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渭河盆地新生代地层与沉积演化研究:现状和问题 被引量:51
1
作者 王斌 郑洪波 +1 位作者 王平 何忠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26-1135,共10页
在前人划分基础上对渭河盆地新生代地层进行了重新梳理和部分修订,将红河组、白鹿塬组、冷水沟组、寇家村组、灞河组、蓝田组、三门组等区域地层单位及第四纪黄土—古土壤与《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进行了对照:把原属于蓝田组底部的砾岩... 在前人划分基础上对渭河盆地新生代地层进行了重新梳理和部分修订,将红河组、白鹿塬组、冷水沟组、寇家村组、灞河组、蓝田组、三门组等区域地层单位及第四纪黄土—古土壤与《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进行了对照:把原属于蓝田组底部的砾岩层划入灞河组;对三门组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其和蓝田组属于同期异相沉积而不存在上下关系;主张取消"张家坡组"和"游河组"并将其归入三门组。分析了渭河盆地始新世以来的构造张裂和沉积演化历史,认为始新世和晚中新世是其发育演化最重要的2个阶段,在时间和动力上与秦岭造山带的隆升以及鄂尔多斯高原的演化具有协同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 秦岭 新生代地层
原文传递
遥感技术在东昆仑新生代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薛腊梅 赵希涛 +1 位作者 张耀玲 高万里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0年第1期70-77,共8页
利用不同地质体在同一波段或相同地质体在不同波段具有不同色调的变化规律,对东昆仑东温泉盆地的ETM图像进行了详细地质解译,建立了新生代地层和新构造的解译标志。解译结果表明,在遥感图像上可以准确勾绘新生代地层的界线和确定新生代... 利用不同地质体在同一波段或相同地质体在不同波段具有不同色调的变化规律,对东昆仑东温泉盆地的ETM图像进行了详细地质解译,建立了新生代地层和新构造的解译标志。解译结果表明,在遥感图像上可以准确勾绘新生代地层的界线和确定新生代断裂位置。通过野外地质验证将新生代地层划分为10个填图单位,新生代断裂主要有近东西向的左旋走滑断裂和近北西西向的逆冲推覆构造。遥感地质解译和野外验证结果对比表明,多光谱遥感影像在新生代地质填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新生代地层 新构造 东温泉盆地 东昆仑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年代框架与沉积-构造演化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伟涛 张培震 +8 位作者 段磊 张博譞 刘康 黄荣 刘彩彩 张竹琪 郑德文 郑文俊 张会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8期3452-3475,共24页
柴达木盆地的新生代地层非常发育,保存了从新生代早期至第四纪之间连续、完整的沉积记录.更为重要的是,柴达木盆地中发育丰富的新生代动、植物化石,为利用磁性地层学与古生物地层学方法建立盆地尺度的新生代地层年代框架,揭示盆地沉积... 柴达木盆地的新生代地层非常发育,保存了从新生代早期至第四纪之间连续、完整的沉积记录.更为重要的是,柴达木盆地中发育丰富的新生代动、植物化石,为利用磁性地层学与古生物地层学方法建立盆地尺度的新生代地层年代框架,揭示盆地沉积演化、构造变形,以及青藏高原隆升、扩展的过程和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制约.然而,目前关于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层序和地层时代的认识还存在诸多矛盾之处。本文在野外观测、测量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柴达木盆地近年发表的相对连续、完整(厚度≥4500m)的磁性地层剖面,厘定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各岩石地层单元的地质年代.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柴达木盆地西缘可能自始新世开始沉积,中部自渐新世(约31Ma)开始沉积,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沉积范围扩大至盆地东部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自渐新世(31~26Ma)开始沉降,接受沉积的现象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开始发生构造变形.中中新世(约15Ma)以来,柴达木盆地沉积速率显著增加,盆地周缘山脉强烈隆升,揭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汇聚作用导致的地壳缩短开始主宰高原东北部的构造变形,使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造山带成为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扩展过程中最新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地层 磁性地层学 沉积-构造演化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泥岩压实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9
4
作者 郑丹 徐思煌 尚小亮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372-377,共6页
