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6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排放 被引量:390
1
作者 李小平 卢现祥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26,共12页
通过国际贸易,发达国家是否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干净型"产品,并从中国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从而使中国成为"污染产业天堂"呢?国际贸易等因素如何影响中国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CO2)的排放呢?本文采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 通过国际贸易,发达国家是否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干净型"产品,并从中国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从而使中国成为"污染产业天堂"呢?国际贸易等因素如何影响中国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CO2)的排放呢?本文采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净出口消费指数等方法,运用中国20个工业行业与G7和OECD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数据,实证检验了这些问题。本文得到几个结论:(1)在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的CO2中,国内生产的CO2所占比例逐步减少;(2)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并不仅仅是污染产业,同时也向中国转移了"干净"产业;(3)国际贸易能够减少工业行业的CO2排放总量和单位产出的CO2排放量。因此,中国并没有通过国际贸易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天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污染产业转移 co2排放
原文传递
中国碳减排实现的影响因素和当前挑战——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 被引量:199
2
作者 杨莉莎 朱俊鹏 贾智杰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8-132,共15页
在引入指数分解与生产理论分解相结合的综合分解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中国各区域各大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计算了各驱动因素的碳排放变动效应,从数量上明确了技术进步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在此基础上,... 在引入指数分解与生产理论分解相结合的综合分解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中国各区域各大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计算了各驱动因素的碳排放变动效应,从数量上明确了技术进步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致性宏观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研究框架,定量分析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同产业二氧化碳排放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2005-2015年期间,二氧化碳减排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推动,技术进步带来的理论减排率为5.66%,能源结构调整、效率提升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减排的影响并不显著;资本和劳动力对能源的替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2)中国宏观经济层面基于技术进步的反弹效应平均为62%,实际减排率为2.1%。(3)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反弹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但差异有逐渐收敛的趋势;现阶段解决中国碳排放问题需要全面推进,分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解分析 技术进步 二氧化碳排放 反弹效应
原文传递
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58
3
作者 张雷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29-637,共9页
探讨国家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采用具体评价模式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长期发展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发展导致国家能源消费需求增长的减缓;第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则导致国家碳排放水平的下降;第三,... 探讨国家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采用具体评价模式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长期发展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发展导致国家能源消费需求增长的减缓;第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则导致国家碳排放水平的下降;第三,经济和能源消费的两者结构多元化的演进最终促使国家发展完成从高碳燃料为主向低碳为主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经济发展 评价 能源消费 结构多元化
下载PDF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 被引量:127
4
作者 张雷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共9页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的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变化方面。本文试图通过产业-能源关联和能源-碳排放关联两个基本评价模型,解析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的变化。分析的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结...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的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变化方面。本文试图通过产业-能源关联和能源-碳排放关联两个基本评价模型,解析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的变化。分析的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结构的演进不仅决定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状态,而且同样决定着国家一次能源消费空间的基本格局;第二,地区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越是走向成熟,其一次能源消费的增速也就越是减缓;第三,缓慢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难以实现地区碳排放增长有效控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能源消费 产业结构演进 区域格局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 被引量:113
5
