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3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3
1
作者 陶波 葛全胜 +1 位作者 李克让 邵雪梅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64-575,共12页
近年来 ,碳循环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 ,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全球碳循环中最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本文结合IGBP和IPCC中有关碳循环的最新报告 ,介绍了全球碳循环中大气、海洋和陆... 近年来 ,碳循环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 ,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全球碳循环中最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本文结合IGBP和IPCC中有关碳循环的最新报告 ,介绍了全球碳循环中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等几个主要碳库的大小及特点 ,并重点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基本过程。总结了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四种主要方法 :清单方法、反演模拟、涡度相关技术和陆地碳循环模式 ,介绍了它们的各自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陆地碳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此外 ,还简要叙述了当前碳循环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碳汇 碳库 陆地生态系统 模式
下载PDF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0
2
作者 李意德 吴仲民 +3 位作者 曾庆波 周光益 陈步峰 方精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71-378,共8页
报道了我国海南岛目前保存面积较大、林分的组成和结构复杂的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的C素库和群落的CO2排放动态。通过在尖峰岭林区进行为期3a的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山地雨林的碳素库主要有3个方面,即森林生物量中的C为234... 报道了我国海南岛目前保存面积较大、林分的组成和结构复杂的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的C素库和群落的CO2排放动态。通过在尖峰岭林区进行为期3a的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山地雨林的碳素库主要有3个方面,即森林生物量中的C为234.3056t/hm2,森林凋落物现存量中的C为2.98t/hm2以及土壤层中的C为104.696t/hm2,合计为341.9816t/hm2。森林生态系统中的CO2平衡的基本动态为:每年用于群落总第一性生产力所同化的CO2总量为74.28t/hm2,其中42.69t/hm2的CO2又通过群落呼吸作用而释放出来,用于净第一性生产力为31.59t/hm2;另一方面,凋落物层每年通过呼吸而释放的CO2量为3.27t/hm2,土壤的释放(不包括根系的呼吸)量约为26.96t/hm2。收支相抵,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每年对大气中的CO2的固定量为1.366t/hm2,折合C为0.3725t/hm2。由此可见,恢复、发展和保护热带林生态系统是解决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温室效应等全球性的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林生态系统 C素库 CO_2收支平衡 呼吸 生产力
下载PDF
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4
3
作者 齐玉春 董云社 +2 位作者 耿元波 杨小红 耿会立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2-352,共11页
文中首先分析了草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研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进而对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现状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包括植物、凋落物、土壤三大碳库以及主要含碳温室气体通量等,对其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提出了今... 文中首先分析了草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研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进而对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现状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包括植物、凋落物、土壤三大碳库以及主要含碳温室气体通量等,对其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提出了今后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碳循环 碳库 温室气体
下载PDF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C素库及皆伐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9
4
作者 吴仲民 李意德 +4 位作者 曾庆波 周光益 陈步峰 杜志鹄 林明献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41-344,共4页
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和更新林的C素库以及皆伐对森林C素库影响的研究表明,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的C素库总量为340.467t·hm-2,其中植物C储量为232.791t·hm-2,土壤有机碳储量... 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和更新林的C素库以及皆伐对森林C素库影响的研究表明,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的C素库总量为340.467t·hm-2,其中植物C储量为232.791t·hm-2,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04.696t·hm-2,枯枝落叶层C储量为2.98t·hm-2.更新林的C素库总量为258.996t·hm-2,其中植物C储量为150.203t·hm-2,土壤有机C储量为105.803t·hm-2,枯枝落叶层C储量为2.99t·hm-2.皆伐可使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而天然更新又可使土壤有机碳储量较快地恢复.皆伐后经过26年的天然更新,森林C素库只恢复到原来的76%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素库 热带山地雨林 皆伐 海南岛尖峰岭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碳库及养分库 被引量:90
5
