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庭回鹘佛教晚期的空间秩序与艺术风格——以S102殿塑像群为中心
1
作者 杨传宇 《昌吉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3-60,共8页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的S102配殿是一座经过后期大规模改建后形成的礼拜功能配殿,殿内共保留塑像22身,大都残毁严重,但通过对塑像布局的空间形制分析可以发现,其塑像间的局部空间是受中原文化和造像组合形式传播的影响,整体空间更是模...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的S102配殿是一座经过后期大规模改建后形成的礼拜功能配殿,殿内共保留塑像22身,大都残毁严重,但通过对塑像布局的空间形制分析可以发现,其塑像间的局部空间是受中原文化和造像组合形式传播的影响,整体空间更是模仿中原汉式寺院形成的。塑像的艺术风格继承了高昌回鹘佛教艺术典型的五官特征,也保留了其体态圆润敦厚的比例,赋色仍以红为主,但在服饰衣纹的塑造上更简练厚重,体现出不同于之前繁复华丽的风格,转而更趋向同时期中原地区的佛教艺术审美追求。不论是空间还是艺术,二者都体现出北庭佛教发展的晚期,高昌王室对中原文化认同的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庭 回鹘 佛教塑像 空间布局
下载PDF
从艺术品到石窟寺古迹--1913-1914年龙门石窟事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周孟圆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第6期35-44,共10页
20世纪初的西方来华考古探险潮,让中国石窟寺遗迹成了“重新被发现的”珍宝之窟。石窟寺中丰富的古代佛教造像,满足了西方人长久找寻的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愿望。然而,中国佛教造像在国际世界的名声大噪,却引发了大规模的石窟寺盗凿... 20世纪初的西方来华考古探险潮,让中国石窟寺遗迹成了“重新被发现的”珍宝之窟。石窟寺中丰富的古代佛教造像,满足了西方人长久找寻的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愿望。然而,中国佛教造像在国际世界的名声大噪,却引发了大规模的石窟寺盗凿和佛头贩卖。1913年,巴黎赛努奇博物馆的亚洲佛教艺术展览引起西方收藏界对中国古代雕塑的追捧,成为中国美术史书写的转折点。文章聚焦1913—1914年的龙门石窟事件,揭示外部世界对中国石窟寺所投射的目光,一方面加剧了“作为艺术品的佛头”的暴力掠夺与国际收藏;另一方面又激发了中国政府开启“作为整体文化遗产”的石窟寺保护事业。作为后发现代国家,发生在中国石窟寺空间中的暴力与掠夺,让佛像和人在旧世界中所建立的宗教圣像关系慢慢出现缝隙,新的审美关系与现代文物意识开始逐步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寺破坏与保护 马克密 龙门石窟 佛教造像 文物保护观念
下载PDF
桂州窑遗址出土陶塑佛教造像初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曦 洪德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80,共7页
桂州窑遗址出土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造像及建筑材料,特别是陶塑佛教造像,包括释迦牟尼像、弟子像、武士像,是目前经考古发掘的窑址出土的最大一批佛教造像,是唐代佛教艺术的瑰宝。其中,3号窑的鼎盛当在中唐时期,释迦牟尼佛造像艺术很可... 桂州窑遗址出土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造像及建筑材料,特别是陶塑佛教造像,包括释迦牟尼像、弟子像、武士像,是目前经考古发掘的窑址出土的最大一批佛教造像,是唐代佛教艺术的瑰宝。其中,3号窑的鼎盛当在中唐时期,释迦牟尼佛造像艺术很可能与鉴真有关,停烧当是受唐武宗灭佛事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桂州窑遗址 佛教造像
下载PDF
两尊唐代彩绘鎏金佛教造像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宋俊荣 李建西 +4 位作者 田原曦 邢福来 苗轶飞 王展 相建凯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3-117,共5页
利用超景深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光照相等分析手段对长安区唐墓新出土两件罕见的彩绘鎏金青铜佛教造像的本体表面成分、内部结构及颜料成分进行了科学分析。两尊造像经过铸造、打磨、鎏金、彩绘等制作工序。分析检... 利用超景深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光照相等分析手段对长安区唐墓新出土两件罕见的彩绘鎏金青铜佛教造像的本体表面成分、内部结构及颜料成分进行了科学分析。两尊造像经过铸造、打磨、鎏金、彩绘等制作工序。分析检测显示两尊造像均以铅锡青铜一次性浇铸而成,经打磨修整后以金汞齐在外表通体鎏镀金层,表面彩绘蓝色颜料为蓝铜矿,红色颜料含朱砂和铅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佛教造像 鎏金 彩绘
下载PDF
从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看民众的信仰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彬彬 李方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3年第3期28-35,共8页
