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隔道进气道反设计及附面层排除机理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梁德旺 李博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6-289,共4页
采用“照片三维复原技术”对某型飞机无隔道进气道/前机身进行了几何重构,然后用N S方程对机身/进气道内外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进气道内外流场的马赫数分布和鼓包表面的压力分布,分析了无隔道进气道排移附面层的机理。结果表明:... 采用“照片三维复原技术”对某型飞机无隔道进气道/前机身进行了几何重构,然后用N S方程对机身/进气道内外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进气道内外流场的马赫数分布和鼓包表面的压力分布,分析了无隔道进气道排移附面层的机理。结果表明:该飞机进气道在鼓包顶点有一个起始压缩角,波后为等熵压缩面。研究认为,无隔道进气道的设计机理是在鼓包压缩面上形成一个中间高、两侧低的压力分布,在该压力梯度的作用下来流附面层被推向两侧并被排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隔道进气道 鼓包进气道 一体化设汁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Bump进气道设计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杨应凯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6-338,350,共4页
对一种先进的无隔道超音速进气道(Bump或者DSI)进行了设计方法和风洞试验研究。研究表明:Bump进气道性能优异,并且取消了传统的超音速战斗机进气道设计中的附面层隔道、泄放系统和旁路系统,使得飞机阻力小、重量轻、可靠性高。Bump进气... 对一种先进的无隔道超音速进气道(Bump或者DSI)进行了设计方法和风洞试验研究。研究表明:Bump进气道性能优异,并且取消了传统的超音速战斗机进气道设计中的附面层隔道、泄放系统和旁路系统,使得飞机阻力小、重量轻、可靠性高。Bump进气道是根据锥型流理论,采用乘波原理设计的。即用机身形面去截取锥形流场,在此范围内进行压缩面的设计,由于锥型波波后产生等熵压缩,在压缩面展向形成一定的压力梯度,将附面层排出进气道口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mp进气道 DSI技术 进/发匹配 综合畸变指数
下载PDF
枭龙飞机Bump进气道设计 被引量:20
3
作者 杨应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9-452,共4页
对枭龙飞机先进的无隔道超声速进气道(Bump)的设计和风洞试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枭龙飞机Bump进气道性能优异,总压恢复系数高,与斜板进气道比,σ提高0.02-0.04;综合畸变指数低,满足进/发匹配要求;并且取消了附面层隔道和放气门系... 对枭龙飞机先进的无隔道超声速进气道(Bump)的设计和风洞试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枭龙飞机Bump进气道性能优异,总压恢复系数高,与斜板进气道比,σ提高0.02-0.04;综合畸变指数低,满足进/发匹配要求;并且取消了附面层隔道和放气门系统,使得飞机阻力小、重量轻、可靠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mp进气道 总压恢复系数 综合畸变指数 进/发匹配
下载PDF
凸包(Bump)进气道/DSI模型设计及气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钟易成 余少志 吴晴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0-745,共6页
利用基于乘波理论的Bum p进气道设计软件,据锥型流精确流线法设计了一腹部进气布局的Bum p进气道。用CFD模拟手段,从对称面马赫数分布、凸包上的极限流线及横截面上压强系数分布等方面分析了进气道进口段流场特征,证明所设计的Bum p进... 利用基于乘波理论的Bum p进气道设计软件,据锥型流精确流线法设计了一腹部进气布局的Bum p进气道。用CFD模拟手段,从对称面马赫数分布、凸包上的极限流线及横截面上压强系数分布等方面分析了进气道进口段流场特征,证明所设计的Bum p进气道流动特征符合预期设计目标。通过CFD计算和试验对比,分析了所设计的Bum p进气道超声速气动性能,表明在发动机设计状态,在来流马赫数M a∞为2.0时,出口平均总压恢复系数接近0.87,而在M a∞=1.8时该值不低于0.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凸包进气道 无隔道超声速进气道 进气道设计 流场 总压恢复系数
下载PDF
发展用于高速飞行器前体/进气道匹配设计的逆特征线法 被引量:18
5
作者 乔文友 黄国平 +1 位作者 夏晨 汪明生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44-1452,共9页
