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朱延丰出国案看蒋廷黻对清华历史学系之改造 被引量:7
1
作者 梁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2-29,共8页
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在数年之内汇聚了陈寅恪、蒋廷黻、雷海宗等硕学名师,确立了具有特色的教研方向,亦培养出邵循正、王信忠、何柄棣等一大批日后的著名学人。清华历史学系一度成为国内学坛之领风气者。清华历史学系能够... 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在数年之内汇聚了陈寅恪、蒋廷黻、雷海宗等硕学名师,确立了具有特色的教研方向,亦培养出邵循正、王信忠、何柄棣等一大批日后的著名学人。清华历史学系一度成为国内学坛之领风气者。清华历史学系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时任系主任蒋廷黻的个人努力密不可分。蒋氏依照个人之史学观,结合当时中国社会之实际来树立清华史学研究的方向,同时精心选拔可造之才以备教研,促成了清华历史学系的发展与繁荣。朱延丰出国案恰能体现蒋氏的此种努力和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 陈寅恪 蒋廷黻 邵循正 朱延丰
原文传递
陈寅恪真的有诗无词吗?——记三首署名陈寅恪的词作 被引量:2
2
作者 武黎嵩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50,124-125,共5页
在2001年出版的《陈寅恪文集·诗集》当中,没有收录陈寅恪先生的词作。然而,1916年11月号《东方杂志》上却发表有3首署名为陈寅恪的词作,词牌名分别是《锁窗寒》、《破阵子》和《浣溪沙》,并被《词学季刊》转载。它们极有可能系陈... 在2001年出版的《陈寅恪文集·诗集》当中,没有收录陈寅恪先生的词作。然而,1916年11月号《东方杂志》上却发表有3首署名为陈寅恪的词作,词牌名分别是《锁窗寒》、《破阵子》和《浣溪沙》,并被《词学季刊》转载。它们极有可能系陈先生早年所作,创作时间大约在1916年早春之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诗词 《东方杂志》
下载PDF
中国当代旧体诗如何“入史”——以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的作品为中心 被引量:2
3
作者 夏中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25,共6页
将中国当代旧体诗现象纳入共和国前三十年(1949—1979)的文学史视野,发现原来被"一体化"所压抑的"个人化经验"暨"艺术独创",却在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这三家旧体诗中保存得极丰赡且极纯粹。所谓极丰赡... 将中国当代旧体诗现象纳入共和国前三十年(1949—1979)的文学史视野,发现原来被"一体化"所压抑的"个人化经验"暨"艺术独创",却在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这三家旧体诗中保存得极丰赡且极纯粹。所谓极丰赡,是说陈寅恪的"学圣孤怀"、聂绀弩的"俳谐荒草"、王辛笛的"国史冷吟",委实写出了当代文坛难以企及的悲壮、幽默与凄美。所谓极纯粹,则说这三家旧体诗皆能在价值上凝结这一终极关怀,即诗性地安顿个体尊严于苦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旧体诗 “入史” 陈寅恪 聂绀弩 王辛笛
下载PDF
陈寅恪的“文史互证”探析——以《〈秦妇吟〉校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曾欢欢 《钦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24-27,共4页
"文史互证"是陈寅恪先生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大贡献。无论是在思想内涵方面,还是在文学研究方法领域,都为后学留下了可供继承的宝贵遗产。结合其代表性著作《〈秦妇吟〉校笺》,可对陈寅恪先生的"文史互证"的文... "文史互证"是陈寅恪先生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大贡献。无论是在思想内涵方面,还是在文学研究方法领域,都为后学留下了可供继承的宝贵遗产。结合其代表性著作《〈秦妇吟〉校笺》,可对陈寅恪先生的"文史互证"的文学研究方法进行具体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妇吟》校笺 陈寅恪 文史互证
下载PDF
让“我”回归:从学术视角看陈寅恪的“独立精神”
5
作者 罗志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7-66,177,共11页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的名言。过去这一言说常被误解,需要多从学术视角去认识。它不是陈寅恪一人所见,而是当年相当一些人的共同取向,牵涉到时人关于学术与“我”之关联的认知,以及近代从历史研究中“人”的隐去到学术表...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的名言。过去这一言说常被误解,需要多从学术视角去认识。它不是陈寅恪一人所见,而是当年相当一些人的共同取向,牵涉到时人关于学术与“我”之关联的认知,以及近代从历史研究中“人”的隐去到学术表述中“我”的消失这一发展进程。陈寅恪对学生再三强调“读书一定要独立”,强调“我”的主体性,意味着主观和客观可以是互补的,不必以客观取代主观,在当时的学术环境中有其特殊意义。至少在学术表述层面,我们需要让“我”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独立精神 自由思想 批评态度 “人”的隐去 “我”的消失
