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时机及视功能改变 被引量:10
1
作者 苗恒 侯宪如 鲍永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9-262,共4页
背景 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严重危害患儿的视觉发育,已行双眼白内障摘出术的患儿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是理想的屈光矫正方式,但其植入时机目前尚存争议。 目的 分析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二期IOL植入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 背景 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严重危害患儿的视觉发育,已行双眼白内障摘出术的患儿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是理想的屈光矫正方式,但其植入时机目前尚存争议。 目的 分析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二期IOL植入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探讨二期IOL的植入时机。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白内障摘除-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二期IOL植入的患儿29例58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于出生1年内接受双眼白内障摘出术及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行配戴框架眼镜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后于2岁之后接受双眼同期二期IOL植入术。IOL植入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时行双眼扩瞳验光并记录BVCA(LogMAR),比较二期IOL植入前后单眼BCVA的差异、分布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 本研究中患儿接受白内障摘出术的平均年龄为(3.26±2.07)个月,二期IOL植入时平均年龄为(4.79±1.38)岁,2次手术间隔时间平均为(4.28±1.33)年。二期IOL植入术前1周患儿单眼BCVA(LogMAR)为0.790±0.422,术后3个月为0.570±0.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3,P〈0.001)。二期IOL植入术后单眼BCVA≥0.5的眼数明显多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31,P〈0.001)。二期IOL植入术前1周与术后3个月间单眼BCVA呈正相关(R2=0.232,F=17.037,P〈0.001)。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早实施白内障摘除-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二期IOL植入的系统性治疗,有利于BCVA的改善和弱视治疗,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依从性差和效果欠佳的患儿应及时行二期IOL植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白内障摘出术 白内障摘出术后无晶状体眼/手术疗法 人工晶状体植入/方法 视力预后 婴儿 儿童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先天性白内障病因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卫红 张新媛 +2 位作者 云波 许桂花 宋琦 《眼科》 CAS 2004年第5期288-290,共3页
目的 :探讨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因素 ,提醒儿科医生重视眼科检查 ,以求尽早发现治疗先天性白内障 ,从而减少弱视和盲的发生。方法 :以 116名 1岁以内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作为观察组 ;选取 10 2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 ,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对 1... 目的 :探讨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因素 ,提醒儿科医生重视眼科检查 ,以求尽早发现治疗先天性白内障 ,从而减少弱视和盲的发生。方法 :以 116名 1岁以内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作为观察组 ;选取 10 2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 ,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对 18种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母亲孕期存在贫血或缺钙、孕早期宫内病毒感染、自然分娩、异常分娩、家族史、早产双胎、窒息史、缺氧缺血性脑病、吸氧持续时间等 9种危险因素 ,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表明吸氧持续时间、孕早期宫内病毒感染、家族遗传是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通过研究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危险因素 ,特别提示儿科医生在儿童各阶段体检时应注意不要遗漏眼部检查 ,注意询问患儿吸氧情况 ,对那些开始吸氧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的患儿 ,建议请眼科医生详细检查患儿眼部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先天性 白内障 病因学 流行病学方法
原文传递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视觉发育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龚淑贤 王勇 +3 位作者 陈丹 黄华林 张炯 张莹 《临床眼科杂志》 2007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评价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夹持植入术后联合视功能训练的疗效。方法:将连续收集73例(129只眼)3~6岁的儿童分为三组,治疗组31例(50只眼)为先天性白内障组,均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 目的:评价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夹持植入术后联合视功能训练的疗效。方法:将连续收集73例(129只眼)3~6岁的儿童分为三组,治疗组31例(50只眼)为先天性白内障组,均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夹持植入术,术后行弱视治疗;对照组1共23例(41只眼)为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对照组2共19例(38只眼)为视觉发育正常儿童。