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8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常见硬骨鱼类COⅠ条码序列 被引量:38
1
作者 王中铎 郭昱嵩 +3 位作者 陈荣玲 何晓莹 刘楚吾 刘筠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8-614,共7页
运用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并测定了南海硬骨鱼类40个物种89个样本的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Ⅰ)约660bp的部分序列,即COⅠ条码序列。综合比较了《中国鱼类系统检索》、《海洋鱼类志》、FishBase鱼类形态学分类库、ITIS综合分类学... 运用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并测定了南海硬骨鱼类40个物种89个样本的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Ⅰ)约660bp的部分序列,即COⅠ条码序列。综合比较了《中国鱼类系统检索》、《海洋鱼类志》、FishBase鱼类形态学分类库、ITIS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和生物条码系统(The Barcode of Life Data System,BOLD)的相应形态学与DNA序列资料,在揭示完善我国鱼类检索系统必要性基础上,探讨了COⅠ条码序列在硬骨鱼类辅助物种鉴别和适用性,并对运用该条码序列库完善我国鱼类检索系统的可能途径进行了初步摸索。结果表明,COⅠ条码序列获取便捷,广泛适用硬骨鱼类物种鉴别,并可用于低级分类阶元的系统进化分析。本研究结果可为分子生物学辅助分类、市场监督、资源有序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码 co 物种鉴别 硬骨鱼类
下载PDF
基于mtDNA COⅠ和Cytb基因序列对南中国海不同海域波纹唇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37
2
作者 胡静 侯新远 +3 位作者 尹绍武 祝斐 贾一何 王小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8-1016,共9页
研究以海南陵水、马来西亚、西沙、南沙4个海域共101尾波纹唇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线粒体DNA的COⅠ和Cytb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波纹唇鱼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经PCR扩增、克隆与序列测定,分别获得1560 bp COⅠ基因和1141 bp Cytb基因序列... 研究以海南陵水、马来西亚、西沙、南沙4个海域共101尾波纹唇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线粒体DNA的COⅠ和Cytb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波纹唇鱼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经PCR扩增、克隆与序列测定,分别获得1560 bp COⅠ基因和1141 bp Cytb基因序列。两者多态性遗传参数统计显示,101尾个体分别存在23(COⅠ)和30(Cytb)个变异位点,分别检测出20(COⅠ)和27(Cytb)个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Hd)分别为0.629(COⅠ)和0.755(Cytb),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1.195(COⅠ)和1.424(Cytb),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00077(COⅠ)和0.00126(Cytb)。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分别为26.26%(COⅠ)和4.22%(Cytb)的变异来自群体间,73.74%(COⅠ)和95.78%(Cytb)的变异来自群体内。同时,两个基因的单倍型网络图呈星状放射结构,不同地理来源的单倍型无明显分支,呈交错分布,没有体现地理差异性。研究初步认为,波纹唇鱼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遗传分化存在但不显著,该结果可为今后波纹唇鱼的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纹唇鱼 co CYTB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线粒体COⅠ基因在昆虫DNA条形码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8
3
作者 杨倩倩 李志红 +1 位作者 伍祎 柳丽君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87-1695,共9页
自2003年DNA条形码(DNA barcodes)概念出现以来,DNA条形码技术(DNA barcoding)受到生物分类学领域普遍关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DNACOⅠ)被用作动物类群的主要条形码序列,基于该基因片段的昆虫条形码研究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本... 自2003年DNA条形码(DNA barcodes)概念出现以来,DNA条形码技术(DNA barcoding)受到生物分类学领域普遍关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DNACOⅠ)被用作动物类群的主要条形码序列,基于该基因片段的昆虫条形码研究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本文在概述DNA条形码、条形码技术及已开展的昆虫条形码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总结了昆虫mtDNACOⅠ条形码及其技术在发现和描述隐种、种类分子鉴定以及系统发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细胞核线粒体假基因(Numts)对mtDNACOⅠ条形码扩增的影响,提出检测和避免Numts的方法,并对DNA条形码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DNA条形码技术 MTDNA co 昆虫
