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1
作者 杨文 沙春蕊 +6 位作者 刘柏辉 张艳华 吕贺 于艳春 季有梅 徐丹 许桂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66-106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塞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脂蛋白(a)[LP(a)]和纤维蛋白原(FG)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106例,采用免疫比浊法于入院当天测定CRP、LP(a)及FG含量。同时选择性别和年龄相似的健康老年人70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塞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脂蛋白(a)[LP(a)]和纤维蛋白原(FG)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106例,采用免疫比浊法于入院当天测定CRP、LP(a)及FG含量。同时选择性别和年龄相似的健康老年人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程度和不同梗塞面积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CRP、LP(a)和FG水平。结果:①老年急性脑梗塞组CRP、LP(a)和FG分别为(14.06±2.17)mg.L-1、(322.34±6.31)mg.L-1和(8.24±2.62)g.L-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不同梗塞面积的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组间CRP、LP(a)和FG水平呈现大梗塞灶>小梗塞灶>腔隙性梗塞,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③不同严重程度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组间CRP、LP(a)和FG水平为重型>中型>轻型,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老年急性脑梗塞的发生与血清CRP、LP(a)和FG水平关系密切。CRP、LP(a)和FG水平越高,梗塞面积越大、病情程度越严重。CRP、LP(a)和FG可作为老年急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并可预测梗塞面积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诊断 脂蛋白(A)/诊断应用 C反应蛋白/诊断应用 纤维蛋白原/诊断应用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多时相CT血管成像“一站”扫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为 李小虎 +4 位作者 吴宗山 徐佳玮 王俊琳 孙家龙 刘斌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9期1835-1838,I0007,共5页
目的研究Revolution CT多模式"一站"扫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32例临床拟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急性期内进行CT平扫(NCCT)、磁共振成像(MRI)、CT血管成... 目的研究Revolution CT多模式"一站"扫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32例临床拟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急性期内进行CT平扫(NCCT)、磁共振成像(MRI)、CT血管成像(CTA)和CT灌注成像(CTP)检查,根据小剂量测试所得峰值时间,制定CTA+CTP检查的个体化扫描方案。应用CT Brain Stroke软件进行全脑灌注分析,应用数字减影后CTA数据行头颈部血管分析及三维成像、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经,再CTP各时相Refomat-MIP成像及4D Neuro DSA软件对侧支循环进行动态观察,采用基于CTA的软脑膜侧支评分(Pial Collateral Score)评价侧支循环,对侧支循环建立良好及不良组的病灶侧与对侧灌注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例病人中30例有灌注异常,且有血管狭窄29例;随着血管梗阻程度的加重,有梗死区(P=0.037)、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P=0.034)及侧支循环形成良好(P=0.011)的病人数比例逐渐增加。经对比分析侧支循环的逆向充盈时间,侧支循环观察的最佳期相为动脉期后的第2~3期,最佳观察时间为动脉期后5~10 s。侧支循环建立良好组病灶侧与健侧灌注参数对比,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volution CT多模式"一站"扫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全面评估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诊断 卒中 脑缺血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弥散张量成像 CT灌注成像 侧支循环
下载PDF
头颈部256层CTA与彩超对颈动脉颅外段病变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3
作者 罗光华 周宏 刘文洪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13期1979-1981,1984,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256层CT血管造影(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对颈动脉颅外段病变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该院收治并确诊的216例存在颈外动脉病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头颈部256层CT血管造影(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对颈动脉颅外段病变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该院收治并确诊的216例存在颈外动脉病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分析头颈部256层CTA和彩超2种影像学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检出情况、特异性及灵敏度等。结果 CTA对颈动脉颅外段轻、中度狭窄的检出率均显著优于彩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的检出率与彩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彩超诊断颈动脉颅外段轻、中度狭窄血管的一致性较低(κ=0.02、0.04),而对重度狭窄与完全闭塞血管的一致性较高(κ=0.35、0.48);2种检查方法对颈总动脉与颈动脉分叉部血管斑块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血管斑块的检出率均明显优于彩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颈部256层CTA较彩超对急性脑梗死颈动脉颅外段病变斑块、管腔狭窄情况的检测优势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钙质沉着症 脑梗死/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头部
下载PDF
