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 被引量:114
1
作者 李艳梅 张雷 程晓凌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8-222,共5页
作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1953年-2007年的50多年间,碳排放总量增长了40多倍。并且其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53年-1980年为低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较快但波动较大、增幅小;1981年-1996... 作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1953年-2007年的50多年间,碳排放总量增长了40多倍。并且其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53年-1980年为低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较快但波动较大、增幅小;1981年-1996年为稳定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非常平稳、增幅较大;1997年-2000年为缓慢下降阶段,特点是碳排放量略微有所下降;2001年以来为快速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快、增幅大。本文以1980年-2007年为样本期,构建因素分解分析模型,计量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演进和碳排放强度变化所产生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造成碳排放增加的因素是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碳减排效应的因素惟有碳排放强度降低。可见,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碳排放总量的增加,未来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是调整产业结构和降低各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而后者的实现需要借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因素分解 产业结构 碳排放强度 中国
原文传递
FDI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相关性实证研究 被引量:80
2
作者 牛海霞 胡佳雨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本文通过对我国28个省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得出,FDI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正相关,FDI提高1%,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增加0.09%左右,即FDI通过规模效应显著增加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区域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FDI二氧化碳排放弹性系数最大、能耗强... 本文通过对我国28个省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得出,FDI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正相关,FDI提高1%,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增加0.09%左右,即FDI通过规模效应显著增加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区域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FDI二氧化碳排放弹性系数最大、能耗强度最低。而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进一步分析得出,FDI与我国能源结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费强度呈长期的负向协整关系,FDI引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规模负效应大于结构和技术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I 二氧化碳排放 能源结构碳强度 能源消费强度
原文传递
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8
3
作者 张兵兵 徐康宁 陈庭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7-576,共10页
本文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1990-2011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技术进步状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全国整体、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分阶段(1990-2000年,2001-2011年),综合多因素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 本文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1990-2011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技术进步状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全国整体、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分阶段(1990-2000年,2001-2011年),综合多因素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全国整体上来看,技术进步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手段,外国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不成立,而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工业产值、人口变量则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②分区域来看,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中部地区则显著正相关。人口增长对三大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双向性;③分阶段考察显示,2000年之前,技术进步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为负,即技术进步可以降低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2001年之后,技术进步对全国及东、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影响为正,对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依然为负,即技术进步可能增加全国及东、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而降低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DEA STIRPAT改进模型 区域差异
原文传递
基于非线性规划的我国省区碳强度减排配额研究 被引量:56
4
作者 李陶 陈林菊 范英 《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60,共7页
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估计了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成本曲线,基于碳强度建立了各省的减排成本估计模型,提出了基于非线性规划的减排配额分配方法。在全国减排成本最小的目标下,得到了各省市的减排配额分配方案。结果显示在全国最优... 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估计了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成本曲线,基于碳强度建立了各省的减排成本估计模型,提出了基于非线性规划的减排配额分配方法。在全国减排成本最小的目标下,得到了各省市的减排配额分配方案。结果显示在全国最优的前提下,本优化模型与基于GDP和基于人口的分配方案有很大不同,其减排成本是最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碳强度 配额分配 减排成本
原文传递
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及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田中华 杨泽亮 蔡睿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85-1891,共7页