原文传递
单只轮虫DNA提取及其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部分序列测定 被引量:20
4
作者 董云伟 牛翠娟 +2 位作者 鲍蕾 李庆芬 黄晨西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83,共3页
通过调整试剂剂量及实验条件与步骤 ,利用WizardTM基因组DNA纯化试剂盒可以稳定、快捷地提取单只轮虫的DNA。以提取的DNA为模板 ,利用COⅠ通用引物 ,扩增并测定了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calyci florus)COⅠ部分基因的序列。与褶皱臂... 通过调整试剂剂量及实验条件与步骤 ,利用WizardTM基因组DNA纯化试剂盒可以稳定、快捷地提取单只轮虫的DNA。以提取的DNA为模板 ,利用COⅠ通用引物 ,扩增并测定了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calyci florus)COⅠ部分基因的序列。与褶皱臂尾轮虫 (B plicatilis)COⅠ基因序列比较结果表明 ,此片断确为轮虫COⅠ基因片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只轮虫 DNA 提取 coI基因片段 细胞色素C 氧化酶
下载PDF
真菌DNA条形码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5
作者 周均亮 赵瑞琳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68-1477,共10页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物种鉴定方法以其灵敏、精确、方便和客观的优势,在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真菌鉴定中常用作标准条形码的是核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物种鉴定方法以其灵敏、精确、方便和客观的优势,在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真菌鉴定中常用作标准条形码的是核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如今也有一些新型条形码被发现和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如微条形码、ND6、EF3。本文对DNA条形码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总结,通过研究其在真菌中应用的实际案例分析了DNA条形码技术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并指出DNA条形码技术将以全新的视角来弥补传统分类学的不足,最终实现生物自身的序列变异信息与现有形态分类学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DNA条形码技术 co ITS
原文传递
基于COⅠ基因的西南大西洋部分经济鱼类DNA条形码鉴定 被引量:23
6
作者 张馨月 刘岩 +1 位作者 张秀梅 高天翔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61-1167,共7页
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FishBase(http://fishbase.org)等鱼类分类检索系统进行鱼类形态学鉴定,但由于部分地区鱼类开发和研究水平不一,因此单一的形态学鉴定无法完全满足物种鉴定的需求。DNA序列辅助分类作为一个理想的辅助形态学分类手... 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FishBase(http://fishbase.org)等鱼类分类检索系统进行鱼类形态学鉴定,但由于部分地区鱼类开发和研究水平不一,因此单一的形态学鉴定无法完全满足物种鉴定的需求。DNA序列辅助分类作为一个理想的辅助形态学分类手段应运而生,迄今已有30多年历史。2003年,Hebert等[1,2]明确提出了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的概念,即通过使用短的、标准化的基因片段来进行物种鉴定,以提高真核生物识别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鱼类 co DNA条形码 物种鉴定 西南大西洋
下载PDF
福寿螺线粒体DNA COⅠ基因序列测定及分类地位 被引量:20
7
作者 宋红梅 胡隐昌 +4 位作者 王培欣 牟希东 李小慧 汪学杰 罗建仁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对国内6个地区共29个福寿螺(Apple Snails)个体mtDNA COⅠ基因进行了扩增和序列分析,并结合GenBank中报道的福寿螺6个种Pomacea canaliculata、P.insularum、P.diffusa、P.haustrum、P.paludosa、P.camena和Pila属P.conica的同源序列,... 对国内6个地区共29个福寿螺(Apple Snails)个体mtDNA COⅠ基因进行了扩增和序列分析,并结合GenBank中报道的福寿螺6个种Pomacea canaliculata、P.insularum、P.diffusa、P.haustrum、P.paludosa、P.camena和Pila属P.conica的同源序列,对国内入侵福寿螺的分类地位与分子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扩增的mtDNA COⅠ基因序列长度为619bp,序列间未见插入和缺失,其中核苷酸多态位点99个,简约信息位点80个;碱基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23.6%、39.1%、16.6%和20.7%,A+T的含量(62.7%)明显高于C+G的含量(37.3%);6个地区的福寿螺共有13种单倍型,广州、钦州和吉安分别有3种单倍型,茂名、厦门和成都分别有2种单倍型,而广州、厦门和钦州3个地区之间共享一种单倍型。