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形态及成因 被引量:80
1
作者 苏明 李俊良 +3 位作者 姜涛 田姗姗 张成 解习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93,共9页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平面上呈"S"型、NE向展布,西起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带,经乐东凹陷、陵水凹陷、松南凹陷、宝岛凹陷、长昌凹陷,向东延伸进入西沙海槽。剖面形态上存在"V"型、"W"型、"U"型和...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平面上呈"S"型、NE向展布,西起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带,经乐东凹陷、陵水凹陷、松南凹陷、宝岛凹陷、长昌凹陷,向东延伸进入西沙海槽。剖面形态上存在"V"型、"W"型、"U"型和复合型等4种类型。通过不同区域峡谷下切底界面的形态变化及充填特征,将中央峡谷划分为东段、西段和转换段3个区段,转换段与琼东南盆地的构造转换段相一致,即以西地区控凹断裂为NE向,而以东地区控凹断裂渐变为NEE或EW向。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成因与构造作用和深水沉积作用关系密切,峡谷东段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特别是深部隆起的存在为黄流期中央峡谷的形成提供了"限制性"作用,并且为后期中央峡谷的发育提供了"限制性通道";西段则受深水沉积作用的控制,重力流沉积为中央峡谷的下切和充填提供了来源。每期中央峡谷的形成均稍早于或与该时期陆坡的发育同期,最早形成于盆地东部,并随陆坡的持续向西迁移表现为不断向西上溯,下切能力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峡谷 形态特征 中新世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中央峡谷大气田分布与成藏规律 被引量:61
2
作者 王振峰 孙志鹏 +7 位作者 张迎朝 郭明刚 朱继田 黄保家 张道军 江汝锋 满晓 张海洋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64,共11页
南海北部西区琼东南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深水油气勘探区之一,具有不同于世界经典深水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与石油地质条件,早期合作勘探研究进展缓慢。经过持续科技攻关,中国海油自主创新,在"十二五"期间攻克了制约勘探的成盆、成... 南海北部西区琼东南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深水油气勘探区之一,具有不同于世界经典深水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与石油地质条件,早期合作勘探研究进展缓慢。经过持续科技攻关,中国海油自主创新,在"十二五"期间攻克了制约勘探的成盆、成烃、成藏等关键问题,获得了勘探重大突破,发现了由多个大中型气田组成的中央峡谷大气田。天然气主要富集在峡谷下部黄流组浊积水道砂,上部莺歌海组海底扇次之。研究认为,大气田具有以下成藏特征:崖城组海陆过渡相与海相烃源岩为主力气源岩,浊积水道砂与海底扇大型储集体埋藏浅、储层物性优良,多期浊积砂组成大型岩性圈闭群,微断层与裂隙垂向沟通深部烃源岩与浅部圈闭,晚期厚层半深海泥岩盖层保存条件好。天然气藏具有"多藏独立、纵向叠置"的特点,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控藏。中央峡谷仍有多个有利目标,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琼东南盆地 深水 中央峡谷 大气田 成藏规律 成藏组合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天然气来源及运聚模式 被引量:57
3
作者 黄保家 王振峰 梁刚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4,共7页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发育巨厚的第三系沉积,尤其是SS22-1、SS17-2气田的重要发现使之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关注的热点地区。综合利用钻获天然气及烃源岩地化资料,并结合深水区地质条件,分析了中央峡谷天然气的组成特征与成因类型、...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发育巨厚的第三系沉积,尤其是SS22-1、SS17-2气田的重要发现使之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关注的热点地区。综合利用钻获天然气及烃源岩地化资料,并结合深水区地质条件,分析了中央峡谷天然气的组成特征与成因类型、来源及运聚机理。结果表明,中央峡谷上中新统黄流组的天然气以烃类气为主且干燥系数高,甲烷、乙烷碳同位素较重,属高成熟煤型气;天然气轻烃参数、甲烷氢同位素组成及烷烃气碳同位素指纹均与YC13-1气田天然气相似,伴生的凝析油检测出在崖城组烃源岩中普遍发现的奥利烷和树脂化合物等特征标志物,指示这些天然气可能主要来自陵水凹陷南斜坡前三角洲背景下的渐新统崖城组煤系及浅海泥岩富含的陆源有机质;进而建立了底辟(裂隙)沟源、浮力及深部高压驱动、晚期成藏的天然气运聚模式,由此预示在深水区除了中央峡谷之外,中央坳陷的北部断坡带、紧靠崖城组烃源灶的南部低凸起也是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组成特征 成因类型 来源 运聚模式 中央峡谷 深水区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深水天然堤—溢岸沉积 被引量:44
4
作者 李冬 王英民 +2 位作者 王永凤 徐强 王杰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89-694,共6页
