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接触溶栓与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早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6
1
作者 张学民 张韬 +6 位作者 张小明 刘慧鑫 蒋京军 李伟 焦洋 贺致宾 何长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8-232,共5页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1月我科85例DVT的临床资料,其中CDT组47例...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1月我科85例DVT的临床资料,其中CDT组47例(动脉CDT组25例,静脉CDT组22例),静脉系统溶栓组38例,3组均在抗凝基础上给予尿激酶100万U/d持续泵入,CDT组同期行下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术,比较3组患肢深静脉溶栓率、消肿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中央型DVT血栓溶栓率静脉CDT组最高(81.3±18.4)%,显著高于动脉CDT组(45.1±17.6)%(q=6.648,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2.1±10.1)%(q=9.524,P〈0.05)。周围型DVT血栓溶栓率动脉CDT组最高(66.7±22.3)%,与静脉CDT组(45.8±21.7)%无统计学差异(q=2.807,P〉0.05),但显著高于静脉系统溶栓组(43.7±15.2)%(q=3.614,P〈0.05)。混合型DVT血栓溶栓率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其中静脉CDT组最高(71.7±18.2)%,显著高于动脉CDT组(55.1±9.3)%(q=3.714,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8.6±12.5)%(q=7.817,P〈0.05))。静脉CDT组消肿率(61.7±19.1)%,显著高于动脉CDT组(41.2±10.1)%(q=7.157,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3.6±12.2)%(q=10.540,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0%(3/25)、9.1%(2/22)、22.6%(8/35),无统计学差异(χ2=2.319,P=0.314)。结论 CDT治疗下肢DVT疗效好于外周静脉系统溶栓。中央型和混合型DVT,静脉CDT为首选方案;周围型DVT,动脉CDT疗效优于静脉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溶栓 静脉系统溶栓
下载PDF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经导管溶栓过程中凝血纤溶指标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6
2
作者 董嘉尧 朱桥华 +3 位作者 罗美华 周成宇 黄维 于新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8-591,共4页
目的:探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经导管溶栓(CDT)中,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经CDT治疗的急性下肢DVT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在溶栓前、CDT溶栓24 h、溶栓结束分别检测血浆D-二聚体、... 目的:探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经导管溶栓(CDT)中,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经CDT治疗的急性下肢DVT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在溶栓前、CDT溶栓24 h、溶栓结束分别检测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浓度。另选择健康体检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DVT患者D-二聚体、FIB和FDP在溶栓前浓度分别为29.17±38.67μg/mL、3.66±0.95 g/L、76.14±131.48μg/mL,和健康对照组0.21±0.27μg/mL、3.32±0.65 g/L、1.08±0.73μ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判定为再通者34例(再通组),未通者16例(未通组);实施溶栓24 h后,再通组D-二聚体和FDP浓度较前显著升高(P〈0.05),FIB则较前显著降低(P〈0.05)。未通组上述指标变化在溶栓24 h后无显著改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实施溶栓24 h后,D-二聚体和FDP的浓度与疗效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66及r=0.50(P〈0.05)。结论在CDT治疗过程中监测D-二聚体、FIB及FDP的浓度的变化,对及时了解血栓溶解情况,判断溶栓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经导管溶栓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下载PDF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34
3
作者 张艳 米颖 +1 位作者 杨森 齐华英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9-371,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并发肺栓塞(PE)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5年5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9例LEDVT并发PE患者,患者均采用肺动脉造影+肺动脉溶栓术,其中25... 目的观察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并发肺栓塞(PE)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5年5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9例LEDVT并发PE患者,患者均采用肺动脉造影+肺动脉溶栓术,其中25例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1例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DT),4例患者行机械性抽吸血栓(PTM)术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准确应用抗凝、溶栓药物;加强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术后做好溶栓导管、患肢护理,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健康宣教以及出院指导.出院前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凝血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采用Bartel指数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微信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胸闷、气短症状均明显好转,无致命性PE等并发症发生.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PE基本消失或范围、面积较前明显缩小.复查血气分析显示动脉血氧分压(PaO2)上升.超声心动图显示肺动脉高压好转.12例合并肺感染患者经抗炎治疗好转.患肢肿胀明显减轻,下地活动后患肢无胀痛不适.治疗后凝血指标D-二聚体、Fib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D-二聚体(μg/L):2389.45±2061.02比6093.45±2586.99,Fib(g/L):3.18±0.91比4.07±1.49,均P<0.01〕,治疗前后PT和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T(s):13.12±2.27比12.33±2.06,APTT(s):34.51±11.79比31.84±3.05,均P>0.05〕.治疗后患者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分:79.66±6.26比17.24±8.30,P<0.01).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护理评分95~100分,平均(97.38±1.37)分.结论优质的护理能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动脉溶栓 机械性血栓抽吸 导管溶栓 护理
