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杨秋林 许丽芳 +1 位作者 张愉快 王可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方法。方法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使用基因释放剂快速提取尾蚴基因组DNA,设计4条扩增尾蚴钙结合蛋白基因的LAMP引物,进行LAMP反应,以华支睾吸虫为阴性对照,LAMP产物经显色、电泳鉴定。用细吸...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方法。方法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使用基因释放剂快速提取尾蚴基因组DNA,设计4条扩增尾蚴钙结合蛋白基因的LAMP引物,进行LAMP反应,以华支睾吸虫为阴性对照,LAMP产物经显色、电泳鉴定。用细吸管在解剖镜下分别吸取20、10、5、1条尾蚴进行LAMP反应,检测其敏感性。结果尾蚴检测管经显色后呈绿色(阳性),对照组呈棕色(阴性)。尾蚴LAMP产物电泳后呈LAMP特征性梯状条带,对照组无扩增产物。LAMP可检测到尾蚴的最低数量为1条。结论LAMP方法敏感、特异、简便,可用于检测日本血吸虫尾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尾蚴 检测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下载PDF
氯硝柳胺悬浮剂杀灭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洪军 梁幼生 +6 位作者 戴建荣 许永良 唐建霞 茹炜炜 神学慧 徐明 朱荫昌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424-426,共3页
目的观察25%氯硝柳胺悬浮剂对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杀灭效果,确定杀蚴有效剂量,为氯硝柳胺悬浮剂现场灭蚴提供依据。方法杀蚴实验:用25%氯硝柳胺悬浮剂配制氯硝柳胺基质浓度分别为10、5、1、0.5、0.1、0.05、0.01 mg/L溶液,每个浓度... 目的观察25%氯硝柳胺悬浮剂对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杀灭效果,确定杀蚴有效剂量,为氯硝柳胺悬浮剂现场灭蚴提供依据。方法杀蚴实验:用25%氯硝柳胺悬浮剂配制氯硝柳胺基质浓度分别为10、5、1、0.5、0.1、0.05、0.01 mg/L溶液,每个浓度组分别取药液0.3 ml置于48孔培养板中,后加入活尾蚴20-50条,解剖镜下观察尾蚴的存活。小鼠感染实验:将200条活尾蚴移入到30 ml的水体中用微型喷雾器均匀喷洒不同浓度氯硝柳胺溶液1 000、100、10、1、0.1、0.01 mg/L于水体表面,喷洒量为药液在水体扩散后整个水体中的终浓度分别为11.6、1.16、0.116、 1.16×10-2、1.16×10-3、1.16×10-4mg/L。喷药后10 min采用浸尾法感染小鼠30 min,小鼠感染 35 d后解剖,观察鼠的虫负荷。结果尾蚴在浓度为10 mg/L和5 mg/L溶液中1 min、1 mg/L和 0.5 mg/L中2 min及0.1 mg/L溶液中30 min死亡率均为100%;在0.05 mg/L和0.01 mg/L溶液中60 min,未见尾蚴死亡。小鼠感染实验显示,经1 000、100、10、1、0.1 mg/L溶液作水面喷洒后,小鼠感染虫负荷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氯硝柳胺杀蚴的有效浓度为0.1 mg/L,随有效浓度的降低,其杀蚴效果逐渐减弱,<0.1 mg/L时,对尾蚴无杀灭作用;用浓度>0.1 mg/L氯硝柳胺悬浮剂对水体表面进行喷洒可起到水体表面灭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氯硝柳胺悬浮剂 日本血吸虫 尾蚴 有效浓度
下载PDF
洪涝灾害后通江河道砼护坡控制钉螺效果的纵向观察 被引量:21
3
作者 黄轶昕 孙乐平 +6 位作者 洪青标 高原 张联恒 徐国堃 张科 侯宁 陈世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69-173,共5页
目的评价洪涝灾害后通江河道砼护坡控制钉螺效果.方法选择受长江洪涝灾害影响的通江河道及其流域作为研究现场,对通江河道砼护坡工程实施前后流域内河道、灌区及通江口外江滩进行钉螺消长的纵向观察,评价护坡工程控制钉螺效果;同时对河... 目的评价洪涝灾害后通江河道砼护坡控制钉螺效果.方法选择受长江洪涝灾害影响的通江河道及其流域作为研究现场,对通江河道砼护坡工程实施前后流域内河道、灌区及通江口外江滩进行钉螺消长的纵向观察,评价护坡工程控制钉螺效果;同时对河道内潮位变化、钉螺扩散、滩地淤积等影响因素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实施通江河道砼护坡3年,河道钉螺面积下降74.68%,有螺框出现率下降61.15%,活螺密度下降85.65%,钉螺感染率及感染性钉螺面积降至0.但其后钉螺面积则徘徊不下,有螺框出现率上升,并再次出现感染性钉螺;内陆灌区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河道内水体持续保持血吸虫感染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通江河道内潮位变幅大,月平均潮位差在3.45~5.57 m;河道内由于工程原因和泥沙淤积,存在大量孳生钉螺的淤积滩地;汛期河道漂浮物平均携带钉螺18.10只/kg;通江口外存在大面积江滩钉螺,钉螺密度呈增长趋势;同时河道沿线涵闸均缺乏防螺措施.结论在水位未控制的通江河道单纯进行砼护坡不能防止钉螺扩散,也不能完全消除水体血吸虫感染性.建议此类通江河道应优先考虑控制水位,增加防螺措施,同时最大限度控制和杀灭通江口外江滩钉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钉螺 尾蚴 血吸虫病 通江河道 砼护坡