发展了一个可以在给定激波形状的条件下得到相应型面的逆特征线法,解决了前人方法求解鲁棒性和精度差的问题.对于一个非均匀超声速来流下给定形状的激波,该方法可求解出能生成该激波的气动型面及依赖域流场.数值校验表明:在马赫数为5的... 发展了一个可以在给定激波形状的条件下得到相应型面的逆特征线法,解决了前人方法求解鲁棒性和精度差的问题.对于一个非均匀超声速来流下给定形状的激波,该方法可求解出能生成该激波的气动型面及依赖域流场.数值校验表明:在马赫数为5的来流条件下逆特征线法按给定的圆锥激波计算的圆锥形状(锥顶角)相对误差小于0.5‰;通过两级轴对称激波的流场校验计算,可精准地求解出对应于此流场的两级外压缩圆锥.应用该方法设计了3个气动问题的造型:具有两级激波的Bump型面、马赫数为4的乘波前体以及乘波前体与进气道一体化造型.流场CFD计算结果显示这些造型设计效果良好,说明该逆特征线法可为这些问题的提供了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线法 反问题 bump型面 乘波机 进气道
原文传递
无隔道超声速进气道/前机身一体化计算与试验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博 梁德旺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97-1604,共8页
针对某飞机设计了机身两侧进气的无隔道超声速进气道(Bump进气道),进行了进气道/前机身一体化的三维内外流流场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进气道的流场图谱,比较了唇口方案对附面层排移效果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带隔道的斜板式进气道与无隔道... 针对某飞机设计了机身两侧进气的无隔道超声速进气道(Bump进气道),进行了进气道/前机身一体化的三维内外流流场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进气道的流场图谱,比较了唇口方案对附面层排移效果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带隔道的斜板式进气道与无隔道进气道的流场特征及附面层排除特点的差异。根据设计和计算结果,进行了斜板式及Bump进气道模型的风洞试验,通过试验对比,选择了较优的Bump进气道方案,并将不同模型比例和风洞、高空条件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在计算条件、模型比例都与风洞吹风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最好。研究结果表明,Bump进气道气动性能优于斜板式进气道,采用"双斜切"唇口方案设计的Bump进气道能进一步增加排除附面层的效果,按高空条件计算得到的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比按地面风洞条件计算值高0.02~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隔道超声速进气道 bump进气道 进气道设计 超声速流 一体化设计 计算流体力学 风洞
原文传递
无隔道进气道RCS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谢雪明 郭荣伟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3-197,共5页
选定无隔道进气道口面参数,在不同的极化方式下对无隔道进气道及皮托式进气道进行了电磁散射特性实验研究.比较了2种进气道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得到了各个口面参数对无隔道进气道RCS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无隔道进气道是1种低RC... 选定无隔道进气道口面参数,在不同的极化方式下对无隔道进气道及皮托式进气道进行了电磁散射特性实验研究.比较了2种进气道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得到了各个口面参数对无隔道进气道RCS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无隔道进气道是1种低RCS进气道;鼓包相对来流附面层的高度略低于1.2时最好,唇罩锯齿角在120°~135°最佳,唇罩内切角在60°时较好,鼓包相对唇口的位置在0.7~0.8时较好.终端开口与转动风扇的比较表明,无隔道进气道的后向散射主要来源于外罩唇口的电磁波散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气道 电磁散射 无隔道进气道 皮托式进气道 雷达散射截面(RCS) 口面参数
下载PDF
一种两侧布局的无隔道亚声速进气道流场特性 被引量:7
8
作者 夏杨 李博 王海朋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8-355,共8页
