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8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链球菌2型溶菌酶释放蛋白诱导上皮细胞融合和凋亡 被引量:36
1
作者 曾巧英 陆承平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07-412,共6页
猪链球菌 2型 (SS2 )溶菌酶释放蛋白 (MRP)的致病作用迄今不明 ,为此 ,以HEp 2细胞为上皮细胞体外模型 ,将纯化的MRP溶液和细胞共孵育 ,光镜观察 ,发现MRP可诱导细胞发生两种典型形态学变化 :一是诱导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随后巨细... 猪链球菌 2型 (SS2 )溶菌酶释放蛋白 (MRP)的致病作用迄今不明 ,为此 ,以HEp 2细胞为上皮细胞体外模型 ,将纯化的MRP溶液和细胞共孵育 ,光镜观察 ,发现MRP可诱导细胞发生两种典型形态学变化 :一是诱导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随后巨细胞发生凋亡 ;二是诱导单个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和流式细胞分析确证MRP具有诱导上皮细胞凋亡的功能 ,凋亡率达 1 8%。证明MRP可单独作为SS2的毒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 溶菌酶释放蛋白 诱导 上皮细胞融合 细胞凋亡
下载PDF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病理特征与临床分析 被引量:35
2
作者 饶秋 周晓军 +4 位作者 吴波 马恒辉 周航波 刘晓红 陈洁宇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44-246,共3页
目的探讨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1例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及随访10~112个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1例肿瘤中女性7例... 目的探讨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1例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及随访10~112个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1例肿瘤中女性7例,男性4例。年龄8~26岁,平均16.3岁。肿块直径2.5~6.0 cm。光镜下癌组织呈两种结构,一种为腺管状、乳头状、巢状分布。细胞界限清楚,有大量透明或嗜酸性胞质。泡状染色质、核仁明显,沙砾体多见。另一种结构更加紧密,多见实性巢状结构,癌细胞缺乏大量的胞质,核仁不明显,沙砾体少见。免疫表型:本组11例均 TFE3、CD10、a-甲酰基-CoA 消旋酶(P504s)弥漫表达,细胞广谱角蛋白(CK-pan)、上皮细胞膜抗原(EMA)、波形蛋白仅部分病例表达,所有病例 CK7、肾脏特异性钙黏蛋白(Ksp-cadherin)、CD117阴性表达。结论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是一种少见肿瘤,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年龄、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 TFE3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 基因融合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Effect of a cancer vaccine prepared by fusions of hepatocarcinoma cells with dendritic cells 被引量:26
3
作者 Juan Zhang~1 Jin-Kun Zhang~2 Shao-Hong Zhuo~3 Hai-Bin Chen~2 1 Clinical Laborato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Shantou 515041,Guangdong Province,China2 Cancer Pathology Laboratory,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Shantou 515031,Guangdong Province,China3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ird Municipal Hospital of Shantou,Shantou 515073,Guangdong Province,Chin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5期690-694,共5页
AIM: To prepare a cancer vaccine (H(22)-DC) expressing high levels of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based on fusions of hepatocarcinoma cells (H(22)) with dendritic cells (DC) of mice and to analyz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 AIM: To prepare a cancer vaccine (H(22)-DC) expressing high levels of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based on fusions of hepatocarcinoma cells (H(22)) with dendritic cells (DC) of mice and to analyz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ction of specific CTL activity of H(22)-DC. METHODS: DCs were isolated from murine spleen by metrizamide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purified based on its characteristics of