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2篇文章
< 1 2 1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贮量和分配特征 被引量:121
1
作者 方运霆 莫江明 +3 位作者 Sandra Brown 周国逸 张倩媚 李德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5-142,共8页
基于 6 1个土壤剖面的数据 ,分析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4种自然植被类型 (沟谷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山地灌木草丛 )和 4种次生植被类型 (马尾松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灌丛 )的土壤有机碳贮量及... 基于 6 1个土壤剖面的数据 ,分析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4种自然植被类型 (沟谷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山地灌木草丛 )和 4种次生植被类型 (马尾松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灌丛 )的土壤有机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如下 :(1)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 ,但植被类型不同其减少程度不同。除 >4 0 cm土层外 ,自然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次生植被类型。 (2 )土壤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一样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两大植被类型间比较 ,除山地灌木草丛 >4 0 cm土层外 ,自然植被类型各个土层土壤碳密度都高于所有的次生植被类型对应的碳密度。对于整个土层而言 ,各植被类型土壤碳密度在 30 .9~ 12 7.9t/ hm2间 ,总平均为 73.9t/ hm2。 (3)各植被类型的土壤厚度平均为36 .7~ 73.3cm,总平均为 5 6 .4 cm。除了山地常绿阔叶林外 ,土壤厚度基本上沿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 (4)保护区各植被类型总面积为 10 2 8.4 hm2 ,土壤总碳贮量为 72 2 87.0 t,其中 0~ 10、10~ 2 0、2 0~ 4 0 cm和 >4 0 cm四个土层分别占 32 .0 %、2 0 .6 %、2 5 .8%和 2 1.6 %。自然植被土壤碳贮量在表层 (0~ 2 0 cm)的比重比次生植被的高。所有的植被类型中 ,混交林碳贮量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碳密度 碳贮量 碳分配 鼎湖山
下载PDF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量与分布研究 被引量:98
2
作者 雷丕锋 项文化 +1 位作者 田大伦 方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5-30,共6页
对 1 8年生樟树人工林生物量、碳素含量、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樟树各器官的碳素含量为 4 2 1 2 %~ 5 5 4 2 % ,排列顺序为树叶 >树枝 >树根 >树干 >树皮。林冠上层与下层叶的碳素含量比中层叶的碳素含... 对 1 8年生樟树人工林生物量、碳素含量、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樟树各器官的碳素含量为 4 2 1 2 %~ 5 5 4 2 % ,排列顺序为树叶 >树枝 >树根 >树干 >树皮。林冠上层与下层叶的碳素含量比中层叶的碳素含量低 ,但差别不大 ;下层枝条碳素含量明显比上、中层枝条高。灌木层植物的碳素含量平均为 5 1 30 % ,草本植物为 4 8 90 % ,死地被物层为4 0 89%。土壤的碳素含量为 1 2 5 % ,随土层深度的增加 ,各层次土壤碳素含量逐渐减少。樟树林生态系统总的碳贮量为 2 0 0 4 4× 1 0 3 kgC·hm-2 ,其中乔木层为 4 5 0 1× 1 0 3 kgC·hm-2 ,占整个生态系统总贮量的 2 2 4 5 % ,灌木层为 2 2 9× 1 0 3 kgC·hm-2 ,占 1 1 4 % ,草本层为 1 0 9×1 0 3 kg·C·hm-2 ,占 0 5 5 % ,死地被物层为 5 0 8× 1 0 3 kg·C·hm-2 ,占 2 5 4 % ,林地土壤 (0~ 1m)的碳贮量为 1 4 6 97× 1 0 3 kg·C·hm-2 ,占 73 32 %。樟树各器官的碳素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 ,树干的生物量最大 ,其碳贮量也最高 ,占乔木层碳贮量的 4 0 0 6 %。樟树碳贮量的垂直分布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在 8~ 1 0m区段出现明显增加的现象。樟树林年净生产力为9 5 5× 1 0 3 kg·hm-2 ·a-1 ,碳的年净固定量为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人工林 碳素含量 碳贮量 碳分配
下载PDF
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分布 被引量:107
3
作者 王新闯 齐光 +2 位作者 于大炮 周莉 代力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13-2020,共8页