下载PDF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 Ⅲ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尾蚴对吡喹酮的反应性 被引量:15
4
作者 梁幼生 戴建荣 +6 位作者 朱荫昌 李洪军 徐明 许永良 杭盘宇 G. CColes M. JDoenhoff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 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尾蚴阶段对吡喹酮的反应性 ,旨在运用敏感株与抗性株反应性间的差异 ,建立现场监测吡喹酮抗性的方法。方法 将各虫株尾蚴分别暴露于10 - 4、10 - 5、6× 10 - 7、4× 10 - 7m ol/ L... 目的 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尾蚴阶段对吡喹酮的反应性 ,旨在运用敏感株与抗性株反应性间的差异 ,建立现场监测吡喹酮抗性的方法。方法 将各虫株尾蚴分别暴露于10 - 4、10 - 5、6× 10 - 7、4× 10 - 7m ol/ L吡喹酮溶液中 ,0、2 0、4 0、6 0、80、10 0 min后 ,解剖镜下观察尾蚴的泳动、收缩和断尾率的变化。结果 尾蚴暴露于 10 - 4m ol/ L吡喹酮中即刻停止泳动、沉底并伴有强直性收缩 ;5 min后开始出现体与尾部不协调的快速蠕动 ,尾蚴体区的后端与尾部的前端发生分离即断尾 ,敏感株断尾尾蚴明显多于抗性株 ;暴露于 10 - 5mol/ L吡喹酮中 4 0、6 0、80 m in和 10 0 min后 ,敏感株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 2 8.2 %、5 2 .7%、6 7.5 %和 78.0 % ;抗性株分别为 11.3%、2 8.6 %、39.3%和 4 5 .5 %。暴露于 4× 10 - 7m ol/ L中 80 min和 10 0 min后 ,敏感株尾蚴的断尾率为 10 .3%和 17.0 % ;抗性株为 0 .5 %和 1.1%。结论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尾蚴阶段对吡喹酮反应性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提示 ,将尾蚴移入 4× 10 - 7mol/ L吡喹酮溶液中 80 - 10 0 min,镜下观察其断尾率 ,作为曼氏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检测方法 ,可用于螺体内吡喹酮抗性虫株的现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吡喹酮 抗药性 Ⅲ曼氏血吸虫 敏感株 尾蚴阶段
下载PDF
水温对日本血吸虫尾蚴的逸出及其感染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梁幼生 戴建荣 +3 位作者 李洪军 许永良 徐明 朱荫昌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64-166,共3页
目的 实验观察水温对日本血吸虫尾蚴的逸出及其感染力的影响。方法 将一定量感染性钉螺分别置于 1、5、10、15、2 0、2 5、30、35℃和 4 0℃水中逸蚴 4 h,观察各水温组钉螺逸蚴率和逸蚴量 ;将一定量尾蚴分别移入 1、10、2 0、30℃和 ... 目的 实验观察水温对日本血吸虫尾蚴的逸出及其感染力的影响。方法 将一定量感染性钉螺分别置于 1、5、10、15、2 0、2 5、30、35℃和 4 0℃水中逸蚴 4 h,观察各水温组钉螺逸蚴率和逸蚴量 ;将一定量尾蚴分别移入 1、10、2 0、30℃和 4 0℃水中 ,后采用接触法感染小鼠 30 min,观察各水温组鼠感染率和虫负荷。结果 在温度为 1~ 4 0℃的水体中 ,云南和江苏感染性钉螺均能逸出尾蚴 ,其中云南螺逸蚴的最适水温为 2 0~ 35℃ ,江苏钉螺则为 15~ 35℃。在温度为 1~ 4 0℃水中 ,江苏虫株尾蚴对各水温组鼠的感染率均为 10 0 .0 % ,云南虫株尾蚴对各水温组鼠的感染率均 >83.3%。结论 在温度为 1~ 4 0℃的水体中 ,日本血吸虫尾蚴均能从感染性钉螺中逸出并能感染终宿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尾蚴 温度 水体感染性
下载PDF
改良压碎逸蚴法检测感染性钉螺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加松 何亮才 +5 位作者 马帮彪 魏江平 付正银 荣先兵 赵耀升 彭孝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8-80,共3页
