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9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CD、CRT、CRT-D对猝死高危人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淑敏 郭涛 +3 位作者 韩明华 刘中梅 赵玲 夏松年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93-99,103,共8页
目的对比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心室再同步(CRT)和心室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在心性猝死高危患者中的疗效及实施技术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方法采用逐步纳入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109例心性猝死高危患者,分别植入ICD55例,CRT46例,C... 目的对比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心室再同步(CRT)和心室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在心性猝死高危患者中的疗效及实施技术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方法采用逐步纳入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109例心性猝死高危患者,分别植入ICD55例,CRT46例,CRT-D 9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临床相关资料及心功能评价指标等,所有资料进行自身对比与组间比较.结果ICD、CRT-D和CRT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100%和86.9%.术后随访5~101(平均29±18)月,ICD组7例死亡(12.7%),CRT组14例死亡(35.0%),CRT-D组无死亡.植入ICD和CRT-D的63例患者中,37例共发生951次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事件,除1次因电池耗竭失败外,均被ICD/CRT-D有效纠治.植入CRT/CRT-D的49例患者中,37例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T)、心功能分级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等心功能评价指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且持续致随访结束(75.5%),11例心功能改善,但未持续至随访结束(22.4%).3组患者生活质量(QOL)评分均较术前提高.结论ICD、CRT、CRT-D均对猝死高危患者有明显的保护作用,ICD更适合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较轻但有VT/VF发作史或高发倾向的患者,CRT更适合于CHF较重的患者,CRT-D应作为严重心脏器质性疾病有猝死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 心室再同步 心室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 猝死 疗效
下载PDF
适应性左室起搏在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闫希贵 蔡尚郎 赵青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观察适应性左室起搏在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符合CRT适应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4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组,A组9例,为适应性CRT治疗组;B组19例,为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实现CRT... 目的观察适应性左室起搏在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符合CRT适应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4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组,A组9例,为适应性CRT治疗组;B组19例,为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实现CRT治疗组;C组36例,为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治疗组。分别比较3组起搏器植入术前后主动脉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时间差(SPWMD)、左室射血前时间(TQ-AV)与右室射血前时间(TQ-PV)差值(TQ-AV-TQ-PV)、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反流面积(MRA)、B型利钠肽(BNP)、QRS波时限、6 min步行距离(6-MWT)。结果 3组植入术后3、6、9、12个月QRS波时限、VTI、SPWMD、TQ-AV-TQ-PV、LVEF、MRA、LVEDD、BNP、6-MWT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CRT患者分别予以适应性CRT、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实现CRT、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治疗,均可有效改善其心脏功能,缩短QRS波时限,增加6-MWT,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适应性左室起搏 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治疗 左室射血分数 房室延迟 QRS波时限
原文传递
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淑敏 郭涛 +3 位作者 薛强 赵玲 刘中梅 韩明华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目的观察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9例均为男性,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ORS波时限>130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0mm,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伴二尖瓣返流,均有恶... 目的观察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9例均为男性,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ORS波时限>130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0mm,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伴二尖瓣返流,均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病史。观察患者CRT-D置入前,置入后1,3,6,12,24及36个月的心功能各项参数变化、生活质量(QOL)评分以及并发症、心血管事件。结果随访22.6±6.7(13~35)个月,发生术中心力衰竭加重和术后电极脱位并发症各1例;CRT-D治疗期间无死亡,LVEF、心功能NY-HA分级等心功能评价指标术后持续改善,QOL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3例发生12次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均被CRT-D成功纠治。结论CRT-D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导致的病死率;同时还可防治心脏性猝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室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 慢性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疗效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95
4
作者 王翔 易省阳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年第1期10-12,共3页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发病率和病死率高,5a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近年来针对心力衰竭的新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本文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最新指南,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B型脑钠肽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原文传递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心肌收缩同步性的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32
5