semi-adhesion to culture plates and FcR-,and were cultured in the medium containing GM-CSF and IL-4. A large number of DC were harvested. DCs were then fused with H(22) cells by PEG and the fusion cells were marked with CD11c MicroBeads. The H(22)-DC was sorted with Mimi MACS sorter. The techniques of cell culture, immunocytochemistry and light microscopy were also used to tes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wth and morphology of H(22)-DC in vitro. As the immunogen, H(22)-DC was inoculated subcutaneously into the right armpit of BALB/C mice, and their tumorigenicity in vivo was observed. MTT was used to test the CTL activity of murine spleen in vivo. RESULTS: DC cells isolated and generated were CD11c+ cells with irregular shape, and highly expressed CD80, CD86 and CD54 molecules. H22 cells were CD11c- cells with spherical shape and bigger volume, and did not express CD80, CD86 and CD54 molecules.H(22)-DC was CD11c+ cells with bigger volume, being spherical, flat or irregular in shape, and highly expressed CD80, CD86 and CD54 molecules, too. H(22)-DC was able to divide and proliferate in vitro, but its activity of prolif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H(22) cells and its growth curve was flatter than H(22) cells. After subcutaneous inoculation over 60 days, H(22)-DC showed no tumorigenecity in mice,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control groups (P【0.01). The spleen CTL activity against H(22) cells in mice implanted with fresh H(22)-D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s (P 【 0.01). CONCLUSION: H(22)-DC could significantly stimulate the specific CTL activity of murine s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cer Vaccines Animals Antigens CD Antigens CD80 Antigens CD86 cell fusion Dendritic cells Integrin alphaXbeta2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Liver Neoplasms Experimental control Male Membrane Glycoproteins MICE Mice Inbred BALB C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Spleen
下载PDF
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秀芳 李悦 《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5,共5页
阐述了植物多倍体的特征、形成机制及途径,回顾了其发展进程,并就多倍体育种的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子、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力进行说明。组培技术与物化方法相结合运用于诱导中,给多倍体育种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 阐述了植物多倍体的特征、形成机制及途径,回顾了其发展进程,并就多倍体育种的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子、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力进行说明。组培技术与物化方法相结合运用于诱导中,给多倍体育种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细胞融合和单细胞培养技术,克服了传统诱变方法的局限,为改良植物遗传品质,经济作物及生态防护林等的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多倍体 育种 形成机制 特征 发展趋势 细胞融合 单细胞培养
下载PDF
肿瘤起源细胞学说与争论 被引量:17
5
作者 陈骅 黄强 +1 位作者 董军 兰青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9-784,共6页
