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经》气机升降理论浅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师建梅 《山西中医》 2000年第1期7-9,共3页
先秦气一元论思想深深地渗透于《内经》的理论体系中,其气机升降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1.以天人相应之理,阐明阴阳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2.通过分析精、气、血、津液的代谢机理,论证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为生... 先秦气一元论思想深深地渗透于《内经》的理论体系中,其气机升降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1.以天人相应之理,阐明阴阳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2.通过分析精、气、血、津液的代谢机理,论证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为生化之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气机 升降出入 阴阳 脏腑
下载PDF
《黄帝内经》重阳思想在抑郁症低动力症状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罗玮 刘玲 《吉林中医药》 2016年第3期221-223,共3页
关注抑郁症的低动力症状对临床治疗抑郁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用《黄帝内经》重阳思想分析抑郁症的低动力症状的病机,从本症阳气虚衰、阳郁不达的病机特点入手,治疗上结合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方法,... 关注抑郁症的低动力症状对临床治疗抑郁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用《黄帝内经》重阳思想分析抑郁症的低动力症状的病机,从本症阳气虚衰、阳郁不达的病机特点入手,治疗上结合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方法,以鼓舞机体阳气、调畅气机为原则指导临床治疗抑郁症的低动力症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重阳思想 抑郁症 低动力症状 鼓舞阳气 调畅气机
下载PDF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形成的天文学背景 被引量:15
3
作者 苏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881-883,共3页
五运六气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强调了"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医学观念,在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时,充分运用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成果,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所有生物一样,生命活动及疾病变化与自然阴阳寒暑变化同... 五运六气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强调了"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医学观念,在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时,充分运用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成果,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所有生物一样,生命活动及疾病变化与自然阴阳寒暑变化同步,并具有与自然气候规律同步的节律。阐述《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形成的天文学背景,从侧面反映了《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的科学性,对深入探索《黄帝内经》的自然科学内涵及人体生命规律,以及指导临床防病治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运六气 天文学
下载PDF
《内经》“木郁达之”探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唐雪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73-74,共2页
“木郁达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内经》“五郁”之疾,缘于运气的太过和不及的变化而发生,属于外感范畴,后世进一步推演,认为内伤也可致郁。“五郁”之中以“木郁”为先,“木郁”即肝郁,肝郁之因虽有内、外两端,但以... “木郁达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内经》“五郁”之疾,缘于运气的太过和不及的变化而发生,属于外感范畴,后世进一步推演,认为内伤也可致郁。“五郁”之中以“木郁”为先,“木郁”即肝郁,肝郁之因虽有内、外两端,但以情志失调所致肝气郁结者居多。所谓“达之”即畅达之意,疏利肝胆、理气解郁是“木郁达之”的主要含义,也是临床常用之法。属于肝气郁结者,主以疏肝理气;肝郁化火,治以清肝泻火;肝木乘土,治以抑木扶土;肝胆湿热,治以疏利肝胆,此等均属“达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木郁 治法 疏利肝胆 理气解郁
下载PDF
《内经》“火郁发之”理论的发生学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唐元瑜 纪立金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内经火郁证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在中医发生学原理指导下,借鉴古代兵法谋略"因势利导"思想以及对自然界火象的观察和体验,运用取象比类思维方法,探讨火郁证的特点及治疗。结果:火邪"上炎下传"之势是内经火... 目的:探讨内经火郁证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在中医发生学原理指导下,借鉴古代兵法谋略"因势利导"思想以及对自然界火象的观察和体验,运用取象比类思维方法,探讨火郁证的特点及治疗。结果:火邪"上炎下传"之势是内经火郁证的特点,治疗当顺应其势,向上向外宣发透达郁热,向下向内清泻降泄邪热,其代表方剂为仲景栀子豉汤和杨氏升降散。结论:运用中医思维解析中医理论,是提高其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方法和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火郁发之 中医理论 发生学 顺势思维 取象比类
下载PDF