作者 杨玉盛 郭剑芬 +3 位作者 林鹏 何宗明 谢锦升 陈光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59-367,共9页
通过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 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与季节动态、C库及养分库的研究表明 ,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分别为 8.99t· hm- 2 、7.5 6t... 通过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 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与季节动态、C库及养分库的研究表明 ,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分别为 8.99t· hm- 2 、7.5 6t· hm- 2 和 4 .81t· hm- 2 ;枯枝落叶层中叶占现存量的比例分别为 6 4 .96 %、6 1.38%和 38.0 5 % ,枝占比例分别为 31.5 9%、37.83%和 4 2 .6 2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最大值均出现在春季 ,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最大值出现在夏季。格氏栲天然林枯枝落叶层 C贮量为 4 .0 2 t· hm- 2 ,分别是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 1.2 2倍和 1.77倍 ;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枯枝落叶层 C库与杉木人工林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P<0 .0 5 )。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养分贮量分别为 138.4 2 kg· hm- 2 、113.5 6 kg· hm- 2 和 72 .39kg· hm- 2 ;除 Mg外 ,格氏栲天然林枯枝落叶层中各种养分贮量均最高。与人工林相比 ,天然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C和养分贮量均最大。枯枝落叶层对林地长期生产力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枝落叶层 碳库 养分库 格氏栲 杉木 天然林 人工林
下载PDF
土壤碳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被引量:73
6
作者 王绍强 刘纪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4期528-534,共7页
土壤碳库的动态平衡影响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高低 ,是土壤肥力保持和提高的重要研究内容。简要评述了土壤理化特性、温度和降水变化、大气CO2 浓度上升、人类的农业活动对土壤有机碳蓄积量的影响 ,介绍了当前对土壤碳蓄积量动态变化的... 土壤碳库的动态平衡影响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高低 ,是土壤肥力保持和提高的重要研究内容。简要评述了土壤理化特性、温度和降水变化、大气CO2 浓度上升、人类的农业活动对土壤有机碳蓄积量的影响 ,介绍了当前对土壤碳蓄积量动态变化的研究进展 ,认为应加强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壤碳循环研究的结合 ,提高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变化的认识 ,并需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发 ,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方式的改变 ,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活动 土壤碳储量 碳库
下载PDF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特征及碳库研究 被引量:81
7
作者 邵月红 潘剑君 孙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28,共5页
分析了不同森林植被和同一植被不同林龄的人工杉木林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特征及土壤有机碳中的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效性碳库的大小和周转时间。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不同,总的趋势都是:培养前期分解速度快,... 分析了不同森林植被和同一植被不同林龄的人工杉木林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特征及土壤有机碳中的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效性碳库的大小和周转时间。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不同,总的趋势都是:培养前期分解速度快,后期分解速度慢,土壤剖面A层>剖面B层。在剖面A层中:不同森林植被下分解速率的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不同林龄的人工杉木林为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在剖面B层中:分解速率差异不大。不同森林植被下不同土壤剖面上的土壤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效性碳库的库容和分解速率不同,土壤活性碳库碳含量一般占总有机碳的0 99%~2 89%,田间平均驻留时间为10~23天;土壤缓效性碳一般占总有机碳的17 17%~55 46%,田间平均驻留时间为1 6~24 2年;土壤惰效性碳一般占总有机碳的42 05%~80 66%,田间平均驻留时间为假定的10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中亚热带 有机碳 分解特征 碳库 活性碳 缓效性碳 惰效性碳
下载PDF
Biomass carbon stocks in China's forests between 2000 and 2050:A prediction based on forest biomass-age relationships 被引量:66
8
作者 XU Bing GUO ZhaoDi +1 位作者 PIAO ShiLong FANG JingYun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0年第7期776-783,共8页
China's forests are characterized by young forest age,low carbon density and a large area of planted forests,and thus have high potential to act as carbon sinks in the future.Using China's national forest inve... China's forests are characterized by young forest age,low carbon density and a large area of planted forests,and thus have high potential to act as carbon sinks in the future.Using China's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data during 1994-1998 and 1999-2003,and direct field measurements,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rest biomass density and