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8
1
作者 高慧梅 何应付 周锡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1期6-12,共7页
综述了国内外CO2驱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首先对世界注CO2采油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注CO2驱油适用油藏参数范围较宽,提高采收率幅度较大,以逐年增长的态势和显著的成效成为未来提高原油采收率主要技术之一。进一步分析了CO2... 综述了国内外CO2驱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首先对世界注CO2采油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注CO2驱油适用油藏参数范围较宽,提高采收率幅度较大,以逐年增长的态势和显著的成效成为未来提高原油采收率主要技术之一。进一步分析了CO2的驱油机理、筛选标准和开发设计技术研究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发展的近混相驱替理论、模糊层次分析法以及注CO2驱的井网类型和注入方式。最后结合目前CO2采油存在的腐蚀和波及体积较小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驱油机理 注采方式 发展趋势 采收率
下载PDF
烟气中CO_2化学吸收法脱除技术分析与进展 被引量:110
2
作者 晏水平 方梦祥 +2 位作者 张卫风 骆仲泱 岑可法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18-1024,共7页
介绍了烟气中CO2化学吸收法脱除技术,分析了其存在的技术难点,并对该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了化学吸收法脱除技术研究中两种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CO2 分离 化学吸收法 烟气
下载PDF
煤表面与CH_4,CO_2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54
3
作者 降文萍 崔永君 +1 位作者 张群 李育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7-240,共4页
利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研究了煤表面与CH4,CO2分子间的作用能,发现二者在煤表面的吸附都属于物理吸附,且煤表面对CO2分子的吸附势阱远大于对CH4分子吸附势阱,说明CO2在煤表面的吸附更稳定,从而在微观上解释了煤对CO2吸附能力大于对CH... 利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研究了煤表面与CH4,CO2分子间的作用能,发现二者在煤表面的吸附都属于物理吸附,且煤表面对CO2分子的吸附势阱远大于对CH4分子吸附势阱,说明CO2在煤表面的吸附更稳定,从而在微观上解释了煤对CO2吸附能力大于对CH4的实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 CO2 吸附 从头计算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地质埋存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4
作者 谷丽冰 李治平 侯秀林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0-84,共5页
对二氧化碳地下封存的基本地质学问题及其他相关技术进行阐述,包括地下封存的基本原理、适合的封存场所、油气藏的筛选、储存潜力估算、动态监测、安全性及环境问题、及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面临的问题。二氧化碳被注入地下后,以分子状... 对二氧化碳地下封存的基本地质学问题及其他相关技术进行阐述,包括地下封存的基本原理、适合的封存场所、油气藏的筛选、储存潜力估算、动态监测、安全性及环境问题、及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面临的问题。二氧化碳被注入地下后,以分子状态、溶解状态和化合物状态储存于岩石孔隙中,从而得到封存;合适的封存场所包括:深部盐水层、深部煤层和枯竭的油气藏;对于气驱和水驱油藏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公式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可以得到适合埋存的油气藏条件;对于3种不同的埋存场所可以采用不同的公式计算其埋存量以评价它们的地质埋存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地质埋存 原理 监测 评价方法
下载PDF
绿色金融改革政策的碳减排效应 被引量:33
5
作者 高原 申珍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849-4859,共11页
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为例,基于2013~2019年间我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识别绿色金融改革政策是否具有碳减排效应以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改革政策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平均值为-0.375),且呈现逐年递增... 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为例,基于2013~2019年间我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识别绿色金融改革政策是否具有碳减排效应以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改革政策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平均值为-0.375),且呈现逐年递增.机制分析发现,绿色金融改革政策主要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发挥碳减排效应.此外,绿色金融改革政策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绿色金融改革政策的碳减排效应会辐射到试点区域的周边地区.但绿色金融改革政策并未发挥多污染物减排协同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扩大改革试验区范围、加大对绿色金融主体的激励和引导以及发挥绿色金融政策协同效应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政策 二氧化碳排放 双重差分法