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汇总数据和标准地实测数据,研究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碳储量及其组分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827.293TgC,其中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分别为439.152、5.195、45... 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汇总数据和标准地实测数据,研究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碳储量及其组分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827.293TgC,其中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分别为439.152、5.195、45.600和1330.466TgC,分别占总碳量的24.1%、0.3%、2.5%和73.1%.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225.304MgC.hm-2,各层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土壤层(164.666MgC.hm-2)>乔木层(54.352MgC.hm-2)>枯落物层(5.644MgC.hm-2)>灌草层(0.643MgC.hm-2).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在9.357~959.716TgC,碳密度在180.648~254.627MgC.hm-2之间,各林型分配特征表现为土壤层最大、灌草层最小.全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为东部山区高、中西部平原地区低.吉林省森林中中龄林分比重大,若对现有森林加以更好的管理,可以增加其碳吸存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密度 分布特征 吉林省
原文传递
中国土壤容重特征及其对区域碳贮量估算的意义 被引量:100
4
作者 柴华 何念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3903-3910,共8页
容重是土壤最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不仅能反映土壤质量和土壤生产力水平,还是区域尺度土壤碳贮量估算的重要参数。由于野外测定土壤容重费时费力、并且操作过程也容易造成较大的误差,因此,土壤容重在国内外大多数清查数据库中均缺失严重... 容重是土壤最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不仅能反映土壤质量和土壤生产力水平,还是区域尺度土壤碳贮量估算的重要参数。由于野外测定土壤容重费时费力、并且操作过程也容易造成较大的误差,因此,土壤容重在国内外大多数清查数据库中均缺失严重。通过收集和整理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数据和1980—2014年论文内的中国土壤容重数据(共11845条记录),系统地探讨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容重的整体分布特征、垂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土壤容重数据整体呈正态分布,平均值为(1.32±0.21)g/cm^3,中值为1.35g/cm^3;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两者间表现为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土壤容重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沙粒含量的负相关关系较弱。此外,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土壤容重差异较大,高山土平均容重最低(0.93 g/cm^3),而盐碱土平均容重最高(1.41 g/cm^3)。结果全面阐释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容重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异规律,其结论还将为准确评估区域乃至全国土壤碳贮量提供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贮量 频率分布 土壤类型 土壤容重 土壤深度
下载PDF
中国CO_2集中排放源调查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93
5
作者 白冰 李小春 +1 位作者 刘延锋 张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2918-2923,共6页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大量排放CO2致使面临的环境压力和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为减少CO2排放,需详细调查CO2排放源尤其是工业集中点源的现状。在对2004年中国火电、水泥、钢铁、炼油、乙烯、合成氨、环氧乙烷...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大量排放CO2致使面临的环境压力和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为减少CO2排放,需详细调查CO2排放源尤其是工业集中点源的现状。在对2004年中国火电、水泥、钢铁、炼油、乙烯、合成氨、环氧乙烷、制氢8类企业生产数据调查的基础上,计算了2004年中国这些企业的CO2排放量,绘制了集中点排放源的全国分布图,同时给出了大规模和高浓度CO2排放源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2004年8类企业总排放量为29.6315×108t,其中,火电、水泥、钢铁企业总排放量为27.1631×108t,约占91.7%。采用同样的方法,依据统计数据计算了1998~2002年火电、水泥、钢铁三类企业排放量并分析了其增长特征。统计结果表明,3类企业CO2排放量年均增长率达9.7%,到2000年后呈加速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二氧化碳 集中点排放源 排放量 分布图
下载PDF
碳税对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89
6
作者 张明文 张金良 +1 位作者 谭忠富 王东海 《技术经济》 2009年第6期48-51,95,共5页
本文利用1995—2005年我国GDP、能源消费和资源税样本数据,通过构建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分析了征收碳税对我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征收碳税能够提高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规模,... 本文利用1995—2005年我国GDP、能源消费和资源税样本数据,通过构建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分析了征收碳税对我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征收碳税能够提高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规模,同时对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具有抑制作用,但扩大了大部分地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收入分配差距。这说明,现阶段我国应该分地区、分税率进行碳税征收,以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保持经济增长和体现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消费 碳税 收入分配