目的评价改良压碎逸蚴法检测感染性钉螺的检出率和工效。方法采用双盲对照实验,以压碎法作为金标准,比较改良压碎逸蚴法及压碎法的感染性钉螺检出率,并对尾蚴数进行定量。在现场应用中比较改良压碎逸蚴法、压碎法和逸蚴法的工效。结果... 目的评价改良压碎逸蚴法检测感染性钉螺的检出率和工效。方法采用双盲对照实验,以压碎法作为金标准,比较改良压碎逸蚴法及压碎法的感染性钉螺检出率,并对尾蚴数进行定量。在现场应用中比较改良压碎逸蚴法、压碎法和逸蚴法的工效。结果改良压碎逸蚴法检出率为100%,每只感染性钉螺体内含尾蚴数(4778±1157)只,一定容积水样检获的尾蚴数与感染性钉螺数呈正相关。改良压碎逸蚴法的工效是压碎法的18.2倍,是逸蚴法的17.3倍。结论改良压碎逸蚴法能快速检测感染性钉螺,并能对感染性钉螺和尾蚴数定量,适用于大批量分处(段)检测阳性钉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螺 尾蚴 改良压碎逸蚴法 检测
原文传递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 Ⅺ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现场分离株虫卵毛蚴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 被引量:12
7
作者 梁幼生 戴建荣 +7 位作者 李洪军 汪伟 陶永辉 张键锋 李伟 朱荫昌 G.C. Coles M.J. Doenhoff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21-327,共7页
目的测定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主要流行区现场分离株虫卵、毛蚴和尾蚴阶段对吡喹酮的敏感性,为建立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性检测技术提供基础。方法分别从中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云南6省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病人粪便标本中分离... 目的测定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主要流行区现场分离株虫卵、毛蚴和尾蚴阶段对吡喹酮的敏感性,为建立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性检测技术提供基础。方法分别从中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云南6省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病人粪便标本中分离虫卵,建立日本血吸虫现场分离虫株;采用实验室已有的3株曼氏血吸虫株为对照。将各虫株虫卵分别孵育于5×10-6、10-6、5×10-7、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24h后移至清水孵化,观察虫卵的孵化率。将各虫株毛蚴分别暴露于5×10-6、10-6、5×10-7、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0、1、5min后观察比较毛蚴的运动及形态学变化。将各虫株尾蚴分别暴露于10-5、6×10-7、4×10-7、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0、20、40、60、80、100min后,解剖镜下观察尾蚴的泳动、收缩和断尾率的变化。并将结果与曼氏血吸虫株进行比较。结果经10-6,5×10-7、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24h后,日本血吸虫虫卵的孵化率分别为0.52%、11.90%和49.15%,曼氏血吸虫分别为4.17%、31.37%和92.53%。当暴露于10-6mol/L吡喹酮1min后,日本血吸虫毛蚴的变形率为100.00%,曼氏血吸虫为55.73%;当分别暴露于5×10-7、10-7mol/L吡喹酮5min后,日本血吸虫毛蚴的变形率为96.82%和21.80%,曼氏血吸虫毛蚴为21.80%和0。当暴露于10-5mol/L吡喹酮中40min,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断尾率为96.75%,曼氏血吸虫为28.30%;暴露于4×10-7mol/L吡喹酮中100min,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断尾率为95.82%,曼氏血吸虫为11.40%;当暴露于10-7mol/L吡喹酮中80min,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断尾率为29.65%,曼氏血吸虫尾蚴为0。结论日本血吸虫各现场分离株间在虫卵、毛蚴和尾蚴阶段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但均明显高于曼氏血吸虫。研究提示,将毛蚴移入5×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1min,镜下观察其变形率,可作为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观察指标,可用于现场判断病人化疗失败的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曼氏血吸虫 吡喹酮 抗药性 虫卵 毛蚴 尾蚴
下载PDF