下载PDF
制备方法对Ni/MgO/Al_2O_3在甲烷与二氧化碳重整反应中催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索掌怀 徐秀峰 +1 位作者 马华宪 安立敦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11-414,共4页
采用浸渍 还原法制备的Ni/MgO/Al2 O3 在CH4 与CO2 重整制合成气反应中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和一定的抗积炭能力 ;在 10 2 3K下流动反应气氛中连续运转 10 0h ,未见活性下降 ,CH4 及CO2 转化率均为 90 %左右 ,CO收率高于 90 % .实验还... 采用浸渍 还原法制备的Ni/MgO/Al2 O3 在CH4 与CO2 重整制合成气反应中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和一定的抗积炭能力 ;在 10 2 3K下流动反应气氛中连续运转 10 0h ,未见活性下降 ,CH4 及CO2 转化率均为 90 %左右 ,CO收率高于 90 % .实验还发现 ,CH4 转化率随着原料气中CO2 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当V(CO2 ) /V(CH4) =2时 ,CH4 转化率可达 10 0 % .通过BET比表面积测定及XRD ,TEM等分析手段 ,比较了浸渍 还原和浸渍 焙烧 还原两种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浸渍 焙烧 还原法相比 ,浸渍 还原法制备的Ni催化剂在载体表面的分散更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二氧化碳 重整 NI催化剂 催化性能 合成气
下载PDF
基于电位法和酸碱度法的醇胺溶液吸收二氧化碳 被引量:29
7
作者 杨向平 陆诗建 +2 位作者 高仲峰 李清方 张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0-144,共5页
醇胺溶液具有对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快、吸收容量大及再生简单的特点,采用电位法和酸碱度法对一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三乙醇胺(TEA)吸收二氧化碳特性进行研究,揭示电位、酸碱度与吸收速率、吸收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考察醇胺溶液... 醇胺溶液具有对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快、吸收容量大及再生简单的特点,采用电位法和酸碱度法对一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三乙醇胺(TEA)吸收二氧化碳特性进行研究,揭示电位、酸碱度与吸收速率、吸收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考察醇胺溶液再生二氧化碳的特性,提出测定溶液中醇胺浓度和CO2体积分数的新方法。结果表明:MEA和DEA是优良的醇胺吸收剂;做出速率-电位曲线或速率-酸碱度曲线,就可以利用电位法或酸碱度法对醇胺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反应程度进行估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醇胺溶液 电位法 pH法
下载PDF
中国水泥工业CO_2产生机理及减排途径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新 石建屏 +1 位作者 吕淑珍 王海滨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15-1120,共6页
根据水泥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推导出煤燃烧和石灰质原料煅烧时CO2排放因子分别为2.38t·t-1和0.527t·t-1;采用水泥工业CO2排放数学模型计算2001—2008年中国水泥工业CO2排放量,并分析了不同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品种结构... 根据水泥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推导出煤燃烧和石灰质原料煅烧时CO2排放因子分别为2.38t·t-1和0.527t·t-1;采用水泥工业CO2排放数学模型计算2001—2008年中国水泥工业CO2排放量,并分析了不同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品种结构对CO2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水泥工业CO2排放量与单位产品的能源和资源消耗量呈线性关系,在CO2排放量构成中,燃料燃烧和加工过程CO2排放量分别占46%和50%,间接电力消耗CO2排放量仅占4%;采用新型干法生产技术比传统方法减少CO2排放量34%,生产掺加混合材料的水泥比硅酸盐水泥减少CO2排放量35%.2008年中国水泥产量比2007年增长2%,而CO2排放量仅增长0.23%,说明水泥工业实施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措施对于减少CO2排放具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工业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CO2) 排放因子 减排途径
原文传递
La_2NiO_4/Al_2O_3催化剂上CH_4/CO_2的重整 被引量:22
9
作者 刘炳泗 巩家志 区泽棠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18,共4页
