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44
1
作者 孙宇 潘胜发 +1 位作者 张凤山 张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9例,3节段1...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9例,3节段1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平均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术后平均15.5分,平均改善率为88%。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8d(2~6d),38例术后4周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7例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工作。所有病例未见假体移位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有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11个月时出现假体周围骨桥形成无活动,其余43例在最终随访时各置换节段均保留了活动度。结论: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早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间盘置换术 人工椎间盘 颈椎 融合
下载PDF
单双节段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后1~8个月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岩 肖嵩华 +7 位作者 陆宁 张雪松 刘郑生 刘保卫 张永刚 张西峰 王征 毛克亚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置换的手术适应证,分析Bryan颈椎间盘假体手术操作要点,并对手术治疗的效果从医师和患者两方面进行评价.方法:2003年12月~2004年6月,于本院骨科颈椎病中心连续进行27例(35个节段)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为观察置换...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置换的手术适应证,分析Bryan颈椎间盘假体手术操作要点,并对手术治疗的效果从医师和患者两方面进行评价.方法:2003年12月~2004年6月,于本院骨科颈椎病中心连续进行27例(35个节段)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为观察置换间隙的活动范围(ROM,range of motion),本组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颈椎过伸、过屈位,左、右侧屈位的X线平片检查.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经过系统的物理检查,并由医师进行JOA评分,术后结合患者的主观感觉进行治疗效果的Odom评级.结果:本组患者全部经过1~8个月(平均5.2个月)的随访.术后27例患者均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改善,随访超过3个月的15例患者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2(7~12)上升至术后平均15.5(13~17).Odom评级:优10例,良5例,可0例,差0例.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平均5.12°(4.2~6.5°);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平均3.18°(1.5~4.1°)和3.28°(2.2~4.3°).没有发现明显的颈椎生理弧度的丢失.结论:单、双节段的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维持了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颈椎间盘 术后 假体置换术 节段 临床资料分析 医师 活动范围 结论 对手
下载PDF
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效果及出现的问题 被引量:25
3
作者 孙宇 潘胜发 +4 位作者 张凤山 张立 刘忠军 周方 刘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总结近3年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容易出现的问题,探讨其原因及相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共145个置换节段,其中单节段99例,双节段20例,三个节段2例。应... 目的:总结近3年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容易出现的问题,探讨其原因及相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共145个置换节段,其中单节段99例,双节段20例,三个节段2例。应用JOA17分法评价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况。观察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假体的前后径与椎体前后径的差异,假体上下终板的相互位置关系,假体轴线与原来椎间隙轴线的对应关系。在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观察假体上下终板间的活动以及假体前后缘有无钙化或骨化。结果:随访12 ̄24个月,平均1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平均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增加到术后平均15.5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未见假体松动、移位以及症状加重者。有42个假体(28.97%)的前后径小于椎体的前后径;颈椎中立位时有23个假体(15.86%)的上下终板的前缘或者后缘过于接近,影响置换节段的前屈或后伸;有32个假体(22.07%)的轴线与原有椎间隙的轴线不一致,向头侧或尾侧旋转。上述问题绝大部分出现在开展此手术早期的病例。3例共4个置换假体(2.76%)在术后1年内出现假体周围融合,2例在椎体的前缘,1例在椎体的后缘。结论: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近期临床效果良好,但实施该手术需要经历一定的学习曲线,应当重视出现的相关问题,缩短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融合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观察 被引量:19
4
作者 邹德威 谭荣 +4 位作者 张瑞娟 马华松 周雪峰 邵水霖 白克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90-94,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起,对20例单节段或多节段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2例,女8例,年龄38 ̄55岁,平均47岁;其中单节段置换14例,两个节段及以上...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起,对20例单节段或多节段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2例,女8例,年龄38 ̄55岁,平均47岁;其中单节段置换14例,两个节段及以上(含两个)置换6例,共28个节段;术后随访6个月至1.5年,对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进行JOA评分,对颈椎曲度、人工颈椎间盘及相邻节段的高度、人工颈椎间盘的活动度以及人工颈椎间盘与椎间隙终板界面间的稳定性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获得满意改善,影像学随访消失的生理弯曲、后凸畸形均获得满意纠正。置换间隙高度与上下相邻间隙高度相等,颈椎过伸过屈位时置换间隙前高后高变化与相邻椎间隙一致,人工间盘与上下终板间紧密贴合,无透光区、无位移,随访中人工间盘活动度良好,无失稳及脱位发生。结论:颈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操作简单,在减压的同时可重建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弯曲,恢复椎间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疾患 人工颈椎间盘 置换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23
5