为了弄清楚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生界地层泥岩压实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关系,首先探讨了该地区泥岩压实的特征,并运用最高热解温度和生烃指数等对欠压实的成因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从纵向上来看,惠州凹陷内发育浅部快速压实段、正常压实... 为了弄清楚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生界地层泥岩压实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关系,首先探讨了该地区泥岩压实的特征,并运用最高热解温度和生烃指数等对欠压实的成因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从纵向上来看,惠州凹陷内发育浅部快速压实段、正常压实段和低幅度欠压实段等3种类型,浅部快速压实段主要发育在深度小于700 m的万山组和第四系地层,正常压实段自万山组底部或者粤海组顶部到珠海组底部或者恩平组顶部(1 800~3 200 m),低幅度欠压实段自恩平组顶部向深部延伸到文昌组(2 400~4 000 m);从横向上来看,惠州凹陷划分为东北部和中西部两个具有不同欠压实特征的区域,东北部欠压实区地层发育珠江组—韩江组和文昌组—恩平组2个低幅度欠压实段,中西部欠压实区只发育文昌组—恩平组欠压实段;珠江组—韩江组欠压实段主要由泥质高含量和快速沉积沉降引起,文昌组—恩平组欠压实段主要由沉积作用、高地热值和生烃作用共同引起,后者为有效生油段;惠州凹陷新生界地层砂岩不存在超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 压实作用 生烃作用 新生界地层 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北美洲新生代地层遥感地质解译标志及沉积型磷矿遥感影像特征
5
作者 吴海权 李琴 +2 位作者 曹恒 李立友 杨娟 《安徽地质》 2023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利用遥感技术对北美洲新生代地层的遥感地质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和分析不同区域新生代地层(第三系、第四系)的影像特征及其分布和变化,分别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在解剖佛罗里达地区沉积型磷矿床的基础上,分析其控矿要素的遥感影像特征,为今... 利用遥感技术对北美洲新生代地层的遥感地质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和分析不同区域新生代地层(第三系、第四系)的影像特征及其分布和变化,分别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在解剖佛罗里达地区沉积型磷矿床的基础上,分析其控矿要素的遥感影像特征,为今后开展境外相似地区地质调查及找寻同类矿床提供遥感技术支持,对减少境外矿产投资的盲目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地层 遥感地质解译 沉积型磷矿床 佛罗里达地区 北美洲
下载PDF
对新生界复杂地层钻进技术的几点认识
6
作者 苏剑华 《中国煤田地质》 2002年第3期75-76,共2页
针对煤田地层钻进中钻遇复杂地层特别是新生界地层时涉及的几点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试验提出了复杂地层钻进中小孔径的优点、地层压力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冲积层钻进需注意的几个要点,重点对第三纪造浆地层的造浆原因和泥浆性能的优... 针对煤田地层钻进中钻遇复杂地层特别是新生界地层时涉及的几点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试验提出了复杂地层钻进中小孔径的优点、地层压力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冲积层钻进需注意的几个要点,重点对第三纪造浆地层的造浆原因和泥浆性能的优化处理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钻进过程中应对不同性质和成分的地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钻进技术 压力平衡 造浆 新生界地层 钻孔结构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构造运动 被引量:30
7
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62-168,共7页
青藏高原是中国大陆最高一级地貌阶梯,其东南部地貌边界大致沿龙门山—大相岭—锦屏山—玉龙山—碧罗雪山一线分布。该文主要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两侧的晚新生代地层记录来探讨晚新生代构造运动以及高原隆升。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 青藏高原是中国大陆最高一级地貌阶梯,其东南部地貌边界大致沿龙门山—大相岭—锦屏山—玉龙山—碧罗雪山一线分布。该文主要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两侧的晚新生代地层记录来探讨晚新生代构造运动以及高原隆升。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雏形出现于距今2.5Ma左右,定型于1.2Ma前的构造运动中,之后又在构造运动进程中不断得到加强,并最终形成今日之构造地貌格局。青藏高原从海变陆,并上升至平均海拔4500m以上,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大高原,这是发生在晚新生代且主要是在第四纪最重大的地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貌边界 晚新生代 构造运动 高原隆升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空间展布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周洋 刘海龄 +3 位作者 朱荣伟 沈宝云 黎雨晗 王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7-84,共8页
为了解南海北部陆缘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空间延伸范围、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特征,通过对研究区22条多道反射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构造解释,结合钻井岩石地层资料的综合解释,运用构造解析分析法、筛选法以及回剥法对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 为了解南海北部陆缘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空间延伸范围、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特征,通过对研究区22条多道反射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构造解释,结合钻井岩石地层资料的综合解释,运用构造解析分析法、筛选法以及回剥法对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的构造几何学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筛除了新生代构造沉降量后的新生代地层底界面(反射地震Tg界面)的空间起伏形态特征和前新生代地层变形特征发现,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呈NEE向展布,其核部位于珠江口盆地东南部的陆洋过渡带下陆坡位置,即06号测线所在位置及其附近,琼东南盆地为造山带的NWW翼。此研究结果可为南海地区前新生代晚期大地构造格局重建、南海成因机制研究提供构造事实观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延伸范围 前新生代地层 构造变形 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 南海北部陆缘
