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福之面”的图像与信仰——尼泊尔佛教美术的考察与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赵玲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3年第2期25-31,共7页
"天福之面"(kritimukha)与龙王、摩羯的图像组合,作为龛室造像、陀兰那、金刚宝座的装饰图像,在西藏、印度佛教艺术普遍存在,特别在尼泊尔的尼族(Newari)艺术中尤为流行,这类龛室造像由此而被学术界认为是尼泊尔佛教艺术民族... "天福之面"(kritimukha)与龙王、摩羯的图像组合,作为龛室造像、陀兰那、金刚宝座的装饰图像,在西藏、印度佛教艺术普遍存在,特别在尼泊尔的尼族(Newari)艺术中尤为流行,这类龛室造像由此而被学术界认为是尼泊尔佛教艺术民族化的表现。另一方面,从佛教造像的变革来看,随着曼陀罗宇宙信仰的形成,佛教艺术向密宗(Tantric Buddhism)演进,"天福之面"图像因其具有庇护的能力和功用而成为坛场的重要组成。密宗的发展是印度波罗(Pāla)艺术的巨大成就。因此,以"天福之面"图像为源点的考察,对理清晚期佛教与印度教艺术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使得波罗艺术对尼泊尔、中国西藏的影响变得逐渐清晰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 天福之面 拏具 陀兰那 佛教造像
下载PDF
“形象史学”视角下的吉林集安长川1号墓礼佛图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俊铮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6-110,共15页
高句丽墓葬壁画反映了高句丽社会的诸多历史面相。以“形象史学”的视角切入,对长川1号墓中礼佛图主佛形象及莲花纹的渊源和流变予以追索,特别是借助莲花纹的类型学考察及其与其他壁画题材、墓室结构等因素的组合关系,大致还原出高句丽... 高句丽墓葬壁画反映了高句丽社会的诸多历史面相。以“形象史学”的视角切入,对长川1号墓中礼佛图主佛形象及莲花纹的渊源和流变予以追索,特别是借助莲花纹的类型学考察及其与其他壁画题材、墓室结构等因素的组合关系,大致还原出高句丽壁画墓的发展脉络,最终将长川1号墓的年代确定为5世纪晚期至6世纪上半叶。同时通过对壁画形象题材因素的考察,揭橥了三燕文化对高句丽佛教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朝鲜冬寿墓、德兴里墓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长川1号墓不仅为高句丽壁画墓编年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年代学坐标节点,同时进一步夯实了其在高句丽乃至东北亚古代佛教史上的殊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句丽壁画 长川1号墓 形象史学 礼佛图 莲花纹
原文传递
风景意象的“诗化”再现--明代北京佛寺园林的景观认知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源 李险峰 《风景园林》 2022年第4期128-133,共6页
作为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风景点及风景建筑,佛寺园林是古代城市风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明代北京地区的佛寺园林为例,将826篇佛寺游览写景诗文作为研究材料,探究其中的历史景观认知内容:1)基于扎根理论编码方法,从诗文材料中提... 作为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风景点及风景建筑,佛寺园林是古代城市风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明代北京地区的佛寺园林为例,将826篇佛寺游览写景诗文作为研究材料,探究其中的历史景观认知内容:1)基于扎根理论编码方法,从诗文材料中提取7566个原始文本节点,并梳理得到包含58类景观要素的11个景观范畴;2)基于Python语言编程与VOSviewer软件分析,获得由不同景观要素组成的6类风景意象;3)结合历史舆图和ArcGIS核密度分析,对每类风景意象的空间分布与景观特征进行解释。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宏观层面理解北京佛寺园林的整体历史风貌特色,并为当代文化遗产的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审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明代北京 佛寺 景观认知 景观要素 风景意象
下载PDF
转轮王的七宝——论七政宝图像的多元功能及角色构筑
4
作者 贾维维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8-134,共17页