下载PDF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剖面有机碳分布特征与积累现状 被引量:89
7
作者 张文菊 吴金水 +1 位作者 肖和艾 童成立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58-563,共6页
研究了三江平原3类典型湿地(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沉积物剖面有机碳的组分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剖面有机碳分布具有明显的储碳层和淀积层。储碳层厚度分别约为110、60和15cm,有机碳平均... 研究了三江平原3类典型湿地(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沉积物剖面有机碳的组分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剖面有机碳分布具有明显的储碳层和淀积层。储碳层厚度分别约为110、60和15cm,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295、280和60g/kg(干物质重)。泥炭沼泽和腐殖质沼泽储碳层内,有机碳主要组分为分解程度低的轻组碳(约占总有机碳的70%以上),沼泽化草甸的储碳层内轻组碳约为16%。储碳层以下淀积层的有机碳含量都<30g/kg,轻组碳含量很少。3种类型湿地剖面轻组碳与总有机碳之间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初步建立了湿地有机碳储量的估算方法,得到3种类型湿地剖面1m内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6.62×104、4.90×104和1.44×104t/km2,2m内分别为8.16×104、6.81×104和2.24×104t/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系统 有机碳 分布 积累
下载PDF
鼎湖山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素分配和贮量的研究 被引量:67
8
作者 方运霆 莫江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5-310,共6页
鼎湖山马尾松林中 ,马尾松各器官碳含量平均为 5 4.46%,灌木层植物 48.1 0 %,草本层植物40 .2 1 %,地表现存凋落物层 5 4.40 %,以上各组分总平均为 49.2 9%。土壤碳密度为 7.3 7kg· m- 2 (深 1 0 0cm)。生态系统各组分碳贮量分别... 鼎湖山马尾松林中 ,马尾松各器官碳含量平均为 5 4.46%,灌木层植物 48.1 0 %,草本层植物40 .2 1 %,地表现存凋落物层 5 4.40 %,以上各组分总平均为 49.2 9%。土壤碳密度为 7.3 7kg· m- 2 (深 1 0 0cm)。生态系统各组分碳贮量分别为 :乔木层 68.876t·hm- 2 ,林下植物层 6.0 3 0 t· hm- 2 ,凋落物层 5 .892 t·hm- 2 ,土壤层 73 .70 5 t· hm- 2。根据研究结果 ,还对广东省马尾松林的现有碳贮量和碳吸存潜力进行了估算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马尾松林 生态系统 碳分配 碳贮量 碳吸存潜力 广东
下载PDF
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生态系统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 被引量:83
9
作者 康冰 刘世荣 +4 位作者 张广军 常建国 温远光 马姜明 郝文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20-1329,共10页
选取广西大青山3个13年生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样区,研究其生态系统的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混交林中两个树种的碳素含量各异.马尾松干、根、枝的碳素含量较高,分别为58.6%、56.3%、51.2%,叶和皮含量较低,变化幅度为46.8%~56.3%.... 选取广西大青山3个13年生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样区,研究其生态系统的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混交林中两个树种的碳素含量各异.马尾松干、根、枝的碳素含量较高,分别为58.6%、56.3%、51.2%,叶和皮含量较低,变化幅度为46.8%~56.3%.各器官中按碳素含量的高低排列顺序为:干>根>枝>皮>叶;杉木皮、叶、干的碳素含量较高,分别为52.2%、51.8%、50.2%,碳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皮>叶>干>根>枝.从两个树种各器官碳总含量来看,马尾松要高于杉木.灌木层、草本层及地表凋落物层碳素平均含量分别为44.1%、33.0%及48.3%.土壤3个层次(60cm深)碳素含量为1.45%~1.84%,各层次碳素含量分布不均,表层(0~20cm)土壤碳素含量较高.针叶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t·hm^-2)为85.35~101.35,平均为93.83,且均以马尾松生物量居多(占75.7%~82.6%).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植被层的碳贮量平均为51.91t·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碳总贮量的29.03%;乔木层碳贮量占整个生态系统的23.90%,占植被层碳贮量的97.7%.乔木层碳贮量中,马尾松占的比例较大,为65.39%.碳贮量在两个树种各器官中的分配,基本与各自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树干的碳贮量均最高,马尾松、杉木的树干碳贮量分别占各自碳贮量的53.23%、55.57%,树干的碳总贮量占乔木层碳总贮量的54%.其次,两个树种根也占较大比例,树根碳总贮量占乔木层碳总贮量的19.22%.马尾松、杉木枝、皮在各自碳的贮量中分配不同,马尾松枝占的比例要大于皮,而杉木则相反;凋落物层碳贮量平均为3.25 t·hm^-2,仅占1.82%;林地土壤层(0~60cm)碳贮量是相当可观的,平均为123.43 t·hm^-2,占69.02%.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年净生产力为11.46t·hm^-2·a^-1,有机碳年净固定量为5.96 t·hm^-2·a^-1,折合成CO2的量为21.88 t·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分配 碳贮存 马尾松、杉木混交林 大青山 广西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87
