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排放源的中国城市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蔡博峰 刘建国 +4 位作者 曾宪委 曹东 刘兰翠 周颖 张战胜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06-413,共8页
利用全国垃圾填埋场的点源数据,基于实际调研和实验室分析建立中国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填埋时间的排放因子矩阵,采用IPCC推荐的一级降解动力学(FOD)方法自下而上地核算了中国2107个垃圾填埋场在2007年的甲烷(CH_4)排放量。针对不... 利用全国垃圾填埋场的点源数据,基于实际调研和实验室分析建立中国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填埋时间的排放因子矩阵,采用IPCC推荐的一级降解动力学(FOD)方法自下而上地核算了中国2107个垃圾填埋场在2007年的甲烷(CH_4)排放量。针对不同区域和类型的填埋场,分别就城市垃圾组分、可降解有机碳、CH_4修正因子、CH_4氧化系数、填埋场CH_4收集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2007年填埋场CH_4排放量为118.61万t,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2005年填埋场排放量(220万t)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垃圾填埋场统计数据的差异,例如填埋场个数及垃圾填埋量。中国绝大部分填埋场CH_4年排放量在700t以下,超过1000t的有279个,超过1万t的仅10个。江苏省的CH_4排放量最高,达到9.87万t;西藏的排放量最小,仅为0.21万t。东部江苏、广东、浙江等省的整体排放量较高,西部地区西藏、宁夏、青海等地的排放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 ch4排放 点排放源
下载PDF
生活垃圾填埋场春夏季CH4释放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2
作者 邵立明 仲跻胜 +1 位作者 张后虎 何品晶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3-88,共6页
采用静态箱法监测了2个生活垃圾填埋场春、夏季及昼夜的CH4释放通量,并分析了影响CH4释放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填埋气体(LFG)主动收集对填埋场CH4释放的影响显著.在填埋龄相近的条件(4.0~4.5年)下,无LFG主动收集的填埋场春、夏季CH4的... 采用静态箱法监测了2个生活垃圾填埋场春、夏季及昼夜的CH4释放通量,并分析了影响CH4释放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填埋气体(LFG)主动收集对填埋场CH4释放的影响显著.在填埋龄相近的条件(4.0~4.5年)下,无LFG主动收集的填埋场春、夏季CH4的释放通量(以CH4计)平均值〔(541±1005)mg/(m2.h)〕比有LFG主动收集的填埋场提高4.4倍.在有LFG主动收集的填埋场内,填埋龄为1.0~1.5年的非渗滤液灌溉区的CH4释放通量均值〔(324±847)mg/(m2.h)〕为灌溉区的10.0倍左右.在有LFG主动收集的填埋场内,CH4释放通量与各环境因子间无显著相关;而在无LFG主动收集的填埋场内,CH4释放通量分别与覆土温度和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大气压强呈显著负相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H4释放通量与填埋场覆土中含水率,w(有机碳)和w(总氮)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 甲烷释放 填埋气体 覆土
下载PDF
中国污水处理厂甲烷排放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蔡博峰 高庆先 +2 位作者 李中华 吴静 王军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810-3816,共7页
基于实测排放因子矩阵和排放源(污水处理厂)层面的活动水平,较为彻底地自下而上核算了中国2012年所有污水处理厂的CH_4排放量.结果表明,中国污水处理厂总CH_4排放为52642t,其中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放39921t,占75.84%,工业污水处理厂排放127... 基于实测排放因子矩阵和排放源(污水处理厂)层面的活动水平,较为彻底地自下而上核算了中国2012年所有污水处理厂的CH_4排放量.结果表明,中国污水处理厂总CH_4排放为52642t,其中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放39921t,占75.84%,工业污水处理厂排放12721t,占24.16%.福建、江苏、浙江等省的CH4排放量最高,宁夏、青海、西藏等省的排放量最低生活污水处理厂的CH_4排放占主体,主要原因是全国生活污水处理厂去除的COD量远高于工业污水处理厂的去除量.全国仅福建和江苏两省的工业污水处理厂的CH4排放量超过了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排放量相比国家信息通报2005年排放结果,本研究的结果比其低庄要是由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的差异造成.中国99.93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年平均COD进口浓度都低于1000mg/L,85.94%的工业污水处理厂年平均COD进口浓度低于1000mg/L,导致厌氧工艺处理的COD量较少.中国污水处理厂去除掉的COD量仅是全国COD总去除量的小部分,而大多数(64.98%)的COD是在工业企业内部被去除掉的,而这部分废水的COD浓度较高,故企业内部的废水处理应该是污水处理部门主要的CH4排放源此外,还有相当于全国COD产生量三分之一的COD排入自然环境,这一环节的排放因子研究较为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水处理厂 工业污水处理厂 ch4排放
下载PDF
开放式空气CO_2增高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徐仲均 郑循华 +3 位作者 王跃思 韩圣慧 黄耀 朱建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1245-1248,共4页
