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0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D(-)-lactate and intestinal damage after severe injuries in rats 被引量:56
1
作者 Xiao-Qing Sun Xiao-Bing Fu Rong-Zhan Yi Lü Qun Deng Xiao-Guo Jian Zhi-Yong Sheng Bum Institute, 304~(th)Hospital,Beijing 100037,China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Chinese PLA 304 Hospital,Beijing 100037,Chin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55-558,共4页
AIM To explore the kinetic changes in plasma D(-)- lactate and lipopolyssccharide(LPS)levels,and investigate whether D(-)-lactate could be used as a marker of intestinal injury in rats following gut ischemia/ reperfus... AIM To explore the kinetic changes in plasma D(-)- lactate and lipopolyssccharide(LPS)levels,and investigate whether D(-)-lactate could be used as a marker of intestinal injury in rats following gut ischemia/ reperfusion,burn,and 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ANP). METHODS Three models were developed in rats:① gut ischemia/ reperfusion obtained by one hour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occlusion followed by reperfusion;② severe burn injury created by 30% of 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full-thickness scald burn;and ③ ANP induced by continuous inverse infusion of sodium taurocholate and trypsin into main pancreatic duct. Plasma levels of D(-)-lactate in systemic circulation and LPS in portal circulation were measured by enzymatic-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and limulus amebocyte lysate (LAL)test kit,respectively.Tissue samples of intestine were taken for histological analysis. RESULTS One hour gut ischemia followed by reperfusion injuries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elevation in plasma D(-)- lactate and LPS levels,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lasma D(-)-lactate and LPS(r =0.719,P<0.05).The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D(-)- lactate and LP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6h postburn, and there was also a remark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r = 0.877,P < 0.01).D(-)-lactate and LPS levels elevated significantly at 2h after ANP,with a similar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levels(r = 0.798, P < 0.01 ).The desquamation of intestine villi and infiltr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 in the lamina propria were observed in all groups. CONCLUSION The changes of plasma D(-)-lactate levels in systemic blood paralleled with LPS levels in the portal vein blood.The measurement of plasma D(-)-lactate level may be a useful marker to assess the intestinal injury and to monitor an increase of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and endotoxemia following severe injuries in early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t/injury ischemia-reperfusion/ blood burn/blood 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blood D(-)-lactate/blood lipopolysaccharide/blood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下载PDF
近10年3911例烧伤病例分析 被引量:30
2
作者 李刚荣 黄跃生 黎鳌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84-188,共5页
检索了1983年1月~1992年12月收治的3911例烧伤病人的病历资料,对一般情况、年龄分布、致伤原因、烧伤面积、复合伤、常见并发症、休克发生率、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132例死亡病人中,91.7%有吸入伤、内脏并... 检索了1983年1月~1992年12月收治的3911例烧伤病人的病历资料,对一般情况、年龄分布、致伤原因、烧伤面积、复合伤、常见并发症、休克发生率、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132例死亡病人中,91.7%有吸入伤、内脏并发症和全身性感染。提示吸入伤、内脏并发症和全身性感染仍是烧伤病人的三大主要死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并发症 吸入性损伤 复合伤
