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本和灌木的养分含量及其与海南坡鹿食性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周圻 陈亚明 +3 位作者 何瑞国 李翔 严虹羽 符运南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97-102,共6页
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采集海南坡鹿经常采食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各18种,测定其水分(Water)、粗蛋白质(CP)、粗纤维(CF)、无氮浸出物(NFE)、钙(Ca)、铁(Fe)、锰(Mn)、锌(Zn)和铜(Cu)含量。结果表明,草本植物的水分和粗纤维含量... 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采集海南坡鹿经常采食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各18种,测定其水分(Water)、粗蛋白质(CP)、粗纤维(CF)、无氮浸出物(NFE)、钙(Ca)、铁(Fe)、锰(Mn)、锌(Zn)和铜(Cu)含量。结果表明,草本植物的水分和粗纤维含量显著高于灌木,粗蛋白质、钙和微量元素含量显著低于灌木,二者的无氮浸出物含量无显著差异。研究认为,草本植物含水量较高,采食时感觉幼嫩可口,是海南坡鹿对其喜食的重要原因之一;植物的粗纤维含量是导致海南坡鹿喜食幼嫩植物或植物幼嫩部位的关键原因,坡鹿对粗纤维含量超过25%的植物部位不喜食;在面积相对有限、旱季长达半年的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围栏内,草本植物是坡鹿的主要能量来源,灌木是坡鹿维持生态营养平衡供给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和灌木类饲草 海南坡鹿 养分 食性
下载PDF
用于海南坡鹿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多态性微卫星DNA标记(英文)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琼 吉亚杰 +2 位作者 曾志高 宋延龄 张德兴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30-534,共5页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是坡鹿的一个亚种,仅分布于中国海南岛,该种群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历了严重的瓶颈效应。为了解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本文从牛科及其它鹿科的已报道的104对微卫星位点中筛选了10对保守性好、多...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是坡鹿的一个亚种,仅分布于中国海南岛,该种群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历了严重的瓶颈效应。为了解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本文从牛科及其它鹿科的已报道的104对微卫星位点中筛选了10对保守性好、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位点。这10对微卫星位点的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042到0·640 ,等位基因数为2至6 ,因此是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位点,不仅可用于检测海南坡鹿的遗传多样性,同时还可以适用于其它偶蹄目动物的相关研究[动物学报51 (3) : 530 -534 , 2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DNA标记 海南坡鹿 多态性 多样性研究 微卫星位点 遗传多样性 中国海南岛 等位基因数 瓶颈效应 二十世纪 亲缘关系 相关研究 保守性 杂合度 530 偶蹄目 动物 种群 物种 鹿科 牛科
下载PDF
海南猴猕岭自然保护区野放海南坡鹿的生境选择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丽冰 颜亨梅 +3 位作者 卢学理 袁喜才 陶福文 赵仁东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29-932,共4页
利用Vanderploeg和Scavia的选择系数(Wi)与选择指数(Ei*)选择10类生态因子,分析了海南猴猕岭自然保护区野放海南坡鹿的生境选择特征。野放海南坡鹿经常活动于草地和次生热带雨林,选择郁闭度和灌木盖度较低、草本盖度高、半阴半阳坡、下... 利用Vanderploeg和Scavia的选择系数(Wi)与选择指数(Ei*)选择10类生态因子,分析了海南猴猕岭自然保护区野放海南坡鹿的生境选择特征。野放海南坡鹿经常活动于草地和次生热带雨林,选择郁闭度和灌木盖度较低、草本盖度高、半阴半阳坡、下坡位、坡度平缓、海拔≤300m、水源距离≤200m以及人为干扰>5000m的生境。根据本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保护与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猕岭自然保护区 海南坡鹿 生境选择 保护
下载PDF
雄性海南坡鹿发情期泥浴、沙浴行为及其在繁殖中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志涛 丁建华 +2 位作者 宋延龄 曾治高 张琼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7-424,共8页
