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persive 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an effective tool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ynthetic cannabinoids in oral fluid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被引量:4
1
作者 Pierpaolo Tomai Alessandra Gentili +3 位作者 Roberta Curini Rossella Gottardo Franco Tagliaro Salvatore Fanali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3期292-298,共7页
In the present work,dispersive 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DLLME)was used to extract six synthetic cannabinoids(JWH-018,JWH-019,JWH-073,JWH-200,or WIN 55,225,JWH-250,and AM-694)from oral fluids.A rapid baseline sepa... In the present work,dispersive 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DLLME)was used to extract six synthetic cannabinoids(JWH-018,JWH-019,JWH-073,JWH-200,or WIN 55,225,JWH-250,and AM-694)from oral fluids.A rapid baseline separation of the analytes was achieved on a bidentate octadecyl silica hydride phase(Cogent Bidentate C18;4.6 mm×250 mm,4μm)maintained at 37℃,by eluting in isocratic conditions(water:acetonitrile(25:75,V/V)).Detec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positiv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tandem mass spectrometry.The parameters affecting DLLME(pH and ionic strength of the aqueous phase,type and volume of the extractant and dispersive solvent,vortex and centrifugation time)were optimized for maximizing yields.In particular,using 0.5 mL of oral fluid,acetonitrile(1 mL),was identified as the best option,both as a solvent to precipitate proteins and as a dispersing solvent in the DLLME procedure.To select an extraction solvent,a low transition temperature mixture(LTTM;composed of sesamol and chlorine chloride with a molar ratio of 1:3)and dichloromethane were compared;the latter(100μL)was proved to be a better extractant,with recoveries ranging from 73%to 101%by vortexing for 2 min.The method was validated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 of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bioanalytical methods:intra-day and inter-day precisions ranged between 4%and 18%depending on the spike level and analyte;limits of detection spanned from 2 to 18 ng/mL;matrixmatched calibration curv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s greater than 0.9914.Finally,the extraction procedure was compared with previous methods and with innovative techniques,presenting superior reliability,rapidity,simplicity,inexpensiveness,and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extraction techniques Dispersive 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 Illicit drugs Synthetic cannabinoids Silica c-based column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Single Domain Antibody Against Ebola Virus 被引量:2
2
作者 Rui Wang Haiwei Zhang +3 位作者 Cheng Peng Jian Shi Huajun Zhang Rui Gong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600-1610,共11页
Ebola virus(EBOV) belongs to the Filoviridae family and causes severe illnesses such as hemorrhagic fever with a high mortality rate up to 90%. Now two antibody drugs termed Inmazeb and Ebanga have been approved for t... Ebola virus(EBOV) belongs to the Filoviridae family and causes severe illnesses such as hemorrhagic fever with a high mortality rate up to 90%. Now two antibody drugs termed Inmazeb and Ebanga have been approved for treating EBOV infection. However, clinical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se two antibody drugs remains above 30%. Therefore, novel therapeutics with better efficacy is still desired. The isolated human IgG1 constant