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后路减压术后脊髓后移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4
1
作者 张为 李鹏飞 +3 位作者 杨大龙 李宝俊 丁文元 申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减压术后脊髓后移位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MS)的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7月~2008年6月,回顾性分析6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40~75岁,平均58.4岁。行颈... [目的]探讨颈后路减压术后脊髓后移位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MS)的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7月~2008年6月,回顾性分析6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40~75岁,平均58.4岁。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术后通过MR I比较其术前及术后的脊髓后移位距离。根据患者术后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不同将其分为三组(A≤2 mm;2 mm〈B〈4 mm;C≥4 mm),对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的丢失程度(curvature index,C I)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随访时间24~55个月,平均31个月。JOA评分恢复率,A组患者为63.1%±16.9%,B组患者为59.5%±22.3%,C组患者为54.3%±9.8%,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丢失指数为3.2%±2.4%,B组患者为3.1%±2.7%,C组为4.2%±3.1%,三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18.2%,B组为36.7%,C组为53.8%,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椎板切除术后脊髓后移位程度与病人术后恢复程度无明显关联。脊髓后移距离与术后曲率指数亦无明显关联。脊髓后移位与术后轴性症状的程度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脊髓后移 椎板成形术 曲率指数 轴性症状
原文传递
颈后路三种手术方法对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的长期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为 李鹏飞 +4 位作者 申勇 丁文元 杨大龙 孙亚膨 郭金库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09-712,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法对术后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产生的长期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4年5月~2008年1月,回顾性分析98例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MS)患者。A组30例多节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法对术后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产生的长期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4年5月~2008年1月,回顾性分析98例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MS)患者。A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全椎板减压手术。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2~75岁,平均57.1岁。B组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47~68岁,平均56.6岁。C组3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40~72岁,平均54.4岁。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颈椎X线检查,对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的丢失程度(curvature index,C I)及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4个月。JOA评分恢复率,A组患者为(60.1±17.2)%,B组患者为(59.6±21.3)%,C组患者为(62.3±15.8)%,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丢失指数为(3.5±2.5)%,B组患者为(3.2±2.6)%,C组为(2.2±1.3)%,三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43.3%,B组为30.6%,C组为15.6%,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椎板减压术应用侧块螺钉内固定与病人术后恢复程度无明显关联。侧块螺钉内固定能有效防止术后颈椎曲度丢失,并且较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板减压 曲率指数 轴性症状
原文传递
两种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方法对颈椎曲度指数及活动度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孔凡磊 申勇 +3 位作者 聂志红 刘中坡 纪江峰 侯市宾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75-977,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方法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08年6月~2011年9月,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41例患者行改良术式,即保留颈... [目的]探讨两种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方法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08年6月~2011年9月,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41例患者行改良术式,即保留颈半棘肌肌止,切除C3椎板,C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37例患者行传统C3~7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计算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及术前术后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变化,研究两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恢复率,A组为(57.5±19.4)%,B组为56.3±19.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百分比,A组丢失(2.86±2.44)%,B组丢失(5.31±2.12)%,B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明显多于A组。术后颈椎活动度,A组患者术后丢失(8.27±5.03)°,B组患者术后丢失(11.06±6.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管成形术,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同样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同时能有效防止颈椎曲度指数及颈椎活动度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曲度指数 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半棘肌