forest age for 36 major forest types.Statistical approaches and the predicted future forest area from the national forestry development plan were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potential of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during 2000-2050.Under an assumption of continuous natural forest growth,China's existing forest biomass carbon(C) stock would increase from 5.86 Pg C(1 Pg=1015 g) in 1999-2003 to 10.23 Pg C in 2050,resulting in a total increase of 4.37 Pg C.Newly planted forests through afforestation and reforestation will sequestrate an additional 2.86 Pg C in biomass.Overall,China's forests will potentially act as a carbon sink for 7.23 Pg C during the period 2000-2050,with an average carbon sink of 0.14 Pg C yr-1.This suggests that China's forests will be a significant carbon sink in the next 50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biomass-age relationship carbon pool carbon sink forest inventory data forest volume
原文传递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地表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1
9
作者 马文济 赵延涛 +3 位作者 张晴晴 Ali ARSHAD 史青茹 阎恩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33-842,共10页
地表凋落物在森林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缺乏对其不同分解层次中碳(C)、氮(N)、磷(P)演替动态的研究。该文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通过测定5个演替阶段地表凋落物不同分解层次的凋落物量... 地表凋落物在森林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缺乏对其不同分解层次中碳(C)、氮(N)、磷(P)演替动态的研究。该文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通过测定5个演替阶段地表凋落物不同分解层次的凋落物量、有机碳库和氮磷养分库的储量及C:N:P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地表凋落物特征的演替动态。结果表明:1)随着演替的进行,地表凋落物量和有机碳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2)在各演替阶段,有机碳含量在各分解层表现出未分解层(L)>半分解层(F)>已分解层(Y)的趋势;有机碳储量均表现为Y<F。3)演替前期群落氮含量和储量显著低于演替中后期群落;不同分解层的氮含量在各演替阶段皆表现为:Y>F>L,且各层氮含量随着演替的进行均趋于升高。4)磷含量在演替中期群落最低,各演替阶段不同分解层的磷含量皆表现为Y>F>L。磷储量的演替趋势不明显。L层磷储量随着演替进行趋于降低。5)随着演替进行,凋落物C:N、C:P和N:P皆趋于下降(p<0.05)。在各分解层之间,C:N和C:P皆表现为Y<F<L,N:P差异不显著。总之,随着演替进行,天童常绿阔叶林地表凋落物量降低,有机碳库及氮磷养分库的含量趋于升高,储量趋向降低,C:N:P趋于下降,体现了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随着演替进行在不断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库 分解层 地表凋落物 凋落物量 养分库 演替
原文传递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粗木质残体碳库及养分库 被引量:43
10
作者 杨玉盛 郭剑芬 +2 位作者 林鹏 何宗明 陈光水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11,共5页
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粗木质残体现存量与季节动态、C库及养分库的研究表明,格氏栲天然林、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粗木质残体现存量分别为1 32、0 4 6和0 2 3t·hm- 2 。3... 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粗木质残体现存量与季节动态、C库及养分库的研究表明,格氏栲天然林、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粗木质残体现存量分别为1 32、0 4 6和0 2 3t·hm- 2 。3种林分粗木质残体现存量的季节变化模式均为夏季>冬季>秋季>春季。格氏栲天然林粗木质残体C贮量为0 78t·hm- 2 ,分别是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4 1 1倍和7 0 9倍;格氏栲天然林粗木质残体C库与2种人工林间差异显著(P <0 0 5)。格氏栲天然林、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粗木质残体养分贮量分别为1 4 1 6、2 90和0 95kg·hm- 2 ;格氏栲天然林粗木质残体中各种养分贮量均最高。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林粗木质残体现存量、C和养分贮量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木质残体 碳库 养分库 格氏栲 杉木 天然林 人工林
下载PDF
菌根真菌的碳氮循环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11
作者 郭良栋 田春杰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8-171,共14页
菌根(Mycorrhiza)是土壤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Symbiont),真菌一方面从植物获取碳水化合物,同时帮助植物吸收氮等矿质养分,因此,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菌根真菌可利用约4%26%的植物净... 菌根(Mycorrhiza)是土壤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Symbiont),真菌一方面从植物获取碳水化合物,同时帮助植物吸收氮等矿质养分,因此,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菌根真菌可利用约4%26%的植物净光合固定的碳水化合物,而其生物量和分泌物(如球囊霉素)具有重要的土壤碳汇功能;同时菌根真菌可参与土壤复杂有机质的降解过程。在菌根共生体系中,氮从根外菌丝到根内菌丝的传输经历了一个"无机-有机-无机"的转变过程。本文重点总结分析了菌根真菌在碳氮代谢功能与机理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未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生物量 碳汇 氮吸收 代谢机理
原文传递
内蒙古草甸草原与典型草原地下生物量与生产力季节动态及其碳库潜力 被引量:43
12
