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5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 被引量:41
1
作者 洪修平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1-93,共13页
外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之中。正是在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中佛教不断得到发展,而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三教关系史。中国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递嬗... 外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之中。正是在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中佛教不断得到发展,而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三教关系史。中国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递嬗演变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以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从三教关系中来透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佛道 三教关系 中国佛教
原文传递
儒、佛、道三教的结构与互补 被引量:18
2
作者 牟钟鉴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32-136,共5页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其中以儒为主干,以佛、道为辅翼,形成有中心、有层次的多元互动的良性机制。三教之间的互动及其内部哲学与宗教的互动,使中国人在哲学与宗教之间、理性与神性之间可以从容选择;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自由来往...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其中以儒为主干,以佛、道为辅翼,形成有中心、有层次的多元互动的良性机制。三教之间的互动及其内部哲学与宗教的互动,使中国人在哲学与宗教之间、理性与神性之间可以从容选择;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自由来往,形成中庸、平和的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释道三教 宗教 理性 神性
原文传递
荷花意象和佛道关系的融合 被引量:15
3
作者 俞香顺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15,共5页
荷花既是佛门圣物,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同时又是道教标识,充满珍祥色彩。在佛教与道教的融合、互动过程中,荷花充当了“信使”的角色。佛、道并存之日既远,两者之间的攻讦辩难、渗透融合就一直是研治中国思想史的学者所致力的课题。... 荷花既是佛门圣物,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同时又是道教标识,充满珍祥色彩。在佛教与道教的融合、互动过程中,荷花充当了“信使”的角色。佛、道并存之日既远,两者之间的攻讦辩难、渗透融合就一直是研治中国思想史的学者所致力的课题。在佛、道思想的动态关系背景之下,荷花的两重“身份”不再是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注荷花“身份”的微妙变化或可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佛、道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花 佛教 道教 融合
下载PDF
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洪修平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37-146,共10页
儒佛道三教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汉代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走向。隋唐三教鼎立的思想学术新局面的出现,是三教各自的发展与三教关系长期互动的结果,而从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也是隋唐帝国强盛的文化表现;其本身又对隋唐... 儒佛道三教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汉代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走向。隋唐三教鼎立的思想学术新局面的出现,是三教各自的发展与三教关系长期互动的结果,而从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也是隋唐帝国强盛的文化表现;其本身又对隋唐的儒学、佛学和道学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为唐宋之际形成绵延千年之久的三教合一思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佛道 三教关系 隋唐思想学术
原文传递
《周易》与儒释道的“天人合一”思想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4-152,共9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从生态文化的角度看,"天人合一"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周易》与儒、释、道三家都对"天人合一&qu...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从生态文化的角度看,"天人合一"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周易》与儒、释、道三家都对"天人合一"有所发明、发展,推出了一系列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主张。当今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应该从传统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中得到某种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生态世界观 《周易》
下载PDF
从《祇园精舍图》到《劳度叉斗圣变》的主题转变与佛道之争 被引量:14
6
作者 殷光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13,共10页
《劳度叉斗圣变》是敦煌艺术中的主要题材之一。本文认为随着印度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进程,这一题材经历了一个从印度的《祇园精舍图》到中国的《劳度叉斗圣变》的主题转变过程,它的出现、发展到成熟应与中国历史上的佛道之争有关。
关键词 祗园精舍图 劳度叉斗圣变 主题转变 佛道之争
下载PDF
中华传统文化中临终关怀的独特智慧 被引量:13
7
作者 杜佳慧 江晨曦 +3 位作者 方琼 杨溢 欧阳婉璐 聂敏 《医学争鸣》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8-62,共5页
