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盆地绿洲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8
1
作者 吕世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1-176,共6页
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5非静力平衡模式,通过三重嵌套的降尺度方法,设计理想化的圆形盆地地形和绿洲,模拟研究了盆地绿洲环流及边界层特征。发现盆地感热随地形高度而变化,潜热随地形高度没有变化,仅与下垫面特征有关。盆地绿洲感热小... 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5非静力平衡模式,通过三重嵌套的降尺度方法,设计理想化的圆形盆地地形和绿洲,模拟研究了盆地绿洲环流及边界层特征。发现盆地感热随地形高度而变化,潜热随地形高度没有变化,仅与下垫面特征有关。盆地绿洲感热小,潜热大,绿洲气候效应明显。盆地绿洲形成的环流与地形环流一致,这有利于加强地形环流。但地形形成的环流强度比绿洲环流要弱得多。盆地绿洲对大气边界层的湿度影响很明显。绿洲的水汽输送通过地形下沉气流加强,使山谷绿洲的气候效应得到加强。结果表明,盆地绿洲由于其地形环流与绿洲环流一致,故使绿洲效应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气候 边界层特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雾日期间边界层特性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建忠 张蔷 杨道侠 《干旱气象》 2010年第1期41-48,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微波辐射仪和风廓线仪等资料对2007年10月25~27日期间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雾天气过程是在大的天气背景下形成的,高低空和地面形势均有利于雾形成和维持;(2)微波辐射仪反演产品可以清楚地看出高低...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微波辐射仪和风廓线仪等资料对2007年10月25~27日期间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雾天气过程是在大的天气背景下形成的,高低空和地面形势均有利于雾形成和维持;(2)微波辐射仪反演产品可以清楚地看出高低空湿度的配置以及雾维持的机理;(3)进一步分析温湿特点可以看出,地面温度、2 000 m高度下的逆温厚度和最大强度变化与能见度、雾、浓雾、强浓雾之间的转换关系密切;雾出现对应地面降温幅度最大,雾期间有逆温(特别是贴地逆温);雾期间地面相对湿度均在83%以上,浓雾在90%以上,强浓雾在97%以上;雾刚生成并没有液态水,1 h后出现液态水,在天气系统接近前均是100 m高度上液态水含量最大;(4)雾期间边界层内600~700 m高度以下,水平风速比较小,在600 m高度上下水平风速切变很明显;(5)雾过程期间边界层维持微弱的上升和下沉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特性 非常规探测资料
下载PDF
襟翼缝道对多段翼型气动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瑞兴 高永卫 +2 位作者 肖春生 上官云信 郗忠祥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12,共6页
对具有襟翼不同缝道构形的多段翼型进行了翼面边界层、表面压力、尾迹速度的测量,同时作了翼面流谱观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襟翼缝道的不同构形对多段翼型的流动特性、增升效果和升阻特性有着强烈的影响,该研究中具有最佳优化缝道的多... 对具有襟翼不同缝道构形的多段翼型进行了翼面边界层、表面压力、尾迹速度的测量,同时作了翼面流谱观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襟翼缝道的不同构形对多段翼型的流动特性、增升效果和升阻特性有着强烈的影响,该研究中具有最佳优化缝道的多段翼型的最大升力系数可达3.360,它为普通缝道多段翼型对应迎角下升力系数的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襟翼 缝道 翼型 气动特性 影响 实验研究 压力测量 飞机
下载PDF
局地相似性理论在林地及林木湿地下垫面塔层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萍阳 蒋维楣 苗世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1-426,共6页
对局地相似性理论在“粗糙副层”范围的林地及在塔层范围的林木湿地下垫面大气边界层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二阶或更高阶的统计参数 ,局地相似性理论在林地及林木湿地是有效的。无量纲速度、垂直速度三阶矩、温度、湿度仅... 对局地相似性理论在“粗糙副层”范围的林地及在塔层范围的林木湿地下垫面大气边界层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二阶或更高阶的统计参数 ,局地相似性理论在林地及林木湿地是有效的。无量纲速度、垂直速度三阶矩、温度、湿度仅是无量纲长度 ζ =z-dL1的函数。其中 ,在对 σTT l的分析中发现 ,σTT l按感热通量分层明显 ,感热通量大的数据点能更好地符合相似性关系。类似地 ,潜热通量大的数据点 σT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相似性理论 林地 林木湿地 下垫面 大气边界层 湍流特性 湿度
下载PDF
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范围与边界层高度变化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徐鑫强 曲宗希 +4 位作者 赵艳茹 李海飞 张馨月 刘婧晨 张文煜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8-92,共5页
采用1979-2014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BLH)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初步探讨了BLH变化在干旱、半干旱区范围变化中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BLH整体呈经向扁平分布,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高值中心,其... 采用1979-2014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BLH)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初步探讨了BLH变化在干旱、半干旱区范围变化中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BLH整体呈经向扁平分布,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高值中心,其西部和北部边界层高度变化梯度较大、向东变化则较平缓,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边界层高度的分布存在较好的一致性.36 a数据分析可知,边界层高度呈增大的趋势,分析年代际尺度变化发现,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边界层高度在高值中心及其北部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西部、中部和东部的边界层高度呈减、增、减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干旱、半干旱区分界线也有对应的变化趋势.边界层高度增加,分界线向外扩张;边界层高度减小,分界线向内缩减,干旱、半干旱区的范围也相应地扩大和缩小,进一步表明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范围的变化与边界层高度的变化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边界层高度的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区范围变化存在着反馈作用.边界层高度升高,增加了水分蒸发,使得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多,空气变得湿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气候变干的趋势,阻止干旱、半干旱区范围的持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边界层高度 变化特征 反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