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脑梗死类型 被引量:16
1
作者 聂志余 韩洪杰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MCAOD)所致脑梗死的类型。方法对50例经颅脑MRA或DSA确诊的症状性MCAOD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其头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2W的改变对脑梗死分型。结果50例患者共发现57条动脉硬化性大脑中动...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MCAOD)所致脑梗死的类型。方法对50例经颅脑MRA或DSA确诊的症状性MCAOD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其头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2W的改变对脑梗死分型。结果50例患者共发现57条动脉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发现病灶的有6(占12.0%)个大脑半球,多发性脑梗死和单发脑梗死分别见于13(占22.8%)个和38(占66.7%)个大脑半球。脑分水岭梗死、流域性脑梗死、半卵圆区脑梗死、多发性散在点状脑梗死(MSSI)、腔隙性脑梗死分别见于18(占31.6%)个、12(占21.1%)个、6(占10.5%)个、2(占3.5%)个和1(占1.8%)个大脑半球。结论MCAOD可引起各种类型的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约占1/3,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约占1/5,纹状体内囊梗死约占1/5,主要发病机制与动脉-动脉栓塞和低灌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分水岭梗死 大脑中动脉狭窄 动脉硬化
下载PDF
急性脑分水岭梗死进展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徐辉 方岩 +4 位作者 王经忠 杨青松 姬卫东 刘琴 张莹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35-1239,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分水岭梗死(CW-1)进展发生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CWI患者93例.根据病情进展情况将其分为进展组(29例)和稳定组(64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分水岭梗死(CW-1)进展发生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CWI患者93例.根据病情进展情况将其分为进展组(29例)和稳定组(64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颈部血管易损斑块和颅内外血管狭窄情况。结果进展组与稳定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脑卒中史、血脂、冠心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吸烟、饮酒、人院时体温、人院时血白细胞计数和NIHSS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者糖尿病、入院后血压降低和颈部血管易损斑块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48-3%vs 26.6%、72.4%vs 48.4%、44.8%vs 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者皮质下型脑分水岭梗死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患者(27.6%vs 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多支动脉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患者(24.1%vs 57.8%、27.6%vs 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入院后血压下降、颈部血管易损斑块、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颅内外多发狭窄、影像学显示为皮质下梗死等特点可能是脑分水岭梗死进展发生的预测指标,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分水岭 进展性脑卒中 狭窄
原文传递
分水岭脑梗死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关海涛 周伯荣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18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联合介入干预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管评估结果及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介入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介入治疗组26例...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联合介入干预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管评估结果及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介入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介入治疗组26例,药物治疗组24例。介入治疗组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介入处理方案,药物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包括提高颅内灌注,增加侧支循环、抗血小板、神经保护、改善微循环等,采用NIH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精神状态,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介入治疗组患者其神经功能、精神状态、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的患者,在符合条件的基础上,积极行介入干预治疗,解除病因,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精神状态、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岭脑梗死 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下载PDF
3D ASL在脑白质疏松患者早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建国 符大勇 +2 位作者 卢明聪 孟云 杨晓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732-734,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技术在评估脑白质疏松(LA)早期灌注改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4月行磁共振(MRI)检查的不同程度LA患者90例及健康志愿者30例,依据Fazekas量表分为LA 0级、LA 1级、LA 2级、LA 3级...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技术在评估脑白质疏松(LA)早期灌注改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4月行磁共振(MRI)检查的不同程度LA患者90例及健康志愿者30例,依据Fazekas量表分为LA 0级、LA 1级、LA 2级、LA 3级,每级30例。依据脑血流量(CBF)伪彩图分别测量皮质分水岭及皮质下分水岭CBF值,并评估不同LA分级皮质分水岭前区、后区、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脑灌注差异,分析LA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结果LA 2、3级皮质分水岭及皮质下分水岭区CBF值均明显低于LA 0级。LA 1级皮质分水岭与LA 0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皮质下分水岭区CBF值略低于LA 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3D ASL灌注成像技术量化分水岭区CBF,可用于监测LA患者脑灌注状态,其中皮质下分水岭区CBF反应更为敏感,可用于评估LA早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 脑分水岭 动脉自旋标记 脑血流量
下载PDF