进一步的分子遗传距离分析表明,这6个地区福寿螺个体与P.diffusa、P.haustrum、P.paludosa和P.camena的遗传距离为0.114~0.191,而与P.insularum和P.canaliculata的同源性较高,其中单倍型1、2、3、7、8、10、11、12与P.canaliculata的遗传距离为0~0.074,单倍型4、5、6、9、13与P.insularum的遗传距离为0.011~0.063。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7个分支,分别为Pomacea属6个种和Pila属P.conica,其中单倍型1、2、3、7、8、10、11、12与Pomacea canaliculata聚成一支,单倍型4、5、6、9、13与P.insularum聚成一支。序列同源性、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入侵福寿螺有P.canaliculata和P.insularum两个种,而且这两个种在入侵扩散过程中已相互混杂。本研究为今后开展福寿螺的资源调查、控制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寿螺 MTDNA co 分类 进化树
原文传递
三疣梭子蟹4个野生群体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戴艳菊 刘萍 +2 位作者 高保全 李健 王清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60,共7页
对分别采自辽东湾、莱州湾、海州湾和舟山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4个野生群体的线粒体16SrRNA和COⅠ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长度为524 bp和658 bp的片段。2段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较高的A+T比例(16S rRNA基... 对分别采自辽东湾、莱州湾、海州湾和舟山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4个野生群体的线粒体16SrRNA和COⅠ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长度为524 bp和658 bp的片段。2段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较高的A+T比例(16S rRNA基因70.8%,COⅠ基因63%),这与果蝇、虾类、蟹类等无脊椎动物的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似。通过对三疣梭子蟹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遗传特征的研究,发现种内变异较低,在16个样本中,16S rRNA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1个变异位点,2种单倍型;COⅠ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4个变异位点,5种单倍型。另外,以中华绒螯蟹为外群探讨了梭子蟹科(Portunidea)几个属种的系统进化关系。用MEGA4.0软件中的NJ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基于16S rRNA和COⅠ2种片段的聚类结果均显示梭子蟹属(Portunus)与美青蟹属(Callinectes)亲缘关系最近,先聚在一起,然后再与蟳属(Charybdis)聚在一起,最后才与外群中华绒螯蟹聚在一起,这一结果与传统分类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线粒体 16SrRNA co 梭子蟹科 系统进化
下载PDF
基于COⅠ与16S rRNA基因对广地龙的DNA分子鉴定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韦健红 李薇 +1 位作者 吴文如 喻良文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2年第35期3274-3278,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和标准化的广地龙DNA分子标记鉴别方法。方法:测定了5个不同居群广地龙的线粒体细胞色素酶亚单位(CO)Ⅰ和16S rRNA基因序列,采用CodonCode Aligner进行序列拼接,通过下载GenBank地龙原动物的COⅠ与16S rRNA序列...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和标准化的广地龙DNA分子标记鉴别方法。方法:测定了5个不同居群广地龙的线粒体细胞色素酶亚单位(CO)Ⅰ和16S rRNA基因序列,采用CodonCode Aligner进行序列拼接,通过下载GenBank地龙原动物的COⅠ与16S rRNA序列,采用MEGA4.1计算广地龙及其伪品地龙的种内、种间的K2P遗传距离,并基于K2P模型构建NJ和MP树。结果:COⅠ变异位点、信息位点均高于16SrRNA,COⅠ基因无插入和缺失,16S rRNA存在4个插入和缺失。COⅠ和16S rRNA序列种间遗传距离均明显大于种内,COⅠ和16S rRNA基因均能将广地龙从其他地龙或蚯蚓物种鉴别开来。结论:获得的广地龙COⅠ和16S rRNA序列可为动物性中药材地龙的分子水平鉴定提供参考,为动物性中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积累了相关信息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龙 线粒体细胞色素酶亚单位 16S RRNA 分子鉴定
原文传递