作者 舒先红 潘翠珍 +5 位作者 施月芳 崔洁 黄国倩 刘诗珍 潘文明 陈灏珠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9期645-648,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了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其定量技术分析心肌运动同步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例研究对象分为二组,A组为8例临床和超声均无异常发现者,B组为7例超声发现有室壁运动异常者。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应... 目的初步探讨了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其定量技术分析心肌运动同步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例研究对象分为二组,A组为8例临床和超声均无异常发现者,B组为7例超声发现有室壁运动异常者。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Qlab定量分析软件,对三维数据库进行定量评价,得到左室整体容积曲线、17节段容积曲线,舒张末容积(EDV)、收缩末容积(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17节段的平均最大容积(Vmax)及其标准差(Vmax-SD)、平均最小容积(Vmin)及其标准差(Vmin-SD),最小容积点距离心电图Q波起始点的平均时间(T)及其标准差(T-SD),17个节段中的最小容积点距离心电图Q波起始点的最大时间差(Tmax)。结果A、B两组的年龄、心率和EDV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的ESV显著大于A组(P<0.05),B组的LVEF显著小于A组(P<0.05)。A组和B组的Vmax、Vmin和T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而Vmax-SD、Vmin-SD、T-SD和Tmax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尤其以T-SD和Tmax更为显著(P=0.003和0.004)。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评价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T-SD和Tmax可作为评价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左心室 心肌收缩 同步性 心力衰竭 同步化治疗
原文传递
永久左束支起搏心脏再同步治疗在左束支阻滞患者远期疗效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吴圣杰 苏蓝 +6 位作者 项文豪 郑茹洁 蔡蒙醒 徐蕾 方英 王良国 黄伟剑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年第5期399-404,共6页
目的评价左束支起搏(LBBP)在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同步及心功能改善。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7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植入永久性LBBP,且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LBBB患者。讨论植入方法的可行性... 目的评价左束支起搏(LBBP)在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同步及心功能改善。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7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植入永久性LBBP,且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LBBB患者。讨论植入方法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估左束支夺获的电学特性及临床疗效,主要指标为QRS时限、阈值、感知、心功能,超声心动图结果及导线相关并发症。结果共入选成功植入永久LBBP 11例,平均年龄(71.0±12.4)岁,年龄范围41~91岁。自身QRS时限为(164.6±15.7)ms,起搏QRS时限为(113.1±17.1)ms。随访(32.5±12.1)个月。急性期阈值为(0.65±0.21)V/0.5 ms,感知为(8.3±1.7)mV,在随访2年时,阈值及感知保持稳定,分别为(0.70±0.16)V/0.5 ms,(9.1±2.7)mV。其中7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LVEF从基线的34.0%±8.2%提升到末次随访的63.4%±9.8%,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从(127.6±65.3)ml缩小至(37.2±13.9)ml,心功能(NYHA分级)从(3.3±0.7)级恢复至(1.3±0.5)级(P<0.05)。术后未观察到导线脱位、失夺获、阈值增高及心力衰竭再住院、死亡等不良事件。结论永久LBBP纠正LBBB,实现左心室再同步,其远期阈值稳定、感知良好、安全可靠,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可作为双心室起搏或希氏束起搏的补充与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 心脏再同步治疗 束支传导阻滞
原文传递
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31
7
作者 周玉杰 胡宾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2-204,共3页
近半个世纪来,药物治疗心力衰竭取得很大进展,尽管目前的治疗改善了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其病死率,但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仍很差,本文就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做一述评。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脏移植
原文传递
CRT-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7
8
作者 华伟 王方正 +3 位作者 张澍 牛红霞 陈柯萍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具有CRT和ICD功能的CRT-D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初步总结CRT-D的临床应用。方法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CHF患者,合... 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具有CRT和ICD功能的CRT-D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初步总结CRT-D的临床应用。方法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CHF患者,合并左束支阻滞、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大,而且既往有室性心动过速病史。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例,缺血性心肌病1例。接受组织多普勒检查证实存在心脏运动不同步后,接受了CRT-D治疗。结果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RT-D。左心室起搏导线植入到心脏后静脉3例,心脏侧后静脉1例。术中测试除颤能量≤20J,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34增加至0.42结论CRT-D植入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但其安全性肯定。鉴于其显著疗效,建议同时满足CRT和ICD适应证的患者应该接受CRT-D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慢性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顽固性心衰治疗进展 被引量:29
9
作者 李新建 靳维华 张斌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3期226-229,共4页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最终的归宿,死亡率高。各种心血管疾病一旦发展到心力衰竭阶段,多种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交错在一起,将极大增加诊治难度。心衰患者经“传统”疗法即强心(西地兰等)、利尿(速尿等...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最终的归宿,死亡率高。各种心血管疾病一旦发展到心力衰竭阶段,多种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交错在一起,将极大增加诊治难度。心衰患者经“传统”疗法即强心(西地兰等)、利尿(速尿等)、扩张血管(硝普钠等)等综合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心功能仍处于Ⅲ~Ⅳ级(NYHA分级),称为顽固性心衰。其预后差,病情可迅速恶化,传统内科药物治疗极为困难。近年来,基础学科的发展及一些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不但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而且也使心衰治疗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血液超滤 心脏再同步治疗 移植
下载PDF
心力衰竭治疗进展述评 被引量:28
10
作者 杨永健 《西部医学》 2016年第3期297-299,303,共4页