不同亚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鞠卫萍 于永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9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急性分水岭脑梗死(WS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73例,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WSI 45例(WSI组)和非分水岭区大面积脑梗死28例(对照组);WSI组又包括皮质层型CWSI 22例(前...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急性分水岭脑梗死(WS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73例,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WSI 45例(WSI组)和非分水岭区大面积脑梗死28例(对照组);WSI组又包括皮质层型CWSI 22例(前皮质型9例和后皮质型13例)(CWSI组)、皮质下IWSI 23例(融合病灶型11例与非融合病灶型12例)(IWSI组)。检测不同亚型WSI患者血浆LPA水平及颅内动脉病变情况。结果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比较,CWSI组高于IWSI组(P<0.05),IWSI组低于对照组(P<0.05),融合型IWSI高于非融合型IWSI(P<0.05)。CWSI易合并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狭窄;IWSI(尤其是融合型IWSI)易合并颈内动脉狭窄。结论不同亚型WSI患者血浆LPA水平存在差异,检测血浆LPA水平对判断WSI分型及提示可能的发生机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分水岭 弥散加权 溶血磷脂酸
下载PDF
小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郑梅 孙阿萍 +2 位作者 孙庆利 张晖 樊东升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2年第3期176-179,共4页
目的探讨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特点。方法收集178例小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按DWI上病灶部位分为小脑分水岭梗死和非分水岭... 目的探讨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特点。方法收集178例小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按DWI上病灶部位分为小脑分水岭梗死和非分水岭梗死。根据MRA/CTA检查结果将椎一基底动脉狭窄部位分为四种类型:颅内段、颅外段、混合性和未发现狭窄,比较小脑分水岭梗死和非分水岭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的特点。结果178例患者中42例符合小脑分水岭梗死;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起病时症状较轻,预后良好,但血管狭窄发生率为90.5%,高于小脑非分水岭梗死(74.3%);颅内段、颅外段、混合性、未发现狭窄4种血管病变类型在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中分别占14.3%,52.4%,23.8%,9.5%,在小脑非分水岭梗死中则分别为33.8%,16.2%,24.3%,25.7%。结论尽管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有着更为良性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但大血管狭窄,尤其是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高,应早期进行血管内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分水岭梗死 小脑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发生内分水岭性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7
作者 翟国杰 徐元 +3 位作者 杨秀艳 盛习华 肖国栋 曹勇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7期2950-2955,共6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发生内分水岭性梗死(IBZ)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于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症状性CICAO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IBZ组和非IBZ组,收集两组患者人口学... 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发生内分水岭性梗死(IBZ)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于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症状性CICAO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IBZ组和非IBZ组,收集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症状性CICAO患者发生IBZ的相关因素。结果共185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65±11)岁,男147例,女38例。IBZ组64例,非IBZ组121例。IBZ组眼动脉反流患者的比例为64.1%(41/64),高于非IBZ组47.8%(55/121)(P=0.037);非IBZ组侧支代偿(ASTIN/SIR 3~4级)的比例为66.1%(80/121),高于IBZ组29.7%(19/64)(P<0.001)。脑梗死病史(OR=2.233,95%CI:1.023~4.87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OR=1.516,95%CI:1.006~2.285)、眼动脉反流(OR=5.060,95%CI:1.160~22.081)是症状性CICAO患者发生IBZ的危险因素(均P<0.05);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OR=0.010,95%CI:0.000~0.970)及侧支代偿(ASTIN/SIR 3~4级)(OR=0.172,95%CI:0.079~0.373)是症状性CICAO患者发生IBZ脑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有眼动脉反流、LDL、脑梗死病史是症状性CICAO患者发生IBZ的危险因素;INR及侧支代偿(ASTIN/SIR 3~4级)是症状性CICAO患者发生IBZ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内动脉闭塞 分水岭 危险因素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小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和MRI对比分析
8
作者 王玉成 王汝良 张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10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和MR诊断价值;方法对1997~2006年诊治的86例小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例进行分析,主要观察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大小、形态、密度、部位;结果42例经CT平扫作出诊断,21例患者经CT诊断正常后经MR扫描确诊;结论MR... 目的探讨小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和MR诊断价值;方法对1997~2006年诊治的86例小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例进行分析,主要观察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大小、形态、密度、部位;结果42例经CT平扫作出诊断,21例患者经CT诊断正常后经MR扫描确诊;结论MR能够更早地发现缺血缺氧性病灶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脑梗塞 脑萎缩 脑水肿 分水岭区
下载PDF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策略
9
作者 陈建国 石振东 《中国民康医学》 2015年第1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CWI)患者的病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CWI患者的病因与治疗效果。结果:55例CWI患者中颈部或脑动脉狭窄或闭塞40例,血流动力学异常38例,血液成分异常19例。结论:在脑或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基础上,当血...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CWI)患者的病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CWI患者的病因与治疗效果。结果:55例CWI患者中颈部或脑动脉狭窄或闭塞40例,血流动力学异常38例,血液成分异常19例。结论:在脑或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基础上,当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时即可发生CWI。针对病因给予相应治疗,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分水岭 病因 治疗
下载PDF