作者 李艳梅 张雷 程晓凌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8-222,共5页
作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1953年-2007年的50多年间,碳排放总量增长了40多倍。并且其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53年-1980年为低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较快但波动较大、增幅小;1981年-1996... 作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1953年-2007年的50多年间,碳排放总量增长了40多倍。并且其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53年-1980年为低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较快但波动较大、增幅小;1981年-1996年为稳定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非常平稳、增幅较大;1997年-2000年为缓慢下降阶段,特点是碳排放量略微有所下降;2001年以来为快速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快、增幅大。本文以1980年-2007年为样本期,构建因素分解分析模型,计量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演进和碳排放强度变化所产生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造成碳排放增加的因素是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碳减排效应的因素惟有碳排放强度降低。可见,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碳排放总量的增加,未来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是调整产业结构和降低各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而后者的实现需要借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因素分解 产业结构 碳排放强度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 被引量:116
6
作者 张雷 黄园淅 +1 位作者 李艳梅 程晓凌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1-217,共7页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变化方面。从大区地域系统变化来看: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始终在全国占据着主导地位;中部地区碳排放在全国的比重表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西部地...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变化方面。从大区地域系统变化来看: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始终在全国占据着主导地位;中部地区碳排放在全国的比重表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西部地区比重虽较小,但基本保持着上升趋势。从省(区、市)级变化来看:1953年以来,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不断增大,并且其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1952年为起始阶段、1953年-1980年为初级分化阶段、1981年-2005年为快速演进阶段。本文试图通过产业-能源关联和能源-碳排放关联两个基本评价模型,解析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着一次能源消费的基本空间格局;②地区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越是走向成熟,其一次能源消费的增速也就越是减缓;③缓慢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难以降低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产业结构演进速率以逐步减缓地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以及最大限度地改善各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一次能源供应结构,是有效控制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能源消费 产业结构演进 区域格局 中国
原文传递
FDI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相关性实证研究 被引量:80
7
作者 牛海霞 胡佳雨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本文通过对我国28个省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得出,FDI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正相关,FDI提高1%,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增加0.09%左右,即FDI通过规模效应显著增加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区域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FDI二氧化碳排放弹性系数最大、能耗强... 本文通过对我国28个省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得出,FDI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正相关,FDI提高1%,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增加0.09%左右,即FDI通过规模效应显著增加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区域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FDI二氧化碳排放弹性系数最大、能耗强度最低。而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进一步分析得出,FDI与我国能源结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费强度呈长期的负向协整关系,FDI引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规模负效应大于结构和技术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I 二氧化碳排放 能源结构碳强度 能源消费强度
原文传递
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中国CO_2排放量变化——基于LMDI方法的分解分析 被引量:72
8
作者 王俊松 贺灿飞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3,共6页
基于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特点,采用对数平均的Divisa方法对我国1990~2007年的CO2排放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效应是我国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CO2排放的主要原因,人口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大... 基于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特点,采用对数平均的Divisa方法对我国1990~2007年的CO2排放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效应是我国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CO2排放的主要原因,人口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大。分地区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强度效应对CO2排放量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口效应使东部地区碳排放增加,使中西部地区碳排放降低,能源利用结构变化对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因此,要降低我国的CO2排放,需要针对地区特点制定不同的政策,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进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中西部地区需要逐步改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业和技术含量高的低能耗制造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强度 碳排放 co2
