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0篇文章
< 1 2 1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被引量:74
1
作者 陈璐菡 潘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3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辛伐他丁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2月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8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根据入... 目的探讨辛伐他丁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2月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8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根据入组患者的脑血栓症状给予相关常规治疗,此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药物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药物阿司匹林十辛伐他汀治疗,疗程为6个月。随访半年,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差异,采用酶法、肝素-MnCl2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通过Barthel指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缺损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及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IMT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TG、TC、LDL—C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Baa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患者临床效果显著,缩小了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厚度,降低了血脂,减轻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阿司匹林 脑血栓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8
2
作者 康钦 王豪 +1 位作者 宋嫣 邓雅琴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14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458例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象,其中对照组168例为非脑卒中健康体检者,卒中组290例为缺血脑卒中患者。分析2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及不...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458例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象,其中对照组168例为非脑卒中健康体检者,卒中组290例为缺血脑卒中患者。分析2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及不同狭窄程度发生率。结果卒中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发生率、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卒中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及狭窄程度与缺血脑卒中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 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 斑块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67
3
作者 王维铁 张旭 +3 位作者 许日昊 范莹莹 柳克祥 朱志成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1-174,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例319例。将319例冠心病患者按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4组,比较各组之间颈动脉硬化等级积分、Crouse斑块积分、斑块数、脑...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例319例。将319例冠心病患者按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4组,比较各组之间颈动脉硬化等级积分、Crouse斑块积分、斑块数、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另将319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脑梗死分为两组:脑梗死组、非脑梗死组,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性质、颈动脉硬化等级积分、Crouse斑块积分、斑块数的差异。结果3支病变组、左主干病变组的颈动脉硬化等级积分、Crouse斑块积分、斑块数明显高于1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P<0.05)。3支病变组脑梗死发生率为27.53%,左主干病变组脑梗死发生率为38.27%;1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未发现脑梗死病例。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90.00%比46.02%,χ2=6.2949,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颈动脉粥样硬化越重,脑梗死发生率越高。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更易诱发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颈动脉超声 斑块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63
4
作者 周经霞 《中国医药导刊》 2012年第7期1192-1193,共2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156例脑血栓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等抗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156例脑血栓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等抗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能显著改善脑血栓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他汀类 脑血栓 疗效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1
5
作者 黄晓松 杨期东 +2 位作者 龙光喻 周琳 王改青 《疑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267-269,共3页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通心络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3粒(1.14g),每日3次,疗程均为6个月。每3个月后...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通心络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3粒(1.14g),每日3次,疗程均为6个月。每3个月后2组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和椎动脉,记录斑块性质、大小和数目,并检查血糖和血脂,同时记录不良事件情况。结果(1)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斑块数目体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2组经治疗后在软斑块消退、软斑转为硬斑、软斑体积数目减少、无变化和恶化等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3)2组治疗6个月后至1年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通心络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并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 不稳定斑块 通心络胶囊 脑血管病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0
6
作者 张起顺 陈勇 +3 位作者 王朝辉 赵俊 吴春芳 李彦明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03-1605,共3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片3.0 mg,每日1次+复方利血平片2片,...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片3.0 mg,每日1次+复方利血平片2片,每日3次;观察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片(用法用量同对照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 mg,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降压疗效,治疗前后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降压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和IM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和IMT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降压疗效较好,可有效控制血压,改善颈动脉内膜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颈动脉斑块 阿托伐他汀 利血平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H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cy含量与炎症因子、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48
