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连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铀成矿 被引量:41
1
作者 李洪军 申科峰 +2 位作者 聂逢君 旷文战 何大兔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4期301-308,共8页
通过20多年铀矿勘查工作,在二连盆地中-新生代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腾格尔组、赛汉组,上白垩统二连组、古近系脑木根组和伊尔丁曼哈组等多个层位中发现铀矿化。区内盆地中-新生代盖层经历了由断陷向坳陷转化的盆地演化过程。受坳陷作用... 通过20多年铀矿勘查工作,在二连盆地中-新生代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腾格尔组、赛汉组,上白垩统二连组、古近系脑木根组和伊尔丁曼哈组等多个层位中发现铀矿化。区内盆地中-新生代盖层经历了由断陷向坳陷转化的盆地演化过程。受坳陷作用的影响,盆地内腾格尔组盆缘冲积扇或扇三角洲和深湖相,且埋深较大,不利于与铀成矿作用有关的氧化作用的进行;赛汉组为坳陷阶段初期的河流相沉积,古气候为潮湿环境,还原剂含量丰富,沉积后期古气候转变为干旱-半干旱环境,利于氧化作用进行;二连组、脑木根组和伊尔丁曼哈组形成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地层总体呈红色,并含有蒸发盐类矿物,还原能力不足。通过对中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铀成矿关系的分析,确定了下白垩统赛汉组为主要找矿目的层位,并对其它找矿目的层铀成矿条件进行了详细探讨,为区内进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生代 沉积演化 赛汉组 铀成矿 二连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中、新生界张扭断裂系统成因及其油气聚集的作用 被引量:23
2
作者 杨春林 吴奇之 夏义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61-468,共8页
在塔里木盆地北部中、新生界的张扭性断裂系统所伴生的构造圈闭中已发现了多个高产工业油气藏 ,在研究了大量地震资料和其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本文讨论了这套张扭性断裂系统的特征。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中生界 新生界 张扭断裂 油气聚集
下载PDF
三门峡地区三门群地层时代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书兵 蒋复初 +4 位作者 吴锡浩 王苏民 田国强 薛滨 郑洪波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57-65,共9页
黄河三门峡水库北岸的山西省平陆县黄底沟剖面,较完整地保存着古三门湖湖相沉积记录。经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表明,古三门湖沉积起始于吉尔伯特负极性时中期,大约在5MaBP;结束于布容正极性时晚期,结合热释光年龄,大约在150k... 黄河三门峡水库北岸的山西省平陆县黄底沟剖面,较完整地保存着古三门湖湖相沉积记录。经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表明,古三门湖沉积起始于吉尔伯特负极性时中期,大约在5MaBP;结束于布容正极性时晚期,结合热释光年龄,大约在150kaBP。鉴于古三门湖沉积地层从晚第三纪上新世早期延续至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因此,我们将这套地层统称为三门群,并据其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划分为三段,上段以砂层为主;中段以粘土层为主;下段为底砾石层。黄底沟剖面是已知的记录古三门湖发育起始时间最早、结束年代最晚的地层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 三门群 磁性地层 三门峡地区 黄河
下载PDF
Plate tectonic control on the formation and tectonic migration of Cenozoic basins in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8
4
作者 Pengcheng Wang Sanzhong Li +7 位作者 Yanhui Suo Lingli Guo Guangzeng Wang Gege Hui M.Santosh Ian D.Somerville Xianzhi Cao Yang Li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4期1231-1251,共21页
The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acific Tectonic Domain and the Tethyan Tectonic Domain,as well as the regional tectonics and geody... The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acific Tectonic Domain and the Tethyan Tectonic Domain,as well as the regional tectonics and geodynamics during the multi-plate convergence in the Cenozoic.Several Cenozoic basins form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CS,which preserve the sedimentary tectonic records of the opening of the SCS.Due to the spatial non-uniformity among different basins,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various basin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CS constituting the Northern Cenozoic Basin Group(NCBG) is essential.Here we present results from a detailed evaluation of the spatial-temporal migration of the boundary faults and primary unconformities to unravel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the NCBG.The NCBG is composed of the Beibu Gulf Basin(BBGB),Qiongdongnan Basin(QDNB),Pearl River Mouth Basin(PRMB) and Taixinan Basin(TXNB).Based on seismic profiles and gravity-magnetic anomalies,we confirm that the NE-striking onshore boundary faults propagated into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CS.Combining the fault slip rate,fault combination and a comparison of the unconformities in different basins,we identify NE-striking rift composed of two-stage rifting events in the NCBG:an early-stage rifting(from the Paleocene to the Early Oligocene) and a late-stage rifting(from the Late