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生困境与自我救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新探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宗涛 《黄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26-129,共4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切入了现代西方人身陷生存困境的重要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是一部用现代艺术的方式展示现代生活的艺术杰作。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所表现出的危机与救赎这一主题的分析,展示小说丰富、深刻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切入了现代西方人身陷生存困境的重要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是一部用现代艺术的方式展示现代生活的艺术杰作。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所表现出的危机与救赎这一主题的分析,展示小说丰富、深刻的艺术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里的守望者》 精神危机 人生顿悟 自我救赎
下载PDF
黄宗仰与民初政潮 被引量:1
2
作者 沈潜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3-88,共6页
被梁启超誉为"我国佛教界中第一流人物"的近代爱国名僧黄宗仰,从参加张园拒俄集会,到绘图纪念庚子国耻;从发起中国教育会,组建爱国女校、爱国学社,到结缘《苏报》,所言所行充分表现了他满腔的忧时之心、爱国之情和济世之志。... 被梁启超誉为"我国佛教界中第一流人物"的近代爱国名僧黄宗仰,从参加张园拒俄集会,到绘图纪念庚子国耻;从发起中国教育会,组建爱国女校、爱国学社,到结缘《苏报》,所言所行充分表现了他满腔的忧时之心、爱国之情和济世之志。他与孙中山、蔡元培、章太炎、邹容等革命党人声气相通,交相援引,成为沪上新学界颇有影响的代表人物。面对民初革命党队伍日趋严重的分裂局面、窘迫的财政困境,以及由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事件所激起的风潮,黄宗仰因事因人,契机契理,以接连不断的时评政论,呼吁维护革命党人的团结协作,倡导劝募国民捐以抵制对外借债,直斥袁世凯独裁专制,讴歌年轻的民主共和国,表达了力图维护共和制度、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真诚愿望,也标志了他应机而化的思想跨入了又著新色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仰 民初政潮 共和事业 佛法救世
下载PDF
老年临终关怀:来自佛教安养院的启示 被引量:9
3
作者 方静文 齐腾飞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56,共9页
养老包含养生送死,但当下关于养老的探讨多集中于生养,临终关怀的不足和死亡质量的低下值得反思。来自江苏省两家佛教安养院的安养理论与临终关怀实践,展示了佛教安养院发生的临终关怀,将养老、修行、临终关怀、往生礼仪结为一体。这种... 养老包含养生送死,但当下关于养老的探讨多集中于生养,临终关怀的不足和死亡质量的低下值得反思。来自江苏省两家佛教安养院的安养理论与临终关怀实践,展示了佛教安养院发生的临终关怀,将养老、修行、临终关怀、往生礼仪结为一体。这种安养理论及临终关怀,不但具有身心兼顾的双重功能,而且突显出了抵制过度医疗的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院养老 安养理念 往生礼仪 临终关怀
下载PDF
“我虽学佛未忘世”——论八指头陀的佛教诗歌创作
4
作者 谭桂林 《武陵学刊》 2012年第3期100-106,共7页
八指头陀的佛教诗歌创作有两个基本主题:一是哀民生之多艰,表达其对现实人间具体苦难的注视和关怀;二是救国和救教的结合,国兴则教兴,国难则教难,救教须先救国,救国才能救教。无论悯世还是说禅,八指头陀的诗都是真性情的流露,真人格的... 八指头陀的佛教诗歌创作有两个基本主题:一是哀民生之多艰,表达其对现实人间具体苦难的注视和关怀;二是救国和救教的结合,国兴则教兴,国难则教难,救教须先救国,救国才能救教。无论悯世还是说禅,八指头陀的诗都是真性情的流露,真人格的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指头陀 佛教诗歌 民生 救国救教 真性情
下载PDF
宋辽金僧人塔铭的文体新变:修辞、历史和救赎
5
作者 李熙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3-106,157,共15页
宋代塔铭和辽金塔铭因各自渊源、宗教语境和文体意识而有所不同。初唐塔铭以骈体为主,开元之后散句和整饬句式增多,古文运动中出现的散体塔铭未取代骈体延续、骈散杂糅的局面;整体上唐五代塔铭常以庄重典雅的修辞语言进行宗教纪念,儒家... 宋代塔铭和辽金塔铭因各自渊源、宗教语境和文体意识而有所不同。初唐塔铭以骈体为主,开元之后散句和整饬句式增多,古文运动中出现的散体塔铭未取代骈体延续、骈散杂糅的局面;整体上唐五代塔铭常以庄重典雅的修辞语言进行宗教纪念,儒家思想等亦有文体修辞功能或评价功能。宋初情况依旧,偶有直书和骈体的合流;古文运动以降,散体塔铭更有历史性,序言较朴直平易,铭文文体意识更强,富于论辩策略、认同修辞意味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叙述语言和人物评价。辽金塔铭逐渐采用散体但少受儒家思想影响,又因唐代佛教和塔葬等宗教行为影响而将密语真言、启请或写有此类内容的幢记等文体与塔铭融合,别具指向未来的救赎文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人塔铭 修辞-宗教纪念型 历史-思想文化型 信仰-将来救赎型 文体混合
原文传递
日本佛教题材文学的演变及当代转型
6
作者 匡伶 邱雅芬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2016年第6期73-80,共8页
始于明治元年的"废佛毁释"运动彻底改变了日本佛教的命运,由此产生的新文化语境与思想生态对日本佛教题材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纵观近代以来约150年间的日本佛教题材文学,其中的佛教思想接受模式呈现了从信仰、怀疑、... 始于明治元年的"废佛毁释"运动彻底改变了日本佛教的命运,由此产生的新文化语境与思想生态对日本佛教题材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纵观近代以来约150年间的日本佛教题材文学,其中的佛教思想接受模式呈现了从信仰、怀疑、理性主义到多元宗教观的变迁,实践了与佛教地位转型相呼应的文学创作转型。而多元信仰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无暇顾及自我磨砺,急功近利的宗教心理使得"他力思想"和"恶人正机"等方便法门取代了注重修行的正统佛教思想。新生代僧侣作家的登场则将传统僧侣文学和现代文学融于一体,既让人们了解到神秘的僧界,亦使佛教更多地介入了现代世俗生活,他们作品中呈现的多元宗教观亦符合当下日本民众的多元信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佛教文学 废佛毁释 他力思想 恶人正机 僧侣作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