对一种两侧翼下布局的无人机无隔道亚声速进气道进行了气动设计和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该进气道的鼓包结构设计思想,得到了设计飞行马赫数下该进气道的工作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0°~8°范围内,攻角和侧滑角对进气道性能影响不大... 对一种两侧翼下布局的无人机无隔道亚声速进气道进行了气动设计和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该进气道的鼓包结构设计思想,得到了设计飞行马赫数下该进气道的工作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0°~8°范围内,攻角和侧滑角对进气道性能影响不大,在所有计算状态下,该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大于0.965,畸变指标小于0.253,满足发动机的工作要求.研究发现:无隔道亚声速进气道的鼓包表面存在相对于机身较高的压力分布,鼓包排除附面层的效果与机身形状、唇口、进口位置以及飞行姿态等有关,对两侧布局方案,鼓包头部不宜太尖,曲面机身有利于附面层的排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声速进气道 无隔道进气道 鼓包进气道 无人机 附面层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双锥Bump压缩面设计及气动特性 被引量:7
9
作者 王龙 钟易成 +1 位作者 吴晴 杨应凯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2-89,共8页
采用反设计方法研究双锥Bump压缩面设计技术,该方法实质是融合运动间断边界在运动网格条件下对轴对称欧拉方程组求解.为避免激波捕获法对激波型面位置求解误差,应用计算域分块的方法预估第2道激波,在此基础上采用流线追踪法生成Bump压缩... 采用反设计方法研究双锥Bump压缩面设计技术,该方法实质是融合运动间断边界在运动网格条件下对轴对称欧拉方程组求解.为避免激波捕获法对激波型面位置求解误差,应用计算域分块的方法预估第2道激波,在此基础上采用流线追踪法生成Bump压缩面;结合平面机身设计一双锥Bump实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手段对其进行黏性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模型流场结构仍保持较强的附面层扫掠能力;②在来流马赫数为2.0条件下,相比传统的正圆锥乘波体Bump压缩面设计,新型设计方法可使Bump外压缩系统总压恢复系数提高0.04左右,为Bump进气道性能提高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mp进气道 运动间断边界算法 反设计方法 运动间断拟合 计算流体力学
原文传递
Bump/前体一体化对高速进气道起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尚成 王翼 +1 位作者 王振国 范晓樯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0-785,共6页
基于下颌式进气道将Bump/前体一体化设计方法应用于进气道设计,采用特征线法设计五种不同型面的前体,并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计算每种Bump/前体一体化进气道的自起动过程。研究表明:加入合适的Bump型面可极大提高进气道起动性能,将横向... 基于下颌式进气道将Bump/前体一体化设计方法应用于进气道设计,采用特征线法设计五种不同型面的前体,并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计算每种Bump/前体一体化进气道的自起动过程。研究表明:加入合适的Bump型面可极大提高进气道起动性能,将横向压力梯度集中在侧板附近的构型使进气道自起动马赫数降低了0.95。Bump/前体一体化对不起动状态下分离区形态进行三维重构,改变了分离区内横向溢流,从而改变了进气道起动能力。另外,通过对进气道起动过程的研究发现,进气道内形成封闭式分离区时,通常在高于设计马赫数时才能起动,进气道设计中应尽量避免这种状态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气道 bump 起动 分离区
下载PDF
Bump进气道中鼓包诱导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特性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娇 谭慧俊 黄河峡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7-107,共11页
为了探索Bump进气道中鼓包诱导的锥形激波和机身发展而来的湍流边界层干扰问题,分析其气动优势,首先选取了半锥和半棱锥这两种与鼓包的流场结构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构型作为参照,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分别对这三类典型的三维激波/湍流边界层... 为了探索Bump进气道中鼓包诱导的锥形激波和机身发展而来的湍流边界层干扰问题,分析其气动优势,首先选取了半锥和半棱锥这两种与鼓包的流场结构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构型作为参照,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分别对这三类典型的三维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问题进行了流场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三个不同马赫数的鼓包,并研究了设计马赫数对鼓包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三类构型的无黏激波强度相等时,半锥诱导产生的旋涡强度最强,鼓包次之,半棱锥最弱。