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大部分肿瘤来源于已转化成肿瘤起源细胞的单个细胞(肿瘤干细胞),只有肿瘤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多向分化和体内外形成肿瘤的能力。然而对于肿瘤干细胞的起源仍有争论。肿瘤干细胞与正常干细胞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和信... 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大部分肿瘤来源于已转化成肿瘤起源细胞的单个细胞(肿瘤干细胞),只有肿瘤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多向分化和体内外形成肿瘤的能力。然而对于肿瘤干细胞的起源仍有争论。肿瘤干细胞与正常干细胞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和信号通路,因而认为正常干细胞是肿瘤干细胞起源的最佳候选细胞。此外,细胞融合是发育和组织修复中必需的生理过程,它与肿瘤的基本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可能在肿瘤干细胞的发生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病因学 肿瘤干细胞 细胞分化 细胞融合
下载PDF
牛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被引量:19
6
作者 董雅娟 柏学进 +4 位作者 李建栋 M.D.Varisanga N.R.Mtango 李云龙 铃木达行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7-350,共4页
对牛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中核供体细胞周期同期化处理、电融合条件及去核方法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血清 -饥饿组 (细胞周期同期化处理组 )的移核重构胚细胞融合率 (83.3% )、卵裂率 (70 % )和囊胚发育率 (33.8% )与血清 -选择组对应指... 对牛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中核供体细胞周期同期化处理、电融合条件及去核方法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血清 -饥饿组 (细胞周期同期化处理组 )的移核重构胚细胞融合率 (83.3% )、卵裂率 (70 % )和囊胚发育率 (33.8% )与血清 -选择组对应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 (82 .3%、6 9.2 %、32 .4 % ,P >0 .0 5 ) ;但上述 2组分别极显著高于血清 -随机组(6 4 .8%、33.8%、4 .35 % ,P <0 .0 1)。试验确立了场强 1.0 2 5 k V/cm、脉冲宽度 5 0μs、连续 2次电脉冲为最佳电融合条件。摸索出的点击去核法 ,对卵母细胞进行去核 ,去核成功率达 90 % ,极显著高于吸引法的 6 8.3% (P <0 .0 1) ;其囊胚发育率为 34.1% ,显著高于吸引法的 18.0 % (P <0 .0 5 ) ,与挤压法 (2 0 .9% )相比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移核重构胚胎移植后 ,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移植技术 体细胞 细胞周期 点击法 电融合
下载PDF
细胞融合技术及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克明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13-116,共4页
自1958年Okada首次表明紫外灭活的仙台病毒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细胞融合形成多核体以来,细胞融合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以聚乙二醇(PEG)为代表的化学融合方法在生物、遗传、医药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1978年报道电脉冲诱... 自1958年Okada首次表明紫外灭活的仙台病毒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细胞融合形成多核体以来,细胞融合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以聚乙二醇(PEG)为代表的化学融合方法在生物、遗传、医药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1978年报道电脉冲诱导细胞融合成功以来,Zimmermann及其同事将细胞电介质电泳引入诱导细胞间接触,创立了物理的实用的Zimmermann电融合法。现在,电融合法已由非特异性的细胞电融合发展为特异性电融合法。激光诱导细胞融合技术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但此项技术尚处于发展初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本文综述了PEG化学融合法,电融合领域的新进展和激光诱导细胞融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融合 PEG融合 电融合 激光诱导融合 超声
下载PDF
酶工程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8
作者 邵凤琴 韩庆祥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36-40,共5页
 文章介绍了酶在污染治理中的研究和应用,其中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聚酚氧化酶和漆酶在含酚废水及含难降解的芳香族化合物废水,造纸废水的处理中的研究和应用。氰化物酶在含氰废水处理,蛋白酶和淀粉酶在食品加工废...  文章介绍了酶在污染治理中的研究和应用,其中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聚酚氧化酶和漆酶在含酚废水及含难降解的芳香族化合物废水,造纸废水的处理中的研究和应用。氰化物酶在含氰废水处理,蛋白酶和淀粉酶在食品加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利用PseudomonasalcaligensCO和PseudomonasputidaR5-3细胞融合构建纤维素降解菌、芳香族降解菌,用于含纤维素废水和化纤废水处理。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设计复合代谢途径,拓宽氧化酶的专一性及增强无机磷的去除率。酶、细胞和基因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研究和应用显示了生物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和生物修复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工程 污染治理 应用 细胞融合 基因重组 废水处理