原文传递
严重烧伤后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在早期脏器损害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24
3
作者 杨宗城 罗向东 +3 位作者 高建川 吴雄飞 李志清 罗勤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12,共3页
30%Ⅲ度烧伤兔伤后血浆渗透压下降、CEC及ACE活性升高,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形态学改变,表明伤后内皮细胞受损。缺氧、烧伤血清、TNF、内毒素、FPAB及活化粒细胞能损伤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30%Ⅲ度烧伤大鼠伤后血... 30%Ⅲ度烧伤兔伤后血浆渗透压下降、CEC及ACE活性升高,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形态学改变,表明伤后内皮细胞受损。缺氧、烧伤血清、TNF、内毒素、FPAB及活化粒细胞能损伤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30%Ⅲ度烧伤大鼠伤后血浆ET-l明显增多,ET-1、ETA、ETB、mRNA于心肺肝肾的表达,于伤后斑点杂交与原位杂交的结果,均表明其明显增强。烧伤内皮素增加,不但使血管收缩,而且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采用细胞微管吸吮技术系统,发现烧伤血清作用于粒细胞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均使PMNEC粘附力持续升高,加ACD11aCD18单抗使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内皮素 烧伤 脏器损害
下载PDF
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下的成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气道管理实践 被引量:23
4
作者 陈华清 沈鸣雁 +1 位作者 徐婷 徐剑锋 《护士进修杂志》 2020年第3期269-271,共3页
目的总结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下的成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气道管理实践经验。方法成立多学科专业化的气道管理团队,对40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实施精细化气道管理方案,包括:保持人工气道的充分湿化、多种技术促进痰液排出、及时... 目的总结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下的成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气道管理实践经验。方法成立多学科专业化的气道管理团队,对40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实施精细化气道管理方案,包括:保持人工气道的充分湿化、多种技术促进痰液排出、及时吸净气道分泌物、分阶段进行气切套管系带和气囊管理、翻身床使用期间加强风险管理、严格落实感染防范措施。结果本组患者气道情况恢复较好,未出现气道梗阻、窒息、严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11例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中有8例成功脱机。结论气道管理团队凸显各学科参与救治的专业性,有助于提高成批烧伤患者气道管理的专业性和精细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吸入性损伤 气道管理 多学科团队 护理
下载PDF
槲皮素等对烫伤后小鼠肠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7
5
作者 孟德胜 汪仕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73-675,共3页
目的 研究槲皮素、芸香苷、黄色素母酮 3种黄酮类化合物对烫伤所致小鼠肠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观察小肠肠粘膜损伤指数的变化 ,检测肠粘膜中蛋白质、DNA含量变化 ,DTNB法测定肠粘膜中GSH的含量 ,并应用DNA解旋的荧光检测法测定DN... 目的 研究槲皮素、芸香苷、黄色素母酮 3种黄酮类化合物对烫伤所致小鼠肠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观察小肠肠粘膜损伤指数的变化 ,检测肠粘膜中蛋白质、DNA含量变化 ,DTNB法测定肠粘膜中GSH的含量 ,并应用DNA解旋的荧光检测法测定DNA损伤程度。结果 槲皮素等三种黄酮类化合物连续 3d灌胃可不同程度的改善烫伤所致肠粘膜损伤状况 ,使肠粘膜损伤指数降低 ,蛋白质、DNA、GSH含量增加 ,DNA损伤程度减轻。其中尤以槲皮素作用较为明显。结论 槲皮素、芸香苷、黄色素母酮 3种黄酮类化合物可明显改善烫伤所致小鼠肠粘膜损伤 ,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烫伤 肠粘膜损伤 保护作用
下载PDF
严重烧伤后脏器损害机制与防治 被引量:16
6
作者 黄跃生 杨宗城 +6 位作者 陈发明 刘旭盛 安静 何宝斌 杨建明 张超 黎鳌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0-23,共4页
通过系列的临床前瞻性研究与动物实验,发现并从多方面进一步证实了严重烧伤早期各主要脏器均可发生损害;缺血和再灌流损伤、脏器水肿、内皮细胞损伤及多种炎症介质的异常释放,导致难以控制的介质病,是脏器损害的重要因素;延迟复苏... 通过系列的临床前瞻性研究与动物实验,发现并从多方面进一步证实了严重烧伤早期各主要脏器均可发生损害;缺血和再灌流损伤、脏器水肿、内皮细胞损伤及多种炎症介质的异常释放,导致难以控制的介质病,是脏器损害的重要因素;延迟复苏快速补液和使用介质拮抗剂山莨菪碱及人参皂甙或一次性切痂是防治严重烧伤早期脏器损害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脏器损害 心脏损害 胃肠道损害 多器官衰竭
下载PDF
959例吸入性损伤病例的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罗奇志 彭毅志 +1 位作者 刘志远 杨宗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8-360,共3页