尽管鼓包诱导的流场非常复杂,其干扰流场却呈现出准锥形相似的特性。虽然半锥对边界层的排移能力最强,但是综合考虑边界层排移能力及进气道出口流场畸变下,鼓包最具优势,这也是其被选为超声速进气道前缘压缩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在设计状态下,适当增加设计马赫数能改善鼓包排移边界层的能力,但设计马赫数太高,边界层排移能力基本不变,反而使得进气道总压损失急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mp进气道 激波/边界层干扰 旋涡结构 准锥形准则 边界层排移能力
原文传递
飞机快速俯仰机动下Bump进气道的动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应凯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9-42,共4页
对两侧Bump进气道进行了动态特性风洞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飞机做俯仰机动时,进气道相关性能参数随着时间作周期性变化;迎角α>10°时,上仰过程中,进道总压恢复系数σ、出口总压综合畸变W、出口总压周向畸变Δσ0降低,下俯过程中... 对两侧Bump进气道进行了动态特性风洞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飞机做俯仰机动时,进气道相关性能参数随着时间作周期性变化;迎角α>10°时,上仰过程中,进道总压恢复系数σ、出口总压综合畸变W、出口总压周向畸变Δσ0降低,下俯过程中则升高,且上仰过程中上述参数值明显小于下俯过程,一个俯仰周期形成一个闭合环路;进气道出口总压脉动平均紊流度Tu在整个过程中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气道动态特性 bump进气道 发匹配 流场畸变
下载PDF
两型超声速进气道平飞减速时的稳定性
13
作者 符小刚 李俊浩 杨柳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0-206,共7页
通过飞行试验,研究了一种二元斜板式及蚌式超声速进气道在马赫数1.5快收发动机油门平飞减速至马赫数为1.05过程中的畸变及稳定性水平。对比表明:减速过程中二元进气道总压畸变、稳定性裕度均随发动机换算转速的下降减小后保持稳定,而蚌... 通过飞行试验,研究了一种二元斜板式及蚌式超声速进气道在马赫数1.5快收发动机油门平飞减速至马赫数为1.05过程中的畸变及稳定性水平。对比表明:减速过程中二元进气道总压畸变、稳定性裕度均随发动机换算转速的下降减小后保持稳定,而蚌式进气道畸变先上升再下降后保持稳定,稳定性裕度先下降再略微上升后保持稳定。减速过程前半段,蚌式进气道畸变更大,二元进气道稳定性裕度下降更快;减速过程后半段,两型进气道畸变水平接近,稳定性裕度均较低。分析也表明,仅使用流量系数的相对差值计算的进气道稳定裕度反映的进气道流通能力信息比使用总压恢复系数与流量系数之比的相对差值更全面,推荐采用前者作为进气道稳定性裕度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式进气道 进气道喘振 进气畸变 流量系数 稳定性裕度
原文传递
不同波系配置的鼓包压缩面引起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特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娇 谭慧俊 黄河峡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2-382,共11页
为了对不同波系配置的鼓包压缩面引起的锥形激波和来流边界层干扰的流场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以总偏转角相同的单锥、双锥和等熵锥等3种外锥流场为基准流场,在来流马赫数为2.0的条件下,采用流线追踪法设计了3种鼓包压缩面。在此基础上... 为了对不同波系配置的鼓包压缩面引起的锥形激波和来流边界层干扰的流场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以总偏转角相同的单锥、双锥和等熵锥等3种外锥流场为基准流场,在来流马赫数为2.0的条件下,采用流线追踪法设计了3种鼓包压缩面。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对这3种鼓包压缩面在不同马赫数下的三维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单锥鼓包,双锥和等熵鼓包流场中的涡量集中区明显减小,且涡核处的涡量值也有所降低;对于双锥和等熵鼓包,由于受到后续波系的干扰,其表面流动的拓扑结构不再呈现出锥形相似性;双锥与等熵鼓包具有和单锥鼓包相同的边界层排移能力,且这一能力不随来流马赫数的变化而变化。此外,采用多波系配置能提高鼓包外压缩系统的总压恢复系数,波系数目越多,提升的程度就越大,且这一优势在高马赫数下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mp进气道 激波/边界层干扰 波系配置 边界层排移能力 总压恢复系数
原文传递