中央峡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面积较广,内部天然堤—溢岸沉积发育。深水天然堤—溢岸可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深受油气工业界的关注。为了指导中央峡谷的油气勘探,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地震剖面以及均方根振幅属性对中央峡谷内... 中央峡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面积较广,内部天然堤—溢岸沉积发育。深水天然堤—溢岸可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深受油气工业界的关注。为了指导中央峡谷的油气勘探,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地震剖面以及均方根振幅属性对中央峡谷内部天然堤—溢岸沉积的形态和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天然堤—溢岸的沉积模式,并对其油气勘探前景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天然堤—溢岸沉积在剖面上呈"海鸥翼"状,平面上位于水道充填的两侧并平行于水道的延伸方向;古地貌低位置控制了天然堤—溢岸沉积在峡谷中的位置,并在古地貌起伏变化区提供了池状可容纳空间,为天然堤—溢岸沉积提供了沉积场所,而在以倾斜为主的地区没有可容纳空间,天然堤—溢岸沉积不发育;天然堤—溢岸沉积可形成岩性圈,如闭配合断层、"气烟囱"等可形成油气聚集,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堤—溢岸 古地貌 琼东南盆地 中央峡谷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深水大气田形成关键要素与勘探前景 被引量:38
5
作者 姚哲 王振峰 +5 位作者 左倩媚 孙志鹏 党亚云 毛雪莲 满晓 李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58-1366,共9页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发现的大气田位于中央峡谷乐东—陵水段,具有气层厚度大、储层物性好、纯烃含量高、单层测试产量高等特点。研究认为煤系烃源岩供烃、重力流水道砂岩储集、底辟近源垂向运移是形成中央峡谷深水大气田的三大决定性因...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发现的大气田位于中央峡谷乐东—陵水段,具有气层厚度大、储层物性好、纯烃含量高、单层测试产量高等特点。研究认为煤系烃源岩供烃、重力流水道砂岩储集、底辟近源垂向运移是形成中央峡谷深水大气田的三大决定性因素。古近系崖城组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广泛分布,成熟度高,是主力烃源岩;高温高压凹陷深埋藏烃源岩仍具较好的生烃潜力。中央峡谷是南海北部深水区独特的重力流沉积体系,具有分段式发育、多物源汇聚、多期次充填特征,重力流水道砂形成了该深水区厚层优质储层;且水道砂岩被后期泥质水道切割、块体流改造,与峡谷壁联合形成了多个岩性圈闭。深部异常高压促使凹陷内底辟、裂隙比较发育,底辟作为垂向高效沟源通道,油气可直接运移至中央峡谷内的岩性圈闭聚集成藏。深水区烃源条件优越、储集条件良好、勘探目标成群成带分布,天然气总潜力超2×1012 m3,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乐东—陵水凹陷以及宝岛—长昌凹陷的海底扇形成的构造-岩性圈闭群是继中央峡谷之后的深水区下步有利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深水气田 中央峡谷 成藏条件 勘探前景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35
6
作者 杨金海 李才 +3 位作者 李涛 宋爱学 王利杰 周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141-2149,共9页
利用钻井岩芯、岩屑地质化验资料及测井、二维、三维地震数据,综合分析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储层的发育特征、天然气成藏条件及成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峡谷中、下部堆积的多期浊积砂岩,储集物性好,是该区带的优质储层;峡谷内发... 利用钻井岩芯、岩屑地质化验资料及测井、二维、三维地震数据,综合分析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储层的发育特征、天然气成藏条件及成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峡谷中、下部堆积的多期浊积砂岩,储集物性好,是该区带的优质储层;峡谷内发育的大量岩性、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为天然气聚集造就了重要场所;凹陷中的渐新统崖城组煤系烃源岩及广厚的半封闭浅海泥岩生气潜力大,提供了丰富的烃源基础;峡谷下方的底辟/微裂隙是深部崖城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向上运移的重要通道。可见,中央峡谷成藏条件优越,圈闭有效性和运移是该区天然气成藏的关键要素;由于峡谷内圈闭大多数定型于上新世莺歌海组沉积时期,与下伏崖城组烃源岩主生气期形成合理配置,因此,天然气成藏较晚,L1、L2和L3气田的重大发现就是很好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深水区 中央峡谷 天然气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南海北部古河流演变对欧亚大陆东南缘早新生代古地理再造的启示 被引量:26
7
作者 邵磊 崔宇驰 +3 位作者 乔培军 朱伟林 钟锴 周俊燊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6-231,共16页
欧亚大陆东南缘早新生代古地理演变包含了华南沿海中生代山脉的逐步消减与南海的逐步扩张形成等重大事件。南海北部始新统—下中新统"源-汇"路径研究发现,南海沉积物物源在该时期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始新世和早渐新世,源自南... 欧亚大陆东南缘早新生代古地理演变包含了华南沿海中生代山脉的逐步消减与南海的逐步扩张形成等重大事件。南海北部始新统—下中新统"源-汇"路径研究发现,南海沉积物物源在该时期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始新世和早渐新世,源自南海西部古隆起的"昆—莺—琼"河流系统向南海东部地区输送了大量沉积物,包括珠二坳陷在内的南海北部南侧大部分地区受南海西部物源的控制,仅在珠一坳陷接受来自华南大陆珠江的沉积物;晚渐新世,南海西部物源逐步被北部珠江物源取代;到早中新世,珠江来源沉积物全面越过番禺低凸起进入珠二坳陷,大量来自华南内陆的沉积物被珠江运输至南海盆地,"昆—莺—琼"古河流进一步萎缩,仅在南海西部琼东南盆地分布,并且由西向东沉积物源区昆嵩地块逐渐被海南岛取代。南海西部自晚中新世以来发育的中央峡谷正是该古河流的残余。南海新生代早期"昆—莺—琼"河流系统的发现及珠江演变过程的构建,对于深刻认识该地区新生代早期古地理特征、整个欧亚大陆东南缘的古地貌重建以及盆地的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物源 “源-汇”对比 古地理 中央峡谷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重力流沉积体系及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24
8
作者 姚哲 朱继田 +4 位作者 左倩媚 满晓 毛雪莲 王真真 党亚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1-30,共10页