一个民族在可利用的资源范围内能够给濒死患者提供的临终关怀,象征着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虽然我国现代的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活动的成果和精髓,其儒家、佛教、道教、易经和中医都有各自独特的生... 一个民族在可利用的资源范围内能够给濒死患者提供的临终关怀,象征着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虽然我国现代的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活动的成果和精髓,其儒家、佛教、道教、易经和中医都有各自独特的生死智慧和临终关怀。儒家乐生安死,通过血脉相继而实现生命传承。佛教以"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为目的,求生净土,离苦得乐。道家"乐死"升天,生死一体,生死俱善。易经视生死为自然。祖国医学的医家功德和不做无谓救治都对医护人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临终关怀智慧进行归纳提炼,以开创基于文化底蕴与民族个性的中国式临终关怀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临终关怀 儒家 佛教 道教
下载PDF
南京市雨花台区宁丹路东晋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1
8
作者 岳涌 沈宏敏 +9 位作者 孙林如 陈洪飞 范伟伟 韩光存 邰建胜 王玉文 董补顺 雷雨 祝乃军 岳涌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9-42,65,共17页
2012年5-11月,南京市博物馆在雨花台区宁丹路清理了10座东晋至南朝早期砖室墓,墓内出土具有早期佛教特征的戒指与道教题材的符文砖,砖墓均呈南北分布、排列有序,其中M1、M9、M10形制保存较完整,为研究南京地区东晋至南朝早期的墓葬分布... 2012年5-11月,南京市博物馆在雨花台区宁丹路清理了10座东晋至南朝早期砖室墓,墓内出土具有早期佛教特征的戒指与道教题材的符文砖,砖墓均呈南北分布、排列有序,其中M1、M9、M10形制保存较完整,为研究南京地区东晋至南朝早期的墓葬分布、埋藏习俗、宗教信仰及早期道教在东南地区的传播具有重要考古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东晋 孙寔 佛教 道教 符文砖
原文传递
儒佛道三教关系探微——以两晋南北朝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承贵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18,共7页
既相融相摄又相拒相斥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关系的基本形式。内容的广泛性、主体的不确定性、策略的迂回性和义理的互补性 ,是儒佛道三教关系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为儒佛道的进一步融合创造了条件 。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佛教 儒学 道教 伦理价值取向 社会功能
下载PDF
构建和谐社会与重新审视宗教 被引量:7
10
作者 叶小文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2005年第3期8-14,共7页
在举国上下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宗教值得重新审视。本文以作者亲历事件为例,论证了3个观点:第一,宗教的根本是长期性,应该用自由公民的世俗追求说明他们的宗教追求;第二,宗教的关键是群众性,应当努力引导宗教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 在举国上下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宗教值得重新审视。本文以作者亲历事件为例,论证了3个观点:第一,宗教的根本是长期性,应该用自由公民的世俗追求说明他们的宗教追求;第二,宗教的关键是群众性,应当努力引导宗教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服务;第三,宗教有特殊的复杂性,新中国的宗教应当是积极、和谐的因素,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人类幸福吹来一股和风、带来一团和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和谐社会
原文传递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谈临终关怀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秋菊 刘强 +1 位作者 蒋辉 黄振文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第8期1033-1036,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临终理念和生命关怀精神绵延数千年,博大精深,很多思想理念曾经在一定时期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且至今仍然深入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关怀精神的探析,推断其必然涉及对临终的人文情...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临终理念和生命关怀精神绵延数千年,博大精深,很多思想理念曾经在一定时期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且至今仍然深入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关怀精神的探析,推断其必然涉及对临终的人文情怀,通过进一步梳理传统儒释道各家文化的生命伦理思想来分析阐述临终关怀的特点、方式,进而引出传统生命观对临终关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溯源 中医 儒释道 生死观 临终关怀
下载PDF
藏区边缘的宗教:雅安硗碛藏族乡宗教调查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东 《西藏研究》 CSSCI 2008年第2期102-108,共7页
硗碛是雅安市宝兴县唯一的藏族自治乡,处于藏区东部边缘,与汉、羌地区相交接。作者在调查中发现,作为藏区的边缘,当地民众的信仰呈现一种多层次及多种信仰交织的复杂状况,藏传佛教信仰不仅与当地的民间信仰、道教及汉地其他信仰相并存,... 硗碛是雅安市宝兴县唯一的藏族自治乡,处于藏区东部边缘,与汉、羌地区相交接。作者在调查中发现,作为藏区的边缘,当地民众的信仰呈现一种多层次及多种信仰交织的复杂状况,藏传佛教信仰不仅与当地的民间信仰、道教及汉地其他信仰相并存,且各种宗教信仰之间相互兼容、并行不悖,呈现出十分和谐的局面。此现象在文化边缘地区颇具典型意义。文章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硗碛藏族乡宗教信仰及特点作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硗碛藏族乡 藏传佛教 道教 苯教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伦理精神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玮玮 张广森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4-17,共4页
由儒、佛、道三大支柱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关注生命。尽管儒、佛、道对生命最深层次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其生命伦理精神是一致的。它们都主张以贵生精神看待生命的价值,以平等精神衡量各个生命的价值,以仁爱精神善待一切生命,以和谐精... 由儒、佛、道三大支柱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关注生命。尽管儒、佛、道对生命最深层次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其生命伦理精神是一致的。它们都主张以贵生精神看待生命的价值,以平等精神衡量各个生命的价值,以仁爱精神善待一切生命,以和谐精神调节生命之间的关系,并以超越精神面对生命的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佛教 道家 道教 生命伦理精神