Effect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ligustraz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hydroxyethyl starch injection on serum BNP, Hcy, MMP-2, S100B protein and hemorheolog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10
作者 Dong Chen Cun Ouyang +2 位作者 Jin Wei Hu-Fang Deng Hui-Ting Hu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7年第17期134-137,共4页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ligustraz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hydroxyethyl starch injection on serum BNP, Hcy, MMP-2, S100B protein and hemorheolog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ligustraz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hydroxyethyl starch injection on serum BNP, Hcy, MMP-2, S100B protein and hemorheolog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Methods:A total of 90 patientswith acute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4 to December 2016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n=45)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n=45) randomly.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ydroxyethyl starch injectio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salvia miltiorrhiza and ligustraz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hydroxyethyl starch injection, and both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2 weeks. The serum BNP, Hcy, MMP-2, S100B protein and hemorheology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of the serum BNP, Hcy, MMP-2, S100B protein and hemorheology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The serum BNP, Hcy, MMP-2, S100B proteinlevel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tha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V, Lr, Mr, Hr and RE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tha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Salvia miltiorrhiza and ligustraz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hydroxyethyl starch injectioncan significantlyimprovethe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hemorheology, reduce inflamm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and it was worthy clinic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ligustraz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Hydroxyethyl starch INJECTION ACUTE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BNP HCY MMP-2 S100B protein HEMORHEOLOGY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分水岭脑梗死近期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4
11
作者 于兰兰 刘飞 +2 位作者 赵素芹 王忠艳 靳延华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10期1511-1514,共4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分水岭脑梗死(acute cerebral walershecl infarction,ACWI)近期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ACWI患者9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分水岭脑梗死(acute cerebral walershecl infarction,ACWI)近期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ACWI患者9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3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n=27)给予阿司匹林治疗,B组(n=31)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C组(n=34)给予丁苯酞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7、14 d比较3组患者的NIHSS、Barthel指数评分、记录患者出血情况,3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的预后。结果治疗7、14 d后,3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B组、C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C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5);3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B组、C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C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C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3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ACWI的效果显著,明显改善了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且未增加出血性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分水岭脑梗死 丁苯酞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预后
下载PDF
联用尤瑞克林对中重度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ET-1、NO、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邓伟 孙艳丽 南光贤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4期467-471,共5页
目的观察联用尤瑞克林与丁苯酞注射液治疗中重度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急性中重度分水岭脑梗死患者108例[神经功能评分(... 目的观察联用尤瑞克林与丁苯酞注射液治疗中重度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急性中重度分水岭脑梗死患者108例[神经功能评分(NIHSS)>4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4例。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治疗组予以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尤瑞克林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ET-1、NO)、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及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7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的血浆ET-1、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血浆NO水平、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率均为3.70%。结论联用尤瑞克林与丁苯酞注射液可能更有效地纠正血清中ET-1、NO、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状态,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丁苯酞注射液 分水岭脑梗死 血管内皮功能 血液流变学 神经功能缺损
