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密度短星翅蝗危害后羊草的高光谱变化及对产草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赵凤杰 王正浩 +4 位作者 王慧萍 吴惠惠 刘航玮 王广君 张泽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5-203,共9页
为建立羊草草地高光谱植被指数(NDVI)与短星翅蝗危害密度之间的关系模型,估计短星翅蝗危害造成的牧草损失,使用短星翅蝗按5,10,20,40和60头/m25个密度梯度在羊草草地进行田间取食危害试验,测定不同危害时长后的NDVI值,最后根据NDVI和生... 为建立羊草草地高光谱植被指数(NDVI)与短星翅蝗危害密度之间的关系模型,估计短星翅蝗危害造成的牧草损失,使用短星翅蝗按5,10,20,40和60头/m25个密度梯度在羊草草地进行田间取食危害试验,测定不同危害时长后的NDVI值,最后根据NDVI和生物量的对应关系计算蝗虫危害后的牧草损失量。结果发现短星翅蝗危害羊草草地后,随短星翅蝗密度增加,NDVI值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是在密度为10头/m2时,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略有上升。模拟短星翅蝗危害不同时间后NDVI与密度之间的关系方程为:Y=0.5932+0.0014x-6.93×10-5 x2(5d),Y=0.5950-4.8500×10-4 x-4.01×10-5 x2(10d),Y=0.5848-0.0024x-1.61×10-5 x2(15d),Y=0.6422-0.0031x-2.12×10-5 x2(20d)。其中,y为植被指数NDVI,x为蝗虫密度。同时研究发现,低密度情况下(不大于20头/m2),随危害时间延长短星翅蝗取食对NDVI校正值无显著影响;高密度情况下(大于20头/m2),随时间延长NDVI校正值迅速降低,不同密度间的差异显著。根据草地生物量与NDVI的回归方程(y=614.15x-119.28)将NDVI值转换成牧草损失量,发现随虫口密度增加,牧草损失量呈增加趋势。低密度短星翅蝗(5,10头/m2)危害情况下,羊草草地有超补偿作用,当蝗虫密度超过40头/m2时,生物量降低趋势非常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与蝗虫危害密度相关关系显著,随着蝗虫密度的增大,NDVI的值先增长后降低。根据蝗虫危害造成的光谱变化,可以估计蝗虫危害密度及造成的损失。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蝗灾的大区域遥感监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星翅蝗 羊草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下载PDF
斑腿蝗科2种蝗虫卵子发生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赵卓 任炳忠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01-504,509,共5页
对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和长翅素木蝗(Shirakiacris shirakii)组织学观察与测量的结果表明:卵母细胞体积和形态变化显著,呈现先慢后快的发育特点;细胞核体积增长在发育初期增长速度大于后期;滤泡细胞体积在卵黄发生期达到... 对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和长翅素木蝗(Shirakiacris shirakii)组织学观察与测量的结果表明:卵母细胞体积和形态变化显著,呈现先慢后快的发育特点;细胞核体积增长在发育初期增长速度大于后期;滤泡细胞体积在卵黄发生期达到峰值,呈高柱状,卵黄发生结束后退化,呈柳叶状;2种蝗虫卵子发生的发育进程具明显的种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腿蝗科 卵子发生 短星翅蝗 长翅素木蝗
下载PDF
短星翅蝗转录组分析和免疫相关通路及基因的鉴定
3
作者 李雪娟 任倩俐 +2 位作者 袁浩 张克瑶 林立亮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66-1382,共17页
【目的】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隶属于直翅目、星翅蝗亚科,是草原及半农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其相关分子生物学信息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拟测序短星翅蝗的转录组数据,基于组装和注释结果,鉴定并挖掘该类群与免疫相关的信号通... 【目的】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隶属于直翅目、星翅蝗亚科,是草原及半农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其相关分子生物学信息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拟测序短星翅蝗的转录组数据,基于组装和注释结果,鉴定并挖掘该类群与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和基因。【方法】本研究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短星翅蝗雌雄成虫个体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组装和注释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鉴定与免疫相关的通路及基因。