作者 柴曦 梁存柱 +5 位作者 梁茂伟 韩伟华 李智勇 苗百岭 王炜 王立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5530-5540,共11页
地下根系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量及其净生产力对地下碳库具有直接与间接作用,分析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与周转对深入揭示草原生态系统碳库动态及其固碳速率与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应用钻土芯法对不同利用方式或管理措施下内... 地下根系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量及其净生产力对地下碳库具有直接与间接作用,分析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与周转对深入揭示草原生态系统碳库动态及其固碳速率与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应用钻土芯法对不同利用方式或管理措施下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地下生物量动态及其与温度、降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均为单峰型曲线,与上月降水显著正相关(P<0.05),但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表现为草甸草原呈"S"型曲线,典型草原则是双峰型曲线,与温度、降水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两种草原根冠比和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均为指数函数曲线,根茎型草原地下生物量集中在土壤0—5 cm,丛生型草原地下生物量集中于土壤5—10 cm,根冠比值在生长旺季(7—8月份)最小。草甸草原地下净生产力及碳储量范围分别为2167—2953 g m-2a-1和975—1329 gC m-2a-1,典型草原为2342—3333 g m-2a-1和1054—1450 gC m-2a-1,地下净生产力及其碳储量约为地上净生产力及其碳储量的10倍,具有较大的年固碳能力,且相对稳定;地下净生产力与地上净生产力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地下生物量碳库是地上生物量碳库的10倍左右,适度放牧可增加地下生产力,但长期过度放牧显著降低其地下生物量与生产力,并使其垂直分布趋向于浅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生物量 地下净生产力 垂直分布格局 碳库 根系周转
下载PDF
Top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and CO_2 evolution of three paddy soils from South China and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被引量:39
13
作者 ZHANG Xu-hui LI Lian-qing PAN Gen-x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19-326,共8页
Carbon mineralization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ic warming have been receiving global attention for the last decade. Although the virtual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effect is still in great debate, little is known on th... Carbon mineralization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ic warming have been receiving global attention for the last decade. Although the virtual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effect is still in great debate, little is known on the 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carbon (SOC) of paddy soils of China under warming. SOC mineralization of three major types of China's paddy soils is studied through laboratory incubation for 114 d under soil moisture regime of 70% water holding capacity at 20℃ and 25℃ respectively. The carbon that mineralized as CO2 evolved was measured every day in the first 32 d and every two days in the following days. Carbon mineralized during the 114 d incubation ranged from 3.51 to 9.22 mg CO2-C/gC at 20℃ and from 4.24 to 11.35 mg CO2-C/gC at 25℃ respectively; and a mineralizable C pool in the range of 0.24 to 0.59 gC/kg, varying with different soils. The whole course of C mineralization in the 114 d incubation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of varying rates, representing the three subpools of the total mineralizable C: very actively mineralized C at 1-23 d, actively tnineralized C at 24--74 d and a slowly mineralized pool with low and more or less stabilized C mineralization rate at 75-114 d. The calculated Q10 values ranged from 1.0 to 2.4, varying with the soil types and N status. Neither the total SOC pool nor the labile C pool could account for the total mineralization potential of the soils studied, despite a well correlation of labile C with the shortly and actively mineralized C, which were shown in sensitive response to soil warming. However, the portion of microbial C pool and the soil C/N ratio controlled the C mineralization and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Therefore, C sequestration may not result in an increase of C mineralization proportionally. The relative control of C bioavailability and microbial metabolic activity on C mineralization with respect to stabilization of sequestered C in the paddy soils of China is to be further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 mineralization carbon pool laboratory incubation paddy soil soil warming