原文传递
智能脉冲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4
作者 曹雪丽 华启海 +3 位作者 江勇 徐磊 Kuete KCD 王敏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8期1077-1080,共4页
目的观察Impulse IQ智能脉冲仪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其机理研究。方法将2018年6月至12月4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脉冲枪组(n=20)和牵引组(n=2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近红外线),15min/次;脉冲枪组加用Impulse... 目的观察Impulse IQ智能脉冲仪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其机理研究。方法将2018年6月至12月4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脉冲枪组(n=20)和牵引组(n=2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近红外线),15min/次;脉冲枪组加用Impulse IQ智能脉冲仪,10min/次;牵引组加用颈椎牵引,15min/次;上述所有治疗1次/d,5次/周,共治疗4周。以疼痛量表(McGill)和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作为疗效评估指标;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者患侧斜方肌上束及颈夹肌的肌电信号,以平均肌电值(AEMG)和中位频率(MF)作为表面肌电信号评估指标;通过颈椎X线侧位片Borden法测量颈椎曲度弓深值(D)。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cGill指数和ND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患侧斜方肌上束和颈夹肌AEMG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P<0.01),且两组患侧斜方肌上束AEMG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患侧斜方肌上束和颈夹肌MF均大于治疗前(P<0.01);两组患者颈椎曲度D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智能脉冲治疗仪和颈椎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均能进一步缓解患者颈部疼痛,改善颈椎残障功能;脉冲治疗仪方便、实用、耗时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 IMPULSE IQ智能脉冲仪 颈椎曲度 表面肌电图 疼痛量表 颈椎残障功能指数
原文传递
X线检查在颈椎失稳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强 蔡景川 +2 位作者 席健峰 郭宇航 刘振玉 《医学信息》 2020年第5期167-168,共2页
目的分析X线检查在颈椎失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10月因颈部不适来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108例,选取颈椎病患者44例为颈椎病组,选取颈肩疼痛3个月以上患者64例为症状组,另选取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27名为对照组。使用同一台X线... 目的分析X线检查在颈椎失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10月因颈部不适来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108例,选取颈椎病患者44例为颈椎病组,选取颈肩疼痛3个月以上患者64例为症状组,另选取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27名为对照组。使用同一台X线摄影机拍摄其过屈位、中立位、过伸位平片并计算最大活动度,比较各组不同体位颈椎曲度指数及最大活动度,记录各组双边征及骨赘样增生情况。结果三组过屈位颈椎曲度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组与颈椎病组中立位、过伸位颈椎曲度指数及最大活动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颈椎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病组出现双边征15例,症状组出现双边征13例,正常组出现双边征0例;颈椎病组出现骨赘样增生18例,症状组出现骨赘样增生15例,正常组出现骨赘样增生4例。结论动态X线平片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因颈椎失稳引发的曲度变化最大活动度、双突双边征及骨赘样增生等问题,临床对颈椎曲度异常要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曲度 颈椎曲度指数 体位 颈椎退变 颈椎失稳
下载PDF
颈痛消丸联合手术治疗术后脊髓型颈椎病36例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啸 石淇允 李无阴 《河南中医》 2020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目的:观察颈痛消丸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CS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 目的:观察颈痛消丸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CS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颈痛消丸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指标、疼痛指标、影像学指标[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ROM低于本组治疗前、CCI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ROM低于对照组,CCI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停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组末次随访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60.60%,治疗组有效率为75.76%,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痛消丸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术后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痛消丸 颈椎活动度 颈椎曲度指数
下载PDF
颈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曲度矫正对改善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鹏飞 王立红 +5 位作者 贾楠 靳宪辉 李家承 申勇 丁文元 张为 《颈腰痛杂志》 2016年第3期196-200,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曲度矫正对术后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及轴性症状产生的长期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9-05-2012-01,回顾性分析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组34例患者行常规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3...