我国深水油气勘探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深水沉积重力流理论的研究亟待加强。为此,利用地震、新钻井岩心、壁心、岩屑化验分析及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重力流发育条件、沉积特征,并围绕烃源、储层、运移等制约深水油气成... 我国深水油气勘探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深水沉积重力流理论的研究亟待加强。为此,利用地震、新钻井岩心、壁心、岩屑化验分析及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重力流发育条件、沉积特征,并围绕烃源、储层、运移等制约深水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对深水区中央坳陷重力流领域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深水区大型储集体发育,主要发育了中央峡谷黄流组浊积水道砂沉积体系、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莺歌海组海底扇沉积体系和长昌宝岛凹陷陵水组、三亚组海底扇沉积体系等三大重力流沉积体系;②该盆地早渐新统崖城组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和半封闭浅海相泥岩地层是深水区重要的烃源岩,渐新统上新统深水区发育的陵水组海底扇、三亚组海底扇、梅山组海底扇、黄流组峡谷水道、莺歌海组海底扇砂岩与上覆半深海、深海泥岩形成了5套区域性储盖组合,近源底辟、近源断裂是深水区两种垂向高效通源模式;③中央峡谷陵水17-2气田的勘探成功,揭示了以中央峡谷为代表的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重力流领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结论认为,乐东一陵水凹陷和宝岛一长昌凹陷海底扇领域同样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是深水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突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深水区 中央峡谷 重力流 沉积体系 油气勘探 有利区块 勘探区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黄流组物源特征 被引量:17
9
作者 左倩媚 张道军 +3 位作者 何卫军 王亚辉 王真真 陈杨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23,共9页
物源分析作为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物源体系决定了砂体的展布和储集性能。为明确中央峡谷体系黄流组储集体展布规律及下一步勘探方向,本文应用中央峡谷最新钻井资料,采用重矿物组合、锆石U-Pb测年等分析方法,结合地震反射特征,... 物源分析作为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物源体系决定了砂体的展布和储集性能。为明确中央峡谷体系黄流组储集体展布规律及下一步勘探方向,本文应用中央峡谷最新钻井资料,采用重矿物组合、锆石U-Pb测年等分析方法,结合地震反射特征,对中央峡谷黄流组物源体系特征进行分析。地震反射特征表明来自海南隆起和昆嵩隆起物源的三角洲体系,通过二次搬运沉积了陆架斜坡区和盆底的低位海底扇,为中央峡谷的沉积充填提供了充足的粗碎屑沉积物;新钻井黄流组样品中重矿物组合以白钛矿、石榴石、磁铁矿含量较高为主要特征,与莺歌海盆地受蓝江物源影响和琼东南盆地受丽水-秋滨河物源影响的地层重矿物组合相似;锆石U-Pb测年分析表明,中央峡谷黄流组地层中样品年龄图谱具有30~2 000Ma变化范围,与莺歌海盆地受昆嵩隆起物源影响的钻井以及越南现代河流采集的沙样具有非常一致的年龄段和丰度。综上所述,中央峡谷受多物源的影响,越南昆嵩隆起为主的琼东南盆地西部物源体系,是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晚中新世深水扇以及中央峡谷粗碎屑物质的主要沉积物供给来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深水区 中央峡谷 黄流组 物源分析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沉积微相特征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道军 王亚辉 +3 位作者 王振峰 左倩媚 何卫军 赵鹏肖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4-1121,共8页
/中央峡谷位于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是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迄今为止,对于峡谷的成因及沉积微相的认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近来,峡谷内又新增了多口钻井,系统的分析总结峡谷的充填期次、沉积微相的划分... /中央峡谷位于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是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迄今为止,对于峡谷的成因及沉积微相的认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近来,峡谷内又新增了多口钻井,系统的分析总结峡谷的充填期次、沉积微相的划分及骨架砂体的展布意义重大,将直接影响到峡谷下一步的勘探部署。因此,本文以钻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岩矿特征、粒度分析、沉积构造、古生物特征、测井相等的分析,再结合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综合分析了地震剖面、均方根振幅属性、多种切片技术等地震相特征,根据从点到面的研究思路对黄流组时期(S40-S10)中央峡谷发育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研究,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大型侵蚀型水道,具有曲流水道特征,类似陆上曲流河沉积,发育点砂坝、天然堤复合体、泥质水道等沉积微相;综合构造背景、古地貌及古地貌与平面沉积相叠合图的研究表明,点砂坝主要发育于峡谷古地形的弯曲处,系水道不断迁移摆动而形成的侧向加积体,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振幅叠瓦状前积型特征,岩性为块状细砂岩夹薄层泥岩,测井曲线GR呈中一高幅箱形夹薄层低幅齿形,为正旋回沉积特征。点砂坝规模不等,面积约8~20.5k㎡;天然堤复合体范围较窄,这可能受峡谷壁的限制作用影响。已钻井也证实,点砂坝作为峡谷水道的骨架砂体,储层物性好,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中央峡谷 沉积微相 点砂坝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富气凹陷形成控制因素与勘探实践——以陵水凹陷为例 被引量:13