三组治疗前后或观察前后均进行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屈光度、视觉诱发电位(VEP)、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及同视机的检查。随访期为6—24个月。结果:(1)先天性白内障术后BCDVA明显高于术前BCD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双眼白内障术后视功能与单眼白内障术后视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1的VEP中P100的振幅和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与对照组2的VEP中P100的振幅和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视觉高级功能恢复为Ⅰ级视功能6例(19.35%),同时具有Ⅰ和Ⅱ级视功能2例(6.45%),同时具有Ⅰ、Ⅱ和Ⅲ级视功能10例(32.25%),无视觉功能13例(41.94%)。双眼和单眼白内障在视功能的恢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检测黄斑厚度分别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随访期间白内障手术组均未见后囊混浊发生。结论:先天性白内障儿童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夹持植入术后积极治疗弱视,可促进视觉发育,使儿童获得满意的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先天性白内障 视觉发育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CRYGD基因突变的鉴定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晓慧 刘卫华 +2 位作者 董冰 陈洁琼 李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22-726,共5页
背景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约1/3的先天性白内障由遗传因素引起,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确定至少26个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的致病基因,发现的致病基因突变已超过100种.目的 明确一ADCC家系... 背景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约1/3的先天性白内障由遗传因素引起,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确定至少26个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的致病基因,发现的致病基因突变已超过100种.目的 明确一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 对2011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一来自河北的汉族ADCC家系进行分析,在获得受检者知情同意后,对所有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并采集外周静脉血各5 ml,提取全基因组DNA.在已知的17个ADCC致病基因周围选取21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经多重PCR扩增后进行连锁分析,两点法计算LOD值.对候选基因进行DNA直接测序分析,用ProtScale软件对基因突变前后蛋白局部的疏水性进行分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所有家系成员及100个正常对照者进行基因突变共分离分析.结果 该家系共4代20名成员,其中患者9例,连续4代均有患者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临床检查证实9例患者均为双眼晶状体核性混浊.连锁分析发现微卫星D2S325和D2S2358与该家系中所有患者均连锁,重组分数(θ)为0时D2S325获得最大LOD值,为4.68.对位于D2S325附近的CRYGC和CR YGD基因进行DNA直接测序,发现CRYGD基因cDNA第127位一已知错义突变(c.T127C),导致编码蛋白第43位色氨酸变为精氨酸(p.W43R).ProtScale软件预测突变后的CRYGD蛋白第43位及其周围氨基酸疏水性明显增加.该突变与家系内所有患者表型共分离,家系中表型正常的成员及100名正常对照者均未发现此突变.结论 CRYGD基因c.T127C突变是该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蛋白局部疏水性增加造成的空间结构异常可能是引起该ADCC家系发病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白内障/遗传学 DNA突变分析 晶状体核/病理 家系谱 γ-晶状体蛋白/遗传 基因突变 中国人
下载PDF
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先天性虹膜发育异常的临床表型 被引量:1
5
作者 韦春玲 李娟娟 +1 位作者 胡竹林 黎铧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30-632,共3页
背景先天性白内障临床类型与遗传基因位点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不同致病基因的先天性白内障可伴发相同的眼部合并症,同时不同的眼部合并症可由同一致病基因引起,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尚未明确。目的观察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先天性虹... 背景先天性白内障临床类型与遗传基因位点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不同致病基因的先天性白内障可伴发相同的眼部合并症,同时不同的眼部合并症可由同一致病基因引起,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尚未明确。目的观察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先天性虹膜发育异常的表现类型,总结其发病规律。方法对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诊治的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先天性虹膜发育异常患者15例进行眼科形态学观察,分析不同类型的先天性白内障伴发虹膜发育异常的特点。结果15例患者均为双眼发病,7例核性白内障并发完全性虹膜缺损,2例全白内障并发部分完全性虹膜缺损,5例全白内障并发无虹膜,1例缝性白内障并发无虹膜。结论不同类型白内障合并的虹膜发育不全有一定的规律性,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原因和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先天性 先天性无虹膜 先天性虹膜缺损 临床表型
下载PDF
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中两个β-晶体蛋白基因的突变筛查 被引量:1
6
作者 胡继元 廖荣丰 +2 位作者 杨森 方巧云 周伏圣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0-573,共4页