《黄帝内经》目诊理论探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马蕾 王锦慧 +1 位作者 朱钧晶 刘玉良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析《黄帝内经》目诊理论的具体内容和临床价值。[方法]通过整理《黄帝内经》中有关"目"的原文,结合后世医家的看法和注解,联系相关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见解,对《黄帝内经》目诊理论的学术观点进行系统总结。[结果... [目的]探析《黄帝内经》目诊理论的具体内容和临床价值。[方法]通过整理《黄帝内经》中有关"目"的原文,结合后世医家的看法和注解,联系相关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见解,对《黄帝内经》目诊理论的学术观点进行系统总结。[结果]《黄帝内经》主要从肝、肾、心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目诊的生理基础,即目为肝之窍、肾之主、心之外窍;指出目诊的具体内容为通过望目的神、色、形、态来诊察疾病;认为目诊的临床价值主要包括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程度,以及推测疾病的传变趋势等。[结论]《黄帝内经》目诊理论有助于指导推断眼病的病性、病位、病机、病程,对眼病的诊治和预后有重要价值,为中医诊法中的关键内容,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目诊 眼病 中医诊断 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金匮要略》活用“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探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罗成 叶莹 《中国处方药》 2021年第12期123-125,共3页
《黄帝内经》:“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对于该段经文中的“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含义,历代医家各抒己见。《金匮要略》中,仲景对阳气尤为重视,多处运用“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有... 《黄帝内经》:“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对于该段经文中的“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含义,历代医家各抒己见。《金匮要略》中,仲景对阳气尤为重视,多处运用“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有关理论。品读仲景活用“少火生气”和预防“壮火食气”的诸多细节,使笔者如获至宝。整理如下,与同道共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火 壮火 阳气 扶阳 《黄帝内经》 《金匮要略》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三年化疫”理论五疫成因规律探求 被引量:11
8
作者 崔洪涛 苏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881-883,共3页
《素问·本病篇》论述的三年化疫理论,有着深厚的中医运气学背景,是中医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理论。对三年化疫五行属性成因3种情况进行总结归纳:一是上一年"尤尚治天"的司天之气五行所胜之气五行属性相同之疫;二是有与&qu... 《素问·本病篇》论述的三年化疫理论,有着深厚的中医运气学背景,是中医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理论。对三年化疫五行属性成因3种情况进行总结归纳:一是上一年"尤尚治天"的司天之气五行所胜之气五行属性相同之疫;二是有与"尤尚治天"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的五行之疫;三是与"尤尚治天"之六气五行属性相近之气,所胜之气之五行属性,即为三年化疫所成之疫的五行属性。该总结有助于中医学者更好的理解中医运气学三年化疫的理论,更好地把握三年化疫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三年化疫 五疫成因
下载PDF
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黄帝内经》的主线 被引量:10
9
作者 陶功定 《山西中医》 2004年第3期36-40,共5页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基本理论重要的奠基经典著作 ,它所构建的中医学框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医学体系 ,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1.“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医学观 ;2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平人者不病”的心身健康观 ;3.“...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基本理论重要的奠基经典著作 ,它所构建的中医学框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医学体系 ,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1.“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医学观 ;2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平人者不病”的心身健康观 ;3.“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的自然死亡观 ;4 .生克制化 ,追求平衡的生理病理观 ;5 .“生病起于过用”,“反常则灾害至矣”的动态疾病观 ;6 .治病求本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的协调治疗观 ;7.“阴平阳秘”,“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主动预防观 ;8.顺应环境四时 ,“形与气相任则寿”,“志闲而少欲”的达观养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生态医学思想 经典研究
下载PDF
刘完素对《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发挥 被引量:9
10
作者 毛德西 《河南中医》 2004年第10期5-7,共3页