灌注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图像融合半定量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缺血半暗带价值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胡明辉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9期1825-1827,I0006,共4页
目的探究灌注加权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融合成像半定量评估缺血性脑卒中(IS)病人缺血半暗带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3月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61例IS病人纳入研究,所有病人均行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液... 目的探究灌注加权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融合成像半定量评估缺血性脑卒中(IS)病人缺血半暗带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3月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61例IS病人纳入研究,所有病人均行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DWI、PWI多模式磁共振(MR)扫描,分别采用基于图像融合的灌注-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PDM)半定量评估及基于体积测定的灌注-弥散体积不匹配(V-PDM)评估病人缺血半暗带,比较两种方法测定时间及一致性。结果基于图像融合PDM半定量评估耗时(145.61±40.22)s,V-PDM耗时(326.52±75.41)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DM阳性组病人不匹配区域分值为2.5(1.0,4.0),阴性组为0.5(-1.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V-PDM为金标准,基于图像融合PDM半定量评估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1.4%、92.3%及80.3%,Kappa一致性检验值为0.613。结论 PWI/DWI图像融合可有效评估IS病人缺血半暗带PDM,缩短测定时间,且与V-PDM测定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诊断 卒中/诊断 脑缺血 弥散张量成像 钆DTPA 缺血半暗带 灌注-弥散体积不匹配
下载PDF
基底节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1H—MRS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周蕾 楼敏 +1 位作者 郑水红 李捷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5-211,共7页
目的:探讨首发左侧基底节脑梗死患者左前额叶白质、梗塞区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后抑郁(PSD)、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方法:首发左侧基底节脑梗死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在发病1周和1月时行1H-MRS扫描,采... 目的:探讨首发左侧基底节脑梗死患者左前额叶白质、梗塞区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后抑郁(PSD)、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方法:首发左侧基底节脑梗死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在发病1周和1月时行1H-MRS扫描,采集N-乙酰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酐(Cr)波谱图。并在1周、1个月、6个月时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根据HAMD结果分为PSD组和非脑梗死后抑郁(NPSD)组,比较各组间1H-MRS代谢物值差异,及其与NIHSS、ADL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2例左侧基底节脑梗死患者,其中10例诊断为PSD、12例为脑梗死后非抑郁(NPSD),10例健康对照者。1H-MRS显示脑梗死后1周和1个月,左前额叶白质区和左侧基底节区NAA/Cr较正常组降低(P<0.05),Cho/Cr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PSD患者的NAA/Cr较NPSD组更低(P<0.05),而Cho/Cr较NPSD患者高(P<0.05)。1个月时PSD组左前额叶白质NAA/Cr与NIHSS相关(r=-0.551,P=0.032);Cho/Cr与ADL相关(r=0.682,P=0.005)。结论:基底节脑梗死后PSD者1H-MRS的代谢物变化明显,可能对早期预测PSD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神经节疾病 诊断 额叶 病理学 脑梗死 诊断 抑郁症 并发症 磁共振波谱学 方法 质子 诊断应用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MRI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张雪峰 李海娜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1年第36期8829-8831,共3页
目的探讨MRI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及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0例患者行颈部及头颅MRI、MRA检查,分析斑块的MRI不同分型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结果 (1)100例患者MRI共检出261处粥样硬化斑块,按AHA斑块分型,各型斑... 目的探讨MRI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及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0例患者行颈部及头颅MRI、MRA检查,分析斑块的MRI不同分型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结果 (1)100例患者MRI共检出261处粥样硬化斑块,按AHA斑块分型,各型斑块的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狭窄程度计算I级、I级以上颈动脉狭窄和脑梗死的相关性r=0.710(P=0.000)。结论 (1)采用多对比加权的MRI序列对斑块具有准确定位及分型能力,且分析斑块的稳定性;(2)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动脉严重狭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诊断 脑梗死/诊断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唐玉蓉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2期1800-1801,共2页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汁酸 (TBA)测定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法检测脑梗塞患者2 9例 ,脑出血患者 2 6例及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30例中血清 TBA及血脂水平。结果 脑梗塞组 T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脑出血组 (t=6 .78,3...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汁酸 (TBA)测定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法检测脑梗塞患者2 9例 ,脑出血患者 2 6例及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30例中血清 TBA及血脂水平。结果 脑梗塞组 T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脑出血组 (t=6 .78,3.4 0 ,P<0 .0 1) ,脑出血组 TBA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t=3.87,P<0 .0 1)。结论 脑梗塞和脑出血与血清 TBA水平呈正相关 ,TBA测定有助于脑梗塞和脑出血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总胆汁酸 检测 脑血管疾病 临床意义 诊断 脑梗死 脑出血