随着人们对心衰发病机理的不懈探知,心力衰竭(心衰)治疗方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目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与脑啡肽酶的双重抑制剂、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通道抑制剂和补铁制剂等被证实有利于射血... 随着人们对心衰发病机理的不懈探知,心力衰竭(心衰)治疗方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目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与脑啡肽酶的双重抑制剂、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通道抑制剂和补铁制剂等被证实有利于射血分数减少型心衰(HFrEF)的治疗。但是有关急性心衰和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的治疗研究尚未取得突破,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本文就心力衰竭治疗进展做一述评,供基础与临床研究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药物治疗 基因治疗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7
11
作者 付敏 师聪红 张宝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3期259-260,共2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6月来我院心血管科就诊的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6月来我院心血管科就诊的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给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86.6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死亡1例,再发心肌梗死3例,脑栓塞1例,心律失常4例;对照组死亡5例,再发心肌梗死8例,脑栓塞4例,心律失常1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较单独应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期临床效果相近,两者都可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联合治疗方案可提高心衰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心力衰竭 心肌病 介入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心律失常、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苟华良 郭勇 +1 位作者 张皓 苟润泽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81-85,共5页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心律失常、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95例CHF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治疗12周后心功能、心律失常指标、运动能力变化,并采用明尼苏达心力...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心律失常、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95例CHF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治疗12周后心功能、心律失常指标、运动能力变化,并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问卷(MLHFQ)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2周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138.90±25.28)ml比(119.87±20.78)ml]、二尖瓣返流面积(MRA)[(5.36±0.95)cm^2比(2.66±0.77)cm^2]、MRA/左房面积(LAA)[(30.87±8.48)比(20.03±5.61)]、各左室壁12节段的收缩达峰时间(TS)间的极差(Ts-maxD)[(112.44±15.1)ms比(62.82±13.23)ms]、各TS间的标准差(Ts-SD)[(22.48±5.41)ms比(14.77±2.86)ms]均显著减小(P均=0.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29.44±4.12)%比(36.52±4.58)%]、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LVdp/dt)[(602.9±108.74)mmHg比(1325.19±188.85)mmHg]均显著提高(P均=0.001),房早、阵发房速、阵发房颤、阵发室速发生数均显著减少(P均=0.001),6min步行距离[(280.31±11.12)m比(387.46±17.01)m]显著增加(P=0.001),MLHFQ各项评分及总分[(67.59±8.29)分比(47.02±7.42)分]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P均=0.001)。结论:心脏再同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减少房性心律失常、阵发室速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心律失常 心性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曾智桓 陈泗林 +5 位作者 赵艳群 周万兴 张卫 肖月琼 郑坚奕 周玉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75-1778,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伴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32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的患者行CRT起搏治疗,术前心功能稳定后用心脏彩超测定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EVES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伴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32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的患者行CRT起搏治疗,术前心功能稳定后用心脏彩超测定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EVES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返流面积(MRA)、左心房面积(LAA),计算MRA/LAA比值。应用组织超声多普勒测量患者左室壁12个节段的收缩达峰时间(Ts),计算它们之间的极差(Ts-max D)和标准差(Ts-SD)。行12导联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继续抗心衰药物治疗。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进行评估。结果 :与CRT起搏器植入术前比较,术后12周LVEF、LV dp/dt较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EVESV、Ts-max D、TsSD、MRA、MRA/LAA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DV、LVEDD术前、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房性早搏及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较术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室性早搏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T同步化治疗可显著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并减少MRA及Ts,可能与CRT改善左心室同步性、减少二尖瓣返流有关,并可减少房性心律失常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脏再同步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
下载PDF
合并符合新诊断标准的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汤雪柏 徐伟 +1 位作者 李晓宏 张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5-348,共4页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符合新诊断标准的左束支阻滞(LBBB)(真性LBBB)能否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更能获益。方法:研究入选2005-06至2013-05接受CRT的19例患者,依据术前体表心电图QRS波的形态,符合新诊断标准即为真性LBBB组(n...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符合新诊断标准的左束支阻滞(LBBB)(真性LBBB)能否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更能获益。方法:研究入选2005-06至2013-05接受CRT的19例患者,依据术前体表心电图QRS波的形态,符合新诊断标准即为真性LBBB组(n=13),符合传统诊断标准即为假性LBBB组(n=6);比较所有入选患者CRT术前与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QRS波时限(QRSd)及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VEF、LVEDD、QRSd、IVMD、16节段达最小收缩末容积时间标准差(Tmsv16-SD)及16节段达最小收缩末容积时间的最大差值(Tmsv16-Dif)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CRT术后的LVEF、LVEDD、IVMD及QRSd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而且与假性LBBB组比,真性LBBB组的LVEDD[(5.95±0.72)mm vs(7.13±0.78)mm,P<0.01]、IVMD[(22.45±8.00)ms vs(27.63±13.09)ms,P<0.01]及QRSd[(140.38±5.80)ms vs(153.68±14.38)ms,P<0.01]改善更明显;术后两组患者的Tmsv16-SD、Tmsv16-Dif及LVE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真性LBBB和假性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均能从CRT中获益,合并真性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获益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左束支阻滞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synchronicity by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 被引量:16