七政宝是转轮王的七种随身宝物,从最早的小乘佛教经典到代表金刚乘最高密法的无上瑜伽密续,七政宝的身影贯穿始终,其原动力正是佛教哲学思想、佛典结构、神灵体系的扩充和演进。佛教经典中与七政宝相关的文本可大致分为六个体系:阿含经... 七政宝是转轮王的七种随身宝物,从最早的小乘佛教经典到代表金刚乘最高密法的无上瑜伽密续,七政宝的身影贯穿始终,其原动力正是佛教哲学思想、佛典结构、神灵体系的扩充和演进。佛教经典中与七政宝相关的文本可大致分为六个体系:阿含经、顶生王本生经、佛传、弥勒下生经、《华严经》及《法华经》等早期大乘经典、密教经典,视觉艺术材料与文本情况基本一致。在多元佛教语境中,以转轮王作为串联主线,能够清晰看到佛教思想不同发展阶段对转轮王和七政宝的角色构筑,以及七政宝图像本身的演变历史和宗教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政宝 转轮王 佛顶轮王 八辐轮曼荼罗 佛教 图像
原文传递
龙兴寺佛教造像彩绘贴金工艺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夏名采 冀浩臻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53-55,共3页
The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rafts of colored drawing and gilding on Buddhist images in LongXing Temple , which is one of the "ten national major pieces of news in archaeology". The crafts sh... The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rafts of colored drawing and gilding on Buddhist images in LongXing Temple , which is one of the "ten national major pieces of news in archaeology". The crafts show the brilliant ancient human landscapes in the ancient city of Qingzho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兴寺 佛教造像 彩绘 贴金工艺 造像风格
下载PDF
《释迦谱》中的释迦牟尼形象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党措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21-127,184,共8页
《释迦谱》形成于南朝齐梁时期,是中国人编纂的第一部释迦牟尼传记。文章通过梳理部派佛教早期、分裂期及大乘佛教初期佛教史中的释迦牟尼形象,进而从生命过程、外貌形象和法理形象三方面对《释迦谱》中释迦牟尼的形象进行深入挖掘,归... 《释迦谱》形成于南朝齐梁时期,是中国人编纂的第一部释迦牟尼传记。文章通过梳理部派佛教早期、分裂期及大乘佛教初期佛教史中的释迦牟尼形象,进而从生命过程、外貌形象和法理形象三方面对《释迦谱》中释迦牟尼的形象进行深入挖掘,归纳出其形象特点。《释迦谱》中的释迦牟尼是经历了出生到涅槃的神性人,又是从过去穿越到现在的人性神,其形象是时间上纵向单一性和空间横向多重性的交汇,是立体、多元而不可复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迦谱》 释迦牟尼 生命过程 外貌形象 法理形象
下载PDF
佛教艺术中“变相”的定义及其功能 被引量:1
7
作者 于向东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1-117,共7页
“变相”是佛教艺术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从考古实物还是从古代文献来看,关于“变相”的史料都比较丰富。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变相”的定义,学术界仍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探讨“变相”的定义与功能,对于深入研究佛教及佛教艺术有重要... “变相”是佛教艺术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从考古实物还是从古代文献来看,关于“变相”的史料都比较丰富。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变相”的定义,学术界仍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探讨“变相”的定义与功能,对于深入研究佛教及佛教艺术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艺术 变相 定义 功能
下载PDF
中国禅宗戏剧的缘起与佛教图文的东渐 被引量:1
8
作者 黎羌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3-105,共13页
在中西与中印宗教历史文化交流过程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果是中国禅宗及其禅宗戏剧的形成与发展。此种宗教表演文化形式集中国和印度传统文学之大成,特别是将其丰富多彩的佛教图像与文本紧密地联系与融合为一体,使之天然地融合于... 在中西与中印宗教历史文化交流过程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果是中国禅宗及其禅宗戏剧的形成与发展。此种宗教表演文化形式集中国和印度传统文学之大成,特别是将其丰富多彩的佛教图像与文本紧密地联系与融合为一体,使之天然地融合于中国乃至东亚、南亚、东南亚诸国和周边地区,成为许多民族所共同拥有的一种维系精神世界的参禅拜佛礼仪与文化娱乐活动。禅宗戏剧亦遵循禅宗从"不立文字"初衷逐渐过渡到"不离文字",然后又回到"不立文字",继而定位到"图文结合";或从"渐悟"到"顿悟"至"大悟大彻"理念的演变历程,从中我们可发现禅宗一直相伴佛教美术图像,以及趋于戏剧表演文本的图文显现之重要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文化 禅宗戏剧 元图像 图文结合 象征符号