下载PDF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为 周博峰 +1 位作者 胡才友 吕渊 《慢性病学杂志》 2010年第5期388-389,共2页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B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78例SBI患者(DBI组)和78例性别、年龄及所伴有的慢性病相匹配的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测验、画钟测验(CDT)、汉密尔顿抑郁(HA...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B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78例SBI患者(DBI组)和78例性别、年龄及所伴有的慢性病相匹配的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测验、画钟测验(CDT)、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检查,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SBI患者的年龄、病灶数、抑郁程度、血压,血糖及血脂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SBI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53.8%)明显高于对照组(33.3%),其MMSE、CD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SBI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非常普遍,其认知功能下降与SBI患者年龄、脑梗死病灶数及是否伴有抑郁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诊断 认知障碍/病因学 影响因素 人类
原文传递
外周血有核细胞中t-PA mRNA的表达与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鲍翠霞 朱祥奎 刘日明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6期3691-3693,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与t-PA 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40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中t-PA mRNA的表达。结果:脑梗死患者组外周血有核细胞中t-PA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与t-PA 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40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中t-PA mRNA的表达。结果:脑梗死患者组外周血有核细胞中t-PA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外周血有核细胞中t-PA mRNA的表达增强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可作为脑梗死的辅助诊断指标;并有可能作为脑梗死疗效的动态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诊断 血细胞/代谢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生物合成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5
10
作者 龚铁逢 李铁林 +1 位作者 段传志 韩志安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3期157-159,共3页
目的 :探讨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理 ,寻找其早期的诊断方法及全程诊疗措施。方法 :对 8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其微循环障碍、血管损伤... 目的 :探讨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理 ,寻找其早期的诊断方法及全程诊疗措施。方法 :对 8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其微循环障碍、血管损伤、脑血管痉挛、颅高压等有关 ,以上各因素之间互相作用、互为因果。早期诊断的关键在于仔细观察病情、及时复查颅脑 CT。治疗须兼顾脑外伤、脑梗死 ,予以治疗原发伤 ;开颅减压 ;早期行脑保护 ;改善微循环。稳定期中用血管扩张剂 ,2周后溶栓及康复治疗。结论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多发生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临床仔细观察 ,及时复查颅脑 CT可早期诊断 ,而全面细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脑梗死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薛茜 常凤鸣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2-73,94,共3页
目的 :探讨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 1 0例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CT/MRI以及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为多数急性起病 ,... 目的 :探讨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 1 0例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CT/MRI以及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为多数急性起病 ,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Korsakoff遗忘综合征 ,垂直性眼球运动障碍 ,预后差。结论 :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昏迷综合征 ,诊断主要依据 CT或 MRI,DSA检查对于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 临床表现 血液供应 脑保护疗法 DSA检查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常玉荣 苗丽娟 +1 位作者 葛庆峰 刘培光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60-96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PTS)血浆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全自动血凝仪和全自动血液粘度分析仪分别检测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及60例健...