通过溶胶 凝胶方法制备了尖晶石结构的La2 NiO4/Al2 O3 催化剂 ,采用BET ,XRD和TG表征了催化剂的孔分布、比表面积、体相组成以及凝胶样品的热失重和热分解过程 .将催化剂应用于CH4/CO2 重整反应制合成气 ,考察了惰性气体和反应温度对... 通过溶胶 凝胶方法制备了尖晶石结构的La2 NiO4/Al2 O3 催化剂 ,采用BET ,XRD和TG表征了催化剂的孔分布、比表面积、体相组成以及凝胶样品的热失重和热分解过程 .将催化剂应用于CH4/CO2 重整反应制合成气 ,考察了惰性气体和反应温度对转化率、选择性以及积碳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高空速 (GHSV =4 8× 10 4ml/ (g·h) )下 ,CH4和CO2 的转化率分别为5 1%和 6 0 % ,CO和H2 的选择性约为 98%和 92 % ,惰性气体He的引入明显地提高了CH4和CO2 的转化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镧 氧化镍 氧化铝 负载型催化剂 甲烷 二氧化碳 重整 合成气 溶胶—凝胶法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在原油中的分子扩散系数和溶解度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李东东 侯吉瑞 +2 位作者 赵凤兰 王少朋 岳湘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5-408,共4页
为了满足CO2驱油施工设计和油藏模拟的需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测量气体溶解度和扩散系数的实验装置。导出了包含这两个参数的气体压力时间线性关系式。采用压力降落法在50℃、70℃、105℃温度和静态条件下,测定CO2-吉林红岗原油体系的压... 为了满足CO2驱油施工设计和油藏模拟的需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测量气体溶解度和扩散系数的实验装置。导出了包含这两个参数的气体压力时间线性关系式。采用压力降落法在50℃、70℃、105℃温度和静态条件下,测定CO2-吉林红岗原油体系的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对所得曲线进行线性拟合,求得了实验条件下CO2在吉林红岗原油中的溶解度和扩散系数。讨论了平衡压力,压力、温度对溶解度和扩散系数的影响,得到了每一实验温度下溶解度平衡压力、扩散系数平衡压力线性拟合关系式。在105℃温度下,静态条件下的扩散系数值在10-7m2/s数量级,而动态条件下(转速600r/min)则增至10-6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吉林红岗原油 溶解度 扩散系数 实验测定 测定装置 压力降落法 平衡压力 计算方程
下载PDF
二氧化碳甲烷化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丽波 徐国林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53-56,共4页
采用浸渍法和并流共沉淀法制备含 Ni量不同的 Ni/Zr O2 催化剂 ,研究了它们在二氧化碳甲烷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共沉淀法制备的高 Ni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在较温和的条件 ( T=5 73K,P=0 .1 MPa,GHSV=1 2 0 0 0 h- 1)下 ... 采用浸渍法和并流共沉淀法制备含 Ni量不同的 Ni/Zr O2 催化剂 ,研究了它们在二氧化碳甲烷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共沉淀法制备的高 Ni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在较温和的条件 ( T=5 73K,P=0 .1 MPa,GHSV=1 2 0 0 0 h- 1)下 ,CO2 的转化率达 99.7% ,CH4 的选择性达 1 0 0 % .Ni与 Zr O2 的相互作用对催化活性有很强的影响 .Ni的含量和 CO2 吸附程度决定了甲烷化反应活性 .催化剂作用下活化能的大小与活性变化规律相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ZrO2催化剂 制备方法 浸渍法 并流共沉淀法 二氧化碳甲烷化反应 催化活性
下载PDF
植物碳酸酐酶对岩溶作用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强 何媛媛 +2 位作者 曹建华 梁建宏 朱敏洁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867-1871,共5页
广泛存在各种类型生物细胞中的碳酸酐酶(CA),通过催化CO2和HCO3-之间的相互转化,驱动岩溶过程。文章通过分析我国西南典型岩溶区植物叶片和根系CA活性,探讨其与岩溶作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岩溶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碳酸酐酶活性差异较大,... 广泛存在各种类型生物细胞中的碳酸酐酶(CA),通过催化CO2和HCO3-之间的相互转化,驱动岩溶过程。文章通过分析我国西南典型岩溶区植物叶片和根系CA活性,探讨其与岩溶作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岩溶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碳酸酐酶活性差异较大,并在植物的生长期发生变动,植株根系CA活性>成熟叶片CA活性,因而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根系分泌的CA催化CO2+H2O HCO3-+H+过程,促进石灰岩溶解,加快成土速率,并通过固定根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分解所释放的CO2产生岩溶碳汇效应;非岩溶生态系统由于土壤碳酸钙含量低,造成植物根系CA表达活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酐酶 岩溶作用 碳汇效应 pH计法
下载PDF
二氧化碳分离捕集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3
作者 宗杰 马庆兰 +1 位作者 陈光进 孙长宇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6-60,共5页