2005年2-5月间,在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昌保护站的养鹿场内对7只半野生雄性海南坡鹿(Cervuseldi hainanus)的泥浴和沙浴行为、进行泥浴和沙浴行为的雄性个体的年龄、等级序位和交配成功次数进行了观察记录,以确定雄性坡鹿的泥... 2005年2-5月间,在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昌保护站的养鹿场内对7只半野生雄性海南坡鹿(Cervuseldi hainanus)的泥浴和沙浴行为、进行泥浴和沙浴行为的雄性个体的年龄、等级序位和交配成功次数进行了观察记录,以确定雄性坡鹿的泥、沙浴行为是否与雄性个体的年龄、等级序位和交配行为相关。本实验对以下3个假说进行了检验:(1)性成熟的雄鹿的泥浴行为多于刚刚性成熟的雄鹿;(2)优势雄鹿泥浴的频次和持续的时间多于非优势个体;(3)泥浴的次数与交配次数正相关。研究期间记录到雄性个体的79次泥浴和171次沙浴行为,性成熟雄鹿的泥浴和沙浴的频次显著地高于刚刚性成熟的雄鹿(P<0.01,Friedman nonparametric two-way ANOVA);不同等级序位的雄性泥沙浴持续时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优势雄鹿的泥浴频次显著高于非优势个体(Wilcoxon signed ranks检验,P<0.01);雄鹿的泥浴和沙浴的频次分别与交配次数显著正相关(r=0.802,P<0.05,n=7;r=0.919,P<0.01,n=7;Pearson检验)。雄性海南坡鹿沙浴与泥浴是雄鹿发情期中的优势炫耀行为,对雄性个体的繁殖成功与否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坡鹿 泥浴 沙浴 优势炫耀行为 交配季节
下载PDF
海南坡鹿栖息地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卢学理 袁喜才 +2 位作者 何兵 张海 符运南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76-679,共4页
根据不同时期的Landsat TM卫星遥感图像,分别提取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栖息地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1991年保护区和周边地区的NDVI平均值分别为0... 根据不同时期的Landsat TM卫星遥感图像,分别提取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栖息地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1991年保护区和周边地区的NDVI平均值分别为0.2485和0.291,而2001年的NDVI平均值分别为0.1272和0.0827,表明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地区的植被覆盖均下降,且周边地区植被覆盖下降幅度较大。保护区植被覆盖的下降是植被改造的结果,有利于坡鹿及栖息地的保护与发展;保护区周边地区植被覆盖下降是垦荒和采伐等人为干扰所致,是导致坡鹿栖息地丧失或破坏的重要原因。人类活动是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建议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应为濒危物种保护的未来留下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坡度 NDVI 遥感 保护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用粪粒外部形态指标鉴定海南坡鹿的性别与年龄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玉春 蒙以航 +4 位作者 高海波 孙蕊芬 张海 林贤梅 李善元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9-194,共6页
利用粪便形态指标鉴定有蹄类动物的性别和年龄对研究不同性别年龄个体的生态学和性别分离具有重要价值。利用2006年3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的145头(次)已知性别和年龄组的野生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粪便4006粒,将... 利用粪便形态指标鉴定有蹄类动物的性别和年龄对研究不同性别年龄个体的生态学和性别分离具有重要价值。利用2006年3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的145头(次)已知性别和年龄组的野生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粪便4006粒,将坡鹿划分为成年雄鹿、成年雌鹿、亚成年雄鹿、亚成年雌鹿和幼鹿5个性别年龄组,使用逐步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粪粒的4项直接测度指标(干重、体积、长轴长、短轴长)以及2项间接测度指标(长短轴比和椭球形状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逐步判别分析对海南坡鹿粪粒的性别年龄组正判率为成年雄鹿76.17%、成年雌鹿42.22%、亚成年雄鹿34.94%、亚成年雌鹿40.46%、幼鹿79.34%,聚类分析的判别率为成年雄鹿19.48%、成年雌鹿20.02%、亚成年雄鹿37.37%、亚成年雌鹿42.82%、幼鹿91.50%。利用粪粒形态判别海南坡鹿的性别年龄组最可靠的是幼鹿,次之为成年雄鹿。利用粪粒形态判别海南坡鹿的性别年龄组可以应用于以取样原理进行的群体水平研究,但个体水平上的性别和年龄鉴定由于判别误差较大而难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坡鹿 粪粒形态 性别年龄鉴定 性别分离