防蚴润肤霜防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黄轶昕 高智慧 +6 位作者 蔡刚 吴锋 张燕萍 姜玉骥 奚伟萍 洪青标 孙乐平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CAS 2003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实验评价新型涂肤防护剂—防蚴润肤霜防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效果 ,并了解其对皮肤的急性刺激反应。方法采用模拟现场试验方法 ,分别在小白鼠腹部和尾部涂布防蚴润肤霜 ,并经泥水浸泡洗刷 4~ 8h后接种日本血吸虫尾蚴 ,饲养 4 0d... 目的实验评价新型涂肤防护剂—防蚴润肤霜防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效果 ,并了解其对皮肤的急性刺激反应。方法采用模拟现场试验方法 ,分别在小白鼠腹部和尾部涂布防蚴润肤霜 ,并经泥水浸泡洗刷 4~ 8h后接种日本血吸虫尾蚴 ,饲养 4 0d解剖小鼠观察感染情况。以小鼠感染率、平均虫荷数和减虫率为评价指标 ,同时进行皮肤急性刺激试验。结果防蚴润肤霜涂布小鼠腹部、尾部后减虫率达 10 0 % ;家兔皮肤急性刺激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防蚴润肤霜涂布皮肤后 4~ 8h具有完全防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 尾蚴 防蚴润肤霜 急性皮肤刺激试验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发育起点温度的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孙乐平 周晓农 +4 位作者 洪青标 黄轶昕 杨国静 奚伟萍 姜玉骥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03-306,共4页
目的 研究环境温度对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程度。 方法 采集无血吸虫感染的钉螺 ,以钉螺与毛蚴 1∶2 0比例感染 ,感染后置于 3 0℃、2 7℃、2 4℃、2 1℃和 18℃环境中饲养 ,计算钉螺体内血吸虫的尾蚴开放前期和... 目的 研究环境温度对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程度。 方法 采集无血吸虫感染的钉螺 ,以钉螺与毛蚴 1∶2 0比例感染 ,感染后置于 3 0℃、2 7℃、2 4℃、2 1℃和 18℃环境中饲养 ,计算钉螺体内血吸虫的尾蚴开放前期和发育速度 ,分析尾蚴开放前期和发育速度与环境温度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  2 1℃、2 4℃、2 7℃、3 0℃时血吸虫的尾蚴平均开放前期分别为 ( 12 8.89± 16.0 5 )d、( 95 .0 0± 2 1.0 3 )d、( 71.93± 12 .74)d和 ( 62 .74± 14 .19)d。尾蚴开放前期与环境温度的回归方程为 y =73 0 .68x-0 .8918(r =0 .9976,P <0 .0 1)。血吸虫发育速度与环境温度的回归方程为 y =0 .0 2 3 5ln(x) -0 .0 63 9(r =0 .9973 ,P <0 .0 1)。从此方程中推算出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5 .17℃± 0 .43℃。 结论 环境温度降低 ,钉螺体内血吸虫幼虫发育速度减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幼虫 钉螺 起点温度 开放前期 发育速度
下载PDF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XIV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成虫毛蚴和尾蚴对吡喹酮敏感性比较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洪军 梁幼生 +9 位作者 戴建荣 汪伟 曲国立 李幼子 邢云天 陶永辉 钱科 贾悦 杨振坤 魏剑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1-619,共9页
目的测定实验室诱导筛选获得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成虫、毛蚴和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变化,为建立吡喹酮敏感性检测/监测技术提供依据。方法以未暴露于吡喹酮的日本血吸虫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现场采集并经实验室传代的湖南株作为吡喹... 目的测定实验室诱导筛选获得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成虫、毛蚴和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变化,为建立吡喹酮敏感性检测/监测技术提供依据。方法以未暴露于吡喹酮的日本血吸虫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现场采集并经实验室传代的湖南株作为吡喹酮敏感株,以实验室传代并经吡喹酮抗性诱导的日本血吸虫江苏抗性诱导株及现场采集并经实验室吡喹酮抗性诱导的湖南抗性诱导株作为吡喹酮抗性株。