在FACE(free aircarbondioxideenrichment)平台上 ,采用静态暗箱 气相色谱法观测研究了大气CO2 浓度增加对稻田CH4和N2 O排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 15 0和 2 5 0kgN·hm-2 两种氮肥水平下大气CO2 浓度增加 2 0 0 μmol·mol-1... 在FACE(free aircarbondioxideenrichment)平台上 ,采用静态暗箱 气相色谱法观测研究了大气CO2 浓度增加对稻田CH4和N2 O排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 15 0和 2 5 0kgN·hm-2 两种氮肥水平下大气CO2 浓度增加 2 0 0 μmol·mol-1均明显促进水稻生长 ,水稻生物量积累 .大气CO2 浓度增加对 15 0和 2 5 0kgN·hm-2 两种氮肥水平下稻田CH4排放均无显著影响 ,并简要分析了与现有文献报道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大气CO2 浓度增加也未导致 15 0和 2 5 0kgN·hm-2 两种氮肥水平下稻田N2 O排放的明显变化 ,与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 稻田 ch4排放 N2O排放
下载PDF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计军平 马晓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076-2082,共7页
利用结构分解分析(SDA)的加权平均分解法分析了4类增长因素对1992~2007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最终需求规模扩大是引起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投入产出结构的改变,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是减缓排放量的主要因... 利用结构分解分析(SDA)的加权平均分解法分析了4类增长因素对1992~2007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最终需求规模扩大是引起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投入产出结构的改变,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是减缓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最终需求结构改变对排放量变化的影响不明显.从部门角度看,建筑业和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是隐含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从变化趋势看,2002~2007年温室气体排放增幅明显高于其他时期,出口和固定资本形成的大幅增长是推动这一时期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投入产出分析 SDA加权平均分解法 排放增长因素分析 二氧化碳排放 甲烷排放 氧化亚氮排放
下载PDF
基于EIO-LCA模型的纯电动轿车温室气体减排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黄颖 计军平 马晓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47-953,共7页
纯电动轿车燃料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否低于汽油轿车的排放仍然存在争议.为评价纯电动轿车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率,此研究利用中国2007温室气体排放EIO-LCA模型分别核算了普通级纯电动轿车和汽油轿车燃料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纯电... 纯电动轿车燃料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否低于汽油轿车的排放仍然存在争议.为评价纯电动轿车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率,此研究利用中国2007温室气体排放EIO-LCA模型分别核算了普通级纯电动轿车和汽油轿车燃料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纯电动轿车燃料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24gCO2,e/km,汽油轿车相应的排放总量为265gCO2,e/km,纯电动轿车与汽油轿车相比,减排温室气体53%.模型计算结果还表明影响纯电动轿车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行业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因此,纯电动轿车温室气体减排应通过优化一次能源结构、提高电网综合效率等方法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O-LCA模型 燃料周期 油井到车轮 二氧化碳排放 甲烷排放 氧化亚氮排放
下载PDF
中国废水处理甲烷排放特征和减排潜力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马占云 冯鹏 +3 位作者 高庆先 卢延娜 刘俊蓉 李文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43-352,共10页
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排放源之一为废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CH_4排放。根据统计资料和IPCC提供的方法,选择适合中国的排放因子,分析了中国废水处理2005—2010年的CH_4排放特征和2000—2010年CH_4产生的各驱动因子。并且根... 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排放源之一为废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CH_4排放。根据统计资料和IPCC提供的方法,选择适合中国的排放因子,分析了中国废水处理2005—2010年的CH_4排放特征和2000—2010年CH_4产生的各驱动因子。并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预测和分析了中国废水处理CH_4排放趋势和排放潜力。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生活污水处理CH_4排放量为61.10万t,工业废水处理的CH_4排放量为162.37万t,造纸等八大行业CH_4排放量达到总CH_4排放量的92%以上,2005—2010年的CH_4排放量逐年增加;到2020年在减排情景下,生活污水处理CH_4排放量为101.36万t,减排潜力为7.63万t,比2010年排放量增加了66%工业废水处理CH_4排放量233.93万t,减排潜力为25.99万t,比2010年排放量增加了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 ch4排放 减排潜力