11
作者 沈怀磊 张功成 +3 位作者 孙志鹏 何玉平 杨东升 张义娜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02期83-90,共8页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陵水凹陷下渐新统崖城组广泛发育潮坪—潟湖沉积体系,其煤系地层在高地温场背景下广泛生气,是主力烃源岩;中新统莺歌海组—黄流组沉积期琼东南盆地发育中央峡谷水道,横穿陵水凹陷,水道砂体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水道砂...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陵水凹陷下渐新统崖城组广泛发育潮坪—潟湖沉积体系,其煤系地层在高地温场背景下广泛生气,是主力烃源岩;中新统莺歌海组—黄流组沉积期琼东南盆地发育中央峡谷水道,横穿陵水凹陷,水道砂体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水道砂体周围被广泛发育的半深海—深海相泥岩覆盖,封盖条件优越;热流体成因的底辟带为崖城组煤系地层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运移到莺歌海组—黄流组水道砂体中提供了有效通道。上述因素共同控制了陵水凹陷成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潜在富气凹陷,勘探发现了陵水1-1气田,显示出良好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区 陵水凹陷 煤系地层 中央峡谷水道 底辟带 富气凹陷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早上新世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及物源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永凤 王英民 +1 位作者 李冬 徐强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52,68,共4页
为确定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早上新世沉积物(距今5.5Ma)物质来源,取中央峡谷沉积物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分析,经球粒陨石标准化后,在稀土元素含量分布模式中呈斜率负值的形式,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具有较高的∑LREE/∑HREE值(轻稀土元素总量与... 为确定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早上新世沉积物(距今5.5Ma)物质来源,取中央峡谷沉积物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分析,经球粒陨石标准化后,在稀土元素含量分布模式中呈斜率负值的形式,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具有较高的∑LREE/∑HREE值(轻稀土元素总量与重稀土元素总量比值),平均为13.23,中等正Eu异常,δEuN(Eu异常)平均为3.29。经对比发现,其特征与红河沉积物最为相似,断定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红河物源,在琼东南盆地的流向为自西向东流;此外,δEuN值与∑LREE/∑HREE记录了母岩区的特征,而不受搬运、水动力、沉积、成岩及变质作用影响,是成功判别中央峡谷沉积物来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中央峡谷 稀土元素 物源分析
下载PDF
Geology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in the deepwater of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with focus on natural gas 被引量:10
13
作者 WANG Zhenfeng SUN Zhipeng +5 位作者 ZHANG Daojun ZHU Jitian LI Xushen HUANG Baojia GUO Minggang JIANG Rufe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57-70,共14页
The deepwater of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to southern parts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QDN Basin), which is a key site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study, th... The deepwater of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to southern parts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QDN Basin), which is a key site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di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gravity-magnetic data, extensive 3D seismic survey, cores and cuttings, paleontology and geochemical indexes, proposed the mechanism of natural gas origin, identified different oil and gas systems, and established the model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in the deep-water region. Our basin tectonic sim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evolution of QDN Basin was controlled by multiple-phased tectonic movements, such as Indochina-Eurasian Plate collision, Tibetan Uplift, Red River faulting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Paleogene rifting, Neogene depression, and Eocene intensive faulting and lacustrine deposits. The drilling results show that this region is dominated by marine- terrestrial transitional and neritic-bathyal facies from the early Oligocene. The Yacheng Formation of the early Oligocene is rich in organic matter and a main gas-source rock.