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曲度矫正对术后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及轴性症状产生的长期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9-05-2012-01,回顾性分析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组34例患者行常规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36例患者行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并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颈椎曲度及高度矫正。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及轴性症状评分进行比较评估。结果两组患者JOA评分恢复率、颈椎曲度丢失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明显轴性症状的患者比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C型臂X线机透视进行颈椎曲度及高度矫正临床效果良好,可明显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适当恢复椎间隙高度、改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板减压 曲度指数 轴性症状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致病因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会明 夏刚 +1 位作者 刘洋 田融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3期265-268,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行颈椎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54例,按术后是否发生C5神经根麻痹分为麻痹组20例和无麻痹组234例。比较2组间...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行颈椎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54例,按术后是否发生C5神经根麻痹分为麻痹组20例和无麻痹组234例。比较2组间后纵韧带骨化、椎间孔狭窄、脊髓内缺血信号、术后颈椎曲度指数(CCI)改变、颈椎椎板开门角度以及脊髓后移等因素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关系,分析可能影响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致病因素。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24.9±2.6)个月。麻痹组术后颈椎CCI、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大于无麻痹组(P〈0.05)。2组脊髓内缺血信号、后纵韧带骨化、椎间孔狭窄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开门角度、脊髓后移、颈椎术后CCI是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致病因素[OR(95%CI)分别为2.035(1.684~2.359)、3.542(2.465~9.254)、9.126(4.425~17.273)]。结论在术中开门角度大、术后CCI较大以及术后脊髓后移较大是引起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成形术 C5神经根麻痹 开门角度 术后颈椎曲度指数 脊髓后移
下载PDF
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X线指数法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毛军胜 张化一 +1 位作者 吕宇华 王炳臣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202-204,共3页
目的 探索一种测量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新方法以及分析颈椎退变的放射学特征。方法 设计并应用了X线指数法 ,在 78名颈椎病、90名颈部症状患者和 86名正常人的颈椎动态侧位片上 ,分析颈椎曲度和最大屈伸活动度。结果 颈椎病组和症状... 目的 探索一种测量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新方法以及分析颈椎退变的放射学特征。方法 设计并应用了X线指数法 ,在 78名颈椎病、90名颈部症状患者和 86名正常人的颈椎动态侧位片上 ,分析颈椎曲度和最大屈伸活动度。结果 颈椎病组和症状组的颈椎前凸均减小 ,但前者更明显 ;颈椎病组的颈椎最大活动度显著减小。结论 X线指数法是一种有效评估颈椎曲度、活动度的新方法 ,颈椎退变过程中症状出现、生理曲度和最大活动度的改变具有一定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曲度 X线指数法 颈椎活动度 诊断
原文传递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东风 刘法敬 +3 位作者 胡成栋 霍喜卫 陈怀志 周玉军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11期1502-1504,共3页
目的 探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接受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 目的 探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接受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表评估手术疗效,计算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3个月观察轴性症状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X线测量颈椎曲度指数(CCI)。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损伤情况。随访时间为13~46个月,随访过程中无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及“再关门”出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分别为(8.2±2.5)分、(13.0±3.3)分和(13.9±3.6)分,JOA评分随观察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4.8±18.5)%。术前CCI为(16.2±4.5)%,末次随访时减小为(14.7±4.7)%,CCI较术前减少(1.5±0.4)%。13.9%(5/36)的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结论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能有效促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在维持颈椎曲度的同时,可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管成形术 微型钛板 韧带复合体 轴性症状 颈椎曲度指数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中重建伸肌附着点的意义及疗效 被引量:2
11
作者 尚平福 徐钦华 +1 位作者 王贵方 刘法敬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4期451-454,共4页