目的对一中国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粉尘状白内障家系进行β-晶体蛋白基因(cryba1、crybb1)的突变筛查。方法对一中国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研究,通过直接测序,筛查此家系中全部患者的cryba1基因、crybb1基因外显子以及临近的内含子的剪接... 目的对一中国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粉尘状白内障家系进行β-晶体蛋白基因(cryba1、crybb1)的突变筛查。方法对一中国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研究,通过直接测序,筛查此家系中全部患者的cryba1基因、crybb1基因外显子以及临近的内含子的剪接位点。结果直接测序后发现该粉尘状白内障家系cryba1基因和crybb1基因的外显子及其临近的内含子中,均未发现任何突变。结论该表型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并非是由这两个β-晶体蛋白基因突变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先天性 白内障/遗传学 β晶体蛋白质类/遗传学 突变 系谱
下载PDF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surgical complications for congenital cataract 被引量:1
7
作者 Fangqin Ma Qi Wang Lihua Wang 《Frontiers of Medicine》 SCIE CSCD 2012年第4期360-365,共6页
The greatest concern in children with cataracts is irreversible visual loss.The timing of congenital cataract surgery is critical for the visual rehabilitation.Cataract surgery in children remains complex and challeng... The greatest concern in children with cataracts is irreversible visual loss.The timing of congenital cataract surgery is critical for the visual rehabilitation.Cataract surgery in children remains complex and challenging.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during or after operation is higher in children than adults.Some complications could be avoided by meticulous attention to surgical technique and postoperative care,and others were caused by more exuberant inflammatory response associated with surgery on an immature eye or the intrinsic eyes abnormalities.Utilizing of advanced techniques and timely applying topical corticosteroids and cycloplegic agents ca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visual axis opacification.Operation on children with strabismus or nystagmus,and applying occlusion therapy on amblyopic eyes can balance the visual inputs to the two eyes.Diagnosis of glaucoma following congenital cataract surgery requires lifelong surveillance and continuous assessment of the problem.So cataract surgeries in children are not the end of journey,but one step on the long road to visual rehabilitation.This paper describes recent evidence from the literature regarding the advance of management after congenital cataract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aract/congenital SURGERY cataract/complication
原文传递
先天性白内障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云(综述) 肖天林(审校) 刘旭阳(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91-896,共6页
先天性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约1/10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儿童致盲的第二大眼病。先天性白内障30%~50%具有遗传性,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还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等。通过连锁分析等方法已发现近20多种致病基因、... 先天性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约1/10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儿童致盲的第二大眼病。先天性白内障30%~50%具有遗传性,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还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等。通过连锁分析等方法已发现近20多种致病基因、数百个突变位点与不同类型的先天性白内障发病有关,目前根据白内障致病基因的功能不同分为晶状体蛋白基因、膜蛋白相关基因、转录因子调节基因及其他基因4类,各种类型的致病基因通过不同的机制引起的先天性白内障表型不同。了解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及其分子遗传学机制对于该病的基因学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就近年来先天性白内障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学 白内障 先天性 突变
下载PDF
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致病基因的排除性定位 被引量:1
9