原文传递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晓红 杜双霞 +2 位作者 卢波 吕志坤 唐彦 《医学综述》 2015年第9期1718-1720,共3页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CW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70例CW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5例。阿司匹林组在常...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CW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70例CW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5例。阿司匹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100 mg,每日1次,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双抗血小板治疗,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小板参数等变化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6%,阿司匹林组总有效率为68.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治疗时间延长,NIHSS评分逐渐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例等血小板参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联合治疗组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例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9.6±1.4)f L比(12.8±1.5)f L,(11.3±2.7)f L比(14.4±3.1)f L,0.285±0.060比0.337±0.062,均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CWI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分水岭梗死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下载PDF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组织低灌注相关指标与分水岭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9
14
作者 白玉海 王晓红 +4 位作者 王玉春 宋全春 刘杰 耿志伟 佟晓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0-352,共3页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组织低灌注相关指标与分水岭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分别对68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A组)和72例颈内动脉TIA患者(B组)进行颅内外多普勒、头部MRI、MRA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组织低灌注相关指标与分水岭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分别对68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A组)和72例颈内动脉TIA患者(B组)进行颅内外多普勒、头部MRI、MRA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性质和不同狭窄率出现患病率。(2)对梗死组中38例重度狭窄患者(C组)和对照组中32例重度狭窄患者(D组)的血液流、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发病时血压、左心室射血指数、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A组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97.05%、以大脑中动脉(79.41%)、软斑(67.64%)、重度狭窄(58.88%)患者为常见,与B组(75.00%、36.11%、43.05%、44.44%)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A组狭窄率越大,分水岭脑梗死患病率越高(χ2=8.47,<0.05)。(2)C组与D组之间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餐后2h血糖、纤维蛋白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左心室射血指数、发病时收缩压、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5)。结论分水岭脑梗死与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关系密切,与狭窄率呈正向关系,其中以大脑中动脉多见。并存的低灌注相关因素是诱发分水岭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但较少发生在侧支循环开放丰富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组织低灌注相关指标 分水岭脑梗死
下载PDF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对急性分水岭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NP、Hcy、MMP-2、S100B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陈冬 欧阳存 +2 位作者 魏进 胡昉 胡慧婷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7期2434-2437,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对急性分水岭性脑梗死(ACWI)患者血清脑钠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S100B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ACW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对急性分水岭性脑梗死(ACWI)患者血清脑钠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S100B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ACW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实验组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续给予治疗2w。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NP、Hcy、MMP-2、S100B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BNP、Hcy、MMP-2及S100B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BNP、Hcy、MMP-2及S100B蛋白水平相比治疗前较低,且实验组治疗后血清BNP、Hcy、MMP-2及S100B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PV、Lr、Mr、Hr及RE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PV、Lr、Mr、Hr及RE相比治疗前较小,且实验组治疗后PV、Lr、Mr、Hr及RE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ACWI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降低炎症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羟乙基淀粉注射液 急性分水岭性脑梗死 脑钠肽 同型半胱氨酸 基质金属蛋白酶2 S100B蛋白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中国人脑分水岭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发病机制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董美学 胡玲 +5 位作者 黄远军 贺维 王啸 魏有东 李琦 谢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7-501,共5页