原文传递
Grotto——Analysis of the Civilization Form of the Image Historiography
9
作者 Wan Li Wei Shaono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58-262,共5页
Based on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image historiography by Chen Zhongdan and the study on the Buddhist image historiography,this paper attempts to do some research upon the image of the grotto-shaped temples. A... Based on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image historiography by Chen Zhongdan and the study on the Buddhist image historiography,this paper attempts to do some research upon the image of the grotto-shaped temples. As far as the mainstreamBuddhist research is concerned,scholars tend to restore the human morality memory by the historical anthropological methods. As the important heritage of the Buddhist grotto im-ages,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China completely replicates the crowd pattern of the grotto morality system. Chin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pagation of grotto civilization,and as the image museumand image relic,grotto historiography shall be transformed into image recognition and construct newimage cultural systemso a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basic model of the morality construction of human be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史学 文明 图像识别 影像 道德体系 人类学 研究成果
下载PDF
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音——试论钱起诗中的佛禅思想
10
作者 张振谦 王晓霞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48-51,共4页
从钱起佛禅观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揭示其隐逸思想的佛禅原因,以及佛禅意象在其诗歌中的表现,从而说明佛禅文化对钱起的深刻影响和对钱起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浸染。
关键词 钱起 佛禅意象 隐逸 送别诗
下载PDF
“像外之象”:佛教造像之“观”的审美意味
11
作者 赵婧 《中国美学研究》 2020年第2期172-185,332-333,共16页
佛教以无相为体,强调法身无相,但又借助可见的形象呈现隐匿的法身和抽象的教义。佛像(形象)、佛(法身)、造像者和信众,在各自情境下的"观"与"被观",促成了审美意象的互动生成,使得审美主客体的关系在不断地切换中... 佛教以无相为体,强调法身无相,但又借助可见的形象呈现隐匿的法身和抽象的教义。佛像(形象)、佛(法身)、造像者和信众,在各自情境下的"观"与"被观",促成了审美意象的互动生成,使得审美主客体的关系在不断地切换中而具有互主体性。佛像之"观",不是生理意义上的"肉目"活动,而是一种非逻辑、非理性、非对象性、领悟式地将心灵契入佛像内部与其两行与互生的直觉活动;是一种基于想象的审美直觉的内视与创构,是对心目所见"物"的"直透",心观、心目所聚合生成的心象具有审美意象的明晰性、透莹性与创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身 造像 意象
原文传递
从佛典到变文——大目犍连形象的文学化研究
12
作者 罗皓月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99-107,共9页
敦煌文献中,五个系统的目连变文各具特色,同中存异。在《盂兰盆经》的基础上,目连变文通过移植佛典中的相关故事或情节,借助移花接木、渲染神通威力和地狱惊怖场景的手段,大大增强了其文学性,目连的文学形象也更为突出。