用于自适应进气道的扁薄球壳双稳态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平 周丽 邱涛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64-271,共8页
自适应进气道通过主动控制唇口和内管道的结构形状,能够调节进气道的捕获面积和喉道面积,从而提升战斗机在宽速域内的进气道性能。鼓包进气道是一种先进的进气道,但是鼓包面形状不可调节,限制了其在非设计点的性能。该文针对该问题,提... 自适应进气道通过主动控制唇口和内管道的结构形状,能够调节进气道的捕获面积和喉道面积,从而提升战斗机在宽速域内的进气道性能。鼓包进气道是一种先进的进气道,但是鼓包面形状不可调节,限制了其在非设计点的性能。该文针对该问题,提出利用扁薄球壳的双稳态构型调节鼓包面形状,从而改善进气道在不同速度下的使用性能。研究了铰支边界的圆底扁薄球壳存在双稳态构型需要的条件,分析了加载方式和加载位置对壳体双稳态特性的影响,并给出稳态构型转换时壳体结构参数与驱动载荷、加载行程以及结构内应力的关系,为扁薄球壳双稳态构型的形状控制以及在自适应进气道上的应用提供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变形 自适应鼓包 进气道 扁薄球壳 双稳态构型
原文传递
背部进气布局飞机前机身模拟器设计方法研究与评估
16
作者 王学峰 钟易成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4年第5期82-86,134,共6页
为满足背部进气布局飞机的前机身-进气道-发动机自由射流试验的需求,设计前机身模拟器以模拟原始前机身对进气道内流场的影响。根据背部进气布局飞机的流动特点,设计两类前机身模拟器,在自由射流试验舱内模拟飞行高度10 km、飞行速度0.... 为满足背部进气布局飞机的前机身-进气道-发动机自由射流试验的需求,设计前机身模拟器以模拟原始前机身对进气道内流场的影响。根据背部进气布局飞机的流动特点,设计两类前机身模拟器,在自由射流试验舱内模拟飞行高度10 km、飞行速度0.7Ma的3种飞行姿态的流场。通过对比子午面和进气道出口流场以及进气道出口平均参数,证明所设计的前机身模拟器可以在射流环境下模拟原始前机身的前机身效应,其中负攻角和侧滑角姿态下的前机身模拟器模拟效果较好,而正攻角姿态下的前机身模拟器模拟效果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部进气布局 前机身模拟器 鼓包进气道 自由射流试验 前机身效应
下载PDF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istable Bump Surface for Morphing Inlet
17
作者 张平 周丽 程文杰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15年第6期610-622,共13页
There exists inlet-engine match conflict between high and low speeds for a non-adjustable bump inlet.A scheme of using a bistable bump surface at the throat region of the inlet is proposed to adjust the throat area.Th... There exists inlet-engine match conflict between high and low speeds for a non-adjustable bump inlet.A scheme of using a bistable bump surface at the throat region of the inlet is proposed to adjust the throat area.The FEM model of the bistable surface is established with hinged constraint,and the bistability condition and structural transition process a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Moreover,the effects of loading method,loading position and structural parameters on critical driving force,input energy and structural strain are studied.Finally,the influences of an elastic boundary condition on the structural bistability a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stability of the adjustable bump surface requires a certain boundary constraint and geometric parameter combination,and that there are local and overall snap-through phenomena during transition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loading position and structural parameters.Therefore,suitable loading position and structural material could reduce input energy and meet the demand of structural str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stable structure inlet-engine match bump surface morphing inlet transition process