7
作者 许金鹏 刘洋 +5 位作者 李靖 邸卫英 徐占稳 赵兴洲 宋书江 刘福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8期61-65,共5页
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变化,探讨Hcy与炎症因子、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患者90例。根据其血清Hcy含量分为普通... 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变化,探讨Hcy与炎症因子、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患者90例。根据其血清Hcy含量分为普通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普通高血压组,Hcy<10μmol/L,n=47)、H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n=43),选取同期在该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n=58)。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清Hcy、炎症因子及斑块稳定性指标含量,进一步分析Hcy含量与炎症因子、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普通高血压组及H型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清Hcy、炎症因子及斑块稳定性指标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型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清Hcy,炎症因子人类软骨糖蛋白-39(HCGP-3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斑块稳定性指标五聚素3(PTX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含量高于普通高血压组患者,斑块稳定性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含量低于普通高血压组患者。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清Hcy含量与炎症因子、斑块稳定性指标直接相关。结论血清Hcy含量升高是H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加剧、斑块稳定性降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硬化 同型半胱氨酸 炎症因子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穆玉明 韩伟 +3 位作者 吴伟春 汪师贞 吐尔逊娜依 唐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1期1499-1501,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结构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寻找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指标。方法 对 13 7例受检者包括 :脑梗死组 3 8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 5 9例及对照组 40例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 目的 探讨颈动脉结构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寻找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指标。方法 对 13 7例受检者包括 :脑梗死组 3 8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 5 9例及对照组 40例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其颈总动脉及分叉处的内 中膜厚度 (IMT)和斑块情况进行测定 ,同时测定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变化指标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 (RI)、血管搏动指数 (PI)、血流量 ,并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 ①脑梗死组的IMT明显高于TIA组与对照组 ,TIA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脑梗死、TIA组与对照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 73 .7%、2 8.8%和 2 5 % ,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最高。②与其他两组相比较 ,TIA组的PSV、EDV和PSV/EDV均减低 ,PI和RI均增高 ,脑梗死组的血流量下降最明显。③通过判别分析表明 ,可以通过对超声指标的测量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结论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检测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 超声 斑块 内-中膜厚度 血流动力学指标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A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43
9
作者 朱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6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A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评估价值。方法 82例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均行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了解CTA诊断颈动脉狭窄情况及斑块形态。结果...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A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评估价值。方法 82例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均行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了解CTA诊断颈动脉狭窄情况及斑块形态。结果以DSA检查为"金标准",CT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准确率为93.90%,敏感性为94.20%,特异性为92.31%;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率为92.68%,敏感性为93.93%,特异性为90.35%。除7例闭塞外,共发现107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64.49%光滑斑块,25.23%不规则斑块,10.28%溃疡斑块。结论256层螺旋CTA不仅可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还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粥样硬化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诊断准确率 斑块形态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0
10
作者 张新颜 张建平 方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年第2期13-14,共2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2组间血脂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IMT在6个月后治疗组厚度缩小,对照组厚度增加,2组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颈动脉斑块 脑梗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6
11
作者 张玮 王世民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2期128-131,共4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超声检查可对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内部成分、表面形态结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检测,从而有助于判断缺血发生机制和评价危险因素,在高危人群筛查、指导药物和...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超声检查可对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内部成分、表面形态结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检测,从而有助于判断缺血发生机制和评价危险因素,在高危人群筛查、指导药物和手术治疗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超声检查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颈动脉狭窄
原文传递
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0
12