目的 回顾本所 42年收治的吸入性损伤病例 95 9例 ,总结临床治疗的经验。方法 采用烧伤病案的微机处理系统 ,对第 1阶段 ( 1 95 8~ 1 980 )、第 2阶段 ( 1 981~ 1 990 )、第 3阶段 ( 1 991~ 2 0 0 0 )吸入性损伤病例和不同程度吸... 目的 回顾本所 42年收治的吸入性损伤病例 95 9例 ,总结临床治疗的经验。方法 采用烧伤病案的微机处理系统 ,对第 1阶段 ( 1 95 8~ 1 980 )、第 2阶段 ( 1 981~ 1 990 )、第 3阶段 ( 1 991~ 2 0 0 0 )吸入性损伤病例和不同程度吸入性损伤依阶段 ,分别进行分析。结果 吸入性损伤病死率逐阶段下降 ,3个阶段的病死率分别为 48.93%、2 6 .6 0 %和 8.5 3% ;3个阶段的不同程度吸入性损伤病死率皆逐阶段降低。结论 近 1 0年来我所吸入性损伤病死率大幅度降低。伤后吸入高浓度的氧甚至纯氧 ;预防性气管切开 ;伤后早期进行小量反复的气道灌洗 ;早期应用带湿化的PEEP机械性通气 ;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吸入性损伤 气管切开 气道灌洗 肺表面活性物质
下载PDF
严重烧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人白细胞DR抗原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静杰 胡森 +4 位作者 董宁 孙丹 柴家科 朱敬民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 :探讨烧伤后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人白细胞 DR抗原受体 (HL A DR)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选取临床烧伤患者 30例 ,依据病程长短选取病程中 1~ 5个时间点静脉采血 ,以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 HL A DR的表达率 ,并根据烧... 目的 :探讨烧伤后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人白细胞 DR抗原受体 (HL A DR)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选取临床烧伤患者 30例 ,依据病程长短选取病程中 1~ 5个时间点静脉采血 ,以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 HL A DR的表达率 ,并根据烧伤程度分组进行分析。结果 :伤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HL A DR的表达率明显降低 ,降低程度及持续时间与伤情有关 ,特重烧伤患者与中度烧伤患者〔(4.30± 1.5 0 ) %比(13.86 %± 2 .4 0 ) %〕、中度烧伤患者与轻度烧伤患者〔(13.86± 2 .4 0 ) %比 (5 8.80± 5 .6 0 ) %〕比较差异均显著(P均 <0 .0 1)。结论 :单核细胞 HL A DR的表达率是反映免疫功能的简单实用的指标。重症烧伤后免疫麻痹可持续较长时间 ,必要的免疫加强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外周血 单核细胞 白细胞DR抗原
下载PDF
特大面积烧伤伴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救治 被引量:16
9
作者 邱学文 王甲汉 李志清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7-599,共3页
目的总结特大面积烧伤伴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00~2003年收治的18例特大面积烧伤伴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治愈15例,死亡3例,治愈率83.3%.结论综合运用各项治疗措施,如早期行预防性气管切... 目的总结特大面积烧伤伴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00~2003年收治的18例特大面积烧伤伴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治愈15例,死亡3例,治愈率83.3%.结论综合运用各项治疗措施,如早期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积极气道灌洗、湿化及应用沐舒坦治疗,早期行肺保护性通气、应用生长激素等,可提高此类患者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吸入性损伤 救治 气管切开 气道灌洗 机械通气
下载PDF
保护性机械通气在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救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曹卫红 柴家科 +6 位作者 李利根 孙天骏 李烽 冯光 杨红明 贾晓明 盛志勇 《创伤外科杂志》 2006年第6期515-517,共3页
目的探讨保护性机械通气在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救治中的重要性。方法对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的12例患者采用低潮气量、低PEEP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保护性通气模式。分别在机械通气前和通气后2小时、1、3、7天行动脉血气分析,... 目的探讨保护性机械通气在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救治中的重要性。方法对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的12例患者采用低潮气量、低PEEP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保护性通气模式。分别在机械通气前和通气后2小时、1、3、7天行动脉血气分析,并测定心率、中心静脉压变化,以及胸部X线检查。结果本组行机械通气后,其氧合指征PaO2和SPO2明显改善,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状态下,患者心率、中心静脉压变化不明显。治疗期间,除1例肺大泡患者出现气胸外,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对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采用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理想,并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吸入性损伤 机械通气 高碳酸血症
下载PDF
PAF拮抗剂BN50739对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黄宏 周萍 +2 位作者 刘友生 陈意生 蒋建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19-920,共2页