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PTS)血浆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全自动血凝仪和全自动血液粘度分析仪分别检测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及6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D-dimer、FIB和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初筛试验,血浆D-dimer测定可作为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特异而敏感的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诊断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血液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急性胼胝体梗死的影像学与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郝咏刚 胡文立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4期5797-5798,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的影像学与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胼胝体梗死病灶部位:膝部14例,体部6例,同时累及膝部体部14例,压部29例,弥漫性累及6例。位于前4/5部位者以较大病灶多见,... 目的: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的影像学与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胼胝体梗死病灶部位:膝部14例,体部6例,同时累及膝部体部14例,压部29例,弥漫性累及6例。位于前4/5部位者以较大病灶多见,常合并额叶梗死灶,而位于后1/5病灶以腔隙性病灶为多,常合并枕叶病灶。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以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智能障碍较多见。M R I是确诊的主要依据。结论:胼胝体梗死并不少见,压部腔隙性病灶多见,多合并脑内梗死灶,临床表现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病理学 脑梗塞/诊断/病理学 急性病 磁共振成像 回顾性研究 人类
下载PDF
外伤性脑梗死56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2
14
作者 伍全安 《中外医疗》 2010年第13期4-4,7,共2页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寻求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院住院的外伤性脑梗死56例病人的诊断与治疗情况。结果外伤性脑梗死56例中,小面积梗死(<3cm)25例(44.64%),中面积梗死(3~5cm)18例(32.14%),大面积梗死(5cm以上)1...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寻求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院住院的外伤性脑梗死56例病人的诊断与治疗情况。结果外伤性脑梗死56例中,小面积梗死(<3cm)25例(44.64%),中面积梗死(3~5cm)18例(32.14%),大面积梗死(5cm以上)13例(23.21%)。手术治疗20例,颅骨牵引颈部制动6例,保守治疗30例。结果良好38例(41.45%),中残12例(21.42%),重残2例(3.57%),植物生存1例(1.79%),死亡3例(5.36%)。结论认真观察脑外伤病人的病情,及时复查脑CT,早期发现外伤性脑梗死并早期恰当治疗,明显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脑梗死/诊断 脑梗死治疗
下载PDF
表观弥散系数在高级别胶质瘤与急性期脑梗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韩杰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2年第4期227-229,共3页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高级别胶质瘤与急性期脑梗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高级别胶质瘤及正规及时溶栓治疗的28例急性期脑梗死的常规磁共振表现和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对照分析高级别胶质...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高级别胶质瘤与急性期脑梗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高级别胶质瘤及正规及时溶栓治疗的28例急性期脑梗死的常规磁共振表现和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对照分析高级别胶质瘤实性部分、急性期脑梗死灶中心部分及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值。结果 18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共发现20个病灶,其中11例病灶内合并有出血、坏死和囊变,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高信号,囊变坏死区呈明显低信号,肿瘤实质部分平均ADC值为(0.92±0.12)×10-3mm2/s,对侧相应正常部位平均ADC值为(0.79±0.09)×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或稍高信号,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相应区域,平均ADC值为(0.69±0.10)×10-3mm2/s,高级别胶质瘤实性部分与急性期脑梗死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表现及ADC值对高级别胶质瘤与急性期脑梗死磁共振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神经胶质瘤 脑梗塞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定量测定45例血小板膜糖蛋白及其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江雁 穆红 +1 位作者 唐志琴 黄繁嫱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72-1674,共3页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定量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静息状态和TRAP激活的血小板所结合单抗的分子数。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静息状态下GPⅢa和GPⅡb/Ⅲa密度[分别为(76.8±14.1)...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定量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静息状态和TRAP激活的血小板所结合单抗的分子数。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静息状态下GPⅢa和GPⅡb/Ⅲa密度[分别为(76.8±14.1)×103/血小板、(73.9±10.5)×103/血小板]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5.6±5.8)×103/血小板、(50.5±4.1)×103/血小板,P<0.05],TRAP活化后患者血小板GPⅢa和GPⅡb/Ⅲa密度[分别为(102.6±16.4)×103/血小板、(108.5±16.7)×103/血小板]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9.7±18.3)×103/血小板、(61.2±5.7)×103/血小板,P<0.01];患者血小板静息状态下,GMP-140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TRAP激活后患者血小板GMP-140表达[(1.21±0.41)×103/血小板]明显高于对照组[(0.87±0.26)×103/血小板,P<0.05];患者血小板静息和活化状态GPⅠb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呈较为活化状态,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对病情的分析和疗效的判断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诊断 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外伤性脑梗死56例诊治体会
