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6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 被引量:255
1
作者 张坤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3期1-7,共7页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7年是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经济的一年,人们期望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UNDP 2007/2008...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7年是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经济的一年,人们期望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UNDP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2004年中国的人均碳足迹为3.8CO2t/人,显著地低于美国、加拿大、日本、俄国、英国和法国。J.W.Tester等运用碳排放Kaya公式分析表明:尽管20年间中国的能源强度年平均降低了5.22%,碳强度年平均降低了0.26%,但由于人口多,加上人均GDP年增长为世界的6.6倍,而碳强度年均降低不到世界的58%,使得碳排放年均增长达4%。中国面临着能源禀赋、发展水平、总量突出和锁定效应等挑战。因此,中国的应对战略主要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对策框架,坚持不懈地节能减排,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与科学发展替代能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气候变化 碳足迹 Kaya公式 能源战略
下载PDF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 被引量:276
2
作者 段华平 张悦 +1 位作者 赵建波 卞新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03-208,共6页
采用1990-2009年农作物产量、农田生产投入等统计数据,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碳吸收量、碳足迹呈现增加趋势,碳吸收强度表现稳定,随着农用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单... 采用1990-2009年农作物产量、农田生产投入等统计数据,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碳吸收量、碳足迹呈现增加趋势,碳吸收强度表现稳定,随着农用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单位面积碳足迹从1990年的0.08hm2/hm2增加到2009年的0.13hm2/hm2。各省(市、自治区)单位面积碳足迹差异十分明显,2009年最高的福建为0.27hm2/hm2,最低的黑龙江为0.08hm2/hm2。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存在碳生态盈余,碳足迹占同期生产性土地面积(耕地)的比例在10%左右,但随着年份的递进,所占比例有增大的趋势,1990年为8.46%,2009年为12.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排放 碳吸收 碳足迹 中国
下载PDF
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212
3
作者 王微 林剑艺 +1 位作者 崔胜辉 吝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1-78,共8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碳足迹分析方法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新兴研究热点之一。碳足迹分析是一种评价碳排放影响的全新测度方法,其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揭示不同对象的碳排放过程,具体衡量某种产品全生命周期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碳足迹分析方法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新兴研究热点之一。碳足迹分析是一种评价碳排放影响的全新测度方法,其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揭示不同对象的碳排放过程,具体衡量某种产品全生命周期或某种活动过程中直接和间接相关的碳排放量,为探索合理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对国内外现有的碳足迹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重点介绍了碳足迹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案例。其中碳足迹计算方法主要包括过程分析法和投入产出法。应用案例主要从不同尺度的碳足迹研究与特定产业/部门的碳足迹分析来阐述。最后,针对当前碳足迹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从碳足迹的概念内涵、计算方法、研究尺度及研究内容等四个方面对碳足迹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我国碳足迹模型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 投入产出分析 应用案例 研究方向
下载PDF
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 被引量:203
4
作者 赵荣钦 黄贤金 钟太洋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48-1057,共10页
采用2007年中国各省区不同产业各种能源消费等数据,通过构建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碳足迹模型,对各省区化石能源和农村生物质能源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建立了不同产业空间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对应关系,将产业活动空间分为农业空间、生活与工... 