目的分析中国人脑分水岭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讨论其病理机制,为制定合理的诊疗及二级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了578例脑梗死患者,将脑分水岭梗死分为内侧型、外侧型和混合型3组,比较各组与非脑分水岭梗死之间一般临床资料及脑血... 目的分析中国人脑分水岭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讨论其病理机制,为制定合理的诊疗及二级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了578例脑梗死患者,将脑分水岭梗死分为内侧型、外侧型和混合型3组,比较各组与非脑分水岭梗死之间一般临床资料及脑血管影像资料之间的统计差异。结果各组资料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体循环病变(栓塞)、卒中史、饮酒史、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纤维蛋白原(FIB)、椎基底动脉狭窄、大脑后动脉狭窄等方面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在内侧型、混合型组中发病率增高,外侧型组高脂血症和混合型组吸烟史、体循环病变(低血容量)发生率增高,而混合型组HDL-c有所下降;脑分水岭梗死平均动脉狭窄数明显增多,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高达56.7%,外侧型组大脑前动脉及内侧型组颈动脉狭窄率均明显增高。结论中国人脑分水岭梗死主要与大脑中动脉狭窄有关,各型发病机制均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分水岭梗死 危险因素 弥散加权成像 脑血管影像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下载PDF
头颈部CTA联合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在急性分水岭脑梗死中的诊断及预后价值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吕志坤 魏萌萌 +6 位作者 李国珍 张晓红 刘海龙 贾磊华 冯志霞 卢波 沈丹平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966-973,1012,共9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在急性分水岭脑梗死(ACWI)中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7月—2020年9月于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29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在急性分水岭脑梗死(ACWI)中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7月—2020年9月于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29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DWI)检查,并根据DWI检查结果分为ACWI组(n=134)和非ACWI组(n=158),所有患者均行头颈部CTA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患者有无颈动脉斑块、斑块性质、斑块位置以及头颈部血管有无狭窄、狭窄部位及狭窄情况;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入院及出院时的NIHSS评分、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头颈部血管有无狭窄、狭窄部位及狭窄情况等。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Pearson检验分析ACWI患者AASI与头颈部CTA检查结果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对头颈部CTA检测指标、AASI对ACWI的影响进行评估;通过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ACWI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入院时平均动脉压为ACWI的保护因素(P<0.05),病灶侧颈内动脉(ICA)狭窄程度、病灶侧MCA狭窄程度、病灶侧多支血管狭窄、AASI为ACW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SSI与ICA狭窄程度、MCA狭窄程度、狭窄血管支数均呈明显正相关(P<0.001)。头颈部CTA联合AASI对ACWI的诊断价值大于各研究指标单独对ACWI的诊断价值(P<0.05)。出院时NIHSS评分、病灶侧ICA重度狭窄、病灶侧MCA重度狭窄、病灶侧多支血管狭窄、AASI均是影响ACWI患者预后的关键风险因素(P<0.05)。[结论]病灶侧ICA狭窄程度、病灶侧MCA狭窄程度、病灶侧多支血管狭窄、AASI为ACWI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可通过头颈部CTA联合AASI对ACWI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急性分水岭脑梗死 诊断价值 预后价值
下载PDF
脑分水岭梗塞的临床诊断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李辉华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01年第2期88-89,共2页
脑分水岭梗塞 (CWI)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局限性缺血 ,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引起CWI病因有全身低血压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 ,微栓塞。临床类型有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层下型和小脑分水岭梗塞。CWI诊断主要依靠C... 脑分水岭梗塞 (CWI)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局限性缺血 ,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引起CWI病因有全身低血压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 ,微栓塞。临床类型有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层下型和小脑分水岭梗塞。CWI诊断主要依靠CT或MRI及临床 ,还应积极寻找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分水岭梗塞 神经功能障碍 CWI 诊断 CT MRI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贺永贵 张义东 +2 位作者 张国彬 张蕊 郑桓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年第8期1148-1150,共3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314例,按照纳入标准及患者知情同意选取202例,分为对照组(98例)和丁苯酞组(10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氯吡格雷片75mg,口服,1次/晚,...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314例,按照纳入标准及患者知情同意选取202例,分为对照组(98例)和丁苯酞组(10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氯吡格雷片75mg,口服,1次/晚,抗血小板聚集,丁苯酞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g/次,3次/d,疗程为12d。采用NIHSS评分与BI评分评价治疗前,治疗后第十二天二组的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二组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BI评分显著增高(P<0.05)。丁苯酞组在治疗后第十二天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十二天的BI评分则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软胶囊 分水岭脑梗死 NIHSS评分 BI评分 疗效
原文传递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赵斌 刘娜娜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6期159-161,共3页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对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远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对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远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稳压、降糖、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急性期和远期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7天,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47,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在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远期均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乙基淀粉 阿托伐他汀钙 分水岭脑梗死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