下载PDF
鲁迅与陈寅恪文学史研究方法比较
6
作者 孙宇男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0-145,共6页
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鲁迅与陈寅恪均占有重要地位。鲁迅与陈寅恪的文学史研究方法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共性是都立足于史部之外的诗文、读书札记、野史笔记等文献进行研究;不同之处在于,鲁迅是文学家,提倡新文化运动,开创了小说史研究先... 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鲁迅与陈寅恪均占有重要地位。鲁迅与陈寅恪的文学史研究方法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共性是都立足于史部之外的诗文、读书札记、野史笔记等文献进行研究;不同之处在于,鲁迅是文学家,提倡新文化运动,开创了小说史研究先河,其研究方法立足于史识,借助学科交叉法、归纳法,关注人性及国民精神;而陈寅恪是史学家,其立足于“诗史互证”,主张把诗歌里的历史碎片打通、串联,以证明时代之关系,主张不同文体之间进行比较,晚年也有与西方妇女史相交叉的印迹,主张心史。两人的研究方法相得益彰,丰富了文学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陈寅恪 文学史 研究方法
下载PDF
论“了解之同情”的文学鉴赏观
7
作者 周翡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61-65,共5页
"了解之同情"一语出自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这是他提出的一种治史的态度。然而这种态度并不局限在历史研究的层面,就陈寅恪先生自身对"了解之同情"的阐述和运用来看,他还将这种观点运用... "了解之同情"一语出自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这是他提出的一种治史的态度。然而这种态度并不局限在历史研究的层面,就陈寅恪先生自身对"了解之同情"的阐述和运用来看,他还将这种观点运用在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中,可以说是把它放在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史中去全面认识。首先,"了解之同情"与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有着奇妙鲜明的继承关系;其次,"了解之同情"贯穿于陈寅恪先生本人的文学探讨的著作中,在其一生的学术研究中发出耀眼的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了解之同情 文学鉴赏
下载PDF
陈寅恪唐代文史研究与其文化中国观刍议
8
作者 米彦青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35-38,共4页
陈寅恪以中国中古史为专业,其中以唐史研究之成果最为丰硕,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和《元白诗笺证稿》。虽然陈寅恪研究的是传统学问,但其在史学与政学之间紧密贯通,史实的叙述中带着现实的关怀,考据的... 陈寅恪以中国中古史为专业,其中以唐史研究之成果最为丰硕,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和《元白诗笺证稿》。虽然陈寅恪研究的是传统学问,但其在史学与政学之间紧密贯通,史实的叙述中带着现实的关怀,考据的辨析和陈述中透着鲜明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文化立场 价值取向
下载PDF
浅论陈寅恪“了解之同情”的文学批评观——以《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为例
9
作者 晏萍利 《安康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68-70,共3页
陈寅恪先生"了解之同情"的文学批评观一方面继承传统,另一方面又吸收融合了西方众多文化思想,超越了传统"知人论世"的批评模式,成为"知人论世"说的现代形态,同时也是其阐释"人格心态史"的有力... 陈寅恪先生"了解之同情"的文学批评观一方面继承传统,另一方面又吸收融合了西方众多文化思想,超越了传统"知人论世"的批评模式,成为"知人论世"说的现代形态,同时也是其阐释"人格心态史"的有力武器。本文以《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为例,对陈寅恪先生的这种文学批评观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了解之同情 文学批评观 《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 知人论世 人格心态史
下载PDF
论陈寅恪文史研究以“中唐”为中心的原因
10
作者 赵耀锋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2-115,共4页