采用2007年中国各省区不同产业各种能源消费等数据,通过构建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碳足迹模型,对各省区化石能源和农村生物质能源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建立了不同产业空间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对应关系,将产业活动空间分为农业空间、生活与工商业空间、交通产业空间、渔业与水利业空间、其他产业空间等五大类;对各省区不同产业空间碳排放强度和碳足迹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2007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为1.65GtC,其中化石能源碳排放占89%;(2)2007年中国产业空间碳排放强度为1.98t/hm2,其中,生活及工商业空间、交通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较高,分别为55.16t/hm2和49.65t/hm2;(3)2007年中国产业空间碳足迹为522.34×106hm2,由此造成的生态赤字为28.69×106hm2,这说明我国的生产性土地面积不足以补偿产业空间的碳排放,补偿率约为94.5%。各地区碳足迹差异明显,不少省份甚至存在生态盈余。总体而言,从产业活动空间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的碳赤字不大;(4)全国产业空间单位面积碳足迹为0.63hm2/hm2,其中生活与工商业空间的碳足迹最大,为17.5hm2/hm2。不同产业空间单位面积碳足迹大都呈现从东到西逐渐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空间 碳足迹 碳排放 能源消费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 被引量:172
5
作者 赵荣钦 黄贤金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39-1649,共11页
采用2003~2007年江苏省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等数据,通过构建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模型,对江苏省5年来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并通过土地利用类型和碳排放项目的对应,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及碳足迹进行了定量分析。结论如下:(1)... 采用2003~2007年江苏省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等数据,通过构建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模型,对江苏省5年来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并通过土地利用类型和碳排放项目的对应,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及碳足迹进行了定量分析。结论如下:(1)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3年的8794.24万t上升到2007年的16329.85万t,涨幅达86%。其中,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占53.6%。(2)江苏全省土地单位面积碳排放从2003年8.24t/hm2上升到2007年15.53 t/hm2,增幅为88.5%。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单位面积碳排放最大,为95.62 t/hm2。(3)江苏全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大于生产性土地的实际面积,由此造成的生态赤字达1351.285万hm2。(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足迹大小顺序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及特殊用地〉农用地和水利用地,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碳足迹高达10.89 hm2/hm2。(5)江苏全省单位面积碳足迹也呈明显的扩大趋势,从2003年的0.938hm2/hm2上升到2007年的1.769 hm2/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碳足迹 江苏省
原文传递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足迹研究综述 被引量:148
6
作者 耿涌 董会娟 +1 位作者 郗凤明 刘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12,共7页
由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全球变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碳足迹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并迅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本文从碳足迹的起源和各种定义入手,系统阐述了碳足迹的概念,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碳足迹的... 由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全球变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碳足迹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并迅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本文从碳足迹的起源和各种定义入手,系统阐述了碳足迹的概念,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碳足迹的各种分类。本文重点介绍了碳足迹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法、IPCC计算方法和碳足迹计算器等四大类,并总结和比较了四种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地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客观分析和评价了当前碳足迹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还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四个主要的碳足迹评估标准:英国的PAS2050:2008标准、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协会和世界资源研究院共同发起制定的GHG议定书、日本的标准仕样书TS Q0010标准和ISO14067标准,并以GHG议定书和PAS2050两个标准为例分析了进行碳足迹评估的重要前提———边界界定问题。最后对碳足迹研究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 投入产出分析 边界 标准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 被引量:108
7
作者 孙建卫 陈志刚 +2 位作者 赵荣钦 黄贤金 赖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8-34,共7页