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geochemical data from the latest drilling wells, Lingshui, Baodao, Changchang Sags have good hydrocarbon-generating potentials, where two plays from the Paleogene and Neogene reservoirs were developed. Those reservoirs occur in central canyon structural-lithologic trap zone, Changchang marginal trap zone and southern fault terrace of Baodao Sag. Among them, the central canyon trap zone has a great potential for exploration because the various reservoir- forming elements are well developed, i.e., good coal-measure source rocks, sufficient reservoirs from the Neogene turbidity sandstone and submarine fan, faults connecting source rock and reservoirs, effective vertical migration, late stage aggregation and favorable structural-lithological composite trapping. These study results provide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basis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DEEPWATER natural gas petroleum system central canyon reservoir-formingconditions Qiongdongnan Basin
下载PDF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成因新认识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亚辉 张道军 +3 位作者 赵鹏肖 陈扬 黄灿 苏榆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7-104,共8页
通过对区域构造断裂体系和逐渐连片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析,认识到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形成机制除了与晚中新世区域构造变动、大规模海平面下降、充足物源供给以及凹槽型古地形特征等因素相关之外,还存在另外一个非常重要因... 通过对区域构造断裂体系和逐渐连片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析,认识到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形成机制除了与晚中新世区域构造变动、大规模海平面下降、充足物源供给以及凹槽型古地形特征等因素相关之外,还存在另外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峡谷底部早期隐伏断裂带的存在。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发育平行于陆架坡折的大规模深水峡谷,峡谷底部发育大型走滑断层以及走滑断层派生出一系列次级断层形成的地层破碎带,认识到峡谷的形成、规模以及展布方向均受断裂带影响;相应地峡谷的充填及演化亦是受物源、海平面变化、重力流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和相互叠加的过程。从而为研究经历了裂陷期和坳陷期盆地演化过程形成的大型峡谷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琼东南盆地 深水区 中央峡谷 成因机制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西段莺歌海组沉积演化及储层预测 被引量:11
15
作者 黄卫 解习农 +3 位作者 何云龙 吴景富 赵志刚 王西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09-816,共8页
发育于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陵水凹陷、松南低凸起的中央峡谷西段,早期充填了厚达700m的深海重力流沉积。基于两口钻井和两块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内中央峡谷早期的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地震剖面波组特征和对比井震资料,将... 发育于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陵水凹陷、松南低凸起的中央峡谷西段,早期充填了厚达700m的深海重力流沉积。基于两口钻井和两块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内中央峡谷早期的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地震剖面波组特征和对比井震资料,将峡谷充填划分为5个沉积期次;在井震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反射特征、地震切片及属性分析,识别出四种主要的沉积类型:水道复合体、水道一天然堤、浊积席状砂、块体流。沉积期次l主要为水道复合体,沉积期次2和3主要为水道一天然堤,沉积期次4主要为块体流和水道一天然堤,沉积期次5主要为块体流和浊积席状砂。峡谷DSI-DS3主要受轴向物源控制,以浊流沉积为主,富砂;DS4~DS5逐渐受北部陆坡物源控制,以块体流沉积为主,富泥。浊流沉积是峡谷内优良的储集体,普遍发育于峡谷充填下部,与上部块体流沉积可以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峡谷 莺歌海组 沉积演化 沉积期次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Evolution of deepwat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Qiongdongnan Basin,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9
