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耶路撒冷》到《王城如海》:“70后”的精神转向与叙事嬗变
1
作者 曹霞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25-31,共7页
与《耶路撒冷》相比,《王城如海》呈现出了不同的叙事特征:在精神的象征物上,从"域外符号"转换为"中国意象";在精神脉络的设置上,从"到世界去"转换为"归来";在叙事维度上,从"成长记忆&qu... 与《耶路撒冷》相比,《王城如海》呈现出了不同的叙事特征:在精神的象征物上,从"域外符号"转换为"中国意象";在精神脉络的设置上,从"到世界去"转换为"归来";在叙事维度上,从"成长记忆"转换为"现实面向"。在这种种不同里,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以及精神体悟与生命意识的拓深,"70后"的书写正在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路撒冷》 《王城如海》 精神转向 叙事嬗变 “70后”
下载PDF
文化生态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叙事流变
2
作者 石群山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3期76-79,共4页
非物质文化叙事历经了附魅、祛魅和返魅的流变之路。农耕文明时期的非物质文化叙事是特定地域、特定民族在劳作和生活中自我享用的附魅叙事。工业时代受他者的排挤,它走上了祛魅之路。当下遗产资源化浪潮为它的返魅提供了契机,它脱离特... 非物质文化叙事历经了附魅、祛魅和返魅的流变之路。农耕文明时期的非物质文化叙事是特定地域、特定民族在劳作和生活中自我享用的附魅叙事。工业时代受他者的排挤,它走上了祛魅之路。当下遗产资源化浪潮为它的返魅提供了契机,它脱离特定地域,被整合升值后又返回地域,呈现出了遗产资源化、仪式消费化和传媒化的返魅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 文化生态 叙事流变 附魅 祛魅 返魅
下载PDF
表述语境与族群诉求:论蚩尤叙事的古今流变 被引量:5
3
作者 余红艳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73,共8页
蚩尤叙事起自先秦,流传下来的众多文本主要为三重叙事:朝廷叙事、民间叙事、学者叙事。对应的蚩尤形象为:战神与乱臣、恶神和妖鬼、黎苗君长和中华始祖。三重叙事同源异流,各自发展,但在历史进程中,由于表述语境、表述主体、表述诉求的... 蚩尤叙事起自先秦,流传下来的众多文本主要为三重叙事:朝廷叙事、民间叙事、学者叙事。对应的蚩尤形象为:战神与乱臣、恶神和妖鬼、黎苗君长和中华始祖。三重叙事同源异流,各自发展,但在历史进程中,由于表述语境、表述主体、表述诉求的变化,三重叙事消长起伏,则秦汉唐以帝国朝廷叙事最为突出,宋元明在朝廷叙事消减后民间世俗书写继续生长,现当代学者叙事依靠国族叙事掌控局面。当下,蚩尤被纳入文化资源行列,正迎来以遗产开发为中心的区域文化资源整合叙事。在这场整合性叙事中,蚩尤形象将被重新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流变 族群诉求 文化资源
下载PDF
短视屏时代新主流“集锦式”电影的叙事、文化及工业美学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旭光 李永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51-60,共10页
互联网“短视屏”时代,蓬勃发展的中国新主流电影产生了明显的“叙事新变”,出现了一种“集锦式”故事结构。这一突出现象除了主流引领、资本推动与名导明星加持外,集锦式叙事结构还契合了互联网短视频时代的区域年轻化的受众的审美需... 互联网“短视屏”时代,蓬勃发展的中国新主流电影产生了明显的“叙事新变”,出现了一种“集锦式”故事结构。这一突出现象除了主流引领、资本推动与名导明星加持外,集锦式叙事结构还契合了互联网短视频时代的区域年轻化的受众的审美需求。以《我与我的祖国》《我与我的家乡》《我与我的父辈》等为代表,此类影片通过快节奏、短时长、戏剧性强的平民化叙事和个人化视角,融合主流性主题,建构集体记忆。但此类电影应该在新主流电影发展的脉络中,进行工业美学反思,进而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锦式电影 叙事新变 集体记忆建构 文化功能 工业美学
下载PDF
《根》与中国当代家族小说
5
作者 赵树勤 龙其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80,共4页
中国当代家族小说与美国作家亚历克斯.哈利的《根——一个美国家族的历史》之间的关系,至今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通过考察《根》与《最后一个匈奴》、《家园笔记》、《纪实和虚构》等当代家族小说的内在关系,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 中国当代家族小说与美国作家亚历克斯.哈利的《根——一个美国家族的历史》之间的关系,至今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通过考察《根》与《最后一个匈奴》、《家园笔记》、《纪实和虚构》等当代家族小说的内在关系,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文化契合:寻找文化之根成为重要的主题;非虚构小说的引入导致了叙述角度的巨大变化;寻求归宿和永恒的漂泊是作家们难以解决的精神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 历史命运 文化之根 叙述之变 永恒漂泊
下载PDF
语言学转向背景下的小说语言变异研究综论 被引量:3
6
作者 肖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7-93,共7页
本文着眼于广义修辞学视野,观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的小说语言变异研究,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学科分布、理论资源、研究方法、优长与缺失、学术影响等进行梳理和论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描画一个大致的轮廓。
关键词 语言学转向 小说语言变异 研究方法 研究成果
下载PDF
《教授的住宅》的叙述模式解读 被引量:2
7
作者 孙晓青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32-35,共4页
薇拉·凯瑟在创作上经常进行大胆尝试而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叙述魅力。《教授的住宅》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由于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和风格而得到加强。凯瑟在这篇小说中利用视角作为发展人物的手段,运用分层的功能,成功地将看上去不合... 薇拉·凯瑟在创作上经常进行大胆尝试而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叙述魅力。《教授的住宅》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由于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和风格而得到加强。凯瑟在这篇小说中利用视角作为发展人物的手段,运用分层的功能,成功地将看上去不合理的三部分并成了一个满意的整体,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凯瑟对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不懈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视角 视角转换 叙述层次 叙述者