目的 观察PAF拮抗剂BN5 0 73 9在治疗烧伤内毒素血症所致的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烧伤复合内毒素血症大鼠模型 ,于致伤前 5min腹腔注射BN5 0 73 9。动态观察肺病理改变、血气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 目的 观察PAF拮抗剂BN5 0 73 9在治疗烧伤内毒素血症所致的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烧伤复合内毒素血症大鼠模型 ,于致伤前 5min腹腔注射BN5 0 73 9。动态观察肺病理改变、血气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及肺内TNF表达。结果 BN5 0 73 9可以明显减轻肺水肿 ,使BALF中蛋白含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使伤后 1 5h和 6h血氧分压明显提高。BN5 0 73 9尚能部分抑制TNF表达。结论 BN5 0 73 9能部分改善烧伤复合内毒素血症所致的急性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内毒素血症 急性肺损伤 血小板活化因子 BN50739
下载PDF
中国1990年与2013年烧烫伤疾病负担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金叶 叶鹏鹏 +7 位作者 邓晓 杨柳 汪媛 耳玉亮 王薇 高欣 纪翠蓉 段蕾蕾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67-771,共5页
目的 分析1990年与2013年中国人群烧烫伤疾病负担及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2013研究(GBD2013)中G20国家、中国总体及分省数据,采用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指标,综合评价1990年与2013年中国人群烧烫伤疾病负担及变... 目的 分析1990年与2013年中国人群烧烫伤疾病负担及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2013研究(GBD2013)中G20国家、中国总体及分省数据,采用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指标,综合评价1990年与2013年中国人群烧烫伤疾病负担及变化情况。结果 2013年中国人群烧烫伤标化死亡率为0.88/10万,标化DALY率为30.58/10万,男女标化DALY率比例为1.85∶1。在G20国家中,按照标化DALY率由高至低排序,中国排第16位。2013年烧烫伤标化死亡率最高的年龄组为≥70岁,其次是〈5岁。标化DALY率最高的年龄组为〈5岁,其次是≥70岁。2013年烧烫伤标化DALY率,贵州省最高(50.24/10万),澳门地区最低(6.16/10万)。1990年以来,中国烧烫伤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标化死亡率下降68.10%,标化DALY率下降76.95%。女性烧烫伤标化死亡率和DALY率下降幅度高于男性。标化死亡率和DALY率在各年龄组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随年龄上升而有所下降。与1990年相比,2013年各省烧烫伤标化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与1990相比,2013年中国人群烧烫伤疾病负担有所下降,但儿童、老年人烧烫伤疾病负担仍相对较高,应为重点关注人群。男性烧烫伤疾病负担高,且下降相对缓慢,尤其是老年男性,应加强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烫伤 伤害 疾病负担
原文传递
糖皮质激素在烧伤大鼠骨骼肌蛋白降解中的作用及其与蛋白酶体亚基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吴焱秋 柴家科 盛志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1-213,T002,共4页
目的 观察烧伤早期大鼠骨骼肌蛋白降解率和蛋白酶体亚基RC2的表达变化 ,探讨烧伤后骨骼肌大量消耗的分子机理。方法 采用大鼠背部 30 %TBSAⅢ度烧伤模型 ,应用骨骼肌离体孵育系统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伸趾长肌蛋白降解率 ,同时应用N... 目的 观察烧伤早期大鼠骨骼肌蛋白降解率和蛋白酶体亚基RC2的表达变化 ,探讨烧伤后骨骼肌大量消耗的分子机理。方法 采用大鼠背部 30 %TBSAⅢ度烧伤模型 ,应用骨骼肌离体孵育系统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伸趾长肌蛋白降解率 ,同时应用Northernblot方法测定伸趾长肌蛋白酶体亚基RC2转录表达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糖皮质激素水平。结果 烧伤后大鼠伸趾长肌蛋白降解率显著增加 ,以肌纤维蛋白降解增加显著 (P <0 .0 1) ,蛋白酶体亚基RC2mRNA水平表达上调 ,且与肌纤维蛋白降解率间呈显著正相关 ( r=0 .92 3 7,P <0 .0 1)。血浆糖皮质激素水平烧伤后显著增加 (P <0 .0 1、0 .0 5 ) ,与RC2mRNA表达和肌纤维蛋白降解率间高度正相关 (r =0 .85 40、0 .80 10 ,P <0 .0 5 )。结论 烧伤后骨骼肌蛋白降解增强 ,以肌纤维蛋白降解最为显著 ,其与蛋白酶体亚基RC2转录表达增强关系密切 ,糖皮质激素在调节烧伤后骨骼肌蛋白降解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烧伤 大鼠 骨骼肌蛋白降解 基因表达 分子生物学
原文传递
钙分布异常对烧伤早期心肌力学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迟路湘 杨宗城 +2 位作者 黄跃生 黎鳌 秦会斌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烧伤后早期心肌损伤的机理。方法应用 Ca^(2+)细胞化学探针及 X 线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测定了烧伤后心肌细胞亚细胞 Ca^(2+)定位、定量变化,心肌力学及心肌组织能量代谢变化。结果烧伤后1小时心肌细胞胞浆 Ca^(2+)急剧升高,且先于... 目的探讨烧伤后早期心肌损伤的机理。方法应用 Ca^(2+)细胞化学探针及 X 线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测定了烧伤后心肌细胞亚细胞 Ca^(2+)定位、定量变化,心肌力学及心肌组织能量代谢变化。结果烧伤后1小时心肌细胞胞浆 Ca^(2+)急剧升高,且先于线粒体 Ca^(2+)增加;伴心肌收缩、松弛能力下降,室壁应力增加。心肌组织 ATP、能量负荷在伤后6~12小时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烧伤后心肌细胞钙异常分布可能是引起心肌肌原纤维过强收缩.心肌松弛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心肌损害 心肌力学
原文传递
论中医对烧伤休克早期病机的认识 被引量:13
15