根据省级能源统计和温室气体核算规则,计算分析了2005~2012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变化,并应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对计算期的碳排放强度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了各产业(部门)能耗强度、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 根据省级能源统计和温室气体核算规则,计算分析了2005~2012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变化,并应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对计算期的碳排放强度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了各产业(部门)能耗强度、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碳排放系数对广东省碳排放强度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2年,广东省能源消费CO2排放年均增长6.28%,单位GDP碳排放累计下降27%,各产业(部门)能耗强度下降是推动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净外购电力的碳排放系数下降及用作原材料石油消费比重上升也有利于单位GDP碳排放下降;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总体上朝着不利于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趋势发展;生活能源消费年均增速低于GDP年均增速,有利于地区碳排放强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能源消费 碳排放强度 因素分解
下载PDF
中国CO2排放的空间分异与驱动因素——基于1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王兴民 吴静 +1 位作者 白冰 王铮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9-38,共10页
国家减排目标和政策的落实需要城市的深度参与和有力执行。但是,城市的CO2排放存在空间分异性,且驱动因素及其贡献度各有不同。文章综合运用排放系数法、变异系数法、K-means聚类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城市尺度的中国CO2排放空间分异与... 国家减排目标和政策的落实需要城市的深度参与和有力执行。但是,城市的CO2排放存在空间分异性,且驱动因素及其贡献度各有不同。文章综合运用排放系数法、变异系数法、K-means聚类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城市尺度的中国CO2排放空间分异与驱动因子进行探究,结论如下:①中国城市层面的CO2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异性较为显著,而排放量的空间分异性相对较小,且以非资源型城市CO2排放强度的城市间差异最大。②能源强度是资源型和北方城市CO2排放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城市经济规模是非资源型和南方城市CO2排放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其他驱动因子的决定力排序和决定力大小则各有不同。③产业结构及其高级化水平对各类城市CO2排放空间分异的决定力均较小,城市经济密度对资源型和北方城市的CO2排放空间分异的决定力较小。④影响资源型和北方城市CO2排放空间分异的关键交互因子均包含能源强度,而影响非资源型和南方城市CO2排放空间分异的关键交互因子比较复杂,不存在对城市CO2空间分异格局起关键性决定作用的交互因子。⑤一些决定力微弱的因子在与其他因子叠加后,会产生非线性增强,会显著提高其对城市CO2排放空间分异的决定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排 co2排放 驱动因素 地理探测器 能源强度 产业结构 资源型城市
原文传递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籍艳丽 郜元兴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7-44,共8页
二氧化碳(CO2)排放与减排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因素分解法对中国1997-2007年CO2排放强度进行了因素分析。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既测度了直接CO2排放,也测度了间接CO2排放;并考虑了各类不同种类能源... 二氧化碳(CO2)排放与减排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因素分解法对中国1997-2007年CO2排放强度进行了因素分析。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既测度了直接CO2排放,也测度了间接CO2排放;并考虑了各类不同种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的差别,因此更具准确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模式的转变是CO2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能源强度;而需求模式的作用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注重生产领域的减排,更应重视培养清洁需求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co2排放强度 结构因素分解
下载PDF
中国水产养殖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刘晃 车轩 《南方水产》 2010年第4期77-80,共4页
依据2008年对中国水产养殖能耗与节能技术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利用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提出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对中国水产养殖的CO2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和分析。中国水产养殖的CO2排放总量约为988.6... 依据2008年对中国水产养殖能耗与节能技术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利用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提出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对中国水产养殖的CO2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和分析。中国水产养殖的CO2排放总量约为988.6×104t,占全国CO2排放总量的0.17%;水产养殖CO2排放强度为0.253kg.美元-1,是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CO2排放强度的0.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排放 排放强度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间动态因果关系研究——以扩展型KAYA公式为视角 被引量:20
9
作者 任晓松 赵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0,共5页
以扩展型KAYA公式为视角,采用多变量协整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测算了中国198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其相互间格兰杰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与能源消费结构、能源... 以扩展型KAYA公式为视角,采用多变量协整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测算了中国198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其相互间格兰杰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与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碳排放强度是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格兰杰原因;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强度 产业结构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原文传递
2005—2009年我国省域CO_2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熊永兰 张志强 +3 位作者 曲建升 李燕 曾静静 王勤花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66-1777,共12页
利用IPCC的参考方法测算并比较分析了2005—2009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CO2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排放强度、综合能源排放系数等重要指标,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和能源利用结构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将各省(市、自... 利用IPCC的参考方法测算并比较分析了2005—2009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CO2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排放强度、综合能源排放系数等重要指标,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和能源利用结构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将各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不同的CO2排放类型。研究结果表明,省域间各指标差异较大,影响碳排放的因素也不尽相同。省域减排的政策、途径和措施须充分考虑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结构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域co2排放 人均排放量 碳排放强度 综合能源co2排放系数 排放特征
原文传递
中国化石能源燃烧碳排放强度非均衡性及其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姜宛贝 刘卫东 +1 位作者 刘志高 韩梦瑶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25-1435,共11页