作者 赵雪芹 董冰 +1 位作者 张红言 李杨 《眼科》 CAS 2007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明确一个国人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白内障(ADCC)家系致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点是否位于已知的22个非综合征型ADCC致病位点内,从而初步定位该ADCC家系致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点。设计家系遗传研究。研究对象一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方法对26例... 目的明确一个国人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白内障(ADCC)家系致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点是否位于已知的22个非综合征型ADCC致病位点内,从而初步定位该ADCC家系致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点。设计家系遗传研究。研究对象一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方法对26例家系成员中的16例进行临床检查、采集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在已知的22个非综合征型ADCC致病位点内,分别选取3~6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该ADCC家系进行遗传连锁分析。主要指标先天性白内障临床表型、Lod值。结果该家系患者为晶状体前囊膜及前囊膜下混浊;所有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与致病基因两点间的Lod值均≤-2,证实微卫星标记所在的染色体区域与该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不连锁。结论该ADCC家系致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点不在已知的22个非综合征型ADCC致病位点内,可能是一个新的致病基因导致了该家系的临床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先天性 基因 染色体图
原文传递
先天性热休克转录因子4基因突变lopl 1小鼠白内障形成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丽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29-832,共4页
背景研究证实热休克转录因子4(HSF4)基因突变是造成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内障小鼠——晶状体混浊11(10p11)小鼠白内障的主要原因,HSF4基因突变导致lopil小鼠白内障形成的分子机制是眼科学界关注的问题。目的探讨HSF4基因突变导... 背景研究证实热休克转录因子4(HSF4)基因突变是造成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内障小鼠——晶状体混浊11(10p11)小鼠白内障的主要原因,HSF4基因突变导致lopil小鼠白内障形成的分子机制是眼科学界关注的问题。目的探讨HSF4基因突变导致lopll小鼠白内障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选取lopll小鼠及野生型C57BL/6小鼠各24只,分别于出生后1、7、14d两种小鼠各取8只用CO,吸入法处死,制备晶状体切片,用常规组织病理学法观察lopll小鼠出生后不同时间晶状体的病理改变,计数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数量;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1日龄lopll小鼠及野生型C57BL/6小鼠晶状体中ⅨB一晶状体蛋白(CRYAB)的含量;用定量PCR(q-PCR)法分析两种小鼠晶状体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表达。两种小鼠上述指标检测结果的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动物的喂养和使用遵循ARVO声明。结果出生后1d的野生型C57BL/6小鼠LECs和晶状体纤维形态及排列规则,但lopll小鼠LECs增生明显,形态不规则;出生后7d的lopll小鼠晶状体纤维排列紊乱,可见空泡样变性。出生后1、7、14d的lopll小鼠每张切片上LECs数分别为(417±19)、(4674-16)、(489_±21)个,均明显多于同时间点野生型G57BL/6小鼠的(378_±13)、(391±9)、(395-±7)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d:t=6.696,P=0.000;7d:t=6.578,P=0.000;14d:t=7.240,P=0.000)。出生后1d的lopll小鼠晶状体中CRYAB蛋白表达较野生型G57BL/6小鼠明显减弱,而晶状体中FGF-1、FGF-4、FGF-7mRNA的相对表达量(表达倍数)分别为2.04±0.13、2.03±0.08和4.59±0.12,野生型C57BL/6小鼠相对表达量(表达倍数)分别为1.04±0.06、0.97±0.08和1.0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GF-1mRNA:t=14.000,P〈0.01;FGF-4mRNA:t=15.510,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突变 热休克转录因子 白内障 先天性 晶状体蛋白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蓬勃(综述) 赵梅生(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7-309,共3页
先天性白内障是导致儿童低视力和失明的主要原因,约1/3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是遗传所致。先天性白内障的病因不同,且表型多样。先天性白内障与特定的基因突变有关,其致病基因主要包括编码晶状体的结构蛋白、缝隙连接蛋白、膜蛋白、晶... 先天性白内障是导致儿童低视力和失明的主要原因,约1/3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是遗传所致。先天性白内障的病因不同,且表型多样。先天性白内障与特定的基因突变有关,其致病基因主要包括编码晶状体的结构蛋白、缝隙连接蛋白、膜蛋白、晶状体发育中的调节蛋白基因。定位和识别导致白内障形成的基因突变对了解先天性白内障的分子缺陷和病理生理的特点是必要的。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进一步了解遗传、环境及营养等因素对晶状体代谢的影响。就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及其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先天性 分子生物及遗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一中国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海 张卉 +5 位作者 李涛 吴东 张朝阳 时伟丽 秦利涛 廖世秀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05-709,共5页