16
作者 WANG Zhenfeng JIANG Tao +3 位作者 ZHANG Daojun WANG Yahui ZUO Qianmei HE Weiju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10,共10页
Over the past several years, a number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These oil/gas fields demonstrate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 Over the past several years, a number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These oil/gas fields demonstrate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deepwat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re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large-scale clastic reservoirs. Integration between seismic and borehole data were necessary to best clarify the distribution and quality of these deepwater reservoirs. Geochemical and paleobiological evidence from discrete samples was also applied to document specific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Qiongdongnan Basin has existed as a thriving marine environment since Oligocene, when several rifting depressions develop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Qiongdongnan Basin. Triggered by the faults activities, several distinct provenances supplied the coarse sediments, transporting and depositing them in deep parts of the rifting depressions. A fan delta system then formed nearby the source in the deeper area of these rifting depressions.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Qiongdongnan gradiationally became deepwater since early Miocene. Consequently, abundances of sediments were transported from Hainan Island and Southern Uplift, and then sunk into the basin center. The submarine fans revealed by many boreholes in this area verified them as good reservoir. Because the area reached its lowest sea level at late Miocene and the Southern Uplift subsidenced under sea level, not providing any sediment, so that the carbonate mesa and biorhythms characteristic of this area also developed during this period. In the west part of Qiongdongnan Basin, sediments transported from Vietnam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the Tibetan Uplift. Consequently, a central canyon developed along the center of Qiongdongnan Basin, which has been confirmed by several boreholes as a favorable hydrocarbon reservoir.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deepwat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evolution is potentially highly beneficial to fut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water environment Qiongdongnan Bas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central canyon submarine fan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天然气藏输导模式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静静 刘震 +2 位作者 王子嵩 曹尚 孙晓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3-199,共7页