中唐是中国文化史上"轴心时代"之"轴心",宋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士族升降等许多重要文化现象都与中唐有关,中国近世文化的源头与动力都来自中唐,因此中唐社会历史文化的重大变化及其对宋代... 中唐是中国文化史上"轴心时代"之"轴心",宋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士族升降等许多重要文化现象都与中唐有关,中国近世文化的源头与动力都来自中唐,因此中唐社会历史文化的重大变化及其对宋代之后社会文化的重要影响引起了陈寅恪先生的高度重视。陈寅恪父祖生活的咸同之世和中唐都是一个社会变革时期,陈寅恪父祖的遭遇和中唐士人的遭遇有某种一致之处,因此陈寅恪欲以中唐文史研究来寄寓对自己家族不幸遭遇的悲愤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中唐文史研究 历史背景
下载PDF
论王元化对王国维、陈寅恪的价值认祖--百年中华学统的三个“托命之人”
11
作者 夏中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8-44,179,共18页
系统追溯王元化对王国维、陈寅恪的价值认祖,可从两个视角去研读。若着眼于清华学脉的微观情结,则王元化与王国维、陈寅恪的缘分不无传奇性,元化8岁前随父母居住清华南院,王国维、陈寅恪恰为其左邻右舍,晚年元化深挚认同王国维、陈寅恪... 系统追溯王元化对王国维、陈寅恪的价值认祖,可从两个视角去研读。若着眼于清华学脉的微观情结,则王元化与王国维、陈寅恪的缘分不无传奇性,元化8岁前随父母居住清华南院,王国维、陈寅恪恰为其左邻右舍,晚年元化深挚认同王国维、陈寅恪为其人格符号的价值源头,仿佛戏剧性“返老还童”。若着眼于百年中华学统谱系,则这又是关涉现代思想史的宏观叙事,既然能证明标志学统的现代分娩及人格表征的三个人物(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皆具清华背景,那么,称清华学统为中华学统之现代典范也就当仁不让。而晚年王元化于20世纪90年代经“第三次反思”后追认王国维、陈寅恪的价值源头,进而跻身于将百年中华学统从20世纪承续到21世纪的托命者行列,也就水到渠成。王国维、陈寅恪、王元化在各自演绎学统的百年演进方面角色纷呈:王国维在清末扮演了诗意栖居的“学术逸民”,陈寅恪在鼎革前后历经了从“学术逸民”到“学术遗民”的角色转换,王元化则以“后学术遗民”角色担当了现代学统的跨世纪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学统 王元化 王国维 陈寅恪 价值认祖 托命
下载PDF
陈寅恪民族融合与国家凝成思想试析
12
作者 张二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21-26,共6页
陈寅恪的民族与国家思想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二是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他很重视确定胡族的种族特征,但进一步提出,胡汉之分不在血统,而在文化。胡汉之分的文化内涵表现为政治之分、经济之分、军事之分诸面相。在胡汉... 陈寅恪的民族与国家思想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二是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他很重视确定胡族的种族特征,但进一步提出,胡汉之分不在血统,而在文化。胡汉之分的文化内涵表现为政治之分、经济之分、军事之分诸面相。在胡汉融合中,民族观发生了从血统到地区再到文化的转化。民族与文化、地区与国家的不断互动,加速了民族的重新融合,孕育了国家的重新凝成,造就了隋唐制度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中古中国 民族融合 文化渊源 国家凝成
下载PDF
略谈陈寅恪的友情
13
作者 马晓丽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59-465,共7页
史学大师陈寅恪在不同阶段 ,其交友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大致说来 ,聚谈、诗文唱和及书信来往是他一生的主要交友方式。陈寅恪与吴宓是结交最早、两心相知、友谊深挚、始终不渝的朋友 ;王国维是陈寅恪思想感情、学术境界最为相知的挚友 ;... 史学大师陈寅恪在不同阶段 ,其交友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大致说来 ,聚谈、诗文唱和及书信来往是他一生的主要交友方式。陈寅恪与吴宓是结交最早、两心相知、友谊深挚、始终不渝的朋友 ;王国维是陈寅恪思想感情、学术境界最为相知的挚友 ;冼玉清是陈寅恪的异性知音 ;陈垣是陈寅恪在学术上比较推重的朋友 ;傅斯年是陈寅恪与官员交情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学术上的朋友。陈寅恪的朋友大都有到国外留学研究的经历 ,大都钟情于学术文化事业且有较高的学识。陈寅恪一生虽从未说过自己的交友原则 ,但他的交友是有一定之规的 :第一 ,学术上的相互推重和相互得到教益 ,从无文人相轻或相互吹捧之意 ;第二 ,学术上的平等地位 ,可以自由争论 ,学术争论并不影响个人感情 ;第三 ,思想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交友方式 史学家 吴宓 陈垣
下载PDF
大学的精魂——重温《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14