15
作者 ZENG Xin SHU Xian-hong +4 位作者 PAN Cui-zhen CHEN Rui-zhen CHENG Kuan LIU Shi-zhen CHEN Hao-zh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919-924,共6页
Background Recent advances in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RT3DE) offer the potential to assess the left ventricular (LV) dyssynchrony simultaneously by analyzing the 17 segments time-volume curve... Background Recent advances in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RT3DE) offer the potential to assess the left ventricular (LV) dyssynchrony simultaneously by analyzing the 17 segments time-volume curv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test the feasibility and accuracy of RT3DE for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synchronicity. Methods Twenty-four patients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 and twenty-ftve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Full volume RT3DE was performed by using Philips IE33 with X3-1 probe. The global and 17-segmental time-volume curves were obtained by the on-line Qlab software (version 4.2). The time to minimal systolic volume in each segment (Tmsv) was taken to derive the following indexes of systolic asynchrony: Tmsv 16-SD, Tmsv 16-Dif, Tmsv 12-SD, Tmsv 12-Dif, Tmsv 6-SD and Tmsv 6-Dif, which meant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r the maximal difference of Tmsv among the 16, 12 and 6 segments of the left ventricle respectively. The software also provided with each of the above parameters as a percentage of the cardiac cycle. Results Tmsv 16-SD, Tmsv 12-SD and Tmsv 6-SD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arger in the DCM group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msv 16-SD: (52.9±40.6) ms vs (8.8±6.2) ms; Tmsv 12-SD: (29.5+30.8) ms vs (6.9±4.0) ms; Tmsv 6-SD: (28.9±34.6) ms vs (7.0±4.7)ms, all P≤0.001]. Tmsv 16-Dif, Tmsv 12-Dif and Tmsv 6-Dif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larger in the DCM group. There were close negative relations between the LVEF determined by RT3DE and each of the indexes of systolic asynchrony, among which the indexes of Tmsv-16-SD% and Tmsv-16-Dif% correlated most closely (r=-0.703 and r=-0.701, respectively). The DCM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ly larger EDV and ESV, with significantly reduced LVEF compared with the healthy subjects. Conclusion RT3DE provides a simple, useful and unique approach to assess the systolic synchronicity of all the left ventricular segments simultane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hocardiography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myocardial contraction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原文传递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应答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高文霞 纳丽莎 +5 位作者 叶晶晶 刘丽文 拓胜军 左蕾 张军 朱文倩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年第2期115-117,共3页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无应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RT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9例,73例术后6个月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加≥10%为应答组,36例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无应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RT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9例,73例术后6个月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加≥10%为应答组,36例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加<10%为无应答组,收集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常规超声参数、同步化参数及左心室起搏电极位置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RT无应答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应答率为66.9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差、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大为CRT无应答的危险因素(P<0.01);心室间延迟、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为CRT无应答的保护因素(P<0.01)。结论心室间延迟、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可提高CRT应答率,心功能差、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较大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是无应答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无应答 危险因素 二分类Logistic回归
原文传递