下载PDF
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9
4
作者 薛冠华 梁卫 +5 位作者 黄晓钟 叶猛 王鹏 张岚 张皓 张纪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15-717,共3页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就诊于我院急性下肢动脉缺血行导管溶栓治疗的病例共56例,采用尿激酶溶栓,观察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治愈10例(17.8%),有效38例(67.9...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就诊于我院急性下肢动脉缺血行导管溶栓治疗的病例共56例,采用尿激酶溶栓,观察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治愈10例(17.8%),有效38例(67.9%),无效8例(14.3%),总有效率为85.7%。发生并发症11例(19.6%);与导管溶栓直接相关的并发症6例(10.7%),包括穿刺点血肿5例(8.9%)和脑畸形血管破裂出血1例(1.7%)。结论导管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溶栓 下肢 动脉 缺血
下载PDF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及其临床诊治 被引量:27
5
作者 殷敏毅 蒋米尔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28-1030,共3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病理变化复杂,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一直是血管外科的复杂难题。了解其病理学变化和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特殊检查,如深静脉顺行造影和多普勒超声检测,有助于诊断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缓解症状、提高...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病理变化复杂,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一直是血管外科的复杂难题。了解其病理学变化和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特殊检查,如深静脉顺行造影和多普勒超声检测,有助于诊断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该病的原则,尤其要重视通过手术或介入治疗早期解除髂静脉回流障碍。预防PTS发生比缓解PTS症状的意义更为重要。腔内导管溶栓术(CDT)能够有效减少血栓形成后PTS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溶栓术
原文传递
对侧股静脉入路经皮机械吸栓结合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被引量:27
6
作者 卢化祥 黄家麒 +3 位作者 黄晟 杨广林 刘晓兵 刘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目的·分析经对侧股静脉入路行经皮机械吸栓(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PMT)结合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全肢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早期临床效果。方... 目的·分析经对侧股静脉入路行经皮机械吸栓(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PMT)结合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全肢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接受AngioJet血栓抽吸+CDT治疗的45例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不同静脉段的血栓溶解程度及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86.7%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thrombosis,LET)Ⅰ段(小腿静脉)完全溶解,82.2%的患者LETⅡ段(股腘静脉)完全溶解,71.1%的患者LETⅢ段(髂股总静脉)完全溶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急性下肢DVT采用PMT+CDT是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皮机械吸栓 导管接触溶栓
下载PDF
介入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7
作者 陈波 马军 +2 位作者 王海涛 孙占峰 姜维良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6年第2期275-277,共3页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联合球囊及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性病变患者...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联合球囊及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性病变患者,先行置管溶栓治疗,再联合球囊及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其溶栓效果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本组溶栓总有效率为86.1%,尿激酶用量(75.5±34.6)万单位,溶栓后31例下肢缺血症状改善,下肢疼痛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下肢跛行距离明显延长,无垃圾脚发生。球囊及支架成形术后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9±0.11升高至术后的0.79±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48月,无死亡病例,9例出现支架内膜增生血管再狭窄,5例出现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闭塞,给予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减轻,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3年行下肢截肢治疗。结论:CDT联合球囊及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以为PTA血管成形或支架置入赢得时机,改善下肢缺血,该方式创伤小,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接触性溶栓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栓形成 支架成形
原文传递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AngioJet机械吸栓与置管溶栓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刘磊 冯家煊 +6 位作者 王宏飞 张雷 魏小龙 袁良喜 裴轶飞 宋超 景在平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16年第1期-,共4页