作者 陈涛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8-72,共5页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与其说是一部陈寅恪的人物传记,还不如说是一部反映大学理念的岁月散记。这些理念体现在大学校长"为教授服务"的实际行动上、"老古董"式教授的学术精神上以及学生尊师的"执弟子礼&q...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与其说是一部陈寅恪的人物传记,还不如说是一部反映大学理念的岁月散记。这些理念体现在大学校长"为教授服务"的实际行动上、"老古董"式教授的学术精神上以及学生尊师的"执弟子礼"上……概言之,大学理念形成的奥秘就在于文化的传递和学业的承袭,即大学的精魂。当下,如何延续这一"精魂",更值得思考的则是如何借助现代大学制度以及如何把握其建设的本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大学理念 大学文化 现代大学制度
下载PDF
陈寅恪关于家族本位思想之分析简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克敌 刘经富 《北方论丛》 2002年第2期34-37,共4页
陈寅恪关于家族本位思想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之核心。作用的观点 ,包括四个方面 :一、在强调中国文化的家族本位特征时 ,在个体的小“家”与作为整体的“家族”之间 ,陈寅恪更重视“家族” ,认为后者对维系民族文化传统起到更关键的作用 ;... 陈寅恪关于家族本位思想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之核心。作用的观点 ,包括四个方面 :一、在强调中国文化的家族本位特征时 ,在个体的小“家”与作为整体的“家族”之间 ,陈寅恪更重视“家族” ,认为后者对维系民族文化传统起到更关键的作用 ;二、家族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 ,不仅因为其独特的维系文化传统、保存传统文化的作用 ,更是由于其特殊的情感纽带 ,使中国文人可以从中获取可靠的精神资源和人生动力。为此 ,陈寅恪才特别强调出身 ,重视渊源 ;三、家族本位思想 ,由于既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又是构成社会制度框架的基础 ,因此不但适合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 ,在现代中国也未完全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如何对其实行改造利用 ,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课题。四、陈寅悟关于家族文化思想之形成不仅与其家族历史有重要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中国文化 家族 传统
下载PDF
略论陈寅恪的理性爱国之情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晓丽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343-349,共7页
史学大师陈寅恪的爱国之情 ,主要包括他的“归正首丘”之义 ,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关注 ,对民族气节的尊崇 ,以及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陈寅恪的强烈爱国情感的形成 ,既有他的家庭亲属的影响 ,又有中国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陈寅恪因其对历史... 史学大师陈寅恪的爱国之情 ,主要包括他的“归正首丘”之义 ,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关注 ,对民族气节的尊崇 ,以及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陈寅恪的强烈爱国情感的形成 ,既有他的家庭亲属的影响 ,又有中国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陈寅恪因其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显赫的官宦家庭出身及丰富的留学经历 ,使他看问题更具睿智和洞察力 ,因此他的爱国之情更具理性。陈寅恪没去台湾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从根本上说 ,是因为他对共产党及其领袖人物有较好印象 ,更有感情 ,而对国民党及其领袖人物极其反感甚至可以说已经彻底失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爱国 情感 理性
下载PDF
《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研究方法述评
17
作者 旭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35期97-101,共5页
陈寅恪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学术大师,在文史领域论著丰富。他的论著质量极高,论述精辟,见解新颖。该文以《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把握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方法和思维方式,论述涉及观念与体系和具体方法两大方面。
关键词 陈寅恪 诗史互证 研究方法 观念体系 《元白诗笺证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