结合IPCC的清单方法对中国历年碳排放进行了核算,以区域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对生产我国满足国民经济最终消费的产品(服务)量所需要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量进行了分析,并对碳排放足迹及各部门之间的碳关联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①中国2002... 结合IPCC的清单方法对中国历年碳排放进行了核算,以区域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对生产我国满足国民经济最终消费的产品(服务)量所需要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量进行了分析,并对碳排放足迹及各部门之间的碳关联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①中国2002年碳排放足迹为176 528.10万t,人均碳足迹为1.374 26t/人,其中大部分源于国内最终使用的排放。②从足迹类型上看,中国属于价值量顺差与碳排放足迹逆差共存型,即碳排放净输入国。贸易额增长对碳排放足迹的增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③制造业、电力、热力行业与农业的排放足迹占到了总排放足迹的80%以上,是对碳排放依赖程度较大的产业部门。④足迹影响力分析显示,电力、热力行业占据了碳排放足迹需求的强势地位;足迹感应力分析表明,国民经济及其相关产业对电力、热力行业和制造业碳排放的拉动力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投入产出 碳排放 影响力 感应力 中国
下载PDF
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案例 被引量:99
8
作者 韩召迎 孟亚利 +2 位作者 徐娇 吴悠 周治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34-1041,共8页
以江苏省为案例,应用江苏省1995—2009年化肥用量、农药消耗量、灌溉面积、农机燃料用量、农膜用量、耕地面积、农作物产量等数据,测算了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碳排放及碳足迹的变化动态,以及在各地市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15a... 以江苏省为案例,应用江苏省1995—2009年化肥用量、农药消耗量、灌溉面积、农机燃料用量、农膜用量、耕地面积、农作物产量等数据,测算了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碳排放及碳足迹的变化动态,以及在各地市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15a来,江苏省农作物碳吸收总量和碳吸收强度呈"V"字形变化,变化范围分别为2933.6×104~3896.9×104t·a-1和6.04~7.71t·hm-2·a-1。农业投入碳排放呈逐渐上升趋势,由727.2×104t·a-1增长至882.7×104t·a-1,同时碳排放强度从1.43t·hm-2·a-1上升到1.88t·hm-2·a-1,增长了31.5%,化肥排放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呈现波动增长,变化在13.68×105~17.56×105hm·2a-1之间,占同期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27.0%~36.1%,碳生态盈余呈明显减少趋势,变化在36.99×105~32.22×105hm2·a-1之间。各地市之间碳足迹存在明显差异,空间分布格局为由北向南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足迹 碳吸收 碳排放 区域
下载PDF
昆明市四星级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96
9
作者 李鹏 黄继华 +1 位作者 莫延芬 杨桂华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34,共8页
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碳足迹基于生命周期评价,对服务或商品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测度。将碳足迹引入旅游研究,对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住宿产品进行生命周期评价,构建了酒店住宿... 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碳足迹基于生命周期评价,对服务或商品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测度。将碳足迹引入旅游研究,对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住宿产品进行生命周期评价,构建了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模型,并实证于昆明市6家四星级酒店。结果表明: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主要来自运营期,约占整个生命周期的72.71%;来源包括能源消耗、垃圾释放和制冷剂泄露3个方面,其中直接能源消耗约占60.98%;主要影响因素是消耗量和排放系数,酒店规模对碳足迹的影响受到了环境温度等其他因素的扰动,作用并不明显。研究有利于寻找在旅游产品设计、生产和供应等过程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机会,亦可为旅游业的"节能减排"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 酒店住宿产品 昆明市
下载PDF
碳足迹的概念和核算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96
10
作者 计军平 马晓明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6-80,共5页
碳足迹提供了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新视角。从概念和核算方法两个方面对有关碳足迹的研究进行了分析:(1)概念上,碳足迹目前无统一的定义。在分析度量单位、温室气体种类及系统边界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碳足迹的建议定义。(2)方法... 碳足迹提供了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新视角。从概念和核算方法两个方面对有关碳足迹的研究进行了分析:(1)概念上,碳足迹目前无统一的定义。在分析度量单位、温室气体种类及系统边界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碳足迹的建议定义。(2)方法上,碳足迹目前无统一的核算方法。投入产出分析、生命周期评价及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是三种主要的核算方法。文章对这三种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及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方法、应用和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对碳足迹研究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投出产出分析 生命周期评价 混合生命周期评价