分别收集各虫株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分为6组,5个服药组分别一次性灌服剂量为37.5、75、150、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对照组不给药;用药后14d解剖小鼠,收集小鼠体内成虫,计算虫负荷和减虫率,计算吡喹酮对各虫株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值)。取一定量各虫株尾蚴分别暴露于10-5、5×10-6、10-6、5×10-7mol/L和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20、40、60、80min和100min后,在解剖镜下观察尾蚴的断尾变化,计算各虫株尾蚴断尾率。取一定量各虫株毛蚴分别暴露于10-5、5×10-6、10-6、5×10-7mol/L和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1、3min和5min后,解剖镜下观察毛蚴的形态变化,计算各虫株毛蚴变形率。结果吡喹酮对江苏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诱导株的ED50值分别为147.7mg/kg和565.5mg/kg,对湖南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诱导株的ED50值分别为151.8mg/kg和467.2mg/kg。当暴露于10-5mol/L吡喹酮溶液中20min,江苏吡喹酮敏感株尾蚴断尾率为68.8%,吡喹酮抗性诱导株尾蚴断尾率为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暴露于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100min,江苏吡喹酮敏感株尾蚴断尾率为15.9%,吡喹酮抗性诱导株尾蚴断尾率为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暴露于10-5mol/L吡喹酮溶液中20min,湖南吡喹酮敏感株尾蚴断尾率为59.4%,吡喹酮抗性诱导株尾蚴断尾率为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暴露于5×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40min,湖南吡喹酮敏感株尾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吡喹酮 抗药性 成虫 毛蚴 尾蚴 半数有效剂量(ED50)
原文传递
紫外线照射前后日本血吸虫尾蚴抗原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华 陈晓光 +4 位作者 杨培梁 周晓红 沈树满 彭鸿娟 吴昆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97-699,共3页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紫外线(UV)照射后抗原成分的改变。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经UV(400 μW/cm2)照射1 min 后,取其可溶性抗原经照射尾蚴抗原(UVCA)与未经照射的尾蚴可溶性抗原(NCA)同步进行SDS-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结果经UV照射后,...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紫外线(UV)照射后抗原成分的改变。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经UV(400 μW/cm2)照射1 min 后,取其可溶性抗原经照射尾蚴抗原(UVCA)与未经照射的尾蚴可溶性抗原(NCA)同步进行SDS-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结果经UV照射后,日本血吸虫尾蚴新出现了Mr 212 000和82 000抗原带,Mr 116 000、26 000和16 000抗原带浓度明显升高;NCA的Mr 67 000分子仅能被UVCA免疫猪血清识别,而不能被感染猪血清识别,Mr 79 000和94 000与免疫猪血清的反应也明显强于感染猪血清。结论UV照射后新出现或含量增加的抗原成分以及仅免疫猪血清所识别的抗原分子可能是照射尾蚴激发高度保护性免疫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日本血吸虫 尾蚴 抗原 血吸虫病
下载PDF
改良压碎逸蚴法接种环取样检测感染性钉螺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加松 何亮才 +9 位作者 付正银 袁梅枝 赵耀升 荣先兵 彭孝武 王璐 朱少良 贺正文 廖昌军 李华忠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1年第2期31-34,共4页
