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日韩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链接的评估与路径探讨 被引量:7
1
作者 叶楠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6-126,128,共11页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链接可有效增强减排实效、降低履约总成本,缓解碳泄露和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已成为全球减排行动的重要方向之一。中日韩均为高排放国,促成碳排放交易体系链接将有助于实现更为雄心的减排目标。本文基于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链接可有效增强减排实效、降低履约总成本,缓解碳泄露和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已成为全球减排行动的重要方向之一。中日韩均为高排放国,促成碳排放交易体系链接将有助于实现更为雄心的减排目标。本文基于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等提出的分析框架,对中日韩碳市场链接的七大关键要素进行了兼容性评估,结果显示:中日韩已具备启动链接的一定基础,但还有诸多关键要素需要进一步协调;加州—魁北克链接体系所存差异与中日韩链接体系有许多相似之处,其成功实践证明相互信任和密切合作是克服差异、链接成功的重要基础。本文建议中日韩链接在时间上置充足缓冲期确保各方的调整和适应;在链接的路径选择方面,可以中国作为优先链接方,在实现中日、中韩链接后再推进双边间接链接,或经过更深度地协调后达到三边直接链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韩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链接 兼容性评估 气候变化 碳泄露
原文传递
Factors affecting the pilot trading market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Yong Jiang Ya-Lin Lei +1 位作者 Yong-Zhi Yang Fang W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412-420,共9页
Climate change and carbon emissions are major problems which are attracting worldwide attention. China has had its pilot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markets in seven regions for more than 3 years. What affects carbon emis... Climate change and carbon emissions are major problems which are attracting worldwide attention. China has had its pilot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markets in seven regions for more than 3 years. What affects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market in China is a big question.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how China promotes the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s in the whole country. This paper addresses concerns about the functioning of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s in seven pilot regions and takes the weekly data from November 25, 2013, to March 19, 2017. We employ a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to study how coal price, oil price and stock index have affected the carbon price i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arbon price is mainly affected by its own historical price; coal price and stock index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carbon price, while oil price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carbon price during the first 3 weeks and the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carbon price. More regulatory attention and economic measures are needed to improve market efficiency, and the mechanisms of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s should be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market carbon price VAR model china
下载PDF
欧盟排放交易机制及其对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仲辉 《中国发展》 CSSCI 2011年第4期24-28,共5页
该文介绍了欧盟排放交易机制的实施过程、运行模式、配额确定和欧洲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为中国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四点启示。
关键词 欧盟排放交易机制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启示
下载PDF
For CO<SUB>2</SUB>Emission Trading in China, Can the Market Become a National One, Four Years after Creating Seven Local Markets?
4
作者 Mingshun Zhang Zelu Liu +1 位作者 Wei Jin Meine Pieter Van Dijk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2018年第2期218-235,共18页