下载PDF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41
14
作者 刘昱 陈敏鹏 陈吉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共9页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最活跃的碳库。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温室气体减排及研究全球气候的变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碳循环模型是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最有效的...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最活跃的碳库。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温室气体减排及研究全球气候的变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碳循环模型是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最有效的手段。该文综述了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流动过程,介绍了碳素在不同碳库以及碳库不同组分之间迁移转化的规律,梳理了从1960年至今的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并进行了分类,阐述了国际主要模型以及中国自主开发的碳循环模型的应用情况。未来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方向为:1)探索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机制;2)从空间时间上完善对碳循环过程的研究;3)考察氮循环、水循环、微生物与碳循环的关系;4)利用碳循环模型来估算不同的管理实践下碳在不同农田的再分配;5)开发利用碳循环模型,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相关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模型 土壤 碳库 碳循环 农田
下载PDF
Belowground carbon balance and carbon accumulation rate in the successional series of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被引量:39
15
作者 ZHOU Guoyi1, ZHOU Cunyu1, LIU Shuguang2, TANG Xuli1, OUYANG Xuejun1, ZHANG Deqiang1, LIU Shizhong1, LIU Juxiu1, YAN Junhua1, ZHOU Chuanyan1, LUO Yan1, GUAN Lili1 & LIU Yan1 1. Dinghushan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2. SAIC, EROS Data Center, U.S. Geological Survey, Sioux Falls, SD 57198, US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3期311-321,共11页
The balance, accumulation rate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belowground carbon in the successional series of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are obtain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long-term observations to the soil org... The balance, accumulation rate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belowground carbon in the successional series of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are obtain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long-term observations to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input and standing biomass of litter and coarse woody debris, 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carried in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 of subtropical climax forest ecosystem—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and its two successional forests of natural restoration—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and Pinus massoniana forest, as well as data of root biomass obtained once every five years and respiration measurement of soil, litter and coarse woody debris respiration for 1 year. The major results include: the belowground carbon pools of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and Pinus massoniana forest are 23191 ± 2538 g·m?2, 16889 ± 1936 g·m?2 and 12680 ± 1854 g·m?2, respec- tively, in 2002. Mean annual carbon accumulation rates of the three forest types during the 24a from 1978 to 2002 are 383 ± 97 g·m?2·a?1, 193 ± 85 g·m?2·a?1 and 213 ± 86 g·m?2·a?1, respectively. The belowground carbon pools in the three forest types keep increasing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suggesting that belowground carbon pools are carbon sinks to the atmosphere. There are seasonal variations, namely, they are strong carbon sources from April to June, weak carbon sources from July to September; while they are strong carbon sinks from October to November, weak carbon sinks from December to M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uccessional SERIES of restoration belowground carbon pool accumulation rate.