目的评价改良压碎逸蚴法接种环取样检测感染性钉螺的效果。方法按照双盲实验原则,对批量钉螺分别采用逸蚴法、压碎法和改良压碎逸蚴法检测感染性钉螺,比较3种方法漏检率和检测效率,改良压碎逸蚴法采用接种环取样,对样本表层水样中的尾... 目的评价改良压碎逸蚴法接种环取样检测感染性钉螺的效果。方法按照双盲实验原则,对批量钉螺分别采用逸蚴法、压碎法和改良压碎逸蚴法检测感染性钉螺,比较3种方法漏检率和检测效率,改良压碎逸蚴法采用接种环取样,对样本表层水样中的尾蚴定性与定量。结果检测样本186份(每份100只钉螺)。改良压碎逸蚴法、逸蚴法和压碎法分别检出阳性样本32、30份和32份;逸蚴法漏检率为6.25%,压碎法和改良压碎逸蚴法无漏检;3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效率分别为13.02只/min、12.95只/min和1.58只/min,改良压碎逸蚴法和逸蚴法检测效率分别是压碎法的8.24倍和8.20倍;改良压碎逸蚴法接种环取样,250 ml水样中尾蚴数≥60条时检出率为100%。结论改良压碎逸蚴法适宜疫区批量检测感染性钉螺及感染性钉螺环境(段),简便、准确、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压碎逸蚴法 感染性钉螺 尾蚴
原文传递
珊瑚姜霜防止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蒋淑萱 黄秀琴 +4 位作者 张学筝 马丽梅 李坪 杜娟 毛一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70-172,共3页
目的 观察珊瑚姜霜阻止日本血吸虫尾蚴侵入皮肤的效果。方法 在小鼠裸腹上涂不同浓度珊瑚姜霜后 ,先在泥水中爬 8h模拟下水作业 ,然后再经腹部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 ,35 d后剖杀 ,用灌注法加撕碎法查找成虫 ,计算减虫率。结果  5 %珊... 目的 观察珊瑚姜霜阻止日本血吸虫尾蚴侵入皮肤的效果。方法 在小鼠裸腹上涂不同浓度珊瑚姜霜后 ,先在泥水中爬 8h模拟下水作业 ,然后再经腹部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 ,35 d后剖杀 ,用灌注法加撕碎法查找成虫 ,计算减虫率。结果  5 %珊瑚姜霜减虫率为 91%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尾蚴 珊瑚姜霜 感染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 Ⅻ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雌雄尾蚴对吡喹酮敏感性的比较 被引量:8
14
作者 梁幼生 戴建荣 +7 位作者 李洪军 汪伟 陶永辉 张键锋 李伟 朱荫昌 G.C.Coles M.J.Doenhoff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05-409,共5页
目的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抗性株雌性与雄性尾蚴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差异,为探索血吸虫对吡喹酮抗性产生机制提供线索。方法分别用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抗性株感染鼠粪便中的虫卵孵化毛蚴,以单只毛蚴感染单只光滑双脐螺,建立... 目的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抗性株雌性与雄性尾蚴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差异,为探索血吸虫对吡喹酮抗性产生机制提供线索。方法分别用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抗性株感染鼠粪便中的虫卵孵化毛蚴,以单只毛蚴感染单只光滑双脐螺,建立单性别血吸虫尾蚴系;以W1特异性序列为引物,采用直接PCR法鉴别出单性别系尾蚴的性别,分别将敏感株与抗性株的雌、雄尾蚴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吡喹酮溶液中,经一定时间后观察并计算尾蚴的断尾率。结果曼氏血吸虫尾蚴暴露于10-4、10-5、6×10-7mol/L和4×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100min,吡喹酮敏感株雄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66.7%、75.8%、43.5%和21.7%,雌性的断尾率分别为29.3%、27.9%、12.1%和7.6%,雄性尾蚴的断尾率显著高于雌性尾蚴(P均<0.05);而抗性株雄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43.3%、39.4%、25.4%和6.9%,雌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47.0%、38.9%、26.3%和6.3%,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曼氏血吸虫尾蚴分别暴露于10-4、10-5、6×10-7mol/L和4×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80min,敏感株雄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54.4%、68.6%、42.1%和16.1%,抗性株雄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30.2%、34.4%、20.1%和2.8%,敏感株显著高于抗性株(P均<0.05)。结论曼氏血吸虫雌雄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存在差异,雄性尾蚴敏感性高于雌性。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的产生与雄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血吸虫 尾蚴 吡喹酮 抗药性 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江苏省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Ⅵ基于水面日本血吸虫尾蚴富集的水体感染性检测技术 被引量:7
