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 被引量:54
1
作者 华尔 张志南 张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234-2242,共9页
“东方红2号”调查船于2003年6月在长江口外(28°N°至32°N,121°E至123°E)陆架浅海水域进行了小型底栖生物的取样。研究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1971±583.9)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1393±516.1... “东方红2号”调查船于2003年6月在长江口外(28°N°至32°N,121°E至123°E)陆架浅海水域进行了小型底栖生物的取样。研究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1971±583.9)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1393±516.1)μgdwt10cm-2,平均生产量为(12543±4644.7)μgdwt10cm-2a-1。共鉴定出21个小型生物类群,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的类群,占小型生物总丰度的91%和总生物量的51%。其他数量上较重要的类群还有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动吻类和双壳类等。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数量分布与沉积物叶绿素和脱镁叶绿酸的含量呈高度显著相关。台风前后8号站线虫群落的比较研究表明,台风后线虫群落在丰度,生物量及种类组成上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台风的响应较为显著。典型站位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种类组成的分析表明,长江入海口向外线虫优势度降低,多样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生物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丰度 生物量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潮滩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剖面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高磊 李道季 +5 位作者 王延明 余立华 孔定江 李玫 李云 方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744-1752,共9页
2005—03~2006—02对长江口崇明东滩高、中、低潮滩3个典型站点沉积物间隙水中各营养盐成分含量及其随深度的变化做了为期1a的逐月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域间隙水中NH4^+和SiO3^2-的浓度一般在200~500μmol/l之间,高、中、低潮滩... 2005—03~2006—02对长江口崇明东滩高、中、低潮滩3个典型站点沉积物间隙水中各营养盐成分含量及其随深度的变化做了为期1a的逐月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域间隙水中NH4^+和SiO3^2-的浓度一般在200~500μmol/l之间,高、中、低潮滩间显示出了不同的分布态势;与高潮滩和中潮滩相比,没有植被覆盖、粒径较粗的低潮滩往往具有较高的NH4^+浓度和较低的SiO3^2-浓度;SiO3^2-随季节的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而NH4^+的变化则较为复杂,较低值往往出现在植物生长旺盛的春、夏季,与NH4^+和SiO3^2-的浓度相比,NO2^-+NO3^-和PO4^3-在间隙水中的浓度往往要低2~3个数量级,但由于受到生物扰动等因素的影响,沉积物表层NO2^-+NO3^-浓度在某些月份可能出现几十μmol/l。的高值,较高的NO2^-+NO3^-浓度以及沉积物中氧化环境向还原环境的快速转变为显著的反硝化反应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与环境基础,从而可能对生源要素在长江口陆海相互作用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水 营养盐 季节变化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雅丽 高磊 +3 位作者 朱礼鑫 王腾 宋淑贞 李道季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3-248,共6页
2014年2月和7月,采集了长江口及其邻近东海陆架海域106和104个站点的样品,测定了其中的营养盐(NO_3-N、SiO_3-Si、PO_4-P、NH_4-N、NO_2-N)浓度,发现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夏季,长江径流量加大,海水层化... 2014年2月和7月,采集了长江口及其邻近东海陆架海域106和104个站点的样品,测定了其中的营养盐(NO_3-N、SiO_3-Si、PO_4-P、NH_4-N、NO_2-N)浓度,发现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夏季,长江径流量加大,海水层化,含有高NO_3-N、Si O_3-Si、PO_4-P浓度海水的扩散范围明显大于冬季;而在外海,夏季上述营养盐的表层浓度却低于冬季。由于在长江淡水端元NH_4-N和NO_2-N浓度的季节变化较大,这两种营养盐与盐度在长江口的相关关系呈现出"季节性反转",在夏季其浓度与盐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而冬季则相反,呈现出负相关关系。长江冲淡水是以"斑块化"的形式向外海传递的,通过在不同斑块中采集样品并比较其中营养盐的浓度,验证了夏季长江口海域对大部分营养盐是一个显著的"汇"。此外,营养盐的不保守行为既发生在盐淡水混合海域,也发生在长江口门以内的淡水端元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生物地球化学 不保守行为 长江口 东海
原文传递
黄、东海西部营养盐浓度近几十年来的变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高磊 李道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4-69,共6页