下载PDF
涡流发生器对Bump进气道性能影响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天喜 王强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476-2482,共7页
以一种Bump进气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在S弯扩压段入口处布置涡流发生器来控制流动分离,减小出口总压畸变。采用CFD数值计算软件对Bump进气道在设计点(Ma=2.0)与非设计点(Ma=1.8,0.8)工况下内、外流场进行计算,分析不同涡流发生器方案的效... 以一种Bump进气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在S弯扩压段入口处布置涡流发生器来控制流动分离,减小出口总压畸变。采用CFD数值计算软件对Bump进气道在设计点(Ma=2.0)与非设计点(Ma=1.8,0.8)工况下内、外流场进行计算,分析不同涡流发生器方案的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在设计点工况下,安装涡流发生器能够抑制流动分离,改善进气道流场品质,减小出口总压畸变;在一些非设计点工况下会增大Bump进气道出口总压畸变;Bump进气道总压损失有所增大,不同叶片间距的涡流发生器对总压损失的影响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mp进气道 涡流发生器 流动控制 总压恢复系数 总压畸变
原文传递
“蚌式”进气道附面层扫除特性风洞试验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海刚 刘雨 +2 位作者 任丁丁 丁凯峰 史建邦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00-1908,共9页
以某低、高速风洞为平台,设计搭建了"蚌式"进气道附面层扫除特性测量试验系统,进行了不同流量系数和来流马赫数下进气道鼓包表面附面层扫除特性的风洞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整理、计算和对比分析同型号的飞行试验结果,研究了&... 以某低、高速风洞为平台,设计搭建了"蚌式"进气道附面层扫除特性测量试验系统,进行了不同流量系数和来流马赫数下进气道鼓包表面附面层扫除特性的风洞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整理、计算和对比分析同型号的飞行试验结果,研究了"蚌式"进气道鼓包表面附面层扫除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来流马赫数下,随着流量系数的增大,鼓包表面附面层的扫除能力逐渐减弱;在亚声速工况的绝大多数流量范围内,鼓包表面压力系数沿鼓包中心线对称分布、压力梯度变化明显,且在不同截面沿主流方向具有增大的特征,鼓包构型对附面层扫除效果较强;超声速工况下具有明显附面层扫除能力的流量范围明显小于亚声速工况,进气道唇口形成的弓形激波是影响鼓包表面不同位置压力梯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而决定着附面层扫除特性。在接近来流马赫数1.8及以上飞行工况下,附面层的扫除能力减弱,附面层分离加强,进而会造成较大的进气压力损失和畸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试验 “蚌式”进气道 附面层扫除特性 来流马赫数 流量系数
原文传递
侧滑角对鼓包诱导曲面激波/边界层干扰特性的影响
20
作者 高婉宁 张悦 +1 位作者 谭慧俊 殷宁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85-1093,共9页
利用仿真方法对侧滑条件下设计马赫数为2的三维壁面鼓包诱导流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侧滑角的增大,迎风面的展向压力梯度增大,鼓包表面高压中心向迎风面偏移使得迎风面前缘旋涡强度增强,迎风侧出口总压恢复损失,最终导致鼓包下游... 利用仿真方法对侧滑条件下设计马赫数为2的三维壁面鼓包诱导流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侧滑角的增大,迎风面的展向压力梯度增大,鼓包表面高压中心向迎风面偏移使得迎风面前缘旋涡强度增强,迎风侧出口总压恢复损失,最终导致鼓包下游流场畸变增加。同时鼓包表面流动拓扑结构表明,随着侧滑角的增加,迎风面分离区的准锥形相似特性增强,而背风面由准锥形相似逐渐发展为准柱形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滑条件 鼓包 bump进气道 压力梯度 曲面激波/边界层干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