本文以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所藏的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为研究对象和论述依据,分别从民众信仰对象、发愿内容与造像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试图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清代湖南民众信仰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佛、道不分;二是功利性... 本文以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所藏的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为研究对象和论述依据,分别从民众信仰对象、发愿内容与造像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试图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清代湖南民众信仰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佛、道不分;二是功利性和实用性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湖南 佛教造像记 民众信仰
下载PDF
西藏传统古物学中早期佛教造像风格的分类与品鉴
6
作者 班旦次仁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5-44,213,共11页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史料,公元12世纪左右,藏传佛教萨迦派大德们奠定了西藏古物学的雏形。14—16世纪左右,出现了一批精通不同门类文化的大学者,构建和完善了西藏古物学的理论体系。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西藏古物学的分析对象逐渐扩大到佛...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史料,公元12世纪左右,藏传佛教萨迦派大德们奠定了西藏古物学的雏形。14—16世纪左右,出现了一批精通不同门类文化的大学者,构建和完善了西藏古物学的理论体系。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西藏古物学的分析对象逐渐扩大到佛像、瓷器、乐器、兵器、丝绸、纸张、茶、马鞍等“外来之物”。在过去几十年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文本进行了研究,但直至今日,对相关文本的挖掘仍不够深入,研究成果零散,尚不足以体现该传承的重要性,诸多相关问题有待发之覆。文章通过3部布达拉宫馆藏古籍文献,以佛教造像作为考察个案,分析西藏传统文化中对南亚、中亚以及汉地和西藏不同时期佛像的认识。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对不同时期和不同材质、地域、风格的佛像进行了分类和描述,希冀对构建西藏本土的“古物学”或“艺术考古学”有所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古物学 佛教造像 品鉴 布达拉宫古籍
原文传递
用羧甲基纤维素封护法加固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一尊宝冠佛像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高东亮 范子龙 +1 位作者 李心坚 高俊苹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8年第1期42-45,共4页
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部分佛像风化开裂严重,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些佛像,探讨微裂隙造像加固封护的方法,采用羧甲基纤维素封护法对其中一尊开裂严重的宝冠佛像进行了试验性加固。结果表明,用这种材料进行封护不仅能够满足微裂隙造像加固的需... 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部分佛像风化开裂严重,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些佛像,探讨微裂隙造像加固封护的方法,采用羧甲基纤维素封护法对其中一尊开裂严重的宝冠佛像进行了试验性加固。结果表明,用这种材料进行封护不仅能够满足微裂隙造像加固的需要,而且操作简便,安全性好,是一种可行的加固封护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佛像 封护 加固
下载PDF
略论十六国北朝佛教造像盛行的原因
8
作者 姚义斌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3年第3期36-41,共6页
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造像之风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普通信众的造像意图上看,是由于他们苦于动荡的社会现实,寄希望于造像以离苦得乐,因而其造像具有现实功利性。与此同时,北方地区战乱频仍导致的原有社会结构的解体和传统儒家价... 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造像之风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普通信众的造像意图上看,是由于他们苦于动荡的社会现实,寄希望于造像以离苦得乐,因而其造像具有现实功利性。与此同时,北方地区战乱频仍导致的原有社会结构的解体和传统儒家价值观念的崩析,为佛教造像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和土壤,佛教本身鼓励造像,则是这一时期造像风行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北朝 佛教造像 原因
下载PDF
浅析北魏时期山东佛教造像艺术
9
作者 刘鹏 张洪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70-75,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多民族文明冲撞交融、社会秩序重组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山东地区是北方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至今仍保留着北魏时期直到北齐阶段的诸多造像、刻经、寺院等佛教遗迹。基于类型学的方法,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多民族文明冲撞交融、社会秩序重组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山东地区是北方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至今仍保留着北魏时期直到北齐阶段的诸多造像、刻经、寺院等佛教遗迹。基于类型学的方法,研究山东地区北魏佛教造像变化的轨迹,讨论其造型风格来源、流变,结合当时当地佛教传播、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寻找造像背后的诸多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佛造像 青州 山东地区 艺术风格