10
作者 尚杰 耿增超 +3 位作者 陈心想 赵军 耿荣 王森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9-517,共9页
通过安排田间试验,在旱作农田土壤中施用果树树干、枝条生物炭,分层分析不同用量(0、20、40、60、80 t·hm-2)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 通过安排田间试验,在旱作农田土壤中施用果树树干、枝条生物炭,分层分析不同用量(0、20、40、60、80 t·hm-2)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全氮(TN)、碱解氮(AN)、硝态氮(NO-3-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在生物炭施用量为60 t·hm-2时达到最大,分别比对照(B0)显著增加87.22%、33.33%、18.76%、94.79%、178.80%;在10~20 cm土层,TOC、POC、TN、NO-3-N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EOC、MBC、AN均在生物炭用量为60 t·hm-2时达到最大,分别比B0显著增加78.05%、23.85%、31.07%,而MBN在40 t·hm-2时达到最大,比B0显著增加50.87%;在20~30 cm土层,并没有直接地施用生物炭,但因为上层生物炭的影响,除NO-3-N外,其余各指标含量多在60 t·hm-2或80 t·hm-2时显著高于B0;此外,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氮储量在0~30 cm土层分别增加37.92%~108.31%和1.05%~14.94%,其中氮储量在生物炭用量为60 t·hm-2时达到最大。相关分析也表明,土壤TOC、EOC、POC、TN、AN、NO-3-N含量与生物炭施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因此,适量施用生物炭具有提高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增加土壤碳截留,提升土壤养分供应的能力。推荐生物炭施用量为60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有机碳 全氮 旱作农田 储量 分布 用量
下载PDF
不同密度湿地松人工林中碳的积累与分配 被引量:73
11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1 位作者 项文化 蔡宝玉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4-379,共6页
探讨了广西禄峰山林场16年生4种密度湿地松Pinuselliottii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积累、分配及与林分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密度湿地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分布序列均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碳库总量范围为264 834~323 ... 探讨了广西禄峰山林场16年生4种密度湿地松Pinuselliottii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积累、分配及与林分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密度湿地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分布序列均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碳库总量范围为264 834~323 978t·hm-2,平均为291 663t·hm-2,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植被层的碳贮量范围为96 614~110 717t·hm-2,占碳库总量的35 40%,各组分碳贮量排列均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碳贮量的地上/地下之比为7 185~7 922,随着密度的增大而下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死地被物层的碳贮量由5 746t·hm-2增加至9 181t·hm-2,占2 17%~2 83%。土壤层(0~60cm)的碳贮量平均为180 94t·hm-2,占60 32%以上。密度组Ⅰ,密度组Ⅱ,密度组Ⅲ和密度组Ⅳ的年净固定碳量依次分别为9 729t·hm-2,9 882t·hm-2,11 239t·hm-2和11 946t·hm-2,平均为10 699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人工林 碳贮量 碳分配 林分密度 广西
下载PDF
黄土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4
12
作者 刘伟 程积民 +2 位作者 高阳 程杰 梁万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8-76,共9页
