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 被引量:248
1
作者 谢富仁 崔效锋 +2 位作者 赵建涛 陈群策 李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54-662,共9页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资料为基础 ,总结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提出了划分构造应力分区的原则 ,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划为四级应力区 .指出一级构造应力区主要受板块边界的几何特征和作...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资料为基础 ,总结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提出了划分构造应力分区的原则 ,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划为四级应力区 .指出一级构造应力区主要受板块边界的几何特征和作用在边界上的力所控制 ,应力作用在大范围和长时间内保持均匀和稳定 ;二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区域块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较大区域范围内应力作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三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区域内部块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应力结构具有相似性 ;四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块体和断裂相互作用的影响 ,其应力性状 (方向、强度、结构等 )一致性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分区 动力学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清单 被引量:119
2
作者 曹国良 张小曳 +1 位作者 王丹 郑方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9-393,共5页
根据2000年各省市生物质的消耗资料,结合排放因子,计算了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所排放的SO2、NOx、NH3、CH4、EC、OC、VOC、CO、CO2的总量及各省市的排放清单,并进一步细化到县、区级行政区.研究表明,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在地区间的分... 根据2000年各省市生物质的消耗资料,结合排放因子,计算了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所排放的SO2、NOx、NH3、CH4、EC、OC、VOC、CO、CO2的总量及各省市的排放清单,并进一步细化到县、区级行政区.研究表明,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在地区间的分布极不均衡,排放量较大的包括华东、中南地区的各省市;各种生物质燃烧对各污染物的排放量的贡献差异很大,其中秸秆和薪柴是最主要来源;单位面积生物质燃烧排放污染物的量较高的地区由东北至中南围绕中国的主要农业产地呈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生物质 燃烧 排放清单
下载PDF
中国大陆近期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 被引量:87
3
作者 李辉 申重阳 +3 位作者 孙少安 王晓权 项爱民 刘少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0,共10页
根据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网络、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重力网流动观测成果,给出中国大陆1998年以来2—3年尺度的中国大陆动态重力场变化图像,并结合中国动力构造环境和强震活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中国大陆动态重力场变化图像... 根据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网络、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重力网流动观测成果,给出中国大陆1998年以来2—3年尺度的中国大陆动态重力场变化图像,并结合中国动力构造环境和强震活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中国大陆动态重力场变化图像基本反映了中国大陆近期地壳物质运动和主要强震活动的基本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重力观测网 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地壳运动
下载PDF
中国大陆重力场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80
4
作者 祝意青 梁伟锋 +4 位作者 湛飞并 刘芳 徐云马 郭树松 刘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04-813,共10页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8年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的观测资料,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起算基准统一的重力场及其动态变化.重力场变化既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重力变化分区现象,同时又具有与活动...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8年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的观测资料,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起算基准统一的重力场及其动态变化.重力场变化既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重力变化分区现象,同时又具有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和与地震孕育发展有着内在联系.中国大陆6.8级以上大震主要发生在重力场变化分布差异较为剧烈的地区(重力变化≥90×10-8 m.s-2)和重力变化发生转折的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构造活动 地震
下载PDF
中国晚前寒武纪年表和年代地层序列 被引量:76
5
作者 高林志 丁孝忠 +1 位作者 曹茜 张传恒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14-1020,共7页