下载PDF
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河口湿地CH_4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布乃顺 杨骁 +6 位作者 郭昊 杨亚利 赵忆惠 马放 李博 方长明 闫卓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949-3958,共10页
为了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河口湿地CH_4排放的影响以及入侵至不同潮位对CH_4排放影响程度的差异及其可能机制,采用邻近互花米草与土著植物群落相配对的试验设计,在长江口东滩湿地的高潮滩和低潮滩各设置1条样线.结果表明,与土著植物相... 为了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河口湿地CH_4排放的影响以及入侵至不同潮位对CH_4排放影响程度的差异及其可能机制,采用邻近互花米草与土著植物群落相配对的试验设计,在长江口东滩湿地的高潮滩和低潮滩各设置1条样线.结果表明,与土著植物相比,互花米草入侵显著增加了长江河口湿地的植物生物量,显著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微生物碳和氮含量.高潮滩互花米草群落年均CH_4排放强度为(0.68±0.08)mg/(m^2·h),显著高于芦苇群落(0.21±0.01)mg/(m^2·h),低潮滩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群落年均CH_4排放速率分别为(8.31±0.50)和(3.93±0.18)mg/(m^2·h),前者显著高于后者.此外,高潮滩互花米草与芦苇群落之间年均CH_4排放强度的差异为(0.47±0.08)mg/(m^2·h),显著低于低潮滩互花米草与海三棱藨草群落之间年均CH_4排放强度的差异(4.37±0.48)mg/(m^2·h).上述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通过改善CH_4产生所需底物的质和量,增加土壤含水量和微生物的量,从而显著增加了长江河口湿地CH_4排放量.互花米草入侵至低潮滩增加的CH_4排放量是互花米草入侵至高潮滩的10倍左右,表明互花米草入侵至长江河口湿地对CH_4排放的影响程度可能会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互花米草入侵至更厌氧的土壤环境可能会对CH_4排放的影响程度更大.本研究可为准确估算互花米草入侵对中国海岸带湿地CH_4排放的影响程度,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海岸带湿地资源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ch4排放 互花米草 长江河口湿地
下载PDF
未来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谢飞 田文寿 +2 位作者 李建平 张健恺 商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55-567,共13页
利用一个耦合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WACCM3)研究了地表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地表甲烷的排放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50%(达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A1B排放情景中2050年的值),平流层水汽体积... 利用一个耦合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WACCM3)研究了地表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地表甲烷的排放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50%(达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A1B排放情景中2050年的值),平流层水汽体积分数将平均增加约0.8×10^(-6)。南半球平流层甲烷转化为水汽的效率比北半球高。在北半球平流层中,1 mol甲烷分子可以转化为约1.63 mol的水汽分子,而在南半球1 mol甲烷分子大概可以转化为约1.82 mol的水汽分子。甲烷排放增加50%将使全球中低纬度地区以及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臭氧柱总量增加1%—3%,使南半球高纬度地区臭氧柱总量增加近8%,而秋季(南半球春季)南极地区臭氧柱总量增加幅度可高达20%,南极臭氧的这种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甲烷增加造成的化学反馈所致。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甲烷增加引起的臭氧变化主要与甲烷氧化导致的水汽增加有关。研究还表明,未来甲烷排放增加对臭氧的恢复作用其实与溴化物排放的减少一样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排放 大气化学-气候模式 平流层水汽 平流层臭氧 南极臭氧洞
下载PDF
船用双燃料发动机关键技术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雷伟 甘少炜 周国强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6-89,98,共5页
为促进船用双燃料发动机的技术进步,基于目前市场上的主要机型及其特点,对船用双燃料发动机的天然气供给、稀薄燃烧、动态特性优化和甲烷排放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船用双燃料发动机 天然气供给 稀薄燃烧 动态特性 甲烷排放
下载PDF
中国垃圾填埋场2012年甲烷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蔡博峰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共4页