洪泽湖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Cytb和COⅠ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大命 李康 +6 位作者 张彤晴 唐晟凯 刘燕山 刘小维 穆欢 黄越峰 潘建林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5-31,共7页
为揭示我国洪泽湖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遗传多样性现状,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大银鱼种质资源,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b)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基因(COⅠ)序列,分析了洪泽湖40尾大银鱼的遗传多样性。通过PCR扩增与序列... 为揭示我国洪泽湖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遗传多样性现状,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大银鱼种质资源,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b)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基因(COⅠ)序列,分析了洪泽湖40尾大银鱼的遗传多样性。通过PCR扩增与序列测定分别获得了长度为1141 bp和630 bp的Cytb和COⅠ基因序列。40条Cytb基因序列碱基A、T、G和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7%、29.3%、16.7%和32.3%,检出6个变异位点,定义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75和0.00129,碱基平均差异数为1.469。40条COⅠ基因序列碱基A、T、G和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6%、26.0%、19.2%和33.2%,检出5个变异位点,定义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00和0.00207,平均碱基差异数是1.303。Cytb及COⅠ基因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且NJ系统进化树聚为一支,说明大银鱼单倍型没有出现遗传分化。Fu’s F_s中性检验结果和碱基歧点分布图均表明,洪泽湖大银鱼近期经历了种群扩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细胞色素B基因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基因 大银鱼 洪泽湖
下载PDF
中药穿山甲的DNA分子鉴定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尹艳 刘逊 +2 位作者 王兵 高琳惠 张夏楠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78-2084,共7页
对中药穿山甲及其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研究,建立一个稳定、准确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体系。收集整理穿山甲属动物组织样本及NCBI序列,提取基因组总DNA,PCR扩增Cytb和COⅠ序列并测序,通过Bio Edit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应用MEGA 6.0构建序列系... 对中药穿山甲及其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研究,建立一个稳定、准确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体系。收集整理穿山甲属动物组织样本及NCBI序列,提取基因组总DNA,PCR扩增Cytb和COⅠ序列并测序,通过Bio Edit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应用MEGA 6.0构建序列系统聚类树,并根据序列特异位点设计和筛选中华穿山甲特异性鉴别引物,并对PCR反应条件进行退火温度、DNA模板上样量和PCR循环数等条件的适应性考查。结果表明:Cytb和COⅠ序列均能有效对穿山甲正、伪品进行聚类分析;在位点特异性PCR反应体系中,当退火温度为55~60℃,DNA模板量3~100 ng,PCR扩增35个循环时,基于COⅠ序列的引物COⅠ-S10/A5能使中华穿山甲扩增出约400 bp的特异性条带,而其他穿山甲品种扩增结果为阴性。该文基于COⅠ序列的引物COⅠ-S10/A5能实现中华穿山甲与伪品印度穿山甲、马来穿山甲、树穿山甲等的准确、稳定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山甲 co CYTB 分子鉴定
原文传递
嗜群血蜱和长角血蜱ITS-2、COⅠ和COⅡ基因序列变异与亲缘关系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古小彬 余增莹 +4 位作者 杨光友 孙家刚 魏洪 李开均 王淑贤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6-754,共9页