探析中国碳排放强度非均衡性及其演变的驱动力可以为中国制定科学合理、公平高效的区域减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基于Theil指数,测算了中国2005—2015年省级尺度化石能源燃烧碳排放强度的非均衡程度;从地理区域、经济部门、能源种类... 探析中国碳排放强度非均衡性及其演变的驱动力可以为中国制定科学合理、公平高效的区域减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基于Theil指数,测算了中国2005—2015年省级尺度化石能源燃烧碳排放强度的非均衡程度;从地理区域、经济部门、能源种类和影响因素等视角解析了碳排放强度非均衡性及其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5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总体上逐年降低,但其在省级尺度上的非均衡性不断增强。从地理区域来看,中国碳排放强度的非均衡性主要来源于东北、东、中、西4大区域内部,且东部和西部地区内部不断扩大的碳强度差异日益成为中国碳排放强度非均衡性增强的重要原因。工业和煤炭分别是碳排放强度非均衡的主要经济部门来源和能源种类来源,也是加剧碳排放强度非均衡性的关键动力。就影响因素而言,各省区技术水平的差距主导了碳排放强度的省际差异及其增长。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区域减排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非均衡性 THEIL指数 驱动力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R/S的中国碳排放演变趋势及其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子龙 刘竹 +2 位作者 陈兴鹏 鹿晨昱 薛冰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0-25,共6页
基于分形理论,利用R/S分析方法,通过计算1990--2008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的碳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演变趋势的Hurst指数和分维值D,分析了各地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演变趋势的规律性特征,并根据Hurst指数的分布情况,划分了不同的类型区... 基于分形理论,利用R/S分析方法,通过计算1990--2008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的碳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演变趋势的Hurst指数和分维值D,分析了各地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演变趋势的规律性特征,并根据Hurst指数的分布情况,划分了不同的类型区,对不同类型区的总量和强度演变趋势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省区的排放总量增加的趋势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这些省区占到75.86%,但排放强度降低趋势具有较强持续性的地区也占到了64%,这对于我国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20%—40%的目标,是非常有利的。但是,排放总龟增长趋势的持久性普遍大于排放强度降低趋势的持久性,再加上我国仍有部分省区的碳排放降低趋势的持续性较弱,甚至有些省区的强度降低趋势出现了反持续性,这说明碳减排压力较大,特别是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的目标,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总量 碳排放强度 演变趋势 HURST指数 空间差异
原文传递
贸易隐含CO_2测算及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倪红福 李善同 何建武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3-108,共6页
根据中国2002年、2005年和2007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OECD的国外投入产出表和GTAP Version 7.0的CO2排放强度等数据,利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测算了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CO2,分析了隐含CO2在主要贸易伙伴国中的贸易流向,并通过结构分... 根据中国2002年、2005年和2007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OECD的国外投入产出表和GTAP Version 7.0的CO2排放强度等数据,利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测算了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CO2,分析了隐含CO2在主要贸易伙伴国中的贸易流向,并通过结构分解方法分析了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投入产出表中间结构变化及单位产值CO2排放量三大因素对出口贸易隐含CO2的贡献.结果表明:2002—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创造了巨大贸易顺差,同时也带来了大量隐含CO2顺差,2007年CO2顺差达1 381.06×106 t;迅速增长的贸易规模是出口贸易隐含CO2增加的主要因素,CO2排放强度下降带来的技术效应是抑制出口贸易隐含CO2增加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co2 对外贸易 co2排放强度 隐含co2指数
下载PDF
福建省产业部门能源消费导致的CO_2排放情况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汤小华 陈春桥 陈加兵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9-104,共6页
基于福建省产业部门能源消费统计数据,利用《IPCC 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基准方法,对1997~2009年福建省能源消费结构、产业部门CO2的排放量、排放分布、排放强度进行计算并分析.结果表明:(1)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福建... 基于福建省产业部门能源消费统计数据,利用《IPCC 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基准方法,对1997~2009年福建省能源消费结构、产业部门CO2的排放量、排放分布、排放强度进行计算并分析.结果表明:(1)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福建省近年来能源消费量以及CO2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2)在各产业部门中,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主体.(3)在工业内部,能源产业、建材产业、钢铁及有色金属产业、石化产业等的CO2排量及排放强度都较大,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部门 能源消费 co2排放量 co2排放强度 福建省
下载PDF
贸易隐含污染物测算及结构绿色转型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倪红福 李善同 何建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4-169,共6页
该文根据中国2002年和2007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OECD的国外投入产出表和GTAP Version 7.0的CO2排放强度等数据,利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测算了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污染物,分析了贸易隐含污染物的行业结构分布以及在主要贸易伙伴国中... 该文根据中国2002年和2007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OECD的国外投入产出表和GTAP Version 7.0的CO2排放强度等数据,利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测算了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污染物,分析了贸易隐含污染物的行业结构分布以及在主要贸易伙伴国中的贸易流向,并通过结构分解方法分析了出口规模总量、出口结构变化、投入产出表中间结构变化及单位产值CO2排放量四大因素对出口贸易隐含CO2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7年间,我国对外贸易创造了巨大贸易顺差,同时也带来了大量隐含CO2、SO2顺差,2002年和2007年贸易隐含CO2顺差达6.21×108t和1.38×109t。2002年和2007年贸易隐含SO2顺差分别为323.99万t和674.54万t;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使我国出口贸易隐含CO2大幅增加,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且出口贸易结构、投入产出中间结构变化也增加了出口贸易隐含CO2的排放。但是单位产值的CO2排放量的降低对抑制隐含CO2增长值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故需要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就是贸易结构绿色转型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co2 对外贸易 co2排放强度 绿色转型
下载PDF
三种情景下煤化工产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凌云 沈群 +6 位作者 汪鸣泉 雷杨 苏昕 王杨君 王茂华 魏伟 孙予罕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5-159,共5页