下载PDF
海南坡鹿MYD88 cDNA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满初日嘎 谢少林 +3 位作者 杜丽 成鹰 张冬琳 王凤阳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9-323,共5页
以海南坡鹿外周血白细胞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获得海南坡鹿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基因完整的CDS序列,并对其进行了较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CDS区含有891 bp,编码296个氨基酸,该分子... 以海南坡鹿外周血白细胞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获得海南坡鹿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基因完整的CDS序列,并对其进行了较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CDS区含有891 bp,编码296个氨基酸,该分子具有高度的进化保守性,编码蛋白无跨膜区,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41.6%,β折叠占16.2%,无规则卷曲占4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坡鹿 髓样分化因子 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野放海南坡鹿的群大小与组成及社群分离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丽冰 卢学理 +3 位作者 颜亨梅 袁喜才 陶福文 赵仁东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8-371,共4页
研究了野放海南坡鹿Cervuseldi hainanus的群大小与组成及社群分离。2007~2008年在海南猴猕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海南野放坡鹿362群,包括混合群(165群)、雄性群(48群)、雌性群(43群)和母仔群(106群)。群大小的变化范围较大(1~66只)... 研究了野放海南坡鹿Cervuseldi hainanus的群大小与组成及社群分离。2007~2008年在海南猴猕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海南野放坡鹿362群,包括混合群(165群)、雄性群(48群)、雌性群(43群)和母仔群(106群)。群大小的变化范围较大(1~66只),其平均值为6.33±3.00只。混合群的出现频率和群大小均高于同性群。社群分离指数值的年变化范围为0.02~0.21,其平均值为0.09±0.06。因此,野放海南坡鹿的社群分离程度不高,雌雄个体倾向于在一起活动。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用活动预算假说来进行解释,同时应考虑草地资源、雌鹿产仔和哺乳、雄鹿长茸、取样尺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坡鹿 性别分离 保护
下载PDF
海南坡鹿致病性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1
9
作者 单芬 陈武 夏晓潮 《广东林业科技》 2014年第1期11-15,共5页
从广东省广州动物园病死海南坡鹿病变器官中分离出1株大肠埃希氏杆菌,对细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PCR扩增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血清型为O78,该菌株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 从广东省广州动物园病死海南坡鹿病变器官中分离出1株大肠埃希氏杆菌,对细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PCR扩增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血清型为O78,该菌株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阿奇霉素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坡鹿 大肠埃希氏杆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下载PDF
海南坡鹿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及其意义
10
作者 莫燕妮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年第3期243-245,共3页
采用饱和氯化纳溶液法,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海南坡鹿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光密度,计算出它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百分浓度.测定结果,海南坡鹿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为(420±20)mg/100ml.