以黄土高原水平方向的4种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SOC)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20~40、40~60、60~80、80~100 cm有机... 以黄土高原水平方向的4种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SOC)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20~40、40~60、60~80、80~100 cm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4种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规律:0~40 cm为高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40~100 cm为高山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4种草地类型中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的是高寒草甸,其空间变异最大,最小的是荒漠草原,其变异最小。黄土高原上高寒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均集中分布在浅表层0~40 cm,分别占0~100 cm的71%、50%、46%,而荒漠草原各层分布较均匀;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氮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84 3;与年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几种草地类型100 cm深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年降水量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草地 土壤 有机碳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毛竹(Phyllostachy pubescen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 被引量:73
13
作者 肖复明 范少辉 +4 位作者 汪思龙 熊彩云 张池 刘素萍 张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794-2801,共8页
研究比较了湖南会同林区毛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和碳贮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5年生杉木各器官碳含量在47.15%~50.43%之间,不同器官碳含量高低依次为树干、树叶、树皮、树枝、树根;毛竹不同器官碳含量波动在44.51%~49.91%,各... 研究比较了湖南会同林区毛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和碳贮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5年生杉木各器官碳含量在47.15%~50.43%之间,不同器官碳含量高低依次为树干、树叶、树皮、树枝、树根;毛竹不同器官碳含量波动在44.51%~49.91%,各器官碳含量高低依次为竹鞭、竹枝、竹叶、竹干、竹蔸、竹根,但是毛竹不同器官碳含量与年龄之间没有明显变化规律。林地土壤3个层次(60cm深)碳素含量为0.746%~2.390%,各层次碳素含量分布不均,表层(0~20cm)土壤碳素含量和碳贮量最高。毛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分别为166.34tC·hm-2和150.19tC·hm-2,并且其碳贮量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土壤层是主要部分,其次为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所占比例最小。其中,毛竹林土壤层有机碳贮量占83.92%,乔木层占15.38%,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分别占0.38%和0.32%;杉木人工林土壤层碳贮量占62.03%,乔木层占34.99%,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分别占0.70%和2.28%。另外,碳贮量在两个树种各器官中的分配,基本与各自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从植被年固定碳量来看,毛竹林为9.94tC·hm-2·a-1,相当于年固定CO2量为36.44tCO2·hm-2·a-1,是杉木林的1.3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杉木人工林 碳贮量 碳分配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格局研究概述 被引量:65
14
作者 吕超群 孙书存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92-703,共12页
准确了解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密度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和作用机制 ,对于估算和预测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和土壤的碳存储能力、判定碳汇、制定缓解全球变化的合理政策措施 ,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现有研究中发现的世界陆地生态系... 准确了解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密度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和作用机制 ,对于估算和预测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和土壤的碳存储能力、判定碳汇、制定缓解全球变化的合理政策措施 ,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现有研究中发现的世界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空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及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格局的独特特点。在全球尺度上 ,植被碳密度分布与植物生物量格局基本一致 ,除北方森林外其余大部分随纬度升高而减小 ;土壤碳密度则随纬度升高而增大。陆地生态系统中北方森林和热带森林的总体碳密度最高 ,不同的是 ,前者的碳主要集中在土壤中 ,而后者则集中在植被中。但在区域尺度上 ,由于气候、地形及人类活动影响 ,这种规律性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不起作用。水热条件、土壤养分、生物多样性、气候和大气CO2 浓度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等是碳密度空间格局形成和发生变化的驱动因子。在某一特定区域 ,它们通过直接或间接提高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抑制呼吸和分解作用来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综合分析特定时空条件下各因子对碳存储量的影响是解释碳密度分布现状 ,预测碳密度格局变化的关键 ,但目前的研究对各项驱动因子的作用机制、影响强度及多个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仍不是很清楚 ,需要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 生态系统 碳密度 植被 土壤