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捕集二氧化碳的方法及发展情况,重点分析了低温分离、膜分离/吸收、吸收、吸附分离和水合物法、吸收-水合/吸附耦合分离法分离捕集二氧化碳的优势及缺点。得出可以将2种或多种分离方法联合使用,避免单一使用时带来的劣... 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捕集二氧化碳的方法及发展情况,重点分析了低温分离、膜分离/吸收、吸收、吸附分离和水合物法、吸收-水合/吸附耦合分离法分离捕集二氧化碳的优势及缺点。得出可以将2种或多种分离方法联合使用,避免单一使用时带来的劣势,实现高效率低能耗分离捕集CO_2气体。指出未来还需克服多种方法联合使用时对分离设备的高要求及材料稳定性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分离与捕集 吸收-水合/吸附 耦合分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4
作者 邬高翔 田瑞 《云南化工》 CAS 2020年第4期22-23,共2页
结合目前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发展现状,对二氧化碳捕集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二氧化碳捕集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为推动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捕集技术 捕集机理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LMDI的中国工业行业碳排放脱钩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涂红星 肖序 许松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31-36,共6页
基于Tapio模型,利用1994—2010年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并运用LMDI方法对影响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2000年之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趋于稳定的弱脱钩状态,波动... 基于Tapio模型,利用1994—2010年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并运用LMDI方法对影响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2000年之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趋于稳定的弱脱钩状态,波动性很小;能耗脱钩因子对工业碳排放脱钩表现出持续的正效应,对脱钩的影响力要远大于排放脱钩因子;能源强度下降是推动中国工业碳减排的关键,能源结构红利和工业结构红利尚未出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工业碳排放脱钩历程及其影响因素的不同效应进行了经济解释,并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行业 碳排放 脱钩分析 Tapio模型 LMDI方法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6
16
作者 胡程 丁正山 +2 位作者 穆学青 郭向阳 杜钟婧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48,共9页
基于长江经济带1998—2018年各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自下而上”法测度其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探究其时序演变特征与空间格局,并建立旅游交通碳排放的Kaya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法揭示不同驱动因素对旅游交通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程度.研究表明... 基于长江经济带1998—2018年各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自下而上”法测度其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探究其时序演变特征与空间格局,并建立旅游交通碳排放的Kaya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法揭示不同驱动因素对旅游交通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程度.研究表明:(1)关于时序变化趋势,长江经济带旅游交通碳排放整体呈上升态势,大体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1998—2003年,碳排放量以10%左右的速率小幅增长;2004—2009年,碳排放增长率整体较高,峰值出现在2004年(32.12%);2010年以后,碳排放增长率回落至10%左右.(2)关于空间分布特征,长江经济带旅游交通碳排放总体呈现“东西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长江上游的四川省与长江下游的上海市在空间上形成了两个明显的高值区.(3)关于驱动因素,旅游交通碳排放的促增因素为旅游者规模、旅游消费水平和能源强度,促降因素主要为旅游产业贡献度、旅游交通运输强度和能源结构,其中旅游者规模是首要的促增因素,旅游产业贡献度是主要的促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交通 碳排放 时空演变 LMDI分解模型 驱动因素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CO2活化和转化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7
作者 陈凯宏 李红茹 何良年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195-2207,共13页