下载PDF
糖化作用对新城疫病毒HN糖蛋白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志玉 王战勇 于修平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5-161,共7页
为了研究糖化作用对新城疫病毒 (NDV)HN糖蛋白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特别是对HN促细胞融合作用的影响 ,采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分别去掉HN分子上的 4个糖化位点 ,然后检测各突变株的细胞表面表达情况、受体识别特性、神经氨酸酶活性、促细胞... 为了研究糖化作用对新城疫病毒 (NDV)HN糖蛋白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特别是对HN促细胞融合作用的影响 ,采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分别去掉HN分子上的 4个糖化位点 ,然后检测各突变株的细胞表面表达情况、受体识别特性、神经氨酸酶活性、促细胞融合作用、免疫沉淀特性等。结果表明 ,将野毒株NDVHN的细胞表面表达效率定为 10 0 %时 ,D198R -HN突变株的表达效率为 82 6 % ;而对二者的G1、G2、G3和G4 4个糖化位点分别进行定点突变时 ,得到 8种突变株。它们的表达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D198R -HN -G2和D198R -HN -G4两种突变株与D198R -HN相比更为明显。野毒株HN的G1、G2、G3和G4突变株的受体识别活性分别为突变前的4 7 95 %、6 8 4 9%、4 2 6 7%和 4 1 10 % ;而D198R -HN突变株的G1、G3和G4突变株的受体识别活性突变前后变化不明显 ,只有D198R -HN -G2突变株的受体识别活性得以恢复较多 ,从原来的 10 96 %恢复到 32 88%。野毒株HN突变后神经氨酸酶活性普遍降低 ,尤以G4影响明显 ,仅为野毒株的 9 6 0 % ;而D198R -HN突变株突变后神经氨酸酶活性普遍升高 ,尤以G2恢复最高 ,由原来的 0 4 5 %恢复到 7 5 9%。野毒株HN的G1、G2、G3和G4突变前后细胞融合情况变化不大 ;而D198R -HN的G1、G2、G3和G4突变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化作用 新城疫病毒 HN糖蛋白 功能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汗腺细胞共同培养诱导细胞表型转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海红 付小兵 +5 位作者 周岗 费沛 陈伟 白晓东 蔡存良 孙同柱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7期1885-1889,共5页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hMSCs)在体外与损伤的人汗腺细胞(humansweatglandcells,hSGCs)共培养时的转化情况。方法体外分别分离培养和扩增hMSCs和hSGCs,用二步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MSCs和hSGCs抗原表达情...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hMSCs)在体外与损伤的人汗腺细胞(humansweatglandcells,hSGCs)共培养时的转化情况。方法体外分别分离培养和扩增hMSCs和hSGCs,用二步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MSCs和hSGCs抗原表达情况。用5μmol/L的5溴2脱氧尿苷(BrdU)对培养的hMSCs进行连续培养标记。待原代培养的hSGCs达70%融合后,给予47℃高温处理40min造成热损伤体外模型,37℃冷却12h,然后加入(12)×105BrdU标记的hMSCs共同培养,2周后,以抗癌胚抗原(CEA)和抗BrdU单克隆抗体作为一抗,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双染法检测共培养的细胞。结果hMSCs和hSGCs均呈克隆样生长,hMSCs表达CD44和CD105,不表达CD34和CEA;hSGCs表达CK7、CK8、CK19、CEA。用BrdU标记hMSCs阳性率可达90%,hSGCs经高温损伤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间连接消失。共培养2周后,部分细胞同时表达CEA和BrdU,并有多核现象。细胞染色示双染细胞可达1%~5%,多核细胞且核染色不同的细胞约为0.01%~0.05%,多核细胞与其他双染细胞相比,细胞明显的宽大扁平。结论在损伤的微环境下,hMSCs可以向hSGCs转化,其机制可能是细胞分化、细胞融合甚至是核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共同培养 汗腺细胞 细胞表型转化 步研究 癌胚抗原(CEA) HMSCS BRDU标记 免疫细胞化学法 cells 多核细胞 mol/L 单克隆抗体 抗BrdU 培养的细胞 CD105 细胞间连接 表达情况 Cs抗原 连续培养 脱氧尿苷
原文传递
细胞融合法构建EPA和DHA高产异养藻株的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沈继红 林学政 +1 位作者 刘发义 李光友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3-66,共4页
利用细胞融合技术 ,将富含EPA和DHA的自养微藻绿色巴夫藻和生长迅速的异养微藻四鞭藻相融合 ,并筛选出兼养的融合藻株。融合藻株的总脂、EPA、DHA和EPA/DHA等各指标均比异养亲本四鞭藻有较大提高 ;在兼养条件下生长速率高于亲本微藻 ,... 利用细胞融合技术 ,将富含EPA和DHA的自养微藻绿色巴夫藻和生长迅速的异养微藻四鞭藻相融合 ,并筛选出兼养的融合藻株。融合藻株的总脂、EPA、DHA和EPA/DHA等各指标均比异养亲本四鞭藻有较大提高 ;在兼养条件下生长速率高于亲本微藻 ,脂肪酸组成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而在异养条件下以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融合 绿色巴夫藻 四鞭藻 EPA DHA 微藻培养 异养微藻 自养微藻
下载PDF
氢能与燃料电池能源系统 被引量:16
12
作者 邢春礼 费颖 +2 位作者 韩俊 赵广播 秦裕琨 《节能技术》 CAS 2009年第3期287-290,F0003,共5页