本研究旨在阐明长角血蜱与嗜群血蜱间的亲缘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核糖体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基因(ITS-2)片段、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片段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 本研究旨在阐明长角血蜱与嗜群血蜱间的亲缘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核糖体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基因(ITS-2)片段、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片段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I基因(COⅡ)片段,并进行测序,进而分析其基因变异与系统发育。结果表明,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的ITS-2、COⅠ和COⅡ基因片段的大小存在差异,长角血蜱3种基因分别为361、479和647bp,嗜群血蜱基因分别为354、474和661bp。长角血蜱与嗜群血蜱间ITS-2、COⅠ和COⅡ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84.2%、89.0%和88.4%。以3种基因构建的NJ进化树中,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均聚类。因此,认为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间ITS-2、COI和COII基因间变异较小,它们是血蜱属中亲缘关系较近的2个有效种,支持传统形态学的分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角血蜱 嗜群血蜱 ITS-2 co co 序列变异 亲缘关系
下载PDF
我国沿海三疣梭子蟹9个野生群体线粒体CR和COⅠ片段比较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冯冰冰 李家乐 +3 位作者 牛东红 陈琳 郑岳夫 郑凯宏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36,共9页
通过对我国沿海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9个野生群体线粒体DNA控制区(putative control region,CR)基因片段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长度为530bp和584bp的片段。分析结果表明:... 通过对我国沿海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9个野生群体线粒体DNA控制区(putative control region,CR)基因片段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长度为530bp和584bp的片段。分析结果表明:CR83条序列A+T平均含量为73.2%,共检测到91个变异位点,83个个体具有66种单倍型(haplotype) COⅠ94条序列A+T平均含量为62.2%,共检测到34个变异位点,94个个体具有34种单倍型(haplotype)。用MEGA3.1软件构建9个群体NJ分子树,聚类结果显示,黄海、东海、渤海6个群体之间的相对遗传距离比较近,聚为一大支,南海3个群体相对遗传距离比较近,聚为一大支。AMOVA分析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7454-0.27087,其中部分群体间达到显著差异(P〈0.05)与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我国三疣梭子蟹不同野生群体间存在一定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线粒体DNA 控制区 co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COⅠ和16S rRNA基因在高原裂腹鱼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4
作者 产久林 姜华鹏 +3 位作者 刘一萌 胡星星 王丛丛 许强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8-104,共7页
针对裂腹鱼种类繁多、种间形态学差异不明显的特点,利用分子标记对高原裂腹鱼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具有重要价值。对采集的60尾高原裂腹鱼进行了COⅠ和16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测定,并通过Gen Bank数据库进行鱼种鉴定;运用邻接法(NJ)构建... 针对裂腹鱼种类繁多、种间形态学差异不明显的特点,利用分子标记对高原裂腹鱼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具有重要价值。对采集的60尾高原裂腹鱼进行了COⅠ和16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测定,并通过Gen Bank数据库进行鱼种鉴定;运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对实验鱼进行群系划分;通过DNASP软件分析比较实验鱼COⅠ和16S rRNA基因的序列变异;依据MEGA 6.0的Kimura-2-parameter模型计算实验鱼的种内遗传距离和种间遗传距离,并对COⅠ和16S rRNA基因在高原裂腹鱼物种鉴定中的适用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采集的样本包含3属、5种裂腹鱼,分别为尖裸鲤属的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裸鲤属的软刺裸鲤(Gymnocypris dobula)、裂腹鱼属的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和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在COⅠ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5种高原裂腹鱼均形成独立的一支,而16S rRNA基因不能准确地对裂腹鱼属的3个鱼种实现区分。研究显示,5种高原裂腹鱼COⅠ基因核苷酸的变异水平(Pi)和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均高于16S rRNA基因;COⅠ基因计算得到实验鱼种间遗传距离和种内遗传距离平均值分别为0.025和0.002,种内和种间的最大遗传差异约为13倍;16S rRNA基因得出结果为0.026和0.005,而种内和种间的最大遗传差异约为6倍。综合COⅠ和16S rRNA基因能有效鉴定高原裂腹鱼物种,而在单个基因的选择上,COⅠ基因具有更高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16S RRNA 高原裂腹鱼 物种鉴定