domain 2(CH2 domain) has been proposed as a scaffol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based single domain antibodies(C-sd Abs) as therapeutic candidates against viral infections and other diseases. Here, we screened and identified a novel C-sd Ab termed M24 that targets EBOV glycoprotein(GP) from a C-sd Ab phage display library. M24 neutralizes the pseudotype EBOV with IC;of 0.8 nmol/L(12 ng/mL) and has modest neutralizing activity against authentic EBOV.Epitope determination, including molecular docking and site mutation analysis, discloses that M24 binds to the internal fusion loop(IFL) within GP2, a transmembrane subunit of GP. Interestingly, we found that the binding of M24 to GP at pH5.5 has dramatically decreased compared to the binding at pH 7.5, which may lead to weak efficacy in the neutralization of authentic EBOV. Since no sd Ab against EBOV infection has been reported to date, our results not only give a proof of concept that sd Abs could be utiliz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tential therapeutic candidates against EBOV infection, but also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discovery and improvement of anti-EBOV ag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ola virus(EBOV) constant domain 2(cH2 domain) c-based single domain antibody(c-sdAb) Neutralize Fusion loop
原文传递
A C-Based Variable Length and Vector Pipeline Architecture Design Method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3
作者 Takashi Kambe Nobuyuki Araki 《Circuits and Systems》 2012年第1期10-16,共7页
The size and performance of a System LSI depend heavily on the architecture which is chosen. As a resul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phas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eps in the System LSI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s c... The size and performance of a System LSI depend heavily on the architecture which is chosen. As a resul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phas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eps in the System LSI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s critical to the commercial success of a device.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C-based variable length and vector pipeline (VVP) architecture design methodology and apply it to the design of the output probability computation circuit for a speech recognition system. VVP processing accelerated by loop optimization, memory acces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pecific cir- cuit design was implemented to calculate the Hidden Markov Model (HMM) output probability at high speed and its performance is evaluated. It is shown that designers can explore a wide range of design choices and generate complex circuits in a short time by using a C-based pipeline architecture desig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riable Length and VEcTOR PIPELINE Architecture c-based Design System LSI SPEEcH Recognition
下载PDF
微电脑力矩限制器保护装置设计研究
4
作者 林凌 姚建新 《质量技术监督研究》 2011年第6期30-31,共2页
本文分析了常用的力矩限制器的不足,提出用MCS51技术为仪表的核心,采用崭新的高速,高精度A/D技术,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直接显示被测荷重(起到电子称计量作用),提供正确的报警信号。
关键词 力矩限制器 微处理器 传感器 抗干扰
下载PDF
基于局部线性映射神经网络和亮度补偿的彩色人脸检测 被引量:5
5
作者 闻芳 周杰 +1 位作者 张长水 李衍达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37-40,共4页