下载PDF
上海市能源利用碳排放足迹研究 被引量:86
11
作者 郭运功 汪冬冬 林逢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3-108,共6页
能源利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前提,对其碳足迹及生态压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碳排放足迹的相关含义及研究方法,计算得出1995-2006年上海市能源利用的总碳足迹、各能源类型和产业类型的碳足迹、碳足迹的产值和生态压力值。并... 能源利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前提,对其碳足迹及生态压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碳排放足迹的相关含义及研究方法,计算得出1995-2006年上海市能源利用的总碳足迹、各能源类型和产业类型的碳足迹、碳足迹的产值和生态压力值。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岭回归函数进行STIRPAT模型拟合,进一步研究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足迹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适应性的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总碳足迹从1995年的1.05 hm2/人上升到2006年的1.36 hm2/人,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②1995-2006年各能源利用的碳足迹及其分配率均以煤炭最大,石油次之,天然气最小,且煤炭利用的碳足迹分配率逐年下降,石油与天然气与之相反;③2001-2006年第一、二产业的碳足迹变化不明显,而第三产业与产业总碳足迹呈明显上升趋势;④能源利用的碳足迹产值从1995年的1.79万元/hm2增加至2006年的3.79万元/hm2,碳足迹的生态压力也从1995年的129.6上升至2006年的231.8;⑤能源利用碳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拟合研究结果中没有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一步证实能源利用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STIRPAT模型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上海市
下载PDF
足迹家族:概念、类型、理论框架与整合模式 被引量:82
12
作者 方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47-1659,共13页
足迹研究是当前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热点与前沿课题。探讨了足迹类指标的内涵,将其定义为一类评估人类资源消费和废弃物排放等活动环境影响的指标;介绍了生态足迹、碳足迹、水足迹、能源足迹、化学足迹、氮足迹和生物多样性足... 足迹研究是当前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热点与前沿课题。探讨了足迹类指标的内涵,将其定义为一类评估人类资源消费和废弃物排放等活动环境影响的指标;介绍了生态足迹、碳足迹、水足迹、能源足迹、化学足迹、氮足迹和生物多样性足迹7类典型足迹指标的概念与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适性的足迹家族概念,总结了足迹家族的选择性、开放性、系统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并根据足迹类指标的一般运算流程构建了足迹家族的理论框架;基于大量文献成果系统比较了生态足迹、碳足迹和水足迹3类关键足迹的特征差异,提出了在足迹家族层面增强指标兼容性的措施;通过逐一测试各关键足迹与27项环境问题的相关程度,从决策相关性的角度初步探索了该足迹家族的整合模式;展望了未来足迹(家族)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迹家族 生态足迹 碳足迹 水足迹 整合 决策相关性
下载PDF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研究 被引量:82
13
作者 史磊刚 陈阜 +1 位作者 孔凡磊 范士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3-98,共6页
农业碳足迹理论可以系统评价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引起的碳排放,是构建低碳农业的理论基础,对实现低碳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探明农业生产中的碳足迹,本文基于河北吴桥县农户生产调查数据,利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研究方法,评价了... 农业碳足迹理论可以系统评价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引起的碳排放,是构建低碳农业的理论基础,对实现低碳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探明农业生产中的碳足迹,本文基于河北吴桥县农户生产调查数据,利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研究方法,评价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种植模式的碳足迹。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的大小为1 737.37±337.02 kgCe/hm2.a,生产1 kg粮食的碳成本是0.12±0.03 kgCe,其中冬小麦的碳足迹是1 101.3l±251.91 kgCe/hm2.a,小麦的碳成本是0.16±0.04kgCe/kg,夏玉米的碳足迹是636.06±163.90 kgCe/hm2.a,玉米的碳成本是0.08±0.02 kgCe/kg。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的组成中,化肥占总量的61.76%,电能占25.03%,柴油占7.44%,种子占4.75%,农药占1.02%。同时,发现N肥的施用量和电能消耗量均与碳足迹有正相关性,种植规模与碳成本有负相关性。因此,构建节肥、节水及规模化的低碳种植模式是实现华北平原农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两熟制 碳足迹 碳成本 低碳农业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绿色电力低碳发展的路径分析 被引量:69
14
