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商分界、夏文化分期及“夏文化”定义诸题新探 被引量:9
1
作者 王震中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9-88,115,共11页
夏商文化分界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与第四期之交,其年代为公元前1553年或公元前1572年,由此上推471年,则夏代开始的年代应为公元前2024年或公元前2043年。按照这样的年代,早期夏文化应为中原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存,中期夏文化应为"新砦... 夏商文化分界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与第四期之交,其年代为公元前1553年或公元前1572年,由此上推471年,则夏代开始的年代应为公元前2024年或公元前2043年。按照这样的年代,早期夏文化应为中原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存,中期夏文化应为"新砦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第一期的遗存,晚期夏文化应为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第三期的遗存。长期以来,将"夏文化"定义为"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实际上有许多困惑和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应将夏文化定义为‘夏王朝时期夏后氏(夏王族)的文化’"这样一个新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化 早商文化 二里头文化 中原龙山文化 碳十四测年系列数据
原文传递
新夷夏东西说商榷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建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107-112,共6页
海岱龙山文化与岳石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中间除有一段时间上的缺环之外 ,不存在所谓的“断层”。岳石文化与海岱龙山文化以及更早的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前后相继 ,都是东夷族先民创造的文化。从主体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讲 ,先夏有夏 ,亦... 海岱龙山文化与岳石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中间除有一段时间上的缺环之外 ,不存在所谓的“断层”。岳石文化与海岱龙山文化以及更早的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前后相继 ,都是东夷族先民创造的文化。从主体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讲 ,先夏有夏 ,亦有东夷。海岱龙山文化与辽东半岛地区同时代文化以及中原龙山文化在较早时期就已开始了文化上的交流 ,其中海岱龙山文化与辽东半岛地区的龙山时代文化在文化面貌上基本相同 ,应属同一文化谱系 ,而作为其后续文化的岳石文化亦应属于同一族属。中国古史的研究特别是族属的研究应该开展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把握考古学文化的内涵 ,不能简单对应 ,也不能盲目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奏夏 海岱龙山文化 中原龙山文化 辽东半岛地区龙山文化 岳石文化
下载PDF
中原腹地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先民的肉食消费再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志鹏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5-166,共12页
动物考古学者多年来通过动物遗存的量化统计尤其是动物的最小个体数的定量统计来探讨古人肉食消费特征与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畜牧学和动物学对于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可食用肉量的科学调查资料,研究考古遗址中古... 动物考古学者多年来通过动物遗存的量化统计尤其是动物的最小个体数的定量统计来探讨古人肉食消费特征与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畜牧学和动物学对于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可食用肉量的科学调查资料,研究考古遗址中古人利用的动物能提供的可食用肉量并以此分析其肉食贡献。本文还通过中原腹地龙山文化时期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考古遗址的已有动物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提供的数据,在动物最小个体数统计的基础上统计不同种类的动物提供的可食用肉量及各自所占百分比,并与最小个体数统计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分析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总体上对于古人的肉食贡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古人获取肉食资源方式是以捕猎野生动物为主还是以饲养家养动物为主方面,两种统计方法所得结果较为一致,都支持袁靖先生对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获取肉食资源方式的研究结论。另一方面宜采用肉量估算方法来探讨具体每种动物尤其是不同家养动物对于先民的肉食贡献及古人的肉食消费状况,这有助于进一步探讨与古人肉食消费状况相关的考古学与历史学问题。此外,本文虽未直接讨论夏人的肉食消费状况,但本文探讨的时空范围内各考古学文化和重要考古遗址与夏文化的探索息息相关,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研究夏人的肉食种类、肉食消费特征及上述相关问题也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腹地 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 肉食消费 动物考古
原文传递
文化生态史观视野下的文明化进程——中原地区与太湖地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杰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30,38,共11页
"文化生态史观"是一种系统观点,它强调研究文化进程的发展,必须综合分析文化、环境诸因素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中原与太湖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结果不同,源于中原地区文化生态系统中某些因素的优越性,战争机制促成的社会组织、开... "文化生态史观"是一种系统观点,它强调研究文化进程的发展,必须综合分析文化、环境诸因素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中原与太湖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结果不同,源于中原地区文化生态系统中某些因素的优越性,战争机制促成的社会组织、开放性的文化特质、务实的社会意识、多样的生态环境与公元前三千纪末期的应时发展,这些都促使中原地区逐渐确立了文化上的强势地位。相比之下,太湖地区宗教特色的社会组织,面对危机缺乏变通;保守的文化特质,使文化缺乏革新和灵活性;务虚的社会心理,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单一的生态环境,使社会面对自然灾害缺乏灵活的应对。最终,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的一蹶不振,环太湖地区彻底丧失了发展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史观 文明化进程 中原地区 太湖地区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原文传递
中原地区出土史前平口袋足陶鬶研究
5
作者 李金斗 《考古学集刊》 2022年第1期66-82,I0029,共18页
通过搜集整理中原地区目前发现的平口袋足嘴,并对其进行型式划分及年代梳理,认为此类器物应是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由海岱地区经皖北传播至中原地区的,随后龙山文化时期在中原地区发展演变出独具特色的平口袋足斋,二里头文化时期再次受到了... 通过搜集整理中原地区目前发现的平口袋足嘴,并对其进行型式划分及年代梳理,认为此类器物应是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由海岱地区经皖北传播至中原地区的,随后龙山文化时期在中原地区发展演变出独具特色的平口袋足斋,二里头文化时期再次受到了来自海岱地区的影响。通过对其陶质、陶色及出土背景的分析,认为酱的社会属性在龙山到二里头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渐“去世俗化”,演变成早期礼器的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地区 陶鬶 龙山文化时期 二里头文化时期
原文传递
史前五帝时期中原地区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6
作者 叶万松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1-22,共22页
中国中原地区在五帝时期,即仰韶文化中期至龙山文化中期,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因为国家的出现是认定当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准。在这个历史时期,贫富分化、社会分层、阶级对立、矛盾激化,是国家产生的社会基础;画野分州、巡守四方、任土... 中国中原地区在五帝时期,即仰韶文化中期至龙山文化中期,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因为国家的出现是认定当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准。在这个历史时期,贫富分化、社会分层、阶级对立、矛盾激化,是国家产生的社会基础;画野分州、巡守四方、任土作贡、设朝立市,是国家行使主权的具体表现;始创礼制,允执厥中,修身治国,平均天下,即"中和"施政理念,是国家实施管理职能的指导思想;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监于万国,诸侯咸服,即当时出现的联盟国家,是当时社会政治组织的最高形式。学术界提出的文明三要素,即金属冶铸技术、文字、宫殿建筑与城市,在仰韶文化时期的中原地区已经相继出现。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时期发达的农业经济,以及在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过渡时期,即前仰韶文化与仰韶文化交替时期出现的个体婚制(一夫一妻制家庭)、奴隶制、私有财富,构成了中原地区中国文明社会的"史前的基础";仰韶文化早期中原地区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处于文明时代的孕育期;仰韶文化中期(黄帝时期)中原地区开始普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意味着"文明社会的细胞形态"——一夫一妻制家庭取代氏族制度获得最后的胜利,亦即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地区 仰韶文化中期 龙山文化中期 五帝时期 文明时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