关键词 海南坡鹿 血浆纤维蛋白原 测定 泽鹿 繁殖
下载PDF
海南坡鹿MD2 cDNA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11
作者 杜丽 谢少林 +8 位作者 成鹰 张晓茹 匡文华 焦寒伟 张冬琳 郝永昌 雷明 刘涛 王凤阳 《热带生物学报》 2011年第1期1-5,共5页
以海南坡鹿外周血白细胞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获得海南坡鹿MD2全长cDNA,并对其进行较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内容包括序列特征分析、同源性分析、编码蛋白质理化性质及结构预测。结果表明:海南坡鹿MD2的CDS序列长度为486 bp,编码... 以海南坡鹿外周血白细胞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获得海南坡鹿MD2全长cDNA,并对其进行较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内容包括序列特征分析、同源性分析、编码蛋白质理化性质及结构预测。结果表明:海南坡鹿MD2的CDS序列长度为486 bp,编码160个氨基酸,与黄牛、人、欧洲兔、褐家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55%,77.43%,78.47%和74.74%。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9×103,理论等电点为8.18。对编码蛋白的分子结构预测发现,该蛋白为非跨膜蛋白,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16.25%,β-折叠片占38.13%,无规则卷曲占45.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坡鹿 MD2 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的食性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宋延龄 李善元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48-254,共7页
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作者在海南省大田保护区面积约95公顷的封闭性围栏内,随机设立灌木及草本植物样方各39个。检查了296个坡鹿的采食场。结果表明坡鹿采食灌木31种,草本43种。x^2检验证明,坡鹿喜欢在中生性热带草食生境中采食,避开砂... 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作者在海南省大田保护区面积约95公顷的封闭性围栏内,随机设立灌木及草本植物样方各39个。检查了296个坡鹿的采食场。结果表明坡鹿采食灌木31种,草本43种。x^2检验证明,坡鹿喜欢在中生性热带草食生境中采食,避开砂生灌丛林生境。坡鹿对植物种类及取食部位具有明显的选择,这种选择有季节变化。坡鹿的采食频率与喜食不完全一致。采食频率高的植物并不一定是坡鹿最喜食的,但这些植物对坡鹿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 生境 鹿科 海南坡鹿
下载PDF
不同饲养条件下海南坡鹿幼体春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力军 洪美玲 陈兴军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3,共5页
20 0 3年 2月至 4月间 ,在海南甘什岭自然保护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 10头海南坡鹿幼体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坡鹿幼体昼间行为时间分配中摄食、卧息和反刍占有较大的比例 ;人工圈养和半散放条件下摄... 20 0 3年 2月至 4月间 ,在海南甘什岭自然保护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 10头海南坡鹿幼体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坡鹿幼体昼间行为时间分配中摄食、卧息和反刍占有较大的比例 ;人工圈养和半散放条件下摄食、卧息、反刍、站立和运动行为的昼间时间分配差异性显著 (P <0 0 1) ,半散放条件下幼鹿每天用于摄食和运动的时间比人工圈养的多 ,而用于卧息、反刍和站立的时间较少 ,其余行为时间比较接近 ;在昼间活动节律方面 ,圈养条件下摄食有 3个高峰期 (0 9:0 0~ 10 :0 0 ,11:0 0~ 12 :0 0 ,16 :0 0~18:0 0 ) ,卧息有 2个高峰期 (10 :0 0~ 11:0 0 ,13:0 0~ 16 :0 0 ) ;半散放条件下没有明显的摄食高峰期 ,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时间花费在食物的搜索和处理上 ,而其卧息高峰出现在 14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刍 摄食 幼体 圈养 饲养条件 半散放 幼鹿 活动节律 海南坡鹿 时间分配
下载PDF
海南坡鹿雄鹿发情期的吼叫行为及其在繁殖中的意义 被引量:15
14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3 位作者 李善元 张海 龙斌 吴强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81-487,共7页