关键词 目连变文 佛典故事 目连形象 文学演绎
下载PDF
菩萨艺术造型的性别变化及其审美
13
作者 许畅 李翎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62-67,共6页
菩萨在佛教造像的发源地犍陀罗和马图拉的早期造像中多表现为男子形象。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同时开启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过程。由于佛教传播教义的需要,佛教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同时由于菩萨信仰的深入人心,菩萨在艺术表现上也逐渐产生了区... 菩萨在佛教造像的发源地犍陀罗和马图拉的早期造像中多表现为男子形象。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同时开启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过程。由于佛教传播教义的需要,佛教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同时由于菩萨信仰的深入人心,菩萨在艺术表现上也逐渐产生了区别于早期男子形象的造型,最终实现了菩萨在艺术造型上的男女性别转变。这一转变的出现以汉地传统审美为主导,其背后又有其内在的精神诉求等因素的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佛教艺术 菩萨 菩萨像 本土化
下载PDF
水月观音图像样式的创新与意图——瓜州西夏石窟唐僧取经图出现原因再考察 被引量:12
14
作者 沙武田 《民族艺林》 2019年第1期5-26,共22页
水月观音图是瓜州西夏石窟东千佛洞和榆林窟重要的题材,唐僧取经图又是瓜州西夏石窟水月观音图常见的画面组成,计有5幅。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唐僧取经图出现在瓜州西夏石窟的原因多有探讨,其中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即是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经行... 水月观音图是瓜州西夏石窟东千佛洞和榆林窟重要的题材,唐僧取经图又是瓜州西夏石窟水月观音图常见的画面组成,计有5幅。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唐僧取经图出现在瓜州西夏石窟的原因多有探讨,其中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即是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经行瓜州,在胡人向导石磐陀的帮助下偷渡玉门关的故事。但是作为晚唐五代宋以来流行的水月观音图像,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可以看到,五代宋时期莫高窟壁画中却没有出现玄奘取经图。受此现象的启发,对瓜州西夏水月观音和唐僧取经图作详细的梳理,结合沙州的壁画,可以看到唐僧取经图在瓜州出现的轨迹。这里也有图像样式变化的不确定性,再次说明取经图出现在水月观音中是西夏时期观音信仰崇拜的新因素,而与所谓的写实画面表现玄奘在瓜州的经历没有多大关系,更多体现出来的则是唐僧取经图在图像表达上的象征和符号意义。若再以东千佛洞第2窟水月观音中与取经图同时出现的一组往生观音净土的人物组合为讨论的议题,可以看到水月观音强烈表现西夏时期往生观音净土信仰的流行,以此为依据,可以引发对此组图像的新观察,这是之前研究者关注不够的问题。如果再结合几处洞窟功德主的西夏党项人民族身份关系,可以看到汉地佛教对西夏的影响。同时,以榆林第29窟为例,也能够说明在图像表达上,以玄奘为代表的汉人高僧在关键时刻对以国师为代表的西夏高僧的回避,实属佛教艺术发展史长河中有趣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月观音 唐僧取经图 玄奘 西夏佛教 观音信仰 图像写实 图像搭配
下载PDF
狮子吼观音与三大士像考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静杰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9,138,共17页
印度帕拉朝在吸收湿婆和文殊等造型元素的基础上,创造了狮子吼观音,用于供密教修行者忏悔、冥想和治病,藏地引入后随之改造为藏传佛教式样。元代藏地狮子吼观音传入汉文化地区,与唐宋以来跏趺坐、游戏坐观音结合形成汉传佛教式样,进而... 印度帕拉朝在吸收湿婆和文殊等造型元素的基础上,创造了狮子吼观音,用于供密教修行者忏悔、冥想和治病,藏地引入后随之改造为藏传佛教式样。元代藏地狮子吼观音传入汉文化地区,与唐宋以来跏趺坐、游戏坐观音结合形成汉传佛教式样,进而促成三大士像且与之并行发展,表述以救济众生为核心的菩萨行思想,成为颇具汉地元明清时代风貌的造像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子吼观音像 三大士像 帕拉朝佛教造像 藏传佛教造像 元明清佛教造像
原文传递
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地神图像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姚桂兰 张善庆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58,132,共7页