琼东南盆地晚期构造活动较弱,为了阐明该盆地深水区深层古近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如何运移至浅层新近系中央峡谷储集体聚集成藏这一问题,利用地震分频处理技术提高3D地震资料分辨率,开展断裂输导体系识别,结合区域断裂发育特征建立天然... 琼东南盆地晚期构造活动较弱,为了阐明该盆地深水区深层古近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如何运移至浅层新近系中央峡谷储集体聚集成藏这一问题,利用地震分频处理技术提高3D地震资料分辨率,开展断裂输导体系识别,结合区域断裂发育特征建立天然气输导模式。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4期断裂活动,且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基于此,提出了断裂旋回的概念——一个断裂旋回包括了较短时间的断层活动期和较长时间的断层静止期。通过对比断裂旋回不同阶段断层输导天然气的差异特征,提出断层活动期高效涌流输导模式和断层静止期有效渗流输导模式,并指出超压断陷盆地涌流和渗流交替输导可以增强天然气输导效率。中央峡谷陵水段下方深层发育一系列沟通烃源岩的阶梯状断层,浅层发育许多高角度小断层,其是深部天然气运移至浅层的重要通道。建立了中央峡谷天然气"多期断裂—多断层"接力输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旋回 输导模式 天然气藏 中央斜谷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砂体成因与展布规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毛雪莲 朱继田 +2 位作者 姚哲 徐守立 唐历山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0-68,共9页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发现了陵水A-2大气田,钻井揭示其中央峡谷黄流组内充填有多期优质厚层的浊积水道砂岩,且被后期泥质水道切割及块体流改造,各期砂体的叠置关系复杂。为此,利用三维地震、最新钻井岩心、壁心、岩屑化验及测井等资料,综...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发现了陵水A-2大气田,钻井揭示其中央峡谷黄流组内充填有多期优质厚层的浊积水道砂岩,且被后期泥质水道切割及块体流改造,各期砂体的叠置关系复杂。为此,利用三维地震、最新钻井岩心、壁心、岩屑化验及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充填砂体的成因及其展布规律。结果表明:中央峡谷内黄流组至少发育4套厚层优质储层,且以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砂体为浊流沉积。砂体的堆积样式为垂向孤立式和侧向加积复合式。砂体的分布具有分段性,纵向上HL_Ⅰ砂组和HL_Ⅱ砂组在中央峡谷内均有发育,HL_Ⅲ砂组和HL_Ⅳ砂组在中央峡谷中下游段发育;横向上,峡谷平直段—低弯曲段砂体一般连片分布,中—高弯度段砂体呈独立块状分布。另外,根据中央峡谷内砂体在纵向上相互叠置、横向上连片分布的特征,建立了中央峡谷黄流组5期砂体在空间上的立体展布模式,对预测类似砂体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区 中央峡谷 砂体成因 展布规律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上新世中央峡谷物源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冬 徐强 王永凤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9-664,共6页
中央峡谷是南海西北部重要的沉积体之一,物源问题一直是其研究的焦点问题,并且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为了解决中央峡谷物源问题,本文利用重矿物、稀土元素以及锆石年龄等物源分析方法,通过与潜在物源区进行对比,确定了中央峡谷的主要物源... 中央峡谷是南海西北部重要的沉积体之一,物源问题一直是其研究的焦点问题,并且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为了解决中央峡谷物源问题,本文利用重矿物、稀土元素以及锆石年龄等物源分析方法,通过与潜在物源区进行对比,确定了中央峡谷的主要物源,探讨了其成因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红河是中央峡谷的主要物源,对中央峡谷的形成起到主导作用;2红河水系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重大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发生在3.6 Ma至今的某个时期;3中央峡谷源于红河,其形成与大河注入相关,并在琼东南盆地中央凹陷带形成大型储集体,为其成为深水油气勘探目标提供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峡谷 红河 正Eu异常 锆石年龄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黄流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伟 左倩媚 +2 位作者 张道军 朱继田 姚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7-124,共8页
在利用钻井和岩心资料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常规物性、压汞实验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黄流组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央峡谷黄流组砂岩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砂岩粒级较细且分选好,成熟度较高... 在利用钻井和岩心资料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常规物性、压汞实验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黄流组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央峡谷黄流组砂岩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砂岩粒级较细且分选好,成熟度较高。原生粒间孔为主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普遍为中孔细喉型。储层物性总体表现为中孔-特高孔、中渗-特高渗的特征。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是影响黄流组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深水浊流沉积的水道砂岩是发育优质储层的前提,同时中央峡谷特殊的水深和温压条件是影响储层成岩作用的重要因素。海水深度大,而实际地层埋深浅,储层总体处于低温常压环境中,以致成岩作用程度普遍不强,但中央峡谷黄流组储层物性的内在差异仍主要受控于压实作用,中央峡谷自西向东,水深增加,实际地层埋深变浅,压实作用减弱,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好,总体上峡谷东部气层含气饱和度也较西部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峡谷 黄流组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