目的观察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中重建伸肌附着点的临床意义及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共3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26例,女13例;年龄44~76岁,平均63.5岁;两节段受压6例,三节段19例,四节... 目的观察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中重建伸肌附着点的临床意义及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共3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26例,女13例;年龄44~76岁,平均63.5岁;两节段受压6例,三节段19例,四节段14例。均接受行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术中重建颈后伸肌群附着点。随访时间14~45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轴性症状发生情况,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指数(CCI),MRI测量颈后肌群横截面积了解颈后肌群萎缩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表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损伤情况。手术时间86~140(113.7±34.9)min;术中出血190~430(296±113.5)ml。随访时间14~45个月,随访过程中无钛板松动、折断及开门再闭现象发生。患者JOA评分由术前的(8.3±2.6)分恢复为术后3个月时的(13.5±3.4)分及末次随访时的(13.8±3.7)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9.8±17.5)%。术前CCI为(16.8±4.3)%,末次随访时减小为(15.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颈后肌群横截面积为(36.2±9.5)cm2,术后为(34.6±9.7)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共6例(15.3%)患者出现轴性症状,给予非甾体类药物及理疗后症状逐步消失;末次随访时根据轴性症状评定标准:优16例,良17例,可5例,差1例。结论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中重建伸肌附着点可有效减轻脊髓压迫、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该术式在保护颈伸肌群和减少颈椎前凸丢失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 棘突肌肉附着点 重建 轴性症状 颈椎曲度指数 颈后 肌群横截面积
原文传递
颈部肌力锻炼结合手法微调治疗青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龙 蒲渝 +2 位作者 何祥伟 周志华 李晖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12期250-252,共3页
目的:观察颈部肌力锻炼结合手法微调治疗青年颈椎生理曲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青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以手法治疗为主的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颈部核心肌力锻炼结合手法治疗。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 目的:观察颈部肌力锻炼结合手法微调治疗青年颈椎生理曲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青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以手法治疗为主的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颈部核心肌力锻炼结合手法治疗。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颈椎侧位片Borden生理曲度测量值(D值)、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周复查,观察组颈椎生理曲度D值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时,2组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结束时,2组止痛效果相当。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评估,观察组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远期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NDI指数占比例数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功能恢复较好,以轻度功能障碍及无障碍为主。结论:颈部肌力锻炼结合手法微调能有效矫正青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并明显持续改善患者症状,对愈后防复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生理曲度 颈部肌力锻炼 手法治疗 疼痛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原文传递
颈后路内固定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术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鹏飞 贾楠 +5 位作者 王立红 靳宪辉 李家承 申勇 丁文元 张为 《颈腰痛杂志》 2016年第5期388-391,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颈后路椎弓根钉(CPS)及侧块螺钉(LMS)内固定术后疗效,探讨两种术式选择的临床意义。方法2009—02—2012-02,回顾性分析6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A组M—CSM患者共31例,行后路减压CPS固定。其中,男23... 目的通过比较颈后路椎弓根钉(CPS)及侧块螺钉(LMS)内固定术后疗效,探讨两种术式选择的临床意义。方法2009—02—2012-02,回顾性分析6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A组M—CSM患者共31例,行后路减压CPS固定。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42—70岁,平均57.0岁。B组M—CSM患者共32例,行后路减压LMS固定。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45—68岁,平均56.8岁。患者常规行颈椎CT、MRI、X线(正侧、过伸过屈位)检查,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临床症状、颈椎曲度(CI)、轴性症状(AS)评分。结果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6个月。临床症状采用JOA评分比较,A组康复率(62.1±25.2)%,B组(61.6±24.8)%,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I变化率为(1.6±1.1)%,B组(3.6±2.1)%,经比较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现明显AS比例12.9%,B组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发现内固定并发症;B组患者2年随访时发现3例侧块螺钉松动现象,占比9.4%。结论颈后路手术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对维持颈椎稳定性作用更为显著,亦减少明显AS发生率。提示临床制定颈后路手术方案应充分结合下颈椎解剖结构,周全考虑安全性、操作性、手术习惯等因素,选择恰当的颈后路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弓根钉 侧块螺钉 曲度指数 轴性症状
下载PDF
颈椎退变的X线指数法分析
14
作者 毛军胜 聂林 《交通医学》 2002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 :探索一种颈椎测量的新方法及颈椎退变的放射学特征。方法 :设计应用X线指数法分析 5 2例颈椎病、5 7例颈部症状和 49例正常人的颈椎动态侧位片上 ,分析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最大屈伸活动度。结果 :颈椎病组和症状组的颈椎前曲均减小 ... 目的 :探索一种颈椎测量的新方法及颈椎退变的放射学特征。方法 :设计应用X线指数法分析 5 2例颈椎病、5 7例颈部症状和 49例正常人的颈椎动态侧位片上 ,分析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最大屈伸活动度。结果 :颈椎病组和症状组的颈椎前曲均减小 ,但前者更明显 ;颈椎病组的颈椎最大活动度显著减小。结论 :X线指数法能有效评估颈椎生理曲度、活动度 ,颈椎退变过程中症状出现、生理曲度和最大活动度的改变具有一定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生理曲度 指数法 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