本文依据2009年11月24日全国地层委员会前寒武纪分会扩大会议上形成的一个共识,对中国晚前寒武纪年表进行重新标定:即长城系限定在1.8~1.6Ga,包括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蓟县系限定在1.6~1.4Ga,包括高于庄组、杨庄... 本文依据2009年11月24日全国地层委员会前寒武纪分会扩大会议上形成的一个共识,对中国晚前寒武纪年表进行重新标定:即长城系限定在1.8~1.6Ga,包括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蓟县系限定在1.6~1.4Ga,包括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待建系1.4~1.0Ga,蓟县剖面上仅发育下马岭组;青白口系限定在1.0~0.78Ga,包括骆驼岭组和景儿峪组;南华系限定在780~635Ma及震旦系限定在635~542Ma。关于最新的江南古陆晚前寒武纪地层中的一系列锆石U-Pb数据,应标定在青白口系上部。另外,华北古陆上最新的锆石U-Pb测年结果,初步揭示华北古陆前寒武系火山岩省的存在和分布范围,结合全球大陆动力学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我们建立一个前寒武纪统一的、精确的和具有年代系统的高精度年龄的基础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陆 中、新元古代 年代地层序列 构造事件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强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58
6
作者 江在森 杨国华 +6 位作者 王敏 张希 吴云 方颖 王双绪 张晓亮 平建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共9页
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了中国大陆当前地壳运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所揭示的大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趋势;讨论了区域水平运动、应变率场分布与强震地点的关系;通过对昆仑山口西Ms8.1等地震区域水平运动与形变的分析,研究了强震过程的区域形变场... 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了中国大陆当前地壳运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所揭示的大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趋势;讨论了区域水平运动、应变率场分布与强震地点的关系;通过对昆仑山口西Ms8.1等地震区域水平运动与形变的分析,研究了强震过程的区域形变场变化的主要特征;提出了识别孕震形变场以进行中长期强震地点预测的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中国大陆 地壳运动 孕震形变场 强震地点预测
下载PDF
用双三次样条函数和GPS资料反演现今中国大陆构造形变场 被引量:48
7
作者 杨少敏 游新兆 +2 位作者 杜瑞林 乔学军 王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1期68-75,共8页
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动视为一种连续的地壳变形 ,利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了近期 GPS测定的大陆内部及周边地区 4 12个测站速率 ,反演大陆地区自洽的构造变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模拟结果显示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是构成中... 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动视为一种连续的地壳变形 ,利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了近期 GPS测定的大陆内部及周边地区 4 12个测站速率 ,反演大陆地区自洽的构造变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模拟结果显示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是构成中国大陆内部岩石层水平形变的主要驱动力。印度板块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深深插入青藏高原 ,造成地壳大规模的缩短和抬升。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带、拉萨和羌塘地块以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的川滇地区 ,内部构造活动强烈 ,其内部的构造变形包含地壳碎片的冲断、褶皱和侧向逃逸。大陆地壳 (或岩石圈 )的增厚 ,尤其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向的快速缩短和青藏高原东西向的缓慢拉张 ,大约吸收了印欧板块会聚量的 85 % ,西藏中东地区东西向的拉张速率达到了 (16± 2 .0 ) mm/ a,且顺时针方向扭转明显。印度板块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极为 (2 9.7°N,19.3°E,0 .392°/ Ma) ;华南地块相对于欧亚大陆向东 (10 2°± 7.4°)南的运动速率是 (11± 1.5 4 )mm/ a,华南块体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极为 (6 2 .2 5°N,12 6 .5 6°E,0 .14 1°/ Ma) ;塔里木地块相对较稳定 ,其西部运动速度高于东部运动速度 ,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总体上讲 ,中国大陆运动方向为北偏东呈辐射状 ,从西部近南北方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构造变形 双三次样条函数 反演 GPS 全球定位系统 应变率场
下载PDF
中国大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管理与调控战略 被引量:35
8
作者 周国逸 黄志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3期435-440,共6页