背景 某些遗传性疾病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因此传统的Sanger测序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医学研究及临床工作的需求.第二代测序(NGS)技术由于具有费用低及检测速度快的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先天性眼病突变基因的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有待验证.... 背景 某些遗传性疾病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因此传统的Sanger测序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医学研究及临床工作的需求.第二代测序(NGS)技术由于具有费用低及检测速度快的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先天性眼病突变基因的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有待验证.目的 探讨NGS技术对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进行致病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于2013年1月收集来自河南省洛阳市的一汉族先天性白内障家系,抽取家系中3例患者(Ⅱ2、Ⅲ3、Ⅲ4)和3名表型正常者(Ⅱ3、Ⅲ1、Ⅲ2)的外周血各2 ml,EDTA抗凝,在河南省医学遗传研究所应用NGS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并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NGS结果进行验证,然后用Sanger测序技术对该家系其他成员的外周血样本进行突变位点的序列分析,根据确定的致病突变位点对先证者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检测方案经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该家系4代14位成员中共5例患者,其中男2例,女3例,分布于Ⅰ、Ⅱ、Ⅲ代中,其他家系成员表型正常,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NGS检测发现先证者Ⅲ3CRYBB1基因第6外显子上存在c.682T>C(p.S228P)杂合突变,Sanger法验证了该点突变.Sanger法检测发现家系中患者均存在CRYBB1基因c.682 T>C突变,而家系中表型正常者CRYBB1基因的c.682位点基因型为T/T野生型.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Ⅳ1)CRYBB1基因c.682位点基因型为T/T野生型.结论 NGS可用于先天性白内障基因突变的快速检测,该家系致病性基因为CRYBB1基因c.682T>C突变,应用NGS技术结合一代测序技术成功对先证者进行了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家系谱 基因突变 DNA测序分析方法 第二代测序 产前诊断
下载PDF
一中国家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后极性白内障CRYAB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素华 高宇端 张哲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3-337,共5页
背景 约50%的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因素有关,最常见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迄今为止,已证实AD性先天性白内障(ADCC)相关的候选基因位点39个及相关基因26个,确定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是治疗的前提.目的 对1个3... 背景 约50%的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因素有关,最常见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迄今为止,已证实AD性先天性白内障(ADCC)相关的候选基因位点39个及相关基因26个,确定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是治疗的前提.目的 对1个3代AD性后极性白内障中国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分析,确定其发病的遗传学基础.方法 于2009年6-12月由山西省眼科医院收集1个中国汉族ADCC家系,家系的19名成员中共8例后极性白内障,11名表型正常.在获得所有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后,对该家系成员进行临床检查,采集家系所有成员外周静脉血各8 ml并提取DNA.对微卫星标志物进行PCR扩增及其等位基因的检测,并在染色体1 q21-25、1p22.3、2q33-36、11 q22.1-23.21、7q11-12、21q22.3、22q11.2-12.1的区段内分别选取21个多态性微卫星标志物进行连锁分析,计算对数优势(LOD)值;对可能致病的候选基因外显子进行扩增和测序验证突变基因;对新发现的突变用PolyPhen2软件进行突变致病性预测,预测范围值按渐增的风险程度定为0~1.结果 该家系3代中各代均有后极性白内障患者,共8例,各代患者中男女发病机会均等,符合AD发病特征.连锁分析结果显示,在微卫星标志物D11S3178处最大LOD值为4.06(θ=0).单体型分析表明,该致病基因位于D11S4176 ~ D11S908区域内.对编码区的测序结果表明,CRYAB基因的第2个外显子有1个错义突变(c.209T>C),导致其编码的晶状体蛋白第70位的亮氨酸被脯氨酸替代(p.Leu 70 Pro).PolyPhen2软件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新突变引起所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损害预测分值为0.996.结论 CRYAB基因为该家系中遗传性先天性后极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先天性 基因相关研究 家系 中国 DNA突变分析 对数优势比值 微卫星标记 α-晶状体蛋白B链
下载PDF
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年龄及其对手术前后视力的影响
14
作者 李根林 张士元 《眼科》 CAS 1996年第2期70-74,共5页
对5类876例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发病年龄及其手术前后视力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1)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率最高的是全性白内障,致密核性白内障次之,前极性、后极性和绕核性白内障则均以3岁后发病率较高;(2)术前视力与发病年龄有关:在2... 对5类876例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发病年龄及其手术前后视力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1)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率最高的是全性白内障,致密核性白内障次之,前极性、后极性和绕核性白内障则均以3岁后发病率较高;(2)术前视力与发病年龄有关:在2岁前发病时,视力>0.3的分布比率最差的是全性白内障,致密核性白内障次之;2~4岁发病时,仍以这两型白内障的视力差,后极性白内障的视力分布变化不大,前极性白内障视力相对较好;4岁以后发病时,前极性白内障较好,后极性白内障变化不大,仍以全性白内障视力最差;(3)术后观力的恢复依赖术前视力水平,即与发病年龄早晚有关,发病年龄越早,术前视力越差,则术后视力恢复也越差,这一变化尤以前极性白内障最为明显。提示:针对不同类型白内障的发病年龄予以区别对待,对于获得良好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先天性 病理 眼外科手术 视力
原文传递
先天性遗传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李根林 陈翠真 《眼科》 CAS 1994年第1期41-44,共4页
用致畸剂(5-bromodeoxyuridine BRDU)成功地诱发大鼠先天性遗传性白内障动物模型:雌鼠动情期受孕率最高(81%),动情前期和间期受孕率均很小。不同剂量 BRDU 诱发仔一代先天性白内障形成概率及严重程度不同;仔二代遗传性白内障患病率也与 ... 用致畸剂(5-bromodeoxyuridine BRDU)成功地诱发大鼠先天性遗传性白内障动物模型:雌鼠动情期受孕率最高(81%),动情前期和间期受孕率均很小。不同剂量 BRDU 诱发仔一代先天性白内障形成概率及严重程度不同;仔二代遗传性白内障患病率也与 BRDU 剂量呈正相关。此白内障动物模型的建立将有助于探讨先天性白内障的病因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先天性 模型 遗传 动物实验 晶体