垃圾填埋场是全球重要的CH_4排放源。基于中国1955个垃圾填埋场基础数据和排放因子数据库,核算了中国2012年垃圾填埋场CH_4排放水平,同时分区域和分规模推荐了基于已填容量的计算模型。2012年中国垃圾填埋场的CH_4排放量为148.12万t,广... 垃圾填埋场是全球重要的CH_4排放源。基于中国1955个垃圾填埋场基础数据和排放因子数据库,核算了中国2012年垃圾填埋场CH_4排放水平,同时分区域和分规模推荐了基于已填容量的计算模型。2012年中国垃圾填埋场的CH_4排放量为148.12万t,广东排放量最高,西藏排放量最低。华东地区的垃圾填埋场CH_4排放在7个区域中占全国排放比例最高,达到33.00%,西北地区排放占比最低,为8.76%;大型填埋场(I类)CH_4排放占总排放比例达45.88%。中国垃圾填埋场CH_4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集聚性,北京-天津,上海-绍兴-宁波,广州-东莞-深圳-清远构成了中国垃圾填埋场CH_4排放的三大核心区域。垃圾填埋场单位已填容量的CH_4排放水平在0.86~1.83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ch4排放 特征研究
原文传递
Estimation of Methane Emissions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 Landfills in China Based on Point Emission Sources 被引量:7
12
作者 CAI Bo-Feng LIU Jian-Guo +5 位作者 GAO Qing-Xian NIE Xiao-Qin CAO Dong LIU Lan-Cui ZHOU Ying ZHANG Zhan-Sheng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2014年第2期81-91,共11页
The methane(CH4) emissions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MSW) landfills in China in 2007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database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emission factors matrix and point sources, by an IPCC recommended FOD(fir... The methane(CH4) emissions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MSW) landfills in China in 2007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database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emission factors matrix and point sources, by an IPCC recommended FOD(firstorder decay) model. The location, capacity and age of landfills constitut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emission factors matrix, which were obtained by laboratory analysis and in situ investigation. Key parameters such as waste composition,degradable organic carbon ratio, CH4 correction factor, oxidation factor and recovery rate, were carefully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se three dimensions. The point sources database consists of 2,107 MSW landfills in cities and towns of China in 2007.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4 emissions from MSW landfills were 1.186 Mt in 2007. Compared with the CH4 emissions of 2.20 Mt in 2005, the significant discrepancy mainly comes from statistical data of landfills, e.g., number of landfills and amount of waste disposed in landfills. CH4 emissions were lower than 700 t for most of the landfills, whereas there were 279 landfills with emissions larger than 1,000 t, and only 10 landfills with emissions larger than 10,000 t.Jiangsu province ranks the largest emitter with 98,700 t while Tibet is the smallest emitter with 2,100 t. In general,the emissions from eastern provinces, such as Jiangsu, Guangdong and Zhejiang, were larger than those from western provinces, such as Ningxia, Tibet and Qingh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NICIPAL solid WASTE LANDFILL ch4 emissions POINT emission SOURCES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优化施氮对淹水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薇 王圆媛 +3 位作者 刘超 伍翥嵘 李琪 胡正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66-1676,共11页