1998年 3~ 5月期间 ,于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养鹿场内共记录到 7只半野生海南坡鹿(Cervuseldihainanus)雄鹿发情期 4 6次吼叫 ,但未见到雌鹿发出吼叫的现象。记录到的所有吼叫均由年龄大于4 5岁的雄鹿发出 ,其中 1只雄鹿的吼... 1998年 3~ 5月期间 ,于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养鹿场内共记录到 7只半野生海南坡鹿(Cervuseldihainanus)雄鹿发情期 4 6次吼叫 ,但未见到雌鹿发出吼叫的现象。记录到的所有吼叫均由年龄大于4 5岁的雄鹿发出 ,其中 1只雄鹿的吼叫达 2 2次 ,占 4 7 8%。雄鹿的吼叫由连续的 3~ 13声组成 ,整个吼叫过程持续 9~ 2 3s ,吼叫频率为 [3 4 74± 6 90 ( 2 5 ) ]声 /min。雄鹿每次的吼叫声数及持续时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雄鹿的吼叫在白天和夜间均能听见 ,但主要发生于 8:0 0~ 9:5 9及 17:0 0~ 17:5 9两个时间段。吼叫是雄鹿繁殖活动的一个表现指标 ,它与雄鹿的蹭角、泥浴、争斗胜利、交配成功或追逐发情雌鹿等优势行为显著正相关。因此 ,我们认为吼叫是雄鹿发情行为中的一种优势炫耀行为 ,具有明显的繁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坡鹿 吼叫 优势炫耀行为 交配 雄鹿 发情期 繁殖
下载PDF
海南坡鹿对采食场地及食物的选择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丽风 滕丽微 +3 位作者 张琼 曾治高 潘多 宋延龄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42,共7页
2001年10月至2002年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采食痕迹估计法对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取食地1273个,其中旱季748个,雨季525个。海南坡鹿取食植物234种,其中木本植物71种,草本植... 2001年10月至2002年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采食痕迹估计法对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取食地1273个,其中旱季748个,雨季525个。海南坡鹿取食植物234种,其中木本植物71种,草本植物161种,蕨类植物2种。其中取食频率超过0.01%的有76种,取食频率占总取食频率的81.85%。无论旱季和雨季坡鹿对采食场地都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旱季χ2=21.476,P=0.0007;雨季χ2=19.882,P=0.0013;df=5)。尽管旱季坡鹿更多地选择在低平地热带草原生境中采食、雨季则喜欢季雨林,但是它们选择采食场地的季节性差异没有达到显著的水平(χ2=9.447,P=0.0925,df=5)。坡鹿对植物种类的选择存在季节性差异,旱季喜欢采食的植物种类比雨季更多(30种vs.18种),采食的木本植物种类的比例也高于雨季(14种vs.6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坡鹿 食性 采食生境
下载PDF
奠基者效应对海南坡鹿迁地保护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琼 吉亚杰 +2 位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张德兴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4-60,共7页
在迁地保护中,奠基者效应通常会导致新建种群与源种群的遗传分化,并使新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源种群。海南坡鹿(Cervuseldi hainanus)是世界濒危种,野生种群仅分布在中国海南岛。由于栖息地破坏和过度狩猎,至20世纪70年代,这个物种仅... 在迁地保护中,奠基者效应通常会导致新建种群与源种群的遗传分化,并使新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源种群。海南坡鹿(Cervuseldi hainanus)是世界濒危种,野生种群仅分布在中国海南岛。由于栖息地破坏和过度狩猎,至20世纪70年代,这个物种仅剩26只,已经濒临绝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1976年开始对海南坡鹿实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该种群的数量从最初的26只增加到1600多只。本文采用10个微卫星位点对一个源种群(大田种群)和5个迁地种群(邦溪、甘什岭、枫木、金牛岭、文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低(He≈0·3);5个迁地种群分别有1、3或5个单态位点,大田种群无单态位点;邦溪种群与大田种群遗传分化显著,而甘什岭种群与大田种群的遗传分化不显著。结果表明,奠基者效应导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并且对于不同迁地种群,影响也不相同。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有建群者数量、引种方式和建群种群的结构。该研究为今后在海南岛建立新的海南坡鹿迁地种群提供建议和参考,同时也为其他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奠基者效应 海南坡鹿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 迁地保护
下载PDF
海南坡鹿种群生活史特征及种群动态趋势预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聂海燕 宋延龄 +3 位作者 郑友风 曾治高 张琼 符大亮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25,共6页
