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
1
作者 吉廷举 朱雯雯 张力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23-527,共5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联合多模态MRI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缺血半暗带(IP)和侧枝循环情况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AIS患者57例,年龄36~78(63.4±12.3)岁,所有患者均行多模态...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联合多模态MRI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缺血半暗带(IP)和侧枝循环情况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AIS患者57例,年龄36~78(63.4±12.3)岁,所有患者均行多模态MRI联合CTA检查,收集MRI、CTA资料和临床资料,通过CTA联合3D-TOF-MRA诊断脑侧枝循环和IP,通过组间比较分析影响IP、灌注-扩散不匹配及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57例患者中,IP 30例(52.6%),无IP 27例(47.4%),IP组糖尿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病比例高于无IP组患者(P<0.05)。侧枝循环分级和入院时梗死区体积及低灌注区体积呈负相关(r=-0.603、-0.331,P<0.01),和灌注-扩散不匹配呈正相关(r=0.528,P<0.001)。侧支循环开放良好组mRS评分≤2分者比例显著高于开放不良组(P<0.05)。疗效显著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善值、灌注-扩散不匹配、侧枝循环分级优于疗效不显著组(P<0.05)。结论CTA联合多模态MRI有助于评估AIS患者脑组织血流变化情况,侧支循环及IP的准确评估可有效预测AIS的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成像 缺血半暗带 侧枝循环 ct脑血管造影
下载PDF
探讨使用多层螺旋CT在脑血管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与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静脉畸形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黄茂华 《影像技术》 CAS 2017年第3期10-11,共2页
目的:利用GE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脑血管造影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融合技术相结合应用探究在颅内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100例颅内静脉畸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颅内静脉... 目的:利用GE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脑血管造影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融合技术相结合应用探究在颅内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100例颅内静脉畸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颅内静脉畸形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扫描,利用图像融合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86例颅内静脉畸形患者当中,螺旋CT扫描结果显示其中137例患者的条状排列以及放射状的解剖位置当中的血管呈现异常增强,呈现出"水母头"病症特征的患者共有39例,临床的确诊正确率为67.1%。结论:在颅内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将与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与图像融合技术相结合能提升诊断效率,因此可将该方式作为诊断颅内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诊断首选方式并加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ct脑血管造影 图像融合技术 颅内静脉畸形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的应用评价
3
作者 黄应勋 卢陈英 卢丽为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24期90-91,共2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脑动脉瘤的患者85例,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观察诊断准确性。结果:85例脑动脉瘤患者经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多层...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脑动脉瘤的患者85例,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观察诊断准确性。结果:85例脑动脉瘤患者经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诊断检出83例,检出率97.65%,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P>0.05。结论:在脑动脉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诊断准确性较高,是一种有效的脑动脉瘤影像学检查方法,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 脑动脉瘤 应用效果
下载PDF
CT灌注与脑血管造影对检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姚选军 胡春洪 +7 位作者 陈宏伟 方向明 鲍健 丁国良 陈国兰 邹新农 胡钢峰 涂建飞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77-881,共5页
目的比较脑血管造影(DSA)和CT灌注成像对脑血管痉挛后组织缺血的检测能力。材料与方法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4只,随机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按术前、术后3天、术后7天及术后14天分为4小组,每小组8只。实验组利用2次开颅视交叉池注... 目的比较脑血管造影(DSA)和CT灌注成像对脑血管痉挛后组织缺血的检测能力。材料与方法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4只,随机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按术前、术后3天、术后7天及术后14天分为4小组,每小组8只。实验组利用2次开颅视交叉池注血建立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每小组均行DSA及CT灌注成像,然后处死动物行常规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脑组织存活情况。结果除3只意外死亡,其余实验动物均顺利完成检查。DSA示实验组术后3天时有2只发生中度脑血管痉挛,第7天时有4只发生重度痉挛,14天时2只发生轻度痉挛,余均未见明显脑血管痉挛;CT灌注发现实验组动物在术后的达峰时间(TTP)均发生了明显改变,3天时为(5.82±1.14)s,7天时达到峰值(7.8±1.16)s,14天时恢复到(5.18±0.17)s,而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在3天时开始下降,分别为(101±17)ml.min-1.100g-1、(1.87±0.30)ml.min-1.100g-1;7天时均达到最低,分别为(61±19)ml.min-1.100g-1、(1.37±0.17)ml.min-1.100g-1;14天时恢复至(80±17)ml.min-1.100g-1、(2.05±0.24)ml.min-1.100g-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HE染色示实验组3天时脑组织血管周围明显炎性反应,血管壁增厚,7天时脑组织出现无组织结构的片状坏死,14天时脑胶质细胞肿胀、变性,而对照组则无明显炎性反应和血管壁增厚。结论CT灌注成像较DSA更能反映脑血管痉挛后组织的微循环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 脑血管造影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