作者 朱云荣 蒋玉权 +4 位作者 胡洪涛 刘继春 许国华 何海龙 叶晓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10-914,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后行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6月共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2例,其中2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A组),28例采用颈椎前...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后行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6月共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2例,其中2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A组),28例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植骨内固定术(B组)。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3d、3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应用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摄颈椎前屈后伸位X线片观察人工椎间盘活动度及颈椎整体活动度;行MRI或CT扫描检查假体位置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均无严重并发症。JOA评分结果示各组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维持良好,颈椎整体活动度恢复较快且较好(P<0.05)。末次随访时,A组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未发现异位骨化,未见邻近节段退变;B组中2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结论:与单纯前路融合手术相比,前路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既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又能在达到良好前路减压目的的同时维持手术节段活动度及颈椎整体曲度,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从而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多节段 人工椎间盘置换 融合 联合手术
下载PDF
影响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因素 被引量:19
6
作者 赵衍斌 周非非 +3 位作者 孙宇 刘忠军 张凤山 潘胜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观察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术后活动度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7例患者,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正侧位和伸屈位X线检查,分析术前拟... 目的:观察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术后活动度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7例患者,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正侧位和伸屈位X线检查,分析术前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拟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和FSU后凸角度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关系。结果:(1)术前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0.8的患者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7.1°,≥0.8的患者平均为9.2°,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术前拟置换节段活动度<6°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为6.8°,≥6°的患者平均为9.7°,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术后置换节段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下降≥0.05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增加0.19°,<0.05的患者平均增加2.13°,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术后FSU后凸角度增加者活动度平均增加0.73°,后凸角度无增加者活动度平均增加1.90°,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FSU高度下降影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和(或)屈伸活动度之和<6°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疾患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活动度 脊柱功能单位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蒋涛 任先军 +4 位作者 王卫东 王建 初同伟 李长青 张正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29-533,共5页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以来本科收治的254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7例施行了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男性55例,女性62...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以来本科收治的254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7例施行了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男性55例,女性62例;年龄33~65岁,平均46.6岁,89例行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6例行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22例行1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1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137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其中男性74例,女性63例;年龄29~81岁,平均47.8岁。术后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大小,并进行邻近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情况的X线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60个月,平均26.4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JOA评分平均较术前提高5.6分,平均改善率为62.9%,有效率为1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邻近节段椎间隙活动度的结果显示融合组较非融合组变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退变的X线评估结果显示,融合组邻近节段颈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非融合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疗效,较传统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较好发挥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融合 邻近节段病
原文传递
Footprint Mismatch of Cervical Disc Prostheses with Chinese Cervical Anatomic Dimensions 被引量:15
8
作者 Liang Dong Ming-Sheng Tan +4 位作者 Qin-Hua Yan Ping Yi Feng Yang Xiang-Sheng Tang Qing-Ying Hao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97-202,共6页