基于对世界能源需求、氢能的特点和应用的分析,论证了氢能作为替代能源和未来主要能源构成的现实性;通过对氢气制备与储存技术和燃料电池技术进展的简要分析,论证了氢能利用的可行性;介绍了三种燃料电池能源系统;简论了氢经济转化的主... 基于对世界能源需求、氢能的特点和应用的分析,论证了氢能作为替代能源和未来主要能源构成的现实性;通过对氢气制备与储存技术和燃料电池技术进展的简要分析,论证了氢能利用的可行性;介绍了三种燃料电池能源系统;简论了氢经济转化的主要障碍是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和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制氢 储氢 燃料电池 等离子体 能源系统 氢经济 核聚变 可再生能源
下载PDF
棉花细胞工程及新种质创造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献龙 孙玉强 +3 位作者 吴家和 金双侠 聂以春 郭小平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68-373,共6页
针对我国棉花育种资源缺乏问题,从细胞工程角度开展了棉花资源创新工作,本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华中农业大学在棉花细胞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国际上首次从野生棉获得再生植株,获得栽培棉种和野生棉种之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对杂种进行... 针对我国棉花育种资源缺乏问题,从细胞工程角度开展了棉花资源创新工作,本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华中农业大学在棉花细胞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国际上首次从野生棉获得再生植株,获得栽培棉种和野生棉种之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对杂种进行了广泛的验证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细胞工程 种质创新 细胞融合 体细胞杂种 植株再生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与反义TGF-β1基因修饰的胶质瘤细胞融合瘤苗治疗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福生 金贵善 +2 位作者 历俊华 林松 王忠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方法采用骨髓来源的干细胞经IL-4与GM-CSF 培养的树突状细胞与反义TGF-β1基因修饰的C6胶质瘤细胞进行融合,后鼠脑内注射进行动物实验。实验分为四组:Ⅰ组:阳性对照组:C6细胞(每只动物注射细胞数1×10...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方法采用骨髓来源的干细胞经IL-4与GM-CSF 培养的树突状细胞与反义TGF-β1基因修饰的C6胶质瘤细胞进行融合,后鼠脑内注射进行动物实验。实验分为四组:Ⅰ组:阳性对照组:C6细胞(每只动物注射细胞数1×106);Ⅱ组:转染反义 TGF-β1的C6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相融合的融合细胞(每只动物注射1×105 C6细胞与1×106个树突状细胞的融合细胞)和C6细胞(1×106);Ⅲ组:阴性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IMDM培养液。观察动物的组织学、生存期及图像分析肿瘤的肿瘤坏死面积及肿瘤面积。结果Ⅰ组:所有动物20d内全部死亡;Ⅱ组:动物存活59d无死亡;Ⅲ组:所有动物实验过程中均存活。Ⅰ组:图像分析仪下肿瘤面积为100%;Ⅱ组:仅见有少量的肿瘤细胞,肿瘤周围神经元减少、胶质增生,其肿瘤面积与Ⅰ组相比占整个视野的5.01%-6.20%,少见肿瘤坏死。统计学处理:Ⅱ组与其他各组比较P<0.01。结论树突状细胞与反义TGF-β1基因修饰的胶质瘤细胞融合瘤苗能够延长动物的存活期,为将来采用基因修饰的脑胶质瘤融合瘤苗治疗脑胶质瘤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免疫治疗 树突状细胞 反义TGF-β1基因 融合瘤苗
原文传递
高等植物离体受精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5
作者 田惠桥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10,共8页
高等植物的卵细胞深藏在子房内的胚珠体细胞组织中 ,形成了对高等植物受精过程研究的技术障碍。以前采用超微结构观察研究受精过程已取得了一定的结果 ,但用固定切片技术研究受精机理需将卵细胞杀死 ,并且不能进行定点追踪观察。将高等... 高等植物的卵细胞深藏在子房内的胚珠体细胞组织中 ,形成了对高等植物受精过程研究的技术障碍。以前采用超微结构观察研究受精过程已取得了一定的结果 ,但用固定切片技术研究受精机理需将卵细胞杀死 ,并且不能进行定点追踪观察。将高等植物的精、卵细胞分离出来在体外诱导其融合的离体受精技术可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些技术障碍 ,对雌、雄配子的识别和融合 ,合子开始胚胎发生等一系列的受精和胚胎发生机理进行研究。分离的雌、雄配子及合子使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这些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成为可能。将合子的二倍性和胚胎发生特性与外源DNA转入技术结合起来可使转基因植物研究的后期工作简单化。另外 ,异种植物离体精、卵细胞融合和杂种合子的培养也是进行远缘杂交的一条有潜力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植物 离体受精 受精 精细胞 卵细胞 细胞融合 远缘杂交
下载PDF
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霍乃蕊 孟利梅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5年第3期32-35,共4页