原文传递
Carbon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six Chinese temperate forests 被引量:38
16
作者 ZHANG QuanZhi WANG ChuanKuan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0年第7期831-840,共10页
Quantifying forest carbon(C)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is important for forest C cycling studies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 modeling.Forest inventory and allometric approaches were used to measure C density and allocati... Quantifying forest carbon(C)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is important for forest C cycling studies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 modeling.Forest inventory and allometric approaches were used to measure C density and allocation in six representative temperate forests of similar stand age(42-59 years old) and growing under the same climate in northeastern China.The forests were an aspen-birch forest,a hardwood forest,a Korean pine plantation,a Dahurian larch plantation,a mixed deciduous forest,and a Mongolian oak fores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 densities of ecosystem components(except for detritus) although the six forests had varying vegetation compositions and site conditions.However,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when the C pools were normalized against stand basal area.The total ecosystem C density varied from 186.9 tC hm-2 to 349.2 tC hm-2 across the forests.The C densities of vegetation,detritus,and soil ranged from 86.3-122.7 tC hm-2,6.5-10.5 tC hm-2,and 93.7-220.1 tC hm-2,respectively,which accounted for 39.7% ± 7.1%(mean ± SD),3.3% ± 1.1%,and 57.0% ± 7.9% of the total C densities,respectively.The overstory C pool accounted for 】 99% of the total vegetation C pool.The foliage biomass,small root(diameter 【 5mm) biomass,root-shoot ratio,and small root to foliage biomass ratio varied from 2.08-4.72 tC hm-2,0.95-3.24 tC hm-2,22.0%-28.3%,and 34.5%-122.2%,respectively.The Korean pine plantation had the lowest foliage production efficiency(total biomass/foliage biomass:22.6 g g-1) among the six forests,while the Dahurian larch plantation had the highest small root production efficiency(total biomass/small root biomass:124.7 g g-1).The small root C density decreased with soil depth for all forests except for the Mongolian oak forest,in which the small roots tended to be vertically distributed downwards.The C density of coarse woody debri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in the two plantations than in the four naturally regenerated forests.The variability of C allocation patterns in a specific f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SS carbon storage carbon pool carbon allocation root-shoot ratio
原文传递
中国西部3个亚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层碳储量和生化特性(英文) 被引量:37
17
作者 杨万勤 冯瑞芳 +1 位作者 张健 王开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157-4165,共9页
为了解土壤和植被界面的有机碳库和生化特性,分别将以云杉(Picea purpurea Masters)(SF)、冷杉(Abies faxoniana Rehder&E.H.Wilson)(FF)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aczev)(BF)为优势树种的3个亚高山森林地表有机层(OL)分成新鲜... 为了解土壤和植被界面的有机碳库和生化特性,分别将以云杉(Picea purpurea Masters)(SF)、冷杉(Abies faxoniana Rehder&E.H.Wilson)(FF)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aczev)(BF)为优势树种的3个亚高山森林地表有机层(OL)分成新鲜凋落物层(LL)、半分解层(FL)和分解层(HL),并同步测定了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MS)的有机碳(OC)储量、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微生物生物量氮(Nmic)及转化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云杉林、冷杉林和白桦林土壤有机层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29.38Mghm-2±1.28Mghm-2、22.7Mghm-2±1.12Mghm-2和8.63Mghm-2±0.95Mghm-2,分别为总有机碳储量的62.2%、53.5%和36.6%。云杉林、冷杉林和白桦林土壤有机层和腐殖质层分别储存了92.8%、99.6%和78.7%的有机碳。所有林型中,HL具有最高的细菌数量、Cmic和Nmic及过氧化氢酶活性,FL具有最高的真菌、放线菌数量及转化酶、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垂直分布格局意味着OL是土壤和植被之间最活跃的生态界面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 碳库 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生物量 酶活性