下载PDF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相初步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陈建平 钟建华 +1 位作者 饶孟余 冀国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48-53,共6页
合肥盆地是与大别山造山带有密切关系的山前前陆盆地,盆地中、新生界沉积物主要来自南面大别山区以及盆地东部、北部剥蚀区。通过野外实际踏勘、室内岩石薄片显微分析,认为合肥盆地中、新生界发育的沉积相主要有冲积扇相、河流相和湖泊... 合肥盆地是与大别山造山带有密切关系的山前前陆盆地,盆地中、新生界沉积物主要来自南面大别山区以及盆地东部、北部剥蚀区。通过野外实际踏勘、室内岩石薄片显微分析,认为合肥盆地中、新生界发育的沉积相主要有冲积扇相、河流相和湖泊相,其中以河流相最为发育。该盆地中、新生界油气源条件比较丰富,储盖条件良好,生储盖组合形式多样,存在多种油气圈闭类型,是一个油气勘探潜力较大的陆相沉积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中、新生界 沉积相
下载PDF
晚新生代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的新探索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希涛 胡道功 吴中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19-1429,共11页
在评述中国现有地质填图(主要是中比例尺地质图)的历史、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晚新生代地层的特点,以及笔者长期从事地貌、第四纪地质研究工作与填图实践积累的经验,以青藏高原及其邻区为例,提出了提高中国大比例尺地质图填图水平和... 在评述中国现有地质填图(主要是中比例尺地质图)的历史、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晚新生代地层的特点,以及笔者长期从事地貌、第四纪地质研究工作与填图实践积累的经验,以青藏高原及其邻区为例,提出了提高中国大比例尺地质图填图水平和加快填图工作进度的几点建议。认为认识晚新生代地层的基本特征是提高地质填图水平的基础;解译地形图和遥感图是确定晚新生代地层成因类型与分布范围的重要手段;要重视相对高度在划分晚新生代地层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填图单位的地层层序系统;强调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顺序判定之间的辩证关系:皇冠与皇冠上的宝石;加强青藏高原隆升、环境变迁研究与晚新生代地质填图的联系方能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地层 填图理论 填图方法
下载PDF
Late Cenozoic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Pagri-Duoqing Co graben, Southern End of Yadong-Gulu Rift, Southern Tibet 被引量:3
11
作者 HA Guanghao WU Zhonghai +1 位作者 HE Lin WANG Shub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3期972-987,共16页
The north trending rifts in southern Tibet represent the E-W extension of the plateau and confirming the initial rifting age is key to the study of mechanics of these rifts. Pagri-Duoqing Co graben is located at south... The north trending rifts in southern Tibet represent the E-W extension of the plateau and confirming the initial rifting age is key to the study of mechanics of these rifts. Pagri-Duoqing Co graben is located at southern end of Yadong-Gulu rift, where the late Cenozoic sediments is predominately composed of fluvio-lacustrine and moraine. 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s, the fluviolacustrin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facies, namely, lacustrine, lacustrine fan delta and alluvial fan. The presence of paleo-currents and conglomerate components and the provenance of the strata around the graben indicate that it was Tethys Himalaya and High Himalaya. 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 dating and paleo-magnetic dating suggest that the age of the strata ranges from ca. 1.2 Ma to ca. 8 Ma.