通过对以往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发现黄、东海西部海域在近40~50年中NO3-、SiO32-和PO43-浓度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NO3-浓度快速上升,而SiO23-和PO34-浓度显著下降。NO3-浓度的上升和SiO23-浓度的下降均与它们在长江等河流中的变... 通过对以往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发现黄、东海西部海域在近40~50年中NO3-、SiO32-和PO43-浓度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NO3-浓度快速上升,而SiO23-和PO34-浓度显著下降。NO3-浓度的上升和SiO23-浓度的下降均与它们在长江等河流中的变化趋势一致;PO34-浓度的下降在河流以及长江口海域并不明显,而更多地体现在较为封闭的渤海、黄海。作者推测,NO3-陆源输入的增加,提高了海洋生产力,加强了浮游植物对PO43-的吸收可能是造成PO43-在研究区域平均水平下降的一个原因。基于这个假设,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用以计算为了满足目前PO43-的下降量,外界NO3-输出通量所需的增长速率。结果表明,如果增长的氮通量全部是由长江等河流输出的NO3-提供,这些河流NO3-的平均浓度在近几十年中至少增加了7.8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环境变化 长江口 黄海 东海
下载PDF
Intratidal and neap-spring variations of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and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 in the North Branch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被引量:9
5
作者 LI Zhanhai LI Michael Z +2 位作者 DAI Zhijun ZHAO Fangfang LI Jiuf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37-147,共11页
Profles of tidal current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were measured in the North Branch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from neap tide to spring tide in April 2010. The measurement data were analyzed to dete... Profles of tidal current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were measured in the North Branch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from neap tide to spring tide in April 2010. The measurement data we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tidal and neap-spring variations of SSC and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ated by tidal range and current speed, the tidal mean SSC increased from 0.5 kg/m3 in neap tide to 3.5 kg/ma in spring tide. The intratidal variation of the depth-mean SSC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types: V-shape variation in neap tide, M-shape and mixed M-V shape variation in medium and spring tides. The occurrence of these variation types is controlled by the relative intensity and interaction of resuspension, settling and impact of water exchange from the rise and fall of tide. In neap tide the V-shape variation is mainly due to the dominant effect of the water exchange from the rise and fall of tide. During medium and spring tides, resuspension and settling processes become dominant. The interactions of these processes, together with the sustained high ebb current and shorter duration of low-tide slack, are respon- sible for the M-shape and M-V shape SSC variation. Weakly consolidated mud and high current speed cause significant resuspension and remarkable flood and ebb SSC peaks. Setting occurs at the slack water periods to cause SSC troughs and formation of a thin flufflayer on the bed. Fluxes of water and suspended sediment averaged over the neap-spring cycle are all seawards, but the magnitude and direction of tidal net sediment flux is highly vari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tratidal and neap-spring variation impact of waterexchange RESUSPENSION SETTLING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下载PDF
春季长江口崇明东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过程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高磊 李道季 +2 位作者 余立华 孔定江 王延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6,共8页
