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国流动、商贸往来与灵活公民身份——边境地区缅甸华人生存策略与认同建构之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段颖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2,共6页
1988年后,中缅之间的边境贸易日趋繁荣。通过对中缅边境地区缅甸华人商业往来与族群互动的人类学考察,本文聚焦于缅甸华人:一是如何运用自身的族群网络经营跨境贸易;二是如何利用缅甸华人的身份从中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中获益... 1988年后,中缅之间的边境贸易日趋繁荣。通过对中缅边境地区缅甸华人商业往来与族群互动的人类学考察,本文聚焦于缅甸华人:一是如何运用自身的族群网络经营跨境贸易;二是如何利用缅甸华人的身份从中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中获益;三是如何通过"侨居"中国,摆脱缅甸军政府与民族国家之控制;四是并在往来之间,建构适宜的生存策略与身份认同。本文试图强调,对于缅甸华人跨境贸易的研究不仅构成了一枚观察物品、资本、人员之跨国流动的棱镜;而且也提供了一条在更为广泛的跨国语境中理解另类华人特性、灵活公民身份乃至日常生活中的中缅关系的极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贸易 跨国流动 灵活公民 缅甸华人 族群认同 生存策略
下载PDF
平行与交织--军政时期缅甸华人的生存策略、日常政治与国家想象 被引量:8
2
作者 段颖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35,共10页
缅甸军事专政所造成的国家与社会的疏离,某种意义上促成了地方世界中时而平行、时而交织的多重空间,生活于其中的华人,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社会网络与地方化进程,创造出与之适宜的生存伦理与实践策略,并为之寻求合理之诠释,以平衡专制... 缅甸军事专政所造成的国家与社会的疏离,某种意义上促成了地方世界中时而平行、时而交织的多重空间,生活于其中的华人,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社会网络与地方化进程,创造出与之适宜的生存伦理与实践策略,并为之寻求合理之诠释,以平衡专制、腐败与道德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矛盾与冲突。同时,通过茶馆等公共空间,华人在针砭时弊的同时,也表达着对缅甸的归属与想象。对军事专制时期缅甸华人生命故事、生存策略与日常政治的探讨,将有益于理解当下缅甸的社会变迁与政治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专政 缅甸华人 生存策略 日常政治 国家想象
下载PDF
缅甸华人身份认同与政治参与的代际变迁 被引量:2
3
作者 钟小鑫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23年第5期119-133,157,共16页
在传统缅甸华人社会中,“在商言商”、“远离政治”的净言与理念成为其族群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准则。缅甸老一辈华人一直向后辈灌输参与政治的危险性,以及华人曾经卷入政治运动的惨痛记忆与深刻教训。这种角色定位与缅甸华人的身份认同密... 在传统缅甸华人社会中,“在商言商”、“远离政治”的净言与理念成为其族群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准则。缅甸老一辈华人一直向后辈灌输参与政治的危险性,以及华人曾经卷入政治运动的惨痛记忆与深刻教训。这种角色定位与缅甸华人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然而,在近年来缅甸云波诡的政治变幻中,缅甸新生代华人表现出与其父辈完全不同的政治风貌与政治姿态。特别是在2021年缅甸军人再次接管国家政权的背景下,许多新生代华人纷纷涌向街头,积极表达民主诉求。新生代华人的身份认同也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探讨缅甸华人身份认同和政治参与的变迁,是理解缅甸华人社会以及缅甸政治发展趋势的重要维度,并为进一步探究缅甸民族国家建构中新生代华人的身份与角色提供了理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华人 新生代华人 政治参与 身份认同 民族国家建构
下载PDF
从语言态度与语言使用看缅甸华人的身份认同——以曼德勒、东枝、腊戌学员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陈丽梅 《八桂侨刊》 2021年第2期14-23,共10页
对曼德勒市华文教师资格证书培训班及曼德勒市、东枝市、腊戌市函授班共151名缅甸华人学员的调查发现:缅甸华人在情感亲近度方面,汉语方言、汉语普通话比缅语的认同度更高;使用频率方面,除“学校”“娱乐”场合外,其他场合汉语普通话、... 对曼德勒市华文教师资格证书培训班及曼德勒市、东枝市、腊戌市函授班共151名缅甸华人学员的调查发现:缅甸华人在情感亲近度方面,汉语方言、汉语普通话比缅语的认同度更高;使用频率方面,除“学校”“娱乐”场合外,其他场合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使用频率都比缅语高;同时,其华人、华裔身份的认同度也较高。这种一致较高的认可度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经济因素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传承等都有着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华人 语言态度 语言使用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刑事案卷与文字关系的历史及启示——基于清代案卷材料运用的考察