In this paper, we assess the existing seven local pilot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s in China and analyse the factors determining whether China’s carbon market is successful in terms of handling substantial amount... In this paper, we assess the existing seven local pilot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s in China and analyse the factors determining whether China’s carbon market is successful in terms of handling substantial amounts of CO2 emissions rights, regulating the market and trading them at a reasonable price. The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is developing slowly in most of the participating provinces and cities. Prices tend to decline, while volumes trading slowly increase. The volatility is partially the result of regulation (the rights need to be renewed before a certain date) and partially due to 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in the market. Based on the assessment, recommendations are provided for China implementing a national carbon market,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t from the seven local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s. Conditions for China to roll out the system and later improve the 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to replace the existing local emission trading schemes are formul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emission trading carbon MARKET carbon Finance china ETS carbon Policy
下载PDF
环境规制、政府补贴与创新质量——基于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24
5
作者 胡江峰 黄庆华 潘欣欣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0-65,共16页
目前有关环境规制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大量涌现,但基于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尤其是从微观企业层面来考察碳排放交易制度与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的研究仍有待丰富和深化有鉴于此,在厘清环境规制、政府补贴与创新质量三者关系的基础... 目前有关环境规制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大量涌现,但基于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尤其是从微观企业层面来考察碳排放交易制度与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的研究仍有待丰富和深化有鉴于此,在厘清环境规制、政府补贴与创新质量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说,进而采用2006—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和PSM-DID模型对研究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交易制度试点对“实验组”企业的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均有促进作用,且对专利总量、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促进力度依次递减,表明企业在追求创新数量的同时,也越发重视创新质量;政府补贴政策对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均有正向影响,且政府事前补贴的效果优于政府事后补偿;但在碳排放约束下,无论是向“实验组”企业提供何种政府补贴,均无法显著激励企业进行高质量创新,甚至如果向“实验组”企业提供额外的政府事前补贴,还会造成碳排放交易制度本身丧失对企业创新的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碳排放交易制度 创新质量 政府补贴 PSM-DID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碳市场顶层设计重大问题及建议 被引量:15
6
作者 范英 莫建雷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5年第4期492-502,共11页
基于中国碳市场建立的背景、社会经济影响及其有效运行条件,文章系统分析了与中国碳市场顶层设计密切相关的重大议题,包括中长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及经济结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能源市场化改革、与其他能源环境政策... 基于中国碳市场建立的背景、社会经济影响及其有效运行条件,文章系统分析了与中国碳市场顶层设计密切相关的重大议题,包括中长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及经济结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能源市场化改革、与其他能源环境政策之间的协同互补等。根据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及未来改革发展方向,对未来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碳市场 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及产业结构 市场化改革 技术创新 政策协同
原文传递
农业碳汇纳入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法制进路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冀鹏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2,共12页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于2024年1月22日在北京正式重启,这于农业碳汇发展来说是重大机遇。从项目需求与理据看,CCER市场为农业碳汇发展提供专业化交易平台,使农业资产附加生态价值,开源了农业农村农民的非农收入渠道,是农村地区...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于2024年1月22日在北京正式重启,这于农业碳汇发展来说是重大机遇。从项目需求与理据看,CCER市场为农业碳汇发展提供专业化交易平台,使农业资产附加生态价值,开源了农业农村农民的非农收入渠道,是农村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特有资源,但也面临市场建构的法制回应、制度架构和发展方式三重现实需求。从问题归类与审视观,农业碳汇纳入CCER机制存在三重挑战:底层架构上产权归属、公私范畴等法理基础尚需厘清;顶层设计上法律政策化、政策法律化等协同体系有待完善;运行机制上市场交易、方法技术等配套方案亟需补足。为此,农业碳汇纳入CCER的法制方案与进路选择应从法理基础阐释、法律政策协同、衔接机制完善、风险管控优化四个方面分别予以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汇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碳排放权交易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溢出效应分析——基于能源市场、电力市场和金融市场视角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苏蕾 井博飞 鞠婷婷 《商业经济》 2023年第6期167-172,共6页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线上交易。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具,备受关注。