为探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合理管理氮肥以充分协调水稻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矛盾,实现低碳排放并保持水稻产量,本研究探讨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与氮肥减施40%对淹水稻田水稻生产及CH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 为探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合理管理氮肥以充分协调水稻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矛盾,实现低碳排放并保持水稻产量,本研究探讨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与氮肥减施40%对淹水稻田水稻生产及CH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利用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设置4个处理,即环境CO_(2)浓度+施氮250 kg·hm^(-2)(CK)、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施氮250 kg·hm^(-2)(C+)、环境CO_(2)浓度+施氮150 kg·hm^(-2)(N-)、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施氮150 kg·hm^(-2)(C+N-),分析了稻田CH4累积排放量(CAC)、水稻生物量及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C+处理使CAC/产量显著提高了16.93%,N-处理使CAC/产量显著降低了13.33%,C+N-处理使CAC/产量降低了7.89%,但不显著;N-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C+处理对CAC、CAC/产量、水稻生物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促进作用;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基于可溶性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及土壤脲酶活性的线性模型,可解释稻田CH4累积排放64%的变异。综上,在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氮肥减施可通过影响土壤碳、氮基质及土壤脲酶活性来调节稻田CH4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_(2)浓度升高 氮肥减施 ch4排放 水稻生产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CH_4排放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玉英 朱波 +2 位作者 胡春胜 王艳强 马秀梅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71-1276,共6页
紫色土稻作区是川中丘陵区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而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因其巨大的增产潜力而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广,为了解这一生态区域稻田强化栽培体系的碳过程,同时为中国紫色土地区稻田CH4排放总量提供数据依据,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原位... 紫色土稻作区是川中丘陵区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而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因其巨大的增产潜力而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广,为了解这一生态区域稻田强化栽培体系的碳过程,同时为中国紫色土地区稻田CH4排放总量提供数据依据,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原位观测水稻(Oryza Sativa Linnaeu)强化栽培体系CH4排放通量特征。结果表明:齐穗期和成熟期稻田CH4排放存在明显的日变化,曲线均为单峰单谷型;齐穗期的CH4排放速率明显高于成熟期;日变化峰值均出现在一天中温度较高的15:00,最低值均出现在在温度偏低的7:00—9:00。稻田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存在2个排放高峰,分别出现在生长最为旺盛的拔节孕穗期和收获前期。地下5cm温度和气温是影响CH4排放的重要因素。常规栽培、强化覆膜及强化无膜在水稻整个生长期内CH4排放总量分别为292.332,283.533和208.422kg·hm-2,强化栽培比常规栽培CH4排放总量减少了3.0%~28.7%,但增产效果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ch4排放 静态箱法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与施氮水平下稻田CH_4排放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郑土英 杨彩玲 +4 位作者 徐世宏 唐新莲 张玉 汪妮娜 江立庚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09-1513,共5页
【目的】探讨耕作方式和施氮肥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方法】设常耕、免耕两种耕作方式和施氮、不施氮两种施氮模式共4个处理,研究其CH4排放随水稻生长的动态变化和日变化的规律。【结果】各处理稻田CH4排放表现为双峰型模式,峰期分... 【目的】探讨耕作方式和施氮肥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方法】设常耕、免耕两种耕作方式和施氮、不施氮两种施氮模式共4个处理,研究其CH4排放随水稻生长的动态变化和日变化的规律。【结果】各处理稻田CH4排放表现为双峰型模式,峰期分别出现在分蘖期和抽穗期。水稻拔节前,免耕明显降低稻田CH4的排放通量。水稻拔节后,免耕稻田CH4排放通量高于常耕稻田。免耕水稻全生育期稻田CH4排放量比常耕减少32.35%。两种耕作方式下,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用氮肥提高稻田CH4排放通量2.73~3.26倍。常耕、免耕稻田CH4排放的日变化存在差异。免耕稻田CH4排放通量峰值出现较晚,低谷期出现较早,日变化幅度较小。【结论】免耕水稻全生育期稻田cH排放通量比常耕低,施用氮肥显著提高稻田CH4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耕作方式 施氮 ch4排放 动态变化
