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弓形虫病病原的实验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潭清 宋勤叶 +2 位作者 杨润德 高轩 刘兰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6期15909-15911,共3页
综述了诊断弓形虫病的方法,包括血清学试验、核酸检测(如PCR)、组织学检测寄生虫和/或其抗原(如免疫过氧化酶染色)或组织分离。其他较少使用的方法包括细胞培养、动物接种、弓形虫皮肤试验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论述了细胞培... 综述了诊断弓形虫病的方法,包括血清学试验、核酸检测(如PCR)、组织学检测寄生虫和/或其抗原(如免疫过氧化酶染色)或组织分离。其他较少使用的方法包括细胞培养、动物接种、弓形虫皮肤试验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论述了细胞培养、动物接种、血清学方法和核酸检测方法检测弓形虫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弓形虫病 细胞培养 动物接种 血清学试验 核酸检测
下载PDF
骨康对体外培养人成骨细胞OPG及RANKL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郭帮富 罗江 +1 位作者 邵敏 刘庆思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2-396,487,共6页
【目的】观察中药骨康含药血清对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成骨细胞细胞因子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取6月龄体质量2.5~3.0 kg的新西兰大耳白兔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2组(中药骨康组... 【目的】观察中药骨康含药血清对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成骨细胞细胞因子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取6月龄体质量2.5~3.0 kg的新西兰大耳白兔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2组(中药骨康组、空白对照组),每组2只;分别灌服骨康煎剂4.2 g.kg-1.d-1,以及等容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共7 d,最后1次灌胃2 h后所有动物进行心脏采血,收集血清备用。分离并传代培养肾阳虚骨质疏松症患者成骨细胞,取第2代,制成2×105/mL的细胞悬液。实验组分别加入低、中、高不同浓度(体积分数5%、10%、20%)的骨康含药血清进行干预,空白对照组仅加培养液,继续培养。48 h后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总RNA,然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OPG、RANKL mRNA的表达。【结果】骨康低、中、高浓度组OPG mRNA表达量显著上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骨康中浓度组与骨康低浓度组、骨康高浓度组与骨康中浓度组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康含药血清以体积分数5%、10%、20%浓度递增时,RANKL mRNA的表达量显著下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康中浓度组与骨康低浓度组、骨康高浓度组与骨康低浓度组组间RANKL 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康可以上调肾阳虚骨质疏松症患者体外培养成骨细胞OPG mRNA的表达,下调RANKL 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康/药理学 骨质疏松/中药疗法 成骨细胞/病理学 细胞培养 基因表达调控
原文传递
黄芩苷对巨噬细胞产生抵抗素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邝枣园 孙砚辉 +4 位作者 孙冬梅 马嫚 万幸 李明 李岩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9-701,706,共4页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产生抵抗素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取生长良好的细胞进行接种。模型组加入LPS(终浓度为0.1μg/mL或5μg/mL)或重组抵抗素(终浓度为10...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产生抵抗素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取生长良好的细胞进行接种。模型组加入LPS(终浓度为0.1μg/mL或5μg/mL)或重组抵抗素(终浓度为100 ng/mL);中药组加入不同浓度黄芩苷(终浓度为50、100μmol/L),预处理1 h,后加入LPS或抵抗素。24 h后吸取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IL-1β和抵抗素浓度,提取细胞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抵抗素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LPS组促进了巨噬细胞分泌抵抗素,抵抗素mRNA表达上调,LPS和重组抵抗素均促进了巨噬细胞产生IL-1β(P<0.05或P<0.01)。黄芩苷高、低剂量组均可显著抑制IL-1β和抵抗素的浓度,且抑制抵抗素mRNA表达(P<0.05或P<0.01)。【结论】黄芩苷可明显降低促炎因子产生的炎症反应,这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药理学 巨噬细胞 抵抗素 白细胞介素-1Β 细胞培养 基因表达调控
原文传递
龟板提取物调控毛囊干细胞Wnt/BMP信号通路促进大鼠压疮修复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春 田瑞敏 +1 位作者 李瑜 钟淑贤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87-93,共7页