利用Diebold-Yilmaz溢出指数模型对全国碳市场与能源市场、电力市场和金融市场间风险溢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碳...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线上交易。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具,备受关注。利用Diebold-Yilmaz溢出指数模型对全国碳市场与能源市场、电力市场和金融市场间风险溢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碳市场与能源市场、电力市场和金融市场三个市场间收益率溢出指数均为双向波动,且时变性明显;收益率溢出指数会受到国内外事件的冲击。对此,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该尽快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体系、制度体系以及监管机制,并丰富碳市场产品,加快碳市场的平稳安全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能源市场 电力市场 金融市场 指数溢出模型
下载PDF
中国碳交易定价特征分析:基于三地碳排放权交易所样本的观察
9
作者 胡勇 杨铭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8-26,共9页
本文选取2018-2020年期间北京、广州、天津三所碳排放所交易价格为样本,对其展开波动性横向及纵向分析。研究表明:(1)三地碳交易碳市场价格波动及价格水平差异明显,最高价和最低价差别显著:(2)三地碳交易试点对数收益率标准差较大,碳交... 本文选取2018-2020年期间北京、广州、天津三所碳排放所交易价格为样本,对其展开波动性横向及纵向分析。研究表明:(1)三地碳交易碳市场价格波动及价格水平差异明显,最高价和最低价差别显著:(2)三地碳交易试点对数收益率标准差较大,碳交易风险性偏高。基于此,本文对构建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价格稳定路径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统一碳排放配额机制;二是免费碳排放配额与碳排放拍卖机制相结合;三是加强碳金融制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碳价格特征 影响因素 波动性
下载PDF
国际经验对我国省级碳排放交易体系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文军 赵黛青 傅崇辉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年第5期602-610,共9页
在对国际典型地区碳交易体系进行综述与分析基础上,提炼出中观层面碳交易体系的共同特征,并对各自存在的不同点进行了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省情对国际碳交易体系进行了适用性研究,发现5个具有参考价值的要素和4个需要调整修正的内容;最... 在对国际典型地区碳交易体系进行综述与分析基础上,提炼出中观层面碳交易体系的共同特征,并对各自存在的不同点进行了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省情对国际碳交易体系进行了适用性研究,发现5个具有参考价值的要素和4个需要调整修正的内容;最后,对我国建立省级碳排放交易体系提出了具体建议,并阐述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级碳交易体系 适用性分析 政策建议
原文传递
中国工业产品出口贸易及碳关税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任亚楠 田金平 陈吕军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22年第6期100-109,共10页
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为代表的碳关税政策将冲击我国工业产品出口贸易。本研究运用双边贸易隐含排放分析模型测算了我国40种工业产品的出口贸易额、经济增加值和隐含碳排放,进而结合情景分析法模拟了碳关税政策对我国出口贸易经济收益... 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为代表的碳关税政策将冲击我国工业产品出口贸易。本研究运用双边贸易隐含排放分析模型测算了我国40种工业产品的出口贸易额、经济增加值和隐含碳排放,进而结合情景分析法模拟了碳关税政策对我国出口贸易经济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我国工业产品出口贸易额和增加值分别为22486.0亿欧元和17658.0亿欧元,并隐含了18.1亿t碳排放。我国出口较多的产品主要包括机电、化学品、家具、服装等制造业终端产品,出口较少的产品主要包括多类金属矿石和化石燃料。我国工业产品的碳排放强度为0.6~7.5kg碳/欧元,有90%类别的产品碳排放强度高于发达国家。当欧盟、所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所有贸易伙伴分别对工业产品出口贸易征收碳关税时,我国每年分别要缴纳112.4亿、480.5亿和1123.0亿欧元碳关税,贸易经济收益将分别下降0.6%、2.7%和6.4%。对此,我国亟须统筹做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着力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完善全国碳定价机制等方面的工作,防范外贸风险,提高国际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关税 中国工业产品出口贸易 双边贸易隐含排放分析模型 贸易隐含碳排放 贸易经济增加值 碳排放强度
下载PDF
中国对外贸易的经济增加值——隐含碳排放失衡问题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任亚楠 田金平 陈吕军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22年第5期49-59,共11页
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贸易碳壁垒层出不穷的国际贸易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亟待破解低经济附加值和高碳排放双重压力。本研究运用双边贸易隐含排放分析模型,通过构建贸易碳生产率和贸易失衡度指标,从国家整体、双边贸易和三次产业三... 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贸易碳壁垒层出不穷的国际贸易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亟待破解低经济附加值和高碳排放双重压力。本研究运用双边贸易隐含排放分析模型,通过构建贸易碳生产率和贸易失衡度指标,从国家整体、双边贸易和三次产业三个层面,定量揭示了1995—2019年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和经济损益失衡现象。结果表明,2019年贸易净增加我国国内碳排放9.3亿吨。其中,中美和中欧贸易碳逆差分别为2.5亿吨和1.6亿吨。第二产业贸易导致9.8亿吨碳排放净流入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贸易分别引发0.4亿吨和0.2亿吨碳排放净流出我国。2019年我国出口贸易整体碳生产率为1.0欧元/千克碳,约为全球平均值的一半;我国出口贸易失衡度为1.9,承担了相较于自身出口经济收益占比近两倍的碳排放责任。在我国三次产业中,仅第一产业出口贸易的碳生产率高于全球平均值、失衡度小于1.0。我国已成为国际转移排放的“污染避难所”,亟须通过采取持续强化绿色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增加三产贸易占比、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等措施,应对更趋复杂的贸易和气候变化争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外贸易 双边贸易隐含排放分析模型 贸易增加值 贸易隐含碳排放 贸易碳生产率 贸易失衡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