细胞融合技术已在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该技术不仅为核质关系、基因定位、基因调控、遗传互补、细胞免疫、疾病发生、膜蛋白动力学等理论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免疫... 细胞融合技术已在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该技术不仅为核质关系、基因定位、基因调控、遗传互补、细胞免疫、疾病发生、膜蛋白动力学等理论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单克隆抗体、抗肿瘤疫苗及动植物远缘杂交育种和微生物菌种选育,绘制基因图谱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细胞融合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细胞融合技术无论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影响将日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融合 应用
下载PDF
副粘病毒表面糖蛋白的表达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志玉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117-119,共3页
为研究多种副粘病毒融合蛋白(F)及其与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T7RNA聚合酶表达系统,将质粒DNA及载有各种F或HN基因的重组质粒DNA于真核细胞内进行表达,然后常规检测表达产物的功能情况。结... 为研究多种副粘病毒融合蛋白(F)及其与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T7RNA聚合酶表达系统,将质粒DNA及载有各种F或HN基因的重组质粒DNA于真核细胞内进行表达,然后常规检测表达产物的功能情况。结果显示,每种病毒F单独表达不足以引起细胞融合,只有与同源性HN共同表达时,才能引起细胞融合;与异源性HN共同表达时,则不能引起细胞融合。提示副粘病毒F的细胞融合作用需要HN的辅助,并具有极强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粘病毒 糖蛋白 细胞融合 流感病毒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肝癌细胞株HepG2融合细胞来源的exosome抗肝癌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红梅 张利旺 +2 位作者 任军 白俊 刘文超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6年第9期1047-1051,共5页
目的:以肝癌(HCC)患者树突状细胞(DC)与肝癌细胞HepG2之融合细胞为来源制备exosome,检测其体外诱导同源T细胞产生特异性抗HepG2的免疫效应。方法:以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来源,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 目的:以肝癌(HCC)患者树突状细胞(DC)与肝癌细胞HepG2之融合细胞为来源制备exosome,检测其体外诱导同源T细胞产生特异性抗HepG2的免疫效应。方法:以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来源,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白细胞介素-4(rhlL-4)体外诱导培养DC;聚乙二醇融合DC与肝癌细胞HepG2,免疫磁珠分选DC-HepG2融合细胞,以纯化的融合细胞上清为来源,超滤及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exosome;透射电镜观察exosome形态,流式细胞术、ELISA等方法检测exo-some蛋白分子表达;以融合细胞来源的exosome直接刺激效应淋巴细胞,MTT法检测效应淋巴细胞对靶细胞HepG2的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该效应淋巴细胞分泌IFN-γ水平。结果:DC-HepG2融合细胞可分泌ex-osome,该exosome同时含有DC的特征分子CD86(94.6%)和肝癌细胞HepG2的AFP抗原(40.7%),ELISA法亦证实exosome提取物中含有AFP蛋白;DC-HepG2来源的exosome活化的淋巴细胞(Exo-L)对靶细胞HepG2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单纯淋巴细胞组(L)(P<0.05),Exo-L组对HepG2的杀伤率亦显著高于对其他两种靶细胞(肝癌细胞SMMC7721、白血病细胞K562)的杀伤率(P<0.05)。靶细胞为HepG2时,Exo-L组IFN-γ分泌量明显高于L组(P<0.05)。结论:以肝癌患者DC与肝癌细胞HepG2之融合细胞为来源可制备获得exosome瘤苗,该瘤苗无须DC存在,可直接激活自体淋巴细胞,产生HepG2抗原特异CTL,显示了比传统制备的exosome更强的功能,有望成为HCC免疫治疗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OSOME 树突状细胞 细胞融合 肝癌 免疫治疗
下载PDF
链霉素残留检测ELISA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14
19
作者 范国英 王顺岗 +3 位作者 王自良 张改平 邓润广 杨艳艳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0-384,共5页
本研究采用EDC法人工合成链霉素抗原(SM—BSA),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了分泌抗链霉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建立了快速检测链霉素(SM)残留的酶联免疫方法,并成功研制了试剂盒。然后对其灵敏度、准确度、特异... 本研究采用EDC法人工合成链霉素抗原(SM—BSA),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了分泌抗链霉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建立了快速检测链霉素(SM)残留的酶联免疫方法,并成功研制了试剂盒。然后对其灵敏度、准确度、特异性、基质效应性等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同时应用该试剂盒对生长猪尿液中的残留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除双氢链霉素外,该试剂盒与其它抗生素类药物均无交叉反应;线性检测范围为1~1289g/L,相关系数R^2=0.9251,灵敏度为0.45μg/L,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7.769g/L,检测限为19g/L;猪尿样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4.1%;基质对该试剂盒的检测结果影响不大。该试剂盒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简便等特点,适合于SM残留的快速检测,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素 单克隆抗体 细胞融合 竞争ELISA 快速检测试剂盒