5
作者 牟军 朱慧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6-123,共8页
在清代,官方制作的案卷材料尤其口供笔录之所以得到普遍运用,并渐成一种惯习,于文字记录的案卷材料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有着密切关系。清代案卷材料统一文字的使用,消除了各地区域性方言、族语、俗语等对案情信息传递、理解和接受所带来的... 在清代,官方制作的案卷材料尤其口供笔录之所以得到普遍运用,并渐成一种惯习,于文字记录的案卷材料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有着密切关系。清代案卷材料统一文字的使用,消除了各地区域性方言、族语、俗语等对案情信息传递、理解和接受所带来的障碍。成文的口供笔录既有对他人陈述的自然记录形成的供状,又有对他人口头陈述加工基础上所形成的招状。后一种材料是运用文字组织、加工和整理案件信息的功能,对他人口述事实在格式和内容上的再"创造",虽存在运用的一定风险,但总体上仍能保持基本的真实性,其证据的利用价值在于书写应遵循的文法句式。清代案卷材料的官僚属性,决定了材料的可信赖性。从借鉴历史经验的角度看,当代中国刑事案卷的有效运行,首先在于完善刑事案卷的制作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卷证 文字 清代
下载PDF
缅甸华文教育发展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耿红卫 高朝冉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26-28,共3页
缅甸地处东南亚,华侨华人相对集中,自1904年创办“中华义学”,华文教育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政策、地缘等因素,上缅甸和下缅甸的华文教育发展不平衡。目前,缅甸华文教育发展形势总体良好,但华文教育的地位、教材建设、师... 缅甸地处东南亚,华侨华人相对集中,自1904年创办“中华义学”,华文教育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政策、地缘等因素,上缅甸和下缅甸的华文教育发展不平衡。目前,缅甸华文教育发展形势总体良好,但华文教育的地位、教材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和经费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需要缅甸当局、地方教育部门、华人社会以及中国政府等多方面的努力和协调才能解决,从而推动缅甸华文教育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华文教育 历史 困境 发展建议
下载PDF
从缅甸华文教育史的角度透视缅华教师培训模式
7
作者 张芹 《海外华文教育》 2016年第6期859-864,共6页
缅甸华文基础教育从十九世纪的私塾教育开始,经过嬗变,朝着班级化正式化的方向发展,现已有一定的规模。缅华教师培训模式是基于缅华教育历史演变的背景下展开的,表现为综合性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体验活动的交融渗透。理论知识含学科理论知... 缅甸华文基础教育从十九世纪的私塾教育开始,经过嬗变,朝着班级化正式化的方向发展,现已有一定的规模。缅华教师培训模式是基于缅华教育历史演变的背景下展开的,表现为综合性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体验活动的交融渗透。理论知识含学科理论知识,体验活动含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对中华文化元素的体验。培训模式的启示:缅华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工作要立足于缅甸华人具有的华文基础和实际需求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华文教育史 透视 缅华基础教育 教师培训模式
下载PDF
缅汉借词的类型与文化成因 被引量:1
8
作者 寸雪涛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5-150,共6页
通过资料梳理与语音对比,将缅汉借词分为汉语云南方言源、闽南方言源、客家方言源和四邑方言源四类,并从文化包容性、名物制度的差异、文化交流和华人华侨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缅汉借词的文化成因。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缅汉借词不仅是... 通过资料梳理与语音对比,将缅汉借词分为汉语云南方言源、闽南方言源、客家方言源和四邑方言源四类,并从文化包容性、名物制度的差异、文化交流和华人华侨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缅汉借词的文化成因。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缅汉借词不仅是汉缅两种语言接触的结果,也是中缅两种社会、文化接触和交流的产物,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语言和文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汉借词 类型 文化成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