目的 比较机械吸栓与置管溶栓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中心进行治疗的48例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48例患者分别采用AngioJet机械吸栓(PMT)治疗(PMT组,24例)与置管... 目的 比较机械吸栓与置管溶栓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中心进行治疗的48例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48例患者分别采用AngioJet机械吸栓(PMT)治疗(PMT组,24例)与置管溶栓(CDT)治疗(CDT组,24例).结果 PMT组Ⅲ级完全溶解20例(83.3%),Ⅱ级3例(12.5%)及Ⅰ级1例(4.2%);CDT组Ⅲ级完全溶解19例(79.1%),Ⅱ级4例(16.7%)及Ⅰ级1例(4.2%).两组溶栓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9).PMT组与CDT组临床改善结果相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例比18例,P=0.461).PMT组溶栓时间明显短于CDT组[(0.25±0.11)h比(45.68±8.25)h,P<0.001],且尿激酶平均用量也少于CDT组[(16.7±3.20)万U比(144±20.37)万U,P<0.001].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3例患者出现穿刺点周围少量皮下淤血斑,CDT组中1例出现溶栓导管感染,1例出现血小板降低.CDT组溶栓后患、健肢大、小腿平均周径差减小大于PMT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8±3.38)cm vs (4.11±1.71)cm,P=0.424;(4.52±2.14)cm vs(3.72±1.25)cm,P=0.272]].结论 与CDT治疗相比,PMT加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相似的疗效,但是其具有治疗时间短、溶栓药物用量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机械吸栓 置管溶栓
原文传递
AngioJet治疗有溶栓禁忌证与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无溶栓禁忌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珊珊 于志海 +2 位作者 王海涛 涂灿 陆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80,共5页
目的对比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有溶栓禁忌证与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无溶栓禁忌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急性中央型和混合型LEDVT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其中11例有溶栓禁忌证患者接受血栓处... 目的对比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有溶栓禁忌证与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无溶栓禁忌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急性中央型和混合型LEDVT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其中11例有溶栓禁忌证患者接受血栓处全程缓慢喷洒0.9%氯化钠溶液并即刻用AngioJet装置抽吸血栓(AngioJet组),25例无溶栓禁忌证患者接受传统CDT治疗(CDT组),两组治疗后仍有明显狭窄者行球囊扩张术,球囊扩张后狭窄仍>50%者植入支架。术后AngioJet组以低分子肝素加利伐沙班或华法林序贯抗凝治疗,CDT组以低分子肝素加华法林序贯抗凝治疗。结果 AngioJet组11例均一次成功完成吸栓、球囊扩张、植入支架等操作,6例植入静脉支架,术后患者均出现血红蛋白尿,1~2 d后恢复正常,未发生大出血、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双侧下肢周径差由术前平均(7.77±1.56) cm改善至出院时平均(1.57±0.52) cm。CDT组25例溶栓时间为3~7 d,14例植入静脉支架;双侧下肢周径差由术前平均(7.02±1.28) cm改善至出院时平均(1.30±1.09) cm。AngioJet组、CDT组平均血栓溶解率分别为(75.36±16.55)%、(84.23±15.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82,P=0.167);肿胀消退率分别为(79.02±8.14)%、(81.91±15.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4,P=0.288)。结论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有溶栓禁忌证急性LEDVT患者有良好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仍需大样本研究结果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放射学 介入性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术 导管接触溶栓
下载PDF
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变化规律 被引量:24
10
作者 刘强 王永利 +3 位作者 王征宇 彭志清 相建峰 陈亮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1-425,共5页
目的研究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变化,分析其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采用CDT术治疗的18例急性LEDVT患者,治疗中每隔8 h检测患者血浆D-D、FIB浓度... 目的研究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变化,分析其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采用CDT术治疗的18例急性LEDVT患者,治疗中每隔8 h检测患者血浆D-D、FIB浓度。计算每例患者D-D峰值、D-D上升速度、FIB下降速度及D-D增高时间,统计学分析D-D、FIB变化规律,以及D-D峰值、D-D上升速度、FIB下降速度及D-D增高时间之间相关性和线性关系。结果 CDT术后18例患者中13例(72%)疗效评价为优或良,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CDT治疗中尿激酶微泵速度不变情况下,D-D先上升后下降,FIB持续下降;尿激酶微泵速度减半后,D-D下降速度变缓,FIB逐渐上升。统计学分析显示,D-D峰值与D-D上升速度呈正相关(Pearson比0.88,P<0.01),D-D峰值与D-D增高时间呈正相关(Pearson比0.80,P<0.01),D-D上升速度与D-D增高时间呈正相关(Pearson比0.62,P=0.01),D-D上升速度与FIB下降速度呈正相关(Pearson比0.49,P=0.04),D-D峰值与FIB下降速度呈正相关(Pearson比0.76,P<0.01),D-D增高时间与FIB下降速度间无相关性。结论急性LEDVT患者CDT治疗过程中血浆D-D、FIB会产生规律性变化,监测和分析D-D、FIB变化规律,有助于提高CDT疗效,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溶栓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Stenting of iliac vein obstruction following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in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被引量:22
11
作者 MENG Qing-YOU LI Xiao-qiang JIANG Kun QIAN Ai-min SANG Hong-fei RONG Jian-jie DUAN Peng-fei ZHU Li-we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8期3519-3522,共4页