Background:The footprint of most prostheses is designed according to Caucasian data.Total disc replacement (TDR) has been performed widely for 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eases in China.It is essential to analyze the ... Background:The footprint of most prostheses is designed according to Caucasian data.Total disc replacement (TDR) has been performed widely for 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eases in China.It is essential to analyze the match sizes of prostheses footprints and Chinese cervical anatomic dimensions in our study.Methods:The anatomic dimensions of the C4-C7 segments of 138 patients (age range 16-77 year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were measur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We compared the footprints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cervical disc prostheses (Bryan:Medtronic,Minneapolis,MN,USA; Prestige LP:Medtronic,Fridley,Minnesota,USA; Discover:DePuy,Raynham,MA,USA; Prodisc-C:Synthes,West Chester,PA,USA) in China with Chinese cervical anatomic dimensions and assessed the match of their size.Results:The mismatch of available dimensions of prostheses and anatomic data of cervical endplates ranged from 17.03% (C4/C5,Prestige LP,Prodisc-C) to 57.61% (C6/C7,Discover) in the anterior-posterior (AP) diameter,and 35.51% (C4/C5,Prodisc-C,Prestige LP) to 94.93% (C6/C7,Bryan) in the center mediolateral (CML) diameter.About 21.01% of endplates were larger than the largest prostheses in the AP diameter and 57.25% in the CML diameter.All available footprints of prostheses expect the Bryan with an unfixed height,can accommodate the disc height (DH),however,36.23% of the middle DH was less than the smallest height of the prostheses.The average disc sagittal angles (DSAs) of C4-C7 junctions were 5.04&#176;,5.15&#176;,and 4.13&#176; respectively.Only the Discover brand had a built-in 7&#176; lordotic angle,roughly matching with the DSA.Conclusions:There is a large discrepancy between footprints of prostheses and Chinese cervical anatomic data.In recent years,possible complications of TDR related with mismatch sizes are increasing,such as subsidence,displacement,and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Manufacturers of prostheses should introduce or produce additional footprints of prostheses 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Anatomic Dimensions MISMATCH Prosthesis Total disc replacement
原文传递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9
作者 农鲁明 周栋 徐南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67-571,共5页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2月,对24例颈椎病患者共31个椎间隙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1例28个椎间隙,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3个椎间隙;10例12个椎间隙应用Bryan假体,14...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2月,对24例颈椎病患者共31个椎间隙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1例28个椎间隙,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3个椎间隙;10例12个椎间隙应用Bryan假体,14例19个椎间隙应用Prodisc-C假体。术后随访24~65个月,平均39个月,定期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ONDI)评定,并摄颈椎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的活动度。结果:1例术后10个月手术节段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并融合,活动度丢失。其余患者随访期间置换节段稳定,颈椎生理弧度没有明显丢失;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术后1个月、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和ONDI评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个月、2年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屈伸、左右侧屈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期疗效满意,但仍然需要更长期随访结果来进一步评价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疗效
下载PDF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申勇 张同庆 +3 位作者 张英泽 丁文元 张剑锋 王伟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1390-1394,共5页
目的探讨 Bryan 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同时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较,观察两种术式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48例,21例(22个节段)行颈前路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置换组),27例(32... 目的探讨 Bryan 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同时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较,观察两种术式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48例,21例(22个节段)行颈前路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置换组),27例(32个节段)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融合组)。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术后3、6、12、18个月观察以下指标:JOA 评分;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 X 线片,观察置换组的假体稳定性和植入节段及上下临近节段的活动度,观察融合组融合节段的上下临近节段的关节活动度;MRI 或 CT 扫描检查颈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及有无异位骨化现象。结果两组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均无并发症。两组 JOA 评分比较:术后各时间段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两组术后各时间段之间的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各时间段随访摄 X 线片显示:置换组置换节段较术前保留了部分关节活动度,上下临近关节活动度未显著增加,未发现假体偏移或下沉;而融合组临近节段活动度显著高于置换组(P<0.01)。术后 CT 或 MRI 扫描显示:置换组假体位于临近上、下终板骨的中央,未见假体周围异位骨化现象;融合组出现1例下临近节段退变压迫脊髓。结论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比较,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既能良好地达到前路减压目的,又能保持颈椎病变节段的部分活动度和稳定性,且未显著增加上下临近节段活动度,取得了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间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融合