下载PDF
中国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分布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69
15
作者 秦勇 唐修义 +1 位作者 叶建平 焦思红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3-119,共7页
在系统总结我国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的地域、时域和煤级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我国煤层气稳定碳同位素具有分布范围广、同位素组成偏轻的总体特点,在进入无烟煤阶段之后煤层甲烷δ13C1开始接近或落入腐殖... 在系统总结我国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的地域、时域和煤级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我国煤层气稳定碳同位素具有分布范围广、同位素组成偏轻的总体特点,在进入无烟煤阶段之后煤层甲烷δ13C1开始接近或落入腐殖型常规天然气甲烷稳定同位素分布范畴,煤层一次脱气的δ13C1轻于二次脱气;我国大部分地区中-高煤级煤储层中现存煤层气碳同位素分布主要受控于热动力学机制之下的同位素分异,解吸-扩散-运移分馏效应在此背景之上的叠加,可能是导致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偏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煤层甲烷 碳同位素 分布 成因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碳贮量的影响 被引量:72
16
作者 明安刚 张治军 +3 位作者 谌红辉 张显强 陶怡 苏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共6页
对广西大青山林区不同间伐强度下2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碳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伐措施有利于提高马尾松乔木层生物量和碳贮量,不利于林下地被物和凋落物生物量和碳的累积,重度、中度和轻度间伐下马尾松林乔木层碳贮量分别高出对照11.4... 对广西大青山林区不同间伐强度下2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碳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伐措施有利于提高马尾松乔木层生物量和碳贮量,不利于林下地被物和凋落物生物量和碳的累积,重度、中度和轻度间伐下马尾松林乔木层碳贮量分别高出对照11.47%,11.78%和14.49%,林下植被层分别低于对照20.82%,19.80%和0.20%,凋落物层分别低于对照15.81%,2.87%和27.31%;间伐对土壤层碳贮量和生态系统碳贮量总量无显著影响,但有降低土壤碳贮量和增加生态系统碳贮量总量的趋势,土壤碳贮量分别低于对照4.15%,1.83%和5.53%,生态系统碳贮量总量分别高出对照2.62%,4.19%和3.58%,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间伐措施对各器官碳贮量在乔木层的分配无显著影响,各处理均表现为树干(53.38%~ 60.12%)>树根(15.70%~ 16.74%)>树皮(12.88%~ 14.38%)>树枝(7.53%9.12%)>树叶(2.27%~ 2.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育间伐 马尾松 人工林 生物量 碳贮量 分配
下载PDF
盐城海滨湿地盐沼植被对土壤碳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0
17
作者 毛志刚 王国祥 +1 位作者 刘金娥 任丽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3-297,共5页
在盐城海滨湿地不同植被带下采集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盐沼植物对湿地土壤碳、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城海滨湿地,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介于1.71~7.92g·kg-1和0.17~0.36g·k... 在盐城海滨湿地不同植被带下采集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盐沼植物对湿地土壤碳、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城海滨湿地,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介于1.71~7.92g·kg-1和0.17~0.36g·kg-1之间,变幅较大,不同植被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各植被带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高于光滩.垂直方向上,各植被带土壤中有机碳、全氮的分布均呈自表向下逐渐降低的趋势,15cm以下其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碳氮比呈显著正相关,但全氮与碳氮比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全氮 盐沼植被 空间分布 海滨湿地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空间格局特征 被引量:70
18