Background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 for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F) of the lower extremity has good effect, but whether iliac vein stent placement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is still controversial. T... Background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 for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F) of the lower extremity has good effect, but whether iliac vein stent placement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is still controversial.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stent placement in the iliac vein following CDT in lower extremity DVT. Methods This was a single-canter,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After receiving CDT, the major branch of the distal iliac vein was completely patent in 155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DVT, and 74 of these patients with iliac vein residual stenosis of 〉50%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n=29) and a test group (n=45). In the test group, stents were implanted in the iliac vein, whereas no stents were implanted in the control group. We evaluated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including patency of the deep vein, C in CEAP classification, 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 (VCSS), and 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Questionnaire (CIVIQ) Score. Results All patients had postoperative follow-up visits for a period of 6-24 months. Venography or color ultrasound was conducted in subjec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tency rate at the last follow-up visit (87.5% vs. 29.6%) and the 1-year patency rate (86.0% vs. 54.8%) between the test and control groups. The change in the C in CEAP classification pre- and post-procedur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est and control groups (1.61±0.21 vs. 0.69±0.23). In addition, at the last follow-up visit, VCSS and CIVIQ Score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est and control groups (7.57±0.27 vs. 0.69±0.23; 22.67±3.01 vs. 39.34±6.66,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stenting of iliac vein obstruction following CDT in lower extremity DVT may increase the patency of the deep vein, and thus provides better efficacy and quality of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venous thrombosis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STENT
原文传递
导管溶栓与系统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Meta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刘辉 承文龙 卢辉俊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3期183-187,共5页
目的 比较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和系统溶栓(S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为选择最佳的溶栓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Pub 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CDT与ST治疗急性DVT对比研究的相关文献,... 目的 比较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和系统溶栓(S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为选择最佳的溶栓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Pub 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CDT与ST治疗急性DVT对比研究的相关文献,发表时间截止至2016年7月。按照钮卡斯-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合并与发表偏倚检测。运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对各个因素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CDT组的大腿消肿率高于ST组(WMD=12.01,95%CI 8.58-15.43;P〈0.01);CDT组的小腿消肿率高于ST组(WMD=12.88,95%CI 9.60-16.11;P〈0.01);CDT组的溶栓率高于ST组(WMD=15.24,95%CI 11.99-18.50;P〈0.01);CDT组的出血并发症率明显低于ST组(OR=0.50,95%CI0.31-0.80;P〈0.01);术后半年CDT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TS)发生率明显低于ST组(OR=0.40,95%CI 0.25-0.63;P〈0.01)。结论 相比于ST,CDT消肿效率及溶栓率更高,并发症和PTS发生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接触性溶栓 系统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META分析
下载PDF
两种顺行置管方式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苏浩波 顾建平 +5 位作者 楼文胜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宋进华 汪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经造影明确诊断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2组,经患肢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的为A组(21例),经患肢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的为B组(25例)。对两组患者总体...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经造影明确诊断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2组,经患肢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的为A组(21例),经患肢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的为B组(25例)。对两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静脉通畅度、患肢消肿率、穿刺置管消耗时间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总体有效率A组95.2%;B组96.0%;消肿率A组(86.6±20.0)%,B组(85.7±14.6)%;静脉通畅度A组(57.9±19.4)%,B组(57.7±19.3)%。两组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穿刺消耗时间少于B组(P<0.05),大隐静脉穿刺难度低于腘静脉。大隐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腘静脉置管(P<0.05)。结论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简单易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 大隐静脉 胭静脉 置管溶栓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经颈静脉导管血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被引量:23