下载PDF
方东美论儒释道会通 被引量:7
14
作者 蒋国保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58,共7页
在方东美比较哲学研究中,儒释道之比较是为了说明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东方印度哲学相比而显现的独特价值。为此,方东美在进行儒释道之比较时,以分析儒释道各自的思想个性为手段,以揭示儒释道思想上的会通为直接目的。方东美以为儒释道... 在方东美比较哲学研究中,儒释道之比较是为了说明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东方印度哲学相比而显现的独特价值。为此,方东美在进行儒释道之比较时,以分析儒释道各自的思想个性为手段,以揭示儒释道思想上的会通为直接目的。方东美以为儒释道三教思想上的会通处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精神的"最高处"。这个"最高处"在儒释道那里具体展开为三论,即:旁通统贯论、道论、个人品格崇高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美 儒家 道家 佛家 儒释道之比较 会通
原文传递
藏传佛教和道教 被引量:8
15
作者 朱越利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4期69-76,共8页
藏传佛教和道教二者的历史渊源很深。中印文献都有道教于公元三四世纪传入印度的记载或神话。佛教传入汉地后 ,和道教相互交融。来华印度僧人们回国后 ,传授融会了道教各种内容的密术。这种密术为印度纯密所摄取。公元 8世纪印度密教传... 藏传佛教和道教二者的历史渊源很深。中印文献都有道教于公元三四世纪传入印度的记载或神话。佛教传入汉地后 ,和道教相互交融。来华印度僧人们回国后 ,传授融会了道教各种内容的密术。这种密术为印度纯密所摄取。公元 8世纪印度密教传入吐蕃 ,道教内容随之而入 ,并逐渐融入藏传佛教。笃本、洽本与羌族的原始宗教密不可分 ,与道教之间先天地存在着大量相似之处 ,因此吐蕃上下对融有道教内容的印度密教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藏传佛教的政教合一制度与活佛转世制度 ,只在道教中发现最相似的先例和神学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道教 印度密教 本教 政教合一
下载PDF
萧绎思想体系论 被引量:6
16
作者 钟仕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1-77,共7页
萧绎生当中国历史上由南北对峙走向南北融合的历史时期的前夜 ,其思想体系呈现出杂取儒、释、道而兼涉兵家、墨家、名家、法家、农家等众家学说之长 ,以成一家之言的杂家特征。这种特征是萧绎欲混天下为一统以成就帝业的政治雄图在思想... 萧绎生当中国历史上由南北对峙走向南北融合的历史时期的前夜 ,其思想体系呈现出杂取儒、释、道而兼涉兵家、墨家、名家、法家、农家等众家学说之长 ,以成一家之言的杂家特征。这种特征是萧绎欲混天下为一统以成就帝业的政治雄图在思想学说上的反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绎 思想体系 佛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礼教 朝隐思想 杂家
原文传递
高句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形成与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耿铁华 《古代文明》 2007年第4期62-74,共13页
高句丽民族及其政权长期生活在汉玄菟郡、乐浪郡、辽东郡的广大地区,接受汉晋以来中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他们由最初信奉儒教,逐渐接受佛教、道教,在高句丽后期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格局。随着高句丽统治中心的... 高句丽民族及其政权长期生活在汉玄菟郡、乐浪郡、辽东郡的广大地区,接受汉晋以来中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他们由最初信奉儒教,逐渐接受佛教、道教,在高句丽后期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格局。随着高句丽统治中心的南移,高句丽的影响也扩大到新罗和百济,使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在朝鲜半岛深入传播,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句丽 三教合一 儒教 佛教 道教
下载PDF
儒、释、道的体育精神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9-74,共6页
西方体育精神的主旨是在人格平等的状态下释放人的感性生命、比拼人的肉体机能、挑战人的行为极限。而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文化则与之不同:儒家"克己复礼"的追求既不利于释放被文明压抑的感性生命,又不利于营造公平合理... 西方体育精神的主旨是在人格平等的状态下释放人的感性生命、比拼人的肉体机能、挑战人的行为极限。而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文化则与之不同:儒家"克己复礼"的追求既不利于释放被文明压抑的感性生命,又不利于营造公平合理的比赛环境;佛家"众生平等"的思想虽然有利于营造公平合理的比赛环境,但其主张节制欲望、反对竞争的态度又从根本上取消了竞技体育的可能性;道家"齐物论""逍遥游"的思想似乎有助于感性的解放、人格的平等,因而有利于竞技体育的开展,但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精神追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国人的竞争意识和冒险热情。然而,尽管儒、释、道三家均不利于竞技体育的开展,但却有助于丰富中国式的健身,尤其是武术活动的精神内涵:儒家对"德"的重视、佛家对"心"的开发、道家对"气"的运用,共同孕育了形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文化,从而造就了出神入化的中国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佛家 体育 武术
下载PDF
皇室贵族的传统文化情结——朱有燉杂剧的现代解读 被引量:8
19
作者 赵晓红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3年第6期29-36,共8页
本文从明初皇室戏曲家朱有火敦杂剧分析入手 ,揭示以朱有火敦为代表的皇室贵族的传统文化形成的根源 ,阐述皇权政治等高压政策统治下皇室贵族的人生态度 。
关键词 皇室贵族 传统文化 儒释道 朱有燉杂剧
下载PDF
儒、释、道的自然生态观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树卿 刘纯龙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4,共4页
儒家以人为本 ,主张“天人合一” ,倡导环境保护 ;佛教以“缘起论”解释宇宙万物 ,主张一切皆有佛性 ,关心环保 ;道教从“道法自然”出发 ,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认真总结并批判吸收儒、释、道三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精华 ,不但具有学术... 儒家以人为本 ,主张“天人合一” ,倡导环境保护 ;佛教以“缘起论”解释宇宙万物 ,主张一切皆有佛性 ,关心环保 ;道教从“道法自然”出发 ,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认真总结并批判吸收儒、释、道三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精华 ,不但具有学术意义 ,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佛教 道教 生态环境保护 比较研究 自然生态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