【目的】基于毛囊干细胞(hair follicle stem cells,HFSCs)Wnt/BMP信号通路,观察龟板提取物(CPTE)对大鼠压疮皮肤的修复效果。【方法】(1)体内实验: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溶剂对照组、CPTE高浓度组、CPTE低浓度组,每组10只... 【目的】基于毛囊干细胞(hair follicle stem cells,HFSCs)Wnt/BMP信号通路,观察龟板提取物(CPTE)对大鼠压疮皮肤的修复效果。【方法】(1)体内实验: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溶剂对照组、CPTE高浓度组、CPTE低浓度组,每组10只。复制SD大鼠压疮模型。测算创面愈合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压疮病理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大鼠创面皮肤组织中β-catenin、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的表达。(2)体外实验:分离培养SD乳鼠HFSCs,采用免疫荧光鉴定细胞表面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5(CK15)的表达,采用CCK-8法观察CPTE对HFSCs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观察CPTE对HFSCs中β-catenin、BMP4表达的影响。【结果】CPTE 2组大鼠压疮愈合情况优于其他2组。培养的HFSCs细胞表面CK15呈阳性表达;3、10、30μg·mL-1CPTE对HFSCs有促增殖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PTE 3、10μg·mL-1组HFSCs中β-catenin蛋白表达上升,BMP4蛋白表达下降(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CPTE可能通过调控HFSCs中Wnt/BMP通路促进SD大鼠压疮创面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板提取物(CPTE) 压疮 毛囊干细胞(HFSCs)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BMP信号通路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细胞培养
原文传递
Response of porcine hepatocytes in primary culture to plasma from severe viral hepatitis patients 被引量:6
5
作者 Yong-Bo Cheng Ying-Jie Wang Shi-Chang Zhang Jun Liu Zhi Chen Jia-Jia L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8期7585-7590,共6页
AIM: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plasma from patients with severe viral hepatitis (SVHP) on the growth and metabolism of porcine hepatocytes and the clinical efficiency of bioartificial liver device.METHODS: Hepatoc... AIM: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plasma from patients with severe viral hepatitis (SVHP) on the growth and metabolism of porcine hepatocytes and the clinical efficiency of bioartificial liver device.METHODS: Hepatocytes were isolated from male porcines by collagenase perfusion. The synthesis of DNA and total protein, leakages of AST and LDH, changes in glutathione (GSH), catalase and morphology of porcine hepatocytes exposed to SVHP were investigated to indicate the effect of plasma from patients with severe hepatitis on the growth, injury, detoxification, and morphology of porcine hepatocytes.RESULTS: The synthesis of DNA and protein was inhibited in the medium containing 100% SVHP compared to the controls. The leakages of LDH and AST increased in porcine hepatocytes following exposure to 100% SVHP for 5 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100% SVHP and 10% newborn calf serum (NCS) was significant in t-test (LDH: t = 24.552, P = 0.001; AST: t = 4.169, P = 0.014). After exposure to SVHP for 24 h, alterations in GSH status were significant (F = 2.746, P〈0.05) between porcine hepatocytes in 100% SVHP and 10% NCS, but no alteration occurred in the culture medium after 48 h (F = 4.378, ,P〈0.05). A similar profile was observed in catalase activity. Many round vacuoles were observed in porcine hepatocytes cultured in SVHR The membranes of these cells became indistinct and almost all the cells died on d 5.CONCLUSION: Plasma from patients with severe hepatitis inhibits the growth, injures membrane, disturbs GSH homeostasis and induces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porcine hepatocytes, It is suggested that SVHP should be pretreated to reduce the toxin load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porcine hepatocytes in extracorporeal liver-support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artificial liver Porcine hepatocytes cellculture Plasma toxicity
下载PDF
杜仲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峰 周平生 +2 位作者 余兆仲 万小明 褚小刚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1-414,488,489,共6页