14
作者 钱结胜 李征然 +6 位作者 姜在波 朱康顺 关首海 周斌 许长谋 何可可 单鸿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途径血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组)采用经颈静脉穿刺后,置管造影并植入滤器,留置导管持续血管内溶栓同时联合足背静脉溶栓;而同期有16例患者(对照...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途径血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组)采用经颈静脉穿刺后,置管造影并植入滤器,留置导管持续血管内溶栓同时联合足背静脉溶栓;而同期有16例患者(对照组)仅行足背静脉溶栓。结果治疗组溶栓时间为(6.6±2.3)d,对照组为(8.2±1.4)d;所用尿激酶总量治疗组为(552±224)万u,对照组为(700±166)万u。联合溶栓能显著减少溶栓时间与尿激酶用量(P<0.05)。治疗组溶栓前后大、小腿周径分别减小(4.6±2.1)cm、(4.0±2.1)cm,对照组分别为(3.2±1.7)cm、(2.7±1.5)c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完全溶通率为66.7%,对照组完全溶通率为31.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例患者在血栓完全溶通后从原穿刺处将滤器取出。结论经颈静脉途径导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效果好,完全溶通后可从原穿刺处回收滤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内溶栓 颈静脉 足背静脉
下载PDF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监测在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5
作者 刘强 程英升 王永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31-1035,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导管接触溶栓(CDT)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值变化,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CDT治疗的18例急性LEDVT患者,溶栓前、开始后每隔8 h、结束时检测...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导管接触溶栓(CDT)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值变化,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CDT治疗的18例急性LEDVT患者,溶栓前、开始后每隔8 h、结束时检测患者血浆D-D、FIB值。计算D-D峰值、上升速度,FIB下降速度,D-D增高时间及血栓溶解率并予疗效分级。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D-D、FIB值变化规律,D-D峰值与血栓量、D-D上升速度与血栓溶解率、D-D上升速度与FIB下降速度、D-D增高时间与血栓溶解率相关性。结果 18例患者平均血栓溶解率为78%,6例血栓完全溶解。疗效分级优、良13例(72.2%),未发生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中尿激酶剂量不变情况下D-D值先升后降,FIB值持续下降,尿激酶剂量减半后D-D值下降变缓,FIB值逐渐上升。D-D峰值与血栓量呈正相关(r=0.81,P<0.01),D-D上升速度与FIB下降速度呈正相关(r=0.49,P=0.04),D-D上升速度与血栓溶解率呈负相关(r=0.08,P=0.08);D-D增高时间与血栓溶解率呈负相关(r=-0.35,P=0.16)。结论 CDT治疗急性LEDVT过程中监测分析血浆D-D、FIB,有助于指导溶栓药物应用,延长溶栓时间,提高CDT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溶栓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髂静脉扩张成形时机对导管直接溶栓持续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3
16
作者 冯琦琛 李选 +1 位作者 李天润 董国祥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2期116-118,126,共4页
目的探讨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髂静脉扩张成形时机对导管直接溶栓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急性DVT合并Cocket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髂静脉扩张成形和导管直接溶栓... 目的探讨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髂静脉扩张成形时机对导管直接溶栓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急性DVT合并Cocket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髂静脉扩张成形和导管直接溶栓的先后顺序,分为导管直接溶栓前扩张髂静脉狭窄(n=14,A组)与导管直接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扩张髂静脉狭窄(n=24,B组)2组,比较溶栓时间、溶栓效果以及扩张局部出血情况。结果 A组溶栓时间(25.79±18.23)h,B组(46.83±23.36)h,差异有显著性(t=-2.891,P=0.006),2组溶栓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时,髂静脉扩张成形在导管直接溶栓之前实施能够显著缩短溶栓时间,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COCKETT综合征 髂静脉扩张成形 导管直接溶栓
下载PDF
Straub Aspirex结合置管溶栓对比单纯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史亚东 顾建平 +7 位作者 陈亮 施万印 苏浩波 何旭 楼文胜 陈国平 宋进华 汪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16-1921,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StraubAspirex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结合置管溶栓术(CDT)对比单纯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DT组30例,PMT+CDT组15例。分别记录两组在溶栓效果、溶栓... 目的回顾性分析StraubAspirex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结合置管溶栓术(CDT)对比单纯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DT组30例,PMT+CDT组15例。分别记录两组在溶栓效果、溶栓时间、尿激酶(UK)剂量、24h患肢消肿速率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DT组和PMT+CDT组的临床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26例(86.7%)vs.14例(93.3%),P=0.502]。PMT+CDT较单纯CDT可显著缩短溶栓时间[(3.1±1.8)天vs.(7.0±1.3)天,P<0.001)],减少UK剂量[(121.7±94.0)万Uvs.(325.0±107.5)万U,P<0.001]。PMT+CDT组和CDT组溶栓24h后患侧大腿周径分别减少(2.3±0.7)cm和(1.6±0.6)cm;患侧小腿周径分别减少(1.5±0.6)cm和(1.2±0.5)c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6)。CDT组和PMT+CDT组的出血事件分别为5例(16.7%)和2例(13.3%)。随访期间,CDT组和PMT+CDT组分别有3例(10.0%)和2例(13.3%)患者发生血栓后综合征(P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7)。结论StraubAspirex结合CDT与单纯CDT治疗LEDVT具有相似的血栓清除效果和安全性。相较单纯CDT,StraubAspirex结合CDT治疗具有缩短溶栓时间、减少UK剂量和快速缓解患肢肿胀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ubAspirex 置管溶栓 机械性血栓清除 下肢深静脉血栓