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 dating showed that moraine in the graben mainly developed from around181-109 ka(late Middle Pleistocene). Combining previous data about the Late Cenozoic strata in other basins, it is suggested that 8-15 Ma may be the initial rifting time. Together with sediment distribution and drainage system,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Pagri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graben rifted at around 15-8 Ma due to the eastern graben-boundary fault resulting in the appearance of a paleolake.Following by a geologically quiet period about 8-2.5 Ma, the paleolake expanded from east to west at around 8-6 Ma reaching its maximum at ca. 6 Ma. Then, the graben was broken at about 2.5 Ma. At last,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acier separated the graben into two parts that were Pagri and Duoqing Co since the later stages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he evolution process suggested that the former three stages were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movement, which determined the basement of the graben, while the last stage may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glacial activity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trending rifts initial rifting age Late cenozoic strata sedimentary evolution OSL ESR and paleomagnetic dating Tibet China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中—新生代地层与古生物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永安 克尤木.尼牙孜 +3 位作者 方晓思 赵喜进 Paul C.Sereno David J.Varricchio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3,100,共4页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中—新生代地层分布广,化石类型多样,成为古生物、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理想地区.乌伦古河组和依希白拉组分别发现恐龙与哺乳动物等脊椎动物化石,证实它们不存在混生现象,对恐龙是否延续至新生代提出初步意见.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新生代 恐龙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段中、新生代沉积迁移规律及原型盆地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怀伟 许淑梅 +2 位作者 王大华 肖永军 王金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7-678,共12页
为明确柴达木盆地东段中、新生代沉积迁移变化及原型盆地性质,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段红山、霍布逊凹陷中、新生界野外地质露头追踪、钻井(孔)资料分析、岩性岩相分析、二维地震剖面解释、地层划分对比及平衡地质剖面恢复的研究,认为中、... 为明确柴达木盆地东段中、新生代沉积迁移变化及原型盆地性质,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段红山、霍布逊凹陷中、新生界野外地质露头追踪、钻井(孔)资料分析、岩性岩相分析、二维地震剖面解释、地层划分对比及平衡地质剖面恢复的研究,认为中、新生代沉积迁移呈现出形象的“跷跷板”移动现象,这种现象与凹陷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盆地性质及板块运动的远程效应有关。下侏罗统局限于红山小型断陷盆地,中侏罗统范围向南扩大到霍布逊凹陷,与羌塘板块、拉萨地块与亚欧板块两次俯冲挤压碰撞之间的应力松弛作用有关,此作用在早侏罗世导致北部红山地区的板缘裂陷,在中侏罗世扩展到南部的霍布逊地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沉积中心位于红山挤压型盆地,这与拉萨地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导致柴北缘地区构造反转有关;古近系在北部红山凹陷的发育而在南部霍布逊凹陷的缺失,与新特提斯洋东部闭合首先导致霍布逊地区隆升有关;新近系及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南部霍布逊凹陷,与此时柴北缘及周缘山系全面隆升导致沉积中心南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生界 沉积迁移 原型盆地 板块运动 柴达木盆地东段
下载PDF
合肥盆地中部中—新生界沉积岩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隽豪 王勇生 +1 位作者 白桥 马威威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71-880,共10页