下载PDF
河北省佛像艺术博物馆对佛造像文化的传承及实践
10
作者 褚亚玲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30-34,共5页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之内容的河北省佛教造像艺术博大精深,传世之作辈出,河北省佛像艺术博物馆经过十年的努力,在佛造像艺术的传承及现代阐释和实践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与探索。统一造像量度经的尺寸与现代尺寸,...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之内容的河北省佛教造像艺术博大精深,传世之作辈出,河北省佛像艺术博物馆经过十年的努力,在佛造像艺术的传承及现代阐释和实践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与探索。统一造像量度经的尺寸与现代尺寸,按量度绘制可操作的施工图纸制作立体模型,探索高仿、修复、还原国内外(博物馆)的优秀佛菩萨造像,并将印度早期造像如犍陀罗、马吐腊、笈多王朝等与中国佛造像连成一体,完成了按历史顺序从印度贵霜王朝至中国五胡十六国到清代的一百多尊佛菩萨像,概括性地再现了佛教造像史上著名的塑像,让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呈现在中华大地。至今,河北省佛像艺术博物馆已经拥有系列402项知识产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造像 文化遗产 创造性修复
下载PDF
邺城遗址出土北魏谭副造像图像考释 被引量:10
11
作者 何利群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6-110,共15页
2012年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的邺城考古队,在今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村北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编号造像2895件(块)[1]。据初步统计,现有造像底座近900件,题记造像300件左右,时代以东... 2012年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的邺城考古队,在今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村北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编号造像2895件(块)[1]。据初步统计,现有造像底座近900件,题记造像300件左右,时代以东魏北齐为主,另有少量的北魏及隋唐时期造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邺城 北魏 谭副造像 图像题材
原文传递
云冈大佛礼拜空间的转变 被引量:5
12
作者 彭明浩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47-52,共6页
云冈石窟以大佛闻名,其一、二、三期大佛的礼拜空间经历了从外向内的转变过程,一期昙曜五窟直面大道,人们多从外部观礼,极为特殊,值得从历史、宗教、营造等角度综合考察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 云冈 大佛 礼拜空间 视线
下载PDF
“敷搭双肩下垂式”与“钩纽式”佛衣在北朝晚期的兴起 被引量:5
13
作者 费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1-76,共6页
中土佛像在经历了"褒衣博带式"佛衣一统南北的局面后,约在南北朝晚期,出现了向印度样式回归的趋势,这种回归不同于简单的引进,而是基于律典,将佛衣民族样式与外来样式相互交融的产物。"敷搭双肩下垂式"与"钩纽... 中土佛像在经历了"褒衣博带式"佛衣一统南北的局面后,约在南北朝晚期,出现了向印度样式回归的趋势,这种回归不同于简单的引进,而是基于律典,将佛衣民族样式与外来样式相互交融的产物。"敷搭双肩下垂式"与"钩纽式"佛衣,即是继"褒衣博带式"佛衣之后,兴起于东魏、北齐境内的新型佛衣样式,呈跨地域传播的态势,影响深远。本文依据造像实物,联系佛教律典规制及相关文献,对这两款佛衣的基本披着方式、演化类型及大规模兴起的成因予以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像 服饰 敷搭双肩下垂式 钩纽式
下载PDF
新见甘肃合水县双柳树佛教造像碑考析
14
作者 高海燕 魏文斌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8-106,共9页
甘肃合水县发现一通北朝佛教造像碑,通过与关陇地区一些有纪年的北朝造像和石窟造像的比对,以及对碑刻铭文内容的分析,推断其应雕凿于北周初年。该碑为社邑造像碑,其题记反映出两种史实:一是西魏北周时期宇文泰推行赐、复胡姓,一是北朝... 甘肃合水县发现一通北朝佛教造像碑,通过与关陇地区一些有纪年的北朝造像和石窟造像的比对,以及对碑刻铭文内容的分析,推断其应雕凿于北周初年。该碑为社邑造像碑,其题记反映出两种史实:一是西魏北周时期宇文泰推行赐、复胡姓,一是北朝陇东地区少数民族融合、聚居、结社及佛教信仰状况。该造像碑的发现为研究陇东地区北朝晚期的佛教与佛教艺术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水县 双柳树 佛教造像碑 北周
下载PDF
论佛教考古研究中的“模式” 被引量:3
15
作者 于春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51,共5页