通过对 1999年度中国大陆降水量、水资源量和供需水量的分析 ,理论上提出了潜在的水资源和现实的水资源两个概念 ,潜在的水资源是所有形式产水量的总和 ,现实的水资源是指具有利用价值的水资源 ,认为中国的水资源战略应着力于将潜在的... 通过对 1999年度中国大陆降水量、水资源量和供需水量的分析 ,理论上提出了潜在的水资源和现实的水资源两个概念 ,潜在的水资源是所有形式产水量的总和 ,现实的水资源是指具有利用价值的水资源 ,认为中国的水资源战略应着力于将潜在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水资源 ,但在西北干旱地区 ,如何使降水量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潜在水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在大陆范围内 ,潜在的水资源是丰富的 ,但现实的水资源不足 ,中国未来需水总量并不会有大的增加 ,但对水质的要求会有较大的提高。从面向生态的水资源管理观点出发 ,分析了从降水量到供需水量过程中一系列环节的调控途径和原理 ,指出了水资源宏观调控的技术和方法———植被调节、地表水水库调节、地下水水库调节和水体污染控制。针对我国各区域的具体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潜在水资源 现实水资源 生态 水资源管理
下载PDF
利用GPS观测资料划分现今地壳活动块体的方法 被引量:30
9
作者 石耀霖 朱守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2期1-5,共5页
利用GPS观测资料研究地球动力学问题是目前地学中的热点。利用GPS观测的速率 (或位移 )计算网格点附近小区域的应变张量和转动的欧拉极 ,再运用聚类分析法对计算的欧拉极进行分类 ,由此划分出地壳活动的次级块体。最后以中国大陆GPS观... 利用GPS观测资料研究地球动力学问题是目前地学中的热点。利用GPS观测的速率 (或位移 )计算网格点附近小区域的应变张量和转动的欧拉极 ,再运用聚类分析法对计算的欧拉极进行分类 ,由此划分出地壳活动的次级块体。最后以中国大陆GPS观测结果为例 ,将中国大陆划分为 9个活动块体 ,通过比较发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观测资料 地壳活动块体 欧拉极 聚类分析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上地幔顶部Sn波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28
10
作者 裴顺平 许忠淮 汪素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0-256,T004,共8页
利用《中国地震年报》中 4 36 4 6条Sn射线的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中国大陆地区上地幔顶部的Sn波速度结构 .主要结果是 :①全国平均Sn速度为 4 .5 5km s,速度变化量从 - 0 .14km s到 +0 .15km s.②整体上中国Sn速度分布是... 利用《中国地震年报》中 4 36 4 6条Sn射线的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中国大陆地区上地幔顶部的Sn波速度结构 .主要结果是 :①全国平均Sn速度为 4 .5 5km s,速度变化量从 - 0 .14km s到 +0 .15km s.②整体上中国Sn速度分布是东低西高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以及柴达木盆地东端、四川盆地及其南部地区等是明显的高Sn速度区 ,鄂尔多斯地台和台湾海峡也是Sn速度较高地区 ,整个华北盆地、渤海湾东部、山西北部和郯庐断裂带 ,Sn速度都比较低 .另外 ,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北部和南北地震带地区 ,Sn速度也较低 .③Sn速度变化分布和构造活动、地壳厚度以及大地热流变化有关 ,分别求得了速度与地壳厚度和大地热流的线性回归方程 .④Sn速度变化和Pn速度变化的区域分布总体上是吻合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 层析成像 Sn波速度 PN波速度 地震资料
下载PDF
利用ML振幅研究地壳横波Q值Ⅱ:Q横向变化特征 被引量:30
11
作者 汪素云 裴顺平 +3 位作者 Thomas M. Heam 许忠淮 James F. Ni 俞言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3-139,共7页
利用中国地震年报(1984-2004年)测定ML所用的54000余条区域地震最大振幅数据,采用二维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结构.反演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平均为370,Q0横向变化量可达±200.在整个研究区... 利用中国地震年报(1984-2004年)测定ML所用的54000余条区域地震最大振幅数据,采用二维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结构.反演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平均为370,Q0横向变化量可达±200.在整个研究区解的分辨率能够达到3°×3°,大部分地区能够达到2°×2°.Q0的变化显示出与地质构造分区相关的特征:低衰减(高Q0值)异常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高原及华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北部Q0值最高;高衰减异常区(低Q0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东的川滇地区、华北平原、渤海湾,最低Q0值在渤海湾地区,天山、祁连山和汾渭地堑Q0也呈较低异常变化.总体看来,构造上稳定的克拉通地台的介质品质因子Q0较高,而构造上活动的地区往往Q0较低,显现出区域的衰减变化特征与地壳结构和区域构造之间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震波衰减 Q0值 振幅层析成像
下载PDF
中国大陆岩石圈壳幔韧性剪切带系统 被引量:24
12
作者 蔡学林 曹家敏 +1 位作者 朱介寿 程先琼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54,共19页
众多地震测深剖面的地质构造解析显示,大陆岩石圈存在既有显著差异又有密切联系的两套断裂系统,即以地壳表层脆性剪切带为主的浅层断裂系统和以切割莫霍界面的壳幔韧性剪切带为主的深部断裂系统。根据地震测深速度结构特征,结合深部构... 众多地震测深剖面的地质构造解析显示,大陆岩石圈存在既有显著差异又有密切联系的两套断裂系统,即以地壳表层脆性剪切带为主的浅层断裂系统和以切割莫霍界面的壳幔韧性剪切带为主的深部断裂系统。根据地震测深速度结构特征,结合深部构造岩石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将切割莫霍界面或壳幔过渡带的壳幔韧性剪切带划分为三类(俯冲带、缝合带和剪切带)五型(大陆岩石圈边缘海沟俯冲带、大陆岩石圈碰撞缝合带、挤压型壳幔韧性剪切带、伸展型壳幔韧性剪切带和走滑型壳幔韧性剪切带)。建立起中国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由地壳表层向深部扩展以及由壳幔过渡带向地壳中上部扩展的岩石圈双向扩展模式。壳幔韧性剪切带既是无机成因天然气等深部流体的通道,又是地震活动区的发震构造之一,因此研究大陆岩石圈壳幔韧性剪切带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性剪切带 地壳 岩石圈 地震测深 构造解析 幔源糜棱岩 变形动力学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震震级和地震活动断层长度的关系讨论 被引量:23
13
作者 董瑞树 冉洪流 高铮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95-400,共6页