【目的】探讨杜仲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取10日龄SD大鼠胫骨、股骨的骨髓,过滤离心后将所得BMSCs进行体外单层培养、扩增,采用DMEM培养基,37℃、体积分数5%CO2条件培养。在细胞达到80%~90%融合时,使用... 【目的】探讨杜仲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取10日龄SD大鼠胫骨、股骨的骨髓,过滤离心后将所得BMSCs进行体外单层培养、扩增,采用DMEM培养基,37℃、体积分数5%CO2条件培养。在细胞达到80%~90%融合时,使用2.5 g/L胰酶消化传代。将传代细胞分别置于空白血清培养液(对照组)、杜仲水提取物含药血清及杜仲醇提取物含药血清培养液进行培养,观察细胞在3种条件下的形态、贴壁生长、增殖、集落等情况,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绘制生长曲线,比较3种培养条件下达到100%融合的时间。【结果】杜仲水提取物组、杜仲醇提取物组对大鼠BMSCs增殖的影响显著高于空白血清对照组(P<0.05),且杜仲醇提取物组作用优于杜仲水提取物组(P<0.05)。【结论】杜仲对大鼠BMSCs增殖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药理学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病理学 细胞培养 细胞增殖 大鼠
原文传递
Micro RNA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被引量:5
7
作者 Glenn S Gerhard Johanna K DiStefano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CAS 2015年第2期226-234,共9页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or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 refers to a group of disorders that arise from the accrual of fat in hepatocytes. Although various factor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or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 refers to a group of disorders that arise from the accrual of fat in hepatocytes. Although various factor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FLD, including genetic predisposition and environmental exposures, little is known aboutthe underlying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Research efforts are ongoing to identify biological targets and signaling pathways that mediate NAFLD. Emerging evidence has implicated a role for micro RNAs(mi RNAs), short single-stranded molecules that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either transcriptionally, through targeting of promoter regions, or post-transcriptionally, by blocking translation or promoting cleavage of specific target m RNAs. Several mi RNA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NAFLD, although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y underlying their role is still emerging. The goal of this review is to present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of mi RNA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FLD across a range of in vitro and in vivo models, including mi RNAs that contribute to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related to fatty liver in humans. Much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specific targets of mi RNAs in cells, nor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NAFLD and related outcomes. More recently, the 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mi RNA signatures in serum may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improved methods for diagnosis and clinical monitoring of disease prog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cellculture MOUSE Human
下载PDF
酵母葡聚糖衍生物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白楠 谷珉 +1 位作者 张文兵 麦康森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42-650,共9页
酵母葡聚糖是水产养殖中使用最广泛的免疫增强剂之一,但其不溶解性不利于其免疫增强作用的发挥。为了增加酵母葡聚糖的溶解性,研究共制备了8种酵母葡聚糖衍生物,即4种不同取代度的羧甲基葡聚糖和磺乙基葡聚糖。将葡聚糖和其8种衍生物分... 酵母葡聚糖是水产养殖中使用最广泛的免疫增强剂之一,但其不溶解性不利于其免疫增强作用的发挥。为了增加酵母葡聚糖的溶解性,研究共制备了8种酵母葡聚糖衍生物,即4种不同取代度的羧甲基葡聚糖和磺乙基葡聚糖。将葡聚糖和其8种衍生物分别按照5、25和100μg/mL的浓度分别添加到原代培养凡纳滨对虾血细胞的培养液中。以空白血细胞作为对照。孵育6h、12h和24h后分别取样,测定血细胞的酚氧化酶和呼吸暴发活力。结果表明,在6h时,所有葡聚糖衍生物处理组的酚氧化酶活力均显著高于相同浓度下的未衍生葡聚糖处理组(P<0.05)。而25μg/mL酵母葡聚糖衍生物处理组的呼吸暴发活力显著高于同浓度未经衍生葡聚糖处理组(P<0.05)。在12h时,所有酵母葡聚糖衍生物处理组的酚氧化酶和呼吸暴发活力均显著高于未衍生葡聚糖处理组(P<0.05)。在6h和12h时,同浓度各葡聚糖衍生物处理组的血细胞酚氧化酶和呼吸暴发活力并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羧甲基葡聚糖和磺乙基葡聚糖均比未衍生葡聚糖具有更强的免疫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免疫促进作用在两种衍生物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另一方面,酵母葡聚糖衍生物的免疫促进作用与其使用浓度有关,而与其取代度没有明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聚糖衍生物 羧甲基葡聚糖 磺乙基葡聚糖 凡纳滨对虾 细胞培养