为了研究煤化工产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参考国内外研究中普遍采用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选用实测排放因子,计算分析了2005—2015年煤化工行业的CO_2排放量。运用情景分析法,以产品为视角,设置3种发展情景,预测了2020年煤化工行业的碳排放... 为了研究煤化工产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参考国内外研究中普遍采用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选用实测排放因子,计算分析了2005—2015年煤化工行业的CO_2排放量。运用情景分析法,以产品为视角,设置3种发展情景,预测了2020年煤化工行业的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结果表明:2005—2015年,煤化工CO_2排放量年均增长8.12%;情景一、二、三下,CO_2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依次增加;到2020年,情景一的减排潜力为正,情景二、三的潜力均为负。说明单纯调整产品结构对提高煤化工行业的减排潜力非常有限。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减排措施如提高能源效率、加大清洁技术比例、配套去碳化技术等来提高行业减排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 co2排放 情景分析 碳排放强度
下载PDF
北京市产业部门的CO_2排放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春桥 付佳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21-124,共4页
以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基准方法,对1997-2012年北京市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产业的CO2排放分布、CO2排放强度等进行计算并分析.结果表明:(1)1997-2012年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和CO2排... 以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基准方法,对1997-2012年北京市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产业的CO2排放分布、CO2排放强度等进行计算并分析.结果表明:(1)1997-2012年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和CO2排放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2)在各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的CO2排放量显著增加,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北京市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主体.(3)1997-2012年北京市CO2排放强度明显降低;人均CO2排放量虽在2007年后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co2排放量 co2排放强度 北京市
下载PDF
苏浙沪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承龙 周德群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9,共6页
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45%,这实际上要求CO_2排放强度应是收敛态才能完成预期目标。江苏、浙江和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研究苏浙沪的CO_2排放强度收敛性主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以... 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45%,这实际上要求CO_2排放强度应是收敛态才能完成预期目标。江苏、浙江和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研究苏浙沪的CO_2排放强度收敛性主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以空间为主轴的传统收敛模型主要探讨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趋同性,并不反映CO_2排放强度收敛随时间变化的向下趋势。故而将收敛模型中的比较基期改为动态的后向移动平均期,修正为以时间为主轴的收敛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江苏、浙江和上海CO_2排放强度在长时间尺度呈现出波浪式σ收敛趋势,但是在短时间尺度下的江苏、浙江和上海的CO_2排放强度收敛不连续,即江苏、浙江和上海的CO_2排放强度在时间轴上不具有严格的σ收敛;上海CO_2排放强度存在β绝对收敛;在产业结构、人均GDP和固态能源比重等变量控制作用下,江苏省CO_2排放强度存在条件收敛;在产业结构、人均GDP和外商投资比重等变量控制作用下,浙江省CO_2排放强度存在条件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绝对收敛 条件收敛
下载PDF
中国CO_2排放特征:基于因素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宁亚东 张永红 +1 位作者 丁涛 蔡靖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9-14,共6页
近年来,中国CO2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有效地抑制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研究中国CO2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本文计算了中国1980-2010年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的CO2排放量,基于Kaya恒等式基本原理,采用完全因素分解法... 近年来,中国CO2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有效地抑制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研究中国CO2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本文计算了中国1980-2010年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的CO2排放量,基于Kaya恒等式基本原理,采用完全因素分解法分析研究中国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的CO2排放特征,探讨影响中国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经济的规模效应是影响中国产业部门CO2排放量增长的最主要因素;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和能源消费强度,CO2的减排效果远远高于降低第一、三产业,结构因素的减排效果要高于效率因素;民生部门的CO2排放量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经济因素(富裕度)是民生部门CO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要想控制中国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重要途径,结构调整将成为中国未来减排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co2排放 因素分解 产业结构 能源强度
下载PDF
中国CO_2排放效率的省际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基于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
作者 张宏武 时临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92-197,共6页
中国CO2排放效率具有十分明显的省际差异,排放效率较高的省区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或南方地区,而排放效率较低的省区多位于中西部内陆地区或北方地区。其影响因素有能源转换、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各种影响因素的驱动力和驱动方向存在着明... 中国CO2排放效率具有十分明显的省际差异,排放效率较高的省区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或南方地区,而排放效率较低的省区多位于中西部内陆地区或北方地区。其影响因素有能源转换、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各种影响因素的驱动力和驱动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在CO2排放效率较高的省区,能源效率因素是推动排放效率提高的最大因素,在排放效率较低的省区,能源效率因素则是阻碍排放效率提高的最大因素;而能源转换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的作用不大。今后只有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省区不同的政策重点,才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如CO2排放效率较高省区应发挥其技术优势,加快能源转换步伐,使产业结构的正向驱动因素发挥更大的作用;而CO2排放效率较低的省区,今后更重要的是应以提高能源效率为中心来提高CO2排放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co2排放效率 co2排放强度 因素分解法 低碳经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