15
作者 曲国立 戴建荣 +6 位作者 邢云天 汪伟 杨振坤 赵正阳 郭娜 孙乐平 梁幼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5期510-513,共4页
目的探索水面血吸虫尾蚴富集方法,并与已有疫水检测技术相结合,建立新型快速敏感的疫水检测方法。方法选取大豆油、汽油、试剂煤油、异佛尔酮等进行扩展剂筛选。借助扩展剂在水面扩散时所形成的推力,对水面漂浮的尾蚴进行富集,然后采用P... 目的探索水面血吸虫尾蚴富集方法,并与已有疫水检测技术相结合,建立新型快速敏感的疫水检测方法。方法选取大豆油、汽油、试剂煤油、异佛尔酮等进行扩展剂筛选。借助扩展剂在水面扩散时所形成的推力,对水面漂浮的尾蚴进行富集,然后采用PE吸附膜及C-6膜粘附富集的尾蚴,快速确定水体的感染性。同时探索扩展剂剂量与扩散半径之间的关系。结果汽油、试剂煤油、异佛尔酮均可作为扩展剂进行实验,异佛尔酮的扩散效果最优。采用扩展剂富集后进行吸附膜粘取,可显著提高水中尾蚴检出率。结论新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感染性疫水的检出率,适合低感染度水体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预警 监测 扩展剂 C-6膜 尾蚴
原文传递
氯硝柳胺悬浮剂对日本血吸虫尾蚴影响的酶组织化学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洪军 梁幼生 +5 位作者 宫明强 戴建荣 茹炜炜 许永良 徐明 朱荫昌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90-194,F003,共6页
目的采用酶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经氯硝柳胺悬浮剂处理后的日本血吸虫尾蚴体内酶活性变化,以研究其杀蚴机制。方法将正常尾蚴和经氯硝柳胺悬浮剂浸泡后的尾蚴粘附于盖玻片上,室温晾干;分别对2组尾蚴进行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乳酸脱氢酶(L... 目的采用酶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经氯硝柳胺悬浮剂处理后的日本血吸虫尾蚴体内酶活性变化,以研究其杀蚴机制。方法将正常尾蚴和经氯硝柳胺悬浮剂浸泡后的尾蚴粘附于盖玻片上,室温晾干;分别对2组尾蚴进行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酶组织化学染色;常规法制片,显微镜观察着色反应;采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定其平均灰度值。结果CCO、LDH、SDH、AChE和NOS在尾蚴的头器、腹吸盘和尾干部位的酶活性较高。其中用药组CCO、LDH和NOS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SDH用药组和对照组的活性变化差异无显著性,而AchE用药组的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氯硝柳胺引起尾蚴耗能加剧导致机体的能量供应障碍,能量的短时间耗竭是引起尾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硝柳胺悬浮剂 日本血吸虫 尾蚴 酶组织化学
下载PDF
钉螺与血吸虫的共生机制 被引量:6
17
作者 闾丘思嘉 周云飞 汪世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39-1244,共6页
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也是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环节,其在血吸虫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毛蚴入侵钉螺、胞蚴的发育、尾蚴的成熟与逸出和血吸虫寄生对钉螺的影响4个方面对钉螺与血吸虫的共生机制予以综述,旨在为揭示钉螺与血... 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也是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环节,其在血吸虫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毛蚴入侵钉螺、胞蚴的发育、尾蚴的成熟与逸出和血吸虫寄生对钉螺的影响4个方面对钉螺与血吸虫的共生机制予以综述,旨在为揭示钉螺与血吸虫的共生关系提供文献数据。但是,血吸虫与钉螺的寄生关系较为复杂,二者共生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待更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钉螺 毛蚴 胞蚴 尾蚴
下载PDF