作者 赵国涛 钱国明 王盛 《华电技术》 CAS 2021年第6期11-20,共10页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电力行业多方面产生深层次的影响,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以绿色制造体系设计思想为基础构建的绿色电力体系。通过阐述该体系中的绿色电厂、绿色电网、绿色能源消费和电力体系评价技术,表明...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电力行业多方面产生深层次的影响,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以绿色制造体系设计思想为基础构建的绿色电力体系。通过阐述该体系中的绿色电厂、绿色电网、绿色能源消费和电力体系评价技术,表明该体系在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高效、低碳、清洁、循环的绿色特性。隶属于绿色电力体系概念范畴的低碳电力,聚焦碳减排这个主题,分析其实施路径与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绿色制造 绿色电力 节能减排 全生命周期评价 低碳经济 碳足迹
下载PDF
中国能源碳足迹时空格局演化及脱钩效应 被引量:70
15
作者 潘竟虎 张永年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6-222,共17页
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碳排放统计数据,构建碳排放面板数据模型,模拟了2000—2013年中国的碳排放量。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框架体系,从时空交互视角分析2001—2013年碳足迹的空间格局和时空依赖动态演化;利用改进的Tapio... 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碳排放统计数据,构建碳排放面板数据模型,模拟了2000—2013年中国的碳排放量。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框架体系,从时空交互视角分析2001—2013年碳足迹的空间格局和时空依赖动态演化;利用改进的Tapio脱钩模型对3个时间段336个地级单元环境碳负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效应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①2000—2013年,中国的碳排放在时空演变上既表现出稳中有进的总体特征,也存在快速增长的阶段特征。②碳足迹和碳赤字均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2%和5.72%;碳足迹和碳赤字整体北方大于南方,不同的行政单元尺度下碳足迹和碳赤字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各地级单元碳足迹变异系数逐步增大,存在极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③LISA时间路径相对长度北方大于南方,且呈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递增的趋势;LISA时间路径弯曲度整体上则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④综合脱钩指数整体以弱脱钩型为主,但弱脱钩型城市数量持续减少,扩张连接、扩张负脱钩区域数量逐渐增多且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聚集分布;全国平均脱钩弹性值逐步增长,变异系数持续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碳足迹 碳排放 夜间灯光 脱钩效应 时空动态 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能源消费的中国省级区域碳足迹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66
16
作者 卢俊宇 黄贤金 +1 位作者 陈逸 肖潇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6-336,共11页
碳足迹作为衡量生产某一产品在其生命周期所直接或间接排放的CO2量,其能够反应人类某项活动或某种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程度。本文采用1997-2008年全国省级区域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土地利用结构数据,构建碳足迹计算模型,测算不同时间、... 碳足迹作为衡量生产某一产品在其生命周期所直接或间接排放的CO2量,其能够反应人类某项活动或某种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程度。本文采用1997-2008年全国省级区域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土地利用结构数据,构建碳足迹计算模型,测算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碳足迹、碳生态承载力和碳赤字,并引入物理学中重心的概念,测算1997-2008年全国各省级区域碳足迹的重心,进行碳足迹重心的时空演变趋势分析,掌握区域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差异性;同时构建能源消费碳足迹压力指数模型,计算1997-2008年各省的碳足迹压力指数,对研究区域进行生态压力强度分级,并考察各省级区域碳足迹压力指数在两个相邻时间点之间的变化强度,进行生态压力变化强度的级别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能源消费 重心模型 碳足迹压力指数
原文传递
重庆市不同土地利用碳排放及碳足迹分析 被引量:56
17
作者 蓝家程 傅瓦利 +2 位作者 袁波 张婷 彭景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6-150,155,共6页
以重庆市为例,运用1997-2009年重庆市不同土地利用面积数据和能源消费量数据,采用碳排放模型、碳足迹模型,对重庆市13年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量和能源碳足迹进行核算,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效益、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以及能源... 以重庆市为例,运用1997-2009年重庆市不同土地利用面积数据和能源消费量数据,采用碳排放模型、碳足迹模型,对重庆市13年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量和能源碳足迹进行核算,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效益、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以及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结果表明:(1)重庆市碳排放总量呈直线增加趋势,年均增加210.69万t。(2)建设用地是主要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增幅远远大于林地的碳汇增幅。(3)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1.77t/万元下降到2009年的1.38t/万元,年均下降1.12%,小于11.5%的GDP增长率。(4)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促进碳排放量增加,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影响不大,能源效率改进是13年来重庆市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关键原因。(5)能源消费总碳足迹逐年增加,2002年后年均增加93.75万hm2,生态承载力也有所增加,但远远不及总碳足迹的增加速度,生态赤字逐年扩大;森林碳足迹和煤炭能源碳足迹是主要的碳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碳排放 碳足迹 影响因素 重庆市