原文传递
中国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现状 被引量:61
9
作者 宋祺佼 王宇飞 齐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2,共5页
本文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两批低碳试点城市(共36个)为研究对象,基于其2005-2011年间的单位GDP的CO2排放和人均CO2排放数据总结其碳排放水平,从区域分布、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三个方面分析了全国范围内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现状... 本文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两批低碳试点城市(共36个)为研究对象,基于其2005-2011年间的单位GDP的CO2排放和人均CO2排放数据总结其碳排放水平,从区域分布、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三个方面分析了全国范围内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现状。通过"十一五"期间碳减排成效和"十二五"期间碳减排目标两个方面分析了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现状,并推测了低碳试点城市2015年的碳排放水平。研究显示,"十一五"期间低碳试点城市单位GDP的CO2排放和人均CO2排放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低碳试点城市单位GDP的CO2排放和人均CO2排放均高于各城市所在省份的平均水平。低碳试点城市单位GDP的CO2排放平均水平从东部到西部逐渐升高。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低碳试点城市中92%的城市的人均CO2排放高于全国水平。而随着城市常住人口规模的扩大,试点城市单位GDP的CO2排放逐渐降低,人均CO2排放却随着城市常住人口规模的扩大呈U型分布,其中大型城市的人均CO2排放水平最低。同时通过与同类地区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试点城市的低碳工作成效和减碳目标普遍优于同类地区。除直辖市外,32个低碳试点城市中28个城市2010-2011年单位GDP的CO2排放下降幅度和2015年单位GDP的CO2排放节能目标高于所在省份。在城镇化速度继续增加和经济总量保持上升的趋势下,到2015年低碳试点城市单位GDP的CO2排放虽然下降,但人均CO2水平仍呈上升趋势。我国的低碳试点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试点城市 碳排放 单位GDP的co2排放 人均co2排放
下载PDF
中国CO_2排放总量控制区域分解方案研究 被引量:58
10
作者 王金南 蔡博峰 +2 位作者 曹东 周颖 刘兰翠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80-685,共6页
探讨CO2排放总量区域分解的方法.借鉴国际上针对国家之间的分解原则和方法,提出中国省际之间的分解的公平性、可行性和效率性三大原则;确定了排放水平、经济水平、工业能源利用水平、非化石能源利用水平4大影响因子;提出了人均排放量、... 探讨CO2排放总量区域分解的方法.借鉴国际上针对国家之间的分解原则和方法,提出中国省际之间的分解的公平性、可行性和效率性三大原则;确定了排放水平、经济水平、工业能源利用水平、非化石能源利用水平4大影响因子;提出了人均排放量、人均GDP、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变化趋势、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5个指标,构建了基于GIS平台的中国区域CO2排放分解模型CRBDM.根据2005年排放现状和参数选择,通过CRBDM模型计算提出中国2020年CO2排放总量省级分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排放 分解原则 指标 区域分解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非线性规划的我国省区碳强度减排配额研究 被引量:56
11
作者 李陶 陈林菊 范英 《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60,共7页
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估计了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成本曲线,基于碳强度建立了各省的减排成本估计模型,提出了基于非线性规划的减排配额分配方法。在全国减排成本最小的目标下,得到了各省市的减排配额分配方案。结果显示在全国最优... 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估计了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成本曲线,基于碳强度建立了各省的减排成本估计模型,提出了基于非线性规划的减排配额分配方法。在全国减排成本最小的目标下,得到了各省市的减排配额分配方案。结果显示在全国最优的前提下,本优化模型与基于GDP和基于人口的分配方案有很大不同,其减排成本是最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碳强度 配额分配 减排成本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住区CO_2排放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49
12
作者 刘念雄 汪静 李嵘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433-1436,共4页
为研究中国城市住区全寿命周期CO2排放情况,综合考虑住区住宅建筑排放量和绿地吸收量,提出计算方法,并以北京为例选择典型多层住区单元地块进行计算,讨论减排方法和减排潜力。计算结果表明:在现行规范、现有能源结构和技术水平下,案例... 为研究中国城市住区全寿命周期CO2排放情况,综合考虑住区住宅建筑排放量和绿地吸收量,提出计算方法,并以北京为例选择典型多层住区单元地块进行计算,讨论减排方法和减排潜力。计算结果表明:在现行规范、现有能源结构和技术水平下,案例住区建筑CO2排放量中约3%可由住区绿地吸收。通过推行节能措施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可实现减排约50%。而实现住区零排放,则需要从城市整体角度大量依靠郊区森林碳汇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住区 全寿命周期 co2排放量
原文传递
1997年至2007年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45
13
作者 刘春兰 陈操操 +3 位作者 陈群 朱世龙 王海华 李铮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5-241,共7页