原文传递
单节段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闫锁洲 王晓宇 +7 位作者 孔令德 邸军 丁文元 张静涛 杨思东 李嘉 王林峰 申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5-71,共7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其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187例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17例,女70例;年龄19-78岁,平均49.71岁。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139例,颈椎间...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其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187例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17例,女70例;年龄19-78岁,平均49.71岁。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139例,颈椎间盘置换术48例。并记录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3、6、12个月时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和饮酒史、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节段、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前气管锻炼情况、手术方式、颈椎曲度变化等资料。采用Bazaz评分系统和吞咽困难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估吞咽困难的存在和严重性。根据术后1周患者Bazaz评分分为吞咽困难组和非吞咽困难组,通过单因素Х^2检验及单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潜在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导致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周,出现吞咽困难者99例(52.94%),术后1年16例(8.56%)。术前SWAL-QOL评分为(65.62±4.41)分,术后下降至(58.72±7.54)分,术后1年为(64.66±5.26)分。术后1周SWAL-QOL评分与手术时间相关(r=0.474,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前气管锻炼(OR=0.302,95%CI:0.131,0.748)、手术时间〈60min(OR=0.407,95%CI:0.190,0.878)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OR=O.211,95%CI:0.102,0.425)是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单节段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术前气管锻炼、缩短手术时间、行人工间盘置换术这些因素可能有助于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融合术 全椎间盘置换 吞咽障碍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13
12
作者 尚子琨 张英泽 +5 位作者 张迪 丁文元 张为 孟宪中 王林峰 申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91-798,共8页
目的评价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12年5月接受Bryan间盘置换术(Bryan组)或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组)治疗的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相关资料。临床功能评估采用日本矫形... 目的评价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12年5月接受Bryan间盘置换术(Bryan组)或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组)治疗的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相关资料。临床功能评估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 ogucscale,VAS),影像学评估采用颈椎矢状位曲度、颈椎整体活动度及中间节段活动度,并于末次随访时评估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49例患者随访超过24个月,Bryan组18例,ACDF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人口学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JOA、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间各时间节点比较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ryan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颈椎活动度和未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11.1%、35.5^。±5.9^。和7.3^。±1.4^。,ACDF组分别为45.2%、24.5^。±6.2^。、10.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ryan组患者邻近节段无明显退变,ACDF组2例出现退变,但无需再次手术。结论应用Bryan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保留颈椎整体活动度,减少未手术节段活动度的代偿性增加,从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及轴性症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压迫症 全椎间盘置换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邻近节段生物力学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志远 申勇 +5 位作者 张英泽 王林峰 刘艳兵 武刚 张宇宸 任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23-525,共3页
[目的]建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前、术后(C4~7)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特点,并探讨术后对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男性病人的术前、术后CT片,范围为C4~7,(包括椎体、邻近椎体和邻近... [目的]建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前、术后(C4~7)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特点,并探讨术后对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男性病人的术前、术后CT片,范围为C4~7,(包括椎体、邻近椎体和邻近椎间盘)分别建立术前、术后的三维脊柱功能单元的有限元模型。对模型加载2N.m的力矩和10N.m的转矩,分析其在垂直载荷、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的情况下,手术前后的椎体的变化以及椎体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终板的应力改变,以及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手术后轴向负荷力线后移,人工间盘邻近椎体上下终板所受应力,以及邻近椎间盘所受应力有所增加,但所受压力、张力不明显。节段活动度的变化减小不明显。[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有效的改善了脊柱功能单位的生物力学性能,但需谨慎选择人工椎间盘的大小,并且最大限度保留终板骨性组织,以避免出现术后假体下沉、移位、脱出、节段后凸等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假体 颈椎间盘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新型人工颈椎间盘山羊模型的建立及其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娄纪刚 刘浩 +3 位作者 武文杰 李会波 王贝宇 戎鑫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5期426-429,共4页