收集了中国大陆有关震级和地震活动断层关系的14个关系式,分中国东部、中国西部和中国大陆地区进行归纳,重新拟合得到3个地区震级和地震活动断层关系的综合结果,并给出不同震级对应±σ范围内地震活动断层长度。
关键词 地震活动断层 中国 大陆 地震烈度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主要盆山耦合系统及其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凤杰 郑荣才 蒋斌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4期26-32,共7页
在盆地原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盆地的演化过程,将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板块运动学序列结合起来进行盆山耦合分析和划分盆山耦合类型。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大陆上的盆地和造山带划分为八大主要盆山耦合系统。并对此八大主要盆山耦合系统的特征... 在盆地原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盆地的演化过程,将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板块运动学序列结合起来进行盆山耦合分析和划分盆山耦合类型。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大陆上的盆地和造山带划分为八大主要盆山耦合系统。并对此八大主要盆山耦合系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中国大陆构造运动的多期次和多旋回性形成的叠合盆地格局,不但发育有多种类型的盆山耦合关系,而且造成盆山耦合的多阶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系统 盆地原型演化 盆地叠合 中国大陆
下载PDF
Crustal Composition of China Continent Constrained from Heat Flow Data and Helium Isotope Ratio of Underground Fluid 被引量:10
15
作者 WANG Yang SUN Zhim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78-184,共7页
Based on conservation of energy principle and heat flow data in China continent, the upper limit of 1.3 μW/m3 heat production is obtained for continental crust in China. Furthermore, using the data of heat flow and h... Based on conservation of energy principle and heat flow data in China continent, the upper limit of 1.3 μW/m3 heat production is obtained for continental crust in China. Furthermore, using the data of heat flow and helium isotope ratio of underground fluid, the heat productions of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in China continent are estimated in range of 0.58-1.12 μW/m3 with a median of 0.85 μW/m3. Accordingly, the contents of U, Th and K20 in China crust are in ranges of 0.83-1.76 μg/g, 3.16-6.69 μg/g, and 1.0%-2.12%,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bundance of radioactive elements in the crust of China continent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Archean crust; and this fact implies China's continental crust is much evolved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Meanwhile, significant lateral variation of crustal composition is also exhibited among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in China continent. The crust of eastern China is much enriched in incompatible elements such as U, Th and K than that of western China; and the crust of orogenic belts is more enriched than that of platform regions. It can also be inferred that the crusts of eastern China and orogenic belts are much felsic than those of western China and platform regions, respectively, derived from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eat production and SiO2 content of bulk crust. This deduc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derived from the crustal seismic velocity data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facts of the lower seismic velocity of China than the average value of global crust, and the higher heat production of China continent compared with global crust composition models published by previous studies, it is deduced that the average composition models of global continent crust by Rudnick and Fountain (1995), Rudnick and Gao (2003), Weaver and Tarney (1984), Shaw et al. (1986), and Wedepohl (1995) overestimate the abundance of incompatible elements such as U, Th and K of continental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al composition of continent heat flow helium isotope ratio china continent