下载PDF
间隙灌溉和控释肥施用对稻田土壤产甲烷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纪洋 于海洋 +1 位作者 CONRAD Ralf 徐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32-1139,共8页
间隙灌溉和控释肥施用影响稻田CH_4的产生和排放,然而其微生物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采集稻季田间原位试验新鲜土样,采用核酸定量技术(qPCR)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研究间隙灌溉和控释肥施用对稻田土壤产甲烷微生... 间隙灌溉和控释肥施用影响稻田CH_4的产生和排放,然而其微生物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采集稻季田间原位试验新鲜土样,采用核酸定量技术(qPCR)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研究间隙灌溉和控释肥施用对稻田土壤产甲烷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季CH_4排放量与古菌、产甲烷菌(mcr A基因)和甲烷氧化菌(pmo A基因)数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细菌数量无显著相关性。间隙灌溉显著影响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数量的季节变化,其中烤田抑制产甲烷菌生长,而对甲烷氧化菌数量没有显著影响。与尿素相比,施用控释肥增加了稻田土壤细菌、古菌和产甲烷菌数量,降低了甲烷氧化菌数量。土壤古菌群落的优势T-RFs片段为184bp和391bp,其中184bp片段的相对丰度随着间隙灌溉的进行由45%~55%降低到23%~30%;而391bp片段则相反,其相对丰度由12%~18%增加到23%~26%。典型相关性分析(CCA)表明间隙灌溉显著影响土壤古菌群落结构(P<0.001),而控释肥施用对土壤古菌群落结构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灌溉 控释肥 ch4排放 产甲烷微生物 稻田
下载PDF
河滨修复湿地不同植物配置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建强 沙晨燕 +2 位作者 吴健 王卿 鄢忠纯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16-1423,共8页
为了探讨河滨修复湿地在不同条件下CH4的排放规律及降低CH4排放的调控途径,以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河滨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植物种类配置及植株密度进行人为调控,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H4排放通量.结果表明:1CH4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 为了探讨河滨修复湿地在不同条件下CH4的排放规律及降低CH4排放的调控途径,以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河滨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植物种类配置及植株密度进行人为调控,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H4排放通量.结果表明:1CH4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其中夏季最大,占全年CH4总排放量的50%以上;冬季最小,低于全年CH4总排放量的5%.2植物种植会明显增加CH4的排放,不同植物类型通过改变w(SOC)(SOC为土壤有机碳)、气体传输机制以及产CH4菌群落来改变湿地的CH4排放,4种供试植物中,通气组织较发达的芦苇和水葱湿地CH4排放通量分别为(1.98±0.78)和(1.41±0.58)mg/(m2·h),显著低于黄菖蒲的(6.77±1.92)mg/(m2·h).3提高植株密度可以通过增加输气通道和提高w(SOC)来促进湿地CH4排放,黄菖蒲植株密度为150株/m2时,CH4平均排放通量为(10.31±2.56)mg/(m2·h),比植株密度为56株/m2时高出近30%.因此,建议在新建和修复河滨湿地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种植芦苇和水葱等通气组织较发达的植物,并在满足湿地修复、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营造等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控制植株密度,以有效减少CH4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排放 河滨 修复湿地 植物配置 调控
下载PDF
广东省废弃物处理领域甲烷排放特征与管理现状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易熹 王霄 +2 位作者 许鸿伟 廖程浩 张永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2-591,共10页
为系统了解广东省废弃物处理领域甲烷(CH_(4))排放特征和管理现状,对2010—2020年广东固体废弃物、废水处理的CH_(4)排放量进行核算,并基于排放结果对广东CH_(4)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CH_(4)排放占广东废弃物处理温室... 为系统了解广东省废弃物处理领域甲烷(CH_(4))排放特征和管理现状,对2010—2020年广东固体废弃物、废水处理的CH_(4)排放量进行核算,并基于排放结果对广东CH_(4)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CH_(4)排放占广东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的七成以上,主要来自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CH_(4)排放。