下载PDF
湖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库储量动态 被引量:34
18
作者 李斌 方晰 +5 位作者 李岩 项文化 田大伦 谌小勇 闫文德 邓东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4265-4278,共14页
基于2000—2014年文献和著作资料中的湖南省森林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数据,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近15年的实测数据,分析了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结合1983年至2009年湖南省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研究... 基于2000—2014年文献和著作资料中的湖南省森林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数据,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近15年的实测数据,分析了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结合1983年至2009年湖南省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研究了湖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算术平均含量在9.53—22.86g/kg之间,灌木林最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异主要发生在0—40 cm土层,0—80 cm土壤层有机碳密度在95.44—181.30 t C/hm2之间,平均为137.15 t C/hm2,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中,随土壤深度增加,各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下降,受森林类型的影响减弱。从1983—1987年到2009年,湖南省乔木林土壤层(0—80 cm)有机碳库储量净增加了414.86×106t C,面积加权平均有机碳密度提高了10.98 t C/hm2,不同乔木林土壤层(0—80 cm)有机碳库储量的差异随着时间进程逐渐增大,主要分布在杉木林、松木林、阔叶林。天然林是湖南省乔木林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正逐步提高,经济林、竹林、灌木林对湖南省森林土壤层(0—80 cm)有机碳库储量贡献不同,且动态变化趋势也不同。森林土壤层有机碳库储量的变化与各森林类型面积的变化密切相关,而各森林类型面积的增减,与各项林业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人类活动深刻影响森林土壤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 森林土壤 森林类型 有机碳密度 碳库储量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碳库的分布格局及其变化 被引量:25
19
作者 韩冰 王效科 +5 位作者 欧阳志云 曹志强 邹德乙 孙宏德 朱平 周宝库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1-407,共7页
本文以中国东北地区为对象,采用针对农业土壤碳库和痕量气体排放估算建立的反硝化分解(DNDC)模型,在建立有关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农业土壤和农业生产的分县数据库基础上,估算了中国东北地区农田土壤碳库储量,为1.27(0.92-1.62)GtC(1015g)... 本文以中国东北地区为对象,采用针对农业土壤碳库和痕量气体排放估算建立的反硝化分解(DNDC)模型,在建立有关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农业土壤和农业生产的分县数据库基础上,估算了中国东北地区农田土壤碳库储量,为1.27(0.92-1.62)GtC(1015g),平均为C63.57thm-2,是全国C平均值45.38thm-2的1.4倍,并发现东北地区农田土壤碳量有较明显的地区差异,东北部较高,西南部较低,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经过一年的耕种后,农田土壤碳总的变化量为-22.97(-35.57—-10.37)TgC,变化率为-1.809%,C平均为-1.36thm-2,是全国C平均变化量-0.731thm-2的1.86倍,也有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北部减少幅度较大,西南部相对变化不大或有所增加。通过DNDC模型模拟研究发现我国东北地区经过耕种土壤碳损失量为0时,初始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8.3gkg-1。这点是土壤碳经过耕种后增加或减少的临界点。并通过情景分析,提出了增加东北地区农田土壤碳储量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生物地球化学摸型 农田土壤 碳库
原文传递
玉米生长和施氮水平对土壤有机碳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26
20
作者 杨兰芳 蔡祖聪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0-286,共7页
设置了两种土壤施氮水平(150和300mg·kg-1),3个生长时期(喇叭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收获玉米植株的土壤盆栽试验,采用同位素质谱法测定玉米植株和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以研究玉米植株生长和施氮水平对土壤有机碳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 设置了两种土壤施氮水平(150和300mg·kg-1),3个生长时期(喇叭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收获玉米植株的土壤盆栽试验,采用同位素质谱法测定玉米植株和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以研究玉米植株生长和施氮水平对土壤有机碳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植株的δ13C值为-12.9‰~-13.2‰,受玉米生长时期和施氮水平的影响不显著;种植玉米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说明在供试土壤上,玉米生长促进了土壤碳汇的作用;玉米生长和施氮水平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和土壤有机碳的更新.根据土壤有机碳δ13C变化计算,玉米根际碳沉积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为4%~25%,随玉米生长时间的延长,玉米根际碳沉积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增大.种植一季玉米后,低氮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大于施用高氮的处理,但土壤总有机质含量低于高氮处理.由此说明,在养分不足的条件下,玉米根分泌物可能更能激发土壤原有机质的矿化,从土壤中获得更多的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 玉米 土壤有机碳 根际碳沉积 碳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