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生态茶”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53
1
作者 张雯洁 刘玉清 +1 位作者 李兴从 杨崇仁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5年第2期204-208,共5页
从云南西双版纳产大叶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制成的“生态茶”中分离到11个化合物和1个混晶,经光谱测定,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 从云南西双版纳产大叶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制成的“生态茶”中分离到11个化合物和1个混晶,经光谱测定,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3-0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茶素、1,4,6-三役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O-没食子酰基-4,6-(-)-六羟基联苯二甲醚基-β-D-葡萄糖以及咖啡因;混晶为芦丁和山奈酚-3-芸香糖甙的混合物。这是对国产大叶茶的第一次较详细的化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茶 丹宁 茶Pei素 化学成分 生态茶
下载PDF
云南澜沧县景迈古茶园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评价 被引量:43
2
作者 齐丹卉 郭辉军 +1 位作者 崔景云 盛才余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1-231,共11页
云南澜沧县境内的景迈古茶园是云南省现存面积最大的古茶园。本文应用植物学样地调查和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HH-ABA)方法,在景迈古茶园内设置了78个20m×20m的样方,对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并就古茶园的管理及资源利用等问题进行... 云南澜沧县境内的景迈古茶园是云南省现存面积最大的古茶园。本文应用植物学样地调查和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HH-ABA)方法,在景迈古茶园内设置了78个20m×20m的样方,对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并就古茶园的管理及资源利用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农户访谈。研究结果表明,景迈芒景地区植物地理成分的热带性明显。在景迈古茶园中发现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达15种,其中濒危种5个,易危种7个,稀有种3个,含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1种。从古茶园、天然林、新式茶园3类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分析来看,古茶园与天然林较为接近而比新式茶园高得多,因而在该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茶园的物种数按照生活型排序为草本>乔木>灌木>藤本>附生。与天然林相比,古茶园内乔木和灌木种类的比例减少,草本和附生(寄生)植物的比例大大增加,这与古茶园内乔木郁闭度及茶树的存在密切相关。农业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不同村寨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利用率均存在差异。6个村寨的农业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为0.059,高于同纬度地区旱谷地和橡胶林,可见人们在古茶园管理中有意识地保留了可利用的物种。由于不同农户采取的管理措施不同,影响了古茶园内的植物多样性和古茶树的更新,因而使各农户的茶叶经济效益存在差别。古茶园生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 澜沧县 物种丰富度指数 生物多样性 多样性分析 植物地理成分 保护植物 保护与利用 天然林 调查评价 问卷调查 资源利用 研究结果 珍稀濒危 农业生物 纬度地区 茶园管理 管理措施 经济效益 自然资源
下载PDF
普洱熟茶后发酵加工过程中曲霉菌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37
3
作者 陈可可 朱宏涛 +2 位作者 王东 张颖君 杨崇仁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3-126,共4页
从云南省易武、基诺山、普洱和昆明后发酵加工生产的普洱熟茶堆中分离到7种曲霉菌,分别鉴定为:温特曲霉烟色变种,帚状曲霉,具黄曲霉,埃及曲霉,臭曲霉,日本曲霉原变种,以及局限灰曲霉。发现不同产地普洱熟茶中曲霉菌菌群的组成存在差异,... 从云南省易武、基诺山、普洱和昆明后发酵加工生产的普洱熟茶堆中分离到7种曲霉菌,分别鉴定为:温特曲霉烟色变种,帚状曲霉,具黄曲霉,埃及曲霉,臭曲霉,日本曲霉原变种,以及局限灰曲霉。发现不同产地普洱熟茶中曲霉菌菌群的组成存在差异,对曲霉菌在普洱熟茶生产中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熟茶 大叶茶 后发酵 曲霉菌
下载PDF
普洱茶的香气成分 被引量:40
4
作者 周志宏 折改梅 +1 位作者 张颖君 杨崇仁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6年第B06期5-8,共4页
普洱茶(普洱熟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茶制作的晒生毛茶(普洱生茶)为原料,经特殊的后李譬过程生产而成。与其原料晒青毛茶相比较,普洱茶的各类化学物质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应用气相色谱(GC)及气质联用(GC/MS/DS)技术,... 普洱茶(普洱熟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茶制作的晒生毛茶(普洱生茶)为原料,经特殊的后李譬过程生产而成。与其原料晒青毛茶相比较,普洱茶的各类化学物质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应用气相色谱(GC)及气质联用(GC/MS/DS)技术,对云南临沧市生产的普洱茶和晒青毛茶等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普洱茶香气成分中的萜类、芳香族、以及有机酸类等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均与同一产地的晒青毛茶等均有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茶 普洱茶 香气成分