下载PDF
北京市能源消费碳足迹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和偏小二乘模型 被引量:56
18
作者 陈操操 刘春兰 +6 位作者 汪浩 关婧 陈龙 王海华 张继平 李铮 刘晓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22-1632,共11页
为了量化人口、城市化和技术等因素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引入修正的碳足迹方法计算1990~2011年城市能源消费碳足迹,采用STIRPAT模型和偏小二乘模型对城市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城市化、人均收... 为了量化人口、城市化和技术等因素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引入修正的碳足迹方法计算1990~2011年城市能源消费碳足迹,采用STIRPAT模型和偏小二乘模型对城市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城市化、人均收入、人口是碳排放最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而能源消费强度、产业结构和研发投入比重等因素导致碳排放降低.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城市碳排放总量虽然整体状况还在增加,但增长速度在逐步放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尚未实现协同.根据模拟结果,降低碳排放和建设低碳城市的建议是发展集中型和紧凑型的城镇功能组团,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合理引导居民绿色消费,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STIRPAT模型 PLS模型 影响因素 北京
下载PDF
华北平原作物生产碳足迹分析 被引量:53
19
作者 王占彪 王猛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3-92,共10页
【目的】分析华北平原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动态、分布以及构成,为发展低碳农业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华北平原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5个代表省(市)的47个市的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产值及作物生产投... 【目的】分析华北平原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动态、分布以及构成,为发展低碳农业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华北平原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5个代表省(市)的47个市的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产值及作物生产投入等统计数据,利用农业领域碳足迹理论及生命周期评价法,估算作物生产的单位播种面积碳足迹(CFs)、单位耕地面积碳足迹(CFc)、单位产量碳足迹(CFy)及单位产值碳足迹(CFv)。以2002年为节点,把1993—2012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分析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变化趋势以及华北平原47个市的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分布、构成情况。根据1993—2012年不同市的平均单产,取5个单产最高与5个单产最低的市,分析华北平原高产市与低产市的碳足迹、单位面积投入以及作物构成。【结果】华北平原作物CFs、CFc在过去20年里呈增加趋势,CFs平均值从时段Ⅰ的4.08 t CO2eq·hm-2升高到时段Ⅱ的4.72 t CO2eq·hm-2,平均变化率为0.66t CO2eq·hm-2·10a-1;CFc平均值从时段Ⅰ的6.81 t CO2eq·hm-2升高到时段Ⅱ的8.12 t CO2eq·hm-2,平均变化率为1.16t CO2eq·hm-2·10a-1。华北平原作物CFy、CFv在过去20年里呈降低趋势,CFy平均值从时段Ⅰ的0.54 t CO2eq·t-1下降到时段Ⅱ的0.42 t CO2eq·t-1,平均变化率为-0.12 t CO2eq·t-1·10a-1;CFv平均值从时段Ⅰ的3.91 t CO2eq·$10-4下降到时段Ⅱ的2.51 t CO2eq·$10-4,平均变化率为-1.60 t CO2eq·$10-4·10a-1。华北平原不同区域作物生产碳足迹差异较大,沿海地区(唐山、天津、秦皇岛、东营、烟台等)CFs、CFc较大,CFy、CFv较小,河南南部地区(驻马店、信阳、平顶山、洛阳)CFs、CFc较小,CFy、CFv较大。高产市CFs、CFc显著高于低产市,CFy、CFv显著低于低产市(P<0.05);高产市单位面积投入显著高于低产市,且蔬菜种植面积比例高于低产市(P<0.05)。在华北平原作物生产的碳足迹构成中,灌溉用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作物生产 碳强度 碳足迹
下载PDF
旅游过程碳足迹评估——以舟山群岛为例 被引量:52
20
作者 肖建红 于爱芬 王敏 《旅游科学》 CSSCI 2011年第4期58-66,共9页
本文运用碳足迹分析方法构建了旅游过程碳足迹模型,并以舟山群岛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舟山群岛旅游过程(包括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景区游览、旅游餐饮、旅游废弃物)碳足迹为376587.8606t CO2-e,其中旅游交通碳足迹... 本文运用碳足迹分析方法构建了旅游过程碳足迹模型,并以舟山群岛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舟山群岛旅游过程(包括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景区游览、旅游餐饮、旅游废弃物)碳足迹为376587.8606t CO2-e,其中旅游交通碳足迹最大,其次是旅游住宿和旅游废弃物的碳足迹;(2)舟山群岛旅游交通碳足迹为291770.0365t CO2-e,其中游客乘坐飞机产生的碳足迹最大,占旅游交通总碳足迹的52%;(3)舟山群岛旅游生态效率非常高,其值为0.0369kgCO2-e/元。研究提出,发展低碳旅游是舟山群岛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温室气体 旅游过程 旅游生态效率 舟山群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