目的观察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植入山羊体内后的效果,为其进一步的改进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12只雄性山羊,均行C_(3~4)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所有山羊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C_(3~4)节段椎... 目的观察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植入山羊体内后的效果,为其进一步的改进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12只雄性山羊,均行C_(3~4)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所有山羊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C_(3~4)节段椎间高度(disc height,DH),椎间角(intervertebral angle,IVA)和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Cobb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实验山羊均成活,无伤口感染,未出现瘫痪。术后第2天,有一只山羊出现声音嘶哑,但1周后逐渐恢复正常。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C3~4节段椎间高度、IVA和FSU Cobb角的对比分析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系统操作简便,实验动物术后并发症少,且较好的维持了目标节段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颈椎间盘假体 颈椎间盘置换 动物模型 动物实验 颈椎曲度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5
作者 叶凯山 王栓科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6期608-610,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4个椎间盘行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以Odom分级标准评价疗效,以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以VAS评分评价颈、肩部及上肢疼痛情况。X线片测... 目的观察应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4个椎间盘行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以Odom分级标准评价疗效,以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以VAS评分评价颈、肩部及上肢疼痛情况。X线片测量假体椎间盘间隙角及颈椎过屈、过神位活动度,观察异位骨化、骨赘形成及假体松动等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0~48个月。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满意。Odom分级评分:优18例,良2例。脊髓功能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肩部及上肢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体活动度与上、下位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单节段于术后24个月发生异位骨化。未见假体移位、松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患者术后恢复快,颈椎稳定性和活动度无明显受损,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 Odom 标准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龚全 娄纪刚 +3 位作者 刘浩 孟阳 洪瑛 王贝宇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2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因多节段颈椎病于我院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融合术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37~59岁,平均47.1岁;11例患...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因多节段颈椎病于我院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融合术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37~59岁,平均47.1岁;11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7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行颈椎正侧位、功能位X线片及颈椎CT三维重建扫描,分别测量置换节段、手术相邻节段及颈椎整体活动度,并观察融合节段融合率、内固定位置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8~54个月,平均26.3个月,术后各随访点患者JOA、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4个月时置换节段活动度(8.37°±2.77°)与术前(8.23°±3.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活动度(41.71°±6.99°)较术前(44.91°±9.48°)显著减小,置换邻近节段活动度(9.16°±2.72°)与术前(9.41°±2.7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9.43°±2.6°)较术前(8.18°±2.42°)显著增加(P<0.05);术后12个月融合节段融合率100%,术后各随访点未观察到内植物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维持颈椎生理活动度,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 混合手术
下载PDF
Bryan颈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中对颈椎曲度和置换节段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晋玉 贾育松 +6 位作者 郑晨颖 孙旗 陈江 白春晓 杜丽 马晟 徐林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8期751-756,共6页
目的:探讨Bryan颈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中对颈椎曲度和置换节段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的4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龄48.5岁;神经根型21例,脊髓型16例... 目的:探讨Bryan颈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中对颈椎曲度和置换节段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的4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龄48.5岁;神经根型21例,脊髓型16例,混合型12例;单节段置换21例,双节段置换28例。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手术前后的疼痛情况;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状况;通过颈椎正侧屈伸位X线测量分析手术前后颈椎生理前凸曲度,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曲度,置换及邻近节段活动度,FSU活动度变化;采用Odom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5~37.3个月,平均33.1个月。VAS、JOA、NDI评分术前分别为7.08±1.55、5.2±1.9、39.96±7.06,术后3个月分别为3.76±2.33、13.2±1.2、25.20±6.64,末次随访分别为2.80±1.50、14.3±1.6、24.24±7.89,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椎生理前凸曲度由术前的(10.64±4.26)°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3.68±4.56)°,FSU曲度由术前的(5.40±0.41)°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9.92±2.00)°(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颈椎活动度为(70.84±6.17)°、(60.00±6.58)°、(71.48±4.61)°,FSU活动度为(12.00±0.49)°、(9.36±0.26)°、(12.52±0.33)°,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0.48±0.67)°、(7.24±0.34)°、(9.28±0.36)°,置换上位节段活动度为(10.52±0.60)°、(8.60±0.30)°、(10.44±0.43)°,置换下位节段活动度为(8.48±0.40)°、(6.56±0.36)°、(9.60±0.39)°,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咽部不适、声音嘶哑5例,均于术后2周内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发现异位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Bryan假体 人工间盘置换 治疗结果