下载PDF
永生化人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系体外矿化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捍国 肖明振 +2 位作者 赵守亮 郝建军 郝玉庆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612-614,共3页
目的 :探讨永生化人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系hTERT -hOd -l的体外矿化特征。方法 :在矿化液连续培养细胞 5周 ,采用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进行组织学观察以及VonKossa染色。结果 :细胞在矿化液中生长良好 ,形成细胞结节 ,分泌细胞外基质 ,... 目的 :探讨永生化人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系hTERT -hOd -l的体外矿化特征。方法 :在矿化液连续培养细胞 5周 ,采用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进行组织学观察以及VonKossa染色。结果 :细胞在矿化液中生长良好 ,形成细胞结节 ,分泌细胞外基质 ,其中有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和针状晶体沉积。VonKossa染色显示细胞结节已发生矿化。结论 :hTERT -hOd -l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具有矿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 细胞系 成牙本质细胞 细胞培养
下载PDF
软骨细胞上清液诱导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微团培养成软骨 被引量:4
10
作者 邵博 龚忠诚 +7 位作者 刘慧 凌彬 克热木 尹小朋 胡露露 王冰 宁晓婷 林兆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00-105,共6页
背景: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有望成为软骨组织工程中治疗软骨缺损的种子细胞,在其向软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合适的生长因子起了重要作用。目的:利用富含生长因子的软骨细胞上清液诱导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 背景: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有望成为软骨组织工程中治疗软骨缺损的种子细胞,在其向软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合适的生长因子起了重要作用。目的:利用富含生长因子的软骨细胞上清液诱导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并对其鉴定。方法:采用消化法分别获得SD大鼠滑膜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收集软骨细胞上清液离心、过滤冻存备用。培养滑膜间充质干细胞至第3代后离心成微团,并用软骨细胞上清液进行成软骨诱导分化,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检测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滑膜间充质干细胞使用软骨细胞上清液成软骨诱导21 d后,微团可见似软骨样组织。免疫组化法进行Ⅱ型胶原鉴定,基质能被Ⅱ型胶原染色,细胞染色呈现棕黄色。RT-PCR结果显示诱导后的微团表达软骨特异性基因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证实软骨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以诱导大鼠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方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诱导 滑膜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形成 软骨细胞 可溶性因子 生长因子 种子细胞 三维培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核受体相关因子1基因过表达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被引量:3
11
作者 谭雪锋 田美玲 +4 位作者 金国华 秦建兵 朱蕙霞 张蕾 李浩明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9-163,共5页
目的探讨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1)基因对大鼠中脑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方法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EGFP-N1-Nurr1真核表达载体,用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转染第3代NSCs,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免疫印迹法... 目的探讨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1)基因对大鼠中脑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方法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EGFP-N1-Nurr1真核表达载体,用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转染第3代NSCs,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免疫印迹法检测基因表达效果;并对转染后的NSCs进行体外分化培养3周,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结果电穿孔法转染NSCs48h后转染效率达35%,1周后免疫印迹法检测到Nurr1蛋白高表达,约为对照组的5倍;Nurr1基因转染的NSCs分化为TH阳性神经元的比率为15.45%,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AP-2阳性神经元数量与对照组相似。结论 Nurr1基因过表达可以诱导NSCs向TH阳性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受体相关因子1 神经干细胞 多巴胺能神经元 分化 细胞培养 大鼠
下载PDF