2005年3—5月,选取位于长江口崇明东滩的3个典型站点,对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剖面进行了观测;同时,通过模拟现场环境培养的方法测定了营养盐在沉积物-上覆水界面的交换通量。结果表明,间隙水中NH4+和SiO32-浓度比PO34-和NO-2+NO3-一般要... 2005年3—5月,选取位于长江口崇明东滩的3个典型站点,对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剖面进行了观测;同时,通过模拟现场环境培养的方法测定了营养盐在沉积物-上覆水界面的交换通量。结果表明,间隙水中NH4+和SiO32-浓度比PO34-和NO-2+NO3-一般要高2—3个数量级。沉积物-水界面交换过程在春季表现为对NO3-和SiO32-的吸收,吸收的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覆水中这两种营养盐的浓度;由上覆水和表层间隙水浓度梯度所决定的分子扩散通量对实际交换通量的控制有限。对NO3-,分子扩散通量占交换通量的比例不到21%;对SiO32-,前者和后者的方向相反;对NH+4,较大的浓度梯度支持显著的释放通量,而在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上覆水中NH+4浓度持续的增长。以上结果都说明其它因素,如浮游植物吸收、颗粒物吸附以及底栖动物扰动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崇明东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沉积物-水界面 间隙水 生物扰动 盐沼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口崇明东滩沉积物中生源硅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高磊 李道季 +2 位作者 余立华 孔定江 王延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11-419,共9页
对采集自长江口崇明东滩潮间带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生源硅含量(BSi)测定。BSi的测定采用了7h的碱液连续提取法以校正样品中粘土矿物非生源硅的溶出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渤海和黄海沉积物类似,研究区域沉积物BSi含量也处在较... 对采集自长江口崇明东滩潮间带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生源硅含量(BSi)测定。BSi的测定采用了7h的碱液连续提取法以校正样品中粘土矿物非生源硅的溶出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渤海和黄海沉积物类似,研究区域沉积物BSi含量也处在较低水平(<0.5Si%),沉积物中所含有的陆源粘土矿物也使SiO32?在间隙水中的浓度(<250μmol/L)远远低于纯BSi的溶解度。沉积物中含氮量以及N/BSi摩尔比等指标随深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这反映了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在早期成岩过程中的降解,并且N比BSi降解得快。沉积物中δ15N值与含氮量、N/BSi摩尔比等指标都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显示在早期成岩过程中,与14N相比,15N更容易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此外,在沉积物10—15cm深度处,发现含氮量、N/BSi比值等指标异常的变化,可能反映了修坝、台风等偶然事件对沉积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硅 沉积物 崇明东滩潮间带 长江口
下载PDF
2019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溶解有机物的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高源 明玥 高磊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47,共8页
2019年3月和7月分别采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和底层的海水样品,测定了其中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和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吸收光谱。本文根据DOC浓度和CDOM吸收系数a_(254)、比紫外吸光度SUVA_(254)、光谱斜率S_(275-295)等参数对该... 2019年3月和7月分别采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和底层的海水样品,测定了其中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和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吸收光谱。本文根据DOC浓度和CDOM吸收系数a_(254)、比紫外吸光度SUVA_(254)、光谱斜率S_(275-295)等参数对该区域溶解有机物(DOM)的分布情况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OC浓度和a_(254)指征的CDOM丰度总体表现出近岸高、外海低的特点;指征CDOM芳香性的SUVA_(254)和指征CDOM平均分子量的S_(275-295)分别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和升高,表明CDOM的芳香性和平均分子量均逐渐降低;两个航次表层的DOC浓度、CDOM丰度、芳香性及平均分子量均显著高于底层;7月和3月相比,DOC浓度、CDOM丰度及芳香性较高,但未发现平均分子量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DOC浓度、a_(254)、SUVA_(254)、S_(275-295)均与盐度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DOC浓度、a_(254)、SUVA_(254)呈现负相关关系,而S_(275-295)呈现正相关关系。上述参数与盐度的相关系数(R^(2))表明,DOC和CDOM在3月较为保守,而在7月(尤其是在表层)不保守程度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溶解有机物 溶解有机碳 生物地球化学 长江口 东海
原文传递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底层水体低氧物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周锋 钱周奕 +3 位作者 刘安琪 马晓 倪晓波 曾定勇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38,共17页