人脸识别是一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作为自动人脸识别系统的第一步,快速有效的人脸检测至关重要。利用颜色信息进行人脸检测,具有直观、简单、快速的特点,非常适用于作为自动人脸识别系统的人脸粗定位环节。该... 人脸识别是一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作为自动人脸识别系统的第一步,快速有效的人脸检测至关重要。利用颜色信息进行人脸检测,具有直观、简单、快速的特点,非常适用于作为自动人脸识别系统的人脸粗定位环节。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局部线性映射( L L M)神经网络和亮度自适应补偿的人脸区域检测算法,根据待检测图像上每点的颜色值判断它属于人体区域还是背景区域,从而框出可能的人脸区域。实验表明,此算法对于实验室背景下的人脸检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方面可以较好地区分人脸区域和背景区域,甚至与人脸颜色比较相近的背景区域,同时对实验室环境下各种光照条件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脸检测 局部线性映射 亮度补偿 神经网络
原文传递
纳米复合材料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6
作者 相欣然 黄和 胡燚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5,共15页
载体材料的选择对固定化酶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纳米复合材料不仅具有纳米尺寸的特性,而且可以克服单一材料的不足,在固定化酶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就目前在固定化酶领域使用的纳米复合载体分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重点介绍了... 载体材料的选择对固定化酶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纳米复合材料不仅具有纳米尺寸的特性,而且可以克服单一材料的不足,在固定化酶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就目前在固定化酶领域使用的纳米复合载体分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重点介绍了目前在固定化酶研究领域运用较为广泛的硅基纳米复合材料、碳基纳米复合材料和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等材料的制备方法及不同材料对酶学性能的影响,并对这些纳米复合材料固定化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材料 固定化酶 硅基材料 碳基材料
下载PDF
350 t燃煤回转式阳极炉的生产实践 被引量:11
7
作者 熊振昆 张建坤 史兴华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6-40,共5页
介绍了云铜350t燃煤回转式阳极炉的生产实践,指标情况,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采取的改进措施以及还需进一步开展和完善的工作。
关键词 回转式阳极炉 燃煤 生产实践 c基还原剂
下载PDF
7种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方程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比较 被引量:9
8
作者 张晓光 俞岗 +3 位作者 汪年松 崔勇平 刘华 王蕾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8年第6期517-520,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肾小球滤过率(GFR)评估方程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CKD各期患者108例,对照20例,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Cystatin C浓度、99mTc-DTPA清除率测定G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Scr),并用7种公式计算... 目的:比较不同肾小球滤过率(GFR)评估方程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CKD各期患者108例,对照20例,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Cystatin C浓度、99mTc-DTPA清除率测定G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Scr),并用7种公式计算GFR(eGFR)。结果:在CKD2期,MDRD、简化MDRD与GFR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在CKD3期,CG-eGFR与GFR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而Cys-eGFR在CKD1~5期与GFR均无统计学差异。在CKD2期、3期,4种Cys-eGFR方程与GFR的相关性均显著优于CG和MDRD公式。而在1期、4期和5期,各方法测定eGFR与同位素GFR的相关性相当。在GFR<60ml.min-1.1.73m-2的CKD患者中,4种Cys-eGFR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Cr-eGFR方程,有统计学意义;在GFR<30ml.min-1.1.73m-2的CKD患者中,ROC曲线下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ys-eGFR在肾功能轻中度减退的患者中,优于CG和MDRD,在肾衰竭后期,诊断价值同Cr-eGFR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方程 慢性肾脏病 MDRD方程 cockcrof-Gault方程 基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的方程
下载PDF
胱抑素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对人工肝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9
作者 王鹭 吴晓娟 +7 位作者 蔡蓓 胥劲 魏彬 袁宇珊 黄珣钡 王婷婷 王旻晋 王兰兰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62-867,共6页
目的探讨胱抑素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cystatin C-based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CysC)对人工肝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 目的探讨胱抑素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cystatin C-based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CysC)对人工肝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364例人工肝治疗的HBV-ACLF住院患者,根据28 d死亡率将患者分为存活组269例和死亡组95例,分析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对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eGFR-CysC水平低是HBV-ACLF患者28 d死亡率的独立风险因素之一(风险比=0.987;95%置信区间:0.979~0.996,P=0.003)。