Eocene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Miocene).Spatially only the late-stage faults occur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NCBG(the BBGB,the QDNB and the western PRMB),but the early-stage rifting is distributed in the whole NCBG.Temporally,the early-stage rifting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which show an eastward migration,resulting in the same trend of the primary unconformities and peak faulting within the NCBG.The late-stage rifting is subdivided into two phases,which took place simultaneously in different basins.The first and second phase of the early-stage rifting is related to back-arc extension of the Pacific subduction retreat system.The third phase of the 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cenozoic basin group South China Sea NE-Striking fault Tectonic migration Pacific Plate Tethyan tectonic domain
下载PDF
歧口凹陷新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被引量:6
5
作者 蒋宜勤 罗静兰 +3 位作者 王乃军 刘华清 郭永峰 李双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02-912,共11页
综合利用岩芯观察、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测井解释成果等资料,对歧口凹陷新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和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新生界火山岩中玄武质火山熔岩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浅成侵入辉绿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和沉积... 综合利用岩芯观察、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测井解释成果等资料,对歧口凹陷新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和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新生界火山岩中玄武质火山熔岩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浅成侵入辉绿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和沉积火山碎屑岩也占一定比例。火山岩岩相以火山溢流相为主,其次为浅成侵入相,火山沉积相和火山爆发相所占比例较少。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可分为孔隙–气孔型和裂缝型两大类,玄武岩的储集空间以气孔(残余气孔)和基质溶孔为主,辉绿岩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蚀变矿物溶孔为主,凝灰质砂岩以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和溶蚀缝为主,凝灰岩以砾内溶孔和粒间溶孔为主。歧口凹陷新生界火山岩储层发育过程中,溶蚀作用是决定性因素,岩性和岩相是储层发育的基础,构造裂缝是储层发育必不可少的条件,风化淋滤作用是储层发育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火山岩 控制因素 新生界 歧口凹陷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羊湖新生代陆相盆地雅西措群烃源岩初步评价 被引量:6
6
作者 杨文光 朱利东 +5 位作者 武景龙 黄辉 王成善 李亚林 周小琳 杨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75-1880,共6页
青藏高原羊湖新生代陆相盆地雅西措群潜在烃源岩的类型为灰色、黄灰色、灰黑色泥岩和灰绿色泥灰岩,厚度约100m。根据野外对露头烃源岩的观察,结合样品室内分析结果,从有机质的丰度、类型、成熟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评价。雅西措群烃... 青藏高原羊湖新生代陆相盆地雅西措群潜在烃源岩的类型为灰色、黄灰色、灰黑色泥岩和灰绿色泥灰岩,厚度约100m。根据野外对露头烃源岩的观察,结合样品室内分析结果,从有机质的丰度、类型、成熟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评价。雅西措群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偏低,泥岩和泥灰岩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0.19%和0.14%,灰色、黄灰色泥岩表现出非—较差烃源岩的特征,灰黑色泥岩为好烃源岩,灰绿色泥灰岩表现出中等—好烃源岩的特征。泥岩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表现为Ⅱ和Ⅲ型,主体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泥灰岩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表现为Ⅰ—Ⅱ1型,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羊湖盆地 新生代 雅西措群 烃源岩
下载PDF
陕西韩城矿区三趾马红土层及三门组的发现 被引量:1
7
作者 阎嘉祺 杨梅忠 徐抗学 《西安矿业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4-29,共6页
在韩城矿区象山山地,于二叠系之上,第四系黄土之下,发现了两套属于新生界的地层单位。根据岩性特点、地层层位和它们所处的地貌部位,可以认为,一套是上中新统三趾马红土层,一套是下更新统三门组。这一发现,增补了韩城矿区新生界地层资料... 在韩城矿区象山山地,于二叠系之上,第四系黄土之下,发现了两套属于新生界的地层单位。根据岩性特点、地层层位和它们所处的地貌部位,可以认为,一套是上中新统三趾马红土层,一套是下更新统三门组。这一发现,增补了韩城矿区新生界地层资料,同时对全面认识矿区地质历史,正确评估新构造运动幅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 三趾马 红土层 三门组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雅安地区陆相中—新生代地层划分及区域对比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全伟 阚泽忠 +1 位作者 梁斌 曾宜君 《四川地质学报》 2006年第2期65-69,共5页
四川盆地西部雅安地区中-新生代地层中发育多门类化石,以介形类生物最为丰富,综合前人资料,可划分出1个植物组合带、1个双壳组合带和6个介形类组合带。部分地层的古地磁和ESR测年数据与2000年公布的地质年代数据基本吻合,可以作为年代... 四川盆地西部雅安地区中-新生代地层中发育多门类化石,以介形类生物最为丰富,综合前人资料,可划分出1个植物组合带、1个双壳组合带和6个介形类组合带。部分地层的古地磁和ESR测年数据与2000年公布的地质年代数据基本吻合,可以作为年代地层划分的辅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 生物地层 中-新生界 四川盆地西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