下载PDF
论《一个迷途的女人》的叙述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孙晓青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74-76,共3页
叙述视角是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角的选择与作家的艺术构思有密切的关系。凯瑟在《一个迷途的女人》中的叙述视角新颖、独特。整个故事都是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写成,同时结合全知视角和恰当的视角转换达到突出主题和刻画人物性格... 叙述视角是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角的选择与作家的艺术构思有密切的关系。凯瑟在《一个迷途的女人》中的叙述视角新颖、独特。整个故事都是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写成,同时结合全知视角和恰当的视角转换达到突出主题和刻画人物性格的效果。这样,凯瑟通过选择最佳视角,利用视角作为人物发展手段,以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使作品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学 构思 叙述视角 视角转换 《一个迷途的女人》 小说
下载PDF
基于价值观的气候传播:中国Z世代价值观念与气候叙事探究
9
作者 曾繁旭 张智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44,共18页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正式迈入“双碳”时代,Z世代因其特殊的世代坐标,是决定未来“双碳”目标顺利实现与否的关键群体。文章以中国Z世代公众为研究对象,提出以价值观念作为气候传播中叙事设计的主要依据。研究中招募54名中国Z...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正式迈入“双碳”时代,Z世代因其特殊的世代坐标,是决定未来“双碳”目标顺利实现与否的关键群体。文章以中国Z世代公众为研究对象,提出以价值观念作为气候传播中叙事设计的主要依据。研究中招募54名中国Z世代志愿者,共计开展12次焦点小组访谈,探讨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气候态度,随后邀请他们进行叙事语料测试,语料的不同段落和表述暗含了对应的价值观念假设。通过对焦点小组和语料测试的质性材料分析,发现Z世代群体普遍体现出自我提升和“躺平”期待的并存、强烈的国族认同感以及平等主义倾向,同时既自我关注又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文章尝试建立起价值取向与气候认知和态度之间的可靠关联,并总结了Z世代价值偏向对气候叙事实践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观 Z世代 气候传播 气候认知与态度 气候叙事
下载PDF
毛奇龄拟连厢词的本来面目——兼论拟连厢词非杂剧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晓兰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1-141,共11页
毛奇龄著有两种拟连厢词,学界对这两种拟连厢词的名称和归类多有混淆。本文根据毛奇龄拟连厢词二种的文本和相关史料,得出毛奇龄所作的两种拟连厢词正确名称应为《不卖嫁》、《不放偷》,而其种类则并非学界长期以来误认为的杂剧,而是介... 毛奇龄著有两种拟连厢词,学界对这两种拟连厢词的名称和归类多有混淆。本文根据毛奇龄拟连厢词二种的文本和相关史料,得出毛奇龄所作的两种拟连厢词正确名称应为《不卖嫁》、《不放偷》,而其种类则并非学界长期以来误认为的杂剧,而是介于诸宫调和元杂剧之间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具有古歌舞"歌者不舞,舞者不歌"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奇龄 拟连厢词 不卖嫁 不放偷 说唱
原文传递
略议话本小说叙事模式嬗变的受众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群山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2期87-90,共4页
话本小说叙事模式从宋元到明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嬗变,其叙事视角、叙事体制、叙事结构、叙事精神和叙事态度等均有变化,这些变化是创作者迎合受众接受期待、重视"看官"内心体验和满足其欣赏趣味的结果。
关键词 话本小说 叙事嬗变 受众
下载PDF
物化现象在《聊斋志异》艺术魅力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晶晶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84-88,共5页
对物类变化现象的描写是《聊斋志异》最为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小说艺术魅力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助手;推动情节波澜起伏的关键之笔;创造奇幻美的突出方式;营造诗意美的有力工具。《聊斋志异》中的物化现... 对物类变化现象的描写是《聊斋志异》最为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小说艺术魅力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助手;推动情节波澜起伏的关键之笔;创造奇幻美的突出方式;营造诗意美的有力工具。《聊斋志异》中的物化现象真幻交织,把人们带入一个从未有过的奇妙世界,其中的研究还有诸多可拓展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物化现象 叙事功能 审美效果
下载PDF
略论二十世纪以来文化转向视阈中的小说叙事转向
13
作者 滕斌 杨华秀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45-49,共5页
整个社会历史进程都处在不断的文化转型之中。文化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在叙事上,依据不同时期文化转型的触发点与指向,二十世纪文化转型伴生的小说叙事转向主要表现在:五四"非整合"时期"人"与国民性的出场,三、四... 整个社会历史进程都处在不断的文化转型之中。文化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在叙事上,依据不同时期文化转型的触发点与指向,二十世纪文化转型伴生的小说叙事转向主要表现在:五四"非整合"时期"人"与国民性的出场,三、四十年代转向自由的"我"与走向"大我"的"我们",十七年转向被规训与塑造的"神性"人,新时期转向"人"与"性"的复归,90年代出现庸常的大众与异化的消费,新世纪则呈现文化多棱镜观照下复杂的社会与人的精神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 文化转向 小说叙事转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