张掖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1窟地神图像与托举型形成鲜明对比,属于供养型图像。填补了中古中国该类图像在5—6世纪发展史上的空白。其图像创作直接受到古代西域地区特别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影响。而凉州译经恰恰为部分图像特征提供了最好的... 张掖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1窟地神图像与托举型形成鲜明对比,属于供养型图像。填补了中古中国该类图像在5—6世纪发展史上的空白。其图像创作直接受到古代西域地区特别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影响。而凉州译经恰恰为部分图像特征提供了最好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寺石窟群 千佛洞 地神图像
下载PDF
《绘因果经》与插图佛经溯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晨 《艺术设计研究》 2023年第3期56-60,共5页
本文从一件绘制抄写于8世纪中叶的日本插图佛经—奈良古本《绘因果经》入手,通过将其图像细节、视觉叙事模式和上图下文形式与中国现存卷轴画与壁画实例比对,确定其中国祖本的绘制时间并反观中国早期插图佛经之面貌。在此基础上,通过梳... 本文从一件绘制抄写于8世纪中叶的日本插图佛经—奈良古本《绘因果经》入手,通过将其图像细节、视觉叙事模式和上图下文形式与中国现存卷轴画与壁画实例比对,确定其中国祖本的绘制时间并反观中国早期插图佛经之面貌。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印度和中国的图文传统及其物质材料,本文提出与纯文本佛经源自印度不同,插图佛经可能源出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因果经》 插图佛经 视觉叙事 上图下文
下载PDF
图像角色的转换与形成——以敦煌石窟观音经变为中心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景峰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2-20,共9页
观音菩萨,因《妙法莲华经》的流传而深入人心,北凉时《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从《法华经》中被抽出来别行,成为《观音经》。敦煌石窟保存了大量依据《普门品》或《观音经》绘制的壁画,《观音经》变相完全从《法华经》变相中分离出来,则是... 观音菩萨,因《妙法莲华经》的流传而深入人心,北凉时《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从《法华经》中被抽出来别行,成为《观音经》。敦煌石窟保存了大量依据《普门品》或《观音经》绘制的壁画,《观音经》变相完全从《法华经》变相中分离出来,则是在初唐时期。莫高窟第217窟东壁的观音题材经变是目前最早的具有完整意义的观音经变,而之前出现的观音题材类经变画均没有脱离《法华经》变相的范围,只是法华经变的一部分,准确地说应该称为观音普门品变或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第217窟观音经变具有经变画的一般特征,中央出现了主尊说法像,且脱离了法华经变而独立存在。第217窟观音经变的出现,完成了观音菩萨图像从法华经变附属向独立经变角色的转变,使敦煌观音信仰从辅助向独立信仰功能转换,具有特殊意义,也对敦煌以后观音经变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经变画 观音经变 石窟考古 图像功能
下载PDF
唐宋长寿王菩萨像及相关问题
19
作者 王丽君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5-75,共11页
长寿王菩萨像最早出现于晚唐,流行至北宋,是唐宋时期新出现的题材,以四川安岳石窟发现数量最多。该菩萨具有愿民长寿的本质,晚唐五代时期,受延寿信仰的影响被直接附加“延寿命”的功能。宋初《佛说受生经》出现后,被赋予更多新功能,图... 长寿王菩萨像最早出现于晚唐,流行至北宋,是唐宋时期新出现的题材,以四川安岳石窟发现数量最多。该菩萨具有愿民长寿的本质,晚唐五代时期,受延寿信仰的影响被直接附加“延寿命”的功能。宋初《佛说受生经》出现后,被赋予更多新功能,图像粉本源于成都。长寿王菩萨最初的图像创作具有观音的特征,反映出观音信仰对佛教中国化、世俗化进程影响之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寿王菩萨 佛典依据 粉本来源 图像特征 观音信仰
下载PDF
从尼姑、道姑到外道内尼——明清戏曲陈妙常形象探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晓燕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19-122,共4页
陈妙常是明清戏曲中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该形象源于宋女贞观尼陈妙常,在明清戏曲作品中,陈妙常有尼姑、道姑、外道内尼三种形象,各有特色。这种形象的变化,反映了明清观众的审美心理。
关键词 陈妙常 尼姑 道姑 外道内尼 观众审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