宿白先生提出的"凉州模式""云冈模式"是中国佛教考古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佛教造像"模式"成立与否的论证应建立在考古类型学的分析之上,并结合历史背景讨论其存在的可能性、来源及影响等。佛教造像"模... 宿白先生提出的"凉州模式""云冈模式"是中国佛教考古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佛教造像"模式"成立与否的论证应建立在考古类型学的分析之上,并结合历史背景讨论其存在的可能性、来源及影响等。佛教造像"模式"成立的标志是:是否在内容上自成体系、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是否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长安模式"是否成立是目前佛教考古学研究中亟须解决的学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考古 造像模式 造像样式 长安模式
下载PDF
东魏北齐造像碑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唐仲明 武昊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10-16,共7页
本文以考古发现及馆藏的纪年东魏—北齐造像碑为对象,根据表现形式将其分为扁体造像碑和方柱造像碑两大类,再根据碑像类型等进行类型分析,将造像碑分为东魏初—北齐初,东魏末—北齐末两期,并归纳其时代特征。通过造像碑的纪年及分布区... 本文以考古发现及馆藏的纪年东魏—北齐造像碑为对象,根据表现形式将其分为扁体造像碑和方柱造像碑两大类,再根据碑像类型等进行类型分析,将造像碑分为东魏初—北齐初,东魏末—北齐末两期,并归纳其时代特征。通过造像碑的纪年及分布区域分析,发现造像碑集中出现于豫北、豫西地区,东魏时期有少量出现于晋西南和鲁中。到了北齐时期,向晋中南、鲁西南、皖北扩张。从类型来看,以扁体造像碑为主,占全部的近八成。方柱造像碑主要流行于北齐时期,分析其类型、样式可知,应当为佛塔的模拟。从造像题材及发愿文来看,超过三分之二的造像碑没有明确的信仰指向,结合供养人的身份,说明当时的中下层信众更加重视供养行为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魏 北齐 造像碑
下载PDF
印度笈多风格佛教乐舞图像意义考——以阿旃陀石窟为中心 被引量:2
17
作者 许薇 叶笛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4-30,共7页
笈多王朝是印度佛教美术的兴盛时期,笈多风格的佛教造像将内省深层的精神与单纯高贵的肉体结合,是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但这种注入静谧冥想精神的转变也客观影响了其乐舞形象的塑造。本文从图像学视角,以印度笈多时代、后笈多... 笈多王朝是印度佛教美术的兴盛时期,笈多风格的佛教造像将内省深层的精神与单纯高贵的肉体结合,是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但这种注入静谧冥想精神的转变也客观影响了其乐舞形象的塑造。本文从图像学视角,以印度笈多时代、后笈多时代的阿旃陀石窟的雕像、壁画等文物的图像资料结合相关历史的文本资料,对笈多风格佛教乐舞图像的雕塑、壁画的类别、构图、母题、艺术风格进行论述与文化阐释,为佛教乐舞领域的研究做出相应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笈多风格 阿旃陀石窟 佛教雕像壁画 乐舞形象 图像学
原文传递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过程中的情感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春祥 《大连大学学报》 2008年第5期103-106,共4页
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中,一切的行为都是神圣虔诚的宗教行为,也都是重新认识把握佛教精神的必要过程。造像的过程是藏传佛教修行者人生价值的反映,体现了藏传佛教修行者的根本追求,正是有了这样的情感,因此在造像的过程中,造像者自然而然... 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中,一切的行为都是神圣虔诚的宗教行为,也都是重新认识把握佛教精神的必要过程。造像的过程是藏传佛教修行者人生价值的反映,体现了藏传佛教修行者的根本追求,正是有了这样的情感,因此在造像的过程中,造像者自然而然就会把身心沉浸于神圣超然的情感之中,从而获得超凡脱俗的精神升华,每一尊神灵造像就成为他们心理的需要和情感寄托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造像 情感 修行者 宗教思想 心理体验
下载PDF
魏比丘尼法光造像的近代流播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续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8年第3期62-65,86,共5页
魏比丘尼法光造像在晚清道咸之际从龙门山中流出,递经瑛兰坡、郑文焯、甘翰臣、童大年、应燡等人收藏。造像藏于童大年绿云庵期间,童氏邀请拓工王秀仁将其椎拓多本,附上手书题跋而分赠海内同好。童大年的题跋简述了此像在入藏绿云庵之... 魏比丘尼法光造像在晚清道咸之际从龙门山中流出,递经瑛兰坡、郑文焯、甘翰臣、童大年、应燡等人收藏。造像藏于童大年绿云庵期间,童氏邀请拓工王秀仁将其椎拓多本,附上手书题跋而分赠海内同好。童大年的题跋简述了此像在入藏绿云庵之前的流传经过。而施蛰存先生则记述了此像在绿云庵之后归于定海应燡的信息。文章以所访见的三通造像拓本为基础,结合相关史料,梳理出造像在以上藏家的辗转递藏的完整经过,亦可为相关学人之金石交游提供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比丘尼法光造像 递藏 金石交游
下载PDF
古代大型铜佛像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福谆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10年第5期49-58,共10页
调查并收集了我国现存151尊古代大型和特大型铜佛像的有关情况,其中,明代铸造的大铜佛像最多。详细介绍了其中的28尊铜像,涉及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并阐述了古代大铜佛像的铸造工艺。
关键词 大铜佛像 雕塑 铸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