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但有区别的作用引起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造成夏季底层水体低氧现象加剧,成为近海生态健康恶化的重要征兆。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在该海域低氧研究中获得的重要认识,分析了底层水体溶解氧的潮周期尺度、... 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但有区别的作用引起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造成夏季底层水体低氧现象加剧,成为近海生态健康恶化的重要征兆。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在该海域低氧研究中获得的重要认识,分析了底层水体溶解氧的潮周期尺度、事件尺度和年际尺度的变化特征,重点从层化与物质输运角度,介绍了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海洋锋面、风和潮等过程影响底层水体中氧气消耗或补充的机制,揭示了本海域主要低氧现象分别位于长江口和浙江近海的特征,对比了两处低氧区形成与演变的异同机制。目前,对低氧形成机制的定性认识和多尺度变化特征的了解已经有较好的基础,未来需要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加强现场试验和定量研究,掌握低氧的长期演变趋势,研发底层水体低氧的预测预警技术,支撑我国河口近海的生态预警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长江口 低氧 动力 模型
下载PDF
Seasonal variations of particulate silicon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area 被引量:3
10
作者 CAO Lu LIU Sumei REN Jingli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1-10,共10页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iogenic (BSi) and lithogenic (LSi) silica were studied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area. The annual average BSi and LSi concentrations were (...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iogenic (BSi) and lithogenic (LSi) silica were studied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area. The annual average BSi and LSi concentrations were (1.714-1.79) #mol/L and (0.564-1.41) mmol/L, respectively. Both BSi and LSi were high ii~. tbe inshore ar- eas, where they received terrigenous discharge from the Changjiang, and decreased towards the offshore region. BSi and LSi were most abundant at the near bottom layer due to the high sedimentation rates and resuspension of sediment. Diatom blooms occurred in summer with high Chl a concentration in the sur- face layer, which induced that BSi in the surface layer during summer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other seasons. LSi concentration was maximal in autumn and spring and minimum in summer, associated with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SPM values. Drifting investigation and mesocosm exper- iments were conducted during dinoflagellate bloom, aiming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nutrients on BSi by changing the phytoplankton compos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and high molar ratio of N/P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vs.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 rus), we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for decreasing diatom biomass in the study area, and it would subsequently decrease the BSi concentration in aquatic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genic silica lithogenic silica dissolved silicate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changjiangyangtze river estuary East China Sea
下载PDF
2017年夏季长江口浮游植物暖水种增多现象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振皓 盛留洋 +4 位作者 江新琴 马晓 王斌 曾江宁 江志兵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90,共9页
长江口海域环境因长期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双重压力而发生改变,可能导致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发生较大变化。于2017年8月对长江口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并与历史资料比较,探究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其变化特征。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 长江口海域环境因长期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双重压力而发生改变,可能导致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发生较大变化。于2017年8月对长江口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并与历史资料比较,探究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其变化特征。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86属205种(含变种、变型和未定种),总细胞丰度为1.47×10^(5)个/L,其中硅藻、甲藻丰度分别占浮游植物细胞总丰度的95.82%、1.19%;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距端假管藻(Pseudosolenia calcar-avis)、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和巨圆筛藻(Coscinodiscus gigas)等暖水种为主要优势种,平均丰度分别为56.35×10^(3)、3.30×10^(3)、3.05×10^(3)、2.64×10^(3)、1.89×10^(3)和1.71×10^(3)个/L,合计为68.94×10^(3)个/L,占浮游植物总丰度的47.00%;各暖水种的丰度高值区均位于长江冲淡水与台湾暖流交汇形成的锋面。相关性分析表明,劳氏角毛藻、距端假管藻丰度与磷酸盐呈显著负相关,巨圆筛藻丰度与溶解无机氮呈显著正相关,距端假管藻丰度与盐度呈明显正相关,劳氏角毛藻和巨圆筛藻丰度与盐度呈明显负相关。对比近30年夏季长江口浮游植物优势种变化,发现暖水种明显增多,且分布范围向北扩展,推测该现象与海水温度升高和暖流水势力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浮游植物 暖水种 水温