合肥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大别造山带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充填了来自造山带剥蚀的碎屑物质,从而记录了大别造山带隆升和剥蚀历史的关键信息。为了给大别造山带后碰撞阶段隆升演化历史提供信息,选择合肥盆地中部下白垩统朱巷组和古近系定远... 合肥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大别造山带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充填了来自造山带剥蚀的碎屑物质,从而记录了大别造山带隆升和剥蚀历史的关键信息。为了给大别造山带后碰撞阶段隆升演化历史提供信息,选择合肥盆地中部下白垩统朱巷组和古近系定远组开展详细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工作。朱巷组碎屑锆石年龄特征相对复杂,主要表现为具有新元古代中期和三叠纪2个主年龄峰以及一系列次级年龄峰;定远组则主要具有新元古代中期主年龄峰,兼有部分古元古代和太古代末年龄峰。结合现有资料综合分析可知,朱巷组物源区主要为大别造山带,其下部地层向上部地层碎屑锆石年龄特征的转变反映了大别造山带后碰撞阶段造山带北部高压—超高压岩石逐渐被剥蚀殆尽的过程;定远组物源区主要为合肥盆地东侧的张八岭隆起,物源物质可能来源于该隆起内分布的震旦系。晚白垩世末—古近纪初,合肥盆地沉积岩的主要物源区由大别造山带转变为张八岭隆起。这为更好地认识合肥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中—新生界地层 碎屑锆石定年 物源分析
原文传递
黄河中游及邻区晚新生代地层特征及地表过程讨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荣珠 王权 +5 位作者 庄其天 冯志强 闫涛 胥勤勉 魏云峰 赵俊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23-842,共20页
黄河中游及邻区的黄土高原保存着完整的晚新生代风尘堆积序列,断陷盆地和山间盆地中沉积了数千米的河湖相沉积,隆升山系山前地带分布有山麓-洪积相沉积,成因类型齐全,研究历史悠久,是中国北方晚新生代地层研究的重要地区。文章主要依据... 黄河中游及邻区的黄土高原保存着完整的晚新生代风尘堆积序列,断陷盆地和山间盆地中沉积了数千米的河湖相沉积,隆升山系山前地带分布有山麓-洪积相沉积,成因类型齐全,研究历史悠久,是中国北方晚新生代地层研究的重要地区。文章主要依据近30年来各省(区)晚新生代地层最新研究成果,着重阐述了晚新生代地层的主要岩性、厚度、沉积相和分布特征,并通过对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沉积类型之间的区域地层对比,尝试恢复各时期古地理地貌。古近纪-中新世早中期,区内地势东高西低,中东部总体都是持续抬升、剥蚀和夷平过程;中新世灞河期,区内东、西部发生了构造反转,东部开始接受沉积;上新世-早更新世早期,为内陆湖泊阶段;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南北地形分异,北部仍为内陆湖泊环境,南部黄土加速堆积,内陆湖泊逐渐消亡,河谷下切,堆积阶地发育;晚更新世后期以来,地势高差加大,随着气候变暖,雨量增加,黄河全部贯通,高原北部沙漠化与南部水土流失日趋加剧,以侵蚀作用为主。现代东流入海的黄河水系格局形成可作为内陆湖泊阶段和高原河流阶段的分界,也是黄土从堆积为主向侵蚀为主的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晚新生代地层 黄土高原 地表过程 晋陕峡谷
原文传递
The Metallogenetic Processes and Environment of a Large Ag-V Deposit in Black Rock Series
16
作者 LIU Yuanjun JIN Guanfu +2 位作者 XIE Fapeng YANG Zhenqiang CHEN Kaixu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6年第B04期116-118,共3页
Located in Western Hubei Province,this deposit is a large-scale Ag-V ore deposit,listed among the fifth type of silver deposit in China.1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t lies in the NE sector of the Yangtze flat of the ... Located in Western Hubei Province,this deposit is a large-scale Ag-V ore deposit,listed among the fifth type of silver deposit in China.1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t lies in the NE sector of the Yangtze flat of the Yangtze paraplatform.There are sporadically magmatic rocks and fold basement made up of upper Archaeozoicmiddle and lower Proterozoic strata.The sedimentary cover consists of Sinian-lower Paleozoic marine sediments,Mesozoic-Cenozoic intercalated marine and nonmarine sediments or nonmarine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Metallogenetic Processes and Environment of a Large Ag-V Deposit in Black Rock Series AG
下载PDF
西秦岭新生代以来地质构造过程对青藏高原隆升和变形的约束 被引量:32
17
作者 郭进京 韩文峰 李雪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15-225,共11页
西秦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梯度带内,是高原物质向北、向东扩展的前缘,其新生代以来地质构造-地貌过程应该是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对西秦岭内部中—新生代沉积、变形及地貌记录的初步综合分... 西秦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梯度带内,是高原物质向北、向东扩展的前缘,其新生代以来地质构造-地貌过程应该是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对西秦岭内部中—新生代沉积、变形及地貌记录的初步综合分析,得出如下初步认识:(1)根据西秦岭中—新生代红层沉积岩石组合和构造变形特征,可以分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三个构造层,分别对应于西秦岭新生代3个构造演化阶段。