放逸短沟蜷体内并殖吸虫尾蚴、子雷蚴与类似吸虫幼虫的比较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友松 林金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5-18,共4页
本文报告在福建省可分别充当卫氏并殖、三平正并殖第一中间宿主的放逸短沟蜷体内发现的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的尾蚴、子雷蚴同类似吸虫幼虫的比较研究。总共检查捕自邵武等县(市)13025只螺蛳,发现并殖吸虫与类似者的尾蚴、子雷... 本文报告在福建省可分别充当卫氏并殖、三平正并殖第一中间宿主的放逸短沟蜷体内发现的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的尾蚴、子雷蚴同类似吸虫幼虫的比较研究。总共检查捕自邵武等县(市)13025只螺蛳,发现并殖吸虫与类似者的尾蚴、子雷蚴分别为33只(0.25%)与83只(0.63%),各地的标本检查结果见表1。两者的尾蚴、子雷蚴检测结果的比较见表2、3。这些结果显示:两者的子雷蚴在形态及大小上非常近似,而尾蚴则有差别,同并殖吸虫尾比较,类似者个体小(约180μm),组织结构模糊,腹吸盘下方凹陷呈“Y”字型(并殖吸虫尾蚴为倒三角形),感染率高且可在非并殖吸虫疫区发现,实验感染溪蟹或狗、猫不能获得并殖吸虫囊蚴或成、幼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逸短沟蜷 并殖吸虫 尾蚴
下载PDF
氯硝柳胺悬浮剂灭蚴和预防血吸虫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神学慧 戴建荣 +4 位作者 李叶芳 梁幼生 李洪军 唐建霞 陈祥平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8期600-602,共3页
目的了解氯硝柳胺悬浮剂(SCN)杀灭日本血吸虫尾蚴效果,寻找适宜杀蚴剂量,为制定预防血吸虫感染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将SCN配制成氯硝柳胺有效浓度(W/W)分别为1×10-5、0.5×10-5、1×10-6、0.5×10-6、1×10-7... 目的了解氯硝柳胺悬浮剂(SCN)杀灭日本血吸虫尾蚴效果,寻找适宜杀蚴剂量,为制定预防血吸虫感染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将SCN配制成氯硝柳胺有效浓度(W/W)分别为1×10-5、0.5×10-5、1×10-6、0.5×10-6、1×10-7、0.5×10-7溶液,测定SCN杀尾蚴的效果;配制氯硝柳胺有效浓度为1.2×10-5、1.2×10-6、1.2×10-7、1.2×10-8、1.2×10-9、1.2×10-10溶液,用接种环取日本血吸虫尾蚴200条,加入上述浓度的药液中,分别于0、10、30min后投入小鼠,感染30 min,感染后饲养45 d,解剖,观察小鼠感染情况;用SCN 0.02 g/m2分别喷入水体表面,1 h后用哨鼠法测定水体感染性。结果尾蚴接触氯硝柳胺有效浓度≥0.5×10-61 min 100%死亡,≥0.5×10-72 min100%死亡,≥1×10-830 min 100%死亡,<0.5×10-860 min全部存活。尾蚴接触氯硝柳胺有效浓度1.2×10-5,10、30min后小鼠无感染;接触1.2×10-6,10 min后小鼠80%感染,虫负荷为3.2条/只,接触30 min后鼠无感染。现场水体用药前做尾蚴感染试验,感染率为33.33%;用SCN 0.02 g/m2喷洒水表面1 h后,哨鼠测定感染率为0。结论 SCN具有杀灭血吸虫尾蚴作用,可用于灭蚴及预防血吸虫病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硝柳胺悬浮剂 血吸虫 日本 尾蚴 急性感染
原文传递
钉螺体内日本血吸虫尾蚴发育期的形态及其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毕晓云 周述龙 李瑛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44-253,共10页
本文通过活体标本、连续切片、全封标本及扫描电镜观察了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子胞蚴体内尾蚴发育期的形态。日本血吸虫尾蚴发育分为五期,即胚细胞期、胚球期、尾蚴雏体期、成熟前期和成熟期。与曼氏血吸虫尾蚴发育... 本文通过活体标本、连续切片、全封标本及扫描电镜观察了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子胞蚴体内尾蚴发育期的形态。日本血吸虫尾蚴发育分为五期,即胚细胞期、胚球期、尾蚴雏体期、成熟前期和成熟期。与曼氏血吸虫尾蚴发育进行比较,日本血吸虫尾蚴在胚球期无极化现象;尾蚴雏体期的尾芽形态多非圆球形,尾叉形成较早。钻腺及焰细胞均在此期发生,较曼氏血吸虫尾蚴早。除了上述头器、头腺、钻腺、焰细胞及消化器官进一步发育外,体内散在胚细胞结集为生殖始基,体表感觉乳突分化与体尾肌细胞的发育,尾蚴从成熟前期过渡到成熟期。 电镜首次原位观察尾蚴发育在子胞蚴育腔内的自然状态。尽管偶尔可见到胞蚴体壁与胚元之间某些结构联系,但大部份的胚元各自独立混杂在育腔之中。此外尚注意到尾蚴体棘发生在成熟前期,但其密度较成熟尾蚴小,而其大小却比成熟尾蚴的大。尾蚴头器上感觉乳突和围褶可能先于内部腺体细胞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尾蚴 形态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