下载PDF
Osteoclast fusion and regulation by RANKL-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factors 被引量:14
20
作者 Lianping Xing Yan Xiu Brendan F Boyce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2年第12期212-222,共11页
Osteoclasts are the bone resorbing cells essential for bone remodeling.Osteoclasts are formed from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in the monocyte/macrophage lineage.Osteoclastogenesis is composed of several steps including... Osteoclasts are the bone resorbing cells essential for bone remodeling.Osteoclasts are formed from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in the monocyte/macrophage lineage.Osteoclastogenesis is composed of several steps including progenitor survival,differentiation to mononuclear pre-osteoclasts,fusion to multi-nuclear mature osteoclasts,and activation to bone resorbing osteoclasts.The regulation of osteoclastogenesis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in which the 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mediated signaling pathway and downstream transcription factors play essential roles.However,less is known about osteoclast fusion,which is a property of mature osteoclasts and is required for osteoclasts to resorb bone.Several proteins that affect cell fusion have been identified.Among them,dritic cell-specific transmembrane protein(DC-STAMP)is directly associated to osteoclast fusion in vivo.Cytokines and factors influence osteoclast fusion through regula-tion of DC-STAMP.Here we review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new factors that regulate osteoclast fusion with specific focus on DC-STAMP.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tic basis of osteoclast fusion will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bone disorders due to elevated osteoclast bone resorption.Cell-cell fusion is essential for a variety of cellular biological processes.In mammals,there is a limited number of cell types that fuse to form multinucleated cells,such as the fusion of myoblasts for the formation of skeletal muscle and the fusion of cells of the monocyte/macrophage lineage for the formation of multinucleated osteoclasts and giant cells.In most cases,cellcell fusion is beneficial for cells by enhancing function.Myoblast fusion increases myofiber size and diameter and thereby increases contractile strength.Multinucleated osteoclasts have far more bone resorbing activity than their mono-nuclear counterparts.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are much more efficient in the removal of implanted materials and bacteria due to chronic infection than ma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TEOCLASTS fusion Dritic cell-specific TRANSMEMBRANE protein 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 Bone RESORP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