【结果】短星翅蝗转录组数据总计获得36804个unigenes,对unigenes进行Nr、Nt、GO、COG、KEGG、Swissprot和Interpro七大功能数据库注释,最终21137个unigenes被成功注释。在Toll通路、IMD通路和JAK-STAT信号通路中共鉴定了160个与天然免疫相关的unigenes;在MAPK、TLR等与免疫相关的通路中鉴定出166个unigenes,在解毒代谢相关的通路中鉴定出457个unigenes。短星翅蝗的雌雄分组中(C_abbreviatus_M VS C_abbreviatus_F),总计获得812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326个为上调表达基因,而1799个为下调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中,有22个unigenes注释到JAK-STAT信号通路上,6个unigenes注释到MAPK通路中。另外,还检测到6227个SSR。【结论】本研究获得了短星翅蝗转录组数据,并对其与免疫相关的通路及基因进行了鉴定分析,为该类群基因功能注释、免疫基因筛选及分子标记开发等研究提供了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星翅蝗 转录组 高通量测序 免疫相关的通路和基因
原文传递
蝗虫微孢子虫和绿僵菌不同配方饵剂对短星翅蝗和宽须蚁蝗的室内生测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靓 宋丽梅 +4 位作者 王广君 王惠萍 江中东 于凤春 班丽萍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1-177,共7页
为了解蝗虫微孢子虫(Paranosema locustae)和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acridum’)对蝗虫的防治情况,在农业部锡林郭勒草原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对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和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分别... 为了解蝗虫微孢子虫(Paranosema locustae)和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acridum’)对蝗虫的防治情况,在农业部锡林郭勒草原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对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和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分别进行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及两种药剂混合处理后,进行室内生测,记录28d的死虫数,并检测其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单施蝗虫微孢子虫防治短星翅蝗,每头蝗虫的施用量为4.44×105个孢子,防治效果达65.09%。单施蝗虫微孢子虫防治宽须蚁蝗,每头蝗虫的施用量为4.44×104个孢子,防治效果达55.64%。混合施用蝗虫微孢子虫和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时,二者对每头蝗虫的施用量分别为4.44×104和1.11×106个,防效均可达到100%。与短星翅蝗相比,蝗虫微孢子虫对宽须蚁蝗的防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虫微孢子虫 绿僵菌 短星翅蝗 宽须蚁蝗 死亡率 感染率
下载PDF
槲皮素对短星翅蝗生长发育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黄训兵 王馨超 李辉 《北方农业学报》 2021年第2期71-77,共7页
【目的】初步明确槲皮素对短星翅蝗生长发育和主要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为防蝗生物农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用0(CK)、0.001%、0.01%、0.1%和1%槲皮素溶液饲喂短星翅蝗3龄蝗蝻(雌虫),测定蝗蝻7 d存活率、干重、生长速率和活... 【目的】初步明确槲皮素对短星翅蝗生长发育和主要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为防蝗生物农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用0(CK)、0.001%、0.01%、0.1%和1%槲皮素溶液饲喂短星翅蝗3龄蝗蝻(雌虫),测定蝗蝻7 d存活率、干重、生长速率和活性氧簇(ROS)水平,并检测细胞色素P450(CY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01%、0.1%和1%槲皮素处理短星翅蝗3龄蝗蝻后,蝗蝻7 d存活率分别下降18.29%、37.69%和53.68%,干重分别下降23.74%、28.25%和30.25%,生长速率分别下降58.02%、69.02%和73.96%;蝗蝻7 d存活率、干重和生长速率与槲皮素浓度显著(P<0.05)线性负相关。ROS水平分别上升95.66%、173.56%和157.04%,CYP450活性分别上升118.09%、142.61%和174.87%,GST活性分别上升143.83%、194.41%和235.62%,SOD活性分别上升75.47%、97.37%和107.95%,CAT活性分别上升299.49%、282.23%和333.74%;ROS水平、CYP450活性和GST活性与槲皮素浓度显著(P<0.05)线性正相关;SOD活性和CAT活性与槲皮素浓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槲皮素对短星翅蝗具有一定抑制生长作用,在短星翅蝗绿色防控和生物农药开发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短星翅蝗 存活率 生长速率 酶活性