基线eGFR-CysC水平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r=-0.439,P<0.001)、MELD联合血清钠评分(r=-0.481,P<0.001)和慢性肝衰竭联盟-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分(Chronic Liver Failure Consortium ACLF,CLIF-C ACLF)(r=-0.340,P<0.001)呈负相关。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示基线值,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使用人工肝治疗后的eGFR-CysC值判断患者28 d死亡与否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9、0.697、0.716、0.749(P<0.001),eGFR-CysC最佳临界值分别为70.620、67.525、61.725、64.685 mL/(min·1.73 m^(2))。结论eGFR-CysC水平能辅助评价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短期死亡率,动态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 28 d死亡率 胱抑素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人工肝治疗
原文传递
烧结温度对(Ti,W,Mo)C-Ni金属陶瓷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志力 熊惟皓 张国鹏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6-49,共4页
通过碳热还原法制备(Ti,W,Mo)C预合金化固溶体粉末,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Ti,W,Mo)C-Ni金属陶瓷,研究了烧结温度对金属陶瓷致密性、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410~1470℃范围内,随烧结温度提高,金属陶瓷的硬度提高,... 通过碳热还原法制备(Ti,W,Mo)C预合金化固溶体粉末,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Ti,W,Mo)C-Ni金属陶瓷,研究了烧结温度对金属陶瓷致密性、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410~1470℃范围内,随烧结温度提高,金属陶瓷的硬度提高,致密性先提高后略下降;在1450℃时制备的金属陶瓷晶粒细小、组织均匀致密,呈现最佳综合力学性能,横向断裂强度为1751MPa,硬度为91.3H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 W Mo)c金属陶瓷 烧结温度 组织 性能
下载PDF
eGFR-CysC联合血栓弹力图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巴志伟 赵文 刘传苗 《新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210-215,共6页
目的探讨胱抑素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CysC)联合血栓弹力图(TEG)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34例ACLF患者(ACLF组)、26例慢性肝炎患者(慢性肝炎组)及3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收集患者的入院24 h内实验... 目的探讨胱抑素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CysC)联合血栓弹力图(TEG)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34例ACLF患者(ACLF组)、26例慢性肝炎患者(慢性肝炎组)及3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收集患者的入院24 h内实验室检查指标、TEG参数及eGFR-CysC结果,比较3组患者的各指标差异。对ACLF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并发症及预后分组,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因素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3组患者的白细胞、ALT、总胆红素、白蛋白、CRP、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以及TEG的反应时间(R)、最大振幅(MA)和eGFR-Cys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CLF组内分析显示,MA和eGFR-CysC在有无急性肾损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和MA在有无上消化道出血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与生存组间MA、eGFR-CysC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提示MA(OR=0.439,95%CI 0.231~0.833,P=0.012)和eGFR-CysC(OR=0.931,95%CI 0.878~0.988,P=0.018)是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MA联合eGFR-CysC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AUC=0.933,95%CI 0.792~0.990)与终末期肝病模型(AUC=0.839,95%CI 0.672~0.942)相近(P>0.05)。结论MA、eGFR-CysC可预测ACLF患者临床预后,其预测价值与终末期肝病模型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胱抑素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血栓弹力图 终末期肝病模型 预后
下载PDF
Ni@C/CN纳米催化剂用于降解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和有毒有机染料
12
作者 王颖 史桂梅 李姝潼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08-113,共6页
采用电弧放电法结合热解技术设计并合成了Ni@C/CN纳米催化剂。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电化学工作站对Ni@C/CN的微观结构和电子传输能力进行了研究;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所制备的催化剂对芳香族硝基化合物... 采用电弧放电法结合热解技术设计并合成了Ni@C/CN纳米催化剂。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电化学工作站对Ni@C/CN的微观结构和电子传输能力进行了研究;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所制备的催化剂对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对硝基苯酚(4-NP)和有机染料(亚甲基兰))的催化还原性能。结果表明,Ni@C/CN纳米催化剂比Ni@C纳米胶囊具有更好的催化还原性能;通过优化Ni@C纳米胶囊和三聚氰胺的质量比可以优化Ni@C/CN的催化性能,优化后的Ni@C/CN催化还原降解4-NP和MB的准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_(app))分别为4.656 min^(-1)和13.879 min^(-1);N的引入及异质C/CN壳层包覆金属Ni使Ni@C/CN获得良好的核壳协同作用,提高了Ni@C/CN的电子传输能力,同时,CN的表面缺陷增强了催化剂的吸附性能,增强了Ni@C/CN的催化还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基纳米催化剂 催化还原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 有机染料