作者 戴跃龙 白慧颖 +2 位作者 窦永起 赵艳华 胡森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13-1515,共3页
休克是严重烧伤早期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中医无休克病名,对于休克的认识,散见于"厥""脱"等论述当中。目前尚少见关于烧伤休克的中医病机系统论述。文章从中医对烧伤休克的历史认识,烧伤的致病特点,烧伤休克的临床表... 休克是严重烧伤早期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中医无休克病名,对于休克的认识,散见于"厥""脱"等论述当中。目前尚少见关于烧伤休克的中医病机系统论述。文章从中医对烧伤休克的历史认识,烧伤的致病特点,烧伤休克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对烧伤休克的中医病机进行了系统研究。作为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一种,烧伤休克当属"厥脱"气阴耗伤或真阴衰竭证。此外,严重烧伤后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与中医治疗进展反映了其邪毒炽盛的病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厥脱 病机 血必净
原文传递
丙戊酸对致死性烫伤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罗红敏 胡森 +6 位作者 白慧颖 王海滨 杜明华 林志龙 马丽 王欢 吕艺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63-566,共4页
目的 研究丙戊酸(VPA)对致死性烫伤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7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烫组(n=10)、假烫+VPA组(n=10)、烫伤组(n=29)、烫伤+VPA组(n=29)4组.采用80℃水浴浸泡背部15s、双下肢15s、腹部8s造... 目的 研究丙戊酸(VPA)对致死性烫伤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7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烫组(n=10)、假烫+VPA组(n=10)、烫伤组(n=29)、烫伤+VPA组(n=29)4组.采用80℃水浴浸泡背部15s、双下肢15s、腹部8s造成55%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烫伤大鼠模型;假烫组用37℃水浴浸泡,部位和时间与烫伤组相同.烫伤(假烫)后即刻皮下注射VPA300 mg/kg或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各组分别于烫伤后6h取5只大鼠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然后处死动物取心肌组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中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化水平;各组余下大鼠观察12h生存情况.结果 与假烫组相比,烫伤组大鼠伤后6h血浆CK-MB水平明显升高(U/L:5 438.0±413.6比2 881.0±324.8,P<0.05),心肌组蛋白3第9位乙酰化的赖氨酸(Ac-H3K9)水平明显降低(灰度值:0.55±0.18比1.00±0.20,P<0.05),心肌caspase-3活化水平明显增高(灰度值:1.75±0.25比1.00±0.18,P< 0.05);而给予VPA处理后能明显降低血浆CK-MB水平[(4018.0±388.3) U/L],明显升高心肌Ac-H3K9水平(灰度值:2.20±0.23),明显降低心肌caspase-3活化水平(灰度值:1.33±0.20),与烫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VPA能显著延长大鼠烫伤后存活时间,12h时大鼠存活率可由0升高至50%(P<0.05).结论 VPA能改善致死性烫伤休克大鼠心肌酶学指标并延长其存活时间,其机制可能与其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caspase-3的抑制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丙戊酸 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
原文传递
经纤支镜气道灌洗治疗重度吸入性损伤 被引量:12
17
作者 黄鑫成 黄种杰 +3 位作者 洪原城 刘丁井 范洪涛 洪丽月 《临床肺科杂志》 2012年第6期1051-1052,共2页
目的探讨床边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治疗大面积烧伤伴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72例大面积烧伤伴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完全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均早期气管切开,常规抗感染、化痰、加强烧伤创面处理,吸氧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 目的探讨床边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治疗大面积烧伤伴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72例大面积烧伤伴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完全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均早期气管切开,常规抗感染、化痰、加强烧伤创面处理,吸氧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组给予早期床边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治疗,对照组给予定期吸痰护理,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经纤支镜气道灌洗治疗重度吸入性损伤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 烧伤 吸入性损伤 治疗
下载PDF
家兔氢氟酸烧伤心肌损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阎锋 阮仕荣 +3 位作者 李艳红 李达 贾艳敏 胡安军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37-240,共4页