原文传递
A Novel HSF4 Mutation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Cataract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凌 张晴 +1 位作者 周璐昕 唐朝晖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5年第2期316-318,共3页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dentify the mutation of the whole coding region of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4(HSF4) gene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cataract(ADCC). All exons of HSF4 were amp...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dentify the mutation of the whole coding region of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4(HSF4) gene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cataract(ADCC). All exons of HSF4 were amplified by PCR. Sequence analysis of PCR products was performe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confirm the pathogenic mu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C to T substitution occurred at nucleotide 331 in patients of this family, leading to the replacement of the amino acid arginine-111 with cysteine in exon 3. RFLP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mino acid change was co-segregated with all affected individual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new mutation of c.331C〉T in HSF4 DNA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cataract in this fami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aract mutation congenital arginine autosomal Mutation Family Restriction segregated pathogenic
下载PDF
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龙 陆国生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1999年第4期215-217,共3页
目的: 观察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前段玻璃切割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对21 例(36 只眼) 2 个月至2.5 岁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连续病例施行了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平均随访时间为18. ... 目的: 观察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前段玻璃切割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对21 例(36 只眼) 2 个月至2.5 岁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连续病例施行了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平均随访时间为18. 4 个月。结果: 所有病例均有完整的周边囊膜, 均获透明视区。结论: 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可用于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 能有效预防术后后发障的形成, 可为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植入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囊外摘出 婴幼儿 先天性白内障
下载PDF
儿童抗青光眼联合晶状体摘除手术的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庞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26-1128,共3页
目的评价儿童青光眼合并晶状体异常病例联合白内障摘除及抗青光眼手术的效果。方法对21例32眼青光眼合并晶状体异常的儿童进行了抗青光眼手术及晶状体摘除手术。其中同期手术13例21眼,设为A组,行小梁切开或/和小梁切除、白内障摘除、后... 目的评价儿童青光眼合并晶状体异常病例联合白内障摘除及抗青光眼手术的效果。方法对21例32眼青光眼合并晶状体异常的儿童进行了抗青光眼手术及晶状体摘除手术。其中同期手术13例21眼,设为A组,行小梁切开或/和小梁切除、白内障摘除、后囊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8例11眼为无晶状体眼,设为B组做为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或联合小梁切开术。术后随访平均46m。结果术前检查:全部病例均具有光觉反应,能合作检查视力者为光感视力。眼压平均45.11mmHg,A组平均43.16mmHg,B组平均49.20mmHg。术中检查多数都伴有眼前节发育异常,包括:房角发育不良、晶状体囊膜异常,小球状晶状体继发晶状体半脱位等。术后情况:术后近期平均眼压为20.66mmHg,21眼(65.6%)眼压控制正常。A组平均眼压20.78mmHg,17眼(81.0%)眼压控制正常,4眼发生一过性瞳孔阻滞。B组平均眼压20.35mmHg,10眼(90.9%)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至随访末期平均眼压为20.65mmHg,20眼(62.5%)眼压得到控制;A组5眼(23.8%)有再次手术史,其中3眼为瞳孔阻滞,随访末期平均眼压为19.79mmHg;B组4眼(36.4%)有再次手术史,无瞳孔阻滞发生。随访末期平均眼压为23.23 mmHg。结论对先天性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儿童可以实施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其手术风险小,效果好,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光眼 晶状体异常 抗青光眼手术 白内障摘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