下载PDF
DNA条形码技术在常见中药材蛇类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黄勇 张月云 +5 位作者 赵成坚 徐永莉 谷颖乐 黄文琦 林葵 李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68-874,共7页
中药材的准确鉴别是中药材研究、生产和应用至关重要的一步。DNA条形码技术以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序列作为标记,在中药材鉴别中的应用日益增多。研究应用DNA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测序,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常见中药材蛇... 中药材的准确鉴别是中药材研究、生产和应用至关重要的一步。DNA条形码技术以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序列作为标记,在中药材鉴别中的应用日益增多。研究应用DNA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测序,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常见中药材蛇类(6科15属19种共109个样品)鉴别的可行性,采用邻接法构建该类群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片段的G+C平均量为43.9%,低于A+T平均量(56.1%)。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白唇竹叶青、乌梢蛇和赤练蛇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均大于2%。通过构建系统发育关系后进一步分析发现,白唇竹叶青一样品鉴别有误。乌梢蛇中的某些样品也可能存在鉴别有误,即原本是灰鼠蛇的可能被错误鉴定为乌梢蛇。造成赤练蛇种内遗传距离差异大的因素需进一步分析。DNA条形码用于常见中药材蛇类种间的鉴别是可行的,极大程度地弥补统形态学分类方法的缺陷,值得加大推广应用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遗传距离 系统分类 乌梢蛇
原文传递
嗜尸性苍蝇mtDNA中COⅠ和COⅡ基因序列检测及法医学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蔡继峰 廖玍 +7 位作者 刘敏 应斌武 张林 陶涛 邓振华 潘洪富 邓建强 廖志钢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3-396,共4页
目的 利用线粒体DNA(m t DNA)上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 和 (CO 、CO )中2 78bp和6 35 bp基因序列对嗜尸性苍蝇及其幼虫、卵进行种属鉴定。方法 随机采集放置在呼和浩特地区室外草地兔尸体和甘肃敦煌戈壁滩猪尸体上的嗜尸性苍蝇、幼虫、... 目的 利用线粒体DNA(m t DNA)上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 和 (CO 、CO )中2 78bp和6 35 bp基因序列对嗜尸性苍蝇及其幼虫、卵进行种属鉴定。方法 随机采集放置在呼和浩特地区室外草地兔尸体和甘肃敦煌戈壁滩猪尸体上的嗜尸性苍蝇、幼虫、苍蝇腹中的卵,提取苍蝇m t DNA进行PCR扩增;并进行扩增结果检测;PCR胶回收纯化、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上述嗜尸性苍蝇mt DNA上CO 和(或) CO 基因序列在双翅目嗜尸性苍蝇的种内基因差异均数小于1% ,种间差异均数大于3% ,成虫与幼虫、卵之间几乎没有明显差异,表明在嗜尸性苍蝇种内和种间序列差异均数百分比范围内无重叠,并由此根据CO 和(或) CO 序列差异判断两个个体是否同种。结论 mt DNA上CO 和(或) CO 序列分析均能有效地对嗜尸性苍蝇及其幼虫、卵进行种属鉴定,CO +CO 和CO 的检验效能要高于CO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尸性苍蝇 MTDNA co co 基因序列 法医学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Ⅱ
下载PDF
冬虫夏草及虫草类产品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苏燕燕 李文佳 +2 位作者 杨俐 丁丹丹 向丽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65-1973,共9页
冬虫夏草为我国名贵中药材,替代、掺伪、造假等现象普遍,为实现其准确鉴别,该研究采用DNA barcoding方法对6种116份虫草菌和146份寄主分别进行鉴定,并收集了6种29份虫草类产品,基于ITS序列设计虫草菌特异引物,结合虫体COⅠ序列鉴定,对... 冬虫夏草为我国名贵中药材,替代、掺伪、造假等现象普遍,为实现其准确鉴别,该研究采用DNA barcoding方法对6种116份虫草菌和146份寄主分别进行鉴定,并收集了6种29份虫草类产品,基于ITS序列设计虫草菌特异引物,结合虫体COⅠ序列鉴定,对冬虫夏草及其类似产品进行更精确的鉴定。结果表明,基于ITS序列和COⅠ序列均可实现冬虫夏草与虫草类物种及伪品的鉴别;通过2对ITS特异引物ITSSF1/ITSSR1和ITSSF2/ITSSR2,可分别特异扩增到297 bp和136 bp的冬虫夏草菌短片段,实现了冬虫夏草菌与易混淆物种的快速鉴别;而结合COⅠ序列可应用于粉末状态下冬虫夏草全草与人工培育菌丝的准确区分,并实现虫草类产品的快速检测。因此,ITS特异引物结合COⅠ序列,冬虫夏草与发酵菌丝及虫草类产品可快速、准确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 鉴定 DNA条形码 寄主 ITS co
原文传递
线粒体COⅠ和16S rRNA片段确定近江蛏和缢蛏属的分类地位 被引量:13