作者 张影 谢余初 +2 位作者 齐姗姗 巩杰 张玲玲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85-1593,共9页
区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库管理和减排增汇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基于In VEST模型和GIS技术,估算及分析了2010年甘肃白龙江流域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并探讨了海拔、坡度和坡向对碳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 区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库管理和减排增汇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基于In VEST模型和GIS技术,估算及分析了2010年甘肃白龙江流域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并探讨了海拔、坡度和坡向对碳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白龙江流域碳总储量为251.57Tg C,平均碳密度为136.46Mg C/hm^2;其中,土壤碳储量为202.20Tg C,植被碳储量为49.37Tg C。碳储量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碳储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流域西北部山区(如迭部县)和白水江南岸(如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杉、冷杉类常绿针叶林的碳总储量最大;低值区多分布在流域东部和东南部(如武都区)、宕昌县东北部等区域。碳储量随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1500~3500m和25°~40°区段;阴坡和半阴坡区域的碳储量大于阳坡和半阳坡。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生态系统碳库管理及人类活动管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空间格局 In VEST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 甘肃白龙江流域
原文传递
洞庭湖湿地有机碳垂直分布与组成特征 被引量:63
19
作者 张文菊 彭佩钦 +2 位作者 童成立 王小利 吴金水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6-60,共5页
以洞庭湖3类湿地的9个典型剖面为代表,研究了洞庭湖湿地有机碳垂直分布和组成特征.结果表明,湖草滩地表层(0~1 0cm)有机碳含量(>4 0g/kg)明显高于芦苇滩地(2 0±2 . 8) g/kg和垦殖水田(2 8±8 . 6 ) g/kg .0~30cm内,湖草... 以洞庭湖3类湿地的9个典型剖面为代表,研究了洞庭湖湿地有机碳垂直分布和组成特征.结果表明,湖草滩地表层(0~1 0cm)有机碳含量(>4 0g/kg)明显高于芦苇滩地(2 0±2 . 8) g/kg和垦殖水田(2 8±8 . 6 ) g/kg .0~30cm内,湖草和芦苇滩地有机碳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30cm以下有机碳含量基本稳定.垦殖水田的3个剖面间有机碳含量存在较大变异.湖草滩地表层0~1 0cm轻组碳占总有机碳的2 0 %以上,而芦苇滩地和垦殖水田表层0~1 0cm的有机碳以稳定的重组碳为主(>90 %) .同一类型湿地垂直方向上,受有机碳来源复杂性的影响,轻组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分组试验还表明,重组碳与总有机碳、容重与总有机碳、重组碳与重组氮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 <0 . 0 1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有机碳 轻组 重组 垂直分布
下载PDF
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66
20
作者 董洪芳 于君宝 +5 位作者 孙志高 牟晓杰 陈小兵 毛培利 吴春发 管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94-1599,共6页
了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有机碳状况是开展我国典型砂质和淤泥型海滩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湿地生态修复研究的基础,通过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新生滨海湿地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湿地植... 了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有机碳状况是开展我国典型砂质和淤泥型海滩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湿地生态修复研究的基础,通过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新生滨海湿地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湿地植物碳含量差异性不大,而植物碳密度变化幅度较大,且其空间变化趋势与植物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相似,均呈M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在0.75~8.35g·kg-1之间,明显低于淡水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基本一致.相关分析表明,pH值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呈负相关,土壤TN、C/N、含盐量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呈线性正相关性,而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TN、C/N、pH值、含盐量与植物碳密度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有机碳 空间分布 黄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