下载PDF
利用GPS资料采用非连续变形分析模型确定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泽民 伍岳 +1 位作者 刘经南 崔天鹏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1-245,共5页
利用近 10年来我国先后建立的多个大规模高精度GPS地壳形变监测网资料 ,科学合理地计算出各GPS站点的速度值。采用球面非连续变形分析 (DDA)模型 ,以GPS观测得到的速度值为约束 ,拟合出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速度场。它不仅客观地描... 利用近 10年来我国先后建立的多个大规模高精度GPS地壳形变监测网资料 ,科学合理地计算出各GPS站点的速度值。采用球面非连续变形分析 (DDA)模型 ,以GPS观测得到的速度值为约束 ,拟合出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速度场。它不仅客观地描述了地壳运动的刚性成分 ,也客观地描述了块体内部的变形 ,并且具有物理意义。该速度场模型较地质构造速度模型、离散点速度模型、刚体转动速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非连续变形分析 DDA 地壳运动速度场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大陆7级地震活动状态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马宏生 邵志刚 +1 位作者 周龙泉 蒋长胜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13,共6页
在前人研究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时间非平稳性认识的基础上,将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活动状态划分为三类,分别为少发时段(平静期)、增多时段、丛发时段(活跃期),将这三类时段简称为:Ⅰ类时段、Ⅱ类时段和Ⅲ类时段。并利用显著性检验对相应... 在前人研究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时间非平稳性认识的基础上,将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活动状态划分为三类,分别为少发时段(平静期)、增多时段、丛发时段(活跃期),将这三类时段简称为:Ⅰ类时段、Ⅱ类时段和Ⅲ类时段。并利用显著性检验对相应划分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中国大陆可能以Ⅱ类时段为其基本状态,Ⅲ类时段和Ⅰ类时段均是在Ⅱ类时段状态上的上下偏离;中国大陆自1901年以来的前后50余年的强震活动基本状态并没有发生显著改变,今后一段时期内的7级以上强震活动可能仍将重复20世纪的活动规律;1901年以来的百年资料显示,每一个Ⅲ类时段前都存在一个Ⅱ类时段,强震活动增强需要一个过程,没有Ⅰ类时段直接进入Ⅲ类时段的先例;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的发生,可能意味着中国大陆已进入Ⅱ类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7级地震 活动状态 显著性检验
下载PDF
中国地区地磁异常与地震分布关系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家发 吴一柱 +2 位作者 安振昌 王月华 贾世中 《华南地震》 1992年第1期11-16,共6页
本文用1970.0年全国地磁普测的归化值,减去按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985)计算的中国地区地磁正常值,得到地磁异常,绘制了异常等值线图,进而对我国大陆地磁异常分布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地磁异常展布格局与地质构造格局相当吻合,地磁异常与... 本文用1970.0年全国地磁普测的归化值,减去按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985)计算的中国地区地磁正常值,得到地磁异常,绘制了异常等值线图,进而对我国大陆地磁异常分布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地磁异常展布格局与地质构造格局相当吻合,地磁异常与地震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 异常 地震 分布 中国 大陆
下载PDF
新生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尺度的大地构造分区 被引量:7
19
作者 邓晋福 莫宣学 +2 位作者 赵海玲 罗照华 吴宗絮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7-232,共6页
基于大陆根柱构造概念,讨论了新生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尺度的大地构造分区.地壳浅部主要表现为3种构造形态,即西部青藏挤压造山带、东部大陆裂谷带和中部克拉通块体群,它们分别对应山根与造山岩石圈根、地幔热柱和大陆(岩石圈)... 基于大陆根柱构造概念,讨论了新生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尺度的大地构造分区.地壳浅部主要表现为3种构造形态,即西部青藏挤压造山带、东部大陆裂谷带和中部克拉通块体群,它们分别对应山根与造山岩石圈根、地幔热柱和大陆(岩石圈)根.认为浅部构造形态是对壳幔深部构造的一种响应.简述了对应于岩石圈尺度的3个大地构造单元的软流圈的性质与类型.讨论了中国大陆东西部的成因联系.中国大陆上同时并存的3种构造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岩石圈尺度 大地构造分区 新生代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各大陆块在寒武纪全球构造中的位置及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宗让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1期90-97,共8页
笔者根据近年来所获的古地磁数据及板块构造的研究成果 ,对中国各大陆块在寒武纪全球构造中的位置进行了再造。笔者认为寒武纪全球存在三大洋、四大陆域。其中 ,中国大陆中的扬子、塔里木、柴达木等均属冈瓦纳大陆域 ,华北陆块则属介于... 笔者根据近年来所获的古地磁数据及板块构造的研究成果 ,对中国各大陆块在寒武纪全球构造中的位置进行了再造。笔者认为寒武纪全球存在三大洋、四大陆域。其中 ,中国大陆中的扬子、塔里木、柴达木等均属冈瓦纳大陆域 ,华北陆块则属介于冈瓦纳与劳亚两个大陆域之间的一个中间陆块。且当时华北与扬子两陆块的南、北位置与现在的位置正好相反。而介于二者之间的秦、祁古洋盆在当时是一个位于南半球赤道附近的径向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中国大陆 大陆位置 全球构造 位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