原文传递
瑞替普酶、尿激酶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18
作者 隋守光 王世礼 +2 位作者 孙鹏 肖颖 施洪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rPA)与尿激酶(uK)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DVT)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自2008年12月-2012年5月对40例ADVT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导管溶栓术(CDT),A组给予rPA每日20Mu,B组给...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rPA)与尿激酶(uK)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DVT)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自2008年12月-2012年5月对40例ADVT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导管溶栓术(CDT),A组给予rPA每日20Mu,B组给予UK每日50万-60万U溶栓,同时加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疗效的临床指标、过敏反应及出血并发症等。结果rPA组溶栓总有效率为100%,UK组总有效率为9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A溶栓起效迅速,较UK具有良好的时效性。两组的过敏反应及出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A和UK都是治疗ADVT疗效肯定、安全的溶栓药物,rPA溶栓起效迅速,较UK具有良好的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瑞替普酶 尿激酶 导管溶栓
下载PDF
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18
19
作者 朱军 戴真煜 +2 位作者 姚立正 李文会 董丛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8-521,共4页
目的探讨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通过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的2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 目的探讨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通过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的2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血栓清除率评估治疗效果,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2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缓解,患健肢大腿周径差由术前(4.5±0.6)cm下降至术后(1.0±0.4)cm(P<0.05)。尿激酶平均剂量(18.4±3.1)万U,平均溶栓时间(4.2±0.7)h。19例DVT完全清除(>90%),2例大部分清除(50%~90%),1例部分清除(<50%)。术后6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血红蛋白尿,经补液水化后当日缓解,无肺栓塞、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DVT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溶栓 血栓后综合征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术后髂静脉病变支架治疗的前瞻性对照性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晓强 孟庆友 +8 位作者 姜坤 钱爱民 桑宏飞 段鹏飞 戎建杰 张晔青 朱礼炜 于小滨 雷锋锐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1期13-15,19,共4页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术后髂静脉支架治疗髂静脉病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55例下肢DVT患者经CDT治疗后,髂静脉远端主干静脉完全通畅,髂静脉残留狭窄大于50%者中的74例患者随...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术后髂静脉支架治疗髂静脉病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55例下肢DVT患者经CDT治疗后,髂静脉远端主干静脉完全通畅,髂静脉残留狭窄大于50%者中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5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对照组29例髂静脉未置入支架。观察指标:深静脉通畅率,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变化,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计分(VCSS)变化及生活质量调查表(CIVIQ)评分。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行静脉造影或彩超检查,实验组40例,对照组27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终点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35/40)vs29.6%(8/27),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1年累积通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86.0%vs54.8%,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的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术前术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0.21vs0.69±0.23,P<0.01)。随访终点实验组及对照组VCSS术后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7±0.27vs6.56±0.23,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CIVIQ调查表终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67±3.01vs39.34±6.66,P<0.01)。结论髂静脉支架对下肢DVT导管溶栓术后治疗髂静脉病变能够提高深静脉的通畅率,提高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性溶栓 支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