废弃物处理领域CH_(4)总排放增势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扭转,其中2020年广东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CH_(4)排放分别较2018和2010年减少排放约38.1万t和1.3万t,而废水处理CH_(4)排放总体仍然呈现上升趋势,广东废弃物处理甲烷排放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外,建议政府管理部门通过出台甲烷减排行动方案、完善废弃物处理甲烷减排管理机制、持续提升废弃物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水平等措施,助力我国和广东在“双碳”目标下不断深化甲烷减排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物处理 甲烷排放 排放管控政策 广东省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CH_4排放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柴雪思 郝庆菊 +2 位作者 黄哲 范志伟 江长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370-4379,共10页
为了探讨亚热带水库消落带CH_4的排放规律,选取三峡库区王家沟一典型消落带内5个高程(180、175、165、155及140 m)为研究对象,其中175、165和155 m位于消落带上,180 m高程为永不淹水的陆地,140 m高程为永久淹水对照区.采用静态暗箱、浮... 为了探讨亚热带水库消落带CH_4的排放规律,选取三峡库区王家沟一典型消落带内5个高程(180、175、165、155及140 m)为研究对象,其中175、165和155 m位于消落带上,180 m高程为永不淹水的陆地,140 m高程为永久淹水对照区.采用静态暗箱、浮箱/气相色谱法对各高程生态系统CH_4的排放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75 m和165 m高程在实验观测的第一年CH_4排放通量变化不明显,而155 m和140 m高程处表现为单峰型的夏季CH_4排放高峰;次年在三峡水库实现最高蓄水位175 m后,175 m高程在淹水期间CH_4排放呈现单峰态,之后表现为源汇交替的无规律排放,而165m、155 m以及140 m高程均大致呈现出冬季高CH_4排放的单峰态;在整个观测期间,180 m高程CH_4排放通量较为稳定,未出现明显峰值.另外,位于消落带上的175、165和155 m高程均表现为淹水期CH_4排放大于落干期.各高程处CH_4年累积排放量为140 m(99.58 kg·hm^(-2))>155 m(82.98 kg·hm^(-2))>165 m(65.38 kg·hm^(-2))>180 m(6.32 kg·hm^(-2))>175 m(4.27 kg·hm^(-2)),表明淹水时间越长的土壤,其环境更有利于CH_4的产生.相关性分析显示,陆地与消落带落干期的CH_4排放与土壤碳组分及pH无显著相关性,但CH_4排放通量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水-气界面上,140 m高程CH_4排放通量与水深有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表明土壤含水率是影响消落带落干期CH_4排放的关键因子之一,而水-气界面上CH_4的排放则受到淹水深度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ch4排放 季节变化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稻田土壤CH_(4)排放及其关联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对磺胺二甲嘧啶和铜污染的响应
20
作者 程粟裕 朱长俊 +3 位作者 李昕钰 董宁 周金蓉 蒋静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246-2256,共11页
为了研究畜禽粪便中磺胺类兽用抗生素磺胺二甲嘧啶(Sulfamethazine,SMZ)和典型重金属铜(Copper,Cu)复合污染对稻田土壤CH_(4)排放及其微生物相关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以猪粪为肥源,设置无污染、低、中、高4种SMZ和Cu不同污染水平的浓度,... 为了研究畜禽粪便中磺胺类兽用抗生素磺胺二甲嘧啶(Sulfamethazine,SMZ)和典型重金属铜(Copper,Cu)复合污染对稻田土壤CH_(4)排放及其微生物相关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以猪粪为肥源,设置无污染、低、中、高4种SMZ和Cu不同污染水平的浓度,SMZ分别为0、0.1、1、5 mg·kg^(-1),Cu分别为0、100、500、1500 mg·kg^(-1),两两组合共计16个处理,通过长时间室内模拟淹水培养实验,定期测定CH4排放速率和相关土壤功能基因丰度,以期探索SMZ和Cu单一及复合污染影响CH4排放和相关功能基因丰度的浓度效应及影响时长。结果表明:培养前期(0~12 d),不同浓度的SMZ和Cu未显著影响CH4排放速率(P>0.05);培养中后期(13~71 d),单一低浓度SMZ(0.1 mg·kg^(-1))处理对CH4排放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SMZ(≥1 mg·kg^(-1))则反之,单一Cu污染及与不同浓度的SMZ复合污染处理均显著降低了CH4排放速率(P<0.05)。与对照(SMZ和Cu零添加)相比,除单一低浓度SMZ(0.1 mg·kg^(-1))处理的CH4累积排放量增加了19.7%外,其他处理均显著降低了CH4排放,尤其Cu和SMZ(≥1 mg·kg^(-1))复合污染处理显著降低了约77%(P<0.05)。SMZ单一污染对16S rRNA-CH4、mcrA和pmoA的基因丰度均有明显的浓度效应和输入时间效应,Cu单一污染则未有明显的浓度和时间效应,两者复合污染的联合作用比较复杂,主要取决于两污染物的起始浓度及SMZ输入土壤的时间。无论SMZ和Cu单一还是复合污染,中高浓度在培养的后期对三大基因丰度的影响均以降低为主,且pmoA基因丰度对Cu和SMZ单一及复合污染响应更敏感。研究表明,SMZ和Cu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稻田土壤CH4排放及相关微生物基因丰度,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但规模化养殖业畜禽粪便还田后导致抗生素和重金属高残留的环境风险仍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Cu) 磺胺二甲嘧啶(SMZ) 猪粪 稻田土壤 ch_(4)排放 功能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