CO2排放变化机理研究是制定CO2减排战略、政策以及开展CO2减排行动的基础。本研究首先定量计算北京市1997年-2007年产业终端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量及其每年的变化轨迹,然后利用LMDI模型定量分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耗... CO2排放变化机理研究是制定CO2减排战略、政策以及开展CO2减排行动的基础。本研究首先定量计算北京市1997年-2007年产业终端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量及其每年的变化轨迹,然后利用LMDI模型定量分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耗强度、碳排放系数变化对北京市CO2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97年-2007年间,北京市化石能源燃烧CO2排放量年均增长率约为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上海水平。推动北京市CO2排放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经济快速增长,而抑制CO2排放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能耗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调整。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经济增长效应对CO2排放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增加,能耗强度效应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对抑制CO2排放增长的贡献在逐渐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制定碳减排战略、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变化机理 分解研究 LMDI 北京市
原文传递
近130年来中亚干旱区典型流域气温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42
14
作者 姚俊强 刘志辉 +3 位作者 杨青 刘洋 李诚志 胡文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1-302,共12页
利用中亚干旱区5大主要典型流域代表性气象站点近130年逐月实测气温数据,结合线性趋势、Mann.Kenndall非参数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各流域气温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并探讨了引起气温变化的可能因素。研究发现,在近130年来中亚... 利用中亚干旱区5大主要典型流域代表性气象站点近130年逐月实测气温数据,结合线性趋势、Mann.Kenndall非参数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各流域气温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并探讨了引起气温变化的可能因素。研究发现,在近130年来中亚干旱区各主要流域(除阿姆河外1年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增温趋势高于全球和周边地区,中亚干旱区气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比其他地区更加明显。20世纪80年代之后更加明显,并表现出明显的多时间尺度周期振荡特征,这主要是自然外强迫动力作用、气候系统内部变化和人类活动相互叠加的结果,亚洲极涡强度减弱和面积缩小对主要流域气温变化的作用明显,其次是北半球环状模(北极涛动)和青藏高原的影响,而CO2引起的温室气体增温效应在中亚干旱区也不容忽视。气温表现出与布吕克纳周期(BC)、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和准2~3年振荡周期(TBO)等有关的显著周期,可以证实中亚干旱区气温变化与大气环流、海温和太阳活动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多时间尺度 小波分析 亚洲极涡 co2排放量 中亚干旱区
原文传递
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 被引量:42
15
作者 曹小曙 杨文越 黄晓燕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8-429,共12页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慧交通建设,并将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和影响居民出行。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的共识背景下,由于"智慧交通—可达性—出行行为(碳排放)"间复杂的影响作用机制,已有的研究难以判断...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慧交通建设,并将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和影响居民出行。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的共识背景下,由于"智慧交通—可达性—出行行为(碳排放)"间复杂的影响作用机制,已有的研究难以判断智慧化背景下的城市交通可达性提高将增加抑或减少出行碳排放。如何通过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来缓解交通拥堵,保障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运行,并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减少出行碳排放是当前中国智慧交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的理论框架,并以广州为研究案例地,研究了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社区出行低碳指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以及基于碳排放—位置分配模型的公共中心规划支持系统设计与应用,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交通 信息与通信技术(ICT) 可达性 出行 碳排放
原文传递
中国居民生活与CO_2排放关系研究 被引量:40
16
作者 凤振华 邹乐乐 魏一鸣 《中国能源》 2010年第3期37-40,共4页
本文采用Consumer Lifestyle Approach(CLA)方法,比较分析中国各地区和不同收入水平下居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直接二氧化碳排放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农村增速较缓慢。城镇居民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直接消费。城镇居民... 本文采用Consumer Lifestyle Approach(CLA)方法,比较分析中国各地区和不同收入水平下居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直接二氧化碳排放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农村增速较缓慢。城镇居民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直接消费。城镇居民食品、衣着、居住、教育文化是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据主要比例。地区间的差异对于居民间接二氧化碳排放影响主要体现在总量上,收入水平对居民生活方式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大,高收入水平的居民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低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越高,二氧化碳排放结构越多样化。根据研究提出了降低生活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生活方式 能源消费 co2排放 CLA方法
下载PDF
New Trends in Olefin Production 被引量:38
17
作者 Ismael Amghizar Laurien A. Vandewalle Kevin M. Van Geem Guy B. Matin 《Engineering》 SCIE EI 2017年第2期171-178,共8页