下载PDF
科尔沁丘陵草甸草原3种蝗虫对植物高度的选择 被引量:2
6
作者 白鸿岩 姚亚林 +3 位作者 孙嵬 董辉 丛斌 钱海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8-481,共4页
研究科尔沁丘陵草甸草原3种蝗虫对植物高度的选择,明确该区蝗虫群落层次利用特征。采用田间罩笼方法观察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和素色异爪蝗(Euchorthippus unicolor)对羊草(Leymus... 研究科尔沁丘陵草甸草原3种蝗虫对植物高度的选择,明确该区蝗虫群落层次利用特征。采用田间罩笼方法观察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和素色异爪蝗(Euchorthippus unicolor)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高度选择情况,比较3种蝗虫以及同种不同性别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的差别,分析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与蝗虫体重和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星翅蝗体重极显著高于素色异爪蝗(p【0.01),极显著低于亚洲小车蝗(p【0.01);亚洲小车蝗、短星翅蝗和素色异爪蝗在30cm以上植物高度选择比例分别为13.17%、27.41%和47.08%;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与体重在30cm以下各高度呈正相关,在30cm以上各高度呈负相关;短星翅蝗对植物高度选择比例在20cm以上各高度范围均与温度呈负相关,亚洲小车蝗对植物高度选择在0~10cm与温度呈负相关,素色异爪蝗在20cm以下均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可见,温度以及蝗虫自身生物学特点影响其对植物高度选择,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反映了其对栖境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素色异爪蝗 短星翅蝗 植物高度选择 蝗虫体重 温度
下载PDF
内蒙古5种草原蝗虫生长发育的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徐亚勋 庞保平 +3 位作者 赵建兴 王晓燕 刘友山 张金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6-79,共4页
在室内光周期16L:8D、相对湿度60%、温度L29℃:D26℃的变温条件下,测定了内蒙古5种主要草原蝗虫的发育历期和体长。结果表明,5种蝗虫若虫期和成虫寿命存在显著差异。短星翅蝗和亚洲小车蝗的蝗蝻期最长,其次为宽翅曲背蝗和大垫尖翅蝗,最... 在室内光周期16L:8D、相对湿度60%、温度L29℃:D26℃的变温条件下,测定了内蒙古5种主要草原蝗虫的发育历期和体长。结果表明,5种蝗虫若虫期和成虫寿命存在显著差异。短星翅蝗和亚洲小车蝗的蝗蝻期最长,其次为宽翅曲背蝗和大垫尖翅蝗,最短为毛足棒角蝗。雌性成虫寿命:最长为宽翅曲背蝗和短星翅蝗,其次为大垫尖翅蝗和亚洲小车蝗,最短为毛足棒角蝗;雄性成虫寿命:大垫尖翅蝗最长,其次为短星翅蝗和宽翅曲背蝗,最短为亚洲小车蝗和毛足棒角蝗。各龄蝗蝻及成虫体长在5种蝗虫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龄期的增长体长逐渐增长。雌性成虫体长差异最大,最长为宽翅曲背蝗,其次为亚洲小车蝗,再次为短星翅蝗和大垫尖翅蝗,最短为毛足棒角蝗。雄性成虫体长均短于相应的雌虫,宽翅曲背蝗最长,亚洲小车蝗长于短星翅蝗,但与大垫尖翅蝗和毛足棒角蝗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发育 短星翅蝗 亚洲小车蝗 宽翅曲背蝗 大垫尖翅蝗 毛足棒角蝗
原文传递
短星翅蝗卵子发生过程中原癌基因c-kit特异性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卓 任炳忠 +1 位作者 郝锡联 袁海滨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8-141,共4页
将免疫组织化学和生物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吉林省四平地区的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Ikonn.)卵子发生过程中c-kit特异表达特点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卵子发生过程中,第1-6阶段卵母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c-kit蛋白特异... 将免疫组织化学和生物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吉林省四平地区的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Ikonn.)卵子发生过程中c-kit特异表达特点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卵子发生过程中,第1-6阶段卵母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c-kit蛋白特异性表达,但随着卵黄发生该蛋白表达开始逐渐减弱,最后消失;滤泡细胞、输卵管和受精囊的腺细胞中有c-kit蛋白颗粒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星翅蝗 卵子发生 C-KIT 特异性表达