下载PDF
云南大叶茶体细胞胚发生及体细胞胚苗形成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3
5
作者 杜克久 曹慧娟 +2 位作者 张辉 赵楠 李天庆 《Acta Botan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2期1126-1130,共5页
利用云南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Kitamura)胚性细胞系(CL_1)中悬浮培养物,建立了高频率同步化体细胞胚发生及体胚苗形成体系。以改良的MS为基本培养基,将CL_1中培养物由液体保持培养基(0.1mg/L 2,4-D+0.5mg/L 6-BA)继... 利用云南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Kitamura)胚性细胞系(CL_1)中悬浮培养物,建立了高频率同步化体细胞胚发生及体胚苗形成体系。以改良的MS为基本培养基,将CL_1中培养物由液体保持培养基(0.1mg/L 2,4-D+0.5mg/L 6-BA)继代转入液体诱导培养基(0.05mg/L 2,4-D+0.50mg/L6-BA),暗培养诱导28d,转入不含任何激素的液体分化培养基中再培养28d,获得了不同发育时期的体细胞胚,其发生频率为81.5%。不同发育时期的体细胞胚用不同目的细胞筛收集,在液体生长培养基(1/2 MS+1.0mg/L GA_3+0.5mg/L 6-BA)中培养发育成熟。ABA有利于高质量体细胞胚的形成。20~70月大小的体细胞胚在固体生长培养基中成苗转换率为75%。在液体悬浮培养条件下观察记录了体细胞胚发育过程,证实其过程与合子胚的形态发生过程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系 体细胞胚发生 悬浮培养 云南大叶茶
下载PDF
古茶园、台地茶园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季鹏章 蒋会兵 +3 位作者 黄兴奇 张俊 梁名志 王平盛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108,共8页
采用AFLP-毛细管电泳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4个有代表性的古茶园和2个台地茶园(阿萨姆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表明:阿萨姆茶变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为:P= 92.31%,期望杂合度He=0.1366,Shannon多样性... 采用AFLP-毛细管电泳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4个有代表性的古茶园和2个台地茶园(阿萨姆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表明:阿萨姆茶变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为:P= 92.31%,期望杂合度He=0.1366,Shannon多样性指数Ho=0.2323;古茶园居群水平是45.55%,勐腊居群最高P=59.11%,勐宋居群变异度最低P=36.44%;而台地茶中,有性系勐海大叶群体种P=35.02%,无性系云抗10号则非常低P=13.77%,台地茶居群水平是24.2%;古茶园和台地茶遗传多样性相差很大,依次是古茶园>有性系台地茶>无性系台地茶。研究还发现古茶园与台地茶园之间,南糯山居群、勐腊易武居群与其他居群间存在多条特异谱带,可作为南糯山居群和勐腊易武居群的分子指纹图谱,应用于这两个居群所产晒青毛茶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AFLP 遗传多样性 古茶园 台地茶园
下载PDF
白莺山古茶的化学成分分析与栽培茶树的起源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颖君 杨崇仁 +3 位作者 曾恕芬 陈可可 江鸿健 左成林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7-82,共6页
应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白莺山古茶的大理茶素、儿茶素类、茶棓素、没食子酸、咖啡因和茶氨酸的含量进行分析。同时,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多糖和茶多酚含量。在与野生大理茶及栽培大叶茶(普洱生茶)进行多成分比较的基础上,结合... 应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白莺山古茶的大理茶素、儿茶素类、茶棓素、没食子酸、咖啡因和茶氨酸的含量进行分析。同时,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多糖和茶多酚含量。在与野生大理茶及栽培大叶茶(普洱生茶)进行多成分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形态性状的变异与进化,讨论白莺山古茶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与野生大理茶和栽培大叶茶的相互关系。分析研究结果不仅为白莺山古茶的品质评价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为白莺山丰富的古茶种质资源的深入系统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同时,通过多种过渡类型的化学成分分析与比较,为栽培大叶茶的起源和大理茶作为大叶茶的野生基源之一的假说提供了植物化学方面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树 大叶茶 大理茶 茶的起源 茶多酚 茶多糖 茶氨酸 儿茶素 咖啡因 茶棓素 没食子酸 大理茶素
原文传递
云南大叶种茶不同品种儿茶素组分含量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谢志英 黄立文 +4 位作者 王秀华 满红平 赵永祥 胡文东 桂丽萍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19期146-150,共5页