下载PDF
2020年夏季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长江口POC和DOC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淑坤 明玥 高磊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53-659,共7页
为了追踪2020年夏季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重要生源要素的影响,本研究于2020年7月和2020年8月在该区域连续进行了两个航次的系统观测,测定了表层海水样品中悬浮颗粒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颗粒有机碳(pa... 为了追踪2020年夏季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重要生源要素的影响,本研究于2020年7月和2020年8月在该区域连续进行了两个航次的系统观测,测定了表层海水样品中悬浮颗粒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和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的浓度,并将上述两个航次的结果与长江普通洪季月份(2019年7月)的相关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极端洪水导致口门内长江输出较高浓度的SPM、POC和DOC;长江增加的径流量和增加的上述3种陆源物质的输出通量对邻近海域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与其他两个航次相比,在极端洪水影响下的2020年8月,外海海域也具有更高的SPM、POC和DOC浓度。另外,SPM中有机物占比POC(%)、POC/DOC(mol/mol)和POC/PN(mol/mol)3个指标的分布变化结果显示,2020年8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具有最为强烈的陆源物质分布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洪水 颗粒有机碳 溶解有机碳 长江口
原文传递
2019年夏末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走航pCO_(2)变化及控制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旭锋 于培松 +3 位作者 潘建明 朱元励 张偲 张慧娟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72,共10页
利用2019年8月获得的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海水pCO_(2)的走航观测数据,结合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理化参数,初步探讨了该区域夏末表层海水pCO_(2)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整体上pCO_(2)呈现近岸高而离岸低的特点,其中... 利用2019年8月获得的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海水pCO_(2)的走航观测数据,结合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理化参数,初步探讨了该区域夏末表层海水pCO_(2)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整体上pCO_(2)呈现近岸高而离岸低的特点,其中在长江冲淡水的中盐度区域出现了一个pCO_(2)的极低值区。去除温度的影响,温度归一化后的pCO_(2)与溶解氧饱和度具有良好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生物过程是造成研究区域pCO_(2)巨大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高初级生产造成了中盐度区的强汇现象。同时河、海混合区断面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的分布显示水体层化致使垂直混合作用对pCO_(2)的影响较小。整体而言,研究区域的海-气界面CO_(2)通量为-2.0±5.2 mmol·m^(-2)·d^(-1),表现为大气CO_(2)的汇。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人为活动的干扰(如长江径流量的减少),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可能存在由大气CO_(2)的汇转为源的风险,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航pCO_(2) 长江口 控制机制 夏末
下载PDF
夏季洪水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颗粒有机碳分布与来源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颖 金海燕 +8 位作者 李德望 季仲强 王斌 杨志 张扬 庄燕培 李杨杰 陈建芳 郑侦明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3-81,共9页