CO2是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之一,也是丰富、可再生的C1资源,将CO2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不仅能缓解化学工业对化石资源的依赖,还能有效减少CO2排放.然而,CO2内在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惰性,决定了CO2的活化及合理转化路线的开发是其成功... CO2是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之一,也是丰富、可再生的C1资源,将CO2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不仅能缓解化学工业对化石资源的依赖,还能有效减少CO2排放.然而,CO2内在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惰性,决定了CO2的活化及合理转化路线的开发是其成功转化的关键.18年来,何良年课题组在CO2转化策略的设计和基于活化机理的高效催化剂开发方面做了系统的工作,不仅提出了碳捕集与转化偶合、CO2分级可控还原功能化、利用多组分串联反应突破热力学限制及光促进的CO2转化等策略,还针对不同的策略开发出了相应的高效催化体系,实现了温和条件下CO2的转化.基于何良年课题组工作对可持续发展的二氧化碳化学进行概述,希望能为同行提供有益借鉴,进一步推动CO2化学的的应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捕集 转化 还原 串联反应 光催化 可持续化学 合成方法
原文传递
Box-Behnken法研究二氧化碳驱油效果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涛 姚约东 +1 位作者 朱黎明 傅礼兵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1-454,共4页
温室气体CO2使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CO2地质处置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注入油气田。国外很多油田已成功地进行大规模CO2驱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证明CO2驱是三次采油中最具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之一。针对... 温室气体CO2使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CO2地质处置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注入油气田。国外很多油田已成功地进行大规模CO2驱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证明CO2驱是三次采油中最具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文中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基于详细理论研究与分析,建立典型CO2驱油模型,开展数值计算,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引入综合反映CO2驱油效果的无因次参数,运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通过曲面反应法建立计算CO2驱油采收率的二项式计算模型,并对反应曲面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无因次参数对CO2驱油效果的影响顺序和交互影响的显著性。其研究成果对CO2驱油具有理论及现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提高采收率 Box—Behnken设计 响应曲面法
下载PDF
由二氧化碳出发合成有机碳酸酯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书明 江琦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20,22,共4页
对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有机碳酸酯的环氧路线、酯交换和直接合成方法作了综合评述 ,认为直接合成是最佳的合成路线。碳酸酯的直接合成可在均相及多相催化体系中进行 ,负载金属、金属甲氧基化合物及碱均可作为催化剂。直接法研究的关键... 对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有机碳酸酯的环氧路线、酯交换和直接合成方法作了综合评述 ,认为直接合成是最佳的合成路线。碳酸酯的直接合成可在均相及多相催化体系中进行 ,负载金属、金属甲氧基化合物及碱均可作为催化剂。直接法研究的关键在于高性能催化剂的开发、由二氧化碳对金属 -氧键插入反应导致的催化循环的构筑及耦合反应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有机碳酸酯 合成 直接法 环氧化 酯交换
下载PDF
CO_(2)化学吸收系统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0
作者 方梦祥 狄闻韬 +2 位作者 易宁彤 王涛 王勤辉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16,共9页
CO_(2)化学吸收技术因其捕集效率高、技术相对成熟和适应性好,是目前最具工业应用潜力的CO_(2)捕集技术,然而,CO_(2)化学吸收系统在使用吸收剂捕集烟气中CO_(2)的同时,部分吸收剂及其降解产物随烟气排出,不仅增加吸收剂损耗,且在大气中... CO_(2)化学吸收技术因其捕集效率高、技术相对成熟和适应性好,是目前最具工业应用潜力的CO_(2)捕集技术,然而,CO_(2)化学吸收系统在使用吸收剂捕集烟气中CO_(2)的同时,部分吸收剂及其降解产物随烟气排出,不仅增加吸收剂损耗,且在大气中进一步反应生成强致癌物硝胺和亚硝胺。因此,有必要对CO_(2)化学吸收系统污染物排放进行有效控制。目前,通常通过调节系统运行参数、使用污染物控制手段对污染物进行控制,但缺乏普适性的控制方法,还未建立污染物排放的控制目标值。介绍了CO_(2)化学吸收系统污染物的3类排放形式,包括物理夹带、气体和气溶胶,其中气溶胶具有较高的排放量且难以被传统方式控制;梳理了研究机构测量到的排放情况,不同规模的CO_(2)化学吸收系统普遍具有较高的排放量;分析了气溶胶生成生长机理,气溶胶排放主要通过非均相成核产生,依赖于凝结核的存在和过饱和的环境;基于试验和模拟2种方法综述了烟气凝结核、贫液进口温度、贫液负荷、烟气CO_(2)含量等因素对气溶胶主导的有机胺排放影响。简要介绍了对降解产物排放的研究,包括氧化降解和热降解;最后对当前污染物排放控制手段的控制效果及优缺点进行了总结。传统水洗方法能有效控制有机胺气态排放,传统除雾器对大粒径气溶胶颗粒控制效果好,但对小颗粒脱除效率低。湿式电除尘、蒸汽注入、干床等方法虽有一定脱除效果,但成本较高。酸洗能解决氨气排放问题,但难以回收有机胺。胶质气体泡沫法对气溶胶脱除效率高,但缺乏工业级研究。未来对于污染物的排放需要开发新型控制手段,这一手段既要有效减少气相和气溶胶形式的污染物排放,又要控制工业投资成本,这将成为建立先进碳捕集工艺系统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化学吸收 污染物 气溶胶 控制手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