为进一步研究云南大叶种茶不同品种生化特性,以云南省勐海县境内种植面积较大的5个云南大叶种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茶叶中茶多酚、总儿茶素及主要儿茶素单体组分进行检测及对比,对不同品种间儿茶素组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勐海大... 为进一步研究云南大叶种茶不同品种生化特性,以云南省勐海县境内种植面积较大的5个云南大叶种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茶叶中茶多酚、总儿茶素及主要儿茶素单体组分进行检测及对比,对不同品种间儿茶素组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勐海大叶茶’、‘大黑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5个云南大叶种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均超过30%(干重),分别为35.4%、31.2%、34.8%、37.6%、31.7%;总儿茶素含量均超过20%(干重),分别为24.5%、26.2%、29.7%、32.3%、22.7%;主要儿茶素单体中ECG、EGCG、EC含量较高,以ECG和EGCG所占比例较大,C、EGC、GCG含量较低,均未达到0.5%。儿茶素组分5个品种均以酯型儿茶素(EGCG、ECG、GCG)所占比例较大,占茶多酚总量比例在54.49%-72.18%、占总儿茶素含量的比例在76.53%-84.58%。总体来看,研究所选的5个云南大叶种茶中茶多酚、总儿茶素含量较高,主要儿茶素单体中以酯型儿茶素为主,但是不同品种间茶多酚、总儿茶素及主要儿茶素单体(除GCG)含量都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种茶 儿茶素 组分含量
下载PDF
Deciphering codon usage patterns and evolutionary forces in chloroplast genes of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and 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 in comparison to Camellia pubicosta 被引量:9
9
作者 Sophiarani Yengkhom Arif Uddin Supriyo Chakraborty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2771-2785,共15页
Codon usage bias(CUB) is a unique property of genome which refers to non-random usage of synonymous codons in coding sequences. The present study makes an attempt to find out the pattern of CUB in chloroplast(cp) gene... Codon usage bias(CUB) is a unique property of genome which refers to non-random usage of synonymous codons in coding sequences. The present study makes an attempt to find out the pattern of CUB in chloroplast(cp) genes among three tea species, i.e.,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Assam tea), 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Chinese tea) and Camellia pubicosta(wild tea species) as no work on CUB was reported earlier. To understand the patterns of codon usage among the cp genes of three tea groups, we used bioinformatic tools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in coding sequences of cp genes. In our present study, the mean nucleobase T was the highest whereas C was the lowest in all the three tea groups. The overall AT content was more than GC content, i.e., genes were AT rich. The scaled chi-square(SCS) value indicated that the CUB of cp genes was low. The codon CGT(Arg) was over-represented in C. sinensis var. sinensis whereas GGA(Pro) was over-represented in C. pubicosta species. Heatmap study revealed that most of the GC ending codons showed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codon usage and GC3 while AT ending codons exhibited negative correlations. From neutrality plot analysis, it was evident that natural selection had played a major role, while mutation pressure exerted a minor effect in the CUB of cp genes in three tea groups. Highly significant(P<0.01)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SCS and synonymous codon usage order(SCUO) of cp genes which suggested that high expression of cp genes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 degree of CU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camellia sinensis var.sinensis camellia pubicosta CHLOROPLAST genes CODON usage bias mutation natural selection
下载PDF
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顾睿 李瑞明 +2 位作者 张兰兰 周水平 梁敬钰 《天津药学》 2011年第1期47-51,共5页
普洱茶是由云南大叶种茶树的叶制成的,根据发酵与否,分为普洱生茶与普洱熟茶。自从人们报道了普洱茶具有各种药理活性(降血脂、抗氧化等)后,普洱茶作为一种保健饮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就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以及普洱茶... 普洱茶是由云南大叶种茶树的叶制成的,根据发酵与否,分为普洱生茶与普洱熟茶。自从人们报道了普洱茶具有各种药理活性(降血脂、抗氧化等)后,普洱茶作为一种保健饮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就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以及普洱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云南大叶种 化学成分 药理研究