本文应用生命表和Leslie矩阵等生活史常规研究方法,分析了生存于海南邦溪自然保护区的国家I级珍稀濒危哺乳动物海南坡鹿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定年龄存活率、特定年龄繁殖率、初次产仔年龄、产仔季节、性比、寿命等重要生活史特征,并预测... 本文应用生命表和Leslie矩阵等生活史常规研究方法,分析了生存于海南邦溪自然保护区的国家I级珍稀濒危哺乳动物海南坡鹿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定年龄存活率、特定年龄繁殖率、初次产仔年龄、产仔季节、性比、寿命等重要生活史特征,并预测其种群动态趋势。邦溪海南坡鹿种群平均寿命4.6岁,雌性平均寿命略高于雄性,分别为4.7岁,4.4岁;雌性平均初次产仔年龄为24月龄;雌性平均性成熟年龄为16月龄;雌性最长繁殖寿命为8.5岁,雄性最长繁殖寿命约为4岁;成年雌性平均一年一胎,胎仔数为1;新生幼仔数量雄性大于雌性,性比为1.33∶1;种群动态生命表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年龄段雄性存活率高于雌性。幼体(0~2岁)死亡数雌性高于雄性,壮年成体(3~8岁)死亡数雄性高于雌性,老体(9岁~)死亡数两性几乎相等。雌性幼体受到较强的自然选择作用,体弱个体被淘汰;壮年雄体为繁殖付出较高的代价,死亡个体数量较高。Leslie矩阵预测结果表明,如果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子不变,种群数量将逐年增长,周限增长率为λ≈1.011;种群内禀增长率r≈0.012;种群世代增长率R0≈1.06;世代长度T≈5.12年。产仔时间为秋季与冬季,春、夏季节不产仔,此为适应海南岛独特的热带环境选择压力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坡鹿 生活史特征 种群动态 Leslie矩阵
下载PDF
海南坡鹿饲草粗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与喜食性的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圻 何瑞国 +3 位作者 李翔 韩杜 李善元 林贤梅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6-39,共4页
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测定海南坡鹿饲草的喜食性;采集坡鹿经常采食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各18种,测定其粗蛋白质、铁、锰、锌和铜含量,并分析其与饲草喜食性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粗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增加,饲草的喜食性... 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测定海南坡鹿饲草的喜食性;采集坡鹿经常采食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各18种,测定其粗蛋白质、铁、锰、锌和铜含量,并分析其与饲草喜食性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粗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增加,饲草的喜食性显著提高,海南坡鹿优先摄取粗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的饲草。灌木类饲草的粗蛋白质、铁、锰、锌和铜含量分别为12.24%、265.44、61.43、26.72和17.82mg/kg,均显著高于草本类饲草含量(依次为9.39%、142.67、34.05、13.67和9.44mg/kg)。灌木是海南坡鹿旱季长达半年多时间里在大田保护区围栏内得以维持平衡的生态营养需要的重要营养源。对海南坡鹿饲草资源量的研究表明,大田保护区围栏内坡鹿喜食的灌木类饲草的可采食资源量在逐步减少,这是由于它们被坡鹿长期选择性采食所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 灌木 粗蛋白质 微量元素 海南坡鹿 喜食性
下载PDF
海南坡鹿野放种群的社区共管 被引量:1
19
作者 符运南 曾治高 《野生动物》 2008年第5期254-256,共3页
社区共管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其基本目的是促进自然资源保护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对海南坡鹿野放种群的社区共管进行的调查与分析,本文提出了成立坡鹿共管小组、完善坡鹿采食补偿机制和科技... 社区共管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其基本目的是促进自然资源保护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对海南坡鹿野放种群的社区共管进行的调查与分析,本文提出了成立坡鹿共管小组、完善坡鹿采食补偿机制和科技扶贫等进一步开展社区共管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坡鹿 迁地保护 社区共管
下载PDF
简述海南坡鹿资源保护研究现状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军 符家诗 《热带林业》 2012年第4期8-9,13,共3页
海南坡鹿是珍稀的热带鹿种,仅分布于我国海南岛,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保护海南坡鹿,对于保护我国鹿种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海南坡鹿的起源与进化、栖息地选择、保护与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期为海南坡鹿科学、有效... 海南坡鹿是珍稀的热带鹿种,仅分布于我国海南岛,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保护海南坡鹿,对于保护我国鹿种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海南坡鹿的起源与进化、栖息地选择、保护与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期为海南坡鹿科学、有效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坡鹿 保护 起源与进化 栖息地 管理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