Caco-2细胞不同接种密度的模型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贾晓燕 赵秀丽 魏敏吉 《中国医药导刊》 2010年第2期289-290,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的细胞接种量在不同时间对细胞模型评价指标的影响。方法:细胞采用的Transwell板接种培养21天并采用TEER(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测定和酚红透过率来评价细胞模型完整性和通透性,考察不同细胞接种量在不... 目的:观察不同的细胞接种量在不同时间对细胞模型评价指标的影响。方法:细胞采用的Transwell板接种培养21天并采用TEER(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测定和酚红透过率来评价细胞模型完整性和通透性,考察不同细胞接种量在不同时间对细胞单层完整性的影响。结果:不同细胞接种量在生长第16天酚红透过率均明显降低,21天透过率均小于0.5%,TEER在21天达到>300Ω/cm^2。结论:建立的细胞模型完整性,通透性符合药物吸收转运试验要求,培养条件应随细胞状态和接种密度做出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o2 细胞培养 跨膜电阻 酚红
下载PDF
HL60细胞冻存复苏生物学特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侯毅鞠 袁忠海 +2 位作者 田晶 郭素红 李艳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冻存复苏条件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优化培养方法与条件。方法对比不同浓度DMSO冻存条件、不同复苏方法对复苏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确定培养液血清最佳浓度。结果采用5%DMSO冻存防护效果好于其他组,... 目的探讨不同冻存复苏条件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优化培养方法与条件。方法对比不同浓度DMSO冻存条件、不同复苏方法对复苏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确定培养液血清最佳浓度。结果采用5%DMSO冻存防护效果好于其他组,改良后细胞的复苏存活率明显高于传统复苏方法。结论以5%DMSO作为HL60细胞冻存保护剂并采用改良复苏方法,可使细胞保持最佳生物学特性,12%血清为HL60细胞常规培养的最适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 细胞冻存复苏 HL60
下载PDF
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代男 段好冉 +2 位作者 魏玉峰 葛研 龚世平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33-741,共9页
红耳龟(Trachemysscriptaelegans)是世界上最危险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该种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目前尚未见有关红耳龟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索和建立快速稳定的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体系,为进一步从细胞层面研... 红耳龟(Trachemysscriptaelegans)是世界上最危险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该种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目前尚未见有关红耳龟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索和建立快速稳定的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体系,为进一步从细胞层面研究红耳龟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机制提供材料和方法支撑。本研究取发育至13或14期的红耳龟胚胎,采用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获得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在体外进行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分别绘制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在不同温度、接种浓度和血清浓度下的生长曲线;采用反转录PCR对培养的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进行分子水平的鉴定;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对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进行基因转染。结果表明:1)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呈典型的梭形、不规则星形或多边形,达到一定密度时呈多层生长,排列紊乱,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体积增大,梭形细胞有拉长趋势,细胞可至少传至15代;2)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在30~34℃条件下的生长状态良好,其生长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高;其接种密度不宜低于1.25×104个/cm^2;其最佳血清浓度为10%;3)反转录PCR检测到成纤维细胞标记基因vim和acta2在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中表达;4)脂质体转染法可以介导外源绿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进入到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内表达,转染效率约为30%。本研究成功地在体外分离培养了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该细胞系可应用于外源基因转染和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耳龟 胚胎成纤维细胞 原代培养 细胞培养
原文传递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无需红细胞裂解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国军 王亚莉 +1 位作者 方凤 刘厚奇 《中国综合临床》 2012年第4期344-346,共3页