下载PDF
石墨烯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芳 史冬梅 +1 位作者 暴宁钟 任文才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4年第5期45-51,共7页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新型的碳基材料,具有极好的结晶性及电学性能,在能源、半导体、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发达国家必争的战略制高点。美国在全球率先将石墨烯研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欧盟投入巨资资助开发石...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新型的碳基材料,具有极好的结晶性及电学性能,在能源、半导体、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发达国家必争的战略制高点。美国在全球率先将石墨烯研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欧盟投入巨资资助开发石墨烯在能源和数字技术等领域的应用,英国拟投资6 100万英镑建立国家石墨烯研究所,日本、韩国也持续开展了一系列与石墨烯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我国对石墨烯材料的基础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在器件制造和应用方面仍很欠缺。我国应加强石墨烯规模化制备技术和改性技术的研究,加强石墨烯的应用研究,并在石墨烯研究方面加强产学研联合研究和国际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碳基材料 二维结构 电学性能
下载PDF
分布式地矿点源信息系统的构件化体系结构设计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向阳 吴冲龙 汪新庆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1年第6期41-45,共5页
应用数据集市技术、分布式构件技术以及Java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以Internet为运行平台的新的分布式地矿点源信息系统设计方案。文中从数据库体系结构和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方面,探讨其构件化体系结构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这... 应用数据集市技术、分布式构件技术以及Java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以Internet为运行平台的新的分布式地矿点源信息系统设计方案。文中从数据库体系结构和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方面,探讨其构件化体系结构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这种新的设计方案可以使该系统的新一代产品以更低的代价发挥更大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源信息系统 构件化设计 软件体系结构 JAVA技术 数据集市技术 数字地球
下载PDF
水煤气变换反应作用下的CO和CO_(2)混合物加氢转化制烃和醇--热力学平衡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淑佳 王晗 +5 位作者 秦张峰 李志凯 王国富 董梅 樊卫斌 王建国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2-491,共10页
受水煤气变换反应(或其逆反应)的干预,CO(或CO_(2))加氢反应制烃类或醇类化合物经常会遭遇较高的CO_(2)(或CO)选择性,而目标产物烃和醇的选择性往往较低,这使得对相关反应过程的评估显得非常混乱。为此,本工作对水煤气变换反应作用下的C... 受水煤气变换反应(或其逆反应)的干预,CO(或CO_(2))加氢反应制烃类或醇类化合物经常会遭遇较高的CO_(2)(或CO)选择性,而目标产物烃和醇的选择性往往较低,这使得对相关反应过程的评估显得非常混乱。为此,本工作对水煤气变换反应作用下的CO、CO_(2)及其混合物的加氢转化制烃(以乙烯为例)和醇(以甲醇为例)反应进行了详细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对于CO(或CO_(2))加氢反应,水煤气变换(或逆水煤气变换)反应作为连接CO和CO_(2)的连通器,虽然会给CO(或CO_(2))的平衡转化率带来很大的改变并生成大量的CO_(2)(或CO),但其对目标醇和烃产物的碳基平衡收率影响相对较小。CO加氢反应的烃醇产物的碳基平衡收率比CO_(2)加氢反应的高,而CO和CO_(2)混合物加氢的烃醇产物的总碳基平衡收率位于两者之间。对于CO和CO_(2)混合物加氢,尽管CO或CO_(2)的平衡转化率随原料组成的不同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但烃醇产物的总碳基平衡收率变化较为简单,即随着CO_(2)/(CO+CO_(2))摩尔比的增大而线形降低。鉴于CO或CO_(2)加氢过程的尾气均为CO和CO_(2)混合物,用CO和CO_(2)混合物加氢制烃醇或许更为有利;无论CO、CO_(2)还是其混合物的加氢过程,都应以目标产物的碳基总收率作为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平衡 cO_(2)加氢 cO加氢 水煤气变换 总碳基收率 甲醇 乙烯 cO和cO_(2)混合物
下载PDF
CO、CO_(2)及其混合物加氢转化制甲烷的热力学平衡研究
16
作者 王晗 郭淑佳 +5 位作者 秦张峰 李志凯 王国富 董梅 樊卫斌 王建国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53-1461,共9页