18
作者 翁朝红 谢仰杰 +3 位作者 肖志群 任鹏 王志勇 桂建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4-690,共7页
对5种双壳类软体动物(近江蛏Sinonovacula rivulari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小刀蛏Cultellusattenuatus、尖刀蛏Cultellus scalprum和大竹蛏Solen grandis)的线粒体基因COⅠ和16S rRNA部分序列进行测序和分析,并结合GenBank中... 对5种双壳类软体动物(近江蛏Sinonovacula rivulari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小刀蛏Cultellusattenuatus、尖刀蛏Cultellus scalprum和大竹蛏Solen grandis)的线粒体基因COⅠ和16S rRNA部分序列进行测序和分析,并结合GenBank中其他竹蛏超科和樱蛤超科物种COⅠ和16S rRNA片段,计算种间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探讨近江蛏及缢蛏属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5个物种COⅠ和16S rRNA片段A+T含量均远高于G+C含量,近江蛏与缢蛏之间的碱基序列差异和遗传距离均已达到种间差异水平,确定近江蛏为缢蛏属的一个种。分别构建COⅠ(砂海螂为外群)和16S rRNA片段(密鳞牡蛎为外群)的Neighbor-Joining系统树,两者的拓扑结构都明确显示,缢蛏属为灯塔蛤科一个属,灯塔蛤科录属于竹蛏超科,而不录属于樱蛤超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蛏 缢蛏属 co 16S RRNA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光肩星天牛mtDNACOⅠ基因遗传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安榆林 杨晓军 +3 位作者 林晓佳 师丽敏 黄晓明 陈建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7-83,共7页
应用PCR直接测序法对不同地理来源的24个光肩星天牛、4个不同地理来源的黄斑星天牛及8个近缘种样品和花柳曲窄吉丁共37个样品的线粒体mtDNACOⅠ基因中一段504bp的序列进行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与其近缘种、外缘种间存在明... 应用PCR直接测序法对不同地理来源的24个光肩星天牛、4个不同地理来源的黄斑星天牛及8个近缘种样品和花柳曲窄吉丁共37个样品的线粒体mtDNACOⅠ基因中一段504bp的序列进行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与其近缘种、外缘种间存在明显规律性差异;中国、美国、韩国等不同地理来源的光肩星天牛样品间存在一定的基因差异,并呈现出中国北方、中国南方、美国和韩国4个种群的特征,此研究结果不支持“美国的光肩星天牛是从中国传入的”的观点;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样品间的差异较小,并未达到种级分类水平,应归为同1个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基因 遗传差异
下载PDF
基于mtDNA COⅠ基因的十种长小蠹分子系统进化研究(鞘翅目:长小蠹科)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银竹 余道坚 +3 位作者 张润杰 徐浪 陈志粦 焦懿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7-463,共7页
全世界记录的长小蠹(鞘翅目:长小蠹科)有1500余种,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分子基因信息探讨长小蠹科昆虫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测定了中对长小蠹Euplatypus parallelus(Fabricius)、希氏长小蠹E.hintziSchaufuss、散对... 全世界记录的长小蠹(鞘翅目:长小蠹科)有1500余种,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分子基因信息探讨长小蠹科昆虫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测定了中对长小蠹Euplatypus parallelus(Fabricius)、希氏长小蠹E.hintziSchaufuss、散对长小蠹E.solutusSchedl、杯长小蠹Dinoplatypus cupulatus Chapuis、小杯长小蠹D.cupulatulusSchedl、芦苇黄截尾长小蠹D.calamusBlandford、五棘长小蠹Diapus quinquespinatusChapuis、锥长小蠹Treptoplatypus solidusWalk、栎长小蠹Platypus quercivorusMurayama和东亚长小蠹P.lewisiBlandford等长小蠹科5属10种mtDNA COⅠ基因部分序列(549bp);采用MEGA3.1分析了序列组成及遗传距离,应用PAUP4.0分别构建了长小蠹NJ,MP和ML等3种分子系统树,同时结合长小蠹的形态分类,探讨10种长小蠹及其所在属的系统进化。结果表明:长小蠹科昆虫在碱基使用频率上有很大的偏向性;长小蠹科与外群小蠹科松瘤小蠹Orthotomicus erosusWollaston之间的遗传距离(0.288~0.338)远大于科内种间距离(0~0.226);Diapus属分化最早,Euplatypus属独成一支,Treptohlatypus,Dinoplatypus和Platypus3属分化为一支。长小蠹科分子系统进化研究结果与Wood(1993)新修订的分类系统基本一致,说明长小蠹科的分类系统更趋于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小蠹科 MTDNA co 系统进化 遗传距离 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