目的 研究氢氟酸烧伤对心肌的影响 ,提高对氢氟酸导致氟中毒的认识。 方法 采用新西兰白兔 2 %TBSAⅢ度氢氟酸烧伤模型 ,观察各时相点心肌和相关酶谱指标的改变 ,以及病理形态学变化。 结果  ( 1)伤后心肌各项酶含量较伤前明显增高... 目的 研究氢氟酸烧伤对心肌的影响 ,提高对氢氟酸导致氟中毒的认识。 方法 采用新西兰白兔 2 %TBSAⅢ度氢氟酸烧伤模型 ,观察各时相点心肌和相关酶谱指标的改变 ,以及病理形态学变化。 结果  ( 1)伤后心肌各项酶含量较伤前明显增高 (P <0 .0 1)。 ( 2 )血清心肌酶含量增高峰值均在 48h以内出现。各时相点心肌酶谱含量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3)血清心肌酶含量以CPK增幅最大 ,增加了 97.5 %。而LDH、AST、CK -MB分别增加了 81.9%、76 .1%和 6 0 .3%。 ( 4)病理形态学检查发现 ,光镜下见心肌纤维颗粒变性、灶性坏死 ,心肌间质出血 ,并伴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电镜观察心肌细胞内肌原纤维减少或消失 ,细胞水肿严重 ,线粒体肿胀、嵴消失 ,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电子密度极低 ,呈大泡状 ,肌细胞核变形。 结论 氢氟酸烧伤后对心肌有一定程度损害 ,心肌和心肌相关酶谱含量的改变 ,反映了氢氟酸致伤后的心肌损伤程度 ,在抢救氢氟酸烧伤、氟中毒时应监测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等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氢氟酸 烧伤 心肌损害 实验 并发症
原文传递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burn medicine from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in memory of its pioneer,Professor Li Ao 被引量:7
19
作者 Haisheng Li Junyi Zhou +12 位作者 Yizhi Peng Jiaping Zhang Xi Peng Qizhi Luo Zhiqiang Yuan Hong Yan Daizhi Peng Weifeng He Fengjun Wang Guangping Liang Yuesheng Huang Jun Wu Gaoxing Luo 《Burns & Trauma》 2017年第2期68-78,共11页
Professor Li Ao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hinese burn medicine and one of the most renowned doctors and researchers of burns in China. He established one of the Chinese earliest special departments for burns at Thir... Professor Li Ao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hinese burn medicine and one of the most renowned doctors and researchers of burns in China. He established one of the Chinese earliest special departments for burns at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TMMU) in 1958. To memorialize Professor Li Ao on his 100th birthday in 2017 and introduce our extensive experience, it is our honor to briefly review the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 of the Chinese burn medicine from TMMU. The epidemiology and outcomes of admitted burn patients since 1958 were reviewed. Furthermore, main achievements of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for the past roughly 60 years were presented. These achievements mainly included the Chinese Rule of Nine, fluid resuscitation protocol, experience in inhalation injury, wound treatment strategi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urn infections, nutrition therapy, organ support therapies, and rehabilitation. The progress shaped and enriched modern Chinese burn medicine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burn medic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n injury Chinese burn MEDICINE LI AO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Inhalation injury
原文传递
吸入性损伤后多器官衰竭 被引量:11
20
作者 黄跃生 杨宗城 黎鳌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75-277,共3页
为探讨吸入性损伤后多器官衰竭的临床特点及其防治,对1977年1月至1991年8月4834例住院病人中366例吸入性损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4834例烧伤病人中发生 MOF 115例,发生率为2.38%;其中366例吸入伤76例发生 MOF,发生率达20.77%,... 为探讨吸入性损伤后多器官衰竭的临床特点及其防治,对1977年1月至1991年8月4834例住院病人中366例吸入性损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4834例烧伤病人中发生 MOF 115例,发生率为2.38%;其中366例吸入伤76例发生 MOF,发生率达20.77%,占烧伤后 MOF 总数的2/3。吸入伤后 MOF 具有发生早、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呼吸系统并发症多,肺和心功能衰竭发生率高,重度休克较多,缺氧及酸中毒较严重等特点。认为吸入伤本身和休克是吸入伤后 MOF 的主要发病因素,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吸入伤和休克,减轻或纠正组织器官的缺血和缺氧损害,是防治吸入伤后 MOF 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吸入性损伤 多器官衰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