下载PDF
临沧市古茶园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奎玲 王子君 +2 位作者 李国荣 张广辉 周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07-2321,共15页
在古茶园特殊的生态系统中,环境与地理因子,以及人为管理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茶树的生长以及茶叶的品质、产量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探索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古茶园中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以阐明主要影响因素与土壤微生物... 在古茶园特殊的生态系统中,环境与地理因子,以及人为管理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茶树的生长以及茶叶的品质、产量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探索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古茶园中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以阐明主要影响因素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后期茶树育种和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选取茶树起源地之一的临沧市8个县区(临翔、双江、耿马、沧源、镇康、永德、云县和凤庆)101个古茶园的448份土壤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群落,基于16S和IT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pH、经纬度和海拔等因素对古茶园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发现,pH和海拔的变化对真菌群落相对丰度的影响较细菌的更显著,并且其在随pH和海拔的变化中呈现不同的变化模式。pH对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相比于真菌更大,且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在pH为4.5—5.0和海拔2 200 m组中均为最高,而真菌的则在pH为4.0—5.5和海拔900 m组中最高。不同海拔地区茶园结果显示,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最高的分别是在海拔2 200 m和900 m。细菌和真菌群落的OTUs数在海拔1 400 m和1 800 m组中分别最高,所有分组间共有2 869个细菌OTUs序列,但仅共有453个真菌OTUs序列。相对丰度占据绝对优势的Ascomycota和Basidiomycota在所有8个县区都是优势真菌门,其中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在沧源中相对于其他7个县区呈最高且差异显著。环境与地理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和地理因子中具有类似的模式,进一步关联发现纬度与海拔对细菌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的影响比真菌群落更大。综上,古茶园生态系统中主要发生人为活动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做出的"选择",而生活环境对细菌群落的"压力"相对于人为活动更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种茶 古茶园 土壤微生物 16S和ITS rRNA 环境 地理因子 人为活动
下载PDF
云南几种野生茶生态环境与引种试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罗吉凤 龙春林 周翊兰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39-46,共8页
调查了产于滇东南的 3种野生茶 (秃房茶 Camellia gymnogyna Chang、厚轴茶 C.crassicolumna Chang和普洱茶 C.sinensis var.assamica Kitamura)的生态环境 ,其中普洱茶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它们均分布于海拔 1 0 0~ 2 540 m的常绿阔... 调查了产于滇东南的 3种野生茶 (秃房茶 Camellia gymnogyna Chang、厚轴茶 C.crassicolumna Chang和普洱茶 C.sinensis var.assamica Kitamura)的生态环境 ,其中普洱茶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它们均分布于海拔 1 0 0~ 2 540 m的常绿阔叶林或山地苔藓林中。在 5年时间里 ,先后采集上述 3种野生茶的插条、小苗和种子 ,进行了引种繁殖试验。结果表明 :野生茶在昆明地区的引种驯化已取得初步成功 ;扦插和小苗移栽的时间以 6~ 8月份为宜 ;扦插成功的关键是插条须“现采现插”,扦插成活率最高可达 88% ;种子具有休眠期 ,用 70 0× 1 0 - 6GA3处理种子可打破休眠 ;采用 MS+1 .5BA+0 .1 5NAA培养基 ,可用野生茶种子进行组织培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茶 普洱茶 秃房茶 厚轴茶 引种试验 滇东南
下载PDF
普洱茶籽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魏均娴 左群英 朱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28-230,共3页
普洱茶籽乙醇提出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经酸水解后,分离出5种成分,经光谱和化学分析,分别鉴定为二十八烷烃,柚皮素和3种新酯酰基皂甙元22O当归酸酯茶皂甙元B,22O当归酸酯茶皂甙元E和22O当归酸酯茶皂甙元A。
关键词 普洱茶籽 柚皮素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云南古茶园栽培大叶茶和大理茶群体的叶绿体RPL32-TRNL核苷酸变异和遗传分化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阳 杨世雄 高立志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27-434,共8页