目的观察红细胞裂解液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增殖特性的影响。方法将22份骨髓随机分为两组:(1)碎红组11份,即骨髓样本在处理过程中给予Tris-NH。C1红细胞裂解剂;(2)未碎红组11份,即骨髓样本处理过程中... 目的观察红细胞裂解液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增殖特性的影响。方法将22份骨髓随机分为两组:(1)碎红组11份,即骨髓样本在处理过程中给予Tris-NH。C1红细胞裂解剂;(2)未碎红组11份,即骨髓样本处理过程中未加红细胞裂解剂。观察两组细胞生长情况,第1、2、3代细胞达到传代的时间和细胞扩增达到107数量的时间。结果(1)碎红组与未碎红组在P1传代时间分别为(9.3±4.9)d和(7.2-4-1.0)d、P2传代时间(14.4±4.7)d和(14.5±3.5)d、P3传代时间(18.5±5.0)d和(20.1±4.4)d,两组在传代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9、0.06、0.80,P均〉0.05);(2)碎红组与未碎红组在细胞培养达到10’数量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5±7.9)、(22.1±7.3)d,t=0.80,P〉0.05]。结论添加与不添加Tris-NH4C1红细胞裂解剂对h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和细胞增殖速度方面分析均无影响。故hMSCs体外分离培养可省略红细胞裂解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红细胞裂解液 分离 培养 增殖
原文传递
离体消化法分离原代肝星状细胞 被引量:2
16
作者 樊文梅 刘德忠 +2 位作者 肖漓 马锡慧 石炳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3期3244-3247,共4页
目的:改进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方法,提高肝星状细胞分离的纯度和活力.方法:本研究主要依据Weiskirchen的方法并加以改进,灌注后即将肝脏从原位分离,随之使用0.25%的链霉蛋白酶E和0.025%的胶原酶Ⅳ消化,经DNA酶Ⅰ分散,筛网过滤、离心,... 目的:改进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方法,提高肝星状细胞分离的纯度和活力.方法:本研究主要依据Weiskirchen的方法并加以改进,灌注后即将肝脏从原位分离,随之使用0.25%的链霉蛋白酶E和0.025%的胶原酶Ⅳ消化,经DNA酶Ⅰ分散,筛网过滤、离心,将细胞沉淀用18%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获取肝星状细胞.台盼蓝染色鉴定细胞活率,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肝星状细胞纯度.结果:本方法所建立的离体消化分离肝星状细胞方法,每只大鼠肝约获取2.7×107个肝星状细胞,活率、纯度分别为99%、90%.该方法可有效减少细胞污染、提高细胞活力,值得广泛应用.结论:本文所建立的大鼠离体消化法分离肝星状细胞,方法简单可行,较大程度避免了细胞污染,提高了细胞的存活率和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星状细胞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
下载PDF
摇床T25细胞培养瓶流体力学与传质特性研究
17
作者 刘宏斐 李雪良 +3 位作者 钱钧弢 刘金 堵国成 陈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46-1556,共11页
细胞培养技术是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柱,以实现微小体积内的高密度、高通量细胞培养为目的,系统地研究了常用于单层静态培养的T25方瓶置于翘板摇床上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流体力学特性和传质性能。结果表明,振荡可以显著提高方瓶的传质速率并... 细胞培养技术是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柱,以实现微小体积内的高密度、高通量细胞培养为目的,系统地研究了常用于单层静态培养的T25方瓶置于翘板摇床上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流体力学特性和传质性能。结果表明,振荡可以显著提高方瓶的传质速率并降低混合时间,使高密度培养成为可能,但瓶盖上的空气滤膜在高转速时成为传质速率的限制因素;培养瓶对称轴与摇床旋转轴平行时,其相对位置对混合和传质无明显影响,但当二者成45°角时,相同转速下混合时间显著缩短;使用自定义函数实现了基于动态网格的CFD模拟,对不同转速下方瓶内剪切应力和能量耗散在时间与空间上分布进行了分析,为基于T25培养瓶开发一次性高通量微型反应器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25方瓶 细胞培养 混合 传质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Disruption of colonic barrier function and induction of mediator release by strains of Campylobacter jejuni that invade epithelial cells 被引量:1
18
作者 Johannes Beltinger Jo del Buono +4 位作者 Maeve M Skelly John Thornley Robin C Spiller William A Stack Christopher J Hawkey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8期7345-7352,共8页
AIM: To study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Campylobacter jejuni (C. jejuni) causes inflammation and diarrhea. In particular, direct interactions with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and effects on barrier function are poorly u... AIM: To study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Campylobacter jejuni (C. jejuni) causes inflammation and diarrhea. In particular, direct interactions with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and effects on barrier function are poorly under- stood. METHODS: To model the initial pathogenic effects of C. jejuni on intestinal epithelium, polarized human colonic HCA-7 monolayers were grown on permeabilized filters and infected apically with clinical isolates of C. jejuni. Integrity of the monolayer was monitored by changes in monolayer resistance, release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mannitol fluxes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Invasion of HCA-7 cells was assessed by a modified gentamicin protection assay, translocation by counting colony forming units in the basal chamber, stimulation