由CO和CO_(2)加氢制甲烷是现今氢能储存及燃料和化学品可持续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对该反应过程(尤其是针对CO和CO_(2)混合物加氢)的一些细节尚不明晰。为此,作为前期有关CO和CO_(2)加氢制烃和醇研究工作的补充,本工作对CO和CO_(2)... 由CO和CO_(2)加氢制甲烷是现今氢能储存及燃料和化学品可持续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对该反应过程(尤其是针对CO和CO_(2)混合物加氢)的一些细节尚不明晰。为此,作为前期有关CO和CO_(2)加氢制烃和醇研究工作的补充,本工作对CO和CO_(2),尤其是两者混合物的加氢制甲烷反应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结果证实,与单独CO或CO_(2)相比,两者混合物加氢制甲烷更为合适,总碳基甲烷收率可作为评估甲烷合成反应过程效率的重要指标。CO加氢的甲烷平衡收率比CO_(2)加氢的高,而CO和CO_(2)混合物加氢的总碳基甲烷平衡收率位于两者之间;对于CO和CO_(2)混合物加氢,尽管CO和CO_(2)的平衡转化率随进料组成不同会有很大的变化,但其总碳基甲烷平衡收率随着原料中CO_(2)/(CO+CO_(2))物质的量比的增大而线形降低。整体上看,在温度低于400℃和压力高于0.1 MPa时,无论是CO、CO_(2)、还是两者混合物的化学计量比加氢,其总碳基甲烷平衡收率均高于85%。这些结果无疑对高效CO和CO_(2)加氢制甲烷催化剂研制及反应过程的设计和操作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平衡 cO_(2)加氢 cO加氢 甲烷化 总碳基收率 cO和cO_(2)混合物
下载PDF
船舶机舱自动化在中国的发展回顾 被引量:4
17
作者 陆嘉明 李承祖 《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 2012年第2期1-3,共3页
船舶机舱自动化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学习尝试、实船应用、技术提高和产业落地四个阶段。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步,着手开展船舶机舱自动化的科研工作,并于1982年完成首套无人值班机舱自动化系统;1985年,中国首套基于微处理机的机舱监... 船舶机舱自动化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学习尝试、实船应用、技术提高和产业落地四个阶段。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步,着手开展船舶机舱自动化的科研工作,并于1982年完成首套无人值班机舱自动化系统;1985年,中国首套基于微处理机的机舱监测报警系统成功装船应用;21世纪以来,随着相关支撑条件的显著改善,船舶机舱自动化的技术水平已全面提升,研制的产品可媲美世界最新产品;当前,发展重点是努力实现产品的产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发展回顾 船舶自动化 无人机舱 微机监控 IPMS
下载PDF
固溶处理温度对Fe-Mn-Al-C铁素体基轻质钢耐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婷 孙佳振 +2 位作者 贾鑫 郭凯 王天生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5-111,共7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研究了热轧态、850、950和1050℃固溶处理Fe-Mn-Al-C铁素体基轻质钢的微观组织。通过测试固溶处理试样的极化曲线和阻抗曲线,以及观察试样在3.5%NaCl溶液中腐蚀后的表面状态,分析其耐蚀性。结...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研究了热轧态、850、950和1050℃固溶处理Fe-Mn-Al-C铁素体基轻质钢的微观组织。通过测试固溶处理试样的极化曲线和阻抗曲线,以及观察试样在3.5%NaCl溶液中腐蚀后的表面状态,分析其耐蚀性。结果表明,试样经850℃固溶处理后的组织为铁素体+κ碳化物;950℃固溶处理后组织为铁素体+奥氏体+少量κ碳化物;1050℃固溶处理后组织为铁素体+奥氏体。随固溶处理温度的升高,试样中κ碳化物逐渐粗化直至全部溶解,950℃时发生奥氏体转变且晶粒有所增大,但1050℃时奥氏体的含量却略有降低。950℃固溶处理试样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最佳,其自腐蚀电流密度为3.102×10^(-6)A/cm^(2),钝化膜的电阻Rp值为3944Ω。经过240 h腐蚀浸泡后,950℃固溶处理试样的腐蚀速率最低,这主要是由于其组织中奥氏体含量相对较高、铁素体和κ碳化物含量相对较低以及铁素体中Al元素含量较高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n-Al-c铁素体基轻质钢 固溶处理 微观组织 耐蚀性
原文传递
I^2R滤波器直接Ⅱ型的C语言优化实现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峰 《现代电子技术》 2007年第4期9-10,13,共3页
随着应用系统复杂性的增长以及对可移植性要求的提高,采用C语言进行程序开发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分析了实现直接Ⅱ型I2R数字滤波器的算法,指出他的主要计算量在于卷积和移位,采用循环缓冲区来减少移位操作是降低计算量的关键。提出一种... 随着应用系统复杂性的增长以及对可移植性要求的提高,采用C语言进行程序开发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分析了实现直接Ⅱ型I2R数字滤波器的算法,指出他的主要计算量在于卷积和移位,采用循环缓冲区来减少移位操作是降低计算量的关键。提出一种使用一维数组和循环移位标志实现循环缓冲区的方法,其特点是以移位标志为新数组的起点,用循环变量对数组长度求模运算来确定循环移位后新的地址,并给出了实现的C源代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Ⅱ型I^2R滤波器 循环缓冲区 c语言优化实现 移位
下载PDF
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及其衍生高通量技术发展与展望
20
作者 肖亦舒 杜乐 任立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271-2281,共11页
细胞核内染色质的三维空间组织功能性地调控基因组的表达。染色质动态的三维组织研究是表观遗传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而染色体构象捕获(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3C)技术是研究三维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该技... 细胞核内染色质的三维空间组织功能性地调控基因组的表达。染色质动态的三维组织研究是表观遗传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而染色体构象捕获(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3C)技术是研究三维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该技术在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3C衍生出的相关技术有了快速的发展。本文将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染色体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技术及其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等作介绍与展望,为三维基因组研究提供技术参考,为未来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 染色体相互作用 Hi-c技术 Hi-c衍生技术 capture-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