刘完素对病机十九条的见解 ,强调六气之中 ,火热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而风湿燥寒易化热生火 ,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及“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在治疗上 ,善用寒凉之剂 ,重视“降心火 ,益肾水” ,创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清解方药 ,成... 刘完素对病机十九条的见解 ,强调六气之中 ,火热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而风湿燥寒易化热生火 ,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及“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在治疗上 ,善用寒凉之剂 ,重视“降心火 ,益肾水” ,创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清解方药 ,成为“寒凉派”的代表。其理论与治法对张子和、朱丹溪、李东垣乃至清代叶天士等人的学术思想 ,影响极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完素 《内经》 病机十九条 火热论
下载PDF
《黄帝内经》针灸系统疗法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浩然 贾红玲 张永臣 《吉林中医药》 2016年第3期303-306,共4页
针灸系统疗法主要包含单纯针刺、灸法、放血疗法、火针疗法等各种疗法,研究针灸系统疗法,当首选《黄帝内经》。纵观《黄帝内经》中关于针灸的条文,主要包含单纯针刺、灸法、放血疗法、火针疗法等4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尤重针刺,该书详细论... 针灸系统疗法主要包含单纯针刺、灸法、放血疗法、火针疗法等各种疗法,研究针灸系统疗法,当首选《黄帝内经》。纵观《黄帝内经》中关于针灸的条文,主要包含单纯针刺、灸法、放血疗法、火针疗法等4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尤重针刺,该书详细论述了针刺的作用与原则、取穴以及适应症、针刺补泻、针刺禁忌等内容,且强调针刺中"神"的重要作用。正所谓"针所不及,灸之所宜",灸法能够温经散寒,弥补针刺的不足,放血疗法与火针在当时也得到了很好地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针灸疗法 单纯针刺 灸法 放血疗法 火针疗法
下载PDF
论“藏窍理论”的构建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玲 迟华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2期365-367,共3页
"藏窍理论"是在对眼部组织结构认识的基础上,以《内经》理论为依据,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论理工具,通过取象比类的说理方法,形成更加切合目窍功能特点的独特理论,是指导中医眼科临床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是"藏象学说"... "藏窍理论"是在对眼部组织结构认识的基础上,以《内经》理论为依据,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论理工具,通过取象比类的说理方法,形成更加切合目窍功能特点的独特理论,是指导中医眼科临床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是"藏象学说"的重要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窍理论 内经 阴阳 五行 取象比类 构建
下载PDF
《内经》中病机内涵析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卢红蓉 李海玉 孙谊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年第1期26-28,35,共4页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在现代,"病机"一词的解释具有浓厚的现代医学气息,"病机"就是"病理",但病机之"机"...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在现代,"病机"一词的解释具有浓厚的现代医学气息,"病机"就是"病理",但病机之"机"与机理显然不是同一含义。对"病机"的认识之所以没有达成共识,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对"病机"中"机"的认识,"机"引申义多达20余种。在《内经》中,"机"的应用达30多处,含义也比较多,从字面上讲,《内经》中所说的"病机"的"机"为机要,关键点之意,"病机"意为"疾病病变的关键点"。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病机,五脏六腑的虚实改变,风寒暑湿燥火的虚实真假是疾病病变的关键点,就是病机。概括而言,《内经》病机理论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纲领性病机理论,概括了疾病病因、病性、病位等特性要素;一类是具体疾病的病机理论,是对疾病全程疾病属性的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病机 中医 医学研究
下载PDF
当今自然与社会环境下对整体观念的再认识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安莲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64-167,共4页
整体观念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与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思想。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远比中医理论产生的年代要复杂得多。因此,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既要秉承《... 整体观念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与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思想。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远比中医理论产生的年代要复杂得多。因此,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既要秉承《内经》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顺应自然法则的理念,也要重视当今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人的精神情志和生理机能产生的影响,提高机体适应环境与自我调节的能力,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整体观念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下载PDF
《内经》各学术流派概述 被引量:8
15
作者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9-21,共3页
《内经》中存在着多种学术流派,其学派划分方法目前有两种,即以《内经》中的医家名称为纲和以各专题中的不同学说为纲划分。这两种方法均存在不足之处。以阴阳、五行为纲来探讨《内经》中的医学流派应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 内经 学术流派 学派划分 概述
原文传递
眩晕病因病机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露阳 张明波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10期82-84,共3页