对云南地区栽培的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9个居群和大理茶(C.taliensis)3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94条叶绿体DNA RPL32-TRNL序列的核苷酸序列变异进行分析,共发现了7个单倍型。研... 对云南地区栽培的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9个居群和大理茶(C.taliensis)3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94条叶绿体DNA RPL32-TRNL序列的核苷酸序列变异进行分析,共发现了7个单倍型。研究结果表明,大叶茶(h=0.728,π=0.00469)比大理茶(h=0.610,π=0.00225)拥有更为丰富的遗传变异,但其居群遗传分化水平(Gst=0.580,FST=0.612)却低于大理茶(Gst=0.696,FST=0.773)。AMOVA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它们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且大叶茶(61.21%)低于大理茶(77.34%)。相对于大理茶,遗传多样性水平在本研究所取的大叶茶居群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单倍型多态性水平变化范围为0~0.809,核苷酸多态性水平变化范围为0~0.00487。最后,讨论并提出了科学有效地保护我国古茶园茶种资源的建议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茶 大理茶 叶绿体DNA 遗传多样性 古茶园 RPL32-TRNL
原文传递
核基因组微卫星标记揭示大理茶参与了普洱茶的驯化过程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苗苗 MEEGAHAKUMBURA M.Kasun +2 位作者 严丽君 刘杰 高连明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37,共9页
利用11个核基因组微卫星标记对普洱茶3个居群、大理茶3个居群及过渡型大理茶2个居群共104株古茶树进行了遗传学分析。研究表明,普洱茶、大理茶和过渡型大理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平均等位基因(Na)为4.852,平均香农多样性指数(I)为... 利用11个核基因组微卫星标记对普洱茶3个居群、大理茶3个居群及过渡型大理茶2个居群共104株古茶树进行了遗传学分析。研究表明,普洱茶、大理茶和过渡型大理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平均等位基因(Na)为4.852,平均香农多样性指数(I)为1.17,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59和0.52,其中大理茶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普洱茶和过渡型大理茶。AMOVA分析表明,普洱茶和大理茶之间遗传分化显著(FST=0.305),遗传变异主要在居群内(分别为93.51%和89.41%),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较低(分别为6.49%和10.59%)。主成分分析和STRUCTURE聚类分析均支持大理茶和普洱茶为不同的组,过渡型大理茶主要由大理茶驯化而来,并在栽培过程中与大理茶产生了遗传分化。在混栽的大理茶和普洱茶居群间存在由大理茶向普洱茶的明显基因渐渗,证实了大理茶参与了普洱茶的驯化过程。最后,讨论并提出了对大理茶和普洱茶古茶树资源保护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大理茶 驯化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云南不同品种大叶种茶树生化成分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芬 陈春林 +3 位作者 田玉萍 杨雪梅 金娜 李梅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8-95,共8页
探讨品种及季节对云南大叶种茶树生化成分的影响,为茶树种植品种及茶叶加工采摘季节的选择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采用云南大叶种云抗10号、云抗14号、雪芽100号、佛香2号和紫娟共5个品种为供试材料,在春、夏和秋三季,分别取其新梢的一芽二... 探讨品种及季节对云南大叶种茶树生化成分的影响,为茶树种植品种及茶叶加工采摘季节的选择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采用云南大叶种云抗10号、云抗14号、雪芽100号、佛香2号和紫娟共5个品种为供试材料,在春、夏和秋三季,分别取其新梢的一芽二叶进行蒸青固样,分析不同季节5个茶树品种主要生化成分(水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组分、氨基酸、咖啡碱等)的季节变化特征,并进行不同茶树品种之间生化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紫娟品种的儿茶素总量较其他品种高,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云抗10号的水浸出物、儿茶素品质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春茶氨基酸含量最高,且高于制作名优绿茶的阈值;夏茶水分、咖啡碱、儿茶素(C)及儿茶素总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的茶;秋茶茶多酚含量最高,氨基酸和儿茶素总量显著低于其他季节的茶。茶叶中主要生化成分在不同品种及不同季节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可根据其生化成分的差异性并结合实践进行茶叶适制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种茶 季节 生化成分 变化特征
下载PDF
云南双江勐库大叶种茶树基因型和种群结构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徐礼羿 王丽鸳 +6 位作者 苏静静 吴立赟 戎玉廷 刘福桥 阮丽 韦康 成浩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52-1064,共13页