基于2020年7月洪水期间采集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温度、盐度、总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Matter,TSM)质量浓度、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质量浓度和颗粒有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C_(POC))等数据,分析了洪水事件对该... 基于2020年7月洪水期间采集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温度、盐度、总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Matter,TSM)质量浓度、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质量浓度和颗粒有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C_(POC))等数据,分析了洪水事件对该区域POC分布与来源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POC和盐度呈显著负相关(r^(2)=0.41,p<0.01),与TSM呈显著正相关(r^(2)=0.92,p<0.01),表明咸淡水的混合是影响POC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区域东北部表层海水POC质量浓度局部升高,并且δ^(13)C_(POC)值显示为海源信号,表明浮游植物生产是影响该海域POC分布的另一重要因素。此外,由于高径流量形成的稀释效应,洪水事件会降低陆源输入的POC质量浓度,研究区域东南侧偏轻的δ^(13)C_(POC)也表明,洪水事件会扩大陆源POC在东海的影响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颗粒有机碳 δ^(13)C_(POC) 洪水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潮汐和潮流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曾定勇 宣基亮 +3 位作者 黄大吉 周锋 张涛 倪晓波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0,共9页
长江口邻近海域具有显著的强潮特征,除近岸海域外,离岸海域缺乏长期实测的潮汐潮流资料。本文分析了长时间序列的水位观测资料,结果显示长江口海域的潮汐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近岸海域浅水分潮显著;M_(2)分潮是最显著的半日分潮,振幅具... 长江口邻近海域具有显著的强潮特征,除近岸海域外,离岸海域缺乏长期实测的潮汐潮流资料。本文分析了长时间序列的水位观测资料,结果显示长江口海域的潮汐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近岸海域浅水分潮显著;M_(2)分潮是最显著的半日分潮,振幅具有从东面开阔海域向西面杭州湾口浅水海域或岛群增加的趋势。剖面海流观测资料表明本海域的潮流类型为正规半日潮流,M_(2)分潮流是最显著的半日分潮流,以旋转潮流为主;长江口门南侧两站为逆时针旋转,口门以东站位均为顺时针旋转。潮流的垂直结构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M_(2)分潮流的椭圆率多为负值,潮流的椭圆率、最大流速方向和最大流速到达时间都随深度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潮流 垂向结构 长江口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传感器的长江口表层悬浮泥沙质量浓度光谱曲线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栾奎峰 徐航 +5 位作者 潘与佳 李慧 张鹏 裘诚 朱卫东 冯贵平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4-71,共8页
悬浮泥沙质量浓度(SSC)是我国河口水体研究的重要水质参数之一,遥感测定SSC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为了研究遥感光谱数据和表层悬浮泥沙质量浓度(SSSC)之间的定量梯度关系,本文采集了长江口南汇嘴附近的表层沉积物,定量设计了SSSC的梯度变化... 悬浮泥沙质量浓度(SSC)是我国河口水体研究的重要水质参数之一,遥感测定SSC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为了研究遥感光谱数据和表层悬浮泥沙质量浓度(SSSC)之间的定量梯度关系,本文采集了长江口南汇嘴附近的表层沉积物,定量设计了SSSC的梯度变化值,利用ASD高光谱仪对不同质量浓度含沙水体进行了光学特性测量。结果表明,随着SSSC的增加,水体的光谱反射率曲线具有相似的形态,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当SSSC<36.59 mg/L时,光谱曲线仅在560~580 nm之间有1个反射峰;当SSSC>52.69 mg/L时,光谱曲线第一反射峰位于570~710 nm,并在近红外波段780~820 nm处出现第二反射峰。光谱曲线第一峰值区间存在明显的“红移”现象,且波长的“红移”变化与SSSC的线性拟合R^(2)达到0.91,说明两者呈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在400~900 nm光谱范围内,600~860 nm波段对0~200 mg/L范围内的SSSC变化较敏感且比较稳定,740~900 nm波段对>200 mg/L的SSSC的变化具有更强的响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悬浮泥沙质量浓度 高光谱 梯度变化 遥感
下载PDF
Benthic nutrient fluxes in the intertidal flat with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被引量:1
17
作者 GAO Lei LI Daoji +5 位作者 WANG Yanming YU Lihua KONG Dingjiang LI Mei LI Yun FANG Tao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8年第1期58-71,共14页
In an annual cycle from March 2005 to February 2006, benthic nutrient fluxes were measured monthly in the Dongtan intertidal flat with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Except for NH4+, there always showed hig... In an annual cycle from March 2005 to February 2006, benthic nutrient fluxes were measured monthly in the Dongtan intertidal flat with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Except for NH4+, there always showed high fluxes from overlying water into sediment for other four nutrients. Sediments in the high and middle marshes, covered with halophyte and consisting of macrofauna, demonstrated more capabilities of assimilating nutrients from overlying water than the low marsh. Sampling seasons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overlying