Most olefins (e.g., ethylene and propylene) will continue to be produced through steam cracking (SC) ofhydrocarbons in the coming decade. In an uncertain commodity market, the chemical industry is investingvery li... Most olefins (e.g., ethylene and propylene) will continue to be produced through steam cracking (SC) ofhydrocarbons in the coming decade. In an uncertain commodity market, the chemical industry is investingvery little in alternative technologies and feedstocks because of their current lack of economic viability,despite decreasing crude oil reserves and the recognition of global warming. In this perspective, some of themost promising alternatives are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SC process, and the major bottlenecks ofeach of the competing processes are highlighted. These technologies emerge especially from the abundanceof cheap propane, ethane, and methane from shale gas and stranded gas. From an economic point of view,methane is an interesting starting material, if chemicals can be produced from it. The huge availability ofcrude oil and the expected substantial decline in the demand for fuels imply that the future for proventechnologies such as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FFS) or methanol to gasoline is not bright. The abundance ofcheap ethane and the large availability of crude oil, on the other hand, have caused the SC industry to shiftto these two extremes, making room for the on-purpose production of light olefins, such as by the catalyticdehydrogenation of oroo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EFIN PRODUCTION STEAM CRACKING METHANE conversionShale gas co2 emissions
下载PDF
中国煤炭补贴改革与二氧化碳减排效应研究 被引量:38
18
作者 刘伟 李虹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6-157,共12页
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一45%的减排目标,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于补贴引起煤炭过度消耗是导致CO_2大量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首先运用价差法估算了中国2007年煤炭补贴规模和补贴率;其次,以200... 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一45%的减排目标,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于补贴引起煤炭过度消耗是导致CO_2大量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首先运用价差法估算了中国2007年煤炭补贴规模和补贴率;其次,以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构建了包含环境治理账户在内的社会核算矩阵,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拟取消煤炭补贴产生的CO_2减排效应,并从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定量分析其减排机制。结果表明,取消煤炭补贴可以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1.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补贴改革 co2 减排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原文传递
考虑低碳的城市配送车辆路径优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37
19
作者 张如云 刘清 《工业工程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34,共6页
随着城市内营运车辆的增加,汽车尾气作为雾霾重要成因之一影响越来越大,但传统的VRP研究很少考虑节能减排的因素,其路径优化结果无法满足当前低碳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传统TDVRP的基础上,构建了综合考虑低碳、节能和成本节约的城市车辆... 随着城市内营运车辆的增加,汽车尾气作为雾霾重要成因之一影响越来越大,但传统的VRP研究很少考虑节能减排的因素,其路径优化结果无法满足当前低碳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传统TDVRP的基础上,构建了综合考虑低碳、节能和成本节约的城市车辆配送问题模型(E-TDVRP,Emission-Time Dependent Vehicles Routing Problems),将包含上述三个因素在内的经济成本的最小化作为优化目标对车辆路径进行规划。采用遗传算法,改进了基于客户的实数编码方式,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就本文算例与传统TDVRP模型中以最小里程为目标函数的路径优化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考虑低碳化的路径安排比最小里程的路径安排多派遣了1辆车,路径总长增加了约18.6%,但总成本比后者降低约2%,减少碳排放量约为1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优化 E-TDVRP 遗传算法
原文传递
FDI、贸易开放与CO_2排放:以山东省为例 被引量:35
20
作者 徐昱东 《科研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84,共9页
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利用山东省1995-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对外贸易开放水平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FDI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效应,对外贸易开放度对碳排放强度具有助长效应,且后者的弹性系... 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利用山东省1995-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对外贸易开放水平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FDI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效应,对外贸易开放度对碳排放强度具有助长效应,且后者的弹性系数为前者的1.5倍。论文给出的政策建议:升级外商投资的能耗准入标准;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以加快山东省低碳技术发展步伐;及时淘汰内资企业中的落后产能,避免内资企业成为"污染天堂"的替罪羊;发挥山东省的示范和借鉴价值、挖掘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须建立和落实生态补偿制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贸易开放 二氧化碳排放 山东省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