从先秦两汉到明清,认为此病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多为风、火、痰、瘀、虚所引起,脾虚化生乏源,或气血不足,或肾精亏虚而导致清窍失养而致;或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引起风、火、痰、瘀等邪气产生,单独或相兼上犯清空而致。故... 从先秦两汉到明清,认为此病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多为风、火、痰、瘀、虚所引起,脾虚化生乏源,或气血不足,或肾精亏虚而导致清窍失养而致;或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引起风、火、痰、瘀等邪气产生,单独或相兼上犯清空而致。故当根据其病因、病机之不同随证治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病因 病机 理论 黄帝内经
下载PDF
从中医文献看古代的解剖学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四清 刘旺根 +5 位作者 游言文 田新红 王红霞 王玎玎 王雪萍 张小莉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76-77,共2页
《黄帝内经》有丰富的解剖学知识记载 ,《灵枢》中的《肠胃篇》、《经筋篇》 ,《素问》中的《骨度篇》、《脉度篇》等 ,都是记述解剖学的专章。“解剖”两字最先在《灵枢·经水篇》中出现 ,“若夫八尺之士 ,……其死可解剖视之”。... 《黄帝内经》有丰富的解剖学知识记载 ,《灵枢》中的《肠胃篇》、《经筋篇》 ,《素问》中的《骨度篇》、《脉度篇》等 ,都是记述解剖学的专章。“解剖”两字最先在《灵枢·经水篇》中出现 ,“若夫八尺之士 ,……其死可解剖视之”。汉朝、宋朝、清朝都有过大规模的解剖活动。公元 16年 ,王莽捕获了一个名叫王孙庆的反对党党徒 ,让太医、尚方和巧屠借他的身体搞清了内脏和血管的来龙去脉。公元 10 4 1年~ 10 4 8年宜州推官吴简解剖广西起义领袖欧希范、蒙干等尸体 ,一民政部工绘成图谱《欧希范五脏图》。宋崇宁年间 (公元 110 2~ 110 6年 ) ,解剖学家杨介根据泗州处死的犯人尸体解剖材料绘成《存真图》。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公元 176 8~ 1831年 )。他致力于人体脏腑的研究达 4 2年 ,根据尸体观察及临床心得编写了绘有脏腑图谱的《医林改错》一书 ,于公元 1830年刊行于世 ,其中共有 2 5幅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古代解剖学 文献研究
下载PDF
从《内经》看糖尿病迁延不愈的机理与治疗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洪俊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4年第11期26-27,共2页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治疗本病多责之于阴虚燥热,以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为常法.近年来,不少医家已开始注意到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治疗优势,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实验研究,选择一些既能清热生津、益气养阴,又能降...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治疗本病多责之于阴虚燥热,以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为常法.近年来,不少医家已开始注意到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治疗优势,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实验研究,选择一些既能清热生津、益气养阴,又能降低血糖、消除尿糖、纠正代谢紊乱的药物治疗,在降低血糖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就其疗效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特别是在解决病势迁延、反复易变等方面仍不尽如人意,笔者近研读<内经>,略有所悟.<内经>对此早有论述,据其理论试用于临床治疗迁延不愈之消渴病,取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糖尿病 降低血糖 《内经》 益气养阴 清热生津 西医辨病 优势 纠正 基础
下载PDF
《内经》腧穴概念再认识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永春 《山西中医》 2007年第4期50-51,共2页
现今对腧穴概念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内经》中提出腧穴乃"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处,此处的"神"可用"正气"来解释,腧穴处的皮肉筋骨仅是其形,其本质则既是一个反映正气盛衰的反应点,又是一个具有有效激发正... 现今对腧穴概念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内经》中提出腧穴乃"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处,此处的"神"可用"正气"来解释,腧穴处的皮肉筋骨仅是其形,其本质则既是一个反映正气盛衰的反应点,又是一个具有有效激发正气、调控愈病作用的调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内经 正气
下载PDF
“亢害承制”机制的古今发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胡佳奇 孙晨耀 +3 位作者 王志清 王邦源 狄浩然 郭华 《吉林中医药》 2015年第9期869-872,941,共5页
"亢害承制"出自《内经》,原指在五运六气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和不及的一种内在调控机制。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补充和发展,刘完素、李中梓、虞抟等医家联系阴阳五行理论、天人相应整体观将其应用在自然现象以及人体... "亢害承制"出自《内经》,原指在五运六气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和不及的一种内在调控机制。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补充和发展,刘完素、李中梓、虞抟等医家联系阴阳五行理论、天人相应整体观将其应用在自然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上,创造出独具中医特色的自然观、生理观、发病观及治疗观。他们以纠正人体各方面的偏胜或不及作为治疗的出发点,形成了中医的治疗理念,丰富了中医理论,对现代中医临床研究及诊断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亢害承制 《内经》 调控机制 五行 六气 承制 天人相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