17
作者 郑新安 孙玉英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26-27,共2页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寻求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院住院的外伤性脑梗死56例病人的诊断与治疗情况。结果外伤性脑梗死56例中,小面积梗死(小于3cm)25例(44.64%),中面积梗死(3~5cm)18例(32.14%),大...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寻求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院住院的外伤性脑梗死56例病人的诊断与治疗情况。结果外伤性脑梗死56例中,小面积梗死(小于3cm)25例(44.64%),中面积梗死(3~5cm)18例(32.14%),大面积梗死(5cm以上)13例(23.21%)。手术治疗20例,颅骨牵引颈部制动6例,保守治疗30例。治疗:良好38例(41.45%),中残12例(21.42%),重残2例(3.57%),植物生存1例(1.79%),死亡3例(5.36%)。结论认真观察脑外伤病人的病情,及时复查脑CT,早期发现外伤性脑梗死并早期恰当治疗,明显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脑梗死/诊断 脑梗死治疗
下载PDF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鲍伟宇 张森 +1 位作者 尤云峰 穆建敏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1606-1608,共3页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MRA检查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经CT、MRI诊断明确为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行颅内动脉MRA检查,并对影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均获得了清晰的血管图像,其中有51例显示脑血管异常...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MRA检查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经CT、MRI诊断明确为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行颅内动脉MRA检查,并对影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均获得了清晰的血管图像,其中有51例显示脑血管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动脉血管走行僵硬、管腔狭窄或粗细不均、病变血管分支减少或突然中断等。结论: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因此应重视检测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可能存在的颅内动脉狭窄,常规MRA可以对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进行颅内动脉病变的筛查,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诊断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肿瘤样脑梗死的诊断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煜 张晓彪 +1 位作者 李秋平 崔尧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2-264,T002,共4页
目的 探讨肿瘤样脑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肿瘤样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病灶影像学特点、诊疗经过和病程转归,探讨其与脑肿瘤的鉴别要点。结果 11例经保守治疗,病情好转;2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脑梗死。脑梗死... 目的 探讨肿瘤样脑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肿瘤样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病灶影像学特点、诊疗经过和病程转归,探讨其与脑肿瘤的鉴别要点。结果 11例经保守治疗,病情好转;2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脑梗死。脑梗死有以下特点与脑肿瘤鉴别:①脑梗死发病突然或短期内加重;②脑梗死病变部位较多累及皮质;③CT、MR上病变区脑回样增强为脑梗死特征性改变;④脑梗死病灶伴出血时,CT平扫亦可见脑回样高密度影;⑤脑梗死病灶占位效应轻,指样水肿少见;⑥脑梗死有病情自行缓解的趋势。结论 正确的鉴别有助于多数肿瘤样脑梗死患者明确诊断而免于不必要的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样脑梗死 诊断 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急性脑梗塞早期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富华 田凯华 +3 位作者 姬广福 韩成河 江海源 马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0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阻断狗大脑中动脉建立急性脑梗塞动物模型,观察早期MRI表现及其病理改变。材料与方法将16只成年狗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6只)。经颞开颅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MCA),造成其供应区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术后2... 目的阻断狗大脑中动脉建立急性脑梗塞动物模型,观察早期MRI表现及其病理改变。材料与方法将16只成年狗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6只)。经颞开颅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MCA),造成其供应区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术后2,4,6,8,12小时行MRI薄层扫描;取出动物大脑观察病理改变,测定不同时相梗塞区T2时间和组织水含量。结果MRI最早2小时表现异常,T2加权像可见尾状核头部、豆状核信号增高;桓塞6小时,MRI可见尾状核、豆状核形成明确梗塞,并出现占位征象。梗塞2小时,电镜下已有缺血水肿改变,4小时光镜下出现脑缺血水肿改变,电镜下见血脑屏障受损。相关分析表明:病灶区T2时间变化与组织水含量变化在时序上有密切关系,经 t检验差别具显著意义(P<0.01)。结论本项实验结果表明,MRI可用于脑梗塞早期的诊断,在显示病灶方面,MRI T2加权像优于T1加权像。急性脑梗塞早期 MRI表现的病理基础是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