子的青睐。他们错误地判断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只是青年学生的心血来潮,或者是受到外力鼓动的结果,却没有清楚看到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矛盾正酝酿着深层次的变革,没有充分意识到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反对帝国主义的运动,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社会主义 美国媒体 1920年代的中国 学生运动 劳工运动
原文传递
试论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科学团体与科学发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段治文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9-73,共5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科学团体大量出现 ,由此形成了有效能的科研群体 ,加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研究的开展。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基本形成 。
关键词 中国 科学团体 科学发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演进历程和著作回顾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子渝 徐方平 马建强 《决策与信息》 2022年第5期5-13,共9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启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之源。作为近代中国在思想领域寻求救亡图存武器的客观需要,承载着伟大的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可分为以下三个维度:一是从1918年11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启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之源。作为近代中国在思想领域寻求救亡图存武器的客观需要,承载着伟大的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可分为以下三个维度:一是从1918年11月至1920年5月自发、自觉的传播维度;二是从1920年6月至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有组织的传播维度;三是从1922年7月至1927年7月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维度。三个维度具有逻辑的连贯性,前一维度是后一维度的逻辑起点,后一维度是对前一维度质的跨越,体现了“早期传播”与时俱进的特征,清晰地记录了“早期传播”由自发、自觉传播到有组织传播,再到早期“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因此,对“早期传播”著作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就是要以史为鉴、以史增信,引领我们维护党的思想理论根脉,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地承担新时代的使命,守护好党的精神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著作丛编(1920—1927)》
下载PDF
学界与救荒--1920年燕京大学师生参与华北灾荒救济述评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林 王浩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1-7,共7页
1920年华北发生特大旱灾,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救灾活动。燕京大学师生在募集赈款、查灾放赈、收容教育灾童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彰显了学界参与救灾的力量。燕京大学在赈灾活动中的突出表现,既是五四运动以来燕京大学关注社会、服务社会... 1920年华北发生特大旱灾,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救灾活动。燕京大学师生在募集赈款、查灾放赈、收容教育灾童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彰显了学界参与救灾的力量。燕京大学在赈灾活动中的突出表现,既是五四运动以来燕京大学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延续,也与社会各界对赈灾活动的支持密不可分。赈灾活动推动了燕京大学走向融合发展,形成了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华北旱灾 燕京大学 赈灾 服务社会
下载PDF
“黄色音乐”:一个近代生成词汇的历史考释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4-90,共7页
有关"黄色音乐"一词的发端,学界一直流传的"聂耳率先使用说"并不可靠。实际上,该词出现、流行于20世纪40年代,与其母体"黄色"词义变化紧密相关,并在音乐学领域内呈现出独特风貌。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 有关"黄色音乐"一词的发端,学界一直流传的"聂耳率先使用说"并不可靠。实际上,该词出现、流行于20世纪40年代,与其母体"黄色"词义变化紧密相关,并在音乐学领域内呈现出独特风貌。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环境和观念的变迁,"黄色音乐"的内涵不断调整,社会化程度也日益加深,反映了新语词与现实社会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色 黄色音乐 历史考释 聂耳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与特征
13
作者 李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91-96,共6页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新兴发展的十年。以郑正秋、张石川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电影人参与了儿童电影的创作,并自觉强调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这一时期中国儿童电影的创作体现出创作者们强调电影的社会功能等理念,表现出思想启...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新兴发展的十年。以郑正秋、张石川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电影人参与了儿童电影的创作,并自觉强调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这一时期中国儿童电影的创作体现出创作者们强调电影的社会功能等理念,表现出思想启蒙的使命意识、道德自救的现实追求和民族命运的间接隐喻等特征,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以及中国电影史、儿童电影史中具有独特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儿童电影 20世纪20年代 发展 特征
下载PDF
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收获——评徐畅教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
14
作者 汪谦干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3-75,共3页
徐畅教授撰写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实况,展现了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困境。它具有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论证方法较为完善、内容有一定的创新等特点,其研究成果对现... 徐畅教授撰写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实况,展现了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困境。它具有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论证方法较为完善、内容有一定的创新等特点,其研究成果对现实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畅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 农村社会经济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