大叶种茶树在长期的自然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表型且表型的变异非常大,是研究茶树进化关系和育种的重要材料。云南省独特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使其具有丰富大叶种茶树资源。勐库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Mengkudayecha’... 大叶种茶树在长期的自然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表型且表型的变异非常大,是研究茶树进化关系和育种的重要材料。云南省独特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使其具有丰富大叶种茶树资源。勐库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Mengkudayecha’)是原产于云南省双江县勐库镇的有性系国家良种,具有芽叶生育力强、持嫩性强等特点,作为主栽品种之一广泛栽培于云南西部、南部各产茶县。本研究收集取自云南省双江县11个区域的235份勐库大叶种茶树资源,结合SSR标记评估这些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个体间的遗传关系,筛选合适的核心标记组合,并分析种群遗传结构。结果显示:SSR标记在待测样本中具有多态性,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7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84,观察杂合度Ho范围为0.18~0.74,均值0.47;25个SSR位点的基因分型组合能精确的识别出每份种质资源,赋予每份资源唯一的指纹码,并成功筛选出8个核心SSR位点作为简化的组合,以该组合检测235份种质资源,样本组两个随机样本存在同一基因型组合的概率仅为8.1e^-5~7.7e^-3;结合群体遗传结构分析,11个区域的235个样本被分为5个亚群(Sub-population R,G,Y,Pi,Pu)和3个组(Group Pu+Y,R+G,Pi+Y),并初步推测慕烈和冰岛区域的R亚群血统主要由南榔区域茶树资源向北部区域迁徙引入;Group Pu+Y和Group Pi+Y两个组所在区域的原生血统为Y亚群,且由于懂过区域茶树资源的迁徙而引入Pu和Pi亚群的血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种茶树 SSR标记 指纹图谱 遗传结构分析
下载PDF
云南大叶种茶树夏秋季鲜叶加工γ-氨基丁酸白茶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艳琴 焦文文 +7 位作者 刘琨毅 陈立佼 陈秋月 李若愚 王启 罗慧 马燕 赵明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28-134,共7页
以云南大叶种茶树(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夏秋季鲜叶为原料,加工富含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且风味好的白茶,以期促进夏秋茶资源的高值利用。应用爬坡试验与响应面设计优化茶鲜叶厌氧处理的温度与时间,厌氧... 以云南大叶种茶树(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夏秋季鲜叶为原料,加工富含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且风味好的白茶,以期促进夏秋茶资源的高值利用。应用爬坡试验与响应面设计优化茶鲜叶厌氧处理的温度与时间,厌氧处理后,烘干制备白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色法等测定茶叶GABA等化学成分含量。结果显示,GABA白茶的最优加工工艺为茶鲜叶萎凋8 h后,34℃厌氧处理20 h,50℃烘干。该条件制作的白茶GABA含量为1.52 mg/g,具有汤色橙黄、滋味甜醇、甜香带果香的风味特征。与对照比较,经厌氧处理后,白茶中GABA与水浸出物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种茶树 Γ-氨基丁酸 白茶 厌氧处理 品质特征
下载PDF
文献计量视角下大叶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19
作者 许力丹 陈丽琼 +4 位作者 李晓娜 苏凡 孟猛 曾力旺 冯韵 《中国热带农业》 2024年第3期37-48,共12页
为揭示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CSA)研究的热点及前沿,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利用SCI-E和SSCI数据库进行检索,从发文趋势、研究力量布局、研究主题及演变规律、前沿发展态势探测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关于大叶茶... 为揭示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CSA)研究的热点及前沿,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利用SCI-E和SSCI数据库进行检索,从发文趋势、研究力量布局、研究主题及演变规律、前沿发展态势探测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关于大叶茶的研究总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分为萌芽期(1976-2004年)、发展期(2005-2014年)和快速增长期(2015年至今)3个阶段;发文单位以安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和云南农业大学为主,刊载相关研究论文最多的期刊为《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关键词分析中,Antioxidant(抗氧化)、Theacrine(苦茶碱)和Fermentation(发酵)等具有较高词频,Genome(基因组)和Metabolomics(代谢组学)兼具高频词和新兴词的特征,为研究的热点词汇;引文网络分析显示,全基因组遗传分析、茶树系统发生学研究、靶向/非靶向代谢组分析以及化合物差异化分析为研究前沿。研究结果为学者开展研究以及相关机构制定科技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 大叶茶 发展态势 CITESPACE VOSviewer
下载PDF
普洱熟茶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邹艳丽 董宝生 +4 位作者 张伏全 何嵋 李聪 欧灵澄 何严萍 《云南化工》 CAS 2009年第2期10-13,共4页
从云南西双版纳大度岗茶厂生产的普洱熟茶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咖啡因、芦丁、水杨酸、没食子酸、牡荆素、(+)-儿茶素、(-)-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槲皮素。
关键词 普洱茶 化学成分 大渡岗茶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