下载PDF
短星翅蝗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魏淑花 黄文广 +3 位作者 张蓉 高立原 于钊 朱猛蒙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98-1005,共8页
【目的】系统研究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rmikov的生活史、形态特征、食性、食量、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等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方法】田间和室内相结合,利用笼罩供食法进行各项试验和有效积温法则等相关... 【目的】系统研究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rmikov的生活史、形态特征、食性、食量、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等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方法】田间和室内相结合,利用笼罩供食法进行各项试验和有效积温法则等相关方法计算结果。【结果】短星翅蝗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竖年6月中旬开始孵化出土,7月上旬为孵化出土盛期。8月上旬始见成虫,8月下旬开始交配产卵,9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喜食冷蒿Artemisia frigida、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少食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偶食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不食长茅草Stipa bungeana、赖草Leymus secalinu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等禾本科植物;食量和近似消化力均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雌成虫显著高于雄成虫;在18-33℃的温度范围内,各龄期的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短星翅蝗生长发育,若虫在13℃温度下不能蜕皮发育,成虫在18℃温度下不能交配产卵,33℃下的产卵前期比28℃下延长5d。【结论】系统掌握了短星翅蝗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将丰富其测报参数,为优化其监测预警技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星翅蝗 生活史 形态特征 食性 食量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原文传递
紫花苜蓿田短星翅蝗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6
10
作者 田方文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80-81,共2页
短星翅蝗是紫花苜蓿田中的主要害虫,为摸清该虫的发生规律,于1999-2002年采取了笼内饲养与大田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虫进行了调查。该虫在滨州市紫花苜蓿田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蝗蝻雌虫6个龄期,雄虫5个龄期。介绍了该虫的... 短星翅蝗是紫花苜蓿田中的主要害虫,为摸清该虫的发生规律,于1999-2002年采取了笼内饲养与大田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虫进行了调查。该虫在滨州市紫花苜蓿田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蝗蝻雌虫6个龄期,雄虫5个龄期。介绍了该虫的为害特点、年生活史、生活习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以及防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短星翅蝗 发生规律 防治 年生活史 生活习性
下载PDF
草原短星翅蝗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铂锤 纪明山 +2 位作者 李修伟 张俊龙 郭佳 《湖南农业科学》 2013年第12期76-80,共5页
为了有效控制草原上的蝗虫危害,以毒死蜱等10种杀虫剂为材料,采用浸渍叶片法对短星翅蝗3龄若虫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氟虫腈、啶虫脒对短星翅蝗均表现出较强毒力,其中阿维菌素对短星翅蝗的毒... 为了有效控制草原上的蝗虫危害,以毒死蜱等10种杀虫剂为材料,采用浸渍叶片法对短星翅蝗3龄若虫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氟虫腈、啶虫脒对短星翅蝗均表现出较强毒力,其中阿维菌素对短星翅蝗的毒力最强,72 h的LC50值为0.118 2 mg/L,毒死蜱对短星翅蝗的毒力最低,72 h的LC50值为13.409 4 mg/L。10种药剂对短星翅蝗毒力的差异,可用于防治短星翅蝗高效低毒药剂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短星翅蝗 毒力测定 浸渍叶片法 防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