作者 栗静 田婷 +2 位作者 石正洪 冯斌 赵立理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5年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住院患者,依据TO...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5年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住院患者,依据TOAST分型选择其中的LAA型前循环区域卒中患者273例,根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n=84)、稳定斑块组(n=42)、易损斑块组(n=147),另收集同期住院的非脑卒中患者中无颈动脉病变的18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患者19项人口学和血液检测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对LAA型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采用Spearman秩相关对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各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FIB、CRP及Hcy水平在四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IB(OR=1.408,95%CI1.028-1.927,P=0.033)是L AA型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FIB(r=0.292,P=0.000)、Hcy(r=0.172,P=0.000)与L AA型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结论血清FIB、Hcy水平可能是预测LAA型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生物学指标;血清CRP水平与LAA型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颈动脉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纤维蛋白原 C反应蛋白质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128排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9
13
作者 郑峰 唐敏 费世早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8期32-35,共4页
目的评价128排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形成及脑侧支循环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4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者均有128排256层螺旋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目的评价128排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形成及脑侧支循环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4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者均有128排256层螺旋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资料,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A在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形成及脑侧支循环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对42例患者共242个血管节段进行狭窄程度评估,CTA与DSA诊断符合率为85.12%(206/242);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正常、重度和闭塞的诊断与DSA具有高度一致性(K=0.84、0.75、0.87),对轻度、中度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DSA诊断具有中高度一致性(K=0.69、0.65);DSA与CT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及斑块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脑侧支循环形成敏感度为88.89%、特异度为86.67、准确度为88.10%、阳性预测值为92.31%、阴性预测值为81.25%,CTA与DSA诊断脑侧支循环具有高度一致性(K=0.745)。结论 128排256层螺旋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形成及脑侧支循环形成具有良好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 CT血管成像 颈动脉斑块 脑侧支循环 诊断
下载PDF
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因素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7
14
作者 田作军 刘磊 +2 位作者 董亚贤 李少明 邵明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168-1173,共6页
目的分析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自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的住院患者279例,首先对颈总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行多重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再将资料分为... 目的分析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自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的住院患者279例,首先对颈总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行多重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再将资料分为颈动脉有无斑块两组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及单因素分析,进一步筛选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因素;最后比较危险因素亚组间斑块积分和指数的大小。结果颈总动脉的IMT受年龄(age)、收缩压(SBP)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影响(Betaage=0.242,Page=0.000;BetaSBP=0.152,PSBP=0.013;BetaLDL=0.115,PLDL=0.048),但颈动脉有无斑块形成主要受年龄及SBP影响(ORage=1.087,Page=0.000;0RSBP=1.036,PSBP=0.000)。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60岁以上组高于60岁以下组(χ^2=58.379,P=0.000),高血压病组高于非高血压病组(χ^2=18.206,P=0.0000;颈动脉斑块的积分及指数的比较:60岁以上组高于60岁以下组(F=69.353,P=0.000;F=64.826,P=0.000),高血压病组高于非高血压病组(F=4.866,P=0.028;F=6.927,P=0.009)。结论年龄及SBP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LDL是相对次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危险因素 年龄 收缩压
原文传递
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形态学和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5
15
作者 王占奎 王伟志 +2 位作者 傅立新 赵建国 宋平 《上海针灸杂志》 2005年第6期8-11,共4页
目的 观察针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颈动脉形态学和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 将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针灸观察组、针刺对照组、药物对照组各30例。通过颈动脉彩超的测定,观察颈动脉内径,颈... 目的 观察针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颈动脉形态学和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 将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针灸观察组、针刺对照组、药物对照组各30例。通过颈动脉彩超的测定,观察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中内膜厚度(IMT),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舒张末期最小值(M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结果 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消退作用,其中以扁平斑、软斑效果较好,能够明显减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面积;针灸对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PS、MD和PI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降低RI,增加双侧颈动脉的内径厚度,减小IMT。结论 针灸可改善颈动脉和脑动脉血流状况,有助于减轻和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36
16