下载PDF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国辉 张鹏 +7 位作者 杨述华 杜靖远 郑启新 傅德皓 邵增务 陈东 朱建福 肖飞 《临床骨科杂志》 2008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总结其手术操作要点并分析有关并发症。方法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进行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常规予以非甾体类药物预防异位骨化。结果所有患者术...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总结其手术操作要点并分析有关并发症。方法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进行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常规予以非甾体类药物预防异位骨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前和术后第1、12个月行JOA评分;摄术前和术后正侧、屈伸、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置换颈椎节段的活动度。随访12~28个月,术后治疗效果Odom评级:优16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5.2%;JOA评分:术前平均7.9分(6—12分),术后第1个月平均14.1分(9—16分),第12个月平均15.7分(10~17分)。置换节段术前和术后第1、12个月活动范围分别平均是:术前7.7°(5.8°-9.1°),术后1个月5.5°(3.9°~7.8°),术后12个月5.5°(4.0°~7.8°)。末次随访未发现异位骨化、假体松动、脱落、下沉和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缓解患者症状,维持颈椎近期正常活动范围和生理曲度,但远期疗效还需长期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颈椎间盘假体
下载PDF
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对相邻节段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广州 刘浩 +3 位作者 陈华 丁琛 杨毅 王贝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DR)术后异位骨化(HO)对患者临床疗效及相邻节段影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Prestige-LP假体单节段CDR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资料,将资料完整且随访在3年以上...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DR)术后异位骨化(HO)对患者临床疗效及相邻节段影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Prestige-LP假体单节段CDR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资料,将资料完整且随访在3年以上的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末次随访时间点HO发生情况以及HO对临床疗效指标和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IDH)、相邻节段活动度(ROM)和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共9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48例,女44例,年龄(44±8)岁,随访(62±23)个月。末次随访34例患者发生了HO,McAfeeⅣ级HO 7例(7.6%)。末次随访时,HO与无HO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疗效指标均较术前获得显著改善,两组间术前及末次随访各项临床疗效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相邻节段I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6、0.825和t=0.877、0.644,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相邻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t=0.056、0.709,均P>0.05),末次随访HO组相邻节段ROM高于无HO组(上位:10.0°±2.0°比9.0°±1.3°,下位ROM:10.2°±1.9°比8.8°±1.3°,t=2.824、4.022,均P<0.05)。HO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高于无HO组(41.2%比19.0%,χ^2=5.343,P<0.05)。结论Prestige LP假体单节段CDR术后中长期随访发生HO是常见现象,但HO不影响患者临床症状改善。CDR术后HO可能是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异位骨化 相邻节段
原文传递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与小关节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曹鹏 祁敏 +1 位作者 陈华江 袁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7-361,共5页
目的 探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发生异位骨化(hetrotopicossification,HO)的原因及与颈椎小关节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采用Discover假体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133例完整患者资料,男74例,女59例;... 目的 探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发生异位骨化(hetrotopicossification,HO)的原因及与颈椎小关节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采用Discover假体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133例完整患者资料,男74例,女59例;年龄23 ~ 56岁,平均(42.63±4.15)岁;单节段109例,双节段24例.在颈椎X线片上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在颈椎CT片上采用Park等颈椎小关节退变程度分级标准对小关节的退变程度进行分级;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标准对异位骨化进行分级.统计不同随访时间节点手术节段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和分级.根据是否发生异位骨化将患者分为异位骨化组和无异位骨化组,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活动范围、术前小关节退变程度.结果 1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 4.8年,平均2.9年.末次随访时,25例(18.80%,25/133)患者出现异位骨化,其中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异位骨化组(6.8°±3.9°)明显小于无异位骨化组(9.1°±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位骨化组患者术前颈椎小关节退变程度明显重于无异位骨化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与术前小关节退变呈正相关(r=0.683,P=0.033).结论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与术前患者小关节的退变具有相关性.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患者术前颈椎小关节的退变程度明显重于未发生异位骨化的患者,异位骨化分级越高,术前小关节的退变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全椎间盘置换 骨化 异位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