water could both exert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se fluxes. Additionally, according to the model provided by previous study, denitrifica- tion rates, that utilizing NO3- transported from overlying water (DW) in Dongtan sediments, were estimated to be from -16 to 193 μmol·h-1·m-2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63 μmol·h-1·m-2 (n=18). These estimated values are still un- derestimates of the in-situ rates owing to the lack of consideration of DN, i.e., denitrification supported by the local NO3- production via nitr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水 长江 深海生物 元素化合物
下载PDF
2017年春季长江口-东海连续体pCO_(2)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德望 林华 +6 位作者 陈思杨 王斌 王奎 王尧 马云龙 金海燕 陈建芳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62,共11页
厘清河口-陆架连续体的碳源/汇机制是认识海洋在“碳中和”中作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年春季长江口-东海的走航CO_(2)分压(pCO_(2))及温、盐等资料,分区域阐述春季长江口-东海连续体pCO_(2)的空间分布格局,半定量解析水团分配、... 厘清河口-陆架连续体的碳源/汇机制是认识海洋在“碳中和”中作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年春季长江口-东海的走航CO_(2)分压(pCO_(2))及温、盐等资料,分区域阐述春季长江口-东海连续体pCO_(2)的空间分布格局,半定量解析水团分配、有机质生产及降解等过程对pCO_(2)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水团来源是决定春季长江口-东海连续体pCO_(2)分布及碳源/汇格局的主要因素,而有机质生产或者降解可强烈影响长江口-东海连续体碳源/汇格局。春季长江口门及浙江沿岸受长江径流影响而具有较高的pCO_(2),碳源强度可达5.36 mmol·m^(-2)·d^(-1);研究区域北部和东部分别受冲淡水及黑潮表层水的影响,表现为大气碳汇,北部碳汇强度为^(-1)5.44 mmol·m^(-2)·d^(-1)。2017年春季研究区域平均碳通量为-6.73 mmol·m^(-2)·d^(-1)。端元混合模型结果表明陆源有机质降解导致河口pCO_(2)增加了约200μatm,促使春季河口由大气CO_(2)的弱汇转变为碳源;陆架区域在仅考虑水团分配下同样为碳汇,而藻华过程进一步降低了pCO_(2)(下降144μatm),增强了其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东海 CO_(2)分压(pCO_(2)) 碳通量 春季藻华
下载PDF
夏季长江口缺氧区、低氧区和正常溶解氧海区浮游动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叶文建 杜萍 寿鹿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1-100,共10页
夏季,长江口底层极易发生大面积低氧甚至缺氧。比较2016和2017年夏季长江口缺氧区(DO<2 mg/L)、低氧区(2 mg/L<DO<3 mg/L)和正常海区(DO>3 mg/L)浮游动物群落(>160μm)特征发现:2016年群落丰度和生物量均表现为缺氧区明... 夏季,长江口底层极易发生大面积低氧甚至缺氧。比较2016和2017年夏季长江口缺氧区(DO<2 mg/L)、低氧区(2 mg/L<DO<3 mg/L)和正常海区(DO>3 mg/L)浮游动物群落(>160μm)特征发现:2016年群落丰度和生物量均表现为缺氧区明显高于低氧区和正常海区;中小型桡足类、胶质浮游动物丰度表现为缺氧区和低氧区均高于正常海区;胶质浮游动物的组成,在低氧程度较严重的2016年夏季,以滤食性的海樽纲和有尾纲为主,在2017年夏季,以肉食性毛颚动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低氧 缺氧 浮游动物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溶解无机碳的分布与转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琳 明玥 高磊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7-569,共13页
为研究长江口海域溶解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对2019年3月(冬)及7月(夏)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调查航次采集的溶解无机碳(DIC)和溶解有机碳(DOC)样品进行测定。DIC浓度呈现底层显著高于表层,冬季显著高于夏季的分布特征;DOC浓度则是表层显... 为研究长江口海域溶解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对2019年3月(冬)及7月(夏)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调查航次采集的溶解无机碳(DIC)和溶解有机碳(DOC)样品进行测定。DIC浓度呈现底层显著高于表层,冬季显著高于夏季的分布特征;DOC浓度则是表层显著高于底层,近岸含量高和外海含量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与盐度相关性的研究发现,DIC与盐度虽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当盐度<30.0时个别站位出现明显的偏离保守性回归拟合曲线现象,说明DIC在盐淡水混合区域存在非保守性“添加”或“移除”的可能。利用相同盐度斑块化分析方法进一步对DIC非保守行为进行识别,同时提出DIC和DOC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并对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我们发现二者间的转化与河流输入、盐淡水混合、浮游植物活动、微生物活动及沉积物再悬浮等各种因素相关。由于河口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较为复杂,这些影响因素还受控于不同时期水体的环境条件,需要结合更多化学参数进行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溶解无机碳(DIC) 溶解有机碳(DOC) 非保守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