作者 邓宇鲲 闫冰 +2 位作者 陈涛 马志刚 邱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63-366,共4页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2012—06—01至2013—06—01在我院神经内科263例≥40岁的非脑卒中住院患者,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正常组(n=139)和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组(n=124),并采用超声测...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2012—06—01至2013—06—01在我院神经内科263例≥40岁的非脑卒中住院患者,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正常组(n=139)和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组(n=124),并采用超声测定所有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高血压病史、同型半胱氨酸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结果示,在校正了其他混杂因素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增加了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风险(优势比=1.89,95%可信区间1.01~3.55,P=0.047)。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超声检查 颈动脉斑块 风险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及斑块分布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17
作者 唐清华 罗开琴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及斑块分布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病作为观察组,将同科室同期就诊经检查证实无心肌梗死及高血压病的8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及斑块分布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病作为观察组,将同科室同期就诊经检查证实无心肌梗死及高血压病的80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数量、性质及分布。结果观察组颈动脉中度狭窄发生率、斑块检出率、软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无狭窄发生率和钙化斑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发生率最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病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稳定性可一定程度反映患者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可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作为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心肌梗死 高血压 颈动脉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血脂代谢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相关性 被引量:34
18
作者 张晶 关欣 +2 位作者 王伟 陈孟英 梁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33-836,共4页
目的在检查出颈动脉斑块的中老年人群上探讨血脂各项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动脉超声检查检出斑块的患者270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130例和稳定性斑块组140例。对所有对象检验血脂各项指... 目的在检查出颈动脉斑块的中老年人群上探讨血脂各项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动脉超声检查检出斑块的患者270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130例和稳定性斑块组140例。对所有对象检验血脂各项指标。结果在对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因素进行校正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OR=1.27,95%CI 1.02~1.58,P=0.032)、TC/LD-LC(OR=1.67,95%CI 1.17~2.38,P=0.005)、apoB(OR=4.53,95%CI 1.21~16.94,P=0.025)、apoB/apoA1(OR=17.85,95%CI 3.63~87.87,P<0.001)等指标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apoA1(OR=0.18,95%CI 0.04~0.87,P=0.032)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生成的保护因素。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指标apoB/apoA1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生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oB/apoA1可能是中老年人发生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独立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斑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麝香保心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30
19
作者 洪永敦 吴辉 +5 位作者 赵萍 莫鸿辉 薛峥 王向培 黄汉超 陈宏珪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80-783,共4页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4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治疗组31例给予麝香保心丸加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1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6个月。观察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4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治疗组31例给予麝香保心丸加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1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6个月。观察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脂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斑块面积、CRP、FIB、D-二聚体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并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麝香保心丸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保心丸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A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特征的价值 被引量:32
20
作者 沈艳昌 王琳 殷旭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86-892,共7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A(MSCTA)对颈动脉斑块表面形态特征、构成成分、性质、"餐巾环征"和颈动脉重构指数(RI)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经MSCTA检出颈动脉斑块患者共237例计390支颈动脉,其中发生脑缺血事件者...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A(MSCTA)对颈动脉斑块表面形态特征、构成成分、性质、"餐巾环征"和颈动脉重构指数(RI)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经MSCTA检出颈动脉斑块患者共237例计390支颈动脉,其中发生脑缺血事件者136例(212支颈动脉)、未发生脑缺血事件者101例(178支颈动脉),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计算颈动脉狭窄率并判断狭窄程度,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曲面重组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等后处理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部位(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和颈内动脉颅外段)、斑块类型(脂肪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性斑块,以及溃疡型和非溃疡型斑块)、颈动脉重构指数和"餐巾环征"。结果脑缺血事件组患者颈动脉中度、重度狭窄和闭塞比例高于无脑缺血事件组[44.81%(95/212)对21.91%(39/178);χ~2=22.501,P=0.000]。脑缺血事件组共检出颈动脉斑块206个、无脑缺血事件组检出209个,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部[45.63%(94/206)对47.37%(99/209);χ~2=0.136,P=0.934];脑缺血事件组脂肪斑块[38.83%(80/206)对23.44%(49/209)]和以脂肪成分为主的混合性斑块[34.95%(72/206)对12.92%(27/209)]所占比例(χ~2=64.749,P=0.000),溃疡型斑块比例[8.74%(18/206)对2.87%(6/209);χ~2=6.554,P=0.001],以及"餐巾环征"阳性率[12.62%(26/206)对2.87%(6/209);χ~2=10.161,P=0.001]均高于无脑缺血事件组。脑缺血事件组颈动脉重构指数亦高于无脑缺血事件组(1.13±0.11对1.04±0.12;t=2.254,P=0.028)。结论颈动脉脂肪斑块、以脂肪成分为主的混合性斑块、溃疡型斑块,以及MSCTA所显示的"餐巾环征",均使临床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增加。MSCTA作为一种在体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准确显示并分析斑块形态特征和性质,对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颈动脉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