心脏再同步治疗对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杨玉春 周晓欢 +4 位作者 木胡牙提 林涛 刘志强 何鹏义 张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CRT对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06至2012-07因心力衰竭于新疆医科大学第-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行CRT或单纯药物治疗的慢性心...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CRT对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06至2012-07因心力衰竭于新疆医科大学第-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行CRT或单纯药物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平均年龄(58.4±14.3)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mm,左心室射血分数≤35%,心电图QRS≥120ms,分为CRT(CRT+优化药物治疗龃20例,对照组(最优化药物治疗)20例。优化药物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和地高辛。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分别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并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抽空腹静脉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趋化因子-1及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CRT组6分钟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改善(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治疗前相比,CRT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改善(P〈0.05—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治疗前相比显著缩小(P〈0.05—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CRT组治疗后1个月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趋化因子-1及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T组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趋化因子-1及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T有助于纠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力衰竭 细胞因子 疗效
下载PDF
心肌组织速度成像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短期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14
18
作者 付建莉 张军 +5 位作者 刘丽文 李军 刘兵 朱永胜 张海滨 薛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77,共3页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心肌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心脏同步化治疗(CRT)的短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18例心衰患者于三腔起搏器置人术前和术后1个月,应用Philips IE33分别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收缩末的直径(LVDD、LVDS)、双平面Simpson'...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心肌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心脏同步化治疗(CRT)的短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18例心衰患者于三腔起搏器置人术前和术后1个月,应用Philips IE33分别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收缩末的直径(LVDD、LVDS)、双平面Simpson's法测量左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LVEF);心肌组织速度成像采集3个标准心尖切面图像,应用Q- lab分析软件测量左室基底部和中部12个节段收缩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12)及各节段心肌射血期峰值速度(Sm)、左室收缩后收缩(PSS)的峰值速度。结果心脏同步化治疗后,左室收缩同步性改善,Ts-SD-12减低,从(48.4±17.87)ms下降到(35.16±19.4)ms(P<0.05),左心室内径、容积缩小,收缩功能也有明显改善(P<0.05),各节段Sm明显提高(P<0.01)、PSS的峰值速度减低(P<0.05)。结论心肌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是目前评价心肌再同步化治疗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肌组织速度成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下载PDF
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短期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雪 张军 +5 位作者 刘丽文 朱霆 刘兵 李金芳 温江田 崔明亮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技术(TMAD)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短期疗效的评价作用。方法使用TMAD技术测量2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CRT前和CRT1个月后左室壁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收缩期最大位移(Ds)、二尖瓣环...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技术(TMAD)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短期疗效的评价作用。方法使用TMAD技术测量2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CRT前和CRT1个月后左室壁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收缩期最大位移(Ds)、二尖瓣环6个位点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dsd)以及任意两位点收缩期最大位移达峰时间的最大差值(Tdsdiff),并将平均Ds与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的左室射血分数(I。VEF)、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及左室面积变化分数(FAC)进行相关分析。结果CRT1个月后二尖瓣环6个位点Ds及平均Ds比CRT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dsdiff较CRT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环6个位点Td—sd较CRT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与LVEF、LVESV、FAC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9,0.529,0.567,P〈0.05)。结论TMAD可以用来评价CRT患者的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室功能
原文传递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沈下贤 郭俊 +3 位作者 沈健 徐帝非 宋靖文 赵仙先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6年第18期3460-3463,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心衰患者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临床疗效,并分析CRT无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上海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因心衰接受CRT的患者共47例,收集病史资料、手术资料... 目的:观察慢性心衰患者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临床疗效,并分析CRT无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上海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因心衰接受CRT的患者共47例,收集病史资料、手术资料、术后资料以及随访,比较CRT有无应答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CRT无应答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病例数共47例,其中CRT应答34例(72.3%),CRT无应答13例(27.7%)。CRT无应答组中心房颤动和冠脉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CRT应答组(P<0.05);CRT应答组中左心房容积、右心房容积、左心室容积以及二尖瓣返流量均明显低于CRT无应答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或冠脉问题是CRT无应答可以影响CRT的应答。结论:CRT对慢性心衰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合并心房颤动或冠脉问题是预测慢性心衰患者CRT无应答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应答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