(2)西秦岭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的褶皱缩短和区域断裂带的逆冲推覆发生在古近纪末期—新近纪初期,与整个青藏高原主要逆冲推覆构造事件同步,说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应力在古近纪末已波及至西秦岭。(3)西秦岭新近纪以来经历了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侵蚀夷平期,于3.6Ma之前形成了以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侵蚀面、前新生代碳酸盐地层的岩溶夷平面为标志的主夷平面以及夷平面发育过程中形成新近纪近水平的、以红色粘土岩为主要特征的细碎屑沉积。这一夷平面可以作为高原组成部分的西秦岭隆升的基准面。该夷平面现今高程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反映了西秦岭隆升呈现自西向东连续的扩展。(4)青藏高原南部构造变形方式在中新世发生了由逆冲推覆-褶皱缩短向伸展走滑的构造转换,而在西秦岭内部却并未发生这样的构造转换,仍然以逆冲构造为主,只是西秦岭北缘的边界断层在中—晚更新世才发生逆冲-左旋走滑作用,这可能指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走滑作用只是构造块体边界与构造挤压应力方向下非正交的应力分解所致,同时也可能反映了作为西秦岭块体整体滑移和块体内部的收缩变形并行不悖。(5)由GPS观测数据确定的区域位移场应该指示了现今西秦岭块体的整体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西秦岭 红层沉积 断裂带 构造变形 夷平面 隆升作用
下载PDF
华南地台盖层和上覆盆地层的褶皱时代 被引量:7
18
作者 郭福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581-588,共8页
根据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地台盖层和上覆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层之间关系及其褶皱形态,以及早、中三叠世右江裂陷盆地周边地质资料,讨论了地台盖层和上覆盆地构造层的褶皱时代,认为地台盖层和上覆盆地层的褶皱形态是晚侏罗世或晚始新世以来... 根据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地台盖层和上覆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层之间关系及其褶皱形态,以及早、中三叠世右江裂陷盆地周边地质资料,讨论了地台盖层和上覆盆地构造层的褶皱时代,认为地台盖层和上覆盆地层的褶皱形态是晚侏罗世或晚始新世以来中新生代多次褶皱累积叠加形成的,在兰坪-思茅中新生代扩张盆地无印支褶皱,因此越北也可能没有如Fromaget(1934)所说的印支褶皱,在大地构造上,越北相关部分延入兰坪-思茅中新生代扩张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台 盖层 中新生代 盆地构造层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北西向断层特征和形成的构造机制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进京 杜志锐 +3 位作者 赵海涛 刘重庆 韩文峰 陆宏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3-385,共13页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不仅发育一系列继承性多期活动或新生的近东西向断层,而且新生代地层中还发育与近东西向断层走向不一致且具有独特构造特征的北西向左旋走滑断层。这种北西向左旋走滑断层带不发育断层角砾岩、磨砾岩、碎粉岩、断层泥...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不仅发育一系列继承性多期活动或新生的近东西向断层,而且新生代地层中还发育与近东西向断层走向不一致且具有独特构造特征的北西向左旋走滑断层。这种北西向左旋走滑断层带不发育断层角砾岩、磨砾岩、碎粉岩、断层泥、摩擦镜面、擦痕线理、断层阶步等脆性断层中常见的构造现象,仅表现为地层旋转和剪切拉断形成的一定宽度的透镜化带,两条断层之间地层产状发生旋转形成了约1 km宽,平面上类似膝折构造几何形态地层扭折带。该北西向断层横切了渐新统—中新统地层,并被上新统砾岩覆盖和第四纪以来的近东西向左旋走滑断层斜切,指示了其形成于渐新世—中新世沉积地层形成之后,上新世砾岩沉积之前,即上新世早期。北西向断层带不发育脆性断层典型构造现象和断层左旋走滑作用在渐新统—中新统沉积地层中形成了类似膝折构造几何形态地层扭折带,说明其变形具有韧脆性过渡和缓慢剪切变形的特征,是西秦岭北缘一种新的断层类型。其形成机制为基底或中下地壳中大型左旋走滑韧性或韧脆性剪切带向上扩展延伸到上部沉积盖层中之结果,也就是说,新生代沉积盖层中这种北西向断层和地层扭折带是下部韧性剪切带的左旋走滑剪切在盖层中被动构造响应。这种基底或中下地壳北西向左旋韧性剪切带可能指示了上新世初期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深部韧性地壳物质向南东流变蠕动的构造标志,代表深部地壳缩短增厚向地壳韧性物质侧向扩展流动的转换过程。这种特殊的断层类型对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体制转换和地壳隆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北缘 新生代地层 左旋走滑断层 地层扭折带 上新世
下载PDF
青海贵德盆地3.75~1.77 Ma的构造与环境演化
20
作者 徐先海 方小敏 聂军胜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4-499,共6页
青海贵德盆地阿密岗剖面高分辨率古地磁测年结果表明该剖面极性年代约为3.75~1.77 Ma.结合剖面沉积岩相组合和地层接触关系等特征,把贵德盆地3.75~1.77 Ma的构造环境演化过程大致分为3.75~2.58 Ma的强烈隆升期、2.58~2.48 Ma的相对稳定... 青海贵德盆地阿密岗剖面高分辨率古地磁测年结果表明该剖面极性年代约为3.75~1.77 Ma.结合剖面沉积岩相组合和地层接触关系等特征,把贵德盆地3.75~1.77 Ma的构造环境演化过程大致分为3.75~2.58 Ma的强烈隆升期、2.58~2.48 Ma的相对稳定期,2.48~2.12 Ma的小幅度隆升期和2.12~1.77 Ma的又一次相对稳定期4个阶段.平均磁偏角研究显示贵德盆地2.58 Ma以来发生了一次明显的顺时针旋转变形作用,这与盆地沉积环境指示的高原在此阶段强烈隆升的结论相一致,二者都是3.6 Ma以来青藏运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磁性地层 构造与环境演化 贵德盆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