of mediator release by immunoassays and secretory responses in monolayers stimulated by bradykinin in an Ussing chamber. RESULTS: All strains translocated across monolayers but only a minority invaded HCA-7 cells. Strains that invaded HCA-7 cells destroyed monolayer resistance over 6 h, accompanied by increased release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a four-fold increase in permeability to [3H] mannitol, and ultrastructural disruption of tight junctions, with rounding and lifting of cells off the filter membrane. Synthesis of interleukin (IL)-8 and prostaglandin E2 was increased with strains that invaded the monolayer but not with those that did not. CONCLUSION: These data demonstrate two distinct effects of C. jejuni on colonic epithelial cells and provide an informative model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initial host cell responses to C. jeju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pylobacter jejuni Cell invasion cellculture Chloride secretion Colonocyte HCA-7 cells Membrane permeability MONOLAYER Mucosal barrier Ussing chamber
下载PDF
胶质瘤细胞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传友 高宜录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第7期25-27,共3页
目的观察胶质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神经干细胞是否有诱导迁移的作用。方法①从新生1~2dSD大鼠脑皮层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进行神经干细胞及其增殖能力鉴定。②胶质瘤细胞与神经干细胞限定区域联合培养,观察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及其形... 目的观察胶质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神经干细胞是否有诱导迁移的作用。方法①从新生1~2dSD大鼠脑皮层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进行神经干细胞及其增殖能力鉴定。②胶质瘤细胞与神经干细胞限定区域联合培养,观察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及其形态学变化。结果①所获得神经细胞球Nestin染色阳性,传代神经细胞球抗BrdU染色阳性。②可观察到神经干细胞球周围长出细胞突起,在靠近胶质瘤细胞的一侧,细胞突起的密度及长度均大于其他方向上的突起并且可见部分干细胞向胶质瘤细胞方向的移动。结论胶质瘤细胞在体外对神经干细胞有诱导迁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胶质瘤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迁移
下载PDF
角膜内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及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祁冰 侯光辉 +2 位作者 季青山 崔裕波 吴静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81-885,共5页
背景角膜盲是中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组织工程移植膜的构建将为角膜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而选择和培养理想的种子细胞是工程化角膜的基础。目的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角膜内皮细胞(CECs)... 背景角膜盲是中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组织工程移植膜的构建将为角膜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而选择和培养理想的种子细胞是工程化角膜的基础。目的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角膜内皮细胞(CECs)并进行常规培养,观察并鉴定细胞体外生长的生物学特性,为实验研究和工程化角膜的构建提供种子细胞。方法3月龄新西兰白兔12只,摘除新鲜眼球,光学显微镜下将兔角膜带有内皮细胞的后弹力层面完整分离,胰蛋白酶消化、纯化后得到CECs,进行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锥虫蓝染色法计算培养细胞的存活率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CM—Dil染色法进行细胞标记传代;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抗体的表达,对细胞进行细胞表型鉴定;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表面结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质紧密连接蛋白1(ZO-1)的表达。结果揭取带有内皮细胞的后弹力层联合酶消化法可快速获得大量纯化的CECs,且快速贴壁生长并增生,体外培养5~7d即融合形成单层,呈铺路石样排列,培养细胞的存活率为95%;CM—Dil染色显示培养的CECs呈现红色环状的荧光颗粒,标记率达90%以上,连续传代后仍显示红色荧光。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显示培养细胞呈多角形,核圆,细胞质中NSE呈棕黄色染色。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细胞间足突相互连接,细胞体积大而扁平;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间ZO-1呈绿色荧光。结论通过完整分离角膜后弹力层联合胰蛋白酶消化法可体外培养、纯化和传代兔CECs,传2~3代的细胞具有CECs的生物学特性,有